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福清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Sun� | 来自福建
福清方言废绝词汇存赏(之二)

贾 枚

▲火笼:旧时人们过冬取暖用具,多用竹篾编成篮状外壳,内胆为陶罐。罐内装烧燃的木炭或燃余草木灰,提在手中或放在胯部以为取暖。旧时穷人衣单无以御寒,火笼当棉袄乃是常事。现冬季人们衣裘厚暖,多不用取暖,即令老弱病人需要,亦改用电暖炉、暖壶或其他高科技取暖材料。
▲鲎勺:厨具之一,以海生动物鲎(又名文冠盔)的外壳烫煮加工成锥状,附以竹柄,便为瓢取锅内食物的用具。因鲎壳遇热软化,与铁锅接触紧密,故易把锅内食物瓢净今厨房改革,大铁锅少见,勺具亦多用不锈钢式铝制品,故鲎勺少见。
▲灶公灶妈:灶神,旧时民间信奉的厨神,谓乃上帝派来监视家人善恶之神,家家户户都要在春节前(夏历十二月廿三日)敬祭灶妈,称为“祭灶”,并把贴在灶头的纸印的神像焚烧,再贴上一张新神像,贴于灶头的神像即称为“灶公、灶妈”。
▲嘉聚袋:一种用莎草编出的装物袋子,有大有小,大的可装粮食杂物,小的可作装米蒸饭,谓之“嘉聚饭”,旧时家家户户必备的用具。现系为布、塑、皮或其他质地袋子所替代。唯有些地方还保留作为地方小吃“嘉聚饭”的炊具保留下来。
▲棕蓑、棕衣;用棕片缝制而成的雨具,形似古代武士之盔甲,旧时农人、渔人必备的用具,现为塑料雨衣所替代。
▲缠脚:旧时女子受多重压迫,连天足也不给保留,从小便由大人用布带将天足缠扎起来,不使自然成长。而成了畸型小脚,是谓“缠脚”,随着妇女解放,地位提高,此举已废绝数十年,目前仅有个别高龄老妇仍“缠足”,估计不用几年,便再也看不到这种残酷的陋习了。
▲箅梳:一种竹制的梳头工具,用竹加工成细细的竹片缀在一起,形成一个密密的齿阵,以梳理头发。旧时人们生活穷困,个人卫生习惯不好,头发中易生虱子,竹箅梳既可梳头,又可除去头虱。现时很少有人再长头虱,故以箅梳亦少见了。
▲分社:旧时人们按居住村落,分别组成“境”、“社”,每个“境”、“社”均有自己信奉的神祗,并建有宫庙。每年春秋,境社便有大型祭祀活动,谓之“做社”,做社时供奉神祗的猪羊要用滚水烫熟后置几案上称“社肉”。供奉仪式之后,本村民便按男丁平分“社肉”,称为“分社”。以前穷苫人很少能吃到猪肉,故以每逢分社时,小孩特别高兴,个个翘首等待分好社肉,好先拿一片吃,那香喷喷的气道至今仍留在记忆深处。
▲穿担:一种农具,为挑担柴草之用,多用轻而坚硬的木料制成,长约五六尺,中间扁平,两头突起,两端削成尖锥形,一头还装有铁套。挑柴头时,两头尖锥可直接插入柴把用,十分方便。
▲红轿:一种交通工具,又称花轿,旧时多于迎亲时使用。轿以木作支架,内置座位,外蒙绣花(多为金线绣)红布,二人或四人肩舆。建国后大部分地区已废除用红轿迎亲的老传统,近时有些地区又有恢复。
▲篼:竹制简便小轿,又称滑竿、花竿。是古时山区乡间小道上常用的载人交通工具,二人肩抬,十分灵便。由于水陆交通发展,现少见,唯在风景名胜区尚有少量存在,作为一种旅游代步工具,亦是特色旅游项目而保留下来。
▲神主牌:古时用于记载死者生卒日期等的一种木制神位,一头雕刻着“龙”“麒麟”或“狮”等形象,中间有一薄板嵌入,内书死亡人生卒年、月、日、时辰,以及其名、字、号等,以为后人纪念,现多以像片代替,乡村中亦有少量保留。
▲土牵:一种家织布。旧时农人多过自给自足生活,衣食均出自自家手工所为。家家户户都有木织机、纺车。以棉麻等原料纺成粗纱线,用手织成布匹,粗厚耐磨,俗称“土牵”,现为机织布所替代,唯少数百岁老人尚有少量旧衣存留,可作为历史印记。
▲緕衫:用苧麻织成的土布,通风,不吸汗粘身,可作夏衣及蚊帐,故又称“夏布”。
▲洋火:火柴。旧时我国工业落后,连火柴也是从国外进口,后来虽有民族工业生产火柴,但因传自外国故称“洋火”。
▲洋油:煤油。旧时老百姓夜间照明多用桐油、花生油、麻油等植物油脂,有的甚至用松明等直接点火照明。后来外国商人带进并推销煤油,其亮度较植物油强,很快取代了传统的植物油,而成为主要照明用油。因来自外国,故称“洋油”。建国前我国石油产量极少,煤油几乎全来自英美荷兰等国,“美孚”、“亚西亚”、“壳牌”煤油龚断了市场。现时我国石油工业有很大发展,市场所销各种油品大部分系国产,洋油历史已一去不复返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30 09:54:38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福清社境知多少

余长通

社神就是土地神,社、境是祭祀土地神之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人们崇拜他们赖以生活的土地,崇拜他们并赖以为食的五谷,故将土地神化,实行祭祀,其主旨一为祈求五谷丰登,民饱官足,二为江山神稷,国泰民安。
中国自古以来为举世闻名的泱泱农业大国,祭祀土地,从官府到乡闾遂形成一个上自王室下到庶民的祭祀系统。《祀记·祭法》概括说:“王为群姓立社曰太社,王自立社为王社,诸侯自为立社为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为置社。”“古者二十五为里,里各立社。”民间的社神信仰、社祭之俗弥及乡村,远自周代,历经汉魏,再及唐宋,直至近代一直存在。民间为了行祭祀之礼,或者前去迎祭,或者送祭上门,最为普遍的是立庙祭祀社神,这种庙,叫社庙、土地庙境。庙的规范大小不一,最小的长宽高不及一米,多用砖石砌成,但大的也如通常的神庙,多建置在山岭、村郊或路旁。庙中神像或用木石雕刻而成,或用泥土塑成,多是官员的形象。一般的中间供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两侧为土地公、土地婆。土地公形像为一穿长袍戴乌帽,慈眉悦目、银须飘洒的白发老翁,还有若干其他的配祀神像。在民间信仰中,土地神不再只是某一块土地的代表或象征,也不只管理与土地有关的种植、营建、水利、挖掘等事务了,而是并具全面管理、保护当地的职能了。当地所发生的任何事情,不管大小,不管是阴界的阳界的,还是阴阳相涉的,都归他管理解决。如当地的兵匪盗贼,时疫疾病,旱涝之灾,百姓和鬼魂行事之善恶,他都要管。二月二日,是土地公的生日,因此,人们对他的祭祀也特别丰盛。民间社祭热闹非凡,成为民间盛大节日,除此而外,各地还流行“赐社饭”、“宰社猪”喷社酒”、“种社瓜”、“放社假”、“演社戏”等习俗。
本文搜集到市域境内的社、境庙,除融城因改建、扩建拆掉较多外,农村的经修建、重建多还见存,特列于下。

融城镇
一拂街:崇文境擢英境。田墘路:玉屏境永康境锦屏境。河后巷:府东境。河头巷:龙溪境。玉斗园:崇禧境。瑞亭:东林社。下路:儒林境。西门街:振兴境。高巷:文山境。吴厝巷:安仁境。柴坊顶:福塘境。大北路:万寿境。东皋路:文兴境。新街:永安境。真君堂:西塘境。楼锦霞:玉井境澄清境。阳春巷:阳春境养瑞境。拱北路:鹫峰境。产塘街:文明境清贵境中和境。小桥街:天在境万安境鳌峰境济云境。后埔街:安宁境亭蒙境。桃园巷:清和境。上巷:安胜境。

海口镇
云光村:云光境。端祥村:端祥境。可溪村:龙溪境北厝村:瑶峰境。下店村:霞向境。柏渡村:厚泽境。巷下村:龙首境。前板村:攀龙境。隆中村:仁荣境。仙游村:仙游境。上元村:上元境。下郑村:富春境。浔头村:余林境。岱傅村:岱傅境。后路村:龙山境麟山境。车头村:龙津境。东岐村:西岐境。西刘村:安西境寿西境。东刘村:东山境东兴境。东峤村:员嵩境。李厝村:万安境海口村:长后境攀龙境。桥头村:起龙境。太保村:东平境。塔下村:英俊境广堂境。金墩村:金墩境。上龙江村:上贤福境。登俊村:登俊境。赤屿村:风山境。过道村:玉峰境。青屿村:青峰境。山上河村:山上河境。东埔村:东升境。山兜村:麟山境。后塘村:玉塘境。程厝村:凤翔境前村村:城南境。立新村:登云境。临江村:临江境。官下尾村:擢桂境。洋头村:仙溪境。坂头村:崇福境。岑兜村:双林境。沟头村后村村:寿山境。南厝村:庄南境。石溪村:永安境。东阁村:东安境西城境龙桥境沁园境洞庭村树岭村者店村:前塘境。岭兜村:文兴境。牛宅村山下村:龙泽境。南宅村:永仁境。斗垣村:凤翔境。坊里村:仁荣境。

城头镇
南田村横川村薛田村庄上村凤山村钟崎村:凤林境。南斜村:南福境。南冲村:南钟境。五龙村:龙溪境。岩兜村:傅安境。首溪村:溪北境。东皋村:东亭境。后俸村:西张境。黄墩村:溪南境。塘西村:西龙境新楼村:新楼境。田中村:龙池中境。下楼村:积庆境。星桥村:榕坡境。溪边村:榕溪境。澎洋村:澎康境。峰前村:鳌峰境。大同村:大同境。南安村:南安境。大厝村:侯城境。东垣村:东垣境。前垣村:宾兴境。东贵村:东贵境。前林村:盛林境。善友村:善友境。梁厝村:西松境。港西村:金峰境。宅前村:宅前境。城头村:锦城境。吉钓村:吉兆境。

渔溪镇
洋白村:洋头境。陈白村:龙泽境。白马鞍村:本墩境。犁园村:李园境。朱里村:南阳境。宫后村铁炉园村三落厝村:吉祥境。木厝洋村田楼村:南阳境。后郑村:后郑境。上张村生祠村长桥头村溪乾村瓦厝尾村后礼厝村墓亭村:上张境。李厝村方厝村山后村尾厝村松柏埔村:凤山境。五房村:后郑境。林泉村江厝村苏厝村:林泉境。丰溪村刘厝村:丰溪境。蔡厝村:蔡厝境。步上村:董山境。南前亭村:前亭境。秋下村湾角村霞头埔村:东林境。长岸村:长岸境。仓头村:龙头境。花园村:花园境。双墩村双星村:南墩境。田洋村梧州村:林清境。垄底村后井村:周果境。石厝村枫亭村王厝村:石厝境。梧岭村:梧岭境。野猫墩村:上郭境。上郑村:龙源境。苏田村:新兴境。三块排村:新楼境。岳前村:岳前境。荔枝林村:荔枝兰境。颜厝村石竹村:合兴境。南屿村:玉安境。水头村:水头境。井头村:善福境。下楼村:新兴境。南升村:南山境。下山东海村后朋村:永清境。上山东海村:东林境。前洋村前洋境。下厝村黄厝村东边村刘厝村:龙头境。南后岐村:万安境。苏溪村:拾贤境。石罗头村北下里村:兴育境。海乾村:乾头境。下埔村:安岭境。南下里村:福兴境。半洋村:岐上境。潭边村:龙潭境。黎斜村:麟潭境。赤岐村岐山境下姚村:添福境。鼎灶下村:福兴境。南后岐村:万安境。

港头镇
岭头村:妙任境。光辉村:龙集境。马湖村:龙湖境。湖山村:前塘境。东翁村:玉峰境永安境。沁塘村:前塘境。白玉村:新丰境。玉田村:玉田境。高东村:崇孝境。洋边村:六成西境。渠口村南埔村:安仁境。镜头村:安和境东兴境。后园村:兴仁境。北湾村:碧湾境。东元村:安福境。芦华村:嘉福境。南郑村:永安境。南门村:龙兴境。西芦村:安福境。南芦村:秦溪境。后林村:秦印境。杭下村:鳌江境。占阳村:瞻阳境。后叶村:桂叶境。玉坂村碧山村:福灵境。天炉村华杭村:新安境。草柄村:庄湖境。汕头村:西廊境。前林村:西成境。

宏路镇
上杭村:锦铺境。五里桥村:龙兴境。官秀村:龙凤境。何厝村:前亭境。一汴村:华山境。高仑村:高仑境。下河村:霞河境。龙塘村:龙塘境。石门村:龙兴境。古屯村:古屯境。棋山村:棋山境。上郑村:东龙境。南宅村下洋村:常丰境。桥下村新村:永兴境。后铁埔村:深田境。围底村:棋山境。新洋中村:洪塘境。溪下村:溪霞境。下林村:云凌境。岭底村:金华境。大斜村:仙董境。东坪村沃底村:玉河境。大埔村:玉埔境。上东岭村:玉瑶境。周店村:周宪境。洋中厝村:崇山境。山边村:玉山境。头岐村:岐山境。下底埔村后山村:龙山境。山园村:华山境。金印村潘厝村:金印境。梧店村:崇山境。安福村:安福境。小坝村:龙山境。圳边村中田村苏扬村:胜安境。下曹村:华山境。西曹村:龙山境。利苑村:胜兴境。南山村:迥龙境。宅角村,岭兜村窑埔村:龙溪境。文武埔村大往村南华厝村小往村:龙山境。真丰村:永安境。

三山镇
嘉儒村:浦江境嘉儒境。北楼村:秦舍境。北郑村前郑境。安前村东园村:麟山境。后林村:泽峰境。山地村:山利境。上坤村:上坤境。海瑶村:玉瑶境。官路村南卓村:南卓境。横坑村:峰山境。华塘村:龙塘境。金厝头村:金峰境。东王村:东兴境。南郑村:总福境。赤安村:峰池境。瑟江村:瑟江境。塘北村:桃源境。坑边村:常兴境。过洋村:凤山境。北林村:筏林境。洋边村:云边境。魏庄村:龙窝境。钟厝村:西钟境。虎邱村:虎邱境。任厝村:前任境。上东岭村:玉瑶境。斗门村头北厝村:后郑境。南厝村:桐林境。前薛村:安福境。韩瑶村:瑶山境。

上迳镇
油塘窑村:钳亭境。南埔尾村:新兴境。后壁岭村:大兴境。后楼村南头村:厚皇境。洋尾村洋尾窑村:福塘境。后园村:后园境。上埔村:福塘境。上增村:福增境下张村金盘村:兴张境。蔡厝头村:长福境。洋中厝村石榴脚村:福塘境。北坝村:北坝境。东林村:东林境。下井村:霞井境。牌边村:龙山境。前宅村:宗贤境。南湾村:南潘境。溪乾村院林村:院林境。县圃村:丹圃境。北屿村:北屿境。下县圃村:福民境。庄边村:灵安境。芹兜村:龙兴境。海头村:龙山境。黄巷村:钱塘境。官元村:里亚境。后厝村树林村:莉苑境。海头村:海头境。岭脚村:新兴境。

江阴镇
梨港村南门头村:梨港境。南吹村白沙村:榕门境。高岭村:省坊境。南郑村:安定境。莆头村:莆峰境。北郭村:虹溪境。北郑村山下村章厝村北新厝村:葛仙境。内坑底村:峨峰境。后庄村新里村下底村:龙门境。前井村:苍山境。龙门村:龙门境。岭口村:锦埔境。下宅村:虹溪境。楼下店村洋边村:龟峰境。南渚头村:斗南境。后陈村:后山境。前园村:龙堂境。凤柄村:傅竹境。山头村:龙伯境。东井村:峰山境。下渚村:西渚境。高厝村:钱皋境。西山村:嵩山境。高局村:南嵩境。门口村:东泽境。塘边村:龙塘境。东峰村:峰胜境。南曹村:桃溪境芝山村:芝山境。翁西林村:钱林境。田头村玉田境。后埔村:召武境。恩井村:鳌峰境。东肖村:龙江境。赤厝村:金峰境。东桥村岸头村:东兴境。上东洋埔村:金山境下东洋埔村东楼村下楼村:金沙境。何厝村:何山境傅竹境梅林境钱塘境犀陵境和山境。下石村:螺江境。张厝村:石门境。沙塘村:安平境。壁头村:壁头境下堡村上堡村:鳌峰境。屿礁村:松湖境。

阳下镇
作坊村:东泽境魁香境。占坝村:张兴境。兰田村:茂林境。上溪尾村下溪尾村:文兴境。桃洋村:桃洋境高厝村下满村:清界境。芦院村:长胜境。后坂村:后板境。东田村:龙山境。西洽村:沙洽境。下坝村:兴隆境。安境桥村:安民境。北亭村:西亭境。王典村:文兴境。中亭村:西亭境。上街村:东叶境。上亭村下亭村:西亭境埔尾村:东景境。屿边村:远峰境。梨庄村:梨庄境。漈头村:钱塘境。溪头村:大巷境。新局村溪东村溪西村金山境。下新局村:金峰境。西郑村:龙溪境。刘下村:文兴境。后垄村:兴隆境。北山村:北山境。后莲山村北林村:金山境。油行村:游云境。前亭村:桐林境。南狮厝村:桐林境。阳下村墩兜村周店村新美厝村:蓝田境。油楼村:儒林境。大校场村上岭尾村奎岭埔村:长兴境。玉岭村:镜峰境。

一都镇
东山村:安福境。三宝庄村:沙溜境。街头村街尾村:安福境。顶头墩村:新厝村:龙福境。下底洋村:儒林境三叉路村:新美境。状元厝村:传芳境。新宅村:总福境。洋头村:宗桂境。左岭村:山首境。油行厝村:龙溪境儒林境。下倪村:上安境。棋杆厝村:斧头境。上斜洋村:青龙境。郭厝村宫兜厝村:龙冈境。杭头村可溪厝村:龙福境。外洋村:仙岩境。王厝底村:文峰境。牛头仑村保二头村:青头境。鲎壳石村店仔埔村:青龙境。霞呈村:龙首境。万利村刘洋村后满村:三元境。善山底村门前山村:温溪境。亭山顶村:亭山境。蔡林底村田厅村:安福境。

江境镇
北翁村:仙佛境。南宵村:越堂境。下院后村:玉塘境后薛村:安仁境。柏陈村:新丰境。苍溪村:龙溪境。玉桂村:为佛境。谢塘村:宝树境。玉仑村:玉沁境。林厝村上郭村:福兴境。蔡厝村:文兴境。前张村:安宁境。塘边村:钱塘境。柯屿村:柯峰境。江镜村:柯林境。酒店村:柯林境。吴塘村:吴塘境。目山村:积庆境。后周村:寿塘境。薛墩村:安福境。南城村:鳌头境。陈厝村:钱塘境前华村:重豪境。塘沁村:龙沁境。后池村:正佛境。文房村:文通境。

龙田镇
际塘村:永福境。西郑村:永安境。后面村:嵩狱境南山村:凤池境。闻读村:增福境。下溪村:金溪境。上苍村:上苍境。前坑村:隆峰境。西崔村:浦板境。海滨村:北山境。上薛村:洞府境。坂头村:浦坂境。西坑村:白山境。东峰村:东山境。玉井村:玉井境。赤坑村:中和境。茶腰村:宅腰境。振兴村:振兴境。东营村:东营境。珍塘村:云龙境。下一村:兴福境。上一村:幸福境。龙首市心社村汕头村:崇山境。山利村:龙山境。三村村:兴瑞境。二村村:兴瑞境。东施村:兴福境。东园村:永红境。珍塘村:云龙境。积库村:太平境。玉瑶村:嘉兴境。后山村:何山境。化底村:圣安境。厝场村:厝场境。东欧村:东松境。西华村:东华境。东方村:东孝境。南西亭村:嘉应境东庭村:东庭境。下店村:安福境。东华村:东华境。锦美村:龙田境。树下村:长源境。后林村:桂林境。南厝村:兴瑞境。玉丰村:安宁境。北庄村:郑塘境。北郑村:凤塘境。友谊村:文石境。

南岭乡
大山村依全楼村:大王境。芦厝楼村:大山境。梨洞村:龙泽境。西溪村:西龙山境。后垄村:后垄境。南厝村:玉树境。岭口村:岭口境。白山洋村:万山境。岭口埔村平峰墙村:群山境。吉岚村竹仔楼村:吉岚境。文祚村八仙楼村:文华境。

音西镇
四兜树村:岭口境山峰境。水壑村:云峰境。后洋村:后洋境。草厝村前洋村:云峰境。野竹杭村:睦溪境。上岭口村:岭口境。鼎底下村埔楼村:仁和境。洋中厝村:烟墩境。后垄子村:永兴境。马山村:安福境建兴境。苍下口村半山村:苍下口境。黄塘村:建兴境。草楼子村:安福境。石井村:玉井境。塘边村:塘边境。园中村:龙井境。黄厝村瑶峰村:西山境。洋门坑村珠洋村高厝村
山埔村埔中村:安福境。珠山村马山营村:华兴境。菜安村:玉安境。腰带村:腰带境。杭头村:玉宝境。埔头村:玉埔境。上敏营村:万寿境。洋埔村:洋埔境。美林村美林境。东刘村:龙溪境。前南村西墩村后庄村:闽东境龙山村:龙山境。玉峰村:福聚境。下梧村东埔村:龙坑境。水南村:龙首境。玉塘村:东湖境。松潭村东段村福安境。大埕村:新界境。井顶村:龙山境龙安境。倪浦村浦边村:兴福境。松峰村安前村:万春境。坑边村大王境。霞楼村:新福境。安民村埔兜村:锦屏境。沟尾村:屏南境。苍霞村周厝村:桂林境。埔尾村李厝村:松波境。东南村:横塘境。南苍村:仁永境。南山顶村:金沙境。头岐村洋中村:吉洋境。

新厝镇
凤迹村南名村马头埔村:凤迹境。桥头村:桥头境。溪西村:溪西境。南洋村:南洋境。东楼村:棉屿境。东刘村:棉山境。蒜岭村杭下前村:龟山境。新厝村:祥厝境。后屿村:龙津境。界下村何头村:钱江境。硋灶村:钱江境。霞浦村:玉蜍境。江兜村:光贤境。福山村北爿村:韶溪境。漆林村:漆林境。桥尾村:尚阳境。峰头村:鳌丰境。大沃村:鳌中境。北洋村:北洋境。

东张镇
黄仑坪村泗洲底村:万安境。凤头村:凤头境。东坪院村:福德境。少林村:少林境。玉林村:忠安境。桥头张村。永坑村:通仙境。氵祭头村:氵祭头境。邱厝村东刘村荔枝林村大路尾村田角底村:大文山境。月塘村:安由境。半岭村斗华村:顺风境。濑底村溪西村尾厝村:长溪境。刘厝村黄厝村干面村:桂林境。前洋村:香山境。先锋村上溪柄村牛坪村:顺兴境。香山村:万坑境。庄厝村:安尼境。后华村:福光境。旧香山村:香山境。石坑村:石坑境。过溪村石厝村:溪北境。芦岭村陈家底村:芦峰境。岭下村:岭下境。道桥村东门村:蓝田境。石牌村:泰兴社。华石村:蓝田境。后垄头村:锦埔境。南庄村:永安境。三星桥村:安闲境。山坑村:永安境。后洋村:安庆境。崔后村:崔后境。山腰村后乾村:山腰境。新厝陈村鸭母崎村:崔后境。金芝村:金芝境。下溪底村:下溪境。双溪村:双溪境。

沙埔镇
江南村:江南境。西叶村:西叶境。和岐村:云岐境。宫厅村:宫厅境。西山村:西山境。平林村:白石云境。江厦村甘厝村:江厦境。杭下村:鳖汛境。锦城村:锦城境。牛峰村:牛峰境。

高山镇
西郑村:龙江境。北坨村:泽江境。后耀村:后峰境。北坑村:孝耶境。杭中村:杭下境。垄上村:龙峰境石堂。境云坑境。玉楼村:玉楼境。东施村:凤溪境。函谷村:岐山境。下楼村:村田境。山后村:岚峰境。岭上村:玉岭境。前洋村:前洋境。北山后村:茵峰境。东山村:东山境。北石村:北石境。曹厝村:顶阳境。青田村:苍田境。前岭村:安汉境华塘境。院西村:后岭境。长安村:长江镜。海门村:玉海境。竹秀村:钧江境。西江村:流沙境。高山村:坑东境。门头村:穆门境。前王村:明山境。前岭村:安汉境华塘境。

东瀚镇
后营村:瀛川境。可门村:考门境。大土丘村:考盘境。文山村:文峰境。后洋村:后洋境。沙玉村:沙坞境。下海村:瀚海境。沃口村:藻江境。西安村:西安境。船坞村:船坞境。高宅村:髙宅境。横坑村:横坑境。东庄村:丰庄境。莲峰村:南崖境。

镜洋镇
红星村洋中厝村:万安境。牛埕埔村:太平境。上店村安民境。上街村:官贤境。过洋村:中华境。波兰村:善福境睦溪境。梁厝村:中华境。宝春店村:万安境。郑桥头村:安和境。磨石村:永安境。树脚村:上吾境。前马村:瓜园境。浮山村:龙庆境。山仔头村:禧庵境。上太村:东太境。东风村:东林境。梨洋村:营洋境龙庆境吾门境。东庄村:龙潭境。南洋村:美山境。竹林下村:崇兴境。西厝村:连河境。上墩村:仁兴境。下墩村:崇兴境。
说明:
1、本资料搜集于 1992 年,是经过当地道士、老村民和实地了解得到的。但本篇所收录的三不及二,遗漏和差错为数不少
2、当时只搜集有名称的“境”名,至于建置在村郊、路旁、山岭没有名称的“境”(包括土地庙)均不收录。
3、当时认为“社”与“境”雷同,有小部份社已改为境。
4、希望热心的读者在您所居住的周围和所了解到的,作一修改和补充,鼎力斧正,以求完善。来信请寄福清市民政局本人收。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30 10:11:55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建国后福清首次点塔灯盛况

何爱先

福清瑞云塔(俗称利桥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冬,竣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 年)秋。据传说,瑞云塔自建成后,每逢岁次甲子,必点塔灯。一个“甲子”,历时 60 年,一个人一生能有几次见到塔灯?
195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 周年大庆。福清县委、县政府决定要隆重庆祝这个盛大的节日。我向县委提出,是年虽岁次己亥,是否打破逢“甲子”点塔灯的俗例,在瑞云塔点一次塔灯。这个建议得到县领导的批准。是年 8 月初,我们文教局会同文化馆在县委宣传部领导下,开始紧张地筹备。但塔灯怎么点呢?我们都没有见过。通过访问老人,据称,当年是在塔的七层翘檐角上各挂一盏纸灯,里面点上蜡烛。我们经过充分的讨论,设计了一个方案:在塔的每层七面墙上分别镶装方形彩灯,绘上建国十年来国民经济各项建设成就和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科技成果等的发展情况。七层塔檐翘角上各挂一盏鸟兽虫鱼形彩灯,布上电灯。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筹备工作,耗资人民币 3600 元,终于完成了新时代的塔灯布置工作。
“要点塔灯了”,这个消息不胫而走,人们奔走相告,迅速传遍全县。许多群众穿着节日盛装,有的提前一天,有的起个早赶来县城,盼着观赏塔灯盛况。10 月 1 日,天气晴朗,虽然是日为阴历八月廿九,夜晚没有月亮,但晴空如洗,星光灿烂。当夜幕降临时,灯光通明,远远观望,瑞云塔宛如一座冰雕宝塔,又似玻璃制成。这时城关后埔街、一拂街小桥街等主要街道上,民间舞蹈队如龙舞、狮舞、蚌舞、鱼缸、台阁、陆地行舟等竞相演出,热闹非凡。但人们还是纷纷涌向利桥,一路上人群如潮,水泄不通。9 时许,县委宣传部长靳秉恭同志约我同步观看盛况,从县政府到瑞云塔下,足足挤了近一个小时。
瑞云塔下,人们这边一群,那边一堆,他们扶老携幼挈妇将雏,有的还带着铺盖,就在塔旁草地上以大地为床,安起家来。许多人住在亲戚家,也想看个通宵,不回去休息。一个古稀老人对我们说:“前 30 多年,我看过一次塔灯,哪有现在好看呀,这次塔灯太漂亮了,我这一辈子不能再看第二次了,因此,我要看到天亮,明天晚上还要再来。”群众如此钟情塔灯,真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塔灯连点三夜,夜夜人群如潮,群情振奋。
在国庆节前后几天里,我们许多同志家中宾客盈门,他们为了观赏塔灯,不远数十里来到城关。那时,粮食是定量供应的。我家中每天客人都在三桌以上,但客来当受,不能怠慢,只好四次告借粮票。后来,这件事不知是谁反映给县委领导。县委作了一个特殊决定,由县粮食局分别对客人众多的干部家庭补给一些粮票。我家也补得粮票 40 斤,缓解了粮票的紧张。
建国五十周年的大庆将届,将有一番更隆重、更盛大的庆祝活动。时隔 40 年,回首当年的点塔灯盛况仍历历在目,如在眼前。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30 10:31:34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官塘墘”史话

倪朝铭

官塘墘位于城区中心,在一拂街的北端,是古时的一个集散市场,面积约有七、八亩,中央有一个人工池塘,西边设有石质栏杆,池塘四周均为商店,也有一部分群众体闲的地方。当时偌大的融城竟无一处专供群众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无可奈何,群众只好自发汇聚“官塘墘”这块弹丸之地,于一年中开展几项约定俗成的休闲娱乐活动。现在让我略述旧时亲历亲见的一些情况,既为“官塘墘”的当时风貌留下历史资料;也为唤起年轻一代在新旧社会对比下深刻体会“身在福中要知福”的感受,从而更加热爱新融城,努力建设新融城,共同造福新融城!把融城的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到更加美好的境地。
从官塘墘这里到达融城东、南、西、北四周的距离差不多相等。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城关居民采购柴、米、油、盐、酱、醋、茶,满足开门七件事的中心购物场所。“官塘墘”的中心原来是一口大池塘,绕池有一条圆形的通道,通道外边则是民房和店铺。近年来旧城改造,把池塘填成平地,盖起了“官塘墘市场”和其他建筑物。由于这里地处闹市中心,条件优越,所以这个生意兴隆的“官塘墘市场”眼前仍旧是融城居民最丰富的“菜蓝子”与“米袋子”的供货主要商点。
昔时官塘池西边有一座明朝建筑的八扇三落透后坐西朝东大厝,厝的前落大门两侧有一对蹲坐式大型石狮,这里就是明朝叶向高相国接旨、会客的府衙,群众叫做“石狮底”。传说:由于叶向高两次入阁,是经万历、泰昌、天启三帝的三朝元辅因此经常有许多大小官员前来府衙对叶向高进行礼节性拜会。而叶相国又谦虚为怀,常常亲送客人到府衙门口。一次某官员见叶相国亲送自己到大门口,“受宠若惊”感到十分荣幸,于倒退谦让之间,一不小心跌落离府衙门外只有几米的大池塘里。虽然这个官员及时被救了起来,并无性命危险,但却被福清人民传为佳话,于是便把府衙门外这口大池塘雅称“官荡(坠落之意)池”,后来叫转了音调,变“官塘墘”也就成为这一块小地方的总称。这个传说是否属实,笔者没有进行考证,不敢妄下断语。不过相国府衙门前,即大池塘的西边的确砌起了一段石板条栏杆,据说是用以防止再有官员不慎跌落池中。而这口大池塘的东、南、北三面却没有砌造石栏杆,这是笔者亲见的事实。、旧社会,福清城关环境建设极差,群众根本没有休闲活动的场所,当然,更谈不上什么环境“绿化”、“美化”和“园林化”了!记得笔者幼年时候十分喜欢伙同一班同龄朋友结伴游玩,但苦于缺乏休闲娱乐所在,每次总是乘兴而出,败兴而归。大家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去“官塘墘”参加一年几度的群众自发娱乐活动项目,藉以赏心悦目、舒展心怀了!因此“官塘境”在我们那时的印象中便成为旧时福清城关群众自发选定的游玩活动中心地方了!官塘墘”的自发休闲娱乐活动,每年大约有这么几项内容。
(一)春节跑马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春节期间,官塘池靠南边通道总有好多匹骏马,披着漂亮的马鞍,带着五色的响铃,由马主牵着站立在道边招徕顾主,让人乘骑着沿池边通道绕池游玩(绕一圈收款若干)。小孩子骑上马背,胆大的就赶着马跑,胆小的则骑着马走,马铃叮叮当当地响,孩子们觉得既自豪又威风,十分神气。刚好春节期间大家身上都有压岁钱,于是骑马绕池一圈又一圈,直到袋里的钱花得差不多了,方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二)中秋节烧瓦塔中秋节快到了,大人们都忙着购买过节食品,准备搓米时做节吃月饼赏月。儿童们也喜气洋洋地相邀好友携弟带妹分头捡瓦片、砖头,拾木块、柴禾在官塘池旁边角落叠起七层瓦塔。八月十五夜吃过节饭,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跑到自己叠好的瓦塔点火起燃,还放鞭炮助兴。一时柴禾燃烧声,鞭炮爆炸声,大家欢呼声汇成一片,欢声雷动,响彻云霄,真是众乐乐,其乐无穷!
(三)八月十五盘诗旧时福清城关产塘街、后埔街等处有许多人利用业余时间聚集一起学盘诗,产塘街有个做细木师傅陈木香,晚上就曾在自己细木店里热心教人盘诗。笔者访问过现年八十多岁的民间盘诗老艺人林登官,他的盘诗技艺就是跟着陈木香师傅自十三岁那一年开始学习的,到今他的家里还保存着各个时期的诗篇。据他回忆:中秋佳节常常有大商店老板热情作东(备办茶、烟、水果招待,红布、果子包相送)邀请两个队到“官塘墘”盘诗。当我们到达时,早有许多看热闹群众在场等待。盘诗通常分“引子”、“开场”、“起盘”三个环节,先开的是“引子”以创造盘诗的良好气氛。如:
甲唱:
八月十五月圆圆,
盘诗齐去官塘墘。
好诗多盘三、五首,
呆诗盘出乞(被)人嫌。
乙答:
十五月光照大埕,
对面兄弟什么名。
盘输请你不要走,
明晚再来见输赢。
其次是“开场“,就像演戏的“闹台”,从“拍八仙”开始。如:
甲唱:
光拍八仙喜气来,
大锣大鼓搬上台。
莫拍剪刀铁扫帚,
单试工夫好共呆。
乙答:
十五夜半月西欹,
年少后生好盘诗。
喉咙圆圆声腔大,
看你盘出什么诗。
紧接着是“起盘”,盘诗转入正题,正式开始。
甲方唱出的题材,不论是地方掌故或历史故事,倘乙方答对不上,就算乙方盘输。如果甲方唱的内容乙方都能答对得来,甲方再开不出新题材,就算甲方盘输。由于有些听众有一定水平,对盘出精彩好诗的喝彩助兴,盘出粗鲁呆诗的嘘声议论,以致情绪高昂,参盘双方都竭尽所能不甘示弱,一直盘到三更半夜,难解难分。这时有人出来和事,并且唱道:
盘诗不过当攀谈,
列位诸君齐包涵。
今夜时间这般迟,
请你明晚再输赢。
这话一说,紧涨气氛缓和下来,盘诗双方停止再盘,群众随之散去,盛会也就结束。
(四)斗蟋蟀争输赢
秋天来临,卖蟋蟀的与买蟋蟀的都汇集到“官塘墘”开展交易,形成蟋蟀市场,讨价还价,人声嘈杂。更热闹的场面是斗蟋蟀争输赢。有的人饲养了强壮善斗的蟋蟀,专门找对手“咬蟋蟀”赌钱,围观的群众甚多,小孩子则用竹筒做笼子,买三、两头蟋蟀关在里面,然后找对手“咬蟋蟀”争输羸,赢了就兴高采烈又喊又叫得意忘形;输了就垂头丧气又咒又骂愁眉不展。
(五)做善事“放生”
在官塘池北边,竖立着一块带座的大石碑,碑上刻着“放生池”三个大字。那时有许多善男信女,他们本着“天有好生之德”的信念,为了广积阴德,特地想方设法买来大龟、大鳖、大鱼等水生动物,把它们放入官塘池“放生”。放生前先让群众观赏,吸引了大批人群,并博得广泛的赞许。那时我们一听到有人放生动物的消息,即传呼好友结伙前往参观。这样热闹的放生动物场面,一年也会见到几次。
现今每当笔者带领学生或孙儿、孙女们同去融城各个休闲娱乐景点参观游玩时,都曾利用这难得的机会不厌其烦地教育他们,使他们理解旧时融城没有游玩场所和设施,致使那时儿童幼小心灵十分苦恼的情况。让他们领会沉浸在如此优美环境中的幸福,并希望他们要好好学习,借以报答党和政府给他们创造这么美好的生活环境;同时,还要增强市民意识、提高市民素质、以主人翁态度把“融城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的要求认真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30 10:36:30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福清人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邱敦文

在中国民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称为端午节亦叫端阳节或五日节。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战国时代,楚国大夫屈原,主张法治和举贤授能,促进楚国强盛、人民富裕,最后达到统一全中国创造条件。可是当时楚王昏庸、奸臣当道。屈原的正确主张,遭到反对,被排挤流放。此后楚国政治越来越腐败,国土被秦兵攻破。最后屈原看到国都沦陷,人民流离失所,激起满腔悲愤,于公元前 278 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自尽,以身殉国。传说屈原投江时候,霎时波涛翻腾、雷鸣电闪,附近人民闻讯划船赶来,打捞两昼夜,没捞到尸体。屈原死后,楚国人民非常怀念他,每逢五月初五日,人们都划着舟来汨罗江,把竹叶包的米饭投江心,以表祭祀屈原。这样年复一年,形成民间传统节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流传至今。
福清人习惯称端午节为五日节。有首民谣把节日五天的活动内容概括为:初一当门葱;初二起假(米果)猛(松);初三面饼卷豆葱;初四包粽用精工;初五龙船爬满江。用福清话来读,五句都有押韵,朗朗顺口。
初一当门葱。这天家家都用菖蒲和艾并在一起,用红纸捆头,再用竹钉把它反钉在左右门侧。意为蒲叶似剑斩邪;艾叶如旗会招福。
初二起假(米果)猛(松)。这天各家用米浆发酵,待米浆松涨起,开始作米果。福清话叫做“起假拐(米果)”。初三面饼卷豆葱。这天家家都要煎面饼,还用豆芽、韭葱、蛏及肉丝等料调味炒熟,卷在面饼内。哪家今年有死人的,不能煎面饼,由邻居和亲友赠送,数量只能单数,取丧事不能成双之意。
初四包粽用精工。这天各户都要包粽子,便于明天带去江边观看龙舟赛时做点心,或抛到江中以示敬仰屈原之意。制粽有诀窍,粽子绑太紧煮不熟;绑太松食不香。因此,包粽是有真工的。
初五龙船爬满江。这天个个小孩都穿新衣服,新红肚兜,胸前挂着用五色线编织的蛋袋和臭丸(即樟脑丸)袋有的手腕还系五色线。这天上午龙江两畔人山人海、川流不息,有的爬上瑞云塔、有的站在龙首桥观看龙舟比赛,场面非常热闹,群舟竞渡,锣鼓喧天,观众助威,喊声震地。中午 12 时,全家人都要洗脸,用初一当门的菖蒲和艾烧的汤水洗。还要在屋内门前洒雄黄酒,小孩头额、耳孔也要涂上雄黄酒,意为驱邪消毒。还要吃午时蛋、午时面,意为平安长寿。还要贴午时书,用红纸写吉利词句,贴门窗两旁。总之,这天中午是这个节日的关键时辰,故称为端午节或端阳节。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30 10:39:39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故乡社火别样红——侨乡新厝闹元宵纪实

郭成辉

新春佳节刚过,接踵而来的便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可是一年四季中全村最热闹,参与人数最广泛,燃放烟花爆竹最多的一个传统节日。
在农村,正月季节农事尚未铺开,一年四季忙到头的乡亲们,便利用春节前后这段日子休养生息,养精蓄锐,把自己打扮得风风光光的,参加各种节日活动。象正月十五这样盛大的传统节日,乡亲们更是踊跃参加。正月初十刚过,乡亲们便筹划着架彩门,扎彩灯、购烟花、买青果、蒸年糕,忙得不亦乐乎。我那在光贤亭理事会兼村侨管会挂职的老爹,更是忙得不可开交。研究全村按片划分的区域,参观借鉴兴化人布置的特色,采购元宵夜用的烟花、供品,等等。十五日那天,我也欣然回村看元宵,在村里转了几圈未能找着老爹。原来,今年村里一改往年把菩萨(神明)抬进各家各户“福厝”的习俗,而是在村里设了三个点,实行分片包干,各点由能工巧匠布置香桌场景,各户再把供品送到指定地点统一摆放。当菩萨莅临该点时,该片的户主集体接香,这样做既增添了节日热闹气氛,又减少了许多麻烦。
在一个叫下洋的住宅区,我听到了铿锵的锣鼓声。不一会,一队人马飘然而至,那些手执彩旗的大都是 10 来岁的儿童。原来学校为了让儿童专心致志欢度传统佳节,特意放了假而在星期日补课。他们在几个大人的带领下,将喜庆带到各家各户,每到一家,户主便放鞭炮表示欢迎。于是,一整天村子里彩旗飘扬,鞭炮声不断,那一阵阵馨香更在满村里萦绕,好一幅盛世太平景象。
正月十五最热闹的场面,当属夜幕降临山村的时候。各家各户悬挂的或纸质、或塑料的各式彩灯趁着夜色竞相登场亮相,一些近年刚落成的新楼,把五彩灯泡直接镶嵌在显要位置,组成各种图案,在继电器的作用下,一组组一排排的彩灯,忽明忽暗,闪闪烁烁,车水马龙,煞是美观。把个寂静的山村点缀的如同十里长街。
天黑后,全村男女老幼聚集在相邻的郭氏宗祠和岭边宫,拉开了正月闹元宵的序幕。
参加元宵欢庆活动的有回乡度假的工作人员,有回乡省亲的华侨,也有新婚的女婿。他们或手提灯笼,或高执彩旗,浩浩荡荡,一路上吹吹打打,鼓声咚咚,锣声锵锵,人声嘈嘈,炮声啪啪,好不热闹,十分壮观回到活动中心时,祠堂前的大埕上燃起了熊熊篝火,人们围着篝火和着咚咚的鼓点在埕上不停地旋转,是为“踏火”,充分表达了乡亲们过上幸福生活后的喜悦心情,抒发了乡亲们对新春的执著追求和美好向往。
接着,乡亲们便忙着欣赏各片以“上元请福”为主题的福厝”活动。大意是送福上门,祈保平安吧。近年,村里的青壮年有 70-80%从自费留学、劳务出口等渠道出外打工,要抽调 50 多人通宵“执事”,居然人手不足,于是,今年的元宵夜实行改革,这便是前文提到的设了三个点。
郭氏祠堂是由华侨捐资 30 多万元兴建刚竣工不久的建筑物,现代化的灯饰,多姿多彩的壁画,排列有序的石柱,加上节日彩旗,琳琅满目的供品,那才叫富丽堂皇、美轮美奂呢。大堂正中红底金字的“上元请福”四字在彩灯的映照下熠熠生辉,一幅由气球悬浮的“普天同庆”、“欢度元宵”对联,不知是氢气的作用,还是看热闹乡亲们的气浪冲击自个儿且摇且摆,仿佛也在为庆元宵而欢呼雀跃。
祠堂里排列有序的供桌上,秩序井然地摆满各式各样的斋果供品。那些供品虽一碟碟一碗碗地五颜六色,林林总总,但名称却不外乎“五果六斋”、“五果十斋”、“宴桌”等。供品中最简单的要数“年糕”,家家户户都蒸上一盘供上,有细心者用花生、黑枣嵌着“福、禄、寿、囍”等字样,倒也表达了一种心意一种寄托,按最通俗的说法,即以“年糕”谐音“年高”,希望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那“六斋”、“十斋”的供品,是以红菇、香菇、木耳、金针菜等素类食品摆列六碗或十碗,摆列碗数的多寡好象与经济状况、虔诚程度、默许心愿有关。那“五果”则是五种时鲜水果,毋庸赘言。在供桌上还有一种叫“五香”又名“五凤”的供品,是为荤者,即鸡、鸭、鱼、虾、蟹等食品组成,这“五香”最普通也是供品中最起码的,几乎每家每户都得呈送一份,以示虔诚,亦为祈福。
供品,最耐看的要数“宴桌”,由于品种繁多,用料考究,摆列有序,十分引人注目。“宴桌”分荤宴和素宴,由四大八小十六围碟组成,那“四大”是四大盘、“八小”是八小碗,荤宴素宴之别亦即在此。“四大八小”可荤可素,而“十六围碟”乃是通用的,即四种青果,四种甜果,四碟咸果,四味点心(饼类)。今年祠堂里的两桌“素宴”分别由村民郭说发和郭说顶摆设,他们都有子女在港澳地区打工,捎回一些鲜见的食品被摆进宴桌,既增色不少,也让人耳目一新。是谓中西合璧,姹紫嫣红。难怪乡亲们熙熙攘攘,留连忘还。
参观了另外两个点的供品后,总得感觉是大同小异,但也有别具一格的。如村民郭能灼会同邻居摆设的“虎豹相斗”、“蟹戏苍鹰”等“四大八小十六围碟”的“荤宴”,以及自斟自饮的“济公醉酒”、周而复始的“鲤鱼跳龙门”和翩翩起舞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电动彩灯,不但吸引了大群儿童,那典故那原理还颇让大人们费解呢,更让我费解的还有那高悬的“天官赐福”条幅,据说那书法系出自郭能灼之手,我便向老郭打听这句原来仅在古装戏中见到的“吉祥话”。老郭说,正月十五是上元属天官,八月十五是中元属地官,十月十五是下元属水官,因之有“上元请福”、“天官赐福”之说,又因,元宵佳节的主题既是“上元请福”,祈保风调雨顺,合乡平安。那么,这热闹非凡的气氛正说明人寿年丰,国富民强。
哦,故乡的社火,衷心祝福一年更比一年红火。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30 10:42:20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黄檗山万福古寺

余长通

万福古寺,位于福清市渔溪镇联华村西北载云山脉黄檗山降节峰南麓。志载:“以山多产黄檗而得名”。是国务院公布全国 142 个对外开放的寺宇之一,也是日本黄檗宗的祖庭。
万福寺周围群峰拱翠,万壑呈祥,正如梁江淹所题咏的:“阳岫飞鸾彩,阴溪喷龙泉。鸟鸣丹壁上,猿啸清雀间。”他北依一起一伏断而复连的降节峰为主山;东有棋垅,古传蟒神与紫云仙博峦处为左障;西有巍然独立,势若擎天的天柱峰和状似罗汉的罗汉峰为右障;前对山势雄崛,形如卧地雄狮的狮子峰为案山;发源于罗汉泉,经“友谊桥”纵贯寺院西侧,形成“真气内聚,聚气存风,逆水向阳”典型的风水宝地。
万福寺建于唐,距今已有 1200 多年,历尽沧桑,饱经风霜。它盛于宋,微于元,重兴于明,失修于清,毁于民国,重建于 1989 年。唐贞元五年(789),莆田人正干和尚参禅六祖慧能学法回来,路经黄檗,看到这里“第一名山势郁盘,登临方觉海天宽”、“水从石边流出冷,风从叶里过来香”的地形,忆起临别时师父赠言“遇苦即止,其在于乎?”顿悟“黄檗味苦”,遂在此结庵,名“般若堂”,为万福寺开山鼻祖。他募缘建寺,从此殿阙堂皇,栋宇巍峨,很有气派,唐德宗李适赐额“建福禅寺”。隐元禅师有诗赞其:“含曹溪毒,入黄檗林,浑身是苦,遗累至今。烟幕幕,雨沉沉,千古何人解此心。”唐宪宗年间(806—820),法嗣于禅门巨匠百丈怀海的邑人断际希运高僧住此弘化,自此黄檗山成为临济道场。唐大中二年(848),应裴休丞相之邀请,在宛陵建大佛寺,因酷爱旧山,仍以黄檗名之,从此黄檗禅风远播大江南北。宋间为万福寺鼎盛时期,殿宇栉比,规模宏大。宋淳熙九年(1182),梁克家纂修的《三山志》载:“黄檗寺在清远里……,旧产钱五贯五百五十八文”。这在福清众多寺院中仅次于灵石寺位居第二。元朝时衰弱下去。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大休禅师,莆田人,结茅山中,弘扬佛法。有施主周心鉴来拜访他,见到寺宇倾圯,不以足严佛居僧,自捐资数万进行大规模修建,重建,所需材料皆由莆巴航海运来,重建了法堂、大雄宝殿、天王殿等,逐渐恢复了原来的面貌,大休禅师被奉为重兴之祖。嘉靖三十四年(1555),遭倭寇侵犯,寺宇在一场战火中焚毁几尽,寺中供奉的佛像以及所藏的佛经,都被火舌无情吞卷。隆庆元年(1567),正圆中天禅师,惠安人。先在福州高盖寺为师,后过黄檗,见到寺宇倾圮不堪,寺产寺田散落民间,遂结茅旧址,历尽辛勤,志图恢复,收回寺产十之二、三,重修山门、七堂伽蓝、使殿宇初具规模。后禅师发愿请藏经以镇宏基,留在京都八年,至万历三十八年(1610)圆寂于京都长荣茶庵。其徒孙兴寿 源、兴慈镜源,“餐风眠雪,备力劳瘁,匍匐数千里”,继续请赐藏经。历六年,得到了邑人内阁首辅叶向高极力帮助,神宗皇帝殿试《楞严经》,荣获高选,敕赐藏经 678 函,帑金 300两,敕书一道,敕额“万福禅寺”,伽黎钵孟、锡仗,特命御马监王举贲护送到寺,一时玄理禅风,布于天下。崇祯十年(1637),隐元禅师接受众僧拥戴,接费隐通容禅师住持万福寺。该寺香火又复兴旺,僧众愈千人,宗风广播,远届扶桑。清顺治十一年(1654),隐元受日本佛教界多次邀请,得到郑成功帮助东渡日本,遂在日本京都宇治建寺。为表不忘故山,仍以旧山“黄檗山万福寺”为寺名,同时,隐元还把建筑、雕塑、书法、印刷、医药、音乐等大量先进的中国文化传人日本,成为日本黄檗宗的创始人。隐元圆寂后,日本后天尾天皇追封“大光普照国师”之谥号,极尽崇荣。至今日本黄檗寺院已发展到五百多座,信徒一千多万人,其寺宇建筑格局、制度仪式等均沿袭福清祖山之制,在日本创立了“黄檗宗”,成为中日两国佛教文化交流之圣地。
1947 年,由于不慎引起的一场大火,殿宇在烈火中被烧倒坍,除远离主体建筑较远的三门、观音殿外,其余尽被烧毁,一片瓦砾,仅有遗址可供凭吊,发人唏嘘。后虽有性琰、悟舟、瑞淼、妙云、广济等和尚住此,但也无济于事。
1979 年,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贯彻落实,该寺被列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之一,1987 年成立了以中国佛教会会长赵朴初为名誉主任、妙湛法师为主任、福建各开放寺院住持任委员的“黄檗山万福寺修建委员会”。此举得到了印尼华侨陈子煌先生,日本黄檗山万福寺、黄檗宗信徒山岗容治先生,日本华侨同乡会及国内四众弟子的鼎力施助,经过十年的移址重建,使万福寺梵宇重新。1995 年,山东维坊人,毕业于福建佛学院的监院释悲升到寺主持,料理寺事,法道昌隆。重建后的万福寺,规模宏大,气势超凡,总占地面积三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一万八千平方米。耗资 1820 多万元(其中日元 7000 万元,折人民币 420 多万元)。万福寺的平面建筑布局规制彻底改变了历朝来散落式分置,而成为我国传统审美意识伽蓝七堂制建设格局。寺宇分为东西中三路。中路为主建筑,依着山势层叠而上,先后有三门、放生池、天王殿、钟鼓楼、伽蓝殿(东配殿)、祖师殿(西配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观音殿,依次而列,层层推进。殿宇之外,西北角尚有隐元纪念堂、回向堂、禅堂。东北角有香积厨、西归堂、功德堂等掩映其间。从此,千年古刹重放光明,佛日为之增辉。
万福寺的殿宇古就已成格局,建筑规模颇大。志载:“寺之创,自唐正干禅师始,盖贞元五年也。后八年于其东大辟堂宇。”不然,德宗皇帝也不会改“般若堂”为“建德禅寺”。至宋淳熙九年,历时近 400 年,尚有寺产五贯五百五十文,但志未载重建,修重之事。后又经宋、元直至明初,大休禅师和檀越周心鉴重建改建大规模修建止,又越 200 年。惜史志均无记载。经多次与寺院周围老人访谈和实地指认后认为:唐正干禅师、明大休禅师,以及隐元禅师等历代和尚的大修、大建均在现有所开挖溪流的西侧以及新开挖的溪床之上。目前,新建的殿宇除现为观音殿外,均建在原寺院东侧的溪流、溪滩、田园上。
三门万福寺建在山林之外,座落好风水的山坳里,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所以也叫“山门”。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在天王殿前七十余丈处,即建在今之隐元纪念堂前,当年的三门高二丈八尺,广五丈四尺,深三丈八尺。崇祯十四年(1641),移建在大雄宝殿、放生池前。门旁有青石阃,联云:
千古吉祥临万福,
九重紫气盖三门。
现万福寺有二道三门,第一道是入寺的必经之路,建在原石板桥的地方,坐西面东,建筑面积180平方米,高度6米。中间一大门,二旁各一小门。正中为空解脱门,左侧为无相解脱门,右侧为无作解脱门。在门前右边有赵朴初题写的:“黄檗山万福寺”镏金大石碑,闪闪发光。共有十根石柱,五幅楹联,给人以启迪,其中:
能于众生施无畏,
普使世间得大明。
进人第一道三门,眼前一片开阔的埕地,南墙垣边竖立七座七宝如来塔,和高 6 米,楼阁式的重建碑亭。往北就可看到二道三门殿,开阔三开间12 米,进深一间 10 米,高 8 米,歇山式黄琉璃瓦顶,其中有既叙述万福寺法嗣岭南六祖慧能,又关情此地山水;既叙述隐元传法日本,又展现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联云:
祖道启南天,
应是此山非凡土。
法灯传东岛,
信知中国有圣人。
登上 16 级石阶,看到殿上两旁塑有身呈青金色,右手持金刚宝杆,左手持金刚铃,威势显赫,侍卫佛陀,守护佛法的密迹、金刚巨像。出了第二道三门,就进入放生池。
放生池原在今隐元纪念堂前。砌内堂之水位于大雄宝殿前,天王殿后。现建在三门殿背后天王殿前,长 24.2 米,宽15.5 米,建筑面积 375 平方米,四周石柱围护,中架一拱桥通天王殿。放生池北面,即为天王殿。
天王殿 明洪武二十三年建,建在现隐元纪念堂前。早废。现为单檐歇山式斗拱建筑,出檐深广,殿顶脊兽全由黄绿色琉璃瓦组成。殿正门上镏金“天王殿”大字,为赴朴初所书。大殿面宽 20 米,深 19.7 米,约呈方形,由 32 根大石柱拄掌。殿内正面供奉着眉开眼笑、袒胸露腹、手持佛珠、浑厚而又和气迎人的大肚弥勒佛。走廊及殿内有 10 幅楹联,其中有颇含哲理的:
终日解其颐,笑世事纷纭曾无了局。
经年坦乃腹,看胸怀洒落都是上乘。
还有一幅楹联似对他的形象作了解说:
便便大腹咸容,祗因泯我人四相。
呵呵笑颜可掬,无非洞世事如一。
殿的两旁是四大天王巨大塑像,民间称之为“四大金刚”、“风调雨顺”。即是:东方天王,又称“护国天王”;南方天王,又称“增长天王”;西方天王,又称“广日天王”;北方天方,又称“多闻天王”。
弥勒佛隔板背后,以护法为已任的韦驮菩萨宝像,他身穿古武将服,左手握杆拄地,右手插腰,面相饱满,气韵庄严,前有一幅楹联:
菩萨化身,辅正摧邪宏圣教。
童真人道,安邦护国度群迷。
出了天王殿背后,中间又是一了天井,天井东西两侧,是钟鼓楼和祖师伽蓝殿。
钟鼓楼 原系明崇祯十四年(1641)建,高三丈五尺,广四丈八尺,深五丈六尺。现建在天王殿背后东西两侧。纵深各长 9.3 米,南北各宽 6.2 米,各高 18 米。二层,为重檐式仿古建筑,建筑面积 668 平方米。
祖师、伽蓝殿 原系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建在旧天王殿左右两廊之前。现建在天王殿与大雄宝殿之间空广的大天井南端东西,两旁建有南北宽各 5.8 米,东西深各 5.3 米。东殿是伽蓝殿,殿里供奉:中是当山土地,两侧是掌印天官和关圣帝。西配殿是祖师殿,殿里供奉:中是达摩祖师,两侧是中国禅宗二祖慧可和三祖僧璨。步上石台阶,即为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万福寺的正殿,是规模最为恢宏的主殿。大雄,是对释迦牟尼的尊称,是佛祖的德号,意思是佛有大力,能伏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四魔。万福寺的大雄宝殿,古时建在现在的隐元纪念堂上。明洪武二十三年大修,前为放生池。万历四十三年,法堂毁掉,移宝殿建于法堂上,前筑月台。崇祯十三年,拆月台再建于旧址上。殿计五间,高四丈七尺,纵六丈七尺,广八丈七尺。现重建于天王殿与藏经阁之中,重檐歇山式仿古屋顶,全殿有 42 根大石柱拄掌。大殿殿面开阔五间,面宽 25.4米,进深四开间 24.4 米,高 19.5 米,大殿前开有三扇门,后辟一门,整座大殿,重檐黄瓦,轩昂,恢伟瑰丽。殿里所供的是横三世佛。代表东方、中央、西方三世之佛。左边是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中间是中央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两旁彩塑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全殿共有十幅楹联,其中:
无我人众生寿者,相、相、相离相,然后亲证于实相。
发慈慧喜舍菩提,心、心、心印心,自能显现于真心。
还有一联:
朔唐宋元明清,临济法灯辉海外。
历汉满蒙日藏,檗山僧史耀人间。
步出大雄宝殿后门,即为二层建筑的法堂和藏经阁。
法堂、藏经阁 法堂,旧建在溪西侧现今隐元纪念堂的背后、降节峰山麓下。明洪武二十三年重修,万历四十三年旧址改建为大雄宝殿,崇祯十三年,旋复为法堂,计五间,高三丈六尺,广八丈,深七丈。现建在大雄宝殿背后,观音殿前,原系溪流之上。法堂是讲演佛法或传戒集会的地方,面宽14.2 米,纵深 23.5 米,前廊 4.1 米,东西及后廊各宽 1 米。其楼上是藏经阁,庋藏经书、书画等文物。
观音殿 从法堂东边登上近 40 级台阶,由于台阶高昂,殿堂未被火烧掉。是建国前保存下来经过重修的唯一一座殿堂。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解放后,由于长年失修,檐烂瓦碎墙塌,曾为林场牛栏。1957 年妙玄和瑞淼两和尚住此,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援助,起造在近 4 米高的台基上。开阔五间 22 米,进深四间 20 米,高13 米。殿的飞檐翘角与檐下的斗拱,彼此映衬,看上去巍峨耸峻,壮伟玲珑,极高观瞻。殿中主供立式的观音、文珠、普贤、地藏王四大菩萨。
殿前廊及殿里共有十一幅楹联,其中有:
誓愿弘深,到处能现身说法。
慈悲广大,无时不救苦寻声。
另有一幅:
狮子吼声轰左海,
曹溪滴水涨东瀛。
禅堂 1997 年建置在法堂和藏经阁西旁,坐西面东,硬山式结构,殿面宽 18.6 米,纵深 13.6 米,由圆石柱 12 根,方石柱 16 根拄掌,内供白衣大士像。全殿共有八幅柱联,其中:
学道当知心是佛,修行应以戒为师。
隐元纪念堂 中轴线殿堂的西边,从法堂前向西,跨过一座架在小溪上的“隐元桥”,即为隐元纪念堂,纪念堂 1994 年动工,1995 年竣工。建置在原大雄宝殿遗址上。坐北向南,长 18 米,宽 13 米,前廊宽 2.8 米,后廊宽 3 米,建筑面积 399 平方米。该纪念堂是日本山罔容治偕其妻严慕娥捐建。纪念堂为宫殿式,由碑亭、正殿、天井、长廊、耳房五个部分组成。纪念碑为横式三层的大理石,碑上“隐元禅师纪念碑”和“东渡僧人供养碑”碑后为碑文。穿过纪念碑登上 9 级台阶即为天井,便来到正堂。堂内正中供奉,由日本赠送香木雕成的隐元禅师的坐像,衣褶流畅,形态迫真,色彩雅丽,形貌可亲,含蓄中显露出一代禅师的大德睿智。正如林浴生先生撰的“佛本无忧长开笑口,师应有悟常展慈眉”。整座殿堂,按照宫殿式结构建造,使人感到一股端雅,古朴的气氛。殿堂前天井两侧,接有回廊和耳房,长 56.5 米,进深 2.5 米,从而与碑亭、殿堂一起构成一组独立的堂院,殿堂中有三幅柱联。
异玄奖西行远传雷音佛说。
继鉴真东渡大树黄檗宗风。
还有一幅:
逢盛世祖庭溢彩,
沐东风黄檗重光。
别一幅是日本内滕香林撰的:
文化交流,使者人皆纪念。
大光普照,国师世共推祟。
回向堂在纪念堂东旁,坐北向南,歇山顶式,面宽 16.7 米,纵深 14.1米,1996 年由日本山岗容治捐建。殿堂中供奉阿弥陀佛,左为观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殿堂前有花岗岩石起盖的纪念塔,东是大休禅师,西是隐元禅师两座纪念塔。
殿宇之外,寺的东北尚有香积厨、寮舍、西归堂、隐元东渡纪念碑等。
黄檗山万福寺不仅历史悠久,高僧辈出影响广大的名刹,而且还是风景胜地。古往今来,不少诗人、墨客到此探胜寻幽,如梁时的江淹,宋代朱熹、刘克庄、蔡襄,明朝叶向高等均留下诗篇和名句。
现在,在新址上重建黄檗寺的晨钟暮鼓,面貌焕然一新,寺周群山环抱,林壑秀美,环境古朴庄严,清森幽邃,成为中外游客争相一去的一处旅游景区。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30 11:03:46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龙屿溪畔协济庙

余长通

协济庙在一都镇龙屿溪上游北岸。《永泰县志,名胜志》载:“龙屿十八溪,在一都。源发于福清,自龙屿逶迤为十摺,宛转若游龙,至大樟入大溪。”协济庙是福清市规模较大的一座古代建筑之一,它饱经沧桑,历经磨难,今天终于修葺一新,重发异彩。
协济庙内供奉的大菩萨是唐代协力同心,急赈济民的张大郎和季大敷两位神祗。唐间,张、季随王审知入闽,择居福清西北隅岗峦起伏,绵延灵秀,树木葱绿,峭岩宽谷,古洞藏幽,清泉十八曲的龙屿溪旁。他们教民农耕,从事农业,生产谷物,发现药材,教人治病,积聚剩余,互通有无,兴集市贸易,以物易物,各保所需。“水处者渔,山处者猎,谷处者牧,陆处者农”。张、季恩泽万代,功耀千秋,赢得人们共同的爱戴。为纪念这两位先贤,福(清)、莆(田)、永(泰)三县人民修筑庙宇,顶礼膜拜,协济庙就是祭祀他俩的神祠庙。
闻名遐迩的协济庙,《永泰县志》、《八闽通志》、《闽书》、《福州府志》等均有记载:“《宋黄定协济庙记》,‘定髫令时,与群儿戏龙溪祠下,视东壁间,有断碑载,长神张氏名大郎、次神季氏名大敷’。”该庙始建年代当在唐末或宋初,历经宋、元、明、清等朝,其间几经兴废。由于地处福清、永泰、莆田三市县交界处,很受三地民众敬仰,一千多年来,香客如云、信徒众多,灵验之言,流传甚远。
协济庙座北向南,背靠蹴峰,龙屿溪横贯庙前。占地面积 1700 平方米,整座协济庙的建筑,颇具我国古建的传统风格,建造精细,布局对称,气势宏伟,结构严谨,既古朴大方,又金碧辉煌。殷内由踏道、戏楼、宾楼、拜台、正殿、天王殷、土地殿等组成。外部形态巍峨壮观,庙宇翼角高翘,正殿屋脊上有二条彩色巨龙缠绕其上,高昂龙首,怒目圆瞪,张口舞爪扑向一个宝葫芦,意为“二龙抢宝”。在熠熠生辉的琉璃瓦脊上还塑有许多飞禽走兽,整座殿顶上,宛若一座欢腾喧嚣的百兽图。庙前 200 多平方米埕地是集会和供虔诚者烧香燃放鞭炮的地方。正门上方“协济庙”三个楷体大字,苍劲有力,镌刻在坚硬的花岗石额眉上。
协济庙内部结构技巧奇特,进庙门便是戏楼,有楹联曰:
六经未成顷刻洞房花烛,
一书莫读霎时金榜题名。
这里是宋状元黄定,进士黄龟年的故里,是山地人文化活动的中心。可惜在十年“文革”动乱中,古庙再次遭劫,塑像全部被毁,戏台楹联与台沿、宫檐等雕刻仅留下斑斑凿痕,庙字被占无余,成为制造炸药工厂。重修后的协济庙,戏台为石木结构,抬梁式梁架,戏台上面设置澡井(俗称鸡笼顶),用十多道木质斗拱旋转组合而成,穹窿半球体,这种高超的构造手法,不仅体现出外观上的优美,而且科学地运用了声学原理,使演唱时声音产生共鸣,有一种绕梁“三日”的音响效果。一千多年来,不知演唱了多少“斯人莫道世间无,此曲只应天上有”的悠扬歌曲。两厢男女宾楼,以前是专供有身份的绅士及家眷看戏的雅座,宾楼前壁彩绘黄定状元和黄龟年进士的生平。戏台前是高 1.2 米,长宽各约十米的拜台,顶上亦有澡井。拜台前即为高耸恢宏壮观的正殿,二进三开间。进入庄严肃穆的正殿,殿内青烟袅袅,神灯闪烁,磐声悠悠。头载玉冠,身穿绣金红袍,深遂的双眼炯炯有神,双唇微合,面带微笑的神像安在正中。中为大王公,张、季俩大尉分例两侧。殿前有二幅既描景又忆昔的楹联:
安宫潭浮蔚奇观形成二十八宿,
协济庙环山增秀色福荫万千家。
东殿房奉祀大王公、大王妈及判官、吉使。西殿房供奉福德正神及招财、进宝诸神,塑像脸型饱满,线条疏畅,工艺精湛。
协济庙周围松柏成林,环境古朴庄严,清森幽邃。同时也是我市现存祭祀地方神祗最大的庙宇之一,一年四季游人不绝。千百年来,他们的大功大德令一代代善男信女铭记在心,广大信徒为了表达对他的深切怀念,每年农历一月初一至十五日是协济庙庙会,其时,万物萌发,桃花含苞,三市县善男信女,不远数十里扶老携幼,享献惟谨,游人如织,来这里瞻仰他的灵相,祈求得到他的护佑和感受他的慈悲之灵气。庙会期间,热闹非凡,漫山遍野,鞭炮齐鸣,震动山谷。《永泰县志.文艺志》载:
清·黄庆安《里社赛神祠》有描述当年的盛况:
豚蹄操祝过东阡,箫鼓喧阗夜不眠。
莫道田家都好事,太平天子也祈年。
一都镇有识之士以旅游文化为桥梁,架起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投资 53万元人民币进行修建,并成立了协济庙管理处,专司保护、开发、管理协济庙之职。如今,修葺后的协济庙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已基本恢复了原貌。金碧辉煌的宫殿在能工巧匠的手中焕发出青春,张、季二大尉将永远恩泽一都,为人民的富裕、文明和繁荣降福。
附:民国《永泰县志①·祠祀志》中《宋黄定协济庙记》:
定髫龄②时,与群儿戏龙溪③祠下④,视东壁间,有断碑载:长神张氏名大郎,次神秀⑤氏名大敷。唐末由固始来闽,乐兹地佳山水,卜居之。轻资⑥急义,时能赈乏。其没也立庙祀焉。水旱疾痰,祷辄应⑦。庙初亦草创载辟,每一厘役,弗劝而趋。盖神之庇此乡也久,故人之事神也勤。
———————————————————
①一都原属永泰县,1958 年始划为福清市管辖
②《八闽通志》、《闽书》均作“龀时”
③《八闽通志》、《闽书)均无“龙溪”。
④《闽书》作“庙下”
⑤《八闽通志》作“李氏”季姓亦为一个大姓。查一都有李氏后裔,从未发现有季氏后裔。
⑥《闽书》作“赀”⑦《闽书》作“乞灵报贶”。
余未进士①时,梦坻神宫,二神为起立。顾余曰:“后子②必为闻人,族亦衍以大,今未也。”比壮游场屋,历落久不遇③,每谒祠,未尝不发愧意④。意神殆⑤戏我?年二十八始补大学生。旬月前有异禽采质紫章集于舍,旦旦蜚呜,若告其征。辛卯预荐亦如之,壬辰奏春宫,亦如之。已而对彤廷,叨首唱,是禽之至,也率如前。者老或言,曩有庙象,时有禽如雀,驯集神位,合境异之,罗而寘诸象中,品色与今所见同,噫!亦异矣。定东归,拜祠下,访断碑已碎裂,深惟灵迹昭著,不有登载,后且湮没。姑说梗概,异时力倘可及,愿乞褒封。且特书屡书以象神贶未晚也。
乾道十年⑥状元黄定记。
说明:有感于近年来我市有些书籍、刊物、报纸、讲话稿等对协济庙的名称、始建时间、传说等众说纷纭,特把民国《永泰县志.文艺志》中的《宋黄定协济庙记》,并经多种版本核对,抄载于上,供续作者参考。
————————————————————
①《闽书》作“子稍长”。
②《闽书》作“子后”。
③《闽书》作“屯”
④《闽书》无“每谒祠,未尝不发愧意”等字。
⑤《闽书》无“殆”字,
⑥“乾道”只有九年,民国《永泰县志》,万历《福州府志》皆误。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30 11:09:08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古寺新貌龙卧寺

余长通

龙卧寺。在城头镇五龙村东,湖美村北。寺宇背靠五马石(山),前案狮头山,右接灵鼓山,左临龙卧岩。龙卧岩顶上,群泉汇聚,飞瀑壮如银河缺口,势不可挡。冲击岩底如天鼓重槌,其声隆隆,水荡潭中激起水花和乳雾,犹如蛟龙出洞,故寺额为“龙卧”。明内阁首辅叶向高有:“山盘沦海龙名寺,境入珠林石是莲”。历史悠久的龙卧寺,自古为福清名寺之一。她四周群峰挺秀,层林叠翠;烟霞升腾,云雾缭绕;小桥流水,摩岩石刻,美不胜收。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龙卧寺由唐历宋元,由明历清民,回首千古,坎坷曲折,曾几经焚圯,几度重建。据明《八闽通志》、清《福清县志》载:“龙卧寺,在方城里,唐咸通五年(公元 864 年)建。”相传唐初,有泉州曾姓俩兄弟,疏财仗义,打死强人后逃至五龙村上垅的地方,筑室垦荒。旁有一小寺,内供伽蓝神,故称伽蓝寺。兄弟俩死后将山田、林地全数献给寺里和尚。唐咸通甲申年寺僧移建在五马石山中,这就是龙卧寺的前身,后由于年久失修,逐渐毁圯,曾一度被人们所遗忘,以至五代和宋初的史志都找不到它的影子。
宋绍兴间,有名僧释子郊,高山瑟江人,俗姓翁,结庐石室,修身参禅。宋乾道丁亥年(1167),五龙村义士林林斌、郭日方等各施,广募众缘,另辟新址,移旧寺建佛刹于今址上,改伽蓝寺为龙卧寺。释子郊主持寺中。衲僧云集,禅风大炽,从而名动四方,成为福建名刹。在衰落三百多年后又重新兴盛起来。宋淳熙九年(1182)纂修的《三山志》载:“龙卧寺,方成里,旧产钱五百七十八文”。元至正丁亥年(1347),住持僧志喆、志贤进行大规模修建。世事沦桑,震凌风霜,殿堂梵宇,日渐荒废、廊庑门窗、倾颓莫支。随着明王朝的建立,一度冷落了的龙卧寺又出现了新的生机。明永乐三年(1405)进行了重修。明成化九年(1473),当山僧盛中重修后佛庵,未完而逝。慧深大师和其徒海月上人,继主是山,逐于明弘治五年(1492)建法堂,明弘治七年(1494)又建五帝堂。翌年又修葺钟鼓楼、仑舍、及建大雄宝殿,整座寺宇,焕然一新。崇祯三年(1630),住持僧性莲募缘重修。时有学博何连城《游龙卧》诗曰:
越将海堑入重山,结客辰峰展翠颜。
古刹渐成新色相,层岩犹点旧苔斑。
潭龙何事偏眈卧,野鸟无心尚未还。
幽径春深花更好,云中带笑引人攀。
清顺治八年(1651)再进行了一次修复。此后,随着清王朝的衰败,龙卧寺也逐渐荒芜。民国年间,政府亦无力顾及于此,寺宇逐渐破落不堪。加之曾一度成为城头农业中学的住所,所有佛像和珍贵的壁画毁坏殆尽。前几年,除残存顶漏、墙剥、椽烂的大雄宝殿外,其他殿堂倾颓几尽。近年来,侨贤陈炎面先生捐款 5 万元和侨贤高山瑟江人,释子郊后裔翁其桂先生捐资 15 万元人民币,以及广大善男信女的捐赠,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重修,故而梵宇净,气派非凡,重现昔日庄严气氛。
重修重建后的龙卧寺,分为前后两重院落,主建筑有大雄宝殿、慈悲堂、天仙府。大雄宝殿面宽三开间,进深四开间,单檐歇山顶式样,山檐深广,气派非凡,虽经后世修葺,可却依然宋末明初的风貌,古意可掬。殿里宽大的佛坛上,正中原供奉释迦牟尼佛,阿难侍左,迦叶侍右。现重塑后的佛像,中为观音菩萨,两旁是阿弥陀佛和大势至菩萨。殿的左右两侧是十八罗汉塑像。佛罗汉之外,大殿背后,尚供有文殊、普贤俩菩萨。这些重塑的佛像,面貌饱满,身形生动,色彩斑斓,线条流畅,让人刮目相看。殿中柱联曰:
仰清净,修身慈悲济世。
喜禅机,顿悟尘念尽空。
大雄宝殿东侧,为慈悲堂。原匾称祖师堂,供达摩祖师像于中,海月上人像于左,寄云禅师像于右。现改匾为慈悲堂,塑释子郊像供奉。中有一楹联:
降生瑟江,意念功名朝孔圣。
归宿龙卧,静心求佛拜如来。
大雄宝殿右侧,为天仙府,明弘治七年就建为五帝堂。作为六祖慧能嫡传的曹洞宗的龙卧寺,却以道教的“五帝”作为迦蓝神,这充分说明了释道同源,仙佛并存。五帝,古代神话中东南西北中五方的五位天帝。道教供奉为神。《周礼·大率》:“祀五帝”。唐贾公彦疏:“五帝者,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火票怒,中央黄金念枢纽,西方白帝白招矩,北方黑帝汁光纪。”龙卧寺用一整个殿堂塑像供祀五帝,这在禅宗寺院里是罕见的。
现今,古老而又青春焕发的龙卧寺,正在群峦围护,翠柏环绕之中,以她的新的风姿,迎接着终年不绝,络绎而来的中外游客的光顾。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30 11:11:36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曹山本寂出家受法于灵石寺考

刘福铸

禅宗是中国佛教中最大也最具民族特色的一个派别,它虽然尊来华传法的西天二十八祖达摩为初祖,但实际上,禅宗真正的创始人应是唐代的慧能。慧能的著名徒弟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南阳慧忠。不过四人中只有南岳、青原二家弘传最盛。南岳下数传形成仰、临济二宗,青原下数传分作曹洞、云门、法眼三宗,这五宗因同属于禅宗,故世称“一花五叶”。在此“五叶”中,又只有临济、曹洞两宗流传最长最广,因此可以说,中国禅宗的代表派别就是临济宗、曹洞宗两家。
令人感兴趣的是,追溯临济、曹洞二宗的创立,它们均与福清高僧和寺院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临济宗的创始人是唐代高僧义玄,而义玄的师父却是福清高僧黄檗希运禅师,义玄继承的是希运“棒喝”启悟的家风,又发挥了黄檗关于“一精灵分为六和合”的哲学观点。因此,临济禅苑虽不在福清,但临济禅派的创立却与黄檗希运密不可分,这是佛教史上无争的事实。福清黄檗寺为临济宗著名道场。
曹洞宗的创立迟于临济宗,其派创立人有两个。它起始于唐代浙江诸暨僧人洞山良价,完成于其弟子莆田涵江人曹山本寂。一般认为,“曹洞”宗名为“曹山”及“洞山”二名的省略合称。元代以后,河南嵩山少林寺以弘传曹洞正宗而闻名天下。清初主持重修灵石寺的鼓山道霈也属曹洞宗。
关于曹洞宗的主要创立人曹山本寂禅师,不少史家只知道他是泉州莆田(唐时莆田属泉州)人,弘法于江西宜黄曹山荷玉寺,而对本寂出家受法的福清灵石山,则多传讹为“福州云名山”。举有影响的当代著作如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徐长青著《少林寺与中国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林继文、魏道儒著《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等,均持此说。就连本寂家乡莆田市涵江区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的《涵江区志》(方志出版社,1997)以及政协涵江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纂的《涵江文史资料》第五期有关文章,如《曹山行》、《唐代兄弟两高僧》等,也都认为本寂出家于“福州云名山”。
那么,本寂是否可能出家受法于“福州云名山”呢?“云名山”存在不存在?
认为本寂出家于“福州云名山”自是事出有因。追究此说最早出处为宋·赞宁的《宋高僧传》一书(988 年成书),此书卷 13 载:“释本寂,姓黄氏,泉州蒲田人也,其邑唐季多衣冠士子……寂少染鲁风,率多强学,自尔淳粹独凝,道性天发。年唯十九,二亲始听出家,入福州云名山。年二十五登于戒足……”。
此后,凡依《宋高僧传》说法的,就都认为本寂出家于福州云名山,所引也必为此书。
但是,这“云名”二字却实在应属讹误。
首先,福州府所属各县,根本无“云名山”,志书上也从未记载过此山名,本寂怎么会在一个不存在的山寺出家呢?此其一。
其二,比赞宁《宋高僧传》早 36 年成书的《祖堂集》原版明确记载本寂出家于“福唐县灵石山”。这是最有力的证据。
按《祖堂集》一书为唐末五代泉州招庆寺静、筠二禅师合编,时在南唐保大十年(952),此书为现存最古的一部灯录体著作,在国内曾失传数百年,近年始从日本传回国内。该书卷 8 载曰:“曹山和尚,嗣洞山,在杭州住。讳本寂,泉州莆田县人也,俗姓黄,少习九经,志求出家,年十九,父母方听,受业于福唐县灵石山。年二十五,师方许受戒,而举措威仪皆如旧习……”《祖堂集》作者为泉州招庆寺僧,时莆田县与之同郡,况作者成书年代与本寂生活年代十分接近,故其记载尤为可信。
后代不少僧史著述其实也多取《祖堂集》之说。如:
北宋景德元年(1004)成书的《景德传灯录》卷 17 载:“抚州曹山本寂禅师,泉州莆田人也,姓黄氏,少慕儒学,年十九出家,入福州福唐县灵石山,二十五登戒……”
北宋宣和六年(1124)成书的《禅林僧宝传》卷 1 也载:“抚州曹山本寂禅师……泉州莆田黄氏子,幼而奇逸,为书生,不甘处俗,年十九,弃家入福州灵石山,六年乃剃发受具……”。
南宋淳佑十二年(1252)成书的《五灯会元》卷 13 也载:“抚州曹山本寂禅师,泉州莆田黄氏子,少业儒,年十九,往福州灵石出家,二十五登戒……”
元至正十四年(1354)成书的《释氏稽古略》卷 3 也载:“江西抚州路曹山禅师名本寂,生泉州莆田黄氏,少业儒,年十九岁,往福州灵石出家,二十五登戒……”
其他如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 135“兴化军,仙释”“寂禅师”条,明末即非《福清县志续略》卷 1“灵石山”条都正确记载本寂出家于灵石寺。遗憾的是,本省有关方志如宋《三山志》、明《八闽通志》、《闽书》、《闽都记》、清《福建通志》、《福清县志》等均漏载本寂出家于灵石寺的史实。或许是受云名山的困惑而有意不载。
福清灵石山被误作“福州云名山”其实很容易理解。福清古称福唐,属福州,故省称福州并无矛盾。而灵(靈)、云(雲)二字繁体相近,石、名二字亦相像,这就很容易致误。其致误原因可能是赞宁的笔误,也可能是雕板时的刻工之误。事实上,赞宁的《宋高僧传》一书的误字比比皆是。如“本寂”传记开头的“泉州蒲田人”之“蒲”字也明显为“莆”之误。赞宁为杭州僧人,在古代文化传播手段十分落后的历史条件下,记述人物出错是不足为怪的。
本寂出家于灵石山已无可疑,但是《祖堂集》及诸书均未明确记载他是出家于灵石山的什么寺院。查宋《三山寺》、明《八闽通志》等书均载,唐代灵石山建有翠石院,后得宣宗赐额改“灵石俱胝院”。今灵石寺门坊有联曰:
“九叠已荒墟,复振翠石光古迹;
三门翻胜景,喜看天寿换新颜。”
其典即出于此。唐代灵石山上除翠石院外,是别无其他寺院,可见,本寂出家处应为灵石山翠石院无疑。《祖堂集》卷 19 的《观(灵观)和尚》传中附有一则洞山良价与本寂的答问,它间接为本寂出家寺院提供了证据。该文如下:“洞山云:‘什么处出家?’对云:‘碎石院。’”因是记录师徒对话,故把“翠石院”听成了“碎石院”,“碎”“翠”古同音,显然碎石院应为翠石院之误记。
本寂出生于公元 840 年,他 19 岁到灵石翠石院出家,故其时当为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但本寂出家灵石的传法师父为谁,他书又均未记载,只有《灵石山寺志》明确记载其师为灵石开山祖师俱胝和尚。《灵石山寺志》卷 3《僧宝志》本寂传载:“曹山本寂禅师,讳耽章,莆田黄氏子,诞于开成庚申岁,胞兄为涅槃和尚。至年十九,乃大中戊寅(858),师俱胝和尚出家。经六年,方剃染受具。寻谒悟本于洞山,尽得洞上之道……”
关于本寂师父俱胝和尚,宋淳熙《三山志》卷 36“福清县寺观类四·僧寺”“灵石俱胝院”下记载了其禅迹。略曰:“先是,唐武宗时,僧元修始庵于此,诵‘七俱胝咒’,治疾祟。元结诗:‘万计千谋总不真,虚将文字役心神。俱胝只念三行咒,自得名超一世人’。后深人岩谷中,人以为遁去矣。有蔬甲泛流而下,乃沿源访而得之,再往则庐已虚矣。盖避会昌禁也。宣宗时出,诣阙。贡金买山,始创精舍,名翠石院’。至是,锡今额。光启三年,将死,书云:‘吾初住庵,刀耕火种,造伽蓝,买庄田,供僧待客,未尝缘化……'”《灵石山寺志》卷 3 也有俱胝之传:“开山俱胝和尚,讳元修,里族姓氏未详。初,武宗时,结庵于此,常诵《七俱胝咒》,故名。乡民有疾祟,辄请治之。后深入岩谷中,人以为遁去矣。时有蔬甲泛流而下,乃沿源访而得之。再往,则庐已虚,盖避会昌禁也。宣宗大中四年,出请阙,贡金买山,始创精舍名‘翠石院’。时元结有诗赠曰:‘万卷千章总不真,虚将文字役精神。俱胝只念三行咒,便得名超一切人。’示寂,谥‘慧胜’,塔于寺左菜园垅。”
从以上记载中可知,本寂师父俱胝,名元修,里籍未详应不是本地人。他与洛阳人著名诗人,进士元结(字次山)相友善,似是逃避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的灭佛运动而南来的北方僧人。但考元结生于 719 年,卒于772 年,宣宗大中四年(850)恢复佛教,俱胝“诣阙”(赴京城)时,元结已死78 年了。那么《灵石山寺志》说的“时元结有诗赠曰”时间上是对不上的。因此对于这首元结赠俱胝诗,笔者抱存疑态度。再说据《三山志》记载,俱胝卒年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他与元结卒年(772)更相差达 115年,因此也很难认为他们是一个时代的人。有人认为此诗可能是宋代宦闽诗人元绛所作,倒有可能。但俱胝和尚既以念《七俱胝咒》而得名,且擅长为人治疾除祟,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他属于密宗僧人,而不是禅宗弟子。因为佛教密宗就是以念真言咒语为修持主要内容的,并且也热衷于为人消灾治病,驱鬼祈雨等法事,故密宗又有真言宗之称。密宗最早是由来华的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及弟子不空通过翻译弘扬印度密教经典教义而形成的。由于唐玄宗的支持,得以流行全国。唐代,王公贵族多信奉密宗,唐末达到极盛。联系俱胝元修曾诣阙面圣,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俱胝原为密宗僧人。所以晚唐的灵石山翠石院应是密宗道场。而曹山本寂所依止之师为俱胝和尚,可见本寂早先所习者亦应为密宗而不是禅宗。具体说,他自 19 岁入灵石,至 25 岁俱胝方许其受戒,他在灵石翠石院学习了整整 6 年的密教。本寂后来赴江西参洞山良价,改习禅宗,密室承旨,默传心要,成为创宗立派的一代高僧。唐宋时代的许多著名禅师,多有这种转益多师的学道经历。
灵石翠石院是本寂的出家寺院,俱胝是本寂最初的授业师父,本寂的佛学基础是在灵石打下的,本寂的这段历史,是不应该被抹去的。顺带说明,本寂卒年他书均记为唐天复元年(901),世寿 62 岁,唯南宋志磐的《佛祖统纪》记其卒年为天复三年(903),以理度之,“三”、“元”手写体相近,“三”可能为“元”之误。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30 11:16:25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4-28 16:55 , Processed in 0.065795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