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福清市建设志:第五章 村镇建设 / 第三节 典型村庄

大姐姐 发表于 2019-2-21 18: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7077 0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第三节 典型村庄

一、宏路村
为宏路镇镇治所在,位于福厦公路宏路段两侧。1995年全村1685户、6855人,耕地面积160亩。工农业总产值达1.3541亿元,人均纯收入为2960元。
1993年后,该村着手进行旧村改造,至1995年,共拆迁450户,拆除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新建450幢,最高为6层,均系水泥混凝土结构,总建筑面积为36000平方米。新建街道长为1600米,宽36米,街道两旁为商住楼,总建筑面积10.08万平方米。个体商业网点林立,年社会零售总额达1000万元。
与此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村建水泥路总长为8350米,宽为3.5米;全村用电已普及,日用电量为5600千瓦时;居民安装电话近1000部,占总户数的60%.
乡镇企业有6家,分别为造纸、建筑、装潢、服务、印刷、修配等行业,1995年产值达2600万元。
村小学1所,原是60年代初建的土木结构:雨天漏水、刮风落土。1994年,投入650万元,征地30多亩,新建校舍建筑面积达8800多平方米。全校有教员82人(其中幼儿教养员12人),学生1333人(其中幼儿150人)。
1994年,建卫生所1座,建筑面积为250平方米,设病床11张。
1987年,建村敬老会1所,建筑面积700平方米。1995年起,每一老人年发养老金360元。
二、音西村
地处城区近郊,方圆8平方公里,全村有2390户、9400人。1993年跨入亿元村行列。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2亿元,村财政收入200万元,人均收入3756元。全村85%的农民盖上了新楼房,90%的农户安装了有线电视,每4户就有一部电话,高级轿车也进了百姓家。
1979年落实生产责任制时,该村因势利导,宜统则统,宜分则分,仅将耕地经营权下放给农户,把劣地(山地、溪滩为主)及农械厂、林场、石料场和糖食加工厂等集体企业统在集体手中,并通过这些企业承包及企业的资金积累,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扩大再生产。
几年来,该村大胆地调整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从原来的7.9:2.1调整为5.5:5.4,粮食产量仍稳定在3700吨以上。全村种植果树1000亩、茶叶400亩,鳗鱼、甲鱼、牛蛙养殖场有29家,养猪场20家,鸡鸭饲养场lO家,蔬菜900亩,造林2000亩。
村集体还利用不断积累壮大的集体经济和产业,与外商、外单位或个人合资兴办厂场,或独资办厂场。村里开辟了两个企业小区,已落实鞋革厂、塑胶厂等项目。
在继续发展第二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看福清FQLOOK.CN)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1993——1994年,先后投资8400万元,动工兴建农贸市场、旧车交易市场、建材市场、音西大商场、大酒店待项目,到1995年,村集体资产达8000多万元,村财政年收入可达500万元。随着村经济实力的增强。两委(毙总支、村委会)重视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首先抓村庄的建驶和规划管理,其次提高村民们的福利待遇。
(一)修建村道
1987年后,村投资25万元。修建村道19 8公里、宽6.5米,为沙土或水泥路面。
(二)水利设施
投资15万元,维修灌溉渠道87条,总长25公里,并安装3台抽水机,各为10千瓦。
(三)维修供电线路
投资20万元,对1960年开始供电的线路进行维修。
(四)兴建枚舍
由侨胞、村集体和群众集资90万元,修建4所小学校舍,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五)建科技楼
1980年投资18万元+建一幢科技楼,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
(六)建厂场房舍
自1980年后,先后投资412万元修建粮食加工厂、农械厂、果林场、机砖厂、茶厂、石料场和养鳗场等房舍,计建筑面积8380平方米。并投资220万元,购置企业设备。
(七)福利用费
垒村13个五保户,每人月均供应大米30斤。生活费25元,每人年均发给衣服2套,医疗、丧葬等费用全数报销;村干部退休费,每人每月发给20——25元;60岁以上的村民920人,每月人均发给生活补贴费10元。上述3项,全村年共开支11万元。此外,学生还享有奖学台。
音西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决心抓住地处城市发展新区这一有利条件。励精图活,再次创业。以实现新一轮的腾屯。
三、东营村
位于福清龙高半岛福清湾的突出部,是福清最大的一个沿海村庄。三面临海, 一面靠山,海岸线近8600米,有耕地3121亩,海滩地1.5万多亩。1995年,全村2598户,10726人,劳力4365个,工农业总产值3234.1万元,其中渔业收入304万元。人均纯收入2475元。
1949年前,东营是一个贫困的缺粮村,十年九旱,土地贫瘠,滩涂荒废,民不聊生。在全村500多户,3000多人中,有150户卖儿鬻女,36户背井离乡,当时流传一首民谣:“草根牛屎当柴烧,海(麻)袋做衣也见‘烧’(方言,意为还觉得暖和),三块薯片一碗汤,人畜齐住破厝庙”.
共和国成立后,东营人民因地制宜,艰苦创业,寻求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
29.png

1956年成立高级社后,依靠集体力量,改造了盐碱、烂泥和沙质等低产田1400亩;兴建3座小型地面水库,蓄水6万立方米,并修筑山塘、水渠15处,初步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
1959年,投入劳力2300工,历时两个月,在塔座门挖一条长3000米、宽22米、深32米的排洪沟,并用挖沟取出的18万立方米泥土在陈沙埕筑一条防风堤,长250米,宽6米,底宽26米,面宽5米。沟堤相济,排洪防风。
1964年,在大片荒废的海滩上,平整蛤埕。开挖港道120多条,从平潭县、三山乡等地运回海沙700多万担,建了3000亩蛤埕。至1969年,花蛤产量达1000吨,占全县花蛤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且花蛤粒大、壳薄、味美,于是东营村成了名闻遐迩的“花蛤之乡”.但是1972年,东营成了“重钱轻粮”、“以钱为纲”的“黑样板”,说什么“东营东营,鼎鼎有名,抓贝丢粮,方向不明。”结果蛤、蛏产量大幅度下降,连续几年只徘徊在600吨左右。
1973年,衣营人民发奋图强,大兴农田基本建设。集体投资50万元,在南江围海造田,半年内投入13万个工日,完成土石方17万立方米,建成高6.5米、宽28米、长1665米的南江海堤。接着在堤内,投资15万元,投入劳力2000多人,经过3个月,兴修水渠、排水渠、机耕路各14条;(看福清FQLOOK.CN)造田1000亩,每亩掺沙1500担以上,投垃圾土100多担。同年,修建一座库容14万立方米的地面水库,引入东张水库的水,开创了规格平整、自流灌溉,田间道路通畅的农田新貌。1978年后,年产粮达750吨左右。从此,东营成了粮食自给村,每年售给国家粮食、油料40多吨。
1982年7月中旬,在北江围建人工蛤苗场。投资100万元,于当年10月建成高7米、宽32米、长1060米的北江海堤。当年即投产,翌年后,年产蛤苗150吨左右。
1987年,在北江海滩的边沿“拳头山”,投资80万元,建一座面积500平方米的对虾育苗室。至此,东营所需的鳗鱼苗、花蛤苗、蛏苗、虾苗和紫菜苗等五苗已基本自给。同年,全村水产养殖面积达7530亩,比1982年增长52%.
1990——1993年,先后投资488万元,在马鞍山、埕仔底、“老鼠窝”后王港和坑弯底围垦面积计770亩。
1992年,投资150万元,建溪境鳗场,占地33亩;1993年,在发兴、细名各建一个甲鱼育苗场,分别占地为14、13亩,共投资160万元;1994年,投资50万元,建学玲甲鱼场,占地1l亩多。
1995年,近5000亩大坪海滩已全部种上花蛤,亩产平均高达5000公斤,全村花蛤产值1000多万元。
随着生产的发展,全村80%以上的户有余款,村民十有九户盖上了新房,建筑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有200多户装上了电话。
1973年后,村集体着手投资建设公益事业。
1974年安装电线,解决全村生产、生活用电。1977年投资24万元,修建村委会办公楼一幢,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兼建舞台、广场占地5亩。
1978年村筹款12万元,龙田镇政府拨款3.9万元,修建一条通往龙田镇的公路,宽7.5米,长2700米;建成5条宽4米、总长3500米的村间道路。(看福清FQLOOK.CN)1980年筹款20万元,铺砌一条宽4米、长8000米的环村石路;修建3条通往学校、下路头弄和太山宫前的石路,宽4米,总长400米;另修建4条村道,其中一条为泥结石路面,3条为石路面,宽均4米。总长2000米。1992—1993年,修建一条从村口至龙田下一村接大真公路的美贵路,投资50万元,路宽15米,长2000米,其中车行道7米为水泥路面;建一条由村口至北塔寺的村道,长1300米,宽14米,其中800米长为水泥路面,耗资70多万元,沿线拆迁121户,拆除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发补偿费130多万元;村内修建4条支路,分别通往下楼、东园、北游和井兜角,宽均4米,总长2300米,水泥路面,总造价60多万元;拓宽通往后园的次干道,路面从3米拓展至7.5米,全长1300米,泥结路面,投资13万多元;原通往溪乾的泥结村路,长600米,从3米拓宽至5米,造价3万元。
1981年,成立了全县第一个敬老会,村集体拨款4万元修建会址,面积800平方米。全村50岁以上的村民1400多人全数入会。五保户除供应粮食、燃料外,另月发生活费50元,春节发给70元;80——89岁的老人,每月发给幸福金10元,90岁以上每月发给20元;老人寿终时,家属可领到抚恤金460元,丧葬事宜统由敬老会从简操办。1982年改建电影院,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有800个座位,1984年起,由县电影公司定期供片。
1993年又建敬老会会址一幢,建筑面积925平方米,造价80万元。·村委会重视智力投资,1977年后,集资70多万元,建成小学新校舍,且不断增添设备。至1990年,小学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村集体又集资25万元,兴建幼儿园教学楼,为两层8间,于1990年11月11日举行剪彩仪式。
1995年,几位村民筹资兴建度假村。第一期建设共投入资金300万元,先建起卡拉OK娱乐中心、酒楼、桑拿浴室、游泳池等设施,并利用现成的海堤,搞游艇等娱乐项目。第二期拟在海边和浅海上建造“山村小屋”.登上娱乐中心的顶层天台,一派“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江南风光尽收眼底。眺望浩瀚海面上的东壁岛、屿头岛及松下镇,宛若“神仙三岛”,令人心旷神怡,遐想联翩。

四、一都村
一都村位于一都镇中心,是个山区村。全村山地面积22540亩,耕地面积只有2022亩,不及山地面积1/10.总户数606户,人口2836人,其中男1543人,女1293人。1995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8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43元。
一都造纸厂建于该村,1990年投产,总投资6100万元,年利润410万元,全厂工人270人。该村建有两个鳗场,均为股份制。其中春盛养鳗场占地22亩,总投资600万元,固定资产150万元,有职工21人;安宫养鳗场占地8.5亩,总投资儿0万元,固定资产60万元。全场职工10人。
1979年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农民生活提高了,大量兴建私宅。1979——1995年的17年间,共建住宅3.04万平方米,约为1978年以前原有住宅4.4万平方米的70%.
1992年以后,进行旧街改造,总长500米,新建街道路面宽17米,两旁店屋均在3层以上,共130间,为混合结构,总建筑面积2.48万平方米。新开发居民住宅区占地42亩,至1995年已建55座,总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铺设水泥路面(包括改造后的街道)700米,修建下水道1500米:1981年全村都通了电,1993年通过农电整改,年可减轻农民电费负担1.2万元;1995年6月兴建自来水厂,总蓄水量13万立方米,日可供水1500吨,用水户400户,1890人;全村安装程控电话70部,约8.6户就有一部电话。
文教福利事业也有很大发展。一都中心小学有16个班,学生600人,校园占地23亩,校舍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1970年3月兴办一都中学,校园占地52亩,校舍总建筑面积4614平方米,总投入资金110万元,1995年有12个班,学生470人;1980年3月,投资18万元,兴建电影院占地2830平方米,建筑面积694平方米,为石木结构,座位860个;1986年12月建村老人会址。为混合结构,建筑面积80平方米;1988年兴建敬老院一所,建筑面积186平方米,有孤寡老人12人,每月人均由村发给生活费140元,医疗、丧葬费用由村统筹开支。
五、下堡村
位于江阴镇东南端,是个近海渔村。全村657户、2857人。有耕地1020亩,浅水滩涂5000多亩。1995年,全村工农业总收入1250万元,人均纯收入3500元。
该村滩涂资源广阔。1979年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深得人心。1980年,新插牡蛎条石30万条。年产海蛎150万公斤。至1995年,全村养殖挂蛎达1300亩,年产值达300万元,此外,还养殖海蛏、花蛤、紫菜、虾等,全村海水养殖年产值可达1200万元。1995年,增添捕鱼固定网5000米,渔船20艘,年捕捞鱼虾9万公斤。每年夏季,全村还出动30多艘渔船,每日捞洗乌蛤10——15吨,年产值达100万元。淡水养殖近年也有很大发展,1987年村民投资100多万元,养鳗50亩,当年就收回成本。1995年扩建鳗池30亩,年产值达80万元。1994——1995年先后兴建鳖场3个,养鳖3万只,挖鱼塘3个,水面面积100亩,放养鲢、草、鲤鱼等,年产淡水鱼50吨左右。
该村耕地属占泽洋万亩丰产田的一部分。水源充足,水利设施逐步完善,至1995年,实现农田自流灌溉网络,农业持续稳产高产,总产值达1350万元。
乡镇企业发展很快。该村原只有一个粮食加工厂、紫菜养殖场和2个壳灰加工场。1979年后,村办和村民集资办的企业不断发展。至1995年,全村共有企业48家,其中在本村的有12家,在外地的有机砖厂19家、加油站17家,年安排劳力1400多人,产值达1656万元。
1980年后,农民大量建私宅。(看福清FQLOOK.CN)1978年以前,全村住房248座,总面积6.8万平方米,均为l——2层的土木结构。人均居住面积28平方米;至1990年发展至190座,总建筑面积8.74万平方米,其中砖石混及混凝土结构占36%,人均居住面积增至32.5平方米;1995年,全村有住宅455座,建筑总面积12万平方米,混凝土结构的房屋占50%,人均居住面积达42平方米。
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1979年后,投资7.5万元,安装变压器3台,投资18万元架设低压电杆,至1995年,全村住户已全数用上了电;农户用水靠水井,至1996年,全村已挖水井186口,新建的高层楼房,都安装了自来水设施;全村657户,有104户装上电话,占总户数的16%,此外,还有手提电话20台;交通十分方面,渔江公路贯穿村西,近3年来,修建村道2000米,宽为5米,结合旧房改造,建10米宽村道1000米,又建防海潮公路堤150米、机耕路3800米,全村50%的村民有了摩托车;1978年以来,在该村沿海种植防护林,现已长大成林,郁郁葱葱。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加快了文教福利事业的建设。1992年,旅外侨胞林长麟先生捐资20万元,其他侨胞及村中各界人士乐捐10万余元,为下堡小学建成了一座口间教室的教学楼,建筑面积864平方米,同时还建了厨房、厕所、体育场及舞台等。全村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6%.1995年,小学有10个班,学生400余人,幼儿班两班,人班幼儿60人。全村有大中专学生25人;有3所医疗站,大大方便了村民的求医问药;1989年,侨胞林长麟又捐资5万元人民币、台胞林云妹捐资1万元人民币,兴建老人活动中心,建筑面积240平方米,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4-19 13:56 , Processed in 0.059371 second(s), 13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