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首溪村“举人公”的故事

番薯娃 发表于 2018-9-23 17: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2537 0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城头镇首溪村村民以陈姓居多,占85%,但各姓氏的人们和睦相处,邻里相亲相爱,村民遵循着“不求金银世世贵,但求子孙代代贤”的箴言,世世代代保持着良好的乡风。这与“举人公”贤明谦德分不开,有关“举人公”的佳话,村里口口相传、代代传诵,一直流传至今。
相传,首溪村陈姓家族第15代出了一名进士,名叫陈家攀。他家境贫寒,从小就给人当奴做书童,但人穷志不短,当书童不忘习文练武,每天闻鸡起舞,勤学苦练,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他能把自家舂米用的石臼举过头顶,绕院子三圈气不喘;能抡起一百八十斤的大提刀,挥舞起来,呼呼生风。
成年后他终于在乾隆庚辰年间得中武举,后来又及进士第(在福清县志能找出他为乾隆期间进士的文献依据)。但是村民仍按习惯尊称他为“举人公”。“举人公”官至泉州府,身居要职。他一生励志勤勉,为人谦和贤德,为官清廉勤政,深受百姓爱戴。
一次回乡祭祖,“举人公”本可以鸣锣开道,衣锦还乡。他却身着粗布长衫,仅带一名随从回来,不惊动地方乡里。回到家里,长辈们将他请到厅堂喝茶,寒暄间,突然听见外面喧闹声越来越大,举人公感到奇怪,便问发生了什么事,大家回答说没什么事,只是邻里口角。
“举人公”不放心,顾不及路途劳顿,起身走出庭院,前去看个究竟。原来是两大家族人在吵闹。只见他们个个手握锄头、扁担,气势汹汹的,眼看一场大规模宗亲械斗的流血事件就要发生了。其中亲房族人见到“举人公”的出现,喜出望外,以为有了武艺高强的官老爷回来当靠山,胆气更壮,要大打出手了。“举人公”立马制止住,问清原由才知道是一个亲房族人牵牛时,不慎一坨牛粪落在别人大门外路口上,那人非要这个亲房族人将牛粪用手捧回不可,亲房族人不以为然,双方争执不下,引起两大家族针锋相对,互不退让。
举人公听完双方诉说后,和颜道:“原来你们争来争去是因为这坨牛粪,这好办,我来处理。”说着就蹲下身来,撩起长袍,双手捧起牛粪,装进怀里。在场的人们看到“举人公”的举动,个个目瞪口呆,惊叹不已。举人公起身,语重心长地劝道:“现在问题解决了!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低头不见抬头见,怎么能为一坨牛粪而大动干戈,伤了和气呢?”这么大的官老爷竟然亲自弯腰捧牛粪,在场人深受感动,觉得十分惭愧,都悄悄地散回去了。举人公用他的谦和大度平息了这场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局面,所有的村民都为他的行为和言语而肃然起敬。
从此,村里不管本族外族,同姓外姓,都互相谦让,和睦相处,蔚成风气。后来还形成一个习俗,每当一对新人结婚时,都要跪拜挂在厅堂上的“举人公”的画像,以期新人们学习、传承“举人公”的精神。这习俗一直延续到文革才停止。但“举人公”的精神仍在村里传颂不息。村民们都以他为榜样,一代一代传诵着他的故事,学习着他的精神,因而也形成了一个好乡风。这就是首溪村民勤劳淳朴,团结友善、和睦相处的文化渊源。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5-14 10:43 , Processed in 0.093860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