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城隍,又称城隍爷,是城池的守护神,也是冥界的地方官。它是我国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历代帝王都很重视城隍的作用,屡次加封。起初的城隍没有姓名,宋代以降便被人格化了,多将殉国的忠烈或当地的名人封为当地的城隍。 城隍庙是供奉、祭祀城隍的庙宇。根据规定,县治以上才能建造城隍庙。城隍庙早在公元239年就出现了。唐代以来,郡县皆祭城隍,宋后祀俗更为普遍。
明洪武三年(1370年)规定,各府州县要建造城隍庙,加祭城隍。每月塑望,知县都要带领部属行参谒礼。新官到任前一天须宿于庙里,翌日清晨首祭城隍。 按照旧制,一个郡县只能建造一座城隍庙。可如今的福清却保存3座:一座位于福清县城(原位于城隍巷,今位于福清一中北面),一座位于镇东卫(今海口镇城里村),一座位于万安所(今东瀚镇万安村)。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明朝军队实行“卫所制”,直属管辖,不隶属郡县。永乐年间,全国兵员达200万人,设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5600人。这就不难理解为何镇东卫、万安所也建有城隍庙了。
县城的城隍庙:位于福清县治东北面,为宋康定元年(1040年)由知县郑孟宾所建。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知县陈祈、况璟先后重修。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知县陆从大重建。明泰昌元年(1620年),知县王政新又捐捧重建。清雍正五年(1727年),乡绅捐资重建。时任大学士的叶向高为了纪念王政新的善举,特地写了《福清县重修城隍庙记》一文。
文中记载,王政新从崇安调到福清。上任没几天,就到城隍庙调研。当看到庙宇破败,慨然曰:“是唯令事,曷敢缓图?”无奈此时辽东战事频仍,财政吃紧,官府无力拨款重建。王政新戚然曰:“是唯令事,曷敢烦民?”于是,重建之事皆由其筹划,没有惊动百姓,以至于“邑人若不闻”。竣工之时,遇上大旱。他连续几天带领部属到庙里祷神。“官师士民毕从,困惫不支”,只有他“无倦色”。王政新的虔诚感动了上苍,果然下了一场透雨,“润槁而苏,易歉为穰”,全县欢呼,“相与作为歌谣以颂述其事”。
上世纪60年代,城隍庙部分场所遭毁,并被改建成红旗馆。1974年,全国田径运动会在福清举行,由于扩建体育场,城隍庙部分建筑被拆除。后来在邻近城隍巷的场地建造体委办公楼。2004年因旧城改造,此处被改建为文体综合大楼。2009年,易地在凤凰山南麓建设福清市民俗馆,即今城隍庙的前身。
镇东卫的城隍庙:镇东卫所在地包括今海口镇城里村。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督造镇东卫城时,建造城隍庙。清顺治四年(1647年),清兵屠城时被毁。上世纪80年代,信众在原址上重建了三进的庙宇,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庙前筑有麒麟墙。正门上方阳刻“城隍庙”3字,两边彩绘守门神秦琼、尉迟恭。门额上方塑有玉皇大帝及八仙。后殿供奉忠义可风的汉代御史大夫周苛。
明隆庆年间,许梦熊任福清知县,到各地体察民情。当他来到镇东卫看到城隍庙时,立即停步不进庙里祭拜,认为海口镇的城隍不过是镇官,我是七品朝廷命官,怎能下拜?正欲离身回府之时,机灵的镇官说:“许老爷,按照规定,海口镇不应建城隍庙。今天就当到了城隍爷的行辕吧!?”许梦熊觉得有理,令书吏把门额改为“城隍行宫”,然后恭恭敬敬地进庙行拜。自此,这座城隍庙就改称“城隍行宫”。
万安所的城隍庙:万安所所在地包括今东瀚镇(原名“东限”)万安村。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周德兴调集福兴漳泉四府匠役,历时10年,建成了万安城。因该城形似葫芦,俗称“葫芦城”。
原城内外建有文昌祠、天后宫、观音阁、城隍庙、海潮庵、茶林寺等。涂之尧《故乡风物记》载:“(万安)所治近南平地,西即城隍庙、海潮庵,东向临城,其右元帅庙。诸庙寺唯城隍庙无读书处。余皆之尧所受业之地……”据文所载,当时城隍庙较小,容不下学子读书。这从现存的城隍庙就可以看出当时的规制。现保存在城隍庙附近的一块“去恩碑”,记载了该庙的历史。
此座城隍庙供奉的是明代的张侯,具体名字不得而知。张侯为政清廉、爱民如子,颇有口碑。
来源:文化福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