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13

1400多年前的壮举!台湾→福清!

 
瞬间文采 发表于 2023-11-24 15: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3127 4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152814azj4vxxj4xmwjkji.jpeg



开栏语


伴着新时代新征程的号角,和着“最福清”建设的节拍,《你未必知道的最福清》专栏,和大家见面了。


有着“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美誉的福清,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这些,是福清的“城市记忆”,是立足之“根”,是乡土之“魂”,是时代飞速发展中的赓续之“脉”,发掘福清历史文化和名人名胜资源,传承福清历史文化、讲好福清历史故事,是“最福清”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让海内外福清人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你未必知道的最福清》专栏将围绕“探秘福清”“智慧福清”“文脉福清” 等3个方面,带领读者共同认识福清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开拓意识、智慧创造,对国家、对世界作出的突出贡献,感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福清精神,眺望古往今来勤奋、开拓、智慧的福清人民形象,让福清的地域文化遗产“活”起来,进一步提升福清文化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今天,专栏推出“探秘福清”之古代福清安置了数千台湾移民》。


152814o49ej05s92j09gff.png


隋代台湾高山族先民数千人移居福建福清——这一史实屡见于历代典籍和近现代史家论证,已成史学共识。只是作为玉融儿女的我们,多有懵懂,几无提及。笔者有缘觅见,故撷萃典籍材料,与读者诸君共享。


台湾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早期开发,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融汇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在中国先秦时期的史籍《尚书.禹贡》中,称台湾为“岛夷”。秦汉和三国时代称台湾岛为“东鲲”“夷洲”“瀛洲”。隋、唐以后称“流求”,“夷州”“琉球”混用。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的名称。

从考古发现来看,旧石器时期祖国大陆的文化就已经传到台湾。台湾相继发掘出土的石器、陶器和殷代两翼式铜镞等大量文物,证明台湾的史前文化与祖国大陆同属一脉。平潭壳丘头文化遗址挖掘研究表明,6000多年前,我们先民在这里捕鱼、贝壳、狩猎,繁衍生息。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跨学科研究认为,位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壳丘头文化遗址,是亚洲大陆东端南岛语族的起源地代表;而在台湾,除了后期迁徙去台的闽南人、客家人,当地原住民均系南岛族群,他们实际上是在更早时期从平潭等东南沿海地区迁徙去台先民的后裔。由此雄辩地证明,现有台湾各大族群都是源自祖国,两岸族群自古以来就属于同一族群,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

根据现有可见的文献记载,祖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宝岛,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三国吴黄龙二年(230年),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水军渡海到达台湾。这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文化开发台湾的开始。吴人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中,就曾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到了6世纪末、7世纪初的隋代,大陆和台湾的接触增多。据载隋炀帝曾3次派人到台湾“访察异俗”“慰抚”当地居民。是时,大陆和台湾已有贸易往来。

《隋书》:1400多年前的海洋文明壮举

《隋书》为二十四史之一,是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名相魏征主编的纪传体史书,历时35年完成,共85卷100回65.5万字。《隋书·列传·陈稗传》记载:台湾有“流求国”。为了开拓疆域,隋炀帝杨广继位后,雄视天下,曾“三征流求”。前两次派遣羽骑尉朱宽率军到流求。大业六年(610年),又派遣武贲郎陈稜、朝请大夫张镇州“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汛海,击流求国,月余而至。……虏男女数千而归。”

《隋书·帝纪三·炀帝纪》还说,大业六年春“二月乙巳,武贲郎陈稜、朝请大夫张镇州击求,破之,献虏万七千口”。

中央政府巡视海疆、抚慰民众,将未驯服的原住民当“俘虏”带回大陆,拖老携幼的,人数不少。那么,安置于何处呢?并无明载。人数上,却前后矛盾,一说是“虏男女数千而归”,一说是“献虏万七千口”,差了二三倍。

现在台湾省漳化市还有一条“陈稜路”,台南市区有一开山宫,都是为了纪念当年隋朝将军陈稜来台及陈稜后裔赴台拓荒的历史性贡献而命名或兴建的。


《三山志》:570余年后的历史回响

历史长河汩汩流淌,又过了570多年。

南宋状元、福建晋江人梁克家于淳熙六年(1179年)改知福州,任上深感福州古志书散佚无存,于是积极搜集当地人文、物事、风俗、掌故,终于淳熙九年(1182年)编纂刊印福州第一部地方志《三山志》。

《三山志》是福建现存最早版本的地方志书。三山是福州的别称,所以该书又是现存最早的福州府志。《三山志》全42卷,上迄夏商,下至南宋淳熙间,对福州及其所属的闽县、长乐、福清、罗源、连江等12县之历史沿革、地理形胜、版籍财赋、风土人情等,都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载,自明清以来,就是研究福建地方历史的重要志书之一。

该书卷三《地理类三》“福清县”条目下,总括“七乡旧十乡,三十六里”。其下“崇德乡”记载“归化北里,安夷北里(旧属山亭乡)”“安夷南里(旧属山亭乡)”。

再其下“孝义乡”又载:“归化南里(旧属崇德乡)”,共有4处名称殊异的地名。即:崇德乡有归化南北里,安夷南北里。

“夷”,即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隋书》即把流求(台湾)列为“东夷”。后来蔑指中原以外各族。“安夷”“归化”,彰显了古代中央皇朝对中原以外各民族的安抚、归顺、归化政策,大中华的多民族国家就是这样逐步形成的。

宋代前,福清县设置两个特殊历史含义的基层地名“安夷里”“归化里”,会跟隋大业六年(610年)陈稜带回来的台湾原住民有关联吗?

《三山志》只提出问题,历史深处的回响会有答案吗?

《闽都记》:真相大白于天下

福建侯官(今闽侯县、福州市区一带)王应山编纂的《闽都记》共33卷,此书在作者殁后20多年,由其子王毓德续成之,其最早版本系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刻本。

《闽都记》所记为福州府辖内各县地理历史沿革、风土人情、文物古迹、见闻逸事等内容,是一部重要的福州地方志。在卷27“郡东福清胜迹”条目下,记载“化北里在县东南六十里,民居鳞次,亦多大姓,隋时掠琉球五千户居此”。此乃首次明确指出《隋书》陈稜带回来台湾高山族居民的安置地点。跟《三山志》相比,岁月继续流淌了400多年,随着“夷人”的归顺同化,已与闽先人无异,含有歧视性的特殊地名已不再使用,“归化北里”则演变成“化北里”,这是一个进步。

王应山《闽都记》刊印时,同邑长乐人谢肇淛曾为之作序。必须指出,王谢两人均为明代福州府籍著名学者,他们居籍的侯官、长乐与福清县山水相连,近在咫尺,三县的风土人情、语言习俗等也基本相同。作为本地籍的学者,他们对于隋代台湾岛居民移居福清龙高半岛一事,应该掌握了一定的历史根据和史料依据。只是“五千户”数字可能偏大。

《闽书》:再现真相于青史

相对《闽都记》晚二三十年,成书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由著名方志史学家何乔远编撰的《闽书》的叙述更详尽。该书卷六《方域志》福州府福清县条目记载“福庐山有龙田场。皇朝戚继光大破倭于此。又三十里为化南北二里,隋时掠琉球五千户居此。化(南)里则皇朝大学士叶响(向)高之乡。”

何乔远,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任礼部仪制司郎中、光禄少卿、工部右侍郎,与同乡、三朝元辅叶向高私交甚笃,曾到过叶氏故里,写了游览福庐山的诗句。


152814qbm552ozsnb1llqz.jpeg

叶向高像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叶氏为《闽书》作序,对该书作了高度评价:“余穷数旬之力读之,乃竟叹曰:美哉,皇皇乎!非但一方之信史,亦千古之鸿裁也。”关键的是,叶向高本身就是“化南里”(今港头镇后叶村)人氏,如果何乔远《闽书》所载“隋时掠琉球五千户居此”一事没有史实依据,那么作为“邑人”的叶向高在《闽书序》中,肯定不会轻易苟同而会有所异议。


近现代史:终于酿成信史

编纂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成书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的《重纂福建通志》卷七《城池》又载“福清化南镇民城在化南里,……相传隋时掠琉球五千户居此,因名。”——“因名”二字意味深远,其呼应了《三山志》的记载,“化南里”即“归化南里”之谓也,因为安置台湾移民并使之“归化”。

近代台湾爱国学者连横,有“台湾文化第一人”之称,其编撰于1918年的《台湾通史》写道:“闽书亦曰,福州之福庐山,当隋之时,曾掠琉球五千户置此,尚有其裔。是琉球者台湾之古名。”

当代学者钱君烨、杨思慎的《台湾人民斗争简史》则说,“在福州福庐山(今福建福清东南),还有陈稜从台湾移来的遗裔五千户,这便是台湾人民移居中国大陆的开始。而陈稜就被后世奉祀为台湾的‘开山祖’。郑成功治台时,特建‘开山宫’以纪念陈稜访台活动”。

隋代我国宝岛台湾移民福清,可以认定为信史——这是我国文献上第一次明确记载隋代台湾移民大陆的具体地点——福建省福清市。但是,人数不确定,有“数千”“七千口”“万七千口”“五千户”多种说法,莫衷一是。


施联朱:田野调查拨迷雾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历史研究得到政府和专家学者的足够重视,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民族研究所中东南民族研究室主任施联朱是其中的扛鼎人物。

施联朱(1920年-2019年),福建省福清市龙田镇人氏,长期从事民族史、民族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成为新中国专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最高学府的最早教师之一。40多年间,施联朱教授共主编或编写了20多部专著,撰写了50多篇论文,主要著作有《中国的民族识别》《施联朱民族研究文集》《新中国的民族关系》《畲族》《台湾民族历史与文化》等。

20世纪50年代中叶,施联朱教授开始台湾历史与台湾少数民族的研究。1958年参加福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调查研究时,就着手对福建省高山族进行过调查研究。1980年夏,施教授赴福建、浙江两省开展了为时3个月的有关台湾和高山族历史的调查研究,撰写出版了《台湾史略》一书,以大量历史事实和文献资料,阐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台湾的历史和文化是台湾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并在共同反抗历代封建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该书在1984年获评全国爱国主义历史读物优秀奖并入选希望工程“希望书库”,1987年修订再版。


152814o0l3g4gfeiz0fii0.jpeg


施联朱和《台湾史略》

1980年夏季闽浙两省学术考察期间,施联朱教授专程回到故乡福清,对有关“隋代台湾高山族五千户移居福清”的课题进行深入探讨。时任福清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张志丰、县文化局局长方友彬拨冗陪同,到“化南北二里”和“宰相(叶向高)故里”港头镇后叶村考察。

施联朱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对《隋书》“五千户”等的众多说法,一直持怀疑态度,认为这个数字过于夸大,显然是皇朝上下好大喜功的反映。并在其《对隋代台湾移民福清五千户质疑》论文中,进行了充分论证。

具体如下:
原因一:隋代海上交通不发达,陈稜以万余军队,舟行月余,才到台湾,即使俘虏宝岛土著居民五千户两万人左右(以一户四口计),那么返回大陆,原先载万余人的船只,就得载三万人了。这显然是当时海上交通工具所无法胜任的。

原因二:从台湾高山族人口发展情况看,史料称,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台湾总人口约10多万人,而高山族人口一直到1930年才14万多人。据此可以想见,隋代的高山族人口为数甚少,俘获两万人,谈何容易;而且陈稜率兵抵台,所到之处不可能遍及台岛全境,俘获五千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施联朱一行实地考察《闽书》所载隋代台湾高山族先民移居的“化北、华南二里”的地点。“福庐山,……山下有牛田场”“又三十里为化南北二里”。此处所指,即如今龙田镇南30里,即港头镇和三山镇接壤一带,包含港头镇新旧镇区和芦华、南倪、南郑、后叶、陈库、韩瑶、钟厝、前薛等村。基本上都位于龙高半岛中部的沿海突出部。

施联朱一行详细调查叶向高故里港头后叶村。他回忆说:“惜因年代久远,只遗留下一个胡姓人家从海上迁来的传说,此外,目前尚无其他线索材料,足资稽考。”

施联朱教授毕竟是一位严谨认真的学者,来到福州,他特地到省图书馆,仔细查阅何乔远《闽书》。在该书卷六《方域》确有记载:在叶向高的家乡“隋时掠琉球五千户居此”过去一些学者对《隋书》《闽书》有关这一段史料深信不疑,转相抄袭。施教授继续查阅,小心考证。终于在《闽书》卷六《方域》末了“崇德乡”下,觅得这样一句话“化北里上都图四(宋归化北里),隋时掠琉球五十户居此。”

“五十户之众约二百人,比较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回到北京后,施教授寄信向家乡有关部门“谨表衷心的感谢,并把这次考察初步结果,提出来就教于同志们”。

1980年代,福清宣传舆论手段比较单一,全县只有一本由县文化馆编辑、内部发行的文艺季刊《融霞》。1981年第一期《融霞》卷首刊发施联朱的论文《对<隋代台湾移民福清五千户>质疑》,为其一行的考察和田野调查画上完满句号。

可惜当年福清资讯传播欠发达,《融霞》又是发行量很少的文艺期刊,古代台湾移民福清之“特大新闻”,终于沉淀于时代洪流之中。

152814wwon21aa32u65ww1.png


35年前的《融霞》和施教授的文章



林蔚文:重新考证新发现

1989年第五期的《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刊载林蔚文论文《隋代台湾高山族先民移居福建新考》,再次关注这一史实。

作者在文中称自己“原籍即在福清县龙田地区”。跟施联朱一样,具有“近水楼台”优势。不过他相信“五千户”的移民人数,“五十户”可能是史家误笔。

林蔚文“新考”,提出了两个新的论据。

一是福清的地理形势有利于安置台湾的先民。乾隆版《福清县志》载,福清“在闽中,东南枕山接海,周围广袤二百六十里”“冈峦稠迭,众派朝宗”“大约负山带海,东南一都会也”。其“安夷、归化诸里”所在地的龙高半岛突出部,东隔海坛海峡与平潭岛相望,南濒兴化湾与莆田南日岛遥对,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地理环境与台湾基本相似,最近处与台湾新竹仅84海里。

《隋书》记载,陈稜将军自广东潮安率兵乘船,海上漂浮月余方才抵达台湾本岛。在俘获众多土人载船同归后,再走老路是不允许的。陈稜一行必然采取缩短航线、直取福建沿海的策略。福清东南沿海龙高半岛,可以认定是隋代官船靠岸并安置台湾先民的首选地。

二是福清龙高半岛曾广泛流传的“看月华”的民间传说,侧面佐证了这一史实。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本地沿海居住过许多外来人,慢慢变成了本地人。其中名叫薛利的,养育二男一女,芦仁、芦生和芦华。薛家富裕,可薛利贪财小气,人称“吝啬利”。不过其女芦华美丽善良,常背着父兄馈赠穷人,深得乡亲爱戴。可是芦华姑娘是一个“外族夷人”,带有祖传的陋习恶俗,竟然和弟弟芦生私自苟合暗结夫妻,被乡人所不齿。后来两人夜间乘船逃离,在父兄追杀时,小船挂帆飞入月宫。此后,每年中秋月圆,福清沿海民众室外“踏月”,看望月宫中的芦华姑娘,延续至今,称之为“看月华”。传闻称“月华”难得一见,故有“好命看月华”的熟语。

林蔚文对这一民间故事是熟悉的。剔除神话色彩,他认为佐证了古代福清沿海地区居住过“外来人”,他们在接受当地民众同化过程中,还残留着诸如兄妹互婚的原始习俗,这跟古代台湾土著居民群婚制遗存是一致的。

此外,林蔚文还考证出,福清龙高半岛居民方言称母亲多为“依娜”,这跟现今台湾高山族同胞对母亲的称呼也是一致的。

据介绍,林蔚文原籍福清市龙田镇,厦门大学人类学系毕业,福建省文联理论研究室原主任,二级研究员。曾兼任省闽台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百越民族研究会副会长、福建师大特聘教授。主要从事闽台区域文化、文艺理论等研究,已出版学术著作9部,另有论文160余篇,获奖甚多。


文 金之泽 部分图源知福清微信公众平台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4)
半度微凉 | 来自福建
这个历史悠久!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23-11-24 21:24:33 来自手机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明天的今天 | 来自福建
真的历史悠久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23-11-24 22:10:13 来自手机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改个名字太麻烦 | 来自广东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23-11-24 23:01:29 来自手机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大洋芋 | 来自云南
真的历史悠久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23-11-29 12:02:14 来自手机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4-28 21:02 , Processed in 0.068817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