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古代福清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因缘(二)

陈?? 发表于 2021-3-1 11: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14569 0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古代福清与海上丝绸之路有深厚而立体的文化因缘,是中国古代县域经济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研究的理想样板。
福清之于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在过往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有从港口到商品产地、从物质技术层面到侨乡文化、黄檗文化等思想文明层面的立体的深度关联,更有在未来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独特而深厚的基础。

03、古代福清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因缘:侨乡文化与黄檗文化
640?wx_fmt=jpeg

然而,福清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联,远不止于天然良港、远洋船舶制造基地、主要商品(东张窑所产瓷器)生产与集散地这么简单。所有以上述及的,不过是从物质与技术之类浅表性层面对二者关系的揭示而已。事实上,在古代福清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种种因缘之中,文化方面的因素,才是真正关键和有决定意义的。

从文化的层面来考察,福清之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密切关系,首先就体现在其独特的侨乡文化上。


640?wx_fmt=jpeg

众所周知,福清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如上文所述,南宋末年流寓交趾(今越南)经商的俞定则,是有文字可考的福清侨居海外的第一人。据里美《俞氏族谱》记载,俞定则曾分别以春、夏、秋、冬为题,作七言绝句四首,总名为《四景诗》。这一组诗作虽然在写作技巧方面可取之处无多,但其中“燕寻旧垒年年至,独有斯人在未回”、“遥想羁情忆故乡”、“万顷波涛一叶舟”、“岁暮江空信莫通,孝思宁不念吾翁”等句,却以浅易自然的语言,将远涉重洋谋生的艰辛和对故土亲人的无尽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恻然有隐。可以认为,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这一组《四景诗》开辟了海外侨寓文学的全新领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题材内容和表现空间,都是极为重要的开拓,有其不容忽视的意义。


明朝建立之初,虽一度沿袭元朝的开放政策,鼓励和扩大对外贸易,然而由于倭寇以及正向东方扩张的欧洲早期殖民主义者的骚扰,很快就转而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屡次发布“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不得“私通海外诸国”的禁令。但是福清民间的海外贸易并未因此停滞,而且部分出海经商的福清人,因为惧罪,往往携家带口流寓海外。从洪武至成化年间,有史料可考的,先后有福清潘氏、薛氏等举族侨居南洋。嘉靖十三年(1534),甚至发生了福清人冯淑等340人泛海前往朝鲜定居的事件。此外,郑和下西洋时,曾抽调福清万安所百余名士卒扈从,其中有部分人后来就留在了南洋。明朝中叶以后,移居日本的福清人为数极夥,其中不少人就充当了“唐通事”(翻译)的角色,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640?wx_fmt=jpeg

自古至今,福清人一贯热衷于远渡重洋到海外拓殖或贸易,以至于出现了“凡有华侨处,即有福清人”的盛况。印度尼西亚第二大城市泗水,在清末民初,甚至因为聚居的福清人极多而被称为“小福清”。但浓重的故国情怀和乡土意识,也使得众多福清人在发家致富之后,会选择返回桑梓之地生活。他们带回福清的,不仅有辛苦积攒的财富,还有常年濡染的异域文化。在福清渔溪镇郎官村,有一座建于清末的黄家红砖古厝,建造者是从印尼回乡的华侨,这座百年老宅因而展现了闽地传统民居和印尼伊斯兰文化相互融合的特色。渔溪镇侨丰村的林家大院,则由一前一后两座宅院组合而成,前面是建于明隆庆年间的、有近五百年历史的闽东古宅,后面是典型的欧式小洋楼,东西方建筑风格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这些建筑,无疑是对福清侨乡文化的又一种生动诠释。


640?wx_fmt=jpeg

福清悠久而独特的侨民文化所蕴涵的开拓精神,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福清文化传统中的开放胸怀。对于来自外部世界的新事物,素来敢想敢干的福清人往往有着“敢为天下先”尝试与接纳的热情。福清人叶向高与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及艾儒略的交往,可以充分的说明这一点。万历二十七年(1599),时任南京任礼部侍郎的叶向高与利玛窦订交。叶向高在写给艾儒略等传教士的一首《赠西国诸子诗》中说,“天地信无垠,小智安足拟。爰有西方人,来自八万里。言慕中华风,深契吾儒理。著书多格言,结交尽贤士。淑诡良不矜,熙攘乃所鄙。圣化被九埏,殊方表同轨。拘儒徒管窥,大观自一视。我亦与之游,冷然待深旨”。虽然仍不免以中华文明为中心,但对西方传教士能以平等谦谨的姿态深相结纳,已属难能可贵。利玛窦病逝于北京之后,照例须迁葬于澳门神学院墓地,但其生前曾有葬于京郊的愿望。为使利玛窦的遗愿得以实现,叶向高积极从中斡旋。当部分官员以“从无此例”为由表示反对时,叶向高反驳道:“自古来华洋人中,其道德学问,有一如利子乎?毋论其它事,即译《几何原本》一书,便宜赐葬地矣。”此种言论与见识,既是叶向高作为杰出政治家的胸襟使然,也与其家乡——福清文化的开放性有很深的渊源。


除了侨乡文化之外,福清海丝文化中的另一大重要元素,即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黄檗文化。

640?wx_fmt=jpeg

十七世纪中叶,一代高僧隐元隆琦渡日弘法,开创了日本佛教三大宗派之一的黄檗宗,进而衍生出了根植于佛教而广泛涉及文学、音乐、美术、建筑、医药、饮食、民俗等诸多领域的黄檗文化。隐元禅师俗姓林,名曾昺,福清上迳东林村人。隐元禅师二十九岁时在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剃度,后任该寺主持十七年,是禅宗临济宗第三十二世传人。清清顺治十一年(1654),隐元禅师率徒众东渡日本,后在德川幕府的支持下,在京都仿建黄檗山万福寺。他不仅是日本黄檗宗的开山祖师,对日本佛教影响深远,而且还积极将中国的先进文化传播到日本,从而形成了日本灿烂而独特的黄檗文化,在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友好交往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毫无疑问,黄檗文化的形成,是福清本土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碰撞与融合的结晶,是古代福清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演进历程中留下的辉煌印迹。相对而言,关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追述,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历史陈迹的梳理,对当下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建设,并不能构成直接的推动力。而黄檗文化则不然。黄檗宗在日本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福清的黄檗文化早已深深植根于日本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之中,并成为中日两国友好交流的见证,所以日益受到中日两国的高度关注,其内涵不断丰富,价值日益凸显。在当今,古代福清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因缘,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未来指向性,既昭示了古代福清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独特渊源与密切关联,又为当代福清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蓝图提供了切入点。


640?wx_fmt=gif

总而言之,与广州、泉州、宁波这样一些重要的港口城市相比,作为县级城市的福清,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上似乎并不起眼,但只要深入研究即可发现,福清之于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在过往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有从港口到商品产地、从物质技术到思想文明的多层次的深度关联,更有在未来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独特而深厚的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福清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必将创造更为辉煌的未来。



作者:董俊珏
参考文献:《西突厥史料》(爱德华·沙畹著,冯承钧译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八闽通志(修订本)》(上册)(黄仲昭,福建人民出版社),《陶瓷之路》(三上次男著,李锡经、高喜美译,文物出版社)等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3-28 18:43 , Processed in 0.065666 second(s), 13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