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历史名人] “福清袁隆平”余大干:他让福清人民从此吃上饱饭

陈?? 发表于 2021-3-24 15: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59181 3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640?wx_fmt=gif 袁隆平的名字家喻户晓。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世界农业科技史上一座万众景仰的丰碑,他的努力,为中国庞大人口的口粮丰足上了保险,为全人类远离饥饿铺就了希望之路。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当常忆袁公”。
640?wx_fmt=png
而在福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一提起全国劳模余大干的名字,也是无人不知。因为他研究改良的“万斤薯”,让素有“地瓜县”之称的福清百万人民从此吃上了饱饭。
25°18′—25°52′N,119°03′—119°42′ E
640?wx_fmt=jpeg

福清
Tue.Sep.28
福清地体多火山岩系构成,地处沿海、山丘起伏,土壤以红壤(包括准红壤、灰化红壤)为主,广泛分布于山地、小丘、半岛,占到全县土地面积的80%以上。红壤中含大量的红色砂砾,有机质和水分少,肥力低,只适宜种植甘薯(俗称地瓜)、花生等旱生作物。
众所周知,解放初期的福清仍是个有名的“地瓜县”,由于水利设施匮乏,技术品种落后,种植的甘薯产量很低,绝大多数老百姓甚至连作为主粮的甘薯都还吃不饱。
余大干,大名余学汉,1928年7月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县龙田镇东营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村庄靠海,田园贫瘠,当地农民既种田又“讨海”。在家乡念了两年私塾后,他就因家境贫寒而辍学。父亲余美振一生事农,心胸豁达,与世无争,享年102岁,是远近闻名的长寿翁。母亲陈尾宋为人贤惠,在家相夫教子,抚育7位子女。因为家里人口多,男丁中居长的余大干年仅八九岁就帮助家里放牧牛羊,10岁时就下地耕田和讨杂海,以帮衬家庭生计。
640?wx_fmt=jpeg
1949年8月福清解放,长得身高马大、初通文墨的余大干在东营村农会当上了通讯员。翻身后的余大干,目睹严重的粮食饥荒,常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因此从1951年初担任互助组组长起,他就刻苦钻研农业技术,琢磨着如何提高主要粮食作物甘薯产量的新路子。
1951年他在耕作一块农地时,本想整出10条甘薯畦。然而由于事先没有估算安排好,结果只整出了9条半,后来他干脆就把剩下的半畦地块与第9畦并成一个大畦。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到了秋季,这第9畦栽种的甘薯每株平均收成3.5斤,最高的一株还重达7斤,而其它畦每株产出仅平均2斤左右。
1952年春,受到全国劳模李顺达“改良土壤,合理施肥”的启发,余大干在一块0.7亩的地里搞甘薯高产试验,当年每株收成六七斤,总共收了7350斤。
640?wx_fmt=jpeg
丰收的喜悦,让余大干感到整天有使不完的劲。1953年,他又试验栽种了1.2亩甘薯,当年收成达到了1.5万斤。同村的余宗春、余堂仔模仿余大干的办法,栽种了2.3亩,同样也获得了很好的收成。1954年虽受旱情影响,但作为试验的“丰产田”亩产甘薯仍达1.1万斤。连续4年丰产,表明余大干甘薯栽培法获得了重大突破。
“万斤薯”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了当时福清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核实情况后,1955年福清县决定在全县推广余大干的种薯经验。当年全县试种2400多亩,仅龙田镇东营村就种了212亩。
1956年11月下旬,国家农业部组织南方11省的甘薯丰产模范、农业社主任、农业干部和农业科技工作者160多人,莅临福清东营村观摩。他们听了时任东营农业高级社主任余大干关于甘薯丰产的情况介绍,观摩了田间操作表演,参观了余大干最大一株重达37斤的大地瓜,还考察了东光、南宅两个农业社在水田、旱地不同土壤上推广余大干经验获得成功的甘薯丰产田。会后,《福建日报》以“学习福清县创造甘薯大面积丰收的榜样,深入总结大力推广群众中先进增产经验”为题,为这场全国观摩现场会发了专版。1957年2月7日,农业部向全国印发了《参观福清县甘薯大面积丰产的总结报告》,向南方各省大力宣传推广余大干的增产先进经验。
640?wx_fmt=jpeg
在观摩会上,余大干把自己几年来栽培甘薯经验毫无保留地向与会者作了介绍。比如改良土壤。改良前的东营村缺水时土壤硬结,水多时又很粘重,余大干对烂泥田挖沟排水,加细沙改变土壤结构;对沙质水田,采取加塘泥的办法,以保持土壤的水分。又如深耕高畦。甘薯地犁地深达6-8寸,畦宽带沟36寸,畦高15寸左右,这样有利于保持水分,也有助于甘薯块根的伸展。另外,在选用良种壮苗、合理增施肥料、加强田间管理上,余大干也有自己的独特心得和丰富经验。
余大干在摸索提高甘薯亩产上获得了巨大成功,创造推广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让福清这个“地瓜县”的百万农民群众,终于在耕好地上有了奔头,在吃饱饭上有了盼头。
640?wx_fmt=jpeg
党和政府没有忘记这位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涌现出来的人民功臣,给了他许多崇高荣誉。1955年,余大干出席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荣获“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奖章。1956年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获得“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纪念章,同年10月农业部授予他“全国农业增产模范”称号。1958年,出席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获得“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奖章。1972年1月,因在农业战线上的突出贡献,余大干被莆田地区农科所聘为技术员,以工代干。1976年2月调回福清,担任县科委副主任。1977年5月转任县农业局副局长。1978年,余大干出席福建省科学大会,又获评“先进工作者”和“科学成果奖”。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福建日报》美术编辑苏田还以余大干的事迹绘制了一本连环画。可惜画家已经作古,此书如今很难觅得。
640?wx_fmt=png
难能可贵的是,面对荣誉,余大干宠辱不惊,依然保持着农民特有的淳朴勤劳品格。他生性低调、不事张扬,一贯多做事少说话,成为公职人员后大部分时间依然扎根基层,没有丝毫“官样”,就像一头默默耕耘的拓荒牛。他在龙田公社二村蹲点时,搞了70多亩“万斤薯”试验田,推广了产量高、抗病力强的优良品种23个,最高亩产1.3万多斤,比本地其它品种高出10%-15%;进行花生高产试验,1981年亩产507斤,达到福清历史最高水平。他痴迷于农业科研,整天泡在田间地头,黝黑的皮肤,简朴的打扮,怎么看都像一位农民大伯。他是个闲不住的人,公余回到东营老家仍荷锄下田,更令人称奇的是,他每每出去“讨小海”,总是满载而归,“讨海”技艺高人一筹。
1995年,余大干因病去世,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饮水思源。每当我们端起饭碗,就不应该忘却袁隆平、余大干们在田间地头的摸打滚爬,就要更加感念今天一餐一食的来之不易!
640?wx_fmt=jpeg
文/图:薛守维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3)
小鱼酱 | 来自北京
上迳镇欢迎你,过来玩看福清的网友们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21-3-27 05:19:47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胡37 | 来自北京
看福清微博过来的,你们是吗?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21-3-27 05:20:27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默默MYQ | 来自北京
家乡的门户,内容全面,我推荐了好多朋友过来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21-3-27 05:20:28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3-28 19:04 , Processed in 0.073858 second(s), 17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