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福清祠堂文化,年轻都不懂

地瓜君 发表于 2018-9-23 18: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7502 0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mp35auvkrdu19894.jpg

mp35auvkrdu19894.jpg

祠堂,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后来,祠堂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最早由于发族尚不多,便先置祠于宅中,随着族丁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4vbwcrvnlaj19895.jpg

4vbwcrvnlaj19895.jpg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不仅独特,而且渊源流长。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了高峰。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

fsbstxywom019896.jpg

fsbstxywom019896.jpg

福清最早的祠堂始建于哪朝哪代已无从考证。现存的祠堂大都经过重修,能保存旧貌的几乎没有。福清有几座祠堂始建于宋代,算是比较久远的,主要是:江阴浔头翁氏祠堂始建于北宋初年、港头芦华余氏祠堂始建于北宋靖康年间(1127年)、龙田上一村施氏大宗始建于南宋时期(1181年)、龙田二村张氏祠堂始建于南宋时期(1237年)、龙田的三村何氏祠堂始建于南宋时期(1273年)、江阴田头严氏祠堂始建于南宋理宗淳祐年间。

qckw2k0lpul19897.jpg

qckw2k0lpul19897.jpg

一般认为,福清祠堂盛于明清。尤其清代中后期,大小祠堂遍布城乡,其构筑宏丽、工艺精美,大多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久远的传统风俗,千百年来为福清人民所重视。完全可以说,福清祠堂是福清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中最突出的部分,它所显示出的强大生命力长久不衰。

eer1s0caqua19898.jpg

eer1s0caqua19898.jpg

福清现存的祠堂,大多保留明代以来的建筑风格。即使重修或重建过的祠堂,其结构、色彩乃至雕饰,也基本保持明代以来的基本特征。所不同的是,重修或重建过的祠堂,多以石料和钢筋水泥为主,间以木质架构。据统计,遍布福清城乡每个角落的祠堂有数百座。这些祠堂或精巧端庄,或古朴凝重,虽然建筑规模大小不一,风格亦有所不同,但它都极具浓郁的地方特色。

m54jcp14uy519899.jpg

m54jcp14uy519899.jpg

踏遍玉融大地,我们可以发现,福清祠堂一般都采用轴线对称布局。院落大都为三进,偶见单座、两进、四进或五进。明代《鲁班经》记载:“凡造祠宇为之家庙,前三门(山门),次东西走马廊,又次之大所,此之后明楼、茶亭,亭之后即寝堂。”因此,福清祠堂一般也由大门、仪门、走廊、明楼、享堂、寝堂等组成。有些祠堂在后部开辟庭院、花园,不少祠堂还附设戏台。享堂是祠堂的正厅,又称祭堂,是举行祭祀仪式或宗族议事之处,因此空间最大、用材最考究。寝堂为安放祖先神位或纪念对象之所,在里头均设有神龛。以上这些特征标志着福清祠堂作为公共建筑的性质得到了加强。

354asfcsghh19900.jpg

354asfcsghh19900.jpg

福清祠堂具有分布广、规模大、建筑形式传统、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等特征。由于祠堂(主要指姓氏祠堂)是祭祖的神圣场所,因此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福清随处可见的祠堂,不但巍峨壮观,而且注入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古塔、古桥、古庙宇等相映而成玉融大地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

2onbnwl1jx319901.jpg

2onbnwl1jx319901.jpg

福清祠堂一般分为两大类:姓氏祠堂(即族姓祠堂)、历史名人专祠(即历史名人纪念祠)。其中前者约占98%以上,在城乡均有分布,尤其在农村更为普遍。姓氏祠堂,有“总祠堂”和“分祠堂”之别(为行文方便,本篇统称为“祠堂”)。“总祠堂”是全宗族的祠堂,即大祠堂;“宗祠”和“支祠”属于“分祠堂”。无论建造“总祠堂”还是“分祠堂”,都是为了追祖德、报宗功,敦睦族谊,加强宗族的凝聚力,并更好地传承血脉、延续荣光。有人将祠堂的地位和社稷相提并论,足可见祠堂地位的重要性。

ryme1xzae0019902.jpg

ryme1xzae0019902.jpg

在福清,无论姓氏宗祠还是历史名人专祠,大都宏伟壮观,显得既肃穆庄严又温情脉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令人兴发无限思古之幽情。由于福清祠堂融入许多地方传统文化的精髓,自然成为人们牢不可破的精神纽带。尤其是族中优秀人物的人生轨迹、才识德范,往往成为激励后代奋发向上的动力。

o45mqu1qbm519903.jpg

o45mqu1qbm519903.jpg

福清祠堂是家族的中心,“它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漫时空隧道,保持着后人与祖先心灵的沟通,是连接后人与母体文化的血缘脐带”。福清祠堂象征着祖先和家族心灵的“长城”,是子子孙孙一条永走不完的乡恋之路……

on1t1zmpsby19904.jpg

on1t1zmpsby19904.jpg

为了缅怀和追忆先贤,不论古代还是现代,功成名就人士的后代,往往在祠堂内为其前辈悬挂各种牌匾,以彰显家族的荣耀。这些牌匾大都质地考究,或显得凝重肃穆,或显得金碧辉煌。在东瀚“林氏宗祠”内,族人为了纪念林同炎、林同骅、林同骥三位海内外著名院士,悬挂了“兄弟三院士”牌匾,以及林同炎手书的“溯源怀祖”牌匾;另有族人为著名侨领林同春悬挂的“乐育英才”牌匾。

eal3afsqden19905.jpg

eal3afsqden19905.jpg

在海口岑兜“林氏宗祠”内,为了纪念伟人林则徐,悬挂了“民族英雄”牌匾。在江阴浔头“翁氏宗祠”,为了纪念翁承赞,悬挂了“谏议大夫”牌匾。此外,许多祠堂还悬挂“进士”、“状元”、“恩赐翰林”、“文魁”、“监察御史”等牌匾,不一而足。

wb5mu3o1sfh19906.jpg

wb5mu3o1sfh19906.jpg

福清祠堂是家族系统的一种硬标志,是一个宗族的精神核心、宗族的精神家园。福清祠堂主要功能就是祭祖或缅怀先贤,而祭祖或缅怀先贤实际是强化人们不忘根本、回报根本的一种教育手段。它让福清人“孝”字当前,一代“反哺”一代。

mrbpxhuxyua19907.jpg

mrbpxhuxyua19907.jpg

福清祠堂作为一族圣地的象征,虽然存在一定封建族权思想和封建迷信思想,不能与时俱进,但它却牵动每一位游子的心。当远居海外的赤子回到故乡,头一件事便是到祠堂向祖宗告知其平安归来。从这一点意义上讲,祠堂具有维系海内外血脉亲情和加强海外乡亲同祖国联系的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因此也可以说,祠堂又是一条中华民族“根”的纽带。许多华侨为了本宗的荣誉,都会不遗余力地投身于建设家乡的各种公益事业中去。

1w44uvwi4ng19908.jpg

1w44uvwi4ng19908.jpg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6-6 02:30 , Processed in 0.069711 second(s), 17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