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2

[行业精英] 林绍良(图文)

地瓜君 发表于 2018-9-23 11: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5621 4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arh42shypfd4754.png

arh42shypfd4754.png

国别:印度尼西亚
祖籍:福建福清
出生年月:1916年7月
行业:食品、建材、金融、电讯、地产
财富状况:2004年《新财富》评出的华商100富人中,林绍良以10.1亿美元为印尼华人首富,而在亚洲金融风暴前,外界传林绍良的资产高达70亿美元。
家庭:有三子
全球最红的人
世界上有一种商人,他们拥有良好的官方关系和官方信息网络,总能在国家的巨大变局中获得先机,占据主动;他们往往和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或者重要领袖有特殊的私人关系,达成某种默契,获得某种暗示性的支持;他们八面玲珑,洞察人心,在私人财富和国家财富之间创造腾挪空间……
他们被称为红顶商人、官商或者国家资本家,在华人的历史上,他们出现的密集度更高,造成的影响更大,流传的故事也更多。
但无论是被称为“中国台湾第一红顶商人”辜振甫,还是在叶利钦时代和普京时代都屹立不倒的俄罗斯富豪阿布,或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商人胡雪岩,他们的“红色”如果和一个名字放在一起,都会黯然失色——他就是印度尼西亚最著名的企业家、三林集团的名誉董事长林绍良。
1994年5月《福布斯》杂志评选的10名世界最富有华人中,林绍良的个人资产高达60亿美元,1995年的数据则显示当时林绍良集团的总资产高达184亿美元,营业总额约200亿美元,所属公司多达640家,林绍良也被认为是“世界第六巨富”、世界12大银行家之一,他的财产不仅超过了享有世界声誉的香港船王包玉刚、工商巨子霍英东,而且也超过了地产大王李嘉诚、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雄踞世界华人第一大富翁的宝座,成为印尼乃至东南亚的首富。
即使在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几乎是一个红顶商人无法承受的巨大打击——其最强大的支持者苏哈托下台,林绍良在全球范围内的声誉还是相当显赫,并且依旧在他所属的国家顽强的存在。
2004年,已经88岁高龄的林绍良在《新财富》上位列华人富豪榜41位,拥有印度尼西亚最大的食品生产企业、水泥生产企业和第一太平(香港)、中亚银行、菲律宾长途电话等公司。
读书不到7年的林绍良几乎是这个时代所有红顶商人的一个缩影,一个传奇。
面条·咖啡·丁香·药品
印尼名为苏多诺·沙林(Soedono Salim)的林绍良,1916年7月16日出生于福建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林家祖辈以种田为生,据说当时有水田30亩,水牛一头。在父母的教诲和熏陶下,林绍良性情温和,聪慧机智,颇得父母的喜爱,7岁时,他进入本村私塾,“勤奋好问,善动脑筋,很刻苦。”当时他的私塾老师如此称赞他。
1931年,15岁的林绍良结束了他的私塾生活,老实的父母为他在村东大路旁租下一间小屋子,开了一家小面店,这家店成为了林绍良经营的第一份产业,也和他后来成为面粉大王有直接关系。林绍良的经商天分在这个时候就开始显现,当时几乎店内店外的事情都由他独自一人料理,生意做得很灵活,不到半年,竟赚了不少钱。
1935年林绍良的父亲林元载因病去世,他与母亲共挑重担,在父亲去世后不久,“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侵占了东三省。
“好景不常在,日本人一进来,通通没有了,钱什么的都被日本人拿去,又是穷光蛋了,随机应变吧,非常困难,那个时候。什么都没有,又怕日本人抓去,像流民一样,东跑西跑。” 林绍良回忆说。
为逃避战乱,林绍良在母亲的劝说下准备去南洋。恰巧村里的一位印尼华侨归来探亲,林绍良便求他带自己去印尼投奔叔父。
1938年林绍良踏上了印度尼西亚的国土,并在爪哇的古突士镇找到了自己的叔父和哥哥,从这个时候起,印度尼西亚成为了林绍良施展拳脚的另外一个故乡。
林绍良的叔父在印度尼西亚经营着一个花生油店,林绍良就在店里当学徒。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空余时间还要学习印度尼西亚语及爪哇方言。当时的印尼也不是安乐之邦,日本侵略的战火已燃烧到这里。爪哇岛上烽火连天,经济凋零,生意人想要赚钱,谈何容易。林绍良告诉叔父,在店中坐等顾客上门不行,他便向叔父提出要到外面去推销,叔父答应让他去试试。
于是,林绍良走街串巷,上门推销花生油。走出去推销果然非常有效,他们花生油店的销售额成倍地增长。
2年后,林绍良有了些积蓄,就想独立创业,去寻求大的发展。他做起了贩卖咖啡粉的生意。每天半夜三更起床,先将买来的咖啡豆磨成粉,再用旧报纸包成小包,天还未亮,就骑上自行车,赶到六七十里外的三宝垅市去贩卖。时至今日,林绍良每当回忆起这段“骑自行车贩卖”的艰苦生活时,深感对他日后事业的发展影响极大。他不无感慨地说,人需要经得起磨炼,才会有所进步。
林绍良的人生机遇几乎都和战争牵涉在一起,在被迫离开家乡3年后,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随后,日军登陆印尼,许多工商业被收归国有或征军用,林绍良的小贩生涯被打断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印度尼西亚宣告独立。但日军刚退出印尼,荷兰殖民军又卷土重来。在当地华商在中华总会的领导下,华人大力支援印尼的抗荷独立战争,林绍良参与了这场意义重大的战争。
林绍良的命运在这个时候被彻底改变了。
1946年至1947年之间,受中华总会的委托,林绍良掩护一个参与独立战争的印度尼西亚革命军领导人。这位名叫哈山·丁的领导人在林家藏匿了1年多,并成为了他的莫逆之交,而哈山·丁正是印尼共和国第一任总统苏加诺的岳父。
林绍良通过哈山·丁的关系,结识了当时中爪哇第四军区蒂波尼哥罗师的军队领导,其中一位就是后来名动全球的苏哈托。
在和军队打交道后,物资短缺之苦让林绍良刻骨铭心,一直以贩卖为生的林绍良突然想到,自己可不可以为印度尼西亚军队运送药品呢?他找到蒂波尼哥罗师的军官们,跟他们说明了要为他们的想法,双方一拍即合。
不久,林绍良开始用帆船载着从新加坡购买的武器及军需物品,凭着对地形和海路的熟悉,左右回旋,巧妙地越过荷军封锁线,把一批物资安全地运到了中爪哇印尼军中。
2、3年时间里,林绍良不仅从军方生意中获取了相当可观的利润,同时又与苏哈托等印尼军官结下了深厚的私人友谊。
林绍良在这场印度尼西亚为自由而战的战役中,获得了今后让他飞黄腾达的政治资源,而后的另外一场战役则成为了其人生的真正转折点。
1950年代初,印尼又发生列岛分离主义叛乱,盛产丁香的苏拉威西、北苏门答腊因动乱而产量大减,林绍良再次看到了这个机会。当时,印度尼西亚军队所在的中爪哇生产的丁香烟远近闻名,销路很畅,大大小小的烟厂应运而生,发展到上百家。这样,作为生产香烟原料的丁香需求大大增加,每年需要量高达2万多吨,供不应求。丁香生意利润确实诱人,但风险极大。丁香盛产于印尼东部的马鲁吉群岛,要把丁香运抵中爪哇,必须穿越荷兰军队的重重封锁线,弄不好就人财两空。
具有精明的经营头脑,又有过人胆识的林绍良,根据以往贩运物资的经验,设计出一条丁香运输路线:从产地马鲁古群岛装货后,绕道新加坡,再经贩运物资的通道,突破荷军封锁线,运到中爪哇的古突士,然后再将丁香发到各地烟厂。
林绍良的想法获得了苏哈托的支持,苏哈托甚至答应他派兵保护。有了苏哈托的特殊照应,他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不久,他组织的第一批丁香便安全地运达那些需要原料的烟厂主手中。
林绍良的丁香生意在战火纷飞中畅通无阻,滚滚金钱流进了他的腰包。几年之间,他就成为了印度尼西亚最著名的“丁香商人”。
印荷之战,终以印尼获得独立告终。心怀大志的林绍良,也在这场战役中,收获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1952年,林绍良把他的商贸总部从中爪哇古突士迁到首都雅加达,决心在其它经济领域里大显身手。当时的印尼的经济面临着如何在一片废墟上重建家园的首要问题。林绍良据此确定了自己的经营战略:从衣食住行入手,进入其它领域。
从1954年起,林绍良相继办起了肥皂厂、纺织厂、*胎厂以及自行车零件制造厂。随着企业的发展,他逐渐把目标放在进出口贸易上,在新加坡和香港建立起贸易关系。在经营活动中,他体会到,无论是经商还是办厂,都必须得到金融界的支持;要想实现自己的宏愿,必须建立起自己的金融机构。
1957年,林绍良在泰国的金融巨头陈弼臣的帮助下,正式创办了中央亚细亚银行,并任董事长。同时在泗水、三宝龙、棉兰、巨港、万隆设立了14家分行和支行,逐步形成了一个自成体系的金融业务网络。有了银行做后盾,林绍良在生意场上如虎添翼。至此,一个兼有工业、商业、金融的林氏集团已初显雏形。
1965年,林绍良与他的好友林文镜(Diuhar Sutanto)等人合创华仁谊集团,华仁谊集团属下的企业达30多家,包括银行、建筑、地产、织维、水泥、面粉、钢铁、航空运输、贸易服务等行业。
1967年之后,林绍良迎来了事业上又一个高速发展期。这一年,在战争中和林绍良结为生死之交的苏哈托出任印度尼西亚总统,次年政府颁布了国内投资法令,为包括华人在内的国内外企业家提供了发展机会。林绍良紧紧抓住了这个机遇,利用他与苏哈托总统以及其他军政官员的良好关系,在事业上大展拳脚。
1968年,林绍良经营的美卡有限公司和默朱布阿有限公司获得了政府给的丁香进口专利权。
同年,印尼政府又作出决定,将全国生产面粉的三分之二专利权交给林绍良。林绍良为此成立了波戈沙里公司,经过10年的努力,波戈沙里公司生产的面粉已达国内需求量的80%,成了亚太地区最大的面粉公司。林绍良由此也成了全国首屈一指的“面粉大王”。
1974年,林绍良抓住政府开放资本市场的良机,决定和中央亚细亚银行与美国旧金山国际化学银行、日本长期信贷银行、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以及香港信和集团共同投资组成多国金融公司。1977年3月中央亚细亚银行获得印尼财政部批准,升格为外汇银行。1978年中央亚细亚银行收购了印尼商业银行,经过8年努力,其总资产增加了332倍,不仅是印尼最大的私人银行,也被公认为东南亚规模最大的银行之一。
1980年代以来,华仁谊集团进一步拓展业务,向香港、东南亚及美国投资,在香港设立了中亚财务公司、第一太平财务公司、第一太平地产有限公司、永加公司等,1982年又买下了美国旧金山爱尔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80%的股权。
依靠众多的银行作后盾,林绍良又涉足于国际贸易,在短短数年内,先后购买了美国、荷兰、泰国、菲律宾和香港的多家公司,从而使林绍良头上又多了一顶“商贸大王”的桂冠。
此外,林绍良凭借他的雄厚实力和政府关系,插足房地产业,他在雅加达等地购得土地2100公顷,成为印尼最大房地产商,很长一段时间,林氏集团每年在房产方面的投资几乎占印尼私营建筑业的20%。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林绍良已经建造起一个令人咋舌的企业王国:由其三兄弟(另外两人为林绍喜、林绍根)三林经济开发公司拥有印度尼西亚中央亚细亚银行和华仁谊集团。前者是印尼最大的私营银行,林绍良本人占24%的股份;华仁谊集团则经营进出口贸易、制造业、建筑业;由林绍良与福清同乡林文镜共同合资组成的林氏集团专营金融业务,产业包括第一太平投资公司,业务跨越亚、美、欧、非各洲。两大集团下属200家公司,分布在印尼各个城市及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涉及到金融、地产、矿产、汽车制造、电于、交通、种植、木材、航运、建筑、旅游、保险等70多种行业。
从一碗面条、一包50克的咖啡卖起的林绍良用近50年的时间完成了一个商人奇迹般的蜕变,他的财富也在1995年达到了顶峰:近100亿美元。而这一切,都和那个叫苏哈托的人有关。
红顶风雨
林绍良能够成为全球最红的商人,和前印度尼西亚强权总统苏哈托密不可分。而在这个问题上,林绍良同样不讳言与这位已经下台的总统的深厚交情——在战场上获得友谊,远比君子之交更为牢不可破。可以说,林绍良的财富一半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奋,另外一半正是依靠苏哈托的关系。在两人关系最好的时候,他还是印度尼西亚商界中唯一可以在苏哈托的私人住所及总统府自由进出的人,并且获得了军方提供的一个全职随身保镖。
追溯林绍良的财富历史,1967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也正是苏哈托出任印度尼西亚总统的年头,而苏哈托在1968年颁布了国内投资法令,这个法令的出台,一方面是苏哈托为了发展印度尼西亚经济之需要,另外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为华人提供更的舞台。
已经做了多年丁香贸易的林绍良在该法令颁布不久,就获得了政府特批的丁香进口专利权,而印尼每年需要几万吨丁香,其中80%靠进口。到1986年,林绍良的“美术有限公司”和“宇宙之塔公司”进口的丁香量,已经高达非洲盛产丁香的马达中斯加和桑给巴尔的总产量的90%。
另外,林绍良仔细分析了国家的经济形势,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从关系国计民生的需要着眼,从人民大众的衣食住行入手,打开局面,而这些领域,也正是苏哈托期待提升政绩的所在。
印度尼西亚独立后,政府每年要用大量外汇进口面粉,给国家造成很大负担。在苏哈托的帮助下,林绍良开始进军关乎国计民生的面粉业。
“那个时候印尼刚刚发展,外国人支持他,就送给我们面粉,但是质量不好,我就跟府提议,就让他送原料小麦给我们吧,这样人民吃的面粉质量好,又不会涨价,政府认为有道理,就让他们送小麦,我们拿回来加工。”林绍良回忆说。
1969年,林绍良正式向政府建议在国内建立面粉加工厂。他的请求很快得到政府批准。林绍良自筹了资金,还在国家银行得到一大笔贷款,在雅加达建立了第一座现代化面粉加工厂。总统苏哈托亲自主持了面粉加工厂落成典礼。
同年,印尼政府又作出决定,将全国生产面粉的三分之二专利权交给林绍良。为此,林绍良成立了波戈沙里公司,公司的创业资本只有10万美元,而印尼国家银行却给了这家公司280万美元的贷款。
到1980年代中期,林绍良的面粉加工厂已能满足国内面粉需要量的80%,成为亚洲最大的面粉公司。在面粉公司的基础上,林绍良依靠获得的多项专利权,成功占有了印尼90%方便面市场,35%的牛奶市场以及超过30%实用油市场的集团公司。
除了食品产业,依靠和苏哈托的友谊,印度尼西亚同意林绍良建立“狄斯水泥”,年生产能力100万吨,1978年又建成年产200万吨的大型水泥厂。这样林绍良的水泥公司就成为了印尼最大的水泥企业集团,水泥产量占整个印尼总产量的60%以上,由此印尼也成为东盟国家中最大的水泥生产国和出口国。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还没有那个企业家能够在如此多的领域获得政府的有力支持。
1974年,拥有银行经验的林绍良抓住政府开放资本市场的良机,决定由中央亚细亚银行与美国旧金山国际化学银行、日本长期信贷银行、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以及香港信和集团共同投资组成多国金融公司。(其中苏哈托的儿子占有其中30%的股份,并在苏哈托下台后,引起了挤兑。)4年后,中央亚细亚银行获得印尼财政部批准,升格为外汇银行,成为了印度尼西亚首个经营外汇的私人银行。1978年,在当局的支持下,中央亚细亚银行收购了印尼商业银行,仅仅8年时间,中央亚细亚银行的总资产就增加了332倍。
1980年代初,林绍良又先后进军政府严格控制的军重工业和地产业。1983年初,林绍良联合另一华人企业家,投资8亿美元建立了芝勒贡大型轧钢厂,成为东南亚第一家年产钢材85万吨的轧钢厂,结束了印尼主要依赖进口钢板的局面。
在苏哈托当政期间,印度尼西亚除了林绍良之外,还涌现了其他大批华人企业家,据统计,1990年代,在印尼的200家最大企业中,华人企业有167家,占84%。这些企业年营业额在10万亿盾以上的有3家,2万亿盾以上的有10家,54亿盾~1万亿盾的有17家,34亿盾~54亿盾的有20家,1500亿盾~3000亿盾的有34家,400亿盾~1500亿盾的有119家。而1994年5月出版的中文版《福布斯》杂志评选的10名世界最富有华人中,印尼华人占了3名,即林绍良,资产60亿美元,排名第4;黄奕聪,资产50亿美元,排名第8;彭云鹏,资产45亿美元,排名第10。
可以说苏哈托政权在制造华人二等公民的社会氛围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类似林绍良一样的超级富豪。
为了投桃报李,林绍良们不仅让苏哈托本人及其家属参与自己的企业,而且还在公众层面对苏哈托予以了强有力的支持。1990年苏哈托总统提议各大财团企业与各合作社必须加以扩大后,林绍良即表示将其属下企业印尼水泥厂百分之一的股票(共计600亿盾)转移给合作社。
苏哈托给予林绍良亿万财富,但苏哈托的突然崩塌同样让林绍良遭遇了财富历程中最大的一次缩水。
和一般的国家领袖不同,苏哈托当政期间,据说聚敛了最少200亿,最多1000亿美元的财富——相对比较的数字是,2005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最有钱的盖茨也仅仅拥有465亿美元。
苏哈托出生于1921年,是印度尼西亚当代史上最著名的枪杆总统。1967年,掌握国家最高领导权的苏哈托以内阁主席团主席的身份向人民作了年终报告。1967年3月,临时人民协调会议召开特别会议,会议一致推选苏哈托将军为印度尼西亚代总统。
苏哈托时代由此正式开始。自苏哈托上台后,印尼经济发展迅速,年均增长率为6.8%,1995年达到8.1%。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印尼保持了国内政局的相对稳,作为东南亚大国和东盟主要成员国,印尼的发展令世人瞩目。
与此同时,在盛极一时的权势下,苏哈托的儿女开始掌控印尼数百家企业,从银行业、百货公司到航运、船运等无所不包,他的家族和亲友网控制整个印尼,造就了其商业帝国。据估计其家族财富达400亿美元之高。《福布斯》杂志曾经将苏哈托列名世界排行第四的富人,资产达160亿美元。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印尼经济饱受冲击,激化了国内潜伏已久的各种矛盾,经济危机迅速演变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苏哈托的巨额财富更是成为了人民无法饶过去的巨石。1998年5月,印尼爆发了旨在推翻苏哈托独裁统治的大规模群众抗议*活动。强权的苏哈托倒台了,家族面临清算,与之相关的企业也受到了连带,林绍良首当其冲。
苏哈托下台仅仅几天,印尼的紧张局势虽有所缓和,但林绍良的压力丝毫未减,首先是中亚银行发生存款挤提,一个重要原因是苏哈托的两个子女在中亚银行拥有30%的股份。在雅加达和其他城市和中亚银行分行的门前,每天都有长长的提款长龙。银行界人士估计,中亚银行在10多天中存款流失约11.5亿美元。鉴于中亚银行的规模及重要性,曾有4家私营银行想协助其解决大量存户的提款问题,最后终因“负担沉重”而放弃。
印尼的金融危机和苏哈托的下台,不仅只关系到林绍良涉足的银行业,同样还加剧了林绍良旗舰企业三林集团的负债情况。短短几年,林绍良集团主要的企业都由赢利转亏,其“印尼食品公司”外债达10亿美元,“印尼水泥公司”外债则有8亿美元。林绍良不得不将许多资金调离印尼,印尼当局也接管了三林集团的许多公司。
除了企业受到印度尼西亚动乱的冲击,林绍良的个人安全都受到了影响,在1998年5月暴乱期间,林绍良在雅加达的住所遭到攻击和洗劫,他的城市酒店被烧得面目全非。
回忆这段时期,林绍良感叹万千。
“那时我还在美国看眼睛的病,这个消息太令我吃惊了,一时几乎无法接受,我知道这是我面临的最大难关。我们银行的钱都被他们拿走了,我的家产都拿出来登记,都用电脑化,一看,哇,工人62万,单包括印尼本境就22万,这么多工人,一年吃一顿要多少钱,假如我们放弃了,工厂破坏不能生产,这么多人失业不是完蛋了,那时候政府一部分开明的人,也出来帮我们很多。”感性的林绍良说。
正如后来一家媒体为这段日子作结:“有时候,人无法抵抗自然规律的袭击,也无法扭转大势所趋,但是,危机面前,坚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却能够让他转危为安。林绍良坚信自己能够度过难关,因为他有着虔诚的信仰,那就是诸善奉行必得上苍厚爱,一生行善无数的他重新开始集合众人之力重整河山,他的孩子更是为父分忧,全力以赴企业的复兴大计。古人云,得道多助,林绍良平稳地跨越了这个人生大坎。”
88岁老人的最后等待
归结红顶商人的成功,政府背景永远绕不过去,但正如后来很多撰写林绍良故事的人所认为的,这仅仅是林绍良成功的一个因素,更重要的还在于林绍良本身的个人奋斗,在于他善于抓住机遇,注重人才的选用和培训以及重视人际关系的处理。
林绍良自己就曾经说过说:“(我的)创基立业,一半靠运气,一半靠自己努力。勤俭奋发是华人的美德,方向、意志和策略是第一要素,不怕失败、奋斗不懈、运筹帷幄、出奇制胜和深思熟虑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林绍良另外一个成功的秘密是善于摸清市场和顾客的变化,改变经营方针:“生意成功的秘诀,是要爲顾客服务,蠃得顾客的信任。”早年开办关乎国民生计的多种实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另外,1998年的风暴也彻底淡化了林绍良身上的红色印记——在这场风暴中,林绍良的财富缩水了至少50亿美元,他和他的企业将大量的财富“还”给了印度尼西亚。但正是在这次凤凰涅磐般的重生,让林绍良的财富终于有了阳光的味道。也在这次事件之后,林绍良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海外市场,比如收购新加坡电话公司,加大对中国内地的投入,并且开始从一线退居幕后,让自己的三儿子林逢生担任了林氏集团的总裁。林氏王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以商业技巧来奠定成功基础,而不再依赖政治上的某种关系。
1938年,离开福清的林绍良年仅13岁,2005年,频繁回大陆,并且热衷于投资中国的林绍良已经是一个苍苍老者,同时代的华人富豪中,李嘉诚83岁,王永庆87岁,何鸿燊84岁,他们成为了最后一批在外多年,现在开始守望中国的人。
作为一个难忘故土的华人,林绍良的中国情结始终如一,早在1981年,林绍良属下的中国太平洋集团就在中国大陆设立鞋厂;即使在经历了苏哈托下台等多个打击 ,林绍良投资足够的热情依旧不改,据估算,光在福清老家,林绍良就已投入了1亿美元,当地的工厂、学校及旅馆,都有林绍良的投资。另外,他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进行投资,仅仅北京朝阳区东坝集团基础设施建设一个项目,投资额就高达160亿元, 2002年9月三林以5亿美元成功购中远置业集团有限公司45%股权,2004年10月,林又收购了中远三林置业的其他股份。
在一个已经不属于这个88岁老人的时代里,林绍良和他旗下企业,正努力着把更多的目光,更多的等待,投向正在崛起的中国。
拥有近100亿美元资产的印尼华人林绍良号称“世界第六巨富”。据信,林绍良的财产已超过了地产大王李嘉诚和台湾的经营之神王永庆。
虽然林绍良已经87岁,并且退居幕后多年,但他“世界华人首富”的影响力依然不减,而且延续到他在大陆的老家。入秋时节,在林绍良的家乡--福清市海口镇举办了一场高规格、多系列的“侨乡之光”图片展,突出宣扬林绍良对家乡海口的贡献。当地政府希望此举能借林绍良的威名,通过打“侨牌”来吸引更多的“林绍良”们前来投资。
拥有近100亿美元资产的印尼华人林绍良,被美国《投资家》杂志列当今世界12大银行家之一,号称是“世界第六巨富”。据信,林绍良的财产不仅超过了享有世界声誉的船王鲍玉刚、工商巨子霍英东,而且也超过了地产大王李嘉诚和台湾的经营之神王永庆,被一些媒体誉为“世界华人第一富豪”。
乱世英雄
印度尼西亚名为苏多诺·沙林(Soedono Salim)的林绍良,1916年7月16日出生于福建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林家祖辈以种田为生,据说当时有水田30亩,水牛1头。在父母的教诲和熏陶下,林绍良性情温和,聪慧机智,颇得父母的喜爱。7岁时,他进入本村私塾,“勤奋好问,善动脑筋,很刻苦”是私塾老师对他的称赞。
1931年,15岁的林绍良结束了他的私塾生活,老实的父母为他在村东大路旁租下一间小屋子,开了一家小面店,这家店成为林绍良经营的第一份产业,这也和他后来成为面粉大王有直接关系。林绍良的经商天分在这个时候就开始显现,当时几乎店内店外的事情都由他一人独自料理,生意做得很灵活,不到半年,竟赚了不少钱。
1935年林绍良的父亲林元载因病去世,他与母亲共挑重担。在父亲去世后不久,“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侵占了东三省。
“好景不长在,日本人一进来,通通没有了,钱什么的都被日本人拿去,又是穷光蛋了,随机应变吧,非常困难。那个时候,什么都没有,又怕日本人抓去,像流民一样,东跑西跑。”林绍良回忆说。
为逃避战乱,林绍良在母亲的劝说下准备去南洋。恰巧村里的一位印度尼西亚华侨归来探亲,林绍良便求他带自己去印度尼西亚投奔叔父。
1938年林绍良踏上了印度尼西亚的国土,并在爪哇的古突士镇找到了自己的叔父和哥哥。从这个时候起,印度尼西亚成为了林绍良施展拳脚的另外一个故乡。
林绍良的叔父在印度尼西亚经营着一个花生油店,林绍良就在店里当学徒。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空余时间还要学习印度尼西亚语及爪哇方言。当时的印度尼西亚也不是安乐之邦,日本侵略的战火已燃烧到那里。爪哇岛上烽火连天,经济凋零,生意人想要赚钱,谈何容易。林绍良告诉叔父,在店中坐等顾客上门不行,他便向叔父提出要到外面去推销,叔父答应让他去试试。
于是,林绍良走街串巷,上门推销花生油。走出去推销果然非常有效,他们花生油店的销售额成倍地增长。
两年后,林绍良有了些积蓄,就想独立创业,去寻求大的发展。他做起了贩卖咖啡粉的生意。每天半夜三更起床,先将买来的咖啡豆磨成粉,再用旧报纸包成小包,天还未亮,就骑上自行车,赶到六七十里外的三宝垅市去贩卖。时至今日,林绍良每当回忆起这段“骑自行车贩卖”的艰苦生活时,深感这对他日后事业的发展影响极大,他不无感慨地说,人需要经得起磨炼,才会有所进步。
林绍良的人生机遇几乎都和战争牵涉在一起,在被迫离开家乡3年后,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随后,日军登陆印度尼西亚,许多工商业被收归国有或被征军用,林绍良的小贩生涯被打断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印度尼西亚宣告独立。但日军刚退出印度尼西亚,荷兰殖民军又卷土重来。当地华商在中华总会的领导下,大力支援印度尼西亚的抗荷独立战争,林绍良参与了这场意义重大的战争。
林绍良的命运在这个时候被彻底改变了。
1946年至1947年之间,受中华总会的委托,林绍良掩护一个参与独立战争的印度尼西亚革命军领导人。这位名叫哈山·丁的领导人在林家藏匿了1年多,并成为了他的莫逆之交,而哈山·丁正是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第一任总统苏加诺的岳父。
林绍良通过哈山·丁的关系,结识了当时中爪哇第四军区蒂波尼哥罗师的军队领导,其中一位就是后来名动全球的苏哈托。
在和军队打交道后,物资短缺之苦让林绍良刻骨铭心,一直以贩卖为生的林绍良突然想到,自己可不可以为印度尼西亚军队运送物资呢?他找到蒂波尼哥罗师的军官们,跟他们说明了要为他们运送物资的想法,双方一拍即合。
不久,林绍良开始用帆船载着从新加坡购买的武器及军需物品,凭着对地形和海路的熟悉,左右回旋,巧妙地越过荷军封锁线,把一批物资安全地运到了中爪哇印度尼西亚军中。
两三年的时间里,林绍良不仅从军方生意中获取了相当可观的利润,同时又与苏哈托等印度尼西亚军官结下了深厚的私人友谊。
林绍良在这场印度尼西亚为自由而战的战役中,获得了今后让他飞黄腾达的政治资源,而后的另外一场战役则成为其人生的真正转折点。
20世纪50年代初,印度尼西亚发生列岛分离主义叛乱,盛产丁香的苏拉威西、北苏门答腊因动乱而产量大减,林绍良再次看到了这个机会。当时,印度尼西亚军队所在的中爪哇生产的丁香烟远近闻名,销路很畅,大大小小的烟厂应运而生,发展到上百家。这样,作为生产香烟原料的丁香需求大大增加,每年需要量高达2万多吨,供不应求。丁香生意利润确实诱人,但风险极大。丁香盛产于印度尼西亚东部的马鲁吉群岛,要把丁香运抵中爪哇,必须穿越荷兰军队的重重封锁线,弄不好就人财两空。
具有精明的经营头脑,又有过人胆识的林绍良,根据以往贩运物资的经验,设计出一条丁香运输路线:从产地马鲁古群岛装货后,绕道新加坡,再经贩运物资的通道,突破荷军封锁线,运到中爪哇的古突士,然后再将丁香发到各地烟厂。
林绍良的想法获得了苏哈托的支持,苏哈托甚至答应派兵保护他。有了苏哈托的特殊照应,他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不久,他组织的第一批丁香便安全地运达那些需要原料的烟厂主手中。
林绍良的丁香生意在战火纷飞中畅通无阻,滚滚金钱流进了他的腰包。几年之间,他就成为了印度尼西亚最著名的“丁香商人”。
印荷之战,终以印度尼西亚获得独立告终。心怀大志的林绍良,也在这场战役中,收获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1952年,林绍良把他的商贸总部从中爪哇古突士迁到首都雅加达,决心在其他经济领域里大显身手。当时,印度尼西亚经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在一片废墟上重建家园。林绍良据此确定了自己的经营战略:从衣食住行入手,进入其他领域。
从1954年起,林绍良相继办起了肥皂厂、纺织厂、*胎厂以及自行车零件制造厂。随着企业的发展,他逐渐把目标放在进出口贸易上,在新加坡和香港建立起贸易关系。在经营活动中,他体会到,无论是经商还是办厂,都必须得到金融界的支持;要想实现自己的宏愿,必须建立起自己的金融机构。
1957年,林绍良在泰国的金融巨头陈弼臣的帮助下,正式创办了中央亚细亚银行,并任董事长。同时在泗水、三宝龙、棉兰、巨港、万隆设立了14家分行和支行,逐步形成了一个自成体系的金融业务网络。有了银行做后盾,林绍良在生意场上如虎添翼。至此,一个兼有工业、商业、金融的林氏集团已初显雏形。
1965年,林绍良与他的好友林文镜(Diuhar Sutanto)等人合创华仁谊集团。华仁谊集团属下的企业达30多家,包括银行、建筑、地产、纺织、水泥、面粉、钢铁、航空运输、贸易服务等行业。
1967年之后,林绍良迎来了事业上又一个高速发展期。这一年,在战争中和林绍良结为生死之交的苏哈托出任印度尼西亚总统,次年政府颁布了国内投资法令,为包括华人在内的国内外企业家提供了发展机会。林绍良紧紧抓住了这个机遇,利用他与苏哈托总统以及其他军政官员的良好关系,在事业上大展宏图。
1968年,林绍良经营的美卡有限公司和默朱布阿有限公司获得了政府给的丁香进口专利权。
同年,印度尼西亚政府又作出决定,将全国生产面粉的2/3专利权交给林绍良。林绍良为此成立了波戈沙里公司,经过10年的努力,波戈沙里公司生产的面粉已达国内需求量的80%,成了亚太地区最大的面粉公司。林绍良由此也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面粉大王”。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4)
绝色 | 来自福建
传奇的故事传奇的人生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22-6-11 14:08:59 来自手机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绝色 | 来自福建
身为福清人,我自豪
收起回复
韩兆星 : 怎麼是印尼的
2023-6-17 09:19 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22-6-11 14:09:21 来自手机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绝色 | 来自福建
以这些人物为学习的榜样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22-6-11 14:09:47 来自手机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3-28 20:47 , Processed in 0.085422 second(s), 19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