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楼市杂谈] 为了你!我在这里等了千年——黄檗之渊源

鱼丸女士 发表于 2018-10-16 06: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4599 0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历史上的江西黄檗寺
  江西黄檗寺位于宜丰县西北部的黄岗乡黄檗村境内,它是由从福清黄檗寺走出去弘法的希运禅师创立的。江西黄檗寺带有鲜明的“福清”烙印,它所在的山峰、村落连同它的寺名,均由希运按照家乡福清黄檗寺的称呼,改山名、村名、寺名为其家乡同名之黄檗山,以解其思乡之念,并一直沿用至今。
  禅门巨匠希运禅师是福清人,早年,他在福清黄檗寺住持16年后,云游到江西,于公元835年到宜丰鹫峰寺参禅,而创立江西黄檗寺的。随后,其弟子义玄,在师从希运33年后,尊师意旨,在河北正定创立了临济宗,道风遍及大江南北,名扬天下。从宋代开始,江西黄檗寺与祖庭福清黄檗寺东西呼应,临济宗经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一路一带”,传到日本、朝鲜、越南及东南亚诸国……
  也就是说,江西黄檗寺与福清黄檗寺同宗同脉,就临济宗而言,江西黄檗寺是祖庭,而福清黄檗寺是祖源;就黄檗寺而言,福清黄檗寺是天下黄檗寺、黄檗宗的祖庭。
  江西黄檗山原名灵鹫峰,是我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的临济宗的祖庭。灵鹫峰位于青山环抱的黄檗村,黄檗寺就位于灵鹫峰下。据《新昌县志》载:“黄檗寺,唐名灵鹫,断际禅师道场也。临济宗风遍于海内外,实于兹得法。”文中所说的“断际禅师”即希运。江西黄檗古寺始建于唐代,明中叶被毁。崇祯二年(1629年)重建,清光绪庚子年又毁于火,仅存旁殿和观音阁。“文革”期间,古寺建筑毁坏大半。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修路,古寺所有的地面建筑全部拆除,古寺仅剩一面残墙。
  现古黄檗寺内墙壁上,仍悬挂着两面上书着被认为该寺最精华内容的墙纸,一面《黄檗古寺残墙》上写着:“黄檗寺原名灵鹫寺,希运到寺住持后,因怀念家乡福建福清的黄檗山而改寺名为黄檗寺。千余年来,黄檗寺屡兴屡废,至文革期间拆毁,今仅剩寺及一面残墙,墙砖上刻有‘灵鹫寺’等字迹。”
  而另一面《虎跑泉》则书写着:“相传黄檗山中有只老虎常入黄檗寺(原灵鹫寺)骚扰僧众,成为当时一大祸害。希运法师住持黄檗寺后,用佛法将其降服,并镇于此石山中。因常听希运传法,久而久之虎竟受感悟。希运禅师圆寂后,老虎遂从石山中跑出,在希运禅师墓前撞石而亡,而虎跑出之处也从此甘泉长流,经年不枯,故后人称之为虎跑泉。”现寺里这口写着“虎跑泉”的古井依然存在,成了黄檗古寺中的一景。
  据当地史书记载,千余年前的黄檗古寺可是一座闻名天下的大丛林,到黄檗山追随希运和尚习禅者常有上千人,挤得禅堂水泄不通。
  如今,在黄檗山的群峰中,有70余座墓塔,还有葬众僧遗骨之“普同塔”,每座塔在造型上皆各有不同。一般而言,只有住持一级的宗师才能置专门的墓塔。自古以来,黄檗山的祖山、祖庭、祖塔被赞为天下临济三大圣景。1987年,黄檗墓塔群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希运与天下黄檗之渊源
  希运之前,福清的黄檗寺只是普通的禅门道场,而江西的黄檗寺只是印度梵僧打坐的“灵鹫寺”而已。
  但真正让黄檗名扬天下的,是唐代的禅门巨匠--希运禅师。唐宪宗年间,希运禅师在福清黄檗寺弘化16年,使福清黄檗寺脱颖而出,黄檗山成为了天下名山,道风远播大江南北。希运因在黄檗寺出家,故称黄檗禅师。“黄檗希运”的来历就是从这得来的。
  黄檗希运在洪州高安县鹫峰山(今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黄岗乡境内)建寺弘法,并改其名为黄檗山,其弟子义玄去河北正定的临济院,阐扬希运旨义,创立了“临济宗”,创建出中国禅宗最盛的临济宗一系。“临济宗”的开创,确立了黄檗寺的地位。可以说,黄檗山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禅宗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与希运禅师在家乡福清、江西黄檗山出家,以及他在禅宗的重要地位分不开的。黄檗山是世界各地黄檗文化的发祥地,同时也是中国佛教“临济宗”的发源地。
  黄檗希运开创的临济宗禅风,其宗风最为强劲,影响久远,成为中国禅宗中波及面最大、渗透力最强的宗派。希运圆寂后 ,谥断际禅师,史称“断际禅师”.直到今天,在禅门只要一提及“黄檗”、“断际”或“希运”,人们自然而然便会首先想起“福清黄檗山”和“福清黄檗寺”,其渊源正是出自于此。
  如果仅仅只是如此而已,也许黄檗山、黄檗寺还不足以名扬天下,四海皆知。真正让黄檗山、黄檗寺闻名天下的,是后来从福清黄檗寺走出来的一代高僧、临济宗传人隐元禅师,他开创的“黄檗文化”把“黄檗山”、“黄檗寺”推向了世界,福清黄檗寺因此而成了“黄檗文化”和天下黄檗寺的祖庭。
  隐元东渡日本弘法后,在京都建立了寺院。可以肯定地说,受黄檗希运改江西灵鹫山名、地名、寺名的影响,新寺建成后,隐元不忘故山,沿用希运祖师的做法,命名其为“黄檗山万福寺”,并创立一新宗派,与日本原有的临济、曹洞并立,称为黄檗宗。后来日本黄檗宗僧侣就称福建的祖寺为“古黄檗”,称京都的新寺为“新黄檗”.日本黄檗山的建筑规模、丛林制度和宗教仪式等,完全仿照福清黄檗山的形式,今犹保存数百年前隐元时代的规模。
  隐元在日本创立了“黄檗文化”,使得家乡黄檗山注入了无限生机,也使得古老的黄檗寺再次获得了新生。
  假如没有黄檗希运,可以这么说也就没有江西的黄檗山、黄檗村、黄檗寺,以及“天下黄檗出自福清”;假如没有希运,也就没有临济宗,更没有祖庭、祖源之说;假如没有希运,也就没有后来福清的黄檗祖庭、临济祖源,以及隐元创立与传播的黄檗宗……
  由此可见,出生于家乡福清的禅门巨匠,无论是黄檗希运,还是隐元隆琦,一生爱戴家乡,都有与家乡永远也割舍不断的爱乡恋土情结。出自对一代高僧的崇拜,无论是回访京都黄檗山,还是江西黄檗寺,都是要沿着希运与隐元的足迹,考察如何弘扬光大黄檗文化。
  千年守候  祭拜高僧
  希运禅师的归宿地在江西宜丰县黄岗乡黄檗村境内。
  关于希运禅师的祖籍在福清的什么地方,有不同的版本,有的说在福清的三山,有的说是江阴人。但不管是哪个版本的说法,都有着希运母亲为其洗脚的故事,在民间流传。
  相传,黄檗希运出家以后再也没有回过家。他的老母亲因为思念儿子,双目失明。据说,希运的左脚底下长着一颗很大的黑痣,为了找到儿子,母亲想了一个办法,她在福清西门外的茶亭寺渡口摆了一个水桶,专门为出家人洗脚。一天,希运路过此地,母亲为他洗脚认出了他,但他不敢认。他觉得一旦认了,将更加割舍不下亲情,将增加一心向佛的难度。后来希运禅师曾经讲过天下的出家人是非常的不容易,他说:“一子出家,九族超生,若不超生,诸佛妄矣。”
  希运禅师圆寂后,就安葬于黄檗山脉脚下。如今,在黄檗村口,有一江西省人民政府于1987年12月立的“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黄檗山墓塔群”石碑,不远处的大山脚下,就是希运墓塔处,它就是一代高僧希运禅师的归宿地了。
  10月29日那天,福清黄檗文化促进会一行在黄檗寺住持纯一法师,以及宜丰县市委领导的专程陪同下,来到了希运墓塔前瞻仰、祭拜这位曾经给家乡人民带来崇高荣誉的一代高僧。据纯一法师说,这是希运家乡的人第一次到此祭拜。
  希运禅师墓塔高3.1米,分华盖、覆钵、仰莲和宝珠四层,四周有石台、石柱、石阶,正中刻有“断际禅师塔”字样,后部嵌有石碑,上刻“康熙乙酉年住持僧明智 徒实性同捐资重建 开山始祖希运谥断际禅师之塔 植下第四十世嗣孙 悟玲 悟傅敬捐衣钵资人重修 嘉庆十七年桂月 日吉旦 立”等字样。
  墓塔四周整洁干净,看得出经常有人打扫。据介绍,希运墓塔得到了当地人民的保护,黄檗寺僧每年都会为他们的祖师扫墓祭拜,千百年来经久不衰!
  站在希运禅师的墓塔前,冥冥之中似乎可以听见“为了你!我在这里等了千年”的声音。顷刻之间,天空忽下大雨……
  复兴黄檗雄风 责无旁贷
  时间一晃到了本世纪初,临济宗第四十六代纯一法师住持江西黄檗寺,面对破落不堪,仅留下了一些残垣断壁的千年古刹,他想起祖师当年在这里振兴道场、创立宗风,倘若就这样毁在他们这一代手里时,他于心难安。法师再也坐不住了,立志要重现黄檗雄风,使千年文化得以传承。10年来,在他艰难化缘下,终于募捐到亿元善款重建黄檗寺。正在重建中的寺院,气派极其宏大,使千年古刹得以重生。
  纯一法师说,天下临济出黄檗,临济宗大部分的子孙出自黄檗,海内外高僧大德对黄檗山非常关注。临济宗四十八代传人星云大师、南怀瑾都非常关注黄檗山,南怀瑾还帮我们在边上修了一条路。纯一说,江西是禅宗的重镇,一花五叶都在江西,而这里又是一花五叶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宗派,黄檗临济。中国有两个黄檗山,江西与福清黄檗山之间关系源远流长,两山、两寺应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5·23”讲话精神,联手宣扬黄檗文化,共同加大黄檗文化宣传力度,打造世界黄檗品牌。
来源:福清侨乡报 作者:陈仁杰原标题:为了你!我在这里等了千年——黄檗之渊源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5-6 02:22 , Processed in 0.082691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