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1

细说福清海口镇那些你知道与不知道的事…

海蛎饼先生 发表于 2018-9-24 15: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33624 1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一日去海口  三日讲没了(作者:陈圣杰)
数百年来,福清民间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海口七巧三奇特,一日去海口,三日讲没了。意思是说,海口名胜古迹众多,人文历史荟萃,民间传说奇巧,去见识一回,三天讲不完。
数百年来,福清民间一直流传着这些关于海口的“七巧三奇”传说:东岳山戴帽,不出三日有雨;百猪井为证,一世孝子艰难;上林嫂报警,全凭响井显灵;龙江赛龙舟,鸡姆潭响锣鼓;三十六富翁比不过一嘿嘿;百人造佛像,九十九人吃饭;知县拜城隍,把庙改作行宫;四岁中进士,蔡伯希早李泌;瑞岩寺塑像,和尚爸尼姑妈;莫造瑞峰塔,方言谐音圆梦。……诸如此类在民间流传甚广的传说不胜牧举。
采访当天,海口镇民间文化“土专家”陈霞生如数家珍似地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奇巧传说。其中有“东岳山戴帽,不出三日有雨”,说的是位于海口镇牛宅村东岳山的传说。他说,很早以前,海口镇最高峰东岳山周围的群众发现,每逢东岳山山峰有云雾盖顶,不出三天便有大雨。因那时候群众没有科学知识,便把这种自然现象解释为神明在主宰。传说故事梗概说的是:有一日,东西南北中五海龙王相约上天朝拜玉皇大帝,其中东海龙王敖广上天时路过海口,见山川景色旖旎,留连忘返误了上天时辰。玉皇大帝不见东海龙王前来朝拜,大发天威,投下一道神符。其时,东海龙王正玩得起兴,从瑞岩山下来后欲往海口集镇去,却见一道黄符从天而降落到头上,顿时把自己化作了一座山,即东岳山。东海龙王敖广后悔莫及,心想自己从此不能为民众上天求雨,也要为民众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好事。所以,每当玉帝要行云布雨,他就提前摘一团云雾戴在头上,告诉民众要下雨的消息。于是,海口镇就有了“东岳山戴帽,不出三日有雨”的谚语。
说到海口镇的民间传说,陈霞生告诉记者。2011年,他以福清方言流行的“三句半”表现形式,概述了在福清民间流传的海口“七巧三奇”传说,并参加过福州市有关部门组织的民间文化汇演活动。“三句半”这种表现形式简单朴实琅琅上口,在福清民间广泛流行,现摘录片段如下(全文共20段):
甲:古老文明海口镇
乙:历代人称小杭州
丙:人杰地灵好山川
丁:景象新
甲:海口码头通五洲
乙:去番往洋这里走
丙:通商口岸海口港
丁:真闹热
……
名人辈出人文荟萃(作者:林明)
海口地灵人杰,历代名人辈出。古代有一拂居士郑侠,一生清介;蔡伯俙四岁能诗,世称“奇童”;忠精不佞,人巨楷模的副宰相陈贵谊;敢于为民请命的布衣林杨;讲学龙江书院的理学家林亦之;造桥建塔两禅师的释道懋和释惠图;倡建贤祠庙宇的林有台;舍地收埋“屠城遗体”的谢名世;《海口特志》编撰者林以宷等等。近现代有民族英雄林则徐、革命烈士陈振先等。这些贤仁志士为海口的历史文化形成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海口城内,居住有项、李、谢等三大族,项氏为福清名门望族,官宦众多,人称“项强”;李氏大都为商业巨贾、地方官吏,人称“李霸”;谢氏人丁旺盛,家族庞大,人称“谢闹热”.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项氏家族有进士项澄,授南京户部主事,后升郎中,民颂之曰“项太平”;项志德与苏友时带领乡人,为对抗倭寇永保安宁,修筑了海口名城,形成了一镇两城的奇观;项氏子弟项南为福建省委书记,被誉为“改革开发的先行者”.
城外林氏家族、郑氏家族等也是海口的名门望族。北宋名巨郑侠,海口岑兜村人,现牛宅村的郑氏祠堂辟有《郑侠纪念室》供后人参观。海口桥南的岑兜村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祖籍地,至今还有保存完好的林则徐祖居。
在争取民族解放,建立新中国的革命过程中,海口也涌现出夏淑琼、程序、陈振先等人。福清人称为“夏妈妈”的夏淑琼一家堪称“福清红色家庭”,她把自己儿女全部送上革命征程,儿子陈振先为革命献出年轻的生命。程序对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江阴半岛的开发作出巨大贡献。
世界富豪、侨领林绍良出生海口牛宅村。林绍良对海口文物保护呕心沥血,捐献巨资修复瑞岩寺,保护弥勒佛造像。他还以德高望重的名望,为瑞岩寺求得中国书法泰斗赵朴初和启功的墨宝,为宝刹留下宝贵文物。有人曾提出在海口龙江桥修建一座能通现代车辆的桥,并希望林绍良先生帮助修建。林绍良出于保护千年文物的立场出发,认为不要为了节约资金而破坏文物,遂斥资2000多万元,于1993年在古桥东侧新建成一座大桥--元载大桥,让往来车辆畅通,此举在当地成为美谈。
千年古镇揽胜景
初冬时节,记者一行随海口镇历史文化“土专家”陈霞生,探访了这个千年古镇,深切感受到海口镇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厚。千余年间,福清大地众多贤臣名士,诸如唐有翁承赞、宋有郑侠、明有叶向高、清有林则徐,75%与海口古镇有着某种关联,福清境内闻名遐迩的唐陂、宋桥、元佛、明塔、清寨,海口镇就占了2个--宋桥之卧波渡人,元佛之笑拥三界,谓之一镇两“国宝”.
据介绍,龙江桥始建于北宋,长约480米,宽近5米,为座梁式结构的石桥,是福建省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梁桥。据史料记载,宋政和三年(1113年),太平寺僧人惠鄙、守恩等倡议造桥,后乡人林迁、林霸、陈侈、僧人妙觉等继续募缘建造,于宋宣和六年(1124年)建成。初名螺江桥。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少卿林栗根据“江南沙合接龙首”的古谶语,更名为“龙江桥”.
记者了解到,早在1961年5月,龙江桥就列为福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洪水、飓风、海潮的频频袭击,龙江桥几经修葺,可考的有10多次,平均每二、三十年大修一次。当地绅衿、耆民为表其功绩,立碑纪念,石碑现仍立在桥头。2009年,福清市政府根据桥梁破损情况,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斥资400万元修复古桥,最大限度地保持宋代古桥的风貌。
弥勒佛石造像,位于弥勒岩山麓。据介绍,弥勒佛石造像凿于元至正年(公元1341年),至明洪武年(公元1368年)竣工,高9米,宽8.9米,厚约8米,是依整块岩石自然形态就地凿成。其石质、规模和雕工艺术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经国家文物局认定,该石佛为全国最大的立体石刻弥勒佛像。石刻弥勒佛像于1981年列为县级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采访中,陈霞生告诉记者,1996年,海外华侨投资一千多万元修复弥勒岩风景区,使该景区成为交通便利风景宜人的旅游景区。
“北京天安门,海口通江门”、“明城海口通江门,古城福清算第一;来到海口莫去看,回家感觉很可惜”,这几句顺口溜是海口镇爱护文物热心人士陈霞生编的顺口溜。记者采访获悉,海口镇通江门,系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为抵抗倭寇侵犯海口,海口民众修筑的防御城堡。据史料记载,当时筑城八百四十丈。现存的通江门宽八米,厚二米,高五米。
记者看到,通江门临近福建四大古桥之龙江桥,一条古街与之相连。古街上两边石头房与木楼参差排列,可以想象海口古镇当年的繁华。
除此之外,海口还有瑞峰寺、东岳庙、瑞岩寺等一批可圈可点的名胜古迹。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1)
GanZ | 来自广东
。。。。。。。。。。。。。。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23-1-24 10:29:36 来自手机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5-10 21:35 , Processed in 0.067357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