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福清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Sun� | 来自福建
郑侠和他的诗词

方家章

(一)

郑侠早年勤于耕读,长于翰墨,经常是:“永日书千卷,闲宵月教峰”,“漏随书卷尽,春逐洒瓶开”,因而深得王安石赞赏。不久,登进士进入仕途,在坎坷的政治生涯中,写了不少奏章、奏折、文论、记事、诗词等佳作,特别是诗词创作相当丰富,他在《题颐轩》一诗中提到:“别有工夫留客住,时时谈笑出新诗”,又说:“洒觞宽处河吞海,诗思狂来几击钟”。可见他勤于诗作。
据云郑侠诗词作品约有 400 多首,目前我们见到的只有 160 首。其它著作也不少,据宋史所记:先生有“《西良集》若于卷,藏私阁中”。《福建通志》列传卷七中也提到“郑侠苦学而成名,著有时文、题咏、杂作甚丰”,这些诗词大体可分三个时期:一是从政之前,数量不多,但富有朝气,多表述理想志趣,发愤图强和成才立业等方面内容;二是从政时期,数量较多,多寄托忠君爱国情怀,感慨民间疾苦,反对朝廷腐败,不满社会动荡,特别是与奸佞权贵蔡京、吕惠卿之徒,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这一部内容深刻而尖锐,疾恶如仇,泾渭分明,社会作用与历史意义最大。三是退隐前后,他屡受权贵迫害,最后贬谪归田,振兴朝政无望,挽救朝廷无力,此时他处于世态炎凉、心意淡漠的时期,感到力薄势孤。“赢得白头闲处坐,一竿风月有谁争”,“桐庐寂寞烟云瞑,惆怅无人近钩竿”,正是他心境的写照。但他仍不灰心,仍然寄望于当政之人,继续展开斗争,这些内容在集中也常可见到。
古人云:“诗言志”。诗乃有所感而作,诗常是良知和理智的呼唤。郑侠从政时期是南宋神宗、哲宗时代,此时,朝廷腐败无能,社会动荡不安,庶民苦不堪言,而贪官污吏奸权当道,面对这些社会现实,作为郑侠正直之臣以及他的现实主义诗词,必定正视这些问题,也必定以诗词作为斗争方式,淋漓尽致地揭开奸佞者的伪装,暴露其真面目,使人们看清其种种阴谋和诡计,这也就决定了郑侠诗词的历史作用和社会价值。
忠君爱国是郑侠思想基调的一个方面,看到朝廷腐败奸权当道,他忧心仲仲,屡次上书陈奏,终无成效。他在《谢太守和答诗莱州》中述及“是以屡上章,指陈几欲遍。初虽蒙嘉纳,终不离谗闲”。虽然如此,仍然忧心于君国,在《送杜诸国知连州》一诗中云:“投身汤火何所求,所忧为君不为已,”“期君振颓敝,谟典嗣前功”正是他关心王室,报效皇廷的心境,他为了指明朝廷的弊政恶习,不惧权贵,不虑仕途,也不担忧王安石的责怪,在《和荆公何处难忘酒诗》中指出种种社会弊端,希望君相能以此为鉴,挽回危局。

何处难缄口,熙宁失政中。
四方三面战,十室九家空。
见馋眸如水,闻忠耳似聋。
君门深万里,安得此言通。

在这首和诗中,他把王安石所称颂的“高堂拱尧舜,密席坐皋,和气袭万物,欢声连四夷”的太平景象,驳得一览无余,冀图以此诤言,唤起皇帝和朝政大臣的惊觉。
此时他对神宗、哲宗还是寄以许多希望,希望在《圣主恩仁天地力》的皇权统辖下,振顿朝纲,驱逐奸佞,使社会稳定,万民安康,所以又在《次韵严巨孟》一诗中以赠和诗为名义向当局进言:“国以民为本,仁当生不伤,君其明辨此,万里长飞翔。”但这一番忠心都如同石沉大海,浪殁飞舟,毫无改变之可能。他终于觉察到“天子九重门,深居拱闲燕,人人怀欺匿,比周相引荐”。在这豺狼当道,朋比为奸的社会里,他的政治抱负和善良愿望一切都将落空。于是悟出了“天险尝闻不可升,人间危堑更难名”道理,并得出一个结论:“乱亡由佞舌,览古每嗟吁。”终日长吁短叹,只能寄望于时机,寄望历史本身发展的进程。只能以“莫言兴废千年事,任看盈虚两信潮”的感叹,作为自我慰藉罢了,但是,他仍然日夕怀念君国,仍然想报效朝廷,在贬谪之后的若干年里,还吟唱“衰老将何报明主,雪霜柯干草莱身”。可见他忠心不异,但是,郑侠的忠君常与爱国忧民连在一起,而对朝廷腐败、皇帝昏庸的根本原因却未曾探究,也不甚了然,这也许就是他勇于斗争但终归失败的一个因素。
不满朝廷腐败,反对权奸当道,是郑侠诗词的另一部分课题。对当时神宗昏庸无能,蔡京吕惠卿把持朝政,以变法为借口,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等等腐败现象,诗词中做了无情的揭发,在《谢太守答诗莱州》一诗中他列举了许多现象:

出令以便民,动皆为深患。
疲羸死饥冻,重负遭囚纬。
奔逃苟自活,父子潜分散。
以天征不义,加以雨苏旱。
箪食迎王师,东征西夷怨。
未闻百万师,戈铤日持玩。
南取十数洞,西开五六郡。
府库为一空,白骨成龙断。
大臣弄权柄,生杀在颈盼。
威福不有归,佞邪尚可惮。
公忠获罪咎,正直招诃遣。

诗中在阐述奸权枉法百姓遭殃之同时,指出刚正之臣屡遭贬斥,而奸邪之人却鸡犬升天。这与他十一月十一日上书神宗的内容相似,奏折中云:“其高爵重禄,则日归于己,清资美职,则分授子弟,中使相于道路,黄金并聚于私室,而天旱民流,百物失所,兵草不息,则曰:‘天数’。”这明确指责佞臣争权夺利,朝廷无能为力,因而导致“熙宁失败”,任凭奸权为所欲为。这时,他指出神宗觉察朝政腐败,又分别绘成两图进呈,一日“正直君子社稷之臣图”以魏征、姚宗为例;一日“邪曲十人容悦之臣图”以李林甫、杨国忠为例,并在《读史》诗中表明了自己的决心:“乱亡由佞舌,贤古每嗟吁,拟刻奸溲像,申明两观诛”。然神宗仍是“君门深万里,安得此方通。”至此,郑侠唯有感叹“大凡当局常多迷”而已。虽是这样,但他还在牵挂朝廷的得失是非,在《同子忠上西楼》一诗中“独有单亲头早日,迢迢东望不胜愁”。在《次韵陈秀才告别之作》诗中又提及:“行矣吾衰今已矣,独将清梦到乾坤”。直至最后,他仍言以“年来年去一衰翁,几不能言但守忠”来表白自己对国运时政的忠心。但已时去境非,回天无力,愤慨在身,抱恨终生,最后以“坐观成败者,安得不惊魂”的诗句,作为不满时政的回答。
视民若子为民请命的内容更是郑侠诗词中占比重较大的部分。他在《次韵严巨孟》一诗中极力主张:“国以民为本,仁当生不伤。”这与他在奏状中所云“上畏天,中忧君国,下忧生民”的宗旨是一致的。并且“以不避万死,深冒千万重之天阍”,向神宗陈述黎民百姓的苦难:“尸道横分,膏血原野,妻质夫号,子鬻父哭,稻黍绝根,桑麻赤地,屋舍塌坏,荒芜无人。”最后指出:“饿殍之民,陛下之民也,流离之民,陛下之民也”,以此呼吁神宗,除奸道,清君侧,关切民苦,关怀民生。否则“未能安社稷,自合窜炎荒”。所以他强调“谓宜民为上,与君同喜愠”。又曰:“养民若抚婴,得士如珍宝”。这些词句充分表明了他视民如子的心情。但当时社会根本不可能如他所愿,于是他日则忧虑,夜则难眠,特别是征战离乱之时,更是忧心忡忡。在《次韵赵资通秋夜闻角》一诗中吟出了关切民苦的心声。“歌洒梁园人散后,弓刀秦戍雁南天,一般凄咽西风下,辗转空床夜不眠。”同时,抚今思昔感叹“夷夏生灵真久因,圣贤膏泽有前闻”的情景。及至“七月久旱不雨,加以赋税日重,流离之民,扶老携幼,身无全衣,夜无隔食,困苦之状,难以言喻。” 他能置生死利禄于不顾,绘成《流民图》进呈神宗,申述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困苦万状的情景。据云神宗阅后,“长吁者数四,即袖以入,是夕上寝不寐,翌日,令翰林承旨实行体量免行钱等十八事优恤,民间欢呼相贺。”(见《宋景定建康志介夫传》),此事未知属实否,但至少触动了神宗并使他有所警觉,同时,如能发放免行钱等十八项,人民也得到一些实惠。这是郑侠为民请命拯民于水火之中的实际表现,此外他体察民情,关心民忧,在其诗词中随处可见,如《送杜靖国知连州》中,他勉励同僚“时行郊外向樵耕,民间利病须详委”。又如“由吾太守爱民深,孜孜利民惟不足”等,都体现了他对民间疾苦、民生冷暖的关注。正如他所说:“此身非我身,有君有父有神有民”《示庐山寺老胜师》他把民众与帝王君父并列,显而为兄,他“以民为本”思想也同样渗透于诗词创作中,并占据了一定份量。
主张廉明政治,提倡廉洁奉公,不求利禄权位,也是郑侠词中的一方面内容。
郑侠的政治主张是清正严明,其为人品格、道德、气质也是这样。刚直不阿,威武不屈,一生廉洁,两袖清风,不求利禄,不图富贵,从下列几段诗词中,就可以看出他一生的品德和气质:

△当年款款曾忘死,今日区区岂患贫。
△须知楚园千钟粟,不值莱廷一䌽衣。
△文章相误终须别,宠辱无关自不惊。
△七十退休人所共,一生清苦独惟贤。
△年来年去一衰翁,几不能言但守忠。
△杯盘狼藉君虽厚,仆马疲穷我亦羞。
△孤直唯知不愧天,飘零无复记流年。
△苦使佞臣求利达,便居廊庙亦沉泡。
△不知世有荣华事,何至中藏喜惧心。

以上所引各句,虽然数量不多,但句句掷地有声,扣人心弦,从中可看出真人格、品德、气质是何等崇高,为历史和后人留下一笔珍贵的财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送杜靖国知连州》一诗中,提出了“八德”、“羁人无以报恩知请为使君申八德。”这“八德”应是郑侠一生修身、立家、治国的格言,既是赠诗与杜靖国共勉,又是自己一生的箴言,无论历史或现实,前人或后代,都具有一定的勉励和启示的作用,因而,至今还广为流传。现将“八德”内容摘录于后:

一日公:“背公之私无法容”
二日宽:“未尝愠怒形于颜”
三日信:“平旦日中言不紊”
四日惠:“有如雨露时沾渍”
五日清:“汲井投钱非买名”
六日正:“行不欺世此为正”
七日明:“昭如日月东西行”
八曰毅:“清严自律人皆洽”

在申述“八德”之后,他又继续写出陶治情操,立身处世的有益之言,以勉励世人奋发有为。“使君有政教,为本之学校,蜀人夷陋卑已甚文翁之化于今好”;“使君有诗笔,莫咏闲风月,追还雅颂声太平,吟咏性情思祉阙”、“使君有车马,莫尝闲山水,时行郊外向樵耕,民间利病须评委。”这些诗词,写于南宋之时,至今已近千年,但今天读来仍觉铿锵有声,字字珠玑,而且富有社会意义。
郑侠从政 20 多年,在短暂的政治生涯中,仕途坎坷,厄运相连,他不满朝廷腐败和权奸当道,受到蔡京、吕惠卿的打击、排斥和迫害,两度降职,三次受贬,几至处斩,但他视死如归,坚持斗争,正如他诗中所云“所喜谓我一门吏,一年三黜刚愈锐。”并一直等待朝廷变革、奸佞下场,因而多次奏陈皇室,指明朝廷失政,并希望“云开与石裂,精莹自分明”的日子到来。但社会发展不从人愿,北宋弊政并非朝夕可改,神宗的皇权利益更不能轻易动摇,而权贵对他的迫害有增无减,迫使正直之臣无容身之地,郑侠在危局难挽的情况下,辞官归林。回到故里,“归到亲闺捧杯洒,始知终是福塘人。”见到故人信感亲切,此时,他感到时局日非,自己主张难于实现,心灰意冷,思绪低沉,从他的诗词之中也可见到此种心境。如“赢得白头闲处望,一竿风月有谁争”,“千古兴亡一端梦,逍遥中氅日裕如”“好应月白长廊下,涧水无声人自闲。”“须知从此塞原上,有个行歌拾穗人。”“不是将心就无事,都缘无事可关心。”“不是冬归与春到,但知无事日偏长”这种心境表明了他仍然关心时政,关怀民生,仍要不遗余力挽回危局,但又“恨无可言路”自已更是力所不及,因而思绪淡泊,宠辱不惊,恰情于山水草木和人情世事之间,这种心境也体现在诗词之中,但不算多。
郑侠一生清廉、两袖清风,邑人叶向高称赞他“谏草累千言”,“归装唯一拂”,这是他一生廉政清明的写照,也是一拂先生”称谓的由来。他治家勤俭,生活简朴,不恋荣华,不求利禄,可以说是一世清贫,终生穷困,但他不以此为虑,在次韵清溪樊主簿一诗中曾有“当年款款曾忘死,今日区区岂患贫。”名句,说明他不愁贫苦,不图享受,节衣俭食度过一生。这些名言佳句,高风亮节,风采照人,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郑侠一生官职不高,政治愿望也未能实现,斗争也终归失败。但他的崇高气节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他的斗争精神与清廉作风,如清风明月、芳草碧树永不凋谢,他的诗词是他功业与精神的组成部分,因此经久不移长留人间,而且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5-6 10:11:38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4-28 22:38 , Processed in 0.052309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