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传颂千载的诗句,出自唐代黄檗希运禅师的《上堂开示颂》,而这位黄檗希运禅师正是福清人。今年出刊的《黄檗学特刊·隐元禅师纪念号》刊载了李斗石教授的译文《黄檗希运禅师与母亲的故事》。据李教授介绍,这篇文章原载于日本大正六年(1917年)出版的《可怜而悲壮的因缘》(日本河内国本教寺善沢宽成编),此书曾被指定为日本中学《修身》课程的课外读本。

希运度母
《祖堂集》是日本学者在20世纪20年代于朝鲜发现的现存最早的禅宗史书,书中记载黄檗希运禅师身长七尺,额有肉珠。他的《传心法要》直指人心,是禅的要谛和思想基础。他开创了黄檗禅,开启了临济宗风,是我国历史上一代高僧大德,也是禅宗史上承上启下的宗门大匠。

黄檗禅师和他母亲的故事,又称“希运度母”“黄檗引导”。丁福保《佛学大词典》解释,这个故事是“指黄檗希运禅师为母引导之故事。黄檗,闽人,幼年出家,其母哀念而失明。黄檗参礼百丈,得悟后归省,母子虽相见,然互不相识。乡人告之,其母恍然追至福清渡畔,不幸跌溺。黄檗隔岸见之,不禁哀曰:‘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若不生天,诸佛妄言!’乃投炬入河,为母引导。自此,福清渡又改名为大义渡,而此一典故又称黄檗引导。”


邑之西溪
成书于五代时期的《祖堂集》也是最早记载黄檗希运禅师的古籍。此书卷十六记载:“黄檗和尚,师讳希运,福州闽县人也,自少于黄檗寺出家。”丁福保《佛学大词典》记载,黄檗禅师是“闽人”,但没有说明具体是哪里。黄檗希运禅师到底是哪里人呢?一直以来说法不一,而且能看到的记载都比较笼统。《宋高僧传》和《五灯会元》说他是“闽人”,《古尊宿语录》说他是“福州人”,有的古籍根本不说他是哪里人,甚至有的文献说他是江西人。康熙、乾隆两部《福清县志》,也都没有关于黄檗希运禅师的记载。有的网上资料介绍,黄檗希运禅师的老家是福清江阴,还有说他出生在一个叫“茶亭”的村子。
即非如一禅师修纂的《福清县志续略》,其中卷十二人物类——“黄檗希运禅师”一条有这样的记载:“师,邑之西溪林氏子。”简明扼要的八个字,清楚说明了黄檗希运禅师的家乡所在。接下来还记载了裴休初见黄檗禅师,以及在黄檗禅师“裴公在甚么处?”顿问下,开悟有省的故事。唐宣宗皇帝听到这件事,把黄檗禅师“迎入禁中,受戒三日,指师谓裴相曰:黄檗僧宝,诚国宝也。”

大义渡口
黄檗希运禅师的祖籍解决了,那么黄檗禅师“度母”的“大义渡”在哪里?黄檗书院研究员王赞成老师介绍,大义渡位于福建闽江支流义溪旁边,通往省会福州,是唐宋以来南北交通的要道。其遗迹在于今日闽侯县青口镇大义村。村子里有一座观音桥,桥头树立着一块明代“中溪桥记”石碑,碑文开篇就是这样一句话:“中溪桥北五里为大义渡”。


今年夏日,我们来到闽侯青口大义村,走访了船尾村村干部老叶,他帮我们找来了80岁的乡贤叶元注和79岁的叶诺云。两位老人家介绍大义渡是过去莆田、福清人去往福州的必由之路,也是南来之人北上江西浙江的唯一水路。而福清人来大义渡,都是从西溪登上古驿道,翻山即可到青口东台村台岭自然村,出村下山不远就是大义渡。大义渡的位置与历史上的福莆古道(福州南驿道——闽侯大田驿——相思岭——福清宏路驿——渔溪——蒜岭——莆田)的线位走向相契合。

事隔四个月后,我们再次来闽侯,盘山而行,到达台岭村。我们来到一处门牌为42号的山间小院,院外是一条青石铺成的古道。主人正在修篱笆,他告诉我们,这条青石板路就是通往福清的古道,过去福清人去福州坐船,就是从这里下山到渡口,老辈人也是从这条古道去福清卖山货。从地理位置上看,大义渡就在福清西溪的北面,两个地方就隔着一座小山脉。

最是乡愁
历代众多禅师都以《大义渡》为名写过诗偈,记述黄檗禅师的母亲在大义渡望断天涯,等待黄檗禅师归来的场景。
毒海禅师有颂云:
濯足机先被热瞒,黄金之义铁心肝。
十成报德酬恩句,万古一江风月寒。
文礼禅师颂云:
白头望断万重山,旷劫恩波竭底干。
不是胸中藏五逆,出家端的报亲难。
隐元禅师曾作《颂黄檗运和尚隔江度母因缘》:
天伦义重两相关,万里闻风特地还。
一掷隔江三昧火,顿超天上与人间。
即非如禅师写过《题断际运和尚度母图》:
黄金铸就铁心肝,半偈惊开佛祖关。
母德如天酬已竟,无双孝道载三山。
日本景徐周麟禅师写过《大义渡,依茂叔韵》 :
昔年黄檗出游方,母老思之倚绣床。
大义渡头天不远,飘飘水佩映风裳。
日本天隐龙泽禅师《大义渡,为天用居士三十三年忌拈香》:
一梦入门墓草荒,伤心三十有三霜。
依然九族生天去,大义渡头秋月凉。
希运渡母,孝义千秋。后世之人追慕黄檗禅师,“福清渡”变成“大义渡”,逐渐成为乡愁和孝义的象征。
百里植松
大义渡还与蔡襄“百里植松”的故事有关。蔡襄是北宋政治家、书法家,曾出知泉州、福州,《宋史·蔡襄传》记载,在泉州洛阳桥建成之后: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自此形成一条自福州至泉州、漳州,绵延南北的林荫大道。这里的百姓用《颂蔡君谟》这样一首歌谣,感念这位造福一方的贤官:
道边松,大义渡至漳泉东。
问谁植之我蔡公,岁久广阴如云浓。
甘裳蔽芾安可同,委蛇夭矫腾苍龙。
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长清风。

图源、撰文:黄檗禅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白撞雨
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