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1

《福清文史资料》第六辑

 
福清机灵弟 | 来自福建
记印尼泗水埠“玉融公会”历任主席

陈亚泉口述 江英时记录

我县华侨众多,侨居他乡异域,散布四海五洲。印尼泗水埠也是华侨的重耍居住区之一。

泗水埠华侨“玉融公会”,创建于1913年7月1日,由融籍华侨薛其钿、郭传枝(亚士)、杨积山、林则煦具名立案,正式申请为社团。

第一任主席薛其钿。
第二任主席郭传枝。
第三任主席黃江源。
第四任主席曾敦梅。

以后继任的有俞昌檀、俞鸿基、丁承灯、叶立庚等。叶立庚任主席至解放前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主席的先后有高至荣、王光宏、叶存滑、林国栋。王光宏逝世后,公推王贤岩为代主席,旋王贤岩因病迁居玛琅,公举张逸民为主席迄今。

“泗水玉融公会”的领导人几经变換,但该公会在促进中印(尼 ) 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他们团结侨胞,发扬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为家乡的公益事业作出了不少的贡献。他们的历史作用是値得称道的。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2-17 18:14:01
再苦,也别忘坚持!
福清机灵弟 | 来自福建
里美华侨果林场创办经过

俞建英

一九四七年冬,印尼万隆华侨俞肇玉、俞鸿光两昆仲回国,特地到祖乡里美探问乡亲,幷捐谷五百担(每担100斤)兴办祖乡公益事业,委托福清县明毓联中教师俞建英主其事。为便于对外联系,特组织里美农村建设实验区,俞兆复、俞愼初分任正副主任、俞建英为总干事负起实际责任。

建设实验区的初步设想是先从生产性建设入手 :(一)利用荒山创办菓林场 ;(二)利用乡后面十牌山进行大面积造林 ;(三)整治里美乡前十里长河水道,挖河泥为肥料,修闸养鱼,蓄水灌漑。此外,把后山岚峯寺修缮作为办事处和菓林场基地。

菓树上山是我县的创举,首先必须解决的是种苗、肥料、水源三个问题。

菓苗方面,根据我县的气候和地质特点,采取就地取材、外埠引进和自行培植三管齐下。为了加強技术指导,先后礼请福建师范学院生物系杨贻福老师及有经验的李长馨专家来场划谋献策,收到一定的效果,尤其是自行选种培植,很有成果,还具有科研的性质。肥料方面,菓树要的是人粪和有机肥 .,需要量大,而且把肥挑上山要费大量人力,还好里美小学提供的粪尿可以源源挑用,而场里榨油余下的花生枨,肥效也很高,这样肥料问题得到解决。

但水源却面临极大的困难,山麓下有细小涧水,有时可以济急,但一遇旱天,则滴水俱无。为了蓄水,在近寺处开一石池,深两丈,池面约千平方丈,但毕竟蓄水有限,且易干涸,因此有时不得不挑水浇灌。

建场初期,十分艰难,资金方面,由于五万斤谷子的生产基金外借给里美乡贫苦农民,虽零零落落收回部分款目,但很难供应菓林场的日常支出,只好一方面多方捞借,一方面进行生产自救,充分利用菓树下闲地,种植花生、西红柿、树苗等以增加收入,减轻负担。开发菓林场的任务更为艰互,岚峯寺所在的山坡为虎头山,原为荆棘满山、杂草丛生的荒山。建场伊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披荆斩棘,开垦山地,建成梯形菓园,仅两年多时间,垦荒种菓100多亩,连同山下被村民占用的荒芜园地约20亩亦收回种菓。这样使基地初具规模。因为菓树上山在我县是首创,有时还会遇上意外的麻烦,里美乡的一般羣众未能理解,对能否成功尙有怀疑,更谈不上全力支持,益以宵小偷窃破坏,牛羊践踏蹂躏等时有出现,人事上的阻力亦诸多影响,足见创业维艰之一斑。

经过几年的努力,虎头山基地被开拓起来了,自然景观发生了崭新的变化 :果树成荫,四季常青,蜂蝶飞舞,硕果累累。果树中水蜜桃为主,而李、梨、柑、石榴次之,其他如枇杷、菠萝、荔枝、龙眼等种植虽无多,但可供科学性的实验。这些果树占地约90亩,尙有30亩培植树苗外售,其收入不仅可以“以场养场”,尙有一些盈余从事再生产。宏观来说,里美果林场每年出产大量果品供应市场,这是福清历史上所没有的。这些成就都是该场几年来(1947—1950年)经过无数艰辛,惨淡经营得来的。该场首创了我县果树上山的先例,影响所及,先是里美乡各自然村(如坊底、南宅,北厝等)陆续分别在其村后各山坡开荒种果,都获得成功,且收益也好 ;继之,新安里一带(如塘头、岭兜、上元、可溪、柏仙等)各乡都分别在其后山垦荒种果,亦各有成效,其中岭兜场后来由海口公社直接领导,收益尤为显著。

一九四九年八月我县解放,一九五〇年该场由里美乡人民政府接管,原来的管理人员将该场的财产、收文账薄以及外欠贷谷等全数造冊移交,后由海口公社接管,改名为里美华侨果林场而迄于今。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2-17 18:14:53
再苦,也别忘坚持!
福清机灵弟 | 来自福建
翁独健教授軼事四则

林长贤

全国著名的融籍史学家、教育家翁独健教授逝世已一周年了,缅怀往事,无限哀思,兹录其轶事四则,以志不忘。

一、求学问自强不息

一九五二年秋,中央教育部为着提高大专院校教育系教授和地市教育局长、重点完中、师范学校校长的教育业务水平,特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举办大学教师进修班和学校教育专修班各一班,每班人数约八十余人,进修时间一年。本人有幸亦被福建省教育厅保送前往进修。当时刚好苏联专家普希金教授来华讲学,每周为我们讲授三个下午教育学、两个下午心理学和一个下午世界教育史,听众甚多,整个礼堂座无虛席。翁独健教授时年将五旬,身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职务,工作十分忙碌,亦爭取时间来校听教育学课,在课堂上,全神贯注,认眞记笔记,他那种一丝不苟的求学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于是在课间休息时,我问他 :“教授这么大的年纪了,工作那么忙,还这样认眞学习!”他回答说 :“我过去是留学欧美的,学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那一套理论,现在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应从头学起,要学习苏联先进的教育经验,才能领导好教育工作。”幷且说 :“求学问,必须自強不息。我本来的名字不是独健,独健是以后才改名的,因为我幼时患了婴疾,一条腿的发育受了影响,行动有些不方便,还有一条腿却是健康的,我根据《易经 :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名言来鼓励自己,不断健全身心,提高修养。”翁教授的一席话,使我悟出了“求学问自強不息”的眞缔。翁教授正因为有了这种自強不息的精神,燕京大学毕业后去美国哈佛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深造,荣获博士学位,终于成为饮誉海內外的民族史、蒙古史的专家。

二、为教育废寝忘餐

一九五三年五月,北京师大教育专修班的实习开始了,实习的场所除北京市教育局以及师大两所附中外,还借用北京市的十三所中学和一所师范。翁独健局长为着保证实习的任务能顺利地完成,在师大召开了特约实习的学校领导人员和教师谈话会,作了补充动员幷具体交代任务,会后还深入到各校部署检查各项准备工作,同时还与有关学校领导人共同研究举行观摩教学、介绍班级工作以及召开评议会等具体內容、我是被安排到北京师大女附中和北京二十六中实习的,在三周的实习期间,我经常见到翁独健局长到学校了解情况,废寝忘餐,不知疲倦地指导学校工作。正是由于翁局长的认眞负责部署工作,督促检查,所以这两所学校事先都准备得很充分,不管是介绍学校工作计划,还是有关教导工作的各项报告、观摩教学、观摩班主任工作以及举行评议会等,內容都很具体生动。这对我们提高普通中学领导的工作能力,了解向苏联学习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克服困难的办法,锻炼对于教导工作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培养专题研究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这应当感谢翁独健局长的努力。

三、爱桑梓回融讲学

一九六三年五月上旬,翁独健教授从北京曁夫人回福建到厦门大学、福建师院讲学。我们得知此消息后,乃请示中共福清县委,建议由县教育局、县教育工会和县历史教研联组等三个单位出面,联合邀请翁教授回融讲学。

此建议得到县委宣传部的支持,遂于五月九日县委派一辆专车,由县历史联组组长王允铨和福清一中历史教师王良康前往福建师院面邀,翁教授欣然允诺,卽日同车回融,下榻于福清一中办公楼校长室隔壁的招待室。我与他阔别十年,一旦重逢,格外亲切。傍晚,我们备了一桌酒席为翁教授洗尘,他获悉此事后,卽当面对我说 :“你们今晚设宴欢迎我,不怕受批评!不怕退赔!太浪费了。”接着说 :“我离开福清家乡久了,你们买几块福清饼和一碗馄饨,让我尝尝家乡美味就可以了。”翁教授这种俭朴节约,廉洁奉公的优良品质,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晚餐后,我们在翁教授住的宿舍里闲谈。当时我是兼任县教育工会主席,所以就向他汇报福清县教育概况,要求他第二天上午在福清—中大礼堂向城关全体中、小学教师和五镇教育界代表作一次学术报告,介绍北京市教育动态以及如何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等问题。翁教授一面听我汇报,一面认眞地记下了扼要内容,幷且十分谦逊地说 :“我离开北京市教育局已多年了,目前是在中央民族学院工作,明天报告恐难满足大家的要求。”接着,我们谈福清新貌,翁教授谈离乡感怀,就这祥边扯边谈,一直谈到晚上十点钟左右,我们怕会影响翁教授的休息,遂向他告辞。但当我们离开后,他仍在宿舍里聚精会神地写着报告提纲,直到深夜才安歇。由于翁教授的认眞准备,加上其本人学问渊博,所以报告內容十分丰富,讲述非常生动,博得全体听众的赞颂。

五月十日下午,翁独健教授由呂冠超、张端机、何爱先、林长贤、王允铨、王良康、林尉民等七位同志陪同下到叶向高花园游览,他对园中的一草一石都仔细观察,边观赏,边抚摸,当他走到假山旁一小天井内,看到竖立着的一块“闲云石”时,立卽停住了脚步,一边用手指着这块石头,一边面对我们说 :“这块石是国宝,应好好珍存。”参观毕,大家在园里合撮一张照片留念,上书 :“回融讲学爱桑梓,豆区园里乐同欢”,表示对翁教授回乡讲学的敬意。后来,何爱先局长到北京参观全国教育展览会时,曾按翁独健教授留下的北京地址把此张相片面递给他。

四、庆校寿遥寄深情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福清龙田中学九十周年校庆。翁独健教授是龙田中学的前身融美中学毕业的校友。是年七月,我卽以校庆筹委会的名义写信给翁教授,约请他回校共申庆祝。他接信后,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当时他已七十六岁高龄了),立卽和在北京工作的诸校友联系,组织北京校友会,筹备庆祝母校校庆事宜。此后,还专门委托三中教师余朝顺同志带回四帧近照,其中一帧是在翁教授自己家里照的,以书房里的书橱为背景,一边口衔烟斗,一边思索科研论文的照片 ;另三帧是他前几年出国讲学时照的。这四帧相片,现均保存在福清三中校史展览室里。在校庆那一天,他还从北京特地拍回电报,表示对母校校庆的祝贺。翁教授这种热爱母校的深厚感情,我们三中全体师生永远难以忘怀。福清三中出类拔萃的校友甚多,我们为有这样的校友,感到光荣与骄傲!现在翁独健校友虽然与我们永别了,但他的光辉形象却采远铭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一九八七年五月二十八日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2-17 18:16:03
再苦,也别忘坚持!
福清机灵弟 | 来自福建
忆林骥先生

俞肇琦

诗三首

其一、半因结习半饥驱,坐老寒毡六十癯。
自慰平生祇一事,秋栽桃李满千株。
其二、门盈问字儿书废,术善持筹生计穷。
眞是芸人反舍己,而曹休要怨而翁。
其三、河山满眼尽夷氛,而姐而昆尙寇中。
记取太平团聚日,雁行祭告慰而翁。

以上三首绝诗,是我县学界泰斗林骥先生在逝世前以诗代嘱“示儿”遗作,由其哲嗣金楷先生抄送陈云官先生收存。诗以言志,它确是林师一生的缩影。追忆德范,不胜感慨!

林骥先生(1899—1944年)字舫孙,同学们尊称之为舫师。父棠臣,系吾邑名儒。舫师幼聪颖,父教之学,经书恆过目不忘。后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省优级师范学校,回县任教。初在县立玉融小学,后转福清县立初级中学,历经沧桑世变,遭遇坎坷,因而身体非常虛弱。他的短暂的一生,从教三十多年,桃李遍五洲,为国育才,总有二三千人,贤达者亦不下数十人。他博学多才,敦厚、热情、聪慧,而且忠贞爱国。他的文章道德,给我们以极深刻的印象。

( 一)协助收回贫儿院的斗争

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福清县美以美教会的美籍教士马尔庚和融籍教士林思华等向我县有关部门建议创建福清贫儿院以收容本县贫苦儿童。我县各界推举农会代表张纲,商会长夏璧琨,绅士代表吳北园三人与教会方面协商。双方同意 :①以县城校场埔南隅为院址。②我县供给海口镇东城拆下的城石作为建院用料並以城关各寺庙庙产拨作学校设备费。③教会负责建筑工程及负担全部建筑费。幷订立合约为据(我方合约存张纲处,文革时纲子端哲家被抄,因而失落)。约在1923年院舍初步建成,教会未经我方同意,擅把该会的私立明义中学迁进占住,我方代表据理力爭,无效。乃由张纲等上省控告。当时北方军阀操纵省政,腐败无能,致此案义悬而不能解决。

一九二五年,舫师与同班毕业的陈霭如、吳铸民诸先生筹办福清县立初级中学。以高巷陈氏祠为校舍。1926年因增收新生,乃迁校于明德书院,但仍嫌狭小。于是他就协助张纲等向上级请求收回贫儿院作为校舍,未得答复。到暑假时,海军陆战队旅长林寿国把旅部设于贫儿院内,美会亦不敢反抗。不久,林寿国他调,国民党福清县党部卽行迁入(当时俞肇兴先生在场),随又决定把它交给福清县立初中使用。舫师得悉,紧急集合全校师生搬椅抬桌,卽日迁入上课。此事与美会构讼多年,直到1928年教育厅才批准由省县筹款万余元还给教会,正式把贫儿院拨作福清县立初中校舍。

(二)认真教学,成绩卓著

舫师在任教三十多年中,都是担任数学课程的。他熟悉教材,上课时不用课本(教历史也是如此),只看一下篇目,便在黑板上列式演算,讲得条条是道。他的讲解精辟而生动多趣,学生不但易于接受,而且学而不厌。学生有到他家求教的,他总是耐心讲解,诲人不倦。

舫师教学认眞负责,卽使没有他的课,也照常到校。一遇老师有请假或旷课的,不论国文、英语、史地、生物……,他都主动前去代课,並都能胜任愉快。他认为旷课最浪费时间,是万分可惜的,他主动代课並不要任何报酬。他以校为家,数十年如一日(参见陈云官先生遗嘱补充资料)。

笔者在1930年夏,为预习初二上代数课,曾到林府请教。舫师认为要学好代数课,必先学好算术课,打好运算基础。他借给我一本算术三百难题,都是最基本的应用题。果然不出所料,三百难题还没学完,已打好代数基础。

由于数学科基础较好,学习不必多花时间,便可把精力抽出来念其他各科,带动了其他各科成绩的提高。舫师又指导我们要珍惜时间,功课做完了,有空余时间,就要预习未教的课,或看课外读物。舫师自己珍惜时间,也是身体力行的。他在上厕所时,也是手带书报,走路时,常用手杖向空中画圈子。

我问他干什么?他笑答说,我在想一个难题呢!

上数学课时,舫师常在讲解之后,临时指定学生到黑板上演算,我因身材较矮,坐在教室前棑,他常亲昵地拉着我的耳朵上黑板去演算。他用力不轻不重,好象同我们开玩笑似的。有时我特意喊着“哎哟,痛呀!”他却不理你,催促说 :“把算题演算好,便不痛了。”他的这种独特的教学法,旣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三)苦口劝导,消弭学潮

1931年秋,有个林学纯同学,补考英语时试题不会做,在考卷上画一把手枪,两颗子弹。並注明 :“老师如不给及格,请吃子弹。”英文老师林明荣把它提交校务会议处理。老师们认为 :林学纯多次违犯校规,在学生中影响很坏,今又向老师威胁,实属不该,决议给以开除处分。当开除的通告牌桂出时,林鼓动本班不守校规的学生,把通告牌摔碎,幷拥向会议室要殴打张端樵等老师,接着又煽动全校罢课,把事态扩大,闹到教育局、警察局去。

舫师此时挺身而出,婉言劝导我们,指出不用功学习罢课闹事是错误的,同学们对舫师是敬重的,听了便陆续回班上课。

( 四)宣传反日,反对投降

“九一八”事变后,舫师义愤塡胸。他痛恨日寇侵我东北。1931年秋末,学校停课一周,组织学生下乡宣传反日。在出发前,舫师进行动员。他从戚继光、俞大猷抗倭的英雄事迹,讲到日寇入侵我东北的种种血腥暴行,最后引文天祥《正气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名句,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反日情绪。

我和林紫辰,林运钦等同学一行十二人,到本县东区各乡巡回宣传,颇见成效。

1941年春,日寇侵入福清。舫师闭门谢客。时林士尙、郑铁民等相继投敌,出组维持会。他们多次上门企图诱请舫师加入其伪组织,舫师坚决反对,並以民族大义为重,劝他们不要干卖国求荣的勾当。当时形势紧迫,他卽迁避东张,嘱其子金楷为备充分农药,万一敌伪再来胁迫时,将以一死报国,以明其爱国忠诚和凜然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

( 五)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屡有创建

1939年,物价渐涨,粮食更紧,舫师与地方人士俞兆复等倡办官民合资的积谷仓,办理平粜粮食。新谷上市时收购贮备,青黃不接时按平价售出,以不盈利便民为务,为羣众所称许。他一生热心办学,1935年协助俞兆复修复一拂祠,筹建西园小学,成为该校的得力校董。1940年舫师与俞兆复创办融侨中学于茶亭,1941春初开学不久,日寇侵融时停办(详见陈云官先生的遗嘱有关补充舫师资料)。

1943年,俞兆复蒙受寃案将判死刑。舫师漏夜赶办辩寃文电,会同地方人士郑忾辰等联名签保,密令其侄林紫镛专程赶往福州,永安求援(详福清文史资料新四辑拙作记归国华侨俞兆复先生一文。)兆复终得无罪释放回家。

( 六)其他有关舫师的轶事

前福州师范学校数学老教师王邦珍先生(后为福建师大教授)曾为商务印书馆编写中学的代数、几何等科教科书和数学教学法等书。王邦珍教授是国內的数学名家,但他的初稿,都曾送请舫师为之修校,可见舫师数学造诣之一斑。

舫师秉怪廉介,工资收入不多,家负有十一口之众,生活清苦,可以想见。师母吳桐英兢兢业业,勤俭持家,不言苦,不求人,助夫苦度艰难日子,亦属贤慧可贵者。

1944年,舫师积劳成疾,又愤于国难深重,政治腐败,家计困难,病情转剧。后又发现患有肝癌,虽经福州协和医院诊治,未见转机,自料治愈无望,乃于三月作示儿诗三首(见本文首段),当为遗嘱。1944年5月13日,舫师不幸逝世,享年五十五岁。

舫师有二女六男,女家珍、金櫻 ( 都已去世),男金橙、金楷、金楢、金楀、金榕、金桢。六人中,除金楀在本县稅务局工作外 ( 现已离休),余均在外县外省工作。师母吳桐英于1983年逝世,享年八十三岁。子孙大学毕业者五人,在学者二人。金楷系文史作家,有著作问世。次媳周碧瑟,得美国医学博士学位,任某省防癌协会总干事。舫师有诗作多冊,系陈云官先生代抄手本,惜在文革期间遭焚劫。金楀先生处只留存有几何代数教程手抄本五本。

1985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金楷等六兄弟曾齐集香港利园饭店,实现了舫师的“记取太平团聚日,雁行祭告慰而翁”的遗愿。金楷先生在《有其子必有其父》一文的篇末记有其事。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2-17 18:18:39
再苦,也别忘坚持!
福清机灵弟 | 来自福建
“舫师生平”补充

陈云官先生临终口述 陈玄乾笔录

舫师生平主张 :实业救国,教育救国。

1、创办福清县立初级中学,选第一任学校校长。共三个(委员制) 2、县立初中创办以后,只有舫师这位校长时刘在校,旣教书又料理教务,每日派工友请先生来教书,有时亲自同陈靄如先生共同敲钟。

3、为学校聘请好教师,幷管理学生,组织学生勤读书。

4、县立中学改为农业职业学校后,校长王子吉把学校给办倒了,舫师再次出来恢复福清县立初级中学。

5、为办好教育,坚持眞理,约1941年,因地方党团之爭,当时县立初级中学姓吳的体育教员,是三青团员,他依靠许国钧,何援作背景,发动三青团员殴打教育厅新派来的陈开瑀校长,为的是支持教育科长姓汪的(三青团员)继续当代理校长,舫师和地方父老郑忾辰、林镜莹、叶佩丹等在戴圣昌家主持正义,向教育厅发电报,报告情况,要求开除姓吳的,处理福长平地区指挥官兼福清三青团指导员许国钧等,教育厅长郑贞文来福清处理此事,最后姓吳等三青团员被开除出校。

6、舫师约在日本沦陷福清(编者按 :日军第一次侵占福清、福清羣众习惯称为“日本沦陷福清”)前两年,在茶亭创办福清融侨中学,请陈应平当校长,仅仅创办开始,福清沦陷了。

第二次补充

1、抗日期间、舫师去东张修、订灵石佛经。

2、舫师在茶亭办融侨学校,日寇入侵,难民逃住这里,可惜所有校具图书佛经被烧光,从此后,福清所藏的佛经连黃檗寺到灵石寺所有佛经全完了,此是福清最大损失。

当时有朋友劝他当汉奸,他不干,避到东张准备自杀。

3、舫师修理从品书院,在十五落谷仓前面,他将书搬进从品书院,拟创办融侨,后被日寇烧毁。

4、舫师藏经目录从黃檗到灵石,保存起来。里头有苏东坡手写本,目录中 所讲的,有唐三藏所写的,是海內孤本也被烧,当时没有注意才被这样烧掉。

“流沙坠简”是汉朝以前佛教祖传,被建瓯人王子吉和外国私通,被卖,有的在美国,一本本有斗底砖大,还有几十万包绫,我 ( 指云官师自己)进去看,扔满地,王子吉还骗说 :“被学生拿去”。过去,黃檗,石竹山,都是大树,我都爬过。

我希望死前回光返照,有时间再追述福清文献。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2-17 18:19:46
再苦,也别忘坚持!
福清机灵弟 | 来自福建
万千桃李忆园丁

——林舫孙先生轶事拾零

郑仲俊

1921年,我九岁,进入福清县立第一小学学习(福清实验小学前身),校址在尼姑巷旁的众母堂,平屋一幢,前后厅,房不满十间。右前方有一小池,翠柳成行,绿草如茵。

校长杨健民,系县教育局长兼摄,教员有林舫孙、林馥堂、吳崇屏、叶佩丹、陈少叔几位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则是数学老师林舫孙先生。

先生名骥,号舫孙,有数学天才,凡高深难题无不迎刃立解,与王邦珍教授同出师门,拔萃齐名,为教育界及后学所敬佩,人们管称为“舫师”。

邦珍师每有著迷,辄与舫师商榷 ;舫师在初中教学时编有几何、代数习题集,引导学生练习巩固,成效卓著。万千桃李,在园丁的辛勤培育下茁长成林,有的成为学者,名教授如陈修平等不乏其人,同学相逢,缅怀往事,春风化雨,遗泽难忘。

师极聪颖,阅书目数行下,而治学态度则一丝不苟,每钻研一个问题,辄深思熟虑直到彻底解决。常手握水烟筒,凝神探索,或徘徊廊庑,或漫步池旁,甚至走到大街小巷还在苦苦寻求答案,有人向他打招呼,他毫不觉察,其潛心科学如此。

有人说 :聪明老师,难为学生。这是因为老师不会体谅学生的难处。舫师却不是这样。对笨拙学生,除课堂详尽讲解,由浅入深,谆谆教导外,还细心地课外辅导,一次不懂,两次三次不厌其烦,仍不理解,师也不打不骂,只用食指、中指轻轻夹住耳朵说 :不留心听。接着又确切地打各种比方慢慢拨开茅塞,其爱护幼苗如此。

舫师博学多能,且富互助精神。擅长、精通数理之外,对于古文学造诣亦很深,乃至地理、历史、生物、常识无不通晓。襟怀坦荡,绝无城府,与同辈居,和蔼可亲,或讨论学术,或畅谈掌故,旁征博引,有源有本,娓娓终日,毫无倦容,常一语惊人,四座为之折服。在校认眞教学,从不无故缺课,同校教师因病因事请假,无论是数学、语文、英语、历史、地理、常识,他都主动代课,并能胜任愉快,班班欢迎,课课满意。

舫师家道贫寒,蔬食布衣,怡然自乐。生平鲜与人交往,更不肯同流合污,不愧为众浊我清、众醉我醒,濯然葆儒素之风。事母至孝,虽束脯微薄,甘旨难奉,而菽水之供,从无少缺,尤其是和颜悅色,昏定晨省,北堂萱草,喜而忘忧。昆季间友于甚笃,一门之內,从无间言。哲嗣耳濡目染,日夕蒸陶,早岁就学,亦各有成。屈指吾融教界完人,当首推先生。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2-17 18:20:24
再苦,也别忘坚持!
福清机灵弟 | 来自福建
日军陷融时里美战况实录
俞肇琦

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日,日军陷融时,国民党军七十五师有—个连队在海口镇里美村与侵融日军发生一场遭迀战。解放后,对是役的战况传说纷云,一些著述多有失误。笔者所知,述及这一战况的文章有六篇,其中失实之处颇多,笔者以为有必要予以订正。这六篇是 :

倪运藻先生在《抗日战爭纪实》一文中说 :“七十五师不战而退,……士兵每人有银元三四百元,连、排长有三四千元”。(见《文史资料选辑》第一期第一页)。显然幷非事实。

若董先生的《福清沦陷傀儡登台的形形色色》一文说 :“寇兵一千名,当日五百名驻扎海口东岳山,五百名入城”。(见《文史资料选辑》第三期第一页)。其实日军陷融的兵员不过四百名左右。

陈常霭先生在《福清游击第四支队的前前后后》一文里说 :“据说在里美截击日军。”当时幷非截击,且把七十五师误为七十二师。( 见《福清文史资料》新第一辑第四十五页)。

陈仰辰先生的遗作《日寇蹂躏海口桥北各村记》一文说日军“中午抵达里美东面,曾遇到驻防该村的七十五师某连的抗击”,“七十五师遗尸数十具,……俞蛎妹的厝被炸平,……日军进占里美村时,开枪射杀奔逃的民众二十多人。”其中有些事实及我方军民伤亡的数字有误。

杨玉庭先生在《融城第一次沦陷的两次反攻》一文中说 :“焦部丢下一个排,仓卒应战,全部牺牲”。有误。(见《福清文史资料》新第四辑第34页)曹于恩同志在《福清首次沦陷期间抗战史话〉〉一文里认为,日军“经松下到海口,我军在里美阻击一阵,由于寡不敌众而撤退。”( 见《福清文史资料》新第五辑第56页)。当时日军是从星桥沿牛宅到达柏渡村后直扑里美村。

上述六篇对里美村战斗的记述,在作战特点、日军进犯的路线以及我方军民伤亡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失实,这些失误多是出于民众的传闻,以致以讹传讹,谬误至今。笔者是里美村人,当时在里美小学任教,目睹了日军进犯里美村的经过,如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现将经笔者与亲历其境的本村老农俞金来、俞平安妹、俞昌铸等人核实的当年里美战斗的事实,追记如下,供研究参考。

一九四一年四月十九日,日军两架侦察机几乎不间断地在福清县城至松下的上空,低飞盘旋,来回侦察,特别对玉屏山、十牌山、亻岭、东嶽山,以及公路两旁的村庄,进行超低空的侦察,一时战云密布,人心惶惶。里美小学的老师们鉴于日机日前烂炸福清五镇的暴行,为安全见,决定次日到后山亻岭战壕躲避。

岂料是夜日军卽从松下登陆,进占星桥村,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而里美村民众却毫无所知。

次日早晨(四月二十日),七十五师驻里美团部突然通知保长,速派民伕搬运弹药,声称奉师部命令移防东张演习。该团有三个营八个连,约有官兵千人(其中一个连于前天调往龙高一带驻防)。上午九时前,全团撤离里美村。因派的民伕不夠用,最后撤的一个连,竟然乱抓民伕,归侨俞昌铸(现年届八十仍健在)被抓,他打翻两个士兵逃匿。约十时左右,调去龙高驻防的那个连队,突然返回里美村,他们不知道团部已撤走,更没料到将有战事爆发,慢条斯理地在北厝祠堂里埋锅做饭。我们学校老师和归侨九人也在煑粉干作午餐。约十一时许,突然学校北面传来一阵枪声,顿时村民惊呼 :“日本仔来啰!大家快逃呀……!!”我们丢下碗筷向后山奔跑,全村民众纷纷奔逃。村民俞买命、俞昌德、教员俞建根三人撞上日兵,俞买命被枪杀,俞昌德、俞建根被俘。后来二人被押向县城,至小北门口时,以金戒指,钞票贿赂日兵,才得脫放回。

我们六个人向西跑到东刘山麓,回望里美村,但见里美后山岚峯寺北面,日军的膏药旗在缓缓行进,三架敌机在上空盘旋,继而增至六架,最多达九架。敌机轮番俯冲投弹、扫射,有一颗炸弹在我们附近爆炸,幸得无一人受伤。每当敌机俯冲时,我们就臥倒凹地,俯冲过后,就拔腿疾跑。就这祥,我们爬上玉屏山,翻滾下山坡,跑到阳下村。

据目击者俞金来、俞来仔妹等人说,当时日军不满四百人,到达柏渡村后分为南北两路向里美村进攻,北路一队扑向里美后山的岚峯寺后炮台,南路一队扑向北厝东炮台。两炮台原有驻军防守,但七十五师早上已撤走了,日军扑空。这时,那一连突然返回里美的官兵,听到日军的枪声,怆惶奔向后山,一场遭迂战就这样打开了。但形势对我军十分不利,日军从北厝东炮台方向袭来,头上又有敌机轰炸、扫射。战士们难以组织还击,只能快速后撤,当他们退到九美堂前后,被流弹炸中,牺牲十一人。后来村民恐死者尸体腐臭,僱了俞臭臭五挖了三个土坑,将十一具遗体掩埋。

约下午二时许,南路日军一个队进村,在俞蛎妹厝中,取了柴草,引火烧屋,烟火冲天,烧塌房屋和全部财物。烧屋之后,日军派马队先行。退守十牌山的我军战士用机枪向马队射击,日兵和战马纷纷卧倒,因距离太远(十牌山距日兵马队约有五华里之遙),枪弹射击在马路上,激起阵阵尘士。

日军马队时而臥倒时而前进,终被窜过里美村前。这时北路的日军从山上向我军阵地进攻,他们以白布数十丈,舖在自己阵地的山头作标记,日机便对我军阵地猛烈轰炸、扫射。我军在里美村与日军遭迂后仓促退守山头,顽強抗击,伤亡二十多人,至四时许,向山北后撤,转移东张、渔溪方向而去。

两年之后,国民党政府要建立抗日烈士墓,派人到十牌山收拾枯骨二十多具,合葬于凤凰山烈士墓。


日军侵融里美一役,我军阵亡三十多人,里美村民被害十二人 :俞买命及其妻子等七人被日兵、日机射杀,俞锦屏、俞病哑、俞显欠 ?三人被日兵刺杀惨死,严王种在田间插秧被做为活靶瞄杀,俞金哥在厕所被瞄杀。此外,我军尙有两个伤员躱在白马王庙内,后来不知去向。

总之,里美之役,国民党七十五师不战而退,突然从龙高返回里美的一连官兵与部队失去联系,他们不知道日军已进占柏渡村,未做任何的设防 :日军袭来,展开遭迂战,退守十牌山后进行抗击,在日军飞机和地面炮火的猛烈轰击下,弃守阵地后撤而去。这便是当年里美遭迂战的历史面貌。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2-17 18:21:47
再苦,也别忘坚持!
福清机灵弟 | 来自福建
解放初期民政部门收养弃婴的情况

敖翔

笔者解放后有十多年的时间一直搞民政工作,安置弃婴是自己的分內事,所以对此知之颇详。现将弃婴的收养及其成长情况,分述如次 :

( 一)重男轻女弃女婴 :在旧社会,称为“万物之灵”的人,为什么竟忍心把会己刚出生的婴儿溺毙(多半是女婴)或弃置粪池,弃置道旁呢?这里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种是非婚生的 ;另一种是光生女孩,而冀再索得男,传宗接代,也就是封建思想严重的 ;再一种是家庭食指浩繁,生活贫困无法抚养的 ;此外还有“投机取巧”把抚育天职,转嫁他人的。

解放初期,弃婴甚少。至1952年后,才逐渐增多。弃婴多数是出生两三个月的(刚生卽弃较少)。弃婴的人多半是在天刚亮时把婴儿用旧衣裳包裹,置于小竹箩之中,或平臥,或斜放,放置在人们经常过往的墙下,自已则躱在离婴儿不远而又不被人察觉的地方,暗中注视,以防狗彘侵害。等到呱呱一啼,被人抱去,还悄悄地,远距离地跟在后面,一直看其抱到哪里去后才返回。跟踪目的是给日后知其下落作探索依据。这些弃婴中沒有一个是男的。

( 二)“政府仔”名称的由来 :弃婴被抱到街公所,或镇公所,或民政科后,由政府雇褓母喂养,人们便称之为“政府仔”。每当收到弃婴,消息马上就传开了,说某处拾了一个“政府仔”,于是人们就爭着来看。特别是有奶水的妇女,大感兴趣。她们爭着当褓母,有的抢着把自己的奶头塞进婴儿口中,轻拍孩子背部,还哼着噢、噢、噢的催眠曲来 ;有的索性解开上衣,把整个乳房显露出来,挤出奶汁,以示她的奶汁多 ;有的则高喊 :“我孩子才生几个月啦”!表明她是授乳不久的。这时民政人员环顾左右,择优指定由谁来喂养。至于弃婴的定名,政府收养时就给起名,后来由领养的人家再定姓氏名字。

( 三)政府包下来 :婴儿确定由谁喂养后,卽当众公布褓母费每月是人民币壹拾元(1964年后每月增至25元),寒暑衣服、粮食、医药……等费全部由政府负担(连同25元褓母费,每月约用50元之则,等于24级行政干部待遇)。幷规定每月十五日由褓母带孩子到民政科领款,说如喂得不好,可随时更雇(按 :孩子冷天有棉罩衣、棉裤子、鞋、袜、围巾、风雪帽 ;夏天有背心和凉爽衣裤。这些待遇此当年中上人家女孩有过之而无不及。被领养时,这些衣服可以全部带走)。

另外,笔者当时在民政科管理这一工作时,为了使小女孩健康成长,每月还不定期地进行突击巡查女婴一、二次,看褓母是否尽责。当我到达其门口时,褓母们多喊 :“政府仔,你爷爷来啦!”有的还风趣地喊“政府仔,你爸爸来啦。”引得在场的人都大笑起来。我也感到更外亲切,亲亲可爱的小宝宝的嘴脸。

( 四)收养最多的年份,据笔者当年工作手冊所记,要算1957年。那时县城共收养了二十八人(累积数,五镇不算),其中后埔街褓母有王美英、王秀珍、黃雪英、林月英、王美珍、林河宋、陈玉珍 ;古夏巷有方瑞玉 ;阳春巷有余爱钦、陈玉珍 ;后山北有郑瑞英、俞淑英、黃亦妹、黃珠英、张瑞珍、张菊姐 ;高巷有方亚妹、郑爱琴 ;后山顶仓厝有刘艮宋、陈玉英,郑承煥 ;玉峯东刘有刘凤宋、刘凤玉 ;学后有陈爱珠 ;小桥有陈珠凤 ;松潭有吳凤钦、陈桂英等。

( 五)褓母劳绩。为什么要列这些褓母姓名呢?因为她们虽然是为了生活被雇用,但她们风格都很高,都对弃婴精心喂养,视同亲生,爱如己出。

她们是有劳绩的,应予提及。至所收女婴,除后山顶仓厝陈玉英一婴因重病不幸夭折外,其余全都健康成长。她们在一周岁,或一周岁又二、三个月之则,卽被人申请收养去。领养的条件是 :不虐待,不转卖,有困难可到政府来反映。有些褓母在自己所喂养的弃婴被抱去时,极其难过,甚至嚎啕大哭 ;有的则自愿停薪自养,作为己女。收养的人,有中、高级干部,一般干部,或富商和其他生活上较好的人。他们多数是结婚多年未曾生育或有男没女,或虽有男女,但年龄都很大,都已成家立业了,思再进一女作为老年贴身使唤。同时认为“政府仔”没有父母,收养下来就等于自己生的。另外还有一个更大的意义,说是“党的女儿”,有光荣感。

( 六)値得大书特书的,就是上述27个弃婴,现在都已婷婷玉立,个个都有好夫婿,都有美满幸福的家庭。

( 七)成长过程。弃婴中,有的在五岁时卽被送入幼儿班,接受学前教育,继又升入小学、初中、高中,成为掌上珠。这些姑娘成长后,有的当护士、教师,有的当营业员、服务员、演员,个别的还进了高等学府。但由于种种原因,恕笔者不在此指名道姓和提及她们的住处。

写至此,笔者不能不追述到解放前我县龙田教会也办了什么育婴堂,仁慈堂等类收留弃婴一事。遂去的婴儿多半死亡(传说有的被割去体上某种器官运到国外,充作医用),卽或不死也是骨痩如柴,最终不免一死。解放后(52年)政府曾一度进行检查,发现有一处暗室竟堆有成千孩骨,成一“万人坑”。

我县收养弃婴工作,城关方面大槪自52年开始,农村收养人数无报县,用费在县拨社会救济款项下开支。

据民政局陈和清同志谈,到现在为止,历年约收养壹百九十人之则,此项开支,每年约用人民币六万元。省方决定自七九年起不再拨款,因之不再收养。幷说目前尙有此项弃儿三十六人,都是残废人,或白痴人。这些姑娘,其中有数人已届芳龄十八、九岁者,虽属“出墙红杏”,但却无人攀折,更没有人领养。据云已转到福利院安置的有十二人。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2-17 18:22:50
再苦,也别忘坚持!
福清机灵弟 | 来自福建
融家婚丧喜庆习俗琐谈

曹于恩

婚 嫁

婚嫁为青年男女终身大事,旧时,福清婚俗各地基本相同,一般程序为讲亲、看亲、定亲、择吉、嫁娶和回门。

讲亲(说媒)俗称“起帖”。最初多由媒人(多是女性充当)提亲。向男女双方介绍对象及家庭等情况。女家将待嫁姑娘的姓名、籍贯、生辰抄于红纸条上,由媒人送给男家,男家将此纸条压在祖厅香炉下,以示向祖宗报喜。

看亲(相亲)媒人讲亲三日內,两家平安无事(包括家禽、家畜平安、家俱、餐俱等无损坏),算是吉兆。后才交換双方时辰八字,幷请算命先生算八字“合婚”。若是“合婚”,女家就向男方查家当,男方到女家相亲。看亲时,男方要给女家数额不限的见面礼钱。现在迷信色彩的內容逐渐消失,而看亲之俗仍存。

定亲(定聘)俗称“送耳坠定”,现称订婚。女家通过媒人向男家提出聘金(彩礼、礼银)要求,双方同意后,男方要过上半礼 ( 聘金的一半)给女家。旧时,男方送金银、首饰、戒指、耳坠等,富家送“三财”(钱币、布帛、珠宝)给女方,算是定下婚事。现在农村订婚,男女双方多由邻里(或亲戚)青年男女陪同,前往城镇拍订婚照片,幷由男方买油蜡花粉等日用品给女方,作为订婚标志。

择吉(諏吉)男方选定迎娶佳期,告诉女家,得到同意后,由男方写一红贴,载明 :裁衣、合帐、上轿日期等给女家,叫作“送日子”,按照“日子单”,男方必须过“下半礼”(付清聘金),幷送猪蹄、线面等礼品给女家。

女家回送“礼饼”一百双,叫作“日子饼”,男家把“日子饼”分送亲朋戚友,以示预告婚期。

嫁娶(过门)卽结婚。结婚前一天,男方称“闹宅晡”,女方称“剃面晡”,新郎、新娘都要要整容、沐浴、更衣,吃猪骨面 ( 俗称“甲骨肉、甲骨面)。

双方都请福寿双全的老太婆为新郎栉发加冠,为新娘梳头妆饰。男女两家換桃符,贴红联,布置一新,以示吉利。双方宾客盈门,女家的宾客多以衣物为礼(卽添箱),男家的宾客皆以钱为礼。是晚,两家都备丰盛宴席招待宾客。

宾客中,新郎的舅舅最尊贵,招待须至敬尽礼,宴席中为座上宾。

结婚那天,男家备花轿,轿底內要放“轿底肉、轿底面”,以示“制煞”;轿贴“轿封”,男左女右,写上本姓最高官衔,一以显耀家第,二以“制煞”;礼书(结婚书)、大帖(男家主婚人给女家主婚人的拜帖,拜帖至少五张,一张是“合府通拜”)、礼盘(放置礼书、大帖、聘金、开书、观书)、礼杠(放十色东西)等,配着鼓吹乐队送往女家,呌“送礼”。新郎衣饰一新,带着童男、童女二人 ( 俗称新郎伴、新人伴)随往迎娶。女家备妆奁、橱桌、箱篋、家具、衣服、被褥、首饰等嫁妆送往男家。新娘穿红衣、着艳裙(裤)头罩一幅红罗(民国初年一般民女出嫁穿戴凤冠霞披,后戴凤冠),带着“小舅子”(由弟弟或侄儿充当)上轿出嫁。

上轿时,新娘和母亲都要啼哭,有的还一边哭,一边唱“哭嫁歌”,其歌词委婉凄然,其歌声却悲中带喜。新娘表示不愿离开,母亲则表示不忍心女儿出嫁。上花轿前新娘向长辈叩拜,受拜者须给见面礼钱,多少不等,幷由父兄扶进花轿。花轿到男家,新郎以染红的米筛放在轿上,以示“制煞”,幷由喜娘唱吉词开轿,到厅堂中举行拜堂仪式,厅堂中放一火炉燃炭,抛撒爆米花,以示夫妻亲热之意。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祖宗,后拜父母、翁姑,最后新郎、新娘互拜。进入洞房,新郎、新娘幷坐床沿,撒帐,有的由小男孩滾床(意能生男孩),新郎用手揭开新娘盖面的红罗,后饮合欢酒。

是夜,各地大都兴“闹房”。闹房时,乡由男方诸亲好友参加。闹房內容是出一些新郎、新娘难为情的节目,戏谑一对新人。如让一对新人相对走一条板凳,称过独木桥”;让新郎嘴伸舌去吃含在新娘嘴唇上的糖果等 ;有的地方闹房时,还唱着各种戏谑而又粗鲁的闹房歌,闹夠了,小伙子们才心满意足离去。

回门(归宁)婚后第二天,新娘要“会亲”,吃“新人饭”,亲友们有意用特大饭碗盛饭给新娘。接着“拦门喜”,宾客掏腰包买,鞭炮祝贺、“落灶前”,新娘初次下厨房,象征性动动厨具,以示理家开始,之后,新妇给婆婆衣物,以示孝敬,幷对婆家长者行叩拜礼,受拜者亦给多少不限的见面礼钱。女家备竹椅、灯、甘蔗等,由至亲送到男家,请回新婚夫妇,俗称“请头行”。晚上,女家设宴招待新婿,幷请长辈作陪。回门之后,婚嫁之期就算正式结束。

旧时,男女婚姻都听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农村还普遍存在童养媳及早婚现象。1951年,颁布《婚姻法》,实行婚姻自主,父母和他人不得干涉包办,婚嫁大都比较简单,其中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结婚仪式几乎革除殆尽,曾出现女方不要男方聘金,男方也不要女方嫁妆的新风尙。六十年代后,旧习渐起,不少人套俗行事,女方向男方要聘金,要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等称礼品,称“三转一响”。八十年代,要求更高,双方竭力张罗排场。男方要给高聘金。城镇迎亲时雇小汽车,滥放鞭炮,“招搖过市”。女方配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双用收录机、大立柜、五斗橱、沙发等十几杠送往男家。最近虽有旅行结婚者,但仍要设宴席招待宾客,少则几桌、多则数十桌。此习奢侈浪费,羣众深感结婚之难,有关部门正积极引导勤俭办婚事、提倡树立新风。

丧 葬

福清地区人们把丧葬称作“白喜事”。有“丧事比喜事大”的习俗。对丧者忌讳用“死”字,以“老了”、“过后”、“走了”、“去了”等词代之。

丧事规模视经济条件而定,一般有下列过程 :埼 ( 立)喜寿、选葬地、出厅、戴孝、报丧、入殓、烧席、守灵、出葬、安葬、回龙、伏山等。

埼喜寿(制棺木) 老人年迈,下辈就着手“埼喜寿”。木质一杉、二松。

“四甲”棺木(四块木板制成)为上等。—般棺底宽1.6尺、帮高1.05尺、盖宽1.8尺。“寿”朱漆配画,上插朱漆筷子数副,木制饭匙数把,插的数量视儿孙多寡而定。放置于祖厅(厅堂)中。已出嫁女儿要买蛋、面祝贺。

选葬地(墓地)葬地多由风水先生(又称“地理”先生 ) 选定,一般是面洋(水)背山为佳。

出厅 上寿(指50岁以上)的老人,弥留之际家人把其臥床移向祖厅,俗称“出厅”。亲属陪伴守夜。在异乡的亲人,尽可能赶回与之见上最后一面,聆听老人遗言。母病危要请母舅临场。

戴孝 长者寿终,子孙须穿孝服、草鞋,女的蓬头散发,以示戴孝。

报丧 丧家大门上贴白纸,写上“严制”“慈制”;或用黃纸、白纸写上丧者生平简历和嫡系子孙名单,讣告亲友,幷往亲戚家报丧。亲戚包祭礼钱,朋友送花圈或布联,致哀。

入殓 丧者临危时,要为其梳头、更衣、穿鞋、戴帽。寿衣多系丧者出嫁女儿缝制。一般穿单不穿双,忌穿毛类制服。丧者脸蒙一纸,为“蒙面纸”,眼盖铜钱,叫“盖眼睛”。旧时,富戶还用绸缎或棉布数十匹包札丧者,叫“梱殓”。丧者头部不包扎的,叫“半殓”全身包扎的,叫“全殓”。入殓时,长子抱头,余者抱腰、膝,女、媳、孙等围绕柩前哭泣。母死入殓要通过母舅,俗语“父死扛去埋,母死等舅来。”然后男先女后,各执蜡烛左右绕棺三次,俗叫“环棺”。盖棺前,亲属须最后睹死者一面,向遗体告别。后才上盖,钉上棺木钉,帮与盖之间涂上漆灰,叫“封棺材口”。

烧席 入殓后,把丧者生前睡的草席及日用品放在路旁焚烧。

守灵 灵柩停放厅堂中,亲属轮流守灵。现一般人家都布置灵堂,中挂遗象,前置子女花圈,旁悬亲戚朋友送的花圈或布联。连续不断地播放哀乐。

出葬(出殡) 一般在中午举行。是日,丧家都穿上白衣孝服,其子女披麻戴撮头帽,俗称“孝撮帽”,孙戴羊角帽,重孙所戴的帽子系上红线,女婿腰结白布条,孙女婿结的白布条贴上一小块兰布。子与长孙手执哭丧杖(俗称孝杖)。参加吊唁的亲朋手臂结白布条,现多是在胸前别手帕与“悼”字(男丧别左,女丧别右 )。出殡仪式由较有声望的人主持。先在家中或灵堂前哭祭 :子孙等在柩前朝灵跪拜,来典祭者行三拜礼,现多为三鞠躬,幷在灵前烧纸钱,叫送“盘缠”。旧时,灵柩出门后,亲友还在门前或中途致祭,叫“路祭”。出殡时,柩前执白旗者为前导,后顺序是高照灯、高脚牌、香亭、魂轿、乐队。戚友族人均在柩前肃行,丧家跟在柩后。老年妇女,旧时坐轿,现坐三轮车,送灵柩上山。至大路口,丧者子女向送葬的来友叩头,交“谢孝”,来友遂散回。

安葬 灵柩放入墓穴后,长子引路,撒少许土于棺盖之上,幷在墓穴周围左转三圏,右转三圈,俗亦叫“环棺”,后才安葬。葬毕,丧属在墓前跪拜烧纸。

回龙 礼葬后,白旗換上红旗,孝服換穿吉服,埋葬工具都贴上一块红纸,列队回还,俗称“回龙”。到家后,丧属要到厅堂灵祭,由长者领全家向遗象跪拜或鞠躬。下午或晚上,丧家摆酒席,俗称“丧酒”,宴谢参加吊唁和参加与办丧事的亲友。

伏山葬后第二天,丧家到坟地烧纸祭奠和培土,谓“伏山”。至此,丧葬基本结束。

寿终、入殓、烧席、守灵、出葬、安葬、伏山,丧属都要大哭,尤其是女眷,哭丧时,除了一般呼天唤地的哭喊外,有的还夹杂一些程式化的哭歌。是年,农历除夕,丧家门上贴兰纸,写“守制”两字,不参加庆贺活动。

丧属都要戴孝。儿子及媳妇必须服孝三年,女儿周年脫孝,換穿吉服。

妻为夫亦服孝三年,夫为妻一年就可脫孝。儿子待百日后方可剃发,俗叫“留百日”,以示孝道。

人死后,四十九日中分为七旬(每旬七天)。旧时,富戶每旬请僧道诵经,所谓替死者引道。第六旬由戚友代备祭品奠祭,所谓六旬死人不吃家中饭。
平常人家虽然不请僧道做佛事,但在七旬或百日或周年亦做“功德”一次,所谓替丧者解寃赎罪。

福清还有“拾骨”之俗,卽死人葬后若干年,因基建、水利等用地,或改选“好风水”的地方,遗族挖出祖宗骸骨,改葬另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倡办丧事从简,带有迷信色彩之旧俗逐渐废除。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大操大办丧事之风,在富戶人家中渐起,雇鼓乐队吹吹打打,办酒席十几二十桌,花费金额惊人。近年一些干部和有识之士渐行火葬,但为数不多。

添 丁

过去,妇女怀孕后,忌讳甚多,如 : 禁止在孕妇影子下动锄头、铁器等物,说是防止婴儿受伤 ;孕妇不得拿莱刀、剪刀,否则婴儿五官会受伤害 ;不得圈羊毛线或用线、绳缠扎物件,说是防止婴儿手脚弯曲不直 ;不得看傀儡戏(俗叫手提戏),否则会出现怪胎……诸如此类迷信禁忌,现在较开明的人家逐渐废除,取而代之的是让孕妇多看美丽、漂亮的婴儿画图,孕妇精神要愉快,这在优生学上说,不无科学道理。

妇女分娩一个月內,应在臥房靜养,叫“坐月子”,俗称“做月地”。在此期间,产妇每天要吃鸡、肉、蛋、面等滋补身体的东西。旧时,穷家产妇,产后几天便要做家务,哪谈得上有好东西吃。还由于重男轻女或无力抚养小孩缘故,常出现溺、弃女婴现象。富裕人家则大不一样,生男孩后第三天,大设酒席宴客,叫做洗“三旦”,名为“汤饼宴”。

产后十四日,产妇家向亲朋分送红蛋和一碗面做“分面”( 现有的分糖果),以示报喜。亲友则回谢蛋2—4个,表示祝贺 ;亲戚送鸡(猪肚、肉、蛋)、线面等贺喜,谓“压腹”。在十四日或一个月之內,他人一般不得进产妇臥室,谓之“禁冲”。弥月时,娘家要备婴孩的衣帽、搖篮等物,亲友送礼,再表祝贺。是日,产妇家设筵席,宴请六亲九眷,称办“满月酒”,以表庆贺。

小孩周岁,外祖家要备礼物祝贺一番。上述习俗內容,旧时,城乡多限于生男孩家,现农村仍沿旧俗,而城镇则不分生男生女了。

生 辰

一般男女,自少至老,每年诞生之日(多指农历),都吃蛋、面,谓“做生日”,意太平、长命。现在,有的人过生日,点蜡烛,备生日蛋糕,邀请亲朋好友到家热闹一番。岳父、母生日,女婿要备面、肉和其他珍品祝贺,谓为丈人、丈母娘做生日。岳父、母收的礼物数量不限,不过收到礼物后,要回谢红布及彩花之类东西。这种礼节至岳父、母逝世为止。

做寿,凡年满50岁以上的长者,逢十过生日,称“做寿”。贺客一般备红包、烛、炮或蛋、面等祝贺。有的还送寿屏、寿轴之物。女婿、孙女婿须送寿桃,取蟠桃“延年益寿”、“长命百岁”之意。主人家里挂红灯,贴寿联。

上寿的老人坐在中堂接受子孙、亲友拜贺。是日,请客数桌,富者数十桌,还雇请鼓乐吹奏或请戏班演出,热闹非常。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2-17 18:25:25
再苦,也别忘坚持!
福清机灵弟 | 来自福建
阿拉伯囘囘人的后裔——大埔丁姓囘族

余长通

我县是个多民族的县份,在诸多的兄弟民族中,回族人数较多,分布较广,尤以宏路镇大埔村的丁姓回族为较突出。本文就其迁融历史、民族渊源、宗教信仰和民族习俗等方面作简略的介绍,供参考。

大埔丁姓回族的由来

约在清朝中期(1753年),晉江陈埭村有兄弟三人,长丁世祯、次丁世祥、三丁世斗经商北上,行至宏路大沙石埔(滩)处,时値暴雨,龙江逕流暴涨,无法通行,进退维谷,只好在沙石埔上以石垒墙,刹草遮盖以居。因货物湿霉,经商路断,兄弟仨便村舍其上,垦植种田以生活。因此处原为一片大沙石埔,故名大埔,雅称玉埔。

长兄世祯娶蔡氏为妻,生五男二女,次世祥生一子夭折,老三世斗无嗣,世祯五子卽今日大埔丁姓之五大房,世祯便是大埔丁氏迁融之一世祖。如今子孙繁衍已传十一世,人口有943人。至四世时,有丁贤培迁居渔溪镇七亩园村,现有人口112人 ;丁良训迁居上逕乡下梧村,现有人口116人 ;丁贤典迁居江镜乡芦圹村,现有人口372人 ;丁贤良迁居音西乡埔头村,现有人口71人。总计全县现有丁姓回族1634人(截至1986年12月止)。

大埔丁氏回族与晉江丁氏回族原系同族,迁融一世祖世祯三兄弟,是陈埭丁氏第十六世二房分支,故两地的世系相同。历代大埔丁氏的祖墓的墓碑,右上角刻小篆“晉江”二字,左上角刻小篆“陈埭”二字,这与陈埭丁氏的墓碑刻字也相同。他们念念不忘陈埭祖籍,1929年“丁氏宗祠”建成,邀请陈埭宗亲参加庆典,陈埭宗亲赠送一黑底金字横匾,上书“同宗同德”四字。1931年,大埔丁子筹携其子丁芬增回陈埭扫祭祖茔。1985年,大埔丁辉乐、丁辉川等四十余人回陈埭参加“丁氏宗祠”重修落成及“陈埭回族史馆”开馆大典。他们确是“同宗同德”,同根生的回族。

那么,陈埭丁氏回族的始祖是谁?从哪里来的?据陈埭丁氏谱谍中载 :“吾族肇基于始祖节斋公,由姑苏(苏州)行贾入泉,居于恫城(泉州)之文山里,递传三世,至硕德公,徙居陈江(陈埭)……。”这个节斋公原名赛典赤 ? 杜安沙,1952年,泉州发现一块阿拉伯人的基碑,碑载 :“死者阿拉伯人,名叫赛典赤 ? 杜安沙,卒于回历702年(公元1302年),他父亲名叫赛典赤 ? 乌马儿,原籍是布哈拉人,他是汉阳王赛典赤 ? 赡思丁的后裔。”(见《海交史研究》1978年第一期)又据《泉州宗教石刻》载:“赛典赤 ?

赡思丁的儿子纳速丁,他有一个儿子名叫艾卜伯克,曾任刺桐港提举市舶司的要职。这位艾卜伯克很可能就是杜安沙的父亲乌马儿。据此类推 :赛典赤 ?

赡思丁是入华的第一世,其子纳述丁是第二世,乌马儿是第三世,杜安沙是第四世。这样,被陈埭丁氏回族确认为入闽一世祖的节斋公(杜安沙),是阿拉伯赛典氏入华的第四世。后来传至硕德公时因“元季,江南方乱……”又从泉州迁至陈埭。传至第十六世时,丁世祯三兄弟因北上谋生受挫,定居福清大埔。可见陈埭丁氏和大埔丁氏是阿拉伯人赛典赤 ? 赡思丁的直接后裔无疑。

回族丁姓“丁”的由来

陈埭、大埔丁氏回族的“丁姓”不同于《百家姓》中的丁姓,在元朝以前虽有丁姓,其祖先未必是回族,而陈埭、大埔之丁姓却原本是回回人之后裔。他们为什么換成丁姓?据“感纪旧闻”及《元史》赛典赤 ? 赡思丁传中记云 :“夫以赡思丁之宽仁……去夷姓,而以其末一字为姓。”从此,子孙以祖先名字的末字“丁”做为姓氏。

元朝色目人的地位仅次于蒙古贵族,亨有种种社会特权,代代封荫。元朝覆亡,原来被统治的汉族掀起一种狭隘的民族仇恨,色目人与蒙古贵族为了免遭厄运,四处迁徙,隐名埋姓,迁居陈埭的丁氏回族旣是色目人后裔,为避其祸,易地迁居,更換姓氏,在所不免。明初,朱元璋“敕谕”中有 :“蒙古色目人等,或更姓名,朕虑岁久,其子孙相传,昧其来源,中书省其告谕之,如已更者听其改正。”可见色目人改姓隐族是很多的,竟引起最高统治者的注意。陈埭丁氏回族更姓之后,子孙也不知自己是阿拉伯人后裔,这在《陈江雁沟里丁氏族谱》中也有记载 :“我祖,自节斋公以上……不知其所至也,嘉靖丙申,伯父出所藏毅祖手书见示……蕃地蕃语,难于史冊记也,其起句曰 :“赛典赤 ? 赡思丁,回回人,其国语赛典赤猶华语贵族也……”。可见陈埭丁氏子孙只知道一世祖节斋公,却不知他们是阿拉伯贵族的后裔。

大埔丁姓的宗教和民俗

大埔丁氏的宗教信仰及其风俗可从其族谱《祖教说》中看到 :“我家自节斋公而上,不得其详也,由其宗教而观之,……殓不重衣,殡不以木,葬不过三日,封若马鬣,浅哀以木棉,祀不设主,祭不列器,为会期日西,相卒向西而拜天。岁月一斋,晨昏见星而食,竟日则枵腹,荐神唯香花,不设果酒,不烧纸帛,诵清经,……牲杀必其自屠而后食,食不以豚,恆沐洛,否则不敢以交神明……。”这些记述说明,大埔丁氏回族信奉的是伊斯兰教。

他们迁融二百多年来,虽然子孙繁衍幷与汉族杂居、通婚,在汉化过程中也吸收了其他的宗教内容,但始终保持穆斯林的宗教传统和回回人的民族风尙。

建于一九二九年的大埔丁氏宗祠,规模颇大,祠广17.5米,深25.3米,分前后两大厅,后厅堂正中仿照陈埭宗祠建筑,以条块合色花岗石砌一座高一米,长、宽各六米的平台,台四周用木柱和木板围以廊庑,前后左右无间断,成一“回”字形图案,形式别致,保持着回族建筑的风格。

大埔丁姓回族每年祭扫祖茔不在“清明”时节,而在“立夏”节气。在祖宗做忌辰或祭墓时,不用猪肉,而用鸡鸭或蔬菜,不烧纸帛,唯焚清香。

每年八月十五日,家家戶戶都把新、旧鸡笼集中烧掉,以除污邪。

二百多年来,大埔丁姓回族尽管与汉族杂居、通婚,在语言方面仍然用闽南语系的方言。在婚姻方面,始终遵守本族不通婚的族规。

大埔丁姓回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少数民族。今天,他们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感召下,正以崭新的姿态,为民族大团结,为实现四化做出新的贡献。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2-17 18:27:06
再苦,也别忘坚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4-27 08:01 , Processed in 0.060919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