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福清海口一座写满海丝故事的古城

鱼头侄儿 发表于 2018-9-23 17: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4933 0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ek2eap40vza21825.jpg

ek2eap40vza21825.jpg

epgkatzhukf21826.jpg

epgkatzhukf21826.jpg

ws34kwtqqqz21827.jpg

ws34kwtqqqz21827.jpg

严格地说,这本是两座相邻的古城,一座叫镇东卫城,一座叫海口民城,一座诞生于明洪武年间,一座建成于明嘉靖年间,一座驻军,一座居民,和谐相处四百多年,渐渐成了一个脾气的家里人,都有了"朋友来了有美酒,敌人来了有猎枪"的习惯,都有了四海为家耕洋天下的豪迈。
早在这两座城落成以前,在盛世唐代,这里既是福清人下南洋登舟解缆之处,又是外国宾客整衣上岸之地,望着龟山顶长在硕大礁石之上的瑞峰寺,远方来客会长舒一口气:大唐到了!目的地到了!
穿行于石屋毗连的古街,呼吸着带着些许寒意的海风,周二,记者听到了许多关于海口、关于海丝的故事。
古渡口·通江桥·元载桥一个与拼搏和开放有关的地方
传说海口镇古渡口原是建在一座硕大的海边礁石上,凿石为阶,植桩系缆,福清人世代下南洋由此上船。虽去者壮怀激烈,但人人都知此去的路上波涛汹涌,十人去九人难还,每次送行都是生离死别,泪眼对泪眼,滚下的泪珠水滴石穿,渐渐将坚如钢铁的海石蚀松了磨平了,直至巨石难觅。这传说,极易让人想起"孟姜女哭倒长城".
但一代又一代怀揣梦想的福清人从没有被困难吓倒,从没有停下走向世界的脚步,直至今天海口镇约一半的人还在世界各地拼搏。当地的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海口人有个传统,再困难也要往外闯,死了算,活着就拼命干。"这种拼劲,让海口人在世界各地都不断创造奇迹。
从古渡口望去,右侧是宋时古桥--龙江桥。宋政和三年(1113年),太平寺僧人惠鄙、守恩等倡议造桥,乡人林迁、林霸、陈侈、僧人妙觉等持续募缘,海口人捐款甚跃,包括当时在此登陆的海内外客商也慷慨出资,终于1124年建桥成功。龙江桥全长约480米、宽5米,花岗石梁式结构,是目前八闽最着名的四大古桥之一,也是福建省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梁桥,古桥经历了893年不倒,有赖于大修数十次,次次捐款者中都有大量沿着海丝之路拼搏四方的人。
古渡口左侧,是1993年12月建成的元载大桥,捐建者是出生于海丝世家的南洋巨商林绍良,他当年正是从海口古渡出发远涉南洋,在造福侨居国的同时,从未忘记海口老家。改革开放春风里,他与另一位出生于福清的南洋巨商林文镜一起,携手开始了造福家乡的又一轮奋斗。关于他和他家族的传奇,也可称作海口人与海上丝路的一部特殊关系史。
古城墙·通江门·义冢一个与豪迈和合作有关的地方
海口古城之一的镇东城曾经非常有名,老话曾说"北有天津卫,南有镇东卫".镇东城,位于今天海口镇城里村一带,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由江夏侯周德兴督造,在海口大海边建成了这座石头城,城周长2943米,连女墙高为7.7米,厚3米多。4个城门都建有城楼,设警铺43个、女墙1349个。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增设战楼31处,并筑4门月城,皆高约7米,最高峰时驻军突破3000人。康熙九年改为寨,仍驻军。抗战时城毁,现城垣的基址依稀可辨,在今镇前村行政村南门自然村,还有一处保存尚好的古城墙遗址。
海口镇海边另一座古城叫海口民城,为抗击倭寇而建,公元1560年夏天建成。城为石砌,周长2800多米,女墙1605个、警铺24个、敌台7个。建5个城门,北门名镇安,匾曰"乔岳钟灵";南门名擢桂,匾曰"浴日天香";东门名通江,匾曰"澄江如练";西门名起龙,匾曰"风云会合";西北门名嘉猷,匾曰"势壮辅车".明万历年间,曾修葺4次。毁于抗战之时。现城东通江门尚在,门高约4米,厚约2米多,门及残墙长约8米。城门呈拱形,仍是城内外主要通道之一。
两座城留下了许多军民团结共击外寇的故事。在镇东城中塔顶山面向大海的地方,有一个掩埋着抗倭将士的义冢,海口人一祭就是数百年。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11月上旬,倭寇侵入海口,海口籍义士林廷兴率众杀退倭寇,后倭寇围攻镇东卫城进行大屠杀,我将士奋勇抵抗,戴洪、高怀德、张銮等一批官兵壮烈牺牲。海口人前赴后继,义士陈学书领众继续追击倭寇至东岳山,打败倭寇,后被包围,陈学书等人全部战死。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4月,倭寇再次围攻镇东城,海口义士谢介夫带领乡民协助守城官军杀敌,誓死保卫镇东城,后亦牺牲。
牺牲的镇东卫官兵来自全国各地,路遥家人难来拾骨,海口人在面向东海的塔顶山上建起了义冢,收埋了英雄的遗骨,据说墓碑上的"义冢"二字出自嘉靖皇帝之手。从1588年开始,海口人每年清明都是先祭义冢再扫自家祖墓。
镇东城的历史为滨海渔村留下了28个姓氏,他们将从老祖宗那里承继的豪迈、忠勇带到了世界各地。从海口走出的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华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上,与当地人民并肩抗击日本侵略者,不少人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海口籍的印尼华侨正是在印尼独立战争中,浴血奋战,深得当地人的敬重。林绍良也是在与印尼人民携手抗击荷兰殖民军中,与印尼重量级大佬结下了莫逆之交,为日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地干部陈霞生说:"海口人在世界各地拼搏成功者多,与海口人的四海为家且勇于奉献长于合作的忠勇之风有关。"古灯塔·古庙观·古教堂一个与和谐和包容有关的地方
海口多塔,与古时没有航标有关,立于山巅之塔可作引航之用。最着名的是宋代龙江桥塔、瑞峰塔、天峰塔。海口的古塔自唐至清,曾为世界各地前来的宾客导航。
龙江桥塔建于宋朝,共两座,分列桥的左右,为龙江桥的镇桥塔。七级六角,实心石塔,高5.05米,仿楼阁式,须弥座,塔壁每面有浮雕佛像,顶为葫芦塔刹。该塔连同龙江桥,早在1961年5月就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瑞峰塔位于瑞峰寺后,宋代始建,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重修。八角七层石塔,1914年倒塌。现存石构塔基、金刚柱和少量浮雕人物的石构件。基座高0.4米,单层须弥座边长1.9米。
天峰塔位于龟山顶,明万历元年(1573年)由户部侍郎林正亨荣归故里拜祖而建,为八角七层实心石塔,高7.5米,每层塔壁设佛龛,龛内雕佛像。须弥座雕有花卉、动物、卫士图案。在当地,捐资建塔造福百姓航行为大善之举,深受海口百姓之爱,兵民念其功德,在瑞岩建祠纪念。建塔、修塔善行在海口代代相传。1997年又有华侨捐资重修天峰塔。
海口古城保存着众多的古庙,其中年岁最大的是瑞峰寺,始建于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年),原为妙贞观,宋元丰元年(1078年)改观为寺,始名"瑞峰寺".传说,当年从海口上岸的印度商人曾来此上香,外国僧人也曾驻锡于此。明代着名禅师、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隐元禅师曾亲临瑞峰寺说法。
海口古城还保留着妈祖宫、元帅庙、大王宫等众多庙观。
与古庙古观长期和谐相处的还有古教堂,其中最年长的教堂也已满百岁。
在海口,不少人家,一家子里有人信基督教,也有人是虔诚的佛教徒,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去向妈祖娘娘和临水太后请安,也不妨碍一起捐资修寺修观。包容和彼此尊重,是和谐相处的前提。
  • 来源:福州晚报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5-20 03:30 , Processed in 0.071289 second(s), 1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