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福清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Sun� 发表于 2019-4-25 1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261986 31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6369163943221125008523459.jpg 微信图片_20190425104606.png
微信图片_20190425104609.png
微信图片_20190425104613.png
微信图片_20190425104616.png
微信图片_20190425104620.png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31)
Sun� | 来自福建
溪头侨村巡礼

方家章

汽车沿着江滨路向北疾驰,过了纪念碑公园,进入西圣路,拓宽后的公路,坦荡宽广,笔直延伸,北区的田野一马平川,田间郁郁葱葱。这一地带过去属冲积层构成的丘陵山地,建国以来,阳下人民治山治水战胜自然,沧海桑田,旧貌新颜。而今推行农业综合开发,农林牧付渔同步并举,西侧平原的稻田、麦区、果园、苗圃错落展开,一望无际。五月的田间,禾苗茁壮,迎风起浪,公路两旁的高层楼房,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车经圣利桥,迎面而来的是几庄大楼,拔地而起,绿树成荫,一组环境优美的建筑群呈现在眼前。几年前这里还是山丘坡地乱石叠累的地方,如今五、六座大楼沿溪而立,在阳光映照下熠熠生辉。花圃水池道路绿篱交错其间,溪水畅流而过,山光水色,心旷神怡。楼群西侧一条阳下新街正在形成,热闹非凡。这就是阳下镇政府的所在地。一幅引人注目的“阳下人民欢迎海外侨胞前来投资办厂”的大型标语跨跃渡槽上方,光彩夺目。这说明阳下已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到来扬帆起航了,而阳下的溪头村则是第一艘巨轮扬帆出海,奔向五湖四海了。
阳下镇北依戴云山脉,与长乐闽候为界,南与城关接,西与音西对峙,境内三面群山屏立,面积 76 平方公里,人口 37475 人,阳下是著名侨乡,旅居海外侨胞有 1000 多户,近 10000 人,港澳台胞还有 1000 多人。被誉为东南沿海第一村的名闻遐迩的溪头村和洪宽工业村就在阳下镇。这几年,阳下镇、溪头村改革开放步伐很大,经济建设发展很快,工农业总产值与日俱增,基础设施逐年完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这一系列成就,与身在海外、心怀祖国的海外侨胞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侨贤、印尼著名企业家、德高望重的林文镜先生的爱国爱乡精神,及其全力关怀支持、帮助家乡建设的劳苦功高精神分不开的。文镜先生不仅自己全力以赴,而且积极带动海外三胞回乡投资办厂,促使了溪头高速度发展。这份功绩及其辛劳,家乡百万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而且满怀景仰之情,感谢林先生对家乡的经济建设、对乡梓的繁荣昌盛所做出一系列重大贡献。
阳下今昔对比,可谓天壤之别。翻开历史的旧一页,往日情景依稀可记。建国之前阳下是血吸虫重灾区,贫病交加,田园荒芜,严重的村庄十室九空。毛主席在《送瘟神》一诗中的“千村霹雳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诗句,就是对灾区苦难的描述。民国初年,阳下埔尾岭格村因血吸虫病肆虐,有的死亡,有的外逃,几乎成为无人村。头溪边村全村 133 人,因血吸虫病致残致死就有 85 人,还有 30 多人流浪他乡,这个仅有 21 户的小村,有14 户家破人亡。根据资料记载,公元 1920 年,全县受血吸虫病害严重摧残的有 99 个村,户数达 1200 多户,人数在 5000 人以上,田园荒芜几千亩,血吸虫为害之严重,真是触目惊心。解放后,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我县在渔溪成立血吸虫病防治所,全县设立领导小组,抽调干部一千多人,组成 150 个血防工作队,深入灾区,除虫治病开展防治工作,至此,灾区人民才脱离苦海,重振家园。
而今日的阳下镇,春光溶溶,溪水潺潺,当年血吸虫滋生繁殖的洛山溪和东田溪古渡头村交汇成为大北溪,而今整治一新,自北向南水清见底,注入龙江。充满活力的阳下镇,三中全会以来,迎来改革开放的大潮,步入经济腾飞的行列,农业生产、乡镇企业、基础设施林果畜牧,同步并起,成绩喜人。1993 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 48130.65 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289.85 万元,工业总产值 44840.8 万元,比 1991 年和 1992 年分别增长582%和 146%。乡镇企业比 92 年也增长 172%,实现税利 2327 万元。镇财政收入 827 万元,比 92 年增长 83%,全镇人均纯收入达 1708 元,比 92 年的1000 元增加 708 元。目前,三资企业 55 家,乡镇企业 1046 家,第三产业发展到 1018 个。农业与工业比翼双飞,1993 年,全镇粮豆总产量 20060 吨,比 92 年增 165 吨。93 年种植果树 400 亩,疏菜 3500 亩,至此,果树总面积可达 15600 亩,年总产量 1.2 万吨,可创产值 1250 万元。阳下属丘陵地带,宜于林果,几年来种值了相当数量的松、杉、竹、木、麻黄、茶叶等品种。畜牧水产也有相应发展,该镇是我市瘦肉型商品猪主要生产基地,大量供应省内外各地。鳗鱼年产量也达 210 吨,可创产值 1890 万元。为了改善投资环境,基础设施也急起直追,去年投资 500 多万元,建成占坝水厂一座,以满足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的需求。农田基本建设更为重视,去冬今春共投资金 48 万元,投入工日二十多万,用以实施 17 项农田水利基本建议,可增加灌溉面积 1300 亩。确保旱涝保收。阳下镇在物质文明建设飞跃之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双管齐下,同步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富有成效。现有中学 3所,职业培训中心 1 所,小学 18 所,幼儿班 26 班,在校学生达 5351 人。其中洪宽中小学,无论设备、师资、管理、教学质量都有明显进展和提高。医卫保健事业也不落后,洪宽医院在乡镇之中也是一家屈指可数设备完善的地段医院。物质精神文明同步建设两翼并进,锦上添花给阳下镇带来了更为美好的发展前景。
阳下镇有它自己的优势,今后经济建设的步伐必将更大更快。他们凭借闽江金三角经济圈的幅射,依托国家级融侨开发区的效应,充分发挥侨乡优势,以侨引侨,以侨引台,逐步形成加速发展的网络。他们提出的雄伟规划,确是鼓舞人心。1994 年工农业总产值计划在 93 年 4.8 亿的基础上,力争达到 10 亿元,粮豆总产要达到 20080 吨,镇财政收入 900 万元,人均纯收入 2000 元,其它各项事业也要有长足进展,他们决心把阳下镇的经济建设,事业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
进入阳下镇,极目四望,到处都是一派新景象。拓宽后的西圣路继续向北延伸,从车窗里远望见到一簇族楼房,高低错落拔地而起,气宇轩然,蔚为壮观,象是一片中小城镇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饮誉海内外的阳下镇的一颗璀灿明珠——溪头村。也是众重所归的印尼著名企业家侨贤林文镜先生创建的洪宽工业村的所在地。在四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几十座大楼鳞次梯比,掩映在大片的草坪与绿树之中,其间有厂房、宿舍、办公大楼、学校、医院、电影院和商场。每座厂房的规模都十分宏雄宽敞。50 多公里长,20 多米宽的公路网纵横交错,投资数百万元穿山而过的排污隧洞正在紧张施工,村内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正趋完善。溪头全村 510 户,人口1815人,土地总面积共2550亩,山地占四分之一左右。全村四面环溪,水源丰富,交通便利,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村建规划十分完善,土地应用有统一的计划和整体安排。按功能划出区域,所以布局合理,井然有序。全村协调一致,布列和谐,(给侨乡增添了繁荣温馨、绚丽多姿的色彩。
溪头村这几年也是步履如飞,发展迅猛。93 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3800万,粮食总产量为 6000 担,全村付业生产收入达 300 万元。村直接创办的企业有十多家,规模较大的有洪宽造纸厂、纸盒厂、环保设备厂等,共投入资金一千多万元,每年利润可达 80-100 万元。溪头的农业生产在稳定之中又有发展,并向农业综合开发的方向迈进。这里地属丘陵地带,宜于农林果牧,他们因地制宜,利用山坡、河边、大力发展林果,达到治山治水,改造生志环境,增加群众收入的目的。80 年以来,先后投入用于造林绿化、优化环境的资金达 400 多万元。大量种植湿地松、高档齐、杉木和马尾松,面积达 550 亩,还有灌木16000 株,藤木8000 株,绿篱 15000 多米,草地 30000多平方米,花卉 50000 多盆。几年来,用于改造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共有600 多万元,以实现高层次生态园林化标准。他们主张,植物造景不仅是改造环境,更重要的是创造环境,然后结合生态园林化环保进行综合治理,就样就能为外商投资创造更好条件,使溪头村更具有改革开放的吸引力。目前,全村山地绿化程度达 100%,村庄和工业区已绿化 50%。进入溪头,村前庄后,绿篱成带,绿草成茵,山青水秀,百树争荣,优美的环境使人流连忘返。
1980 年前后,在侨胞的关怀下,溪头成立了“洪宽基金会”,基金增殖部分 50%用来扩大再生产,25%分配给群众,25%用于发展公益事业。几年来,该村干群目标一致,艰苦创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基金会资金不断增殖,仅机砖厂和拖拉机站两个企业就获得近 100 万元,应用这笔资金办起了华侨宾馆和华侨医院,全村还铺设了水泥路。在建造溪头礼堂时,他们精打细算,苦心经营,组织劳力上山开石,仅这一项就节约资金 6 万元。又如平整溪滩填土造田,共需资金 44 万元,结果填土种果220 亩,只用资金 22 万元,节约百分之五十。“洪宽基金会”林文炎书记,林恩荣主任说得好:“侨胞的资金也是来之不易,他们有心报效祖国,关怀家乡,我们不应该辜负侨胞的一片热心,我们建设家乡要竭尽全力,要有艰苦奋斗精神,海内外共同努力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这段话意义明确、作用很大、感人至深。侨乡溪头村以“洪宽基金会”形式,发挥基金作用,立足本地资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践证明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这是农村发展经济促进生产的可取途径,值得效仿和推广。
闻名省内外被称为村庄里的都市的洪宽工业村就在这里,她为溪头村增添了耀眼夺目的光辉,工业村是爱乡恋土的侨贤林文镜先生苦心经营的结晶。车从玉屏山侧向北驰去,一幅引人注目标写着“洪宽工业村”的大型广告牌,在距离一里多远的地方就进入我们视野。接着,几条宽广的大路,一簇簇楼房连绵不断,两排高大的棕树迎面飞来,我们进入了十分熟悉但又颇感陌生的工业村,因为她每天似乎都在变化,都在发展,慕名而来参观访问的各地宾客络绎不绝,有中央省市领导,有外国友人和海外侨胞,国内各部门以及各界企业家,有的来自云贵边陲,有的来自内地四川,有的来自遥远的北方,有的来自毗邻的江淅。每年约有二百来批,人数当近万人左右。十年间这里接待的各地宾客不下十万人。今年八月,工业村大喜临门,江泽民总书记莅临工业村视察,万众欢腾,山欢水笑,山村迎来了盛大的节日。如今,工业村上下干群正同策共力,贯彻和落实江总书记的各项指示,不辜负总书记的一番期望和教诲。
来这里参观访问的宾客,无不惊讶不已,一个偏僻的村庄,在短短的十年间,能有这样的大规模、全方位、高速度、现代化的发展,成为轻工业生产的基地,成为两个文明并举、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地区,使人钦佩之极。不少人说,溪头村不久将来,将成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范村,这也是完全可能的。
溪头的洪宽工业村是综合性轻工业出口加工区,第一期开发面积为二平方公里,第二期开发面积增至八平方公里。工业村以溪头为中心,跨玉岭、仕边、新局、阳下、下亭、下坝等村,是东南沿海较大规模的工业区之一。
至94年六月已开发面积达五平方公里,引进外资企业33家,总投资近二亿美元。目前已投产近 20 家,工人 8000 多人,93 年总产值 3 亿元,94年预计可达 8 亿元,加工区行业门类较为齐全,有纺织、染织、雨衣、皮革、包装、五金、建材、鞋业、泡棉、塑料成品等 20 项。
洪宽工业村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975-1984 年,林先生通过捐助形式,创办一部分文卫教育等福利事业,如溪头医院、洪宽中小学、电影院以及安装全村照明设备等项;第二阶段 1984 年至 1989 年,通过建立洪宽基金会,发展村办工业,开发果林业,如开办机砖厂、拖拉机运输站、锯木厂等,同时对农业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河滩、山坡、丘陵地带造林造果,300 亩的成片果园就在这时期建成。造林造果既可绿化环境,又化增加群众收入,全村的福利事业也同时起步了;第三阶段 1989 年至今,创办洪宽工业村开发有限公司,成片开发,大规模引|进外资,有计划安排用地,实行边招商、边基建、边投产、边创汇办法,发展速度很快,至 90 年底工业村已初具规模,91 年秋进入招商引进投资办厂的高潮时期,92、93 年进展就更快了,每一、二年就上一个新台阶。
特别是今年三月,为纪念洪宽工业村创建四周年而举行的一系列庆典活动,盛况更是空前,同时间举行竣工投产和奠基开工的厂家就有 21 家,东南亚各地前来参加庆典和招商活动的企业家约有 200 多人。在历时三天的洽谈会上,又有 16 个项目签定了协议书,其中有纺织、钢铁、电子、建材、印染、制衣、塑料等产品门类。投资总额为 2.2 亿美元。最近日本、韩国等地企业家还决定在洪宽工业区筹建一个占地 2 平方公里的鞋城以及台湾客商筹建的纺织城,家具城等大项目。林先生立意在洪宽工业村内创办 50 家企业,职工人数将达 5 万人,年工业产值可达 10 亿元。工业村的发展前景鼓舞人心。今后的洪宽工业村,不仅厂家、投资金额将逐年增加,工业总产值也将年年递增,而且将成为以出口创汇为主的综合性轻工业加工基地,所以工业区的明天将比今天更加灿烂辉煌。
这里的不少三资企业,如同工业区的蓬勃发展一样,逐年都在壮大,资金、设备、效益与日具增。如第一家来洪宽办厂的是台湾宏茂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最初从租贷仓库起步,而今占地 1.3 万平方米的厂区内已盖起 3座大型车间及两幢职工宿舍。去年,该公司总产值达 600 万美元,公司总经理马先生说:“当初来这里投资办厂把握不大,但被林先生造福社会服务民众热爱乡梓的精神所感动,使我完全相信林先生的话可信,如今事业已经完全证明了这一点。”景新鞋业有限公司也是青云直上,不断发展的。这家年产值达5000万美元的大厂,从厂房动工到投产,只花8个月时间,创造了惊人的“福清速度”。目前这家公司又在工业村筹建第四家分公司,年产值可超 1 亿美元。
为了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家前来投资办厂,必须大力加强基础建设,使短期内各项基础设施成龙配套,跟上企业发展的需求。现阶段洪宽工业村内的基础设施也是由林先生投资集资兴建的,阳下镇、溪头村也投入大量资金,解决水、电、路、通讯、服务等项问题。按计划今明的年内投建水泥干道 13 条,总长 25 公里,目前已建成一条 5 公里宽广的主干道。全村已建成桥梁 13 座,总长 523 米。供水系统也日臻完善,已建水塔 3 座,深水井 70。市政府为解决工业区生产用水难,拨出专款于九三年初在阳下地区建成日供水 1 万吨的占坝水厂,并已投入使用。第二期供水工程拟与闽江调水工程结合,建成规模更大的日可供水 10 万吨的大型水厂,供应大规模生产之用。供电能力已有明显增强,目前已建成 1万伏双杆双回路的输电线路一条,容量达 10000 千瓦。今年已列入计划建设 11 万伏高压变电站二座,供电能力可达 50000 千瓦。这几项工程相继完成后,可充分供应工业区的生产用电之需求。通讯事业发展更快,工业村内已装有程控电话线路 120 对和载波通讯一套,目前正筹建洪宽工业村邮电局,再安装程控电话 3000 台。排水工程也已经建成,工业村的生产生活污水处理后,排入下水道,再经二次生化处理,经过 3.5 公里长的污水隧洞排入龙江下游入海。基础设施的日益增强,将给引进外资带来广阔的前景,也为当前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设施也紧随而上,这也是改善投资环境重要的一环。洪宽工业村早已把这项工作列入计划范围并着手实施:
一、为照顾厂家需求,工业村拟筹建若干套标准厂房,这样可加速投产速度,签约之后即可进入现成厂房开工生产。目前已建成一栋 13440 平方米,正在投建一栋 14183 平方米,还在筹建的几栋不久之后也可开工。
二、工厂日益发展,职工队伍不断扩大,宿舍的用量与日俱增。现已建成宿舍 10 座,总面积为 35000 平方米,可容纳职工 5000 多人。计划再建宿舍 20 座,可容纳职工 1 万人。同时开发洪宽山庄,配备活动场所,活跃文化生活。
三、商业中心、商场、小商品市场已经建成,这对活跃商品方便职工繁荣市场将起很大作用。小商品市场面积达 3800 平方米,已开办各类商店和门市部。工业区办公用的写字楼也于今年初夏落成,十分宏伟壮观,可供海内外企业家办公之用。
四、文化娱乐中心已初具规模。已建公园一处,拟再建四处,1100 座位的电影院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两个高尔夫乡村具乐部也在筹建之中。全村广播已经联网,群众性的文娱活动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五、教育医卫事业发展也很快。洪宽中小学这几年先后扩建了教学大楼、办公楼、实验室、宿舍等设施、师资、实验仪器、办学经费、学校管理逐年在增多增强。办学质量和教育效益有明显提高。洪宽中学为适应工业生产和企业管理的需要,还办了工业村就业培训中心,为当地厂家培养各类人才。洪宽医院规模较大,建筑面积达 3741 平方米,床位 100,设备也较齐全,不少当地厂家正与医院签订长期医疗合同,为广大职工服务。
洪宽工业村已走过 15 年的光辉历程,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5 年来,工业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小农经济到大工业生产,从寂静偏僻的小村庄,到海内外负有盛名的综合性工业区,其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当年这里是丘陵山地地带,而今,楼宇成群,烟囱林立,往来车辆,川流不息,前来参观的海内外宾客,接踵而来,应接不暇,抚今思昔,感慨万千。是什么力量推动这古老的山村展翅飞翔?是什么凝聚力吸引海内外各界人士来这里投资办厂?答案也很简单,首先是九十年代汹涌澎湃的改革开放大潮的推波助澜;是南巡讲话一言九鼎,震撼了大地,吹起了进军的号角;是中央的英明政策的灿烂光芒,照耀着前进的航向;是各级党委的一系列正确决策及其实施的步骤;同时,与我市领导的开明与远见,在改革开放中敢于解放思想,加快发展,放手外引内联,并按国际惯例运作等一系列决策是分不开的。而更使人难忘的却是爱国爱乡的海内外侨胞,他们身在海外,心怀祖国,时刻关心着祖国的盛衰和乡梓的兴废,他们爱国爱乡的精神和眷土恋乡的感情,使人无限钦佩。特别是众望所归的侨领林文镜先生,可谓废寐忘食,呕心沥血,不顾辛劳,往返奔波,为了祖国的富强和家乡的繁劳,他倾注了许多精力,投入了许多资金,带动了许多侨胞,创办了许多工厂,建立了许多业迹。家乡人民不会忘记他的功绩,并将在福清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历史画卷中写上光辉灿烂的一章。
溪头侨乡今昔对比真有天壤之别,但他们并不满足于今天,而是信心满怀迎明天。目前生产和建设的形势,一日千里。洪宽工业村至今年十月又新批三资企业 10 家,1-10 月份共创产值 3 亿元,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总投资 3041 万美元。在今年十月福州国际招商月活动员中,阳下又开辟了工业小区,举办了招商会,会议期间共签订协议 40 多家投资总额达二亿多元。投资领域拓宽到农、工、商、贸等体系。现估料,在新的一年里,他们将向更高的目标挺进。
在夕阳的余辉中,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溪头村,回头望去,山村沐浴在绚丽的彩霞之中,高楼大厦在阳光的映照下,光芒四溢,异彩纷呈,整个工业村象是镀上一层五彩滨纷的斑斓色泽,显得格外温馨和睦繁荣昌盛。傍晚五时,我们回到了县城。虽然离开了侨村,但那一派欣欣向荣的工业区景象,仍然留存在我的记忆深处,经久难于忘却。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5 10:56:43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江阴孤岛变通途

严曦

江阴原是个海岛,向南楔入兴化湾西部,宽平均 3.54 公里,南北走向,成柳叶形,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水天一色的福清西南部。襟三湾(兴化、东港、西港三湾)控海峡。1971 年 1 月,在岛西北角筑堤为路接陆地渔溪后朋村,1978 年在岛东北隅筑堤至柯屿,柯屿又筑堤与陆地江镜的墨山相接。至此,岛北端连接在柯屿垦区,现只三面临海,成为半岛。
江阴原虽是一个交通十分闭塞的孤岛,但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江阴劳动人民为了繁衍生息,在辟山造林、围海垦田、贸易往来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水陆交通,特别是建国后的 45 年来,由於党和人民政府关心重视,水陆交通面貌发生了巨变,实现了江阴孤岛变通途的的愿望。
海上交通的发展

江阴海上交通历史悠久,相传历史上先后开辟海上木帆船主要渡道。共有十处:首先辟有白沙渡、又称青山渡、南崔渡、明宅渡,往航于渔溪朗官,山轡、下里之间。其次,辟有梁厝渡,又称下渚渡,往航于锦江(江口)、新厝双屿之间。接着辟有下垄渡,又叫鞋袜渡,往航于江镜南城、柯屿之间;辟有蒋水渡,后改莆头渡,往航于上迳、江镜南城之间。继而辟有岭下渡,又称虞龙渡,往航于渔溪后朋之间;辟有石渚渡,又叫石货头渡,往航于新厝东刘和渔溪下里之间。至宋间,辟有潘厝渡,又称仙法渡,往航于渔溪朗官之间。沙塘渡,又叫龟山渡,后改新港渡,往航于莆田锦江(江口)之间;辟有后陈垄渡、后改弯口渡,往航于小麦岛,上迳、三山、东瀚。明初,辟有梨港渡,往航于渔溪朗官,山轡。十处渡道的设立,密切了江阴与邻近乡镇的联系,对岛上人民的生产、生活、贸易往来、在历史上起了一定促进作用。当时岛上流传着一首民摇:“七条绿溪水潺潺,八屿浪花笑东风;九礁雄奇环海布,十处渡道八方通。”但由于当时海上运输工具落后(全靠木帆船摆渡),渡道建设简陋(江阴十条渡、条条要脱裤),海难不断发生,传说下渚渡三年“一劫”,岭下、莆头渡十二年一难,遇上风浪或超载,经常船翻人亡。如 1946 年端午节,下渚渡发生翻船,12 个乘客都葬身于海底。
建国后,随着江阴经济发展,填海造堤、垦区、码头建设,原有十处渡道发生了变化,先后废止的有白沙、梨港、岭下、石渚、弯口、下垄、莆头等渡道,改为轮渡的有:潘厝渡改为南渚轮渡,1964 年装置 64 匹马力轮船一艘,70 座位,往航于渔溪后朋、朗官之间,1970 年停航;新港轮渡,1980年装置 24 匹马力机帆船一艘,往航于莆田江口;下渚渡改为芝山轮渡,1983 年装置 12 匹马力机帆船一艘,往航于新厝双屿,1993 年停航。新增小麦轮渡,1992 年扩建石砌水运码头,装置 24 匹马力轮船一艘,往航于江阴、柯屿垦区。在改革与开放的双轮驱动下,随着三资企业的发展,江阴海上交通又展新姿,1985 年在江阴南、北部建起 2 个停泊 1000 吨位的码头:在南部、建成突堤式的壁头盐运中转码头,年运原盐 4 万多吨;在东北部,建成了融侨集装箱码头,经省政府口岸办批准,辟为国轮外运点,直接往航于香港等地。1994 年3 月,侨资企业大型水泥厂项目在江阴壁头落地,拟建码头配套工程,将千吨级的壁头盐运中转码头,扩建为停泊 3 万吨级的海运码头。这两个项目,已完成勘察、测量前期工程,今年 5 月份破土动工。纵观江阴海上交通,从简易的木帆船摆渡,到建立水运小轮渡,发展为对外开放的大型码头,这是江阴海运交通史上的一大飞跃。
陆上交通的巨变

江阴镇原是一个孤岛,周围有大小岛礁 124 个。建国前全岛 93 个自然村之间,只有崎岖的羊肠小路,虽建有65座长达406米的道路桥粱,但窄而简陋,到了六十年代初,只在原有的村间小路上,整修为自行车路和板车路,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为了改变这一交通落后面貌,江阴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重视下,计划在江阴西部与新厝隔海相望的过桥山填海造堤建路,但由于国家遇到暂时困难,已动工的工程,被迫下马。1970 年,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领导下,在江阴西北部的虞龙江填海造堤。整个工程,仅半年时间,投入自筹资金人民币 39 万元,投下义务工 35万工日,完成土石方 21 万元,建成长达 600 米底,宽 80 米、面宽 16.5 米、高 17 米的江阴大堤(又称岭下大堤),1983 年对大堤南坡砌石护坡 1.2万平方米,使大堤更加牢固。江阴大堤建成后,孤岛与大连相连,变成了半岛,对“电、水、车”三进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71 年 1 月大堤建成通车后,促进了岛内公路建设,随之兴建东西环岛公路 2 条,长达 40 公里;村道 7 条,长达 22.9 公里,除小麦岛外,全镇 21 个村委会实现通汽车。特别是 21 公里长的渔(溪)—江(阴)公路,于 1993 年经过全线拓宽, 坚石垫底,铺设沥青路面,更加平坦广宽,升格为三级公路。在实施沿海经济建设战略大起动的政策感召下,1994 年 3 月,紧接长达 1150 米(中有 2 座桥闸)过桥山大堤竣工和侨办大型水泥厂项目的落地的机遇,又筹备动工兴建新(厝)—江(阴)公路,全长达 12.5 公里,面宽 12.5 米,直通福厦公路新厝段,今年年底实现通车。渔江、新江这两条公路与福厦公路大动脉连接,对扩大开放、吸引外资、招商办厂,繁荣江阴经济,将会起着重大的作用。目前,全镇陆上交通欣欣向荣,600 多辆机动车辆来回穿梭,年运输量达 36 万吨,每天对开的大中型客车 13 辆,直通福州、福清、渔溪、龙高等地,孤岛变通途。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5 11:01:04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玉屿处处是春天——江阴见闻散记

林金春

江阴岛雅称“玉屿”,位于福清市南面的兴化湾内,全岛面积 69.75平方公里。海岸线绵延 65 公里,是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 20°,总人口65800 多人,其中农业人口 64000 多人,占 98%。1991 年实现了亿元镇,去年又有新的增长,工农业总产值达 2 亿元,今年 3 月经上级批准撤乡建镇。
解放前,江阴是福清的一个荒凉、僻静孤岛,经济落后,民不聊生,满目萧条,生活极端贫困。解放后,经过 40 多年的艰苦奋斗,沧桑巨变,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与开放的双轮驱动下,农业持续增长,企业蓬勃发展,乡村建设日新月异。
邓小平南巡谈话,给江阴人民带来新的春天。江阴镇两委,紧抓机遇,发挥优势,大胆开放,决心以口岸开放为龙头,以旅游资源开发为辅翼,加快岛内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吸引侨台外资,带动全岛开发开放,把江阴岛建设成为福清的重要能源基地、轻工业基地和旅游渡假胜地。
继外商大规模开发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元洪投资区之后,江阴岛以其独特的地理和天然优势,成为海内外客商竞相投资的热点地区,它必将成为福清经济发展的重点基地之一,和各开发区竞相媲美,并驾齐驱。
下垄码头星光灿烂
下垄港的开发,为江阴岛点燃了开发的火炬。在市委的统筹安排下,吸收了部分侨资,又利用本岛的资源,发挥了当地的优势,首先在兴化湾下垄港建成3000吨泊位融侨集装箱码头和500吨泊位杂物码头各一个,现由闽达(福建)船务有限公司和融侨码头港务有限公司共同经营。该码头有定期班轮直达香港,每周两进两出。
1993 年融侨集装箱码头和杂物码头吞吐量分别为 9507 标箱和 7.6 万吨。目前,该港已与世界五大船务公司发生业务往来。下一步还将积极引进外地船队,增加航班,同时着手建设第二个 3000 吨泊位码头,进一步配套完善港区的供水、供电、通讯、道路等基础建设和生活服务设施。“下垄”火炬,照亮了千年的孤岛,为江阴注入了新的血液。
球尾沙滩天然风采
荒凉、僻静的沙滩,如今成为得天独厚的天然风采。球尾沙滩,沙质均匀洁白,沙层厚达3米,最少的达1.5米以上,海水清澈见底,岸上林深枝茂,地下淡水资源丰富,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渡假胜地。此处离镇政府 3.5公里,沙滩广阔,呈“V”字型,不同风向均可选择最佳的地点游泳。退潮时,沙滩宽度达 120 米以上的有 3.88 公里长,总面积在 0.52 平方公里以上,可容纳万人游泳憩息,沙滩后侧有宽达 500 米以上的防风木麻黄林带,总面积 0.36 平方公里。沙滩“V”型顶端有两处球状岩丘面积分别为 2450平方米和 3848 平方米,涨潮可露顶,退潮可步行到达,两岩丘之间海区可辟为全天候海滨浴场。沙滩正面约 4 海里的海面上尚有一面积约 300 亩无人居住之“牛屿”小岛可供开发。岛上有淡水资源,“牛背”部有一块平地约数十亩。
壁头港区独具优势
壁头港是我国最优良的深水港区之一。港区恰居中国海岸线的中点。壁头港位于兴化湾内,地处江阴半岛的最南端,北上马尾 113 海里,上海532 海里,南下香港 357 海里,东出台湾基隆港和新竹港分别为 145 海里和100 海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港区水深,水域广阔。水域面积 100 平方公里,主航道深 18 米以上,天然水深可满足 5 万吨级以上大型船舶航行和靠泊的需要,深水岸线约 15公里,可建 60 个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其中可建 10 个 20 万吨以上的泊位。
港区避风条件极佳。该港东濒龙高半岛,西邻湄州半岛,南有南日群岛屏蔽,港区波浪比外海小,完全可以满足船只泊稳的要求。
港区与航道无淤积,兴化湾内由于潮差较大,且落潮流速大于退潮流速,潮流冲刷作用显著,无大的泥河流,因此,港池和航道不淤不积。
港区陆域广阔,港区沿岸地域平坦,地质坚实,有 20 平方公里以上腹地可作为充裕的工业、商贸开发用地和港区仓储用地。
目前,壁头港第一个3万吨级码头已于今年8月正式动工,依托该港的年产 150 万吨的大型水泥厂和大型钢铁冶炼厂近期内将相继在岛内落地。
基础设施日新月异
为了改善软硬投资环境,镇两委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去年投资180 万元搞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又再投入 80 万元,使基础设施逐步跟上开发开放的需求。该岛现有主要通道:渔溪至镇政府 20 公里长、8 米宽的沥青路,近期将改造为二级公路。新建总长 12.8 公里的新江公路,作为壁头码头的疏港公路,直达福厦国道和在建中的高速公路,还有 17.4 公里的环岛公路,以及镇政府至壁头总长 3.5 公里的三级公路。今年 6 月底将开通1400 门程控电话,对外联系便捷。岛內用水目前主要依托建新水库,正在实施中的闽江调水工程,将彻底改写岛上缺水的历史,为大规模开发提供充足的水源。岛内用电主要由渔溪 11 万伏变电站输送,壁头 60 万千瓦大型火力发电厂正在筹划之中。
改革开放的春天,使古老而又年轻的江阴半岛,充满生机和希望。以壁头港开发建设为龙头,在该港西南部建设 10 平方公里的港口型工业和能源工业区;在下垄港以南至高岭建设 2 平方公里的轻工业加工区;在球尾沙滩以西至镇政府建设 3 平方公里旅游渡假区。美好的蓝图不是梦,而是现实。坚信江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把握契机,引进外资,使江阴展现出富饶、美丽、文明的新姿,为振兴福清,繁荣福清做出新的贡献。
江阴,辉煌的明天在召唤!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5 11:08:56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辉煌的十五年(上)

曹于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开始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转移,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十五年(1979~1993 年),福清人民在中共福清市(县)委,福清市(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坚决而认真地遵循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总方针,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艰苦拼搏,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济实力增强,市场供应充足,对外经济活跃,财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大大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1983 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3.08 亿元,比1978 年增长 62.1%,平均年递增率为 10%。其中工业产值为 1.05 亿元,比 1978 年增长 95.38%,实现利润 438 万元,上缴税金 356 万元,分别比 1978 年增长 103.87%和 18.9%。农业总产值为 2.03 亿元,比 1978 年增长 49.48%。乡镇企业总收入 1.23亿元,比 1978 年增长 535%。外贸出口总值为 1384 万元,比 1978 年增长近5 倍。1983 年财政收入为 1532 万元,比 1978 年增长 58.22%,支出 2392 万元,比 1978 年增长 71.16%。
1987 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 5.35 亿元,比 1984 年增长 48.2%,年递增14%,财政收入 2534 万元,比 1984 年增长 64.2%,年递增 18%。
1990 年,全县社会总产值达 14.85 亿元(以 1980 年不变价算,下同),比 1987 年增长 91.9%;国民生产总值达 8.6 亿元,比增 56.1%;工农业总产值 11.41 亿元,比增 96.7%,其中工业总产值 8.56 亿元,比增 146.7%,农业总产值 2.85 亿元,比增 22.3%;全县财政收入达 5700 万元,比增 95.8%。
1993 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40 亿元(按 1990 年不变价,下同),比 1990年增长 112%。工农业总产值 1993 年达到 61.36 亿元,比 1990 年增长250.6%。财政收入 1993 年达到 1.75 亿元,比 1990 年增长 207%,成为全省第十个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市)。出口商品交货总值1993年达到21亿元,比增 556.3%;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8.1 亿元,比 1990 年增长 85.8%。全市三年新增固定资产 16.27 亿元。1993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1649 元,比 1990年增加 660 元,增幅为 66.7%;城乡居民储蓄继续增长,存款达 12.26 亿元,居福建省前列。城镇新建居民住宅 10.8 万平方米,农村新建住房 430.5万平方米。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商品丰富。群众的消费水平和档次日益提高食物结构日趋合理、科学,许多耐用高值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家。
一、农业

1979 年后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两户一体”。是年,粮食总产达 26 万吨。1980 年,尽管自然灾害严重,粮食仍然取得好收成,总产比1979年增近0.5万吨,主要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也有较大发展。社队企业总产值 6000 万元。1979~1980 年,全县造林 21 万亩。1978~1980年,农田基本建设共 1 合龙大扁岛等四处围垦工程,建成 4 座小(一)型、9座小(二)型水库和电灌站 210 多处。农业总产值 1980 年比 1977 年增长54.75%,年递增 8%。
1981~1984 年,推行多种形式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种植业和林牧副渔的比值由 1980 年的六五比三五,调整为 1984 年的四八比五二,林牧副渔的产值第一次超过种植业。粮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由 1980 年的七八比二二,调整为 1984 年的六四比三六。1982 年,粮豆总产值创历史最高纪录,达 28.4 万吨。1981~1984 年 4 年中,全县造林 25万亩。高山前岭埔小流域治理荣获 1984 年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单位称号。1984 年,农业总产值 2.36 亿元,比 1980 年增加 7240 万元,平均年递增9.6%。
1985 年~1987 年,在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中,山、海、田一起抓。一抓粮食生产:1987 年,春收大小麦 25.4 万亩,总产 3.72 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22.2 万亩早稻,平均亩产 400 公斤;全年粮豆总产量 26 万吨。二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重点放在开发山海资源、促进“两水一牧”发展上:对虾养殖从无到有,1987 年增至 2.4 万亩,水产品产量达 3.8 万吨;水果以发展“四大名果”为主,3 年造果总面积达 3.15 万亩;林业生产坚持营造与管护相结合,抓封禁和福厦路一重山绿化工作,3 年造林 13.3 万亩,西部山区建立6万亩杉木商品材基地,沿海营造防护林2.4万亩,林木蓄积量以每年 10.4 万立方米的速度增长,1987 年全县林木总蓄积量 80 万立方米;全省最大的太城蛋鸡场,1986 年投资、投产、见效。3 年投入农业基本建设的资金达 1324.67 万元,建成柯屿垦区地面库。1987 年,全县农业总产值 2.25 亿元。
1988~1990 年,增强农村、农业、农民“三农”观念,深化农村改革,依靠政策、科技和投入,实施“粮食工程”、“林业工程”、“菜篮子工程”和“乡镇企业工程”,农林牧副渔和乡镇企业全面发展。1989、1990年连续两年粮豆总产量突破 30 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特别是 1989 年,战胜特大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全县粮豆产量达 32.7 万吨。3 年,全县每年新植果树 1 万亩以上,建成千亩片 11 个、百亩片 120 个,累计总面积近 10 万亩。3 年共造林 16.74 万亩,建立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四大体系和 5 个万亩林场,全县森林覆盖率由 1987 年的 28.4%提高到1990 年的 37.2%,林木总蓄积量达 126 万立方米。1990 年,水产品产量达 5万吨。畜牧业由分散经营转向以专业经营为主,1990 年,肉类总产量 2.64万吨。3 年间省、市、县投入和乡村多渠道筹集农业基本建设资金 5300万元。建成和修复一大批水利设施,围垦 4 处、6350 亩,垦区开荒造田 2万亩,完成薛港地面库、龙江倪埔段改道等工程。1989 年荣获全国水利先进县称号。春粮生产两次获国务院、农业部表彰,农业、水利、水产等工作均获得省政府表彰。
1991~1993 年,粮食生产克服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粮豆总产 3 年都保持在 35 万吨以上,居全省第二位。水产业在保持传统贝藻类和淡水鱼生产旺盛发展的同时,养殖领域迅速拓宽,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鳗养殖和出口创汇基地之一。1993 年全市水产品总量 8.32 万吨,水产产值达 9.32 亿元,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水产先进县(市)”。水果生产继续扩大,3 年新增各类水果种植面积 2.82 万亩,1993 年产量达 2.12 万吨。林业平原绿化、荒山绿化和沿海防护林一期工程建设取得成绩,森林覆盖率达 38.4%,荣获“全国林业平原绿化先进单位”称号。畜牧业生产持续增长,肉类和蛋品总量均居全省第一位。农业基础设施继续改善,3 年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达 1.11 亿元,投劳 1302 万工日,完成土石方量 1147 万方,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居全省首位。完成了上薛、瑟江等一批围垦工程,过桥山围垦1994 年 3 月份合龙,被评为全国土地复垦先进县(市)。
二、乡镇企业

1984 年,乡镇企业总收入达 1.9 亿元,比 1980 年翻一番。
1985~1987 年,全县多渠道筹集资金 6715 万元,创办乡镇企业 5135 家,增加从业人员 1.38 万人,为近 10 万个农村剩余劳力拓开新的生产门路。和 1984 年比,乡镇企业实现四个翻番:总收入 4 亿元,增长 1.1 倍;工业产值 1.35 亿元,增长 1.8 倍:利润 2850 万元,增长 1.35 倍;出口交货总值1300 万元,增长 2.26 倍。全县涌现出百万元企业 25 个,百万元村 50 个,千万元乡镇 18 个。同时乡镇企业开展横向联合,3 年间有食品、塑革、针纺、建材、电器、钢化玻璃等 134 家企业、19 类项目与省内外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国营企业以及乡镇之间开展横向经济联合,促进拳头产品和骨干企业的形成。还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发展出口创汇。3 年共创办 7 家中外合营企业,发展服装、抽纱、石料、河鳗等大宗出口创汇产品。
1988~1990 年,乡镇企业在治理整顿中调整结构 1990 年,全县乡镇企业总收入达 8.9 亿元,其中工业产值 4 亿元,有 3 项产品获省部优产品称号。
1991~1993 年,乡镇企业连年上新台阶,3 年新办企业 3150 家,1993 年创产值 35 亿元,是 1990 年的 3.81 倍,年均递增 56.2%,跨入全省乡镇企业十强县(市)行列。乡镇经济发展迅速,全市涌现出 19 个亿元镇(其中 3 个5 亿元镇)、5 个亿元村、50 个干万元村,有 11 个村达到福州市制订的小康标准,有 3 个镇、14 个村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明星镇”和“省级明星村”称号。

三、工业

1979 年后,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和放宽政策,扩大社队和企业的自主权。工业主要产品中,糖 1980 年比 1977 年增长近 2 倍,机制纸增长 50.4%,盐增长 10.2%,化肥增长 75%。1980 年工业总产值达 7000 万元,比 1977 年增长 54.75%,年递增 15.6%。
1981~1984 年,继续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坚持改革、开放、搞活、工业生产,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人才,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发展短线生产,变企业单纯生产型为生产经营型,增强企业竞争应变能力。从 1982~1984 年,3 年时间对工交企业普遍进行整顿。到 1984 年底,全县先后投资 2500 多万元,完成 132 个技改项目。新增产值 5200 多万元,新增税利 400 万元。1983~1984 年,创新花色品种达100 多种。服装、罐头、塑料拖鞋、人革拖鞋、抽纱等成为创汇百万元以上的拳头产品。1981~1984 年,利用中央所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注意发挥侨乡优势,在国民经济调整中,继续兴建清华糖厂、华侨罐头厂等新企业。并积极开展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变封闭型经济为开放型经济,实现外引内联项目 24 项。二轻系统集资招工和集资入股共筹资金 112 万元。1983 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关,1984 年达到 1.24 亿元,1981~1984 年平均每年递增 15.6%。
1985~1987 年,继续简政放权,减轻企业负担;厂长负责制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由点到面,大面积推开。1987 年,根据两权分离的原则,采用招标租赁、“两保一挂”、利润递增和当年目标利润承包等方式,对全县 16家国营工业企业实行承包经营,其中有 8 家实行承包 3 年以上的高层次承包。工业普查被评为全国第二次工业普查先进单位;3 年共投入 1305.6 万元技改资金,实施 33 个技改项目:有3 种国营企业产品荣获 1986 年“省优”称号。1987 年工业总产值 3.1 亿元,比 1984 年增长 74.5%,年递增 20.09%。
1988~1990 年,工商企业依靠深化改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国营工业企业全面推行承包、租赁经营或“工效挂钩”等,按照《企业法》要求,初步理顺党政工三者关系,进行内部分配制度、人事用工制度等配套改革。二轻系统,试行企业兼并,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商业、供销系统也实行工效挂钩、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承包。县电力总站、东阁华侨塑料厂、县华侨罐头厂、县外贸冷冻厂、高山油厂等 5 家企业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3 年共投入技改资金 2630 万元,实施技改项目 26 项,完成 16项。新开发液压自卸挂车等 10 种新产品,其中 3 种被评为省优秀新产品;新增省优、部优产品 7 种,累计达 17 种。1990 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 8.52亿元,其中乡以上工业产值 6.27 亿元,国营预算内工业企业共实现税利735 万元,有 9 家盈利,3 家亏损。
1991~1993 年,企业改革继续向纵深拓展。国有工业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普遍推行了以“两精简、一聘任、四定、一拉开”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内部分配、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国有工业调整、重组、改造步伐加快,已有四家国有工业企业引进外资嫁接改造,六家拍卖城区旧址迁建新厂,四家进行大规模技改和开发;相当部分国有工业企业进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定额计件工资制、“国有民营”等改革试点。二轻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开始启动。3 年新增合资企业六家,荣获全省二轻系统改革先进单位的称号。1993 年全市工业产值45.36 亿元,比 1990 年增长 384.6%,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由 1990 年的53.5%上升到 1993 年的 73.9%。国有工业“遏滑坡、稳阵脚”已见成效,1993年产、销、税、利皆超历史最高纪录。二轻集体企业不断壮大,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年居福州市各县(市、区)前列。乡镇工业1993 年实现产值18.5亿元,是 1990 年的 8 倍,产值上百万元、上千万元的乡镇工业企业达 240家和 27 家,分别比 1990 年增加 6 倍和 9 倍。
四、三资企业

1986 年下半年,国务院、省、市鼓励外商、侨商投资规定颁布后,本县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更加优惠的补充规定,并在宏路上郑地区筹建 1 平方公里的融侨工业开发中心,为大规模引用外资打好基础。1987 年 10 月至年底,全县洽谈 18 个“三资”企业项目,投资总额达 1.73 亿元,注册资本1.50 亿元,其中外资 1.03 亿元,占 68.44%。1987 年底,康频电子有限公司、永信藤木家具有限公司等 4 家企业投产;冠源鞋业有限公司、耀华玻璃工业有限公司等 5 家企业在基建或试产;批准立项的有冠云塑料有限公司、冠军玩具有限公司等 6 个项目。
1988~1990 年,采用“五带七自”优惠措施,大力引进侨、台、外资,发展“三资”企业。3 年间,批准“三资”企业 47 家,投资总额 3.89 亿元。至 1990 年全县累计批准“三资”企业 67 家,投资总额 5.42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 3.77 亿元,有 40 家“三资”企业投产、试产,创产值 3.28 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 38.1%。1989 年,融侨工业区创产值 2.18 亿元,占全县“三姿”企业总产值的 66.5%,出口额达 2101.8%万美元。1990 年,工业区交通、通讯、供电、供水以及生活服务配套设施趋于完善,区内批准“三资”企业 24 家,投资总额 4.13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 2.83 亿元。主要产品人造革、鞋类、玩具、食品、汽车玻璃等成为本县支柱产业或拳头产品。
1991 年,设立福清海关、外管支局。1992 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开发 50平方公里的福清湾元洪投资区和 10 平方公里的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1~1993 年利用外资成效显著。一是外商投资数量迅猛增加。3 年间共兴办“三资”企业 243 家,平均每四天新办一家,协议利用外资 10.0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3.6 亿美元,分别占全部利用外资数量的 78.4%、90.5%和 83.7%。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平均每项吸收的外资比 1990 年前增加了两成,大大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外资投向从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主,转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并逐步拓展到港口、公路、桥梁、原材料和农业综合开发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领域。不少外商参与旧城改造和城市新区建设,涉足零售商业和旅游业等方面。三是外资流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全市已建成投产的 149 家三资企业共吸纳劳动力 3万人,1993 年实现产值 30.11 亿元,税金 3950 万元。在已批的 310 家外商投资企业中,生产性、大中型、出口型和技术先进型企业所占比重大上升,并涌现出一大批办得比较好的企业和一些对经济建设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其中冠捷、太平洋、明达、耀华四家企业进入全国最大的五百家三资企业行列,为我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3 年间,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含洪宽工业村)不断发展壮大,区内基础设施日臻完善。1993 年底区内已有三资企业 134 家,其中 3 年新办 104 家;已投产、试产企业 3 年共创产产值 44.33 亿元,出口创汇 4.92 亿美元,实现税金 4603 万元,成为全国重要的对外开放基地。新开辟了全国最大的外商土地成片开发项目一一元洪投资区(含元载工业村),初步完成了总体规划和先期 10 平方公里功能分区规划,已摆入 19 个项目,总投资 8.65 亿美元,为该区配套的基础设施工程已全面铺开。在“两区”的带动下,全市外引内联齐头并进,涌现出镜洋、上迳、渔溪、龙田、高山等一批乡镇工业小区,引进项目近百个,投资总额逾 7 亿元。一个以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元洪投资区为龙头,以福厦、大真、福北公路为轴线的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崭新的开放格局在福清初步形成。
1993 年实现产值 30.11 亿元,是 1990 年的 8.48 倍。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5 11:22:48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百年树人 十番风雨——福清第二中学校史

林斯良 (执笔)

福清二中为玉融侨乡创办最早的一所学校,时跨三朝八代,到今年已“寿届期颐”,堪足自耀,而回溯她的一百周年的风雨里程,评说历史上的源流导向和是非功过,确非易事。笔者在搜集资料中也发现过去文档述说不一之处,有待进一步查考。希望都来“朝华夕拾”,多多提供佐证,俾能准确的判定史料,匡正史识,再来定稿。这样有才助于了解福清这个“海滨邹鲁”的教育史迹。才算是真正的具有文献价值。

一、起步——禁门静锁一庭雨

福清二中的前身是美国美以美公会(俗叫“美会堂”,后称“卫理公会”)创办的毓贞、明义两所西式新学。
毓贞女校始于光绪17年(公元1891年)美国传道师程吕底亚在龙田镇设立了妇女学,叫“毓贞女子小学。”学生仅 40 余人,纯乎教民子女和教会收养的贫儿。教材以《圣经》为主,兼学拉丁字母和文化科学,传播西方文明。这也是教会在福清办的第一个学校。据说择址建校时还发生一桩“教案”:程吕底亚征用龙田七社墩一块废地。破土动工之后,玉井施姓族房长找出宗祠里保存两三百年的老契,作为证据,向教会交涉,要求承认地权,偿还地价。美教士拒不接受,喝赶下楼。夜晚,族人施天发持枪射击,子弹从窗门打中师姑床架上。施天发当即被清衙门抓捕,两年后,庚死狱中。屈辱的《南京条约之后,欧美列强翼庇下的教会权势可见一斑。1908 年程吕底亚调任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班芝馨(师姑)接任毓贞校长。
民国 6 年(1917),为了扩大影响,美教会把小学的高级班上迁县城后埔街,建成三座有阁楼和地下室的二层红砖楼房,还有八角亭廊,当时算是城镇最别致最豪华的洋房。旋即招收了初中班。而留在龙田镇的初级班改名“私立毓德女子小学”,由陈明訇(师姐)主持。
民国 8 年(1919 年)美教会在县城的中小学又分了家。小学部搬出,另名“私立毅英小学”;中学部用原名“私立毓贞女子初级中学”。主政的还有吴明馨、章淑祥(又叫章美坚)等。第一任中国人校长是何蕴芸(师姑,留美,1935 年后赴印尼),继任有林芝兰、王恒健,执教的有王舜巧,唐育度,占庚书、周莲湖等。据不完全统计,至 1941 年,共毕业 32 届,学生 388 人。前 30 届每届毕业生少的仅 3 人,最多的 14 人。有春季、秋季班之分。
明义男校原系美以美公会在龙田镇所设的贫儿院。民国 13 年(1924年)美籍传教士马尔庚把它迁建在风凰山麓的较场埔。第一任校长林思华(牧师),接任的陈政益(牧师)。当时教会以办慈善事业为名,与县政府达成征地协议:地方出地,教会出钱,建贫儿院。后来改为明义中学。福清各界人士认为,教会说是建贫儿院,建成后却换了招牌成“明义中学”,不能同意。1926 年 12 月,北伐军进入福州,不久国民党福清县党部筹备处成立,利用革命形势马上占用新盖的校舍。明义只好暂借惠乐生医院在吴厝巷的旧址上课。美教会上告省、市,而县中校长郑毓和以及留省的融籍学生唐修德等也联名上书,进行抗争。1927 年正月上元节,这些学生还直冲叶向高花园,用草绳捆绑了林观彬校长,戴上纸高帽,游街示众。嗣后县党部奉上逾迁出,县立初级中学搬入(县中创办于 1925 年,校址先租凭高巷陈氏宗祠,1927 年迁明德书院)。经过一番官司、调停,明义得到建筑赔偿费 2万 6 千元,再建新校舍于西南侧,与县中隔墙为邻。其实教会建校的资金来源:一是掠夺国内财富,包括清廷的庚子赔款抽留部分。这三所教会办的中小学的基建,都大量拆取了海口伉倭时砌造的城墙石条。二是海外侨胞的捐助。据美以美公会福州年会会录:“教会与官绅筹办福清明义学校,举先生往南洋募捐”。先生指的是福清江阴人黄艾庵牧师,曾任福州美以美公会赴美国环球总议会代表,福州年议会九连环福音使。在融美、毓贞任教多年,继就新加坡培青学校,诗巫基督教学校校长。(摘见《黄艾庵先生行状》)。
明义校长以林观彬任期最长(1927—1939)。历任的还有翁品嘉(1939—1942 年)、林秀挺(代理)、共招生 19 届,前 4 届人数阙如,从 1931—1941年,计毕业 15 届 494 人。也有春季班与秋季班两种。
作为教会学校,它的教育主体思想无疑是崇洋奴化,传播教义的,但也有矛盾的双重价值取向,根据一些老校友的追忆,有下列几点具体事项可助判定:
教区直接控制人事大权。校长起先都是师姑、牧师,以后有他们的直系亲属继任者,也大都毕业于福州福音书院,华南女子学院。留美的居多。学历地位很高,在师生中享有威信。行政职员极少,都兼教学。
教学内容封资合掺。数理化生算是崭新的科学信息,特别重视英语,师姑多亲自授课;也重古文,讲封建道德,破除“迷信”,排斥“异端”读“圣经”,唱赞美诗是必修课,每天朝会、晚会例行祷告,搞“中华归主”。
班级人数极少。起初物质收卖,供吃供穿发补贴。嗣后有了声望,招生时挑剔筛选,实行天才教育;考试近乎苛求,70 分才算及格,不及格就要淘汰;因而毕业时所剩寥寥无几。
课堂教学严格。预习、复习也有新法,板练、站答不可苟免。由于人数少,教师批改指导及时,印象深刻,师生相互沟通机会也多,参加省中学会考试成绩,当然大大优于县里一些公立学校。
生活管理严厉。近于封闭,没有民主自由。特别毓贞女校,被称为“尼姑庵”、修道院。男女不同校,几乎隔绝见面。平时难会客,只有周末一个下午整理内务。星期天进教堂做礼拜,也是男东女西分坐,不准侧视,校内还有禁区,如师姑住所,不得擅进。
教师薪水较高。为防纸币贬值,收的是学米,为防学米潮霉,有时提前发放;年节还另给奖赏,因而聘任的人员都较称职,乐意终身服务。
学校设有工读助学金。困难学生可申请在校劳作某个项目,如扫地、浇花、打钟、印刷等,取得生活补贴,并减免学杂费。“品学兼优者”,教会出面,保送出外求学深造。
校园环境十分整洁。花木成荫,路面坦净,有专人维护。教室每年必粉刷油漆一次。百页窗牖,宽舒桌椅,即时修补。宿舍里藤床罗帐,衣橱衣架,都超乎寻常人家摆设水平。学生装束也整齐朴素,短发布衫,不穿高跟鞋;连教员的皮鞋后跟也不准钉铁板,避免走路时的搭声响和损坏地板。
由于条件和质量上的优势,也产生莫名的优越感, 更增添其珍惜校誉,保持传统的自控力。许多家长慕名而来,宁可缴纳昂贵的费用,也让子女争取入学,并用以炫诩乡里。至今海外校友乡贤还是津津乐道,赞赏尤加,可见影响的深远。

二、联合——野火熬成爱国心

民国 28 年(1939 年)抗战时期,为避日机轰炸,学校开始向乡下疏散。毓贞、明义辗转迁移在溪前、磨石等村上课,民国 30 年(1941 年),福清沦陷。部分师生逃难上溯闽北顺昌县的元坑。当时福清、古田、闽侯、闽清、长乐、永泰等 10 所教会学校,按福州教区意旨,暂时联办,取名“卫理联中”。校长杨昌栋(福州教区会督,曾任融美校长,后任协和大学校长)训育主任翁品嘉(明义),教导主任王恒健(毓贞),总务主任曾焕枢(融美)。
这是个国难当头的岁月。师生们住破庙旧祠,一遇风雨,屋漏污湿;物质匮乏,往往接济不上,就得挨饿;加上音讯难通,忧家忧国,个个都似乎尝到流亡的滋味了。可是敌忾同仇,风雨同舟的感情也在引发增长,师生之间,男女之间,相濡以沫,亲密无间。一把汤匙,两根灯芯,荧荧微火,围坐自修,悲怆而激昂的歌声,随处飘荡。苦难是人生的教科书,发愤求学,报效祖国的民族正气在升腾,在发扬。
民国 31 年(1942 年)7 月,家乡光复,福清的学生同归融城。经过一次烽火的“洗礼”,男女不同席的樊笼冲破了。教会经费也告困顿,于是两校正式合并,成为“私立明义毓贞联合初级中学”(简称“明毓联中”)。教室集中在毓贞女校,男生宿舍仍用明义原址。从 42—52 年,共毕业 18 届1261 人。历任校长有:林诚善(42—43 年)陈希雄(43—44 年)郑伯聪(44—45年)王淑德(45—46年)王恒健(46—47年)施联珠(47—49年)陈瑞慈(50—52 年)。
在风雨如磬的年代里,更应提到的是我校的光荣革命斗争传统,从大革命北伐时期到“七七事变”以来,金瓯残缺,两个命运的抉择是非常严峻残酷,一批革命前驱先后入学明义、毓贞和联中,把校园作为革命活动的前哨阵地。这里着重介绍余长钺、陈振先两位烈士。
余长钺,1931 年入学明义,13 岁,共青团员。他性格活泼开朗,经常吹着口琴,学业全优,尤长语文,喜爱阅读新俄游记、普罗文学和马列专著。他发起组织了“福清同攻读书会。”当时的共产党人陈炳奎,何希銮等都在筹备会主持工作。读书会有会员赠书 2000 多册,余长钺赠的最多,且是以进步的社会科学为主。读书会还在城关中涧寺演出了《阿 Q 正传》,余长金戍、陈炳奎都上台扮演角色,用福清方言对话,讽刺不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当局和消极自我安慰的人们。余长金戍还在会刊上连续发表《血与泪》和《尼姑庵》两文,轰动一时。前者写的是一个人力车夫生活的惨状,后者则抨击毓贞女校束缚了学生自由和宣扬独身主义的险恶用心,包含了余的大姐入学后的亲身经历,揭露帝国主义利用宗教作为他们侵略和愚民的工具。
1933 年 5 月 30 日,明义学生为声援《五·卅惨案》要求放假游行,校方宣布开除三人,于是余长金戍发动罢课抗议,后被降为旁听生。余长金戍还经常越墙外出用大蜡笔和沥青油在吴厝巷、楼锦霞的墙上写“打倒土豪劣绅、贪官污吏”“打倒蒋介石”“中国共产常万岁”等标语,使那些民族败类寝不安席、魂不守舍。1933 年 9 月,县长甘云亲自带兵到学校逮捕长金戍,押解福州,囚禁“反省院”。11 月,19 路军成立“福建人民革命政府”,长金戍得救回来,与陈炳奎又组织了反蒋大游行。蔡廷锴将军来融在明伦堂召开民众大会,余长金戍上台演讲,慷慨激昂,群情振奋,掌声雷动。蔡将军拍着他的肩膀说“好样的!”余长金戍还担任福清特派员,“反帝大同盟”的负责人。
1934 年余长金戍组织了南西亭的暴动,后任闽中特委委员,直至 6 月23 目与王于洁等 5 位特委领导被捕壮烈牺牲,时未满 19 岁。陈振芳同志当时曾挥泪写出一首诗,诗云:“闽中多俊杰,五子最称贤;骂贼敌庭上,成烈鬼亦雄。光辉照日月,遗爱足世传;后继齐努力,推毁旧王朝。”
是的,革命者是前赴后继的。当闽中党处于危难之际,陈金来同志接任福清中心县委书记,省委委员。1938 年他派陈振先入学明义,开展学生运动,更派求学过毓贞女校的自己的妻子何梅金来这两校作联络工作。
陈振先,1936 年入党,时 14 岁。他进校后,根据组织指示,支持吴端升等同学组织了“福清原野读书会”。他在会刊上发表很多革命诗文。如:“激流激流,民主自由;涤荡污泥,布以新猷。”又如《藏头诗》:“陈兵练武,振我中华,先除倭寇,再建共和。”还写了《出嫁的前夕》、《张德》二篇小说,《学海风波》《实与虚》等文章,鞭挞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原野》出版了 12 期,振先始终参加秘密的编辑会议。国民党省军管会曾派员指出《原野》有赤化倾向,准备抓人。县党部也勒令停刊。陈振先根据组织上的意见,最后部署:“共怀红心,各奔前路”。大家当即分散隐蔽,他也回乡参加抗日游击队。
1941 年 8 月 4 日陈振先参加琅尾港伏击战。是役击毙日马营司令官田中岛中佐,分队长村野等 40 余名日军,他荣获抗日银质奖章。1945 年后,他任福州市委第二书记,闽中地委委员,宣传部长、福、长、平中心县委书记。47 年,由于叛徒出卖被捕,10 月 3 日遇害,时年 25 岁。
陈振先同学的一家是革命的一家。母亲夏妈妈(淑琼),哥哥陈振芳(程序、现省人大主任)都是地下党员,经常出入我校;妹妹陈辉容、陈辉明、弟弟陈振亮(现省司法厅长)都在明毓联中求学和从事地下活动。革命的火种一茬又一茬,一代接一代的流传着。学生自治会成为公开合法的掩护机构,十分活跃。口号不断鲜明:从“读书不忘救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行动也不断大胆:从“朝会自由参加,不准点名”、“反对训育主任体罚学生”到“放下书包、打游击去!”还逼使校长通过美传道师力会督保释陈亨源(闽中游击司令,当时以基督教徒身份在海口复苏医院当医生)出狱。这都显示了“真理的炸弹”的力量,党的斗争策略的成熟。革命需要流血,“寸寸山河寸寸血”,但“南国雄文传千古,烈士热血化碧涛”(程序悼二弟陈振先烈士诗)烈士的战友和后来者刘大璇、翁绳金、杨前坤等数十位同学从母校走向神圣的民族民主的战场,成为各级的领导人。这都是母校的骄傲。烈士和志士英名业迹都应该在校史上大书特书,占有光辉的一页,新的一代都应该记住这血染的风采,才能懂得红旗下生长的幸福和使命。

三、改公——前路漫漫勤求索

"一唱雄鸡天下白”。1949 年 8 月 16 日,福清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了革命胜利的曙光。明毓联中深锁的禁门冲破了,师生们积极参加欢庆,上街游行,也配合了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土改镇反和抗美援朝的宣传活动。县委派来了联络员,传达各项布署。教会控制学校的力量相对减弱,而校内派系的斗争却加剧了。一部分教员则串连一些学生、工友组织了“倒施护委员会”似乎是占了上风。10 月复课之后,教会与师生协商,委托俞建英主持,成立了吴章钟、施修藩、俞云经、陈德荫、李文秀等的校务委员会,总理行政工作。当时中学属闽侯专置管辖,教育部门贯彻的是“维持原状、稳步前进、逐步改造、整顿提高”的方针。1950 年,陈瑞慈(师姑)刚从美国回来,教会派她进校任校长。她有病在身,也无主见,日常工作仍由原先的校务委员署理。
革命风雷激荡,工农大众翻身。大量压在底层的工农子女跨进这个过去少数人专利的学园。第二年招生时,报考联中的相当踊跃,群众对她还是有所仰慕。在耀眼的阳光下,学生和工友挺起胸膛,扬眉吐气,迸发出的政治热情不可阻遏。过去美国传道师独占的“茂林屋”成了女生宿舍和办公厅,大家欢称“解放楼”。学生会真正要“自治”,工友当了工会主席,当然难免有了矫枉过正的举动,造成一些教师感到课难上、人难管的暂时局面。1952 年暑期,全省中学教职员集中福州进行思想改造学习,提高了政治觉悟,也适当地调整了队伍。
1952 年 10 月,闽侯专署教育局正式接管这所美教会控制达 60 年的学校,改名为“福清第一初级中学”(10 月 25 日接管日后就成了校庆日)任命的第一任校长俞云经,调进吴端升任教导主任,也有了团支部。学生总计是 9 个班 435 人。
1953 年 9 月,吴端升调往福州一中,专署调南下服务团的施达德任教导主任。他是进校的第一个共产党员。加强了领导,学生也立法自守,秩序逐渐正常,学习氛围也较浓厚。
1954 年暑期,专署与福清县委抽调一批干部派进 4 所中学,除县中前年已派外,每校 3 人,成立或健全了党团组织。郑仁堡任第一校长,也是第一个党员校长、党小组长,俞云经仍为校长。团支部上升为团总支委员会,团员 38 人,8 个团支部。郑仁堡同志原任县委办公室主任,进校后很肯学习,经常深入教研组研讨教材,听课评议,他还亲自下水教初二年垢数学课,派校干部都兼课。校内热潮滚滚,春色溶溶,各项工作力求尽善尽美夺魁争先进之风日盛。
1955 年7 月,闽侯专署为适应发展需要,将中学重新排名,福清中学改名福清一中,我校改为“福清第二中学”,师生莫名振奋,认为这是迈向完全中学的前奏。1956 年 9 月,上级推行了“加速发展,提高质量、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方针,经批准,我校增收高中两个班 100 人,还大大充实了教师队伍。郑仁堡校长荣调,原县文教科科长叶忠楠调进任校长兼总支部书记,黄真(原茶亭区副区长)任教导副主任兼支委。
审干和肃反运动开始了,大放大鸣也开始了。一时乱云飞渡,迷雾重重。1957 年 6 月,省教育事业计划有了紧缩调整,撤消了我校的高中部,将已办的两班归并福清一中。教师代表不断向省市请愿,县委领导也向上级作了反映:要求续办。学期结束的最后一天,学生获悉高中被砍,校园产生了混乱,一发难收。经过县委县府领导的疏导,学校党、团组织的劝阻,学生提了意见,随即散回。这次学生“闹事”造成校长叶忠楠因有“煽动”嫌疑,撤职批斗,后被打成右派。直至 1966 年才平反澄清。教导主任施达德降职调离,并株连了一些教工和学生。正是“一场欢喜忽悲辛。”
1958 年,三面红旗风卷残云。我校又投入教育革命的热潮中。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先后招收了师范班四班 186 人。林香载调进任支部书记。这是我校第一个专职的党务工作者。这一学期,师生参加人民公社化和大炼钢铁运动。到宏路镇的沃底村开辟生产基地,边劳动边上课。到一都罗汉里砍柴烧炭,砌炉炼红心,表现了极高的政治热忱。可惜违反了客观规律,一阵狂热过后,就烟消去散了。
58 年 12 月 1 日,城关的一中、二中(包括师范班)、侨中、实验小学加上职工业余学校合并成立福清大学。这样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中专、大专,可称“大一统”,紧跟了大跃进的潮流;还招收了大学的中文、理化两班。又是热气腾腾。但仅近百日,宣布“下马”,各自分灶,恢复原貌。
1960 年 7 月,福清二中办的师范班得到上级赞许。但因体制不同,必须拆出。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福清师范学校,另建新址在玉屏山腰。林香载任师范的副校长兼支部书记,还抽走了一些骨干教师。二中原先的设想又落了空。
1960 年林落影调任二中支部书记,61 年调出后张志丰升为副校长。党外校长仍为俞云经。
1962 年张志丰出任昌坛中学校长,袁鸿飞调进任支部书记。倪朝铭、杨书椿(党员)任教导正、副主任。此时二中的办学质量,蒸蒸日上确可与重点校比美。文体活动成绩更是引人注目,自己创作排演了许多节目,都取得省、市、县会演的奖励,如“血防战士之歌”(大型表演唱)“春种一粒子”(话剧)获省创作奖、演出奖,《海上来的一批货》(活报快板剧)“秋收战歌”在县里演出也轰动一时。1962 年我校举行较为隆重的纪念校庆70 周年,展出历史图片等缅怀传统,激励后学,也颇有成效。
1966 年 6 月,文革运动降临,我校是重灾区。先有工作组后有工宣队,被挑动起的红卫兵造反派,对教师实行残酷的“阶级专政”,惨无人道的吊打关逼,百分五十以上享受“牛鬼蛇神”待遇,接着校园又成了武斗的战场。仪器、标本、图书、档案、抢烧散失,屋顶砖瓦、门窗桌椅,拆充武器。又经历了清队,一打三反,清查 5、16 分子和批林批孔、队伍四分五裂,有的下放农村。
1970 年春,“复课闹革命”,招收初中 16 班、828 人。学生年级按部队连排编制,学制二年。1971 年学校下放归城关公社管辖,改名“城关公社中学”。成立革命委员会,正副主任王恒栋、陈莲娇、林能士、俞镇龙,另有贫宣队、工宣队三批,每一批都有一位任副主任、副书记。
1972 年,我校有高中部 6 个班。1974 年秋有了高中第一届毕业生,计467 人。(因为春季班变成秋季班,读了二年半)。1974 年县革委会应师生要求宣布恢复“福清二中”原名,收归县管。1976 年,林本澜进校任校长兼支部书记,林能士任副校长。
在这段被扭曲的历史里,学校要开门办学,随时下厂下乡接受“再教育”。我校在北林大队的油杭村建立了农场,栽种水稻、甘薯、花生、大豆、水蜜桃等,还养猪种菜,筑有 4 间宿舍,修了灌溉渠道,打了水井。师生拉着粪车,挑着铺盖,轮流在农场里从事颇为繁重的生产劳动。由于经常锻炼,革命口号响亮,干得也顶欢畅,教材改革上,用工基、农基、报刊文选,以后有了课本,也无强制性指令,某些学科的质量明显下降,“抄书抄报,穿鞋戴帽”。但有些师生能坚持刻苦自学,以后事业发展也有成就。

四、成长——东风应律庆天晴

1976 年,四凶伏法,万民称庆。教育战线倍感第二次的解放。特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贯彻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紧紧依靠广大教师,迅猛的恢复元气。78 年郑养春进校任支部副书记。不久林本澜调为县体委主任,林能士接任校长,郑养春任支部书记。80年,林斯良被任副校长。
76 年俞云经退休,后又留任副校长。二中党支部坚决执行党的政策,认真纠正冤假错案。有文革时的冤打成“现反”或其他罪名的,给予召开大会,宣布平反,恢复名誉,焚烧了所有错整群众的档案材料;有反右时错划为右派的,一律全面复查,脱帽改正,照顾生活;也有属于历史悬案和处理偏重的,都一一认真落实。三年来为50 多位教职员工平了反,纠了偏。大大激发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效力的热忱。二中作为一所老校,在规模上也发展到历史的巅峰。1980 年学生人数首次冲破二千大关,计 30 班 2026 人。1984 年 36 班 2363 人,1986 年 39班 2316 人。陆续建起五层的新的教学楼和办公室实验综合楼。
1982 年 10 月 25 日我校举行 90 周年校庆,盛况空前。印尼校友林民钧在雅加达召开欢祝母校校庆宴会,并募赠巨款,他个人还捐款设立了奖学金。许孙雄、何希明伉俪鼎力玉成,负担校庆一切费用,还赞助了侨光奖学金。郑年庚、蔡循池、刘天仇等校友都献礼助庆。旅居香港的杨庆泉、许守馨夫妇献赠 14 台收录机,并赶回出席庆典,在大会上作了热诚的讲话。林民鼎校友在香港大公报上刊载大版面贺电,印发精致的请柬。郑伯聪、翁品嘉、王淑德三位老校长,年事已高,都返校共庆,有的携扶着赋诗勖勉,有的慨谈沧桑巨变,都切盼母校金钟洪鸣,桃李飘香。嗣后王良强,翁爱香校友也从印尼返校畅叙,赠款留念。热肠灼灼,赤心拳拳,给在校师生极大的鼓舞。
我们始终发扬着母校的光荣传统和谨严,求实、拼搏、向上的校风。在“三个方面”方针指引下,也认真坚持五育并举。1976 年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二年,我校高招录取率达百分之四十二,名列全县首位。县委书记杨文义在三级扩干会上给予表彰,1980 年继续保持莆田地区前列地位,语文等科成绩突出,在地区学科会议上作了重点推介,魏绍珠同学英语高考是地区状元卷。林邦初、林永枝、黄磷春等同学有的入学清华、同济、浙江大学,有的被选派出国深造已得博士学位。成为科技后起之秀。10 年来,我校大中专录取成绩一直稳居全市上游。1984 年为 141 人。83 年中考升学率为百分之六十五。实行初中毕业会考,我校在市四项督导评比中,89 年90 年中考巩固率、及格率、优秀率和综合比率居普通完中的第一位,荣获“福清市教育先进单位”的红旗。应该说我们办学的条件有所改善,但困难还是接踵而来,我们靠的是一股合力和钻劲,才能继续保持“一根支柱”的声誉。
为了因材施教,鼓励拔尖,我校极其重视各项学科竞赛工作。领导和老师都精心安排,细心辅导。薛琦、陈泽春、魏悦明连续三年获福州市物理竞赛三个一等奖,一个特等奖一个二等奖;吴茂文、何怿等 5 人在县生物竞赛中获第一名马婷云获福州市《爱我中华》地理竞赛一等奖;魏小康获 90年福州市第四届高二年英语阅读比赛第一名;施丹文、郑参雄分别获省中学生作文、书法比赛二等奖,总计 9 年来获学科竞赛 208 人次,其中全国奖1 人、华东区奖 6 人、省奖 4 人、市奖 19 人、县奖 83 人。为了改进教法,提高质量,我们十分关注青年教师的业务培养。83 年起我们组织学习各种新型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六课型教学,用三年时间,指定专人定点试验,并多次举行全县性公开教学。孙颖萱、薛倩、郭丽云、吴敏、陈渊、俞建雄、陈晓梅均先后评为“福州市教坛新秀”。
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我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党政工团和班、段、科、室上下连成一气。10 年来,发展党员 41 人,评出市县先进教育工作者、先进班主任 80 人,市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 65 人,还有校三好生 1020 人。90—91 年我校开展《党在我心中》系列活动,陈文兴等 5位同学组成校代表队,过关搴旗,荣获县市党的知识竞赛中学组第一、二等奖。我们还有 30 余位教师分别加入致公、农工、民盟等民主党派,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做党的诤友。党支部每学期都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做到肝胆相照。
为了多渠道的开发睿智。我校对第二课堂活动倾注了心血。1983 年成立了青少年科技辅导协会,并最早把科技活动摆进课程表,实行五定(定人头、地点、时间内容和辅导老师),85 年还首创举办了千人科技夏令营。8 年来连续被市县评为科技活动先进单位。
1985 年,郑融强等同学在祝志安等三位老师辅导下获全国中小学《野生动物知识竞赛》三等奖;86 年戴群安等三人写出小论文《从密闭生态系统实验模型谈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获全国首届中小学生《奔向明天》科技征文二等奖,被收录到《全国中学生优秀科技征文作品选评》一书中。85年 86 年《龙眼树主要害虫》标本获省《探索昆虫世界奥秘活动》一等奖;《荔枝蝽象生活史》标本获华东区二等奖。从 86 年开始着手《福清县蕨类植物资源调查及利用初探》的课题,6 年来攀登石竹、灵石、古崖等险峻山峰,深入牛头尾目屿、小麦岛的海滩水域,采集制了 70 多种蕨类植物系列标本获省一等奖。福建师大林来官等三位教授鉴定后认为品类齐全,其中日本狗脊蕨、变异鳞毛蕨两种还是《福建植物志》上没有记载的,尤其难得。“三小”发明创作,在黄明华等老师指导下,仅 89、90 两年就有30 多件在省市获奖。翁冰的《风力发电模型储能系统设想》小论文,陈跃强等的《新型闸刀开关》小发明都获市一等奖。微电脑活动从 85 年开始,陈金耶、陈立二位辅导刻苦钻研,还自编两套教材。近五年就有 37 人得奖。BASIC 语言组包揽 4 个一等奖,LOGO 语言组也全占 5 个一等奖名次。我们还有地理模型组、天文星象观测站,配备有大型天文望远镜,凭此几年来观测哈雷彗星运行轨迹和日蚀、月蚀的情形。我们辟有科技成果展览室,接待不少领导、友人和海外乡亲,那多彩多姿的发明制作、系列标本、锦旗图片等组成的壮观场景,确也撩人情愫。
我校的文艺活动也声名远扬。历届汇演都以新颖动人的题材和形式取胜。70 年代的快板剧《正是他》,话剧《走在一条线上》,舞剧《青石崖》,诗表演《举旗歌》等均获创作奖和演出一等奖;80 年代连续 5 年评为福州市《学校音乐周》先进单位,女声小组唱《每当我翻开心爱的课本》获一等奖,《星星啊星星》《我们是一群小海娃》表演唱被选中参加福州市汇报演出。我们还为省音乐专业培养一批人才,计考入福建师大艺术系的 10多人,入省艺校、幼师的 30 多人。
1987 年我校未名文学社成立,每学期都举行文艺讲座文学对话会、社员作品朗诵会。还出版《未名报》6 期、《未名窗》3 期和《影评集》3本。89 年未名社被评为福州市《茶花杯》中学生影评征文竞赛的先进集体,有 5 名成员获奖。90 年福清市《我爱社会主义祖国》影评征文,我校有 9 人获奖,社长林宏铭获全国《玉融杯》影评二等奖。89 年 12 月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听众之声》编辑张妍来校录制了《中学生世界》节目,由未名社 5 人担任节目主持人,向海内放播放。
我校 1981 年被省确定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 年来在田径、球类比赛和群体活动上都成绩卓著,特别是为国家发掘培养、输送优秀运动员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其中有亚洲撑竿跳高纪录保持者梁学仁,他在 90 年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上一路 5.62 米,被誉为“亚洲空中飞人”;有运动键将、省女排队长张秋萍,她在 87 年全国六运会上为福建队荣登冠军宝座表演出色,被大会授为“全国最佳二传手”;有省男排三位队长和主力队员的林增、陈家秋、吴春光、吴云峥,他们都代表中国在加拿大、伊朗、孟加拉等国际邀请赛中夺魁;有省划船队里的姚清宇、林秀钦、林长坤等 6 人,他们曾获全国皮划艇比赛的 4—7 名;还有省田径队里的吴平(女)、倪金华等 5 人,省少体校的王晓明、何能勇等 25 人,他们在全国不同类别的比赛中获奖。我校男排 1981 年获省中学生基层赛第二名,曾 3 次夺取省少体校排球赛第 1 名,有 12 个运动员代表省参加全国少体校排球赛。我校男篮连续 3 次获县第一名。仅近年来统计我校在省级田径赛中共获 15 个单项第一名,12 个单项第二名,为福清市在福州地区保持中学生田径赛“八连冠”和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田径之乡”的双称号作出了贡献。我校达到国家等级运动员标准的有 86 人。其中国际运动健将 1 人,国家运动健将 3 人,一级运动员 3 人,二级 8 人,三级 69 人,有 85 人被录取到大专体育院校继续深造,22 人被录取到体育中专学习。最高峰的 87 年,体育生考取19 人。90 年秋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全国田径协会会长李文耀同志来我校视察,听取了汇报,参观了体育荣誉室并观摩了校各运动队的课外锻炼后,他赞叹的说:“全国中小学都能象福清二中这样重视体育工作,那么我国的体育事业将是大有希望的。”
我们感谢各级领导的鼓励和支持,这 10 年来,我校所获的奖赏也是够多的:1993 年被评为福州市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和群众体育工作两个先进单位,84、85 年连续评为省体育先进单位,86 年国家体委、教委授予“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称号,89 年省人民政府授匾“福建体育先进学校”。我们的事迹中国体育报、福建日报、福州晚报作了报道,省教委专门发了简报,87 年4 月省体委教委在发奖表彰大会上,我校领导作了“精心发掘培养,为国培育英才”的典型发言,89 年在福州市体育工作会议上作了专题报告,题目叫《春风化时雨,新枝壮且繁——福清二中培养优秀运动员经验介绍》引起了满场轰动。我校体育组组长吴绍明 87 年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工作者,领受了李鹏总理题词的铜匾。
我们也感谢海外校友和侨胞的资助。有的用于添置器材改善场地设施,有的用于各项比赛上的开支,有的是直接发给教练员,运动员的奖金,仅王贤霖奖学金中的体育奖,这三年就有 500 多人次,二万多元。这些都大大激发了运动员的斗志。作为省市的一个培养体育新苗的摇篮和基地,我们将从奥运战略眼光和提高民族体质这一高度来策励自己,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我们定将不辜负党和侨乡父老的重托。
1986 年 8 月林能士荣迁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余乃棠调进任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1987 年春俞云经副校长退休,他作为教育界元老,先任县政协副主席,后改为福州市政协委员,又被选为福清二中离退休教工协会主席,继续发挥余热。学校新盖一座 6 层教学楼 18 间教室,暂时缓解教学用房的困难。1989 年 4 月县委调进陈弼为二中校长,加强了行政领导。90年在县教育局支持下新盖教工宿舍楼一座,七层单元套房,每套均三房二厅。截至 1991 年 6 月为止,我校从接管以来已毕业初中 36 届 10254 人,高中 16 届 4148 人,现有初中 24 班 1176 人,高中班 480 人,教职员工 175人。
欺颐之寿,属宜大庆。1990 年 6 月,成立福清二中一百周年校庆筹委会,印尼校友许孙雄不断来电和两次返校商谈百龄大庆筹备事宜,并全力从事海外发动联络工作。91 年 1 月,周宏猷校友赴印尼探亲,得其叔周廷秀老先生支持,捐赠 10 万元人民币,重新构建宏传壮丽的校门和周围设施,要让焕然一新的景观迎接校友来归。11 月 31 日福州校友筹庆小组成立,吴章钟、林光梅等 7 人负责。
1991 年 3 月 27 日,台湾校友林敦宁伉俪回到阔别 40 多年的母校参观座谈,受到二千名师生的热烈欢迎。林敦宁教授是东吴大学经济学博士,名列伦敦《世界名人录》,他受在台原明义、毓贞 14 名老校友的委托向校赠礼。5 月台湾福清同乡会会长林孔仲校友又带来海峡彼岸游子的心意,这样我们跟台湾校友联系的桥梁终于搭通了。赤子思亲之情寄于尺素,溢于言表,满含热泪,感慨万端。他们提出立碑留念,于是在办公楼下的园圃里泐石一方题字为“身居宝岛,心系母校。——原明义在台湾校友敬献”。
9 月 22 日香港校友邀请学校代表 4 人赴港参加 28 日福清二中香港校友会成立大会,选出 16 人理事,30 日第一次理事会又推出杨庆泉、敖惠明、周清为正付理事长,并积极捐资组队参加母校百龄大庆庆典,会上念师怀友,群情激昂,纷纷表态,要为振兴母校,拓展垣途出大力。这是血浓于水的关系,情深似海的厚谊,在促膝畅话,觥筹交错之中得到融和,得到奋发,是夜不知东方之既白。
百岁古称上寿,说她老了,“期”复其时,“颐”观所养;而作为生机勃发的事业,又是年轻得很,可说春秋鼎盛。今天我校校友遍五洲,印尼、美国、新加坡、日本和港澳台等地居多,不少是社会贤达,企业巨擘,他们随着祖国开放改革的大好形势,挈妇将雏,瞻仰故土,谆谆告诲子女要为母校做贡献。“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杜甫诗)是的,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是生生不息的脉博,青少年那黄金幻梦年华,造育恩泽也是一辈子念念不忘的话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党的春风时雨,侨乡的日升月隆,都是我们二中繁衍奋进的催化剂。尽管前途多曲折,困难有几重,可“大江流日夜,洪范出经纶”(赵朴初诗:“万古倾昆仑”)。我们全校师生一定会在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发扬传统,锐意改革,团结协作,力争山花烂漫的明天。
“终身之计,莫如树从!”“一树百获者,人也”(《管子·权修》)愿这个百年老校象园内那以在天的古榕树一样,根弥壮、叶更阴……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5 11:39:03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福清一中锦上添花——一中几幢侨胞赠建楼房筒介

魏公庆

福清一中是福建省首批十七所重点中学之一。校园面积 134 亩,绿化美化,风景如画。校训“严、勤、实、活”四字,镌刻在全校师生的心坎里,紧抓不放的合格率、稳定率,酿造了非同凡响的优秀率。她的办学成绩斐然,名扬省内外。她从 1925 年创立、发展、壮大至今,经历了将近七十个春秋,莫不得到融籍海外侨领、侨胞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与“侨”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早在1930年1931年,陈汝翼(佑民)先生为第三任校长时,亲自远涉重洋募集侨资,于 1933 年营建学生宿舍“慨尘楼”(解放后,更名解放楼)一幢,建筑面积 270 平方米,造价七干银元,可容纳寄宿生 160 人。后又派人再度出洋募集侨资二千银元,于 1938 年建成理化实验室二幢,建筑面 208平方米(解放后改作音乐室、图画室),并充实一批仪器设备。
抗战八年与解放战争三年,学校与海外一时中断关系。解放后,福清一中成为全县办学规格最高的一所公立中学,不久即升为地区重点中学、省级重点中学,直至改革开放前夕,均由政府全面负责办学经费。
在这解放前后四十年左右,因为历史原因以及其他因素造的一些误解,导致不少融籍的爱国侨领、侨胞不能或不敢为福清一中热情赞助。但是从多方面的信息(如家信交谈,朋友问询,探亲报导,观光了解等)得知,他们对福清一中——这只在玉融古邑腾空而起、引人注目、展翅高飞的凤凰,是寄予关心,寄予厚望的。他们知道,福清一中是全省办学成绩显,办得出色的几所重点中学中的一所,是福州五区八县(市)精神文明的一个著名窗口。他们表示,愿意为福清一中添砖加瓦,使福清一中锦上添花,异彩纷呈,真正把福清一中办成一所让福清人民和海外侨胞值得骄傲的学校。
福清市有关领导,以及社会上关心福清一中事业的朋友,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七年中,群策群力,加强联谊,牵线搭桥,近访远交,终于得到海外侨胞和各界知名人士的支持关注,促成了规模宏伟的几座侨建大楼的奠基与竣工。为一中校园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1988 年初,福清一中校领导通过校友牵线,与热心公益事业的高山镇的爱国侨领、著名企业家、侨居印尼的世界福清同乡联谊会副主席林学善先生联系上,商谈意向后,林先生慷慨许诺独资人民币五十五万元兴建一座新型的图书馆。这是改革开放后,也是解放后福清一中第一次争取到的侨建大工程。从选择馆址到设计方案,从经费使用到大楼命名,学校领导多次研究讨论,并常到工地察看。大楼落成前,林先生曾来视察过。图书馆命名为“学善楼”,1988 年 8 月奠基,1989 年 8 月竣工。新图书馆外观雄伟壮丽,设计别具一格,色彩典雅大方。远望如两部巨著东西而立,高五层,每层结构各异,功能不同。全楼计 14 间。建筑面积 1780 平方米,使用面积1136 平方米。内设馆长办公室、教师借书处、学生借书处、教师资料室、学生阅览室等。从此结束了福清一中图书馆狭小、拥挤(原简易图书馆建筑面仅 380 平方米)的历史,成为同时期省内普通中学所拥有的设备、功能最齐全的图书馆之一。
1990 年 4 月,阳下镇的爱国侨领、著名企业家、侨居印尼的“世联”第一副主席林文镜先生一行在县长邱玉清陪同下莅临福清一中参观校园与新建的图书馆。座谈时,林先生想福清一中之所想,急福清一中之所急,爽朗允诺以海口镇的爱国侨领、印尼林氏集团的首脑人物、著名企业家、“世联”主席林绍良先生与他本人的名义,捐资人民币一百万元(后又追补三十万元)用于捐建“元洪楼”,供学生住宿。同年 10 月,福清一中组织师生队伍热烈欢迎以“三林”(林绍良、林文镜、林绍喜(即林绍良胞弟))为首的侨胞观光考察团来校参观。林绍良先生在欢迎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示了对福清一中为全县教育事业所做贡献的赞赏。会议期间,学校向海外来宾分发了以唐超书记、周继光校长、陈道端副校长等联合署名的《向旅外亲人介绍福清一中》资料一份(附有远景规划图彩照);校领导与来宾合影后,即通知有关人员要在资金上为保证“元洪楼”工程上马提供方便。1990 年 10 月,“元洪楼”奠基。学校领导本着“外观雄伟,气派堂皇,质量优良,经济实用”的要求,从图纸设计、工程投标、建材核算等方面组织精干人员逐项实施。1991 年 10 月,“元洪楼”竣工。框架结构,建筑面积约 3830 平方米,高七层,底层为可容千人共用的大餐厅,其它六层有 79 间宿舍,可供 800 名男学生住宿。应邀参加落成典礼的林文镜先生与其它来宾们,面对这幢外观崭新、气势恢宏学生宿舍,莫不颔首称道。林文镜先生心情特别好,他为此项工程使福清一中近千人的学生住宿、生活条件大为改观而高兴,会上他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在宴会上频频举杯。
1992 年初,福清一中周继光校长亲自拜访了三山镇的爱国侨领、著名商业家、侨居日本的“世联”副主席王建铭(功镛)先生,谈及教育事业,十分合拍。同年 3 月,校领导主动参加了王先生老母亲的追悼会,赞扬她老人家一生勤劳、乐善好施,王先生为之感动。此后,通了几封信,王先生表示乐意为福清一中教育事业出力,邀请他的忘年好友、爱国侨领、著名商业家、侨居日本的“世联”副主席刘友荣先生、林文明先生一起返国促成此事,项目是重建综合办公楼,命名为“功荣明”大楼”。同年 6 月,王先生、刘先生、林先生三位专程返国落实此事。欢迎会上,王先生代表二位掏出现金一千五百万日元交给周校长。学校尊重三位先生的愿望,务求“尽心尽意,保质保量”完成这项侨建工程。同年 9 月奠基,1994 年 8 月竣工。这座大楼高四层,建筑面积近 2000 平方米,大小房间共 37 间,其中设有办公室、接待室、会议室、娱乐室、展览厅,还有客房、保管室、医务室等。大楼设计别致新颖,色彩安排柔和悦目,钟楼俯瞰校园另有庄严之感,其格调颇耐观赏。造价估计达一百五十万元。从大楼设计到竣工,王先生多次从日本打越洋电话查询工程进展情况,施工期间,学校抽调专人监工,严格要求,经不敷衍塞责。学校安排于第十个教师节(1994 年 9 月)前夕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
为了进一步使一中在教学设施方面获得更大的改观,印尼老校友林秉旦先生、余孔水先生,多次来信或打电话给学校主要领导,出谋献策,积极促成福清一中老校长林友来和现任校长周继光出访印尼,抓住迎接一中创校七十周年大庆的契机,募集大笔款项筹建“融侨教学大楼”,设立“融侨奖教会”。
1993 年 9 月,林、周两位校长假香港出访印尼,受到印尼福清一中校友会盛情接待。此时,恰值林绍良、林文镜先生返闽考察,在家的几位校领导与有关同志前往融侨大酒店,代表学校向他们赠送相册、书画等纪念品,并授予荣誉校友证书。几位先生表示要为福清一中七十周年大庆做点事。他们返回印尼后,林绍良先生先生设家宴款待林、周二位校长,并表示与林文镜先生合捐港币一百万元为一中创校七十周年大庆的献礼,还主动打电话要其他融籍的著名企业家、商业家捐献款目,林文镜先生也积极协助联络。1994 年 2 月,学校代表借省、市及福清市领导班子欢迎宴请林绍良先生等一行的宴会上,在林文镜先生的引荐下,林绍良先生亲笔(以捐赠人名义)签署了捐赠书。捐赠款额合计为三百七十三万五仟元港币。
1994 年 5 月,“融侨教学大楼”奠基,拟于 1995 年 1 月竣工。建筑面积 4850 平方米,高 4 层,内有大中小教室 28 间,办公室 12 间,总造价近三百三十万元人民币。这是福清一中创校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一项侨建工程,也是全校的最大一座校舍。
福清一中校领导满怀信心,期望在新的岁月里,在各级领导、各位校友关怀和大力促进下,继续加强与海外侨贤的联谊,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与慷慨赞助,使一中筹办侨建工程和其他方面工作能够再创辉煌。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5 11:48:14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培元小学七十一周年的回顾

郭有诠  李圣穆

新厝镇棉亭村培元小学是本市由新加坡华侨创办的一所小学。它位于棉亭村东北隅,背倚林木苍翠的蹲龙山,面对平坦广阔的棉亭洋,居高临下,周围景物一览无余。校园里绿树成荫。近年来培育的许多龙眼树正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儿童们学习的好场所。

郭可济、郭可模功铭校史

棉亭村原来只有几所私塾,一些儿童们在私塾中念了几年《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书,即辍学从耕。青少年中只有一两个从外乡小学毕业的。村里文盲众多文化十分落后。1923 年新加坡侨贤郭可济、郭可模两生生倡议废私塾兴学校。他们联合各房父老,以郭氏宗祠为校址,创办了福清县私立培元小学,合并各私塾学生四五十人,设一至四四个年级,编为两个复式班,进行复式教学。首任校长郭成发(渔溪下南楼村人),教师二人,工友一人。由于群众认识不足,以为私塾比学校好,就学者不多,至 1940年学生才增到八九十人,校长教师共七人。杨奇源、陈仁义、郭有诠相继任校长。
郭可济、郭可模两先生是培元小学的主要创办人和经济上的积极支持者。从学校初创至新中国成立,学校常年经费均由两先生负责筹措。可济先生负担约二分之一,可模先生负担约四分之一,其余约四分之一由两先生向其他乡侨劝募。二十余年中,除南洋沦陷前后,侨汇断绝以外,未尝或缺。培元小学之所以能长期坚持侨办与可济、可模两先生及其他乡侨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他们功昭校史,永不磨灭。

可济图书馆历史悠久

三十年代,郭有诠任校长,建议设立图书馆,提供学生课外读物,扩大知识面,得到郭可济先生的赞许和支持。他捐资银元八百元,购买《小学生文库》全套五百册,以及辞书、文艺小说等书籍,合计近一千册,创办了可济图书馆。他还捐赠了中外地图、各科教学挂图、风琴、地球仪、油印机等,并开辟运动场,充实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条件。1953 年,学校失火图书馆存书尽付一炬。嗣后,虽有新加坡印尼归侨捐赠少量图书和书橱,设立了图书室,但因管理不善,图书多有散失。1984 年刘文琳校长建议复办可济图书馆,由郭有诠以校董会名义致函新加坡乡侨郭成恩先生,要求向郭可济先生长子郭成源先生转达学校的建议。郭成源先生为继续先人遗志,慨然许诺捐资人民币伍千元,复办了可济图书馆。1987 年在校友郭成水先生(本村康西人、新加坡侨胞)的动员下,郭福成私人有限公司秘书江守谦先生以该公司的名义捐资新加坡币叁万六千元,兴建了一座双层图书楼。有阅览室一间,书库兼阅览室一间,面积 140 平方米。从此,可济图书馆开始有了自己的馆址。1994 年郭可济先生之孙郭进益、郭进福两先生捐资人民币五万五千一百五拾玖元为可济图书馆固定基金,保本取息,增购新书,并聘请专人管理。可济图书馆历史悠久,现为福州市小学重点图书馆之一。郭可济先生祖孙三代对家乡文教事业的支持,名垂史册。而可济图书馆从复办、建馆址至设立基金,郭成恩、郭成水、江守谦三位先生做了许多工作,其功亦不小。

众志成城,重建校舍

1953 年,学校失火,校舍全毁。棉亭人爱自己的学校,师生们、乡亲们槌胸顿足,号哭连天。为了不使学生中断学习,校长郭成品买了一盒粉笔,借了几块黑板,就在灾后第二天带领全体师生,借本村圣公会教堂坚持上课。消息传到新加坡,震惊了全体乡侨。郭可模、郭可济两先生倡议重建校舍,他们会同乡侨郭可旦、郭可迎、郭成泰、郭成书诸先生奔走呼吁,募集捐款。郭可济先生以郭福成私人有限公司名义捐资四万二千元,郭可模先生以顺利公司名义捐资二万二千元。在他们带动下,其他乡侨也纷纷捐款,捐款人共 59 人,总金额达新加坡币八万三千余元。在重建校舍过程中,师生们、乡亲们义务搬运木石砖瓦等建筑材料。真正做到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众志成城,当年就在原校舍郭氏宗祠的废墟上矗立起一座砖木结构的双层校舍,内有教室八间,宿舍六间,大礼堂一个,面积 1121 平方米,比原校舍更为壮观。

修危房建新教学楼

解放前后,郭有贵、郭成登、林民钧、郭成品相继担任校长,当时侨汇尚未恢复,学校经费十分困难,他们坚持工作,艰苦备尝,林民钧校长时期,学校成绩斐然,有“一西园二培元”之称。建国后,学校迅速发展。1977年兼办初中班(五年后撤销),教室不敷分配。适印尼乡侨郭成水先生(本村古厝底人)回国观光。他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关怀母校。得悉此种情况,在返回印尼,途经新加坡时,与新加坡乡侨郭玉英女士(郭可模先生之女)郭省通、郭成恩、郭成泰、郭成书、郭有花、郭城宝(本村下厝人)诸先生商议募捐兴建教学楼。新加坡方面由郭有通、郭成恩、郭成泰、郭成书诸先生负责劝募。这次募捐,捐款人多以纪念先人的名义认捐,郭成水先生(本村古厝底人)纪念其父郭可奇捐人民币八千五百元;郭成瑞、郭成祥、郭成望三位先生纪念其父及叔郭可模、郭可培捐新加坡币一万元,郭福成私人有限公司纪念郭可济捐新加坡币一万元;郭成茂先生、郭华英女士纪念其父郭可捐新加坡币七千元;邱燕书女士和郭成旺先生纪念其父郭可灿捐新加坡币七千元;郭成宝先生(本村康西人)和郭成书先生纪念其父郭可岁捐新加坡币五千元;郭成恩先生纪念其父郭可知捐新加坡币五千元,郭成宝先生为纪念其父郭有德捐人民币五千元,连同其他乡侨共 40 人,合计捐资新加坡币八万七千七百元。折合人民币五万元,兴建了一座两层教学楼,共有教室八间,面积 540 平方米。1987 年,郭成水先人偕夫人黄友珊女士二度回国,又捐资港币五万元加建了第三层,使教学楼更加巍峨雄伟。郭成水先生还捐赠了 20 寸彩电一台,作为电化教学教具。旧校舍建于 1953 年,年久失修,屋顶渗漏,礼堂部分木屋架为白蚂蚁所蛀,开始腐烂,有倒塌之虞。郭玉英女士捐资人民币四万八千四百五十元,进行了全面翻修,使之焕然一新。1980 年郭有宗先生,郭成宝先生(下厝)各捐赠初中班课桌椅 30套。1990 年印尼乡侨郭成玉夫人林女士捐资港币二千元,1992 年郭有宗先生捐资人民币一千元,1993 年郭成隆先生(郭可模先生之侄)捐资人民币一千元,1994 年郭有通先生之子郭成发、郭成群两先生捐资人民币五千元。这些捐款,供学校增购体育用具及电化教学设备之需。培元小学电化教学正在筹办中。
1987 年,印尼乡侨郭在水先生知道学校用水困难,通过其弟郭在忠先生捐资人民币三千元,打了一口水井,并建水塔,安装自来水,解决了用水困难的问题。1990 年,郭在水先生之女郭爱娇女士夫妇来校参观,见学校厨房(原郭氏支祠)破败不堪,即捐资人民币二万八千元,建了一座单层小食堂,面积为 124.06 平方米,进一步改善了教师的生活条件。

美化环境,加强管理

培元小学原来没有围墙,猪牛等牲畜不时闯入校园,糟蹋树木,1984年,郭成恩、郭成书、郭成宝(下厝)三先生捐资人民币一万七千三百元,建筑了东西和南西围墙和校门。1993 年,郭成恩、郭成宝(下厝)、郭进庆(郭成书之子)、郭进群、郭宝水、郭进安、徐水木、邓福宋、郭成贵诸先生共捐资人民币五万二千四百六十元,建筑了西面、北面的围墙与东南两面围墙相接。至此全长三百多米的围墙全部建成,既壮观瞻,又加强了管理。
港胞校友郭成雪先生是一位青年企业家,对家乡公益事业,特别是教育事业,极具热忱,为了使师生们有较好的体育活动场,1990 年捐资人民币二万三千元建了一个水泥篮球场,并筑围墙,安上铁门,便于管理。两座校舍前面是一个黄泥地广场,刮风时满天飞尘,下雨时遍地积水,泥泞不堪,不便行走。1992 年,郭成雪先生又捐资人民币二万三千元从西面校门至东面墙脚横贯东西,建了一条长 74 米宽 4 米的水泥跑道,并有支路通向两座校舍的门前。在新校舍(教学楼)前还建了一个圆形大花坛,在教室前建了几个较小的花坛,种上了花草树木。这样既便于行走,又美化了环境。

募集基金,增加投人

1988 年学校举行建校 65 周年校庆,向新加坡乡侨劝募教育基金,在郭成恩、郭有通、郭成沐、郭成宝、郭进庆诸先生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募集了人民币七万元,作为学校固定的教育基金。1994 年郭成恩先生又增捐教育基金人民币一万元(1988 年已捐人民币一万元)并向郭玉英女士劝募教育基金人民币五万五千三百二十一元,使学校固定的教育基金增加到十三万五千三百二十一元。郭成恩先生是培元小学三十年代毕业生。大学毕业后,南渡新加坡经营商业,他热心家乡教育事业。郭可济、郭可模两先生逝世后,他与郭有通等毅然担负起为家乡公益事业筹款的重任。近年来在健康状况欠佳的情况下,犹复心悬故乡,努力不懈。他既出钱又出力,精神可嘉,令人十分敬佩!

人才辈出,成绩显著

解放前,棉亭人十分贫困,学生小学毕业后很少能升学深造。建国后,升学的人数逐渐多。据不完全统计, 七十一年来培养了一批有文化的劳动者和中级技术人才,其中大(专)学毕业的共有 80 多人,获得高级职称的如大学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副编审、高级工程师等有 12 人,此外,还有中小学校长、教师(其中中学高级教师 3 人,小学高级教师数人),记者以及厅级、县级干部、企业家人才辈出。近年来历届毕业生都全部升入初中,其中初考成绩达一中录取线的平均每届有 3 人,初高中毕业,升入师范及各类中专和大学的平均每届有五人。

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培元小学现有校舍两座,图书馆一座,食堂一座,教职员工 16 人,全村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百分之百。全校有学生 291 人,有六个年级,编成八个教学班。幼儿园大小两个班,有学生 74 人。培元小学是新厝镇规模较大的完小校之一,也是福州市农村示范小学之一。校长郭成强先生(本村人),工作踏实负责。自 1992 年接任以来,在他的领导下,全体教师团结一致,通力协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他与校董会、村两委紧密配合,在争取教育基金,图书馆基金以及围墙建设,校园绿化美化建设等集资近十九万元,起了积极的作用。
回顾七十一年来,培元小学的规模由小到大,学生由少到多,设备由不足到基本充实,这与棉亭村乡侨的关心和支持分不开的。培元小学的发展史,也是乡侨捐资办学史。今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乡侨的继续支持下,在乡亲和全体教师们的辛勤耕耘下,必将更上一层楼,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5 11:59:34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多种渠道办学的尝试

倪朝铭

福清市侨兴儿童学园、侨兴小学座落在福清城关风景秀丽的东皋山上。一进校园,迎面竖立着:“一切为了孩子”金光闪闪的六个醒目大字,这就是该校的办学宗旨。校园占地 48 亩,四层教学大楼巍然挺立,建筑面积 8000 平方米,可容纳 800 名幼儿。各个班内设活动室、寝室、盥洗间、卫生间及电教设备。配套设施还有演播厅、结构室、电脑室、制作室、保健室、糕点房、幼儿食堂。结构合理,设计新颖。花园式的环境,独具风格,大型玩具,形象各异,为幼儿提供天然的学习游乐场所。办园第一年(1993年)已招收学生210人,其中小学一年级一个班,幼儿园6个班,孩子们在学园里愉快、健康地成长。为了方便家长,学园开设了简托、日托、全托三种形式。并配有五部幼儿专车接送孩童。这所侨兴儿童学园和侨兴小学,乃是福清青年企业家张忠恩先生继 1992 年 8 月创办全国规模最大的乡镇幼儿园——龙田侨兴幼儿园之后,又于1993年5月投资近千万元在福清城关东皋山创办的又一个规模宏大,促进福清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型学校。
侨兴幼儿园目前有教职员工 50 名。教师 22 名,其中特级教师 1 名,一级教师 6 名,二级教师 5 名。园长黄珠平,她原系龙田侨兴幼儿园园长,由于业务水平高、领导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成绩相当出色,被该校董事长聘任为福清城关侨兴儿童学园园长,主持园务工作。其他教职员工也都是采用聘任制。该园还特聘我省著名“幼教专家”、全国劳模、省“五一”勋章获得者,从教四十年的省特级教师陈玲玉女士担任名誉园长。定期辅导青年教师,传经送宝,促进新教师的成长,并带来了教改春风。保育员 9名,其中 6 名为职业幼师班毕业,均受过专业培训,业务娴熟。全园教职工努力学习政治理论,积极向上,提倡优良的职业道德。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办学宗旨,设置服务台,“捧出一颗爱心,真诚为您服务”,向“一流设备、一流师资、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为目标努力奋进!
笔者有机会同黄珠平园长晤谈,据她介绍:该园除统一设国家规定的语言、计算、常识、音乐、美术、体育外,并针对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艺术教育和智能训练。分别设有钢琴、舞蹈、美术、书法等多门艺术教育课。另外,还开设电脑课,共有 27 台电脑,聘请专业电脑教师辅导,使幼儿在短期内能进行较熟练的简单电脑操作。在中大班和小学开设英语课,由英语专业教师执教,训练幼儿口语对话。该园还经常开展早操比赛,寻找秋天、幼儿园自我服务能力赛,献爱心、闹元宵、小小新年联欢会、学雷锋儿歌歌曲表演赛,清明节烈士陵园扫墓等系列活动,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和科学启蒙教育。该园以“团结、协作,务实、奉献”为座右铭,坚持教养并重,保教结合,全面发展幼儿的素质。为了使保教工作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了解和支持,得到家长的密切配合,加强家园联系,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还曾多次举办家长讲座,指导年轻的家长们做好孩子的启蒙老师,正确认识幼儿的工作性质。同时举行家长开放日,让家长来园参观保教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使幼儿园走上更合理、更科学的管理轨道。医务部门也对刻心系幼儿的身心健康,开展简易门诊,为幼儿看病送药。每学期测量幼儿身高、体重、血色素二次,并及时向家长汇报。还科学地制定幼儿食谱以利幼儿健康地成长。每天认真地把好幼儿晨检关,随时下到班级检查幼儿健康情况并记录备案。办园一年来,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土的关心支持下,全体教职员工不断克服困难,朝着“办成团结、和谐、开拓、进取、幼儿喜欢、家长满意的幼儿园”的工作目标前进。该园还提出:“团结、守纪、认真、负责、热爱幼儿、优质服务”的工作口号,贯彻“严、勤、实、快”的工作作风,为创设标准的幼儿园,和具有私立特色的幼儿园而札札实实地努力工作,争取做出更大的成绩。
侨兴学校教育董事会董事长张忠恩先生,在兴办企业的同时,投入资金,热心兴办教育,为福清培养更多的人才着想,这是难能可贵的。黄珠平园长对此十分赞赏和钦佩。她说:张忠恩先生具有远大的眼光和坚强的毅力,他今年决定再独资兴办一所侨兴职业中专学校,并于 1994 年开始招生。该校地处我市福厦公路岭脚地段,总投资 2700 万元,占地 248 亩,是一所规模宏大的全日制职业中专学校,可招收 60 个教学班,招收人数为 2700人。学校建有教学楼、学生公寓、图书馆、音乐楼和学生食堂餐厅。还建有标准的田径场、游泳池和体育馆。学校配备有微机 100 台、钢琴 10 架、风琴 75 架、打字机 50 台、语音室 100 座套、传真机、复印机和轻印刷系统。每班配有彩电。学校以高薪聘请外籍英语教师和一批高级讲师、讲师、助理讲师和年轻的优秀教师,以保证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并决心以一流的办学设施,科学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中级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发给教委承认其中专学历。所招幼师专业由地方推荐分配。其他专业被录(聘)用者,可享受中专毕业生待遇。今后该校还拟创办福清市侨兴中学以及本科性大专。(1995 年开始招生),(1995 年开始招收专科生)。这样,侨兴学校从儿童学园办起,一直办到专科大学的一条龙现代化新型学校的办学模式,福清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十分关心,支持这种类型的多渠道办学模式的尝试,共襄盛举,希望侨兴系列学校越办越好,在多种办学开式上取得更多的好经验,闯出一条新路,为促进教育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5 14:21:04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瞻阳华侨中学创办记

何爱先

瞻阳村,民国时期,是化南乡公所驻地,是化南乡 63 个自然村物资集散的中心,商业发达,市场繁荣。三十年代就设立一所化南中心国民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化南地区小学毕业生多升学于福清第三中学,1957 年后,也有升入高山中学。1960 年,瞻阳办起了民办中学,就近招收部份学生入学。
1962 年 5 月,我参加省教育工作会议,一天下午,在讨论时,省教育厅财务处魏绍文处长(后任副厅长)来到我们闽侯专区小组听取大家发言。他对我说:“你这个侨乡局长,你们县办了几所华侨中学呀?”我答:“自 1956年以来,我们已经办了三所,就是福清华侨中学、江兜华侨中学和昌檀中学。”他说:“可以再办几所嘛。”我说:“我们华侨可以资助建校舍,但难以负责经常费开支(包括教员工资)。”他说:“只要你们能建起校舍,经常费由我们厅里负责。”魏处长的许诺,给我很大的鼓舞。当晚,我就挂长途电话,向分管文教、侨务的副县长高至荣汇报,他说:“这个主意好,等你回来再研究,起码你的家乡瞻阳可以办一所。”
瞻阳村海外侨亲,素有爱乡办学的优良的传统,早在三十年代后期,就曾寄回一笔巨款拟建小学校舍,但却被当时的小学校长×××饱入私囊,伤了侨胞的心。为了使侨胞放心,特地请素受侨胞敬仰的高至荣副县长出面联系,请热心公益事业的何积灿先生转告海外乡侨。不出二个月,由侨亲积芙、积灿、培订、培兴等为主筹足了人民币 6 万元。
把海外侨胞捐助于家乡公益事业的宝贵资金管好、用好,是当地乡亲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与大队干部商量,聘请村里几位热心教育的侨属及大队代表组成建校管理委员会(又称校董会)。大家一致表示侨胞含辛茹苦奋斗多年有点积蓄是很不容易的,他们的爱国爱乡之情是十分可贵的,我们要万分珍惜侨胞热爱桑梓公益事业之情,把学校建好,让他们高兴,放心。款到之后,即着手兴建二层八间教室,建筑面积约 500 平方米左右。我们边基建,边呈报,经省教育厅批准,在瞻阳民办中学的基础上办起了华侨中学。1962 年 9 月 1 日,瞻阳华侨中学开学了。时由教导主任何心兴主持校务工作,翌年 9 月,调方存泰任瞻阳华侨中学首任校长。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6 09:01:07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3-29 22:47 , Processed in 0.072175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