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行业精英] 陈文斌:“金牌之师”的“教父”

番薯娃 发表于 2018-9-23 12: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9440 0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jjq1d4o0g503015.jpg

jjq1d4o0g503015.jpg

29年的教练生涯,陈文斌培养出了王国华、万建辉、石智勇、吴美锦、张国政、李宏利等6位奥运冠军和世锦赛冠军,在世界竞技体育赛场大放异彩,扬我国威。今年在伦敦奥运会上一举夺得69公斤级举重冠军的林清峰,准确地说,应该是他的徒孙辈。他的徒子徒孙们在世界大赛上斩获金牌近40枚,洲际赛金牌50余枚,国内大赛金牌上百枚,取得的成就令人赞叹。时任中国男子举重队总教练的他,也当之无愧被誉为“金牌之师”的“教父”。
陈文斌是一个容易感动的人,更是一个容易感动别人的人。在长达三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他如大师开示,哲理厚重;如朋友述家常,情真意切。谈到动情处,他的眼角甚至闪烁着晶莹的泪光。作为一个国际名人,记者在他身上找不到“大腕派头”, 却有着“大家”的风范。陈文斌用方言福清地瓜话诚恳地说:“福清的事就是我的事,福清需要我的时候,我一定全力配合。”
单调知青生活的举重梦
1956年,陈文斌出生于渔溪镇,在虞阳中学修完了初中和高一年级学业后转学到连城一中,在那里完成了高中学业。当 “上山下乡”运动热潮席卷中华大地时,热血青年陈文斌也义无反顾地背起行囊来到连城的果林场当了一名知青,而按照政策,他本可以选择留在城里,因为他的哥哥已是下乡知青。在他看来,这就是以身报国最好的方式。
可知青生活并没他想得得那么浪漫,每天都是单调的劳动、锄草、挑肥、打农药、挖沟,砍树……一天下来,累得都快要趴下。当时一天的菜金只有两角钱,菜里又没有什么油,按定量供给的粮票根本就不够吃,到了晚上肚子饿得咕咕叫,每当这时,他总是大碗喝水充饥。苦倒也算不上什么,然而这恍若隔世的生活,让陈文斌感到“报国无门”,陷入深深的迷茫。
1974年夏天,陈文斌回老家探亲,走在街上,与曾经指导过他的体育老师方肇和偶遇,陈文斌在学校时曾经是校田径队和排球队的队员,与方老师结下了很深的情谊。当方老师得知陈文斌在下乡插队时,既惊诧又惋惜,“你有很好的运动天赋,为什么不去当运动员呢?”方老师提供他一条重要的信息,福建省举重队刚刚恢复组队,正在招兵买马,何不去报名试试?方老师的话激活了他的梦想。
那年夏天,他怀揣着老师的一封推荐信,径直走进了福建省举重队。当时的举重队设在福建师范大学校园的一个院落内,教练让他试举许多举重器材,主要测试腰力、腿力和上肢力量,陈文斌认真地按照要求做了一遍。因为是否试用要在一个月后才会通知,他怀着忐忑的心情连夜搭上返回连城的火车,又回到了果林场。秋日的一天,在连城下放的父母托人带话让他回县城,收工后,陈文斌满怀期盼,连夜步行十几公里赶回了家,撕开省举重队寄来的信封,清楚地看到通知书上写着“陈文斌具有集训观察价值,请带上一个月粮票和基本伙食费到省举重队报到。”虽然早在意料之中,他还是激动不已。

kacqggjcmx23016.jpg

kacqggjcmx23016.jpg

有些遗憾的运动员生涯
到了福建省举重队后,陈文斌才知道,队里训练的艰苦远远超过了果林场的劳动。但运动员这个身份,他还是感到很新鲜,而且练好了,可以走出国门,为国争光啊。
在一个月的观察时间里,陈文斌练得很刻苦。在他看来,抓住了这次机会,就等于获得了实现人生理想的门票。每天的训练,他来得最早,走得最晚,汗水流得最多,虽然成绩不是很好,但是他入门快,进步很大。一个月已经过去了,但他仍然是继续观察的队员,直到一年后,他才正式成为福建省举重队的队队员。后来他才知道,省举重队教练组经过研究认为,陈文斌以前的体育训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是一块璞玉,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值得继续观察。
成为正式运动员,让陈文斌兴奋了好一阵子,心中充满了激情和动力。他似乎看到自己已站在最高领奖台上,伴随着雄壮的国歌,注目着国旗冉冉升起。他想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成绩,于是他最大限度地加长训练时间和加强训练强度,他的成绩也是看着一天天提高,然而这种提高是以预支运动生涯作为代价的。这种不科学的训练无异于饮鸩止渴,无尽的伤痛给陈文斌留下的是影响其运动生涯的梦魇。陈文斌感概地说:“竞技体育就是向人体的极限挑战,但这是一个不断接近又不能超越的过程,需要科学的训练方式,过尤不及啊!所以我当了教练后,一直很注重对运动员进行科学的锻炼,我不希望我的遭遇在弟子身上再发生。”
陈文斌七年的运动生涯中,只有头两年的训练计划是教练制定的,剩下的五年,都是他自己制定的。实际上,队里教组的这种做法,对运动员来说是有害无益的。从1978年到1981年的四年里,伤病就像老朋友一样,一直与他为伴。他的最好成绩,是全国第四名,但他感觉训练时用力不合理,潜力一直没有发挥出来。1979年,陈文斌虽然入选成为文革后的第一批运动健将,但对于一名专业的运动员来说,站在最高的领奖台才是最完美的回报,这样的成绩不能不说是一种终身遗憾。
当不了冠军,就当冠军的师父吧!1981年,陈文斌从福建省举重队退役,如愿成为队里的一名教练员。就在这年,他报名参加了全国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体院教练员专修科。这两年的学习,对他的人生具有里程牌意义。入学后,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与别人不同的是,他是带着运动生涯所遇的坎坷和疑问去学习的,积攒多年的疑惑豁然开朗。
海岛上磨砺出的“金牌举重队”
学成归来,陈文斌苦苦追寻科学有效的训练之道。1993年9月,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举行。福建省给举重队定下了“争金夺牌”的目标,然而最终的战果却是一队员因伤弃权,另3名队员颗粒无收。一时间,举重队四面楚歌,甚至有人要求砍掉举重队。
铩羽而归,陈文斌觉得对不住江东父老,他足不出户,将自己关在家中半个月,反思到底哪里做错了。一个月后,新一轮聘任开始了,陈文斌立下“军令状”:“八运会誓夺金牌,如果没干好,就主动辞职!”话一出口,有人说他是痴人说梦,有人说他疯了,因为在那么多的专家看来,以当时福建省举重队的水平,别说是夺八运会金牌,哪怕只是得一块奖牌也是天方夜谭。
“竞技赛场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不是你打败对手,就是被对手打败,没有中间的第三条路可走。”从那一天起,陈文斌和他的队员吃住在一起,训练在一起。福州的夏天,天气非常炎热,哪怕是睡在“麻雀凉席”上也还是挥汗如雨,运动员休息不好直接影响到训练和成绩。眼看着秋季大赛的日子临近了,陈文斌心急如焚,他跑遍了福州周边地区,最终找到连江县川石岛,那里即便是夏天的夜晚,睡觉也必须盖被子。1995年的一个晴朗的早晨,他集合了队伍,在驻闽海军后勤部队的支持下,登陆川石岛,开始了以海岛为基地的艰苦拉练生活。
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运动员环绕着湿滑的山间小路晨跑,呼吸着略带咸味的空气,简陋的举重馆墙上挂着他们的铮铮誓言,重重落地的杠铃声锤击着寂静的山头,使荒岛变得生机勃勃。夜晚唯一一台只能收到福建台频道的电视机,就是他和运动员们最奢侈的娱乐享受。时刻伴随在身边的蚊子和远处的虫鸣声以及海浪拍岸形成的特别交响曲和着他们的鼾声一起等待新一轮的太阳。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断水断电不能开伙,没有船只运输供给,上山砍柴升火做饭,让他们学会了苦中作乐。
回首那段艰辛的岁月,陈文斌感慨万千地说,当时运动员来岛上训练还不到一周正在做垂吊训练,突然晴天霹雳,两名队员遭到雷击,幸好没有造成大的伤害,让人至今心生余悸。“教练员和运动员们吃了不少苦,但也磨炼了坚定的意志。而且这种肯吃苦,敢于拼搏的精神成为福建省举重队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直传承了下来。”陈文斌总爱把川石岛比作“井岗山”,因为福建省举重队从这里,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全国三流举重队,迅速成长为举世瞩目、群星璀璨国际一流举重运动队。
1997年至2001年,陈文斌带领福建举重队连续五年六次取得全国团体总分冠军和精神文明团体。很多朋友问他有什么“秘密武器”,他苦笑道:“我能有什么秘密?苦干、实干加巧干呗。”
创新闯出大舞台
陈文斌常说爱拼才会赢,在他看来,要当好一名教练,创新才是出路,必须有新思路,新方法,如果抱着老黄历或照抄照搬别人的模式邯郸学步,那永远只能踏着别人的脚印。
在陈文斌接手福建省举重队之前,国内举重届以前的训练节奏是下午连续3个小时训练,中间不休息。陈文斌接手省举重队后,训练时间变成2时15分到3时30分,休息20分钟,再上第二堂课,从3点50分至5点10分。除此之外,每节课上,训练组与组之间的密度和强度也加强了,没想到这么一来,效果十分明显。4个半月的时间。每个人的成绩竟然都长了30至40公斤,这样的增长幅度是以前难以想象的。在1996年4月亚洲举重锦标赛上,他的弟子王国华破了64公斤级别抓举的世界纪录,这一幕被永远载入了福建的体育史,因为他是福建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也就是从那时开始,陈文斌更加自信了,第一次相信自己有培养奥运冠军的实力。
当然,陈文斌对原来的训练方法也不断地进行改进,如根据运动员的特点和身体状况量身定制一套训练方案,再根据训练的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他像保姆一样无微不至地呵护运动员们的身心,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磨合,陈文斌对运动员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他的训练方法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如对石智勇,初期的时候主要采用课时多、密度大、强度大的训练方法,后期的时候根据其身体特点、伤病情况,主要是恢复其竞技状态。阶段不同,目标不同,训练手段方法也不同。
陈文斌推行的“大强度,高密度,多课次,精课时”训练方针,在当时全国举重界并不多见,他的教练才华很快得到国家队的赏识,他亦从福建省举重队总教练升为国青队教练再到国家举重队教练、总教练。
谈起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练员,陈文斌认为,除了应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创新、钻研、临场指挥、善于沟通等能力,如许多教练员比较注重研究探讨技术动作如何合理完善,而对运动量的安排,每堂训练课气氛的调动,赛前体力调控,控体重,临场战术,对手与自身双方的实际状态等细节方面考虑得不够,而这些恰恰是需要认真研究、周密考虑的。
赤子丹心照汗青
陈文斌是一个平凡的人,却书写了中国举重事业的辉煌历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神话。
说他平凡,是因为他也有失落和感动,也有欢笑和泪水。每次比赛前一周开始,他的手心里总是捏把汗,他担心不能取得好成绩,当心运动员发挥不正常……每当运动员们取得佳绩时,欢呼声最高的是他;每当运动员失利的时候,第一个上前安慰鼓励的也是他;当运动健儿们站在领奖台上,胸前挂着金光闪闪的奖牌,迎接观众们的掌声和鲜花的时候,站在场边角落里,他总是悄悄地拭去眼角闪烁的泪花。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一支蜡烛照亮前进的方向。”陈文斌的事业经历了风风雨雨,付出了无怨无悔。 中国举重队从陈镜开第一次打破世界记录至今已先后在世界大赛上打破世界记录上百次,夺得300多枚金牌。在2006年举重世锦赛上,中国军团发挥出色,以20金的成绩高居奖牌榜首;北京奥运会获得8金一银;伦敦奥运会5金2银3项世界新纪录成为境外比赛最好成绩,可谓“金牌之师”。这样的队伍在当今世界体坛上,是绝无仅有的。
每次参加奥运会或国际性大赛,比赛结束后,陈文斌和他的“金牌之师”都会受到当在地华人华侨的盛情宴请。身处异国他乡,当数百人高声唱起雄壮的国歌时,当福建同乡们唱起《爱拼才会羸》会歌时,华人华侨会对着麦克风,发自内心的呼喊“陈文斌,你是我们13亿中国人的骄傲”、“陈文斌,你给咱们3600万福建人长脸”,陈文斌总是禁不住热泪盈眶。陈文斌说,此情此景,我会有种成就感,有种深深的感动,让我觉得这一辈子做的这一件事,无愧于祖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
谈到今后的目标,年近花甲的陈文斌给自己确定了三大任务:第一,继续培养一批肯吃苦有拼劲的运动后备力量;第二,培养和扶持一批乐教勤业,敢于创新的优秀教练队伍,为福建,为国家注入新的教练骨干;第三,建成一个世界顶级的举重训练中心、培训康复基地,用优秀的“硬件”保障让中国举重事业长盛不衰。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4-29 20:40 , Processed in 0.069679 second(s), 17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