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福清市志1988版:卷九 交通 / 第二章 客货运输

八月丶未央 发表于 2019-2-21 14: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2439 0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第二章 客货运输

清代及此前,福清运输主要靠一个肩膀两条腿,不论是土特产品输出,还是日常生活用品运入,全要人力挑运。人们出远门也是靠两条腿步行,纵有骑马坐轿,非豪绅商贾不能享受。

民国时期,虽出现过修公路热,萌发汽车运输之嫩芽,然时仅5年,即在日本侵略的战火中枯萎。县境内河流短促,而少航道;沿海多滩涂,而少港口;航运未开拓,仅有30艘木帆船。

共和国成立后,运输工具不断更新,运输组织日臻完善,出现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局面。尤其是1979年以后发展更加迅速,单是1986年新增的各种机动车就有2120辆,年增长34%。一年等于1949~1979年30年总和的两倍。交通运输,货运以汽车为主,辅以机板车、拖拉机、后三轮摩托车;客运以客车为主,辅以后三轮摩托车和12万辆自行车;水运有一支能远航的机轮船队和与之相适应的装卸搬运集体。

第一节 陆路运输

一、人力运输

人力挑运 人力挑运,从古代一直沿袭下来。元代,福清每年产盐约2万吨,都靠人力挑运输出。长途物资则靠接力挑运,一站一站接下去。民国时期许多贫民,多以挑运为生,出卖劳力。1949年10月后,部分短途运输仍以挑运为主。至50年代末,才逐渐为板车、自行车和各种机动车所取代。

板车运输 民国26年(1937年),北门外东田村木匠莫成春首次发明鸟笼车(即板车),虽体小质差,只能载重125公斤,但颇受运输者欢迎。人力利用板车的形式,以一人前面拉,一人或二人后面推或成群结队助推助拉,灵活多样。板车主要用于货运,可以在车板上安个高30~60厘米的木框,亦有在车板上加前后截堵,便于运载货物,有时亦可坐人。其运送的物资以农产品为主。搬运装卸部门,有专业运输板车。1952年,福清融城组成专业运输板车队,有800辆板车。1961年并入融城搬运站,从此城乡广泛使用板车。1965年,全县有板车3119辆,达到最高峰,以后逐步为手扶拖拉机和机板车所代替。

篼 篼是作为客运的人力运输工具,其鼎盛时期为30年代,其后逐渐被淘汰,至今只残存极少量用于不通公路的大山区抬送老弱、病人。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是用两根长约4米、径约7厘米的毛竹作抬杠,中间绑着靠背竹椅,悬着一个脚踏,成为前后两人扛抬的客运工具。有时前面加抬夫一人,叫做“三其摆”。主要用于中、短途陆路客运,特别适用于崎岖不平的山路、羊肠小道。

轿子 轿子是一种客运工具,盛行于40年代,后来逐渐被淘汰,至今只残存少许用于偏僻山村旧俗婚礼、丧葬之用。轿有4种,一是花轿,专备嫁女、娶妇之用;二是凉轿,除送葬时用作魂轿、回主时用作主轿外,也用以抬人;三是大轿,大轿前后、左右有挂帘和窗帘,可遮日御风,旧时大家闺秀、有身份的男人出门多用大轿;四是竹轿,用坐椅或睡椅放在抬杠上,比较轻便。从清朝到民国时期,全县有两家轿店,一是宜有(房址在融城十五落豆区园屋后),店主郑绍裘;一是祥丰(房址在融城官驿巷),店主陈吓生弟。两家轿店均备有红轿、花轿、凉轿出租。1949年后,废除陋习,红轿弃之不用,轿房亦由盛而衰,相继关门。福清自驿铺废后,即有轿馆之设。封建社会劳动者出卖体力,无处栖身,多以轿馆为临时旅社。福清5镇都有轿馆。融城有产塘街、宦街尾、官塘墘、三门楼、后埔街、学前街、小桥街等7个轿馆。共和国成立以后,轿馆亦随之关闭。

黄包车 黄包车系从日本国传入,故又名“东洋车”。福清过去黄包车不多,也没有什么集体组织形式,随着机动客运工具的出现,黄包车逐渐被淘汰。1985年,全县仅残存4辆用于老弱病号的接送。

自行车背与四轮车 自行车背是自行车货架上安装一块木质阔板,供一位旅客乘坐,用于短途客运。

四轮车是利用自行车拖带一个两轮车斗,俗称“老鼠衔尾”,主要用于客运,亦有载货。四轮车客运的鼎盛时期为50年代和60年代初。1952年,曾组织四轮车运输合作社。1964年,全县曾有四轮车412辆。其后逐渐被摩托车所代替。80年代,剩下为数不多的四轮车,属于个体,分散拉客拉货,自谋营生。

二、畜力运输

驴驮 驴驮是在驴背上装置木架,两边放着装货的竹篓或麻袋,通行在山间小道上,是山区短途运输的主要工具。福清的驴驮始见于民国7年,时融城人江佬美、陈亦月经营为数不多的驴驮,自找货源,自谋生路。民国时期,曾有驴会组织,会址在融城镇一拂街刘厝祠(现县印刷厂)。福清的驴驮在40年代就逐渐减少。1950年以后,由于道路不断扩宽,驴驮逐步为马车所取代。

马车 1950年4月,福清搬运公司职工刘细命和方兆祥合资制造出县内第一辆马车。1953年,倪家春在融城湖滨霞将货运马车改造成第一辆马拉客车。客运马车为数不多,只是逢年过节作为娱乐性的工具。货运马车结构分两种,一称木轱辘马车,一称软胎马车。运送的路线,从融城至龙田、高山、渔溪、海口等镇以及乡村,且远运北至古田、南到漳浦。

50~60年代初期,马车是福清陆路运输的主要工具。融城镇1951年成立马车运输社,有马车19辆。1959年,曾发展到201辆,五镇搬运站和县商业、供销、农场以及私人都购置马车进行运输。至1960年,全县有315辆马车,达到最高峰。以后逐年减少,逐步让位给各种机动车辆。1981年,只剩下58辆,现已濒于绝迹。融城镇的马车社也于1982年宣告解体。

三、汽车运输

融西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民国20年8月,福清县成立第一家汽车运输业融西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资金3万多元。车站设在西门桥南端茶亭(即现福清织布厂厂址)。同年,融宏公路延伸至东张,亦归融西公司经营。融西公司自开业以后,因管理不善,亏空1.2万元,省建设厅也认为该公司车辆缺乏,设备简陋,决定改为官办。民国24年4月1日,客运由福兴泉车务所接收合并营业,货运归福兴泉货运汽车公司办理。省建设厅发还股金2.5万元,融西汽车公司遂告解体。

福海汽车公司 民国22年底,福州至海口公路通车,由俞鸿阶、施得培等人发起组织福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翌年4月,与省建设厅签订承租福海支路合约,从县城东门至海口街尾临江止,全长11公里。同年5月,正式注册成立。公司设于东门内奎光阁,并在里美、海口街等处分设车站。公司股本总额定为国币1.5万元,分150股,每股100元。购置客车3辆、货车2辆。客车载重一吨半,容客10多人,从福清往海口,每天4班。如逢平潭运来大量鱼货,就临时加班。民国27年因抗日战争公路、桥梁遭到破坏,福海汽车公司也宣告解体。

峡宏、渔宏、锦渔汽车公司和峡宏车务所 民国17年和22年,宏(路)锦(莆田江口)和峡(南)宏(路)两段公路相继通车。由于汽车公司尚未成立,宏锦路段长36公里,由宏锦汽车户联合推荐代表合约承租,拥有汽车15辆;峡宏段长28公里,由福清自由通行。以后成立峡宏、渔(溪)宏、锦渔等民组汽车公司,分别承租各路段进行营业。

民国23年4月14日,省建设厅收回峡宏汽车公司,成立峡宏段车务所,承办客运。同年10月1日,撤销峡宏段车务所,成立福莆车务所,收回渔宏、锦渔、涵锦、莆涵各公司,把营业线路展长至莆田。民国24年1月18日,改福莆车务所为福兴泉车务所。7月,从福州经闽侯、福清、莆田、仙游、惠安、晋江各县的客运,统一由福兴泉车务所专营,置有客车38辆,每日行车60次。福清设有宏路(一等站)、融城(二等站)、渔溪(三等站)、琯口(代办站)车站4处。福清货运,由各商办汽车公司同年成立的福兴泉货运汽车公司专营。福泉货运至此亦告统一。

福建省公路管理局营运福宏路段 民国36年10月,福厦公路的福(州)宏(路)段修复完竣。11月,由省公路管理局通客车,每日对开两班。民国37年3月21日,福宏班车展驶至渔溪;7月1日,通车至莆田。福宏班车在福清设2个二等站、1个三等站、1个代办站。民国38年5月初,包括渔溪桥在内的福厦沿线20多座桥梁被国民党军队焚毁,运输业务完全停顿。

福清运输站 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运输公司福州市运输分公司在福清设立分支机构——福清运输站。其中有1个二级站(福清汽车站),5个三级站(宏路、渔溪、龙田、高山、三山)和18个代办站。

1952年,福清运输站归属省交通厅,站址设在福清融城水陆街,工作人员3人。拨来1辆美制小道奇客车,系木制车厢,30座位,行驶福清——福州路线。1953年上半年,站址移到湖滨霞。

1955年,省里增拨4辆客车,于是增辟龙田、高山、渔溪、东张4条新线,有时客车也开到东瀚沿线各村庄。1956年,在南门车站站址,新建几座木石结构房子,站内设有候车室、售票房、行李房、货运组,人员从3人增至20多人。是年,开始办理货运,有零担,也有整车。

1957年,省里又增拨8辆新车。福清——福州间,每天上下午增开6班。福清与莆田、泉州正式通车。1958年,增至13辆客车,客源急剧增加,客流向以福清至龙田、高山为主。

1960~1961年,国家经济暂时困难,汽油供应紧张,汽车从用油改为烧木炭。1963年,全县客车只剩1辆,重点照顾渔溪侨区。

1964年,经济形势好转,汽车迅速恢复到12辆,并在东张、一都、白墓、三山、岑兜等村镇设立代办处。1977、1978年,驻站客车增至30辆。1979年,为了适应客流量日益增多的需要,驻站客车再一次激增。至1988年,全站共有大型客车70辆。同年完成客运量196.6万人次,周转量2164.2万人公里。

福清还有5个三级汽车运输站:宏路汽车运输站,成立于1952年;渔溪汽车运输站,成立于1953年;龙田汽车运输站,1966年3月由代办站转建;高山汽车运输站,成立于1966年;三山代办站,于1977年12月转为汽车运输站。

福清县汽车运输公司 系地方国营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其前身系福清县人民委员会车队,成立于1961年初,拥有5部华侨捐献的英国产奥斯汀柴油车,车吨位为4.5吨,总吨位为22.5吨。

1965年,全县成立运输联社车队,把江镜农场等单位车辆并入车队。全队新增车辆有解放牌3辆、摩力斯2辆、雪拂兰1辆,合计有汽车11辆。职工23人,固定资产29万元,年营运收入达23.2万元,上交利润3.9万元。1966年2月,根据省交通厅有关归口管理的精神,把福清县运输联社车队更名为福清县人民委员会交通科汽车队。

1970年,运输生产实行“三统”,公社、大队及各企业单位的车辆连同驾驶员都并入汽车队,使车辆由1965年的11辆增加到23辆。1973年又将合并来的车辆连同部分驾驶员归还原单位。1976年后,运输生产开始回升,但由于车辆缺乏修理、保养,完好率下降,1977年的利润比1976年略有下降。

1979年后,车队增购12辆东风牌5吨汽油车,动力足,耗油省,车辆完好率高,货源充足。1980年上半年上交利润第一次突破10万元大关,全年达18.15万元。1981年营业收入90多万元,上交利润19.6万元。1984年7月,改称福清县汽车运输公司。1988年有汽车27辆,总吨位143吨,货运量3.97万吨,货运周转量403.49万吨公里,营业额达98.97万元。

福清公共交通公司 1978年8月成立,归县建设局领导。1988年底,公司拥有客车20辆,775客位。职工87人。全年行车里程29.89万公里,客运量40.97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638.8万人公里。营业收入41.09万元。

福清县交通运输公司 成立于1983年4月,是经营短途客运的一个集体企业。县交通局为了解决短途客运拥挤现象,购买5辆公交客车投入营运,开辟运输新途径。1985年底,全公司拥有客车11辆,380座位。共有职工44人,其中驾驶员11人、机修工2人、干部4人。完成年客运量89.6万人次,年营业总收入45.01万元,上交利润3.54万元。1988年,拥有客车12辆,年客运量74.18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483.35万人公里。

QQ截图20190221114233.png

注:货运量、客运量均包括省属单位的营运量在内,驾驶员不包括省属单位。

乡镇运输社 共和国成立后,福清县民间运输业逐步发展起来,主要运输工具是板车、马车、四轮车。1956年2月,全县6个镇的陆上民间运输,组成14个运输合作社。其中有马车社5个(融城、海口、宏路、高山、渔溪)、板车社2个(融城、东张)、四轮车社7个(融城、宏路、海口、岑兜、龙田、高山、渔溪),从业人员800人。1958年2月,各运输社分别合并归当地农业社领导,即五社合一。民间运输车辆分散在各个乡镇,不便于集中使用、统一调配,因此1958年12月成立县陆运公司。1960年11月成立运输公司,由搬运、陆运、海运三大公司合并而成。1962年4月,运输公司解体,基本核算单位下放。1963年7月,贯彻国家交通部《关于民间运输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精神,乡镇的民间运输组织又回到运输合作社。运输工具仍然是马车、板车、四轮车。1979年后,运输社发展汽车运输。至1985年底,局属5个运输社和县搬运公司共拥有各类汽车60辆252吨位,是年完成运输量12.6万吨,运输周转量473.6万吨公里,创利润1.53万元。

个体汽车户 1949年,随着福厦、大真、福海等公路的修复,个体汽车户也应运产生。由个体户组成的闽通汽车运输站(后改为“融通”),专营福清县城——海口、福清——福州的客货业务。1954年,融通汽车运输站与新友联、福晋、益光3家联合组成福州市运输行联营组。1955年底合作化高潮时期,融通运输站的人员并入福清汽车站,财产折价入股。这些个体汽车户成了国营企业的成员。

1979年后,开放运输市场,允许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运输户共存,造成多家经营交通运输的局面。截至1985年底止,个体汽车户已拥有货车173辆,大小客车49辆,从业人员98人。营业客运路线主要有,福清——福州日对开20班,海口——融城日对开8班,融城——龙田日对开13班,融城——宏路日对开12班。1988年,个体汽车户拥有汽车183辆,年客运量1145.8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0811.85万人公里。

四、摩托车运输

1967年,福清县融城四轮车运输合作社购买第一辆幸福牌二轮摩托车。在后面增加挂斗,改装成后三轮摩托车,参与客货运输。以后陆续发展。至1975年增加到8辆,逐步取代四轮车。1976年,四轮车运输合作社更名为福清县摩托车社。

1983年,出现柴油三轮摩托车,运输成本大幅度降低,因此个体三轮摩托车户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1985年底拥有818辆,1988年猛增至2792辆。

五、其他机动车运输

机板车 1972年,福清县汽车修配厂试制成功第一辆三轮机板车(俗称“乌拇头”),其结构虽简陋,但却是机动力取代人力和畜力运输的希望,全县共产12辆。1982年以后,省内又生产有载重1吨和2吨的农用汽车。这种车结构简单,成本低,维修方便,最高时速每小时30公里,路况要求不高,可在乡间板车道上行驶,也能远行至福州、莆田、永泰等邻县市,因此发展较快。1986年底已拥有214辆。1988年增至361辆。

拖拉机 1958年从外省引进拖拉机,配有犁、耙等附件,作为农田耕作的机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转向参加社会运输。拖拉机在农村发展甚快,每年递增近千辆。1988年有拖拉机457辆、手扶拖拉机6608辆。

1988年统计,全县共有机动车11982辆,其中各种类型汽车1764辆(货车1197辆、客车538辆、特种汽车29辆)。全年货运量444.91万吨,货运周转量为20644.047吨公里;客运量1300.3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为24224.1万人公里。

第二节 水路运输

一、人力风力运输

舢板 是最简单的水路人力运输工具。在机动力运输繁盛时,亦离不开舢板,只不过用途有所不同。早期的舢板,多为独家用于内河客、货渡,行程短、载货量少,只载重200~300公斤;后期的舢板,只作大船的引渡和救生工具,亦有少数渔民用于内河零星捕捞。

篷船运输 40年代比较普遍使用,其后逐步被淘汰。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舢板的基础上船形稍加扩大,座舱处加装竹篷,挡风遮雨蔽日,故名篷船,但依然人工摇橹掌舵,亦属人力水运工具。一般的篷船设有炉灶,备有柴米油盐以供航途膳宿需用,适用于中、短途内河和沿海运输,运量一般在3~10吨之间。

木帆船运输 木帆船是风力航运工具,其结构特点在篷船基础上安装船帆,扩大船形,增加运载吨位,适用于中、长途内河和沿海水运。

1949年9月以前,全县仅有30艘木帆船。由于资本家盘剥船民和官吏走卒以封船为借口敲榨勒索,再加上苛捐杂税,造成木帆船运输业一蹶不振。除一部分从事近海渔业生产外,其余参加海上运输或渔副业兼营,渔汛期间搞捕捞,淡季搞运输。

1949年10月,海口木帆船船民自愿组织海口镇木帆船大队(福清县航运公司的前身),配合沿海军事行动,支援解放平潭岛、南日岛,承运粮食、柴草等日常用品。1952年12月,海上木帆船运输行业成立“统一盘渡”,经济上单独核算。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物资日益增多,海上运输重任落在木帆船身上,原组织“统一盘渡”,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1954年10月,改组成立海口木帆船中队,归海口航管站管理,实行统一货源、统一运价、统一调度的“三统”管理办法,使流动分散的木帆船纳入国家运输计划轨道。1956年,全国掀起合作化高潮,船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成海口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对个体入社的船只按吨位大小、质量优劣估价入股,并下放农业社(公社)管理。1958年12月,海上货运出现运量大、运力分散而又不足的矛盾,因此又从公社收回县管,成立福清县交通局海运服务公司,承担海上运输任务。1960年11月,海运、陆运、搬运三大公司合并成立福清县运输公司。1962年4月,运输公司解体,仍改为木帆船运输社。“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职工脱离生产岗位,生产停滞下降。1976年只完成运输量0.6万吨,周转量182万吨公里,相当于1954年的生产水平。1978年1月改为福清航运公司。

1949年海口成立木帆船大队时,只有14艘木帆船,87吨位,船只少,吨位低。1956年发展到32艘,载重量532吨,船只吨位多在20吨以下,固定资产4.3万元,年运输量5.8万吨,周转量12974万吨公里。以后体制几经改革,又经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有的职工离职自谋生路,运输生产受到影响。1965年,木帆船缩减到21艘,载重仍达到568吨位。船只多在20吨以上,最大的达50吨。年运输量为2.75万吨,周转量366万吨公里。1976年后即为机帆船所代替。

1958年以后,沿海零散的木帆船相继成立一个专业船队,其中龙江船队至1963年因龙江逐渐淤浅而解散。1965年,漆林船队亦解散。1982年,三山公社成立1个船队,至此,共有6个船队,即江阴、江镜、龙田、三山、北垞、玉楼等,共有职工1165人。最大的三山船队拥有船只72艘、职工520人。1985年,全部改为个体联户运输队。

二、机动力运输

福海轮船 民国初期,运入福清的日用工业品,多由融通转运栈承运,从福州用货车运至台江万寿桥码头,再以木帆船接运至闽侯县大义,然后雇工肩挑经油树、东西台、台岭至福清。民国19年前后,这条翻山越岭的古道时有匪患,致使陆上运输经常受阻。一些商人于民国20年合股成立福海轮船公司,购买一艘500吨旧船,取名福海号,开航马尾至海口航线,每月航班4次,业务兴旺,越2年,因公司用人不当,造成亏损,便把福海轮转卖给福安县,公司即告结束。

机动帆船 1978年1月,海口木帆船运输社改名福清航运公司,隶属于县交通局。主要承担福清沿海交通运输任务,承运各种工农渔业生产资料和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1959年底,驻军以退役的两台柴油机,安装一艘小机动船,送给海口木帆船运输社,由社改装为拖轮,拖运铁砂供钢铁厂炼铁。1965年底,有两艘机动船,动力140匹,共60吨位。

1976年底,共有机帆船10艘651吨,而木帆船只剩下1艘40吨位。1978年,木帆船社改名为航运公司以后,加强企业管理,迅速恢复生产。至1981年,计有机帆船17艘、油轮1艘,船吨位最大的为150吨、最小的为60吨,并实现全公司机动船化。船只更新后,航线逐步延长。1982年开拓广州航线。至此,福清航运公司的船只,北已到达长江口,南可通至广州,开创了航运事业的新局面。1988年,货运量3.08万吨,货运周转量为2087.46万吨公里,营业额达85.15万元。

沿海6个集体船队,于70年代后期出现了柴油机挂机,使木帆船机动化。至1984年底,全部木帆船装上挂机,都变成机动船。是年完成货运量12.54万吨,周转量2368.3万吨公里。1985年,6个专业运输船队全部改为个体联户运输队,共拥有115艘机动船,4412吨位、3001马力。

海平线轮船 海(口)平(潭)客运,溯至明代即有两个专门船渡,其一称里美渡,相传为里美俞姓门下婿叶向高(明内阁首辅),特许里美俞姓专营海口与平潭苏澳、潭城之间的船渡;其二谓南门渡,亦是官吏林正亨为玉屿陈姓请批的,航行在海口与苏澳之间,故又称苏澳渡。这两个船渡持有专营执照和税契文书,不准他人经营。民国33年,平潭县购置机帆船,官办海平线客货运输业务,而使里美、苏澳两渡的木帆船,失去竞争能力,先后停航,结束了俞、陈两家垄断海平线的局面。木帆船和机帆船载重量都很小,每遇六、七级大风就被阻航,来往旅客,只好耐心等待大风警报的解除,交通非常不便。

1954年,修建海口客运码头并成立航管站,办理海平客运业务,配备一艘载重50吨的轮船,航行于福清海口、平潭屿头、苏澳、潭城之间。1961年,平潭竹屿口围垦,客轮只到达竹屿口,以后平潭潭城与苏澳之间开通交通车,客轮只开航于海口、苏澳之间。80年代,由闽民502号轮船担负这项任务,每日由海口直达平潭苏澳往返各一班。航程14海里,航时为2.5小时,掌握潮水规律航行。轮船座位定员为180人,实载货物为140吨。1985年客运吞吐量为5万人次、货物零担700吨。

1988年统计,全县有机动船597艘。其中,轮驳船73艘、渡船14艘、机帆船510艘。全年货运量3.08万吨,货运周转量为2087.46万吨公里。

第三节 装卸搬运

一、县城搬运

民国时期,“扛工”、“挑夫”、“码头工”靠的是一根扁担、一副钩绳,艰苦劳动。是时,融城利桥码头操纵在当地“地头蛇”手中,对码头工敲诈勒索,为所欲为。1949年10月后,码头装卸、街道搬运、粮站搬运都回到人民的手中。1952年初,省总工会组织28人的民主改革工作队,对福清交通系统第一个组织——搬运工会,进行历时10个月的民主改革运动。同年12月,成立福清城关搬运站,下设马车、板车中队,职工达292人。1966~1976年,城关搬运站部分职工脱离生产岗位,致使企业的积累下降。1976年以后,企业开始回升。随着车辆的增多,企业收入不断上升。1977年新建一座办公大楼和停车场。1979年,城关搬运站更名为福清搬运公司。1980年底,营运年收入达49.33万元,利润5.14万元,固定资产28.53万元。1980~1985年,由于企业业务不断扩大,增收家属工190人。至1985年底,拥有汽车17辆,总吨位达77吨,营运年收入达75.20万元,利润1.60万元,固定资产55.30万元。1986年初,除1962年已在福州第二化工厂开设装卸点外,又与福州市运输公司进行横向联合,开辟第二个在福州市的装卸点,使企业的服务领域更加广阔。1988年,营业额为51.18万元。

随着搬运装卸事业的发展,对各类机械工具也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1958年,广大职工在开展技术革新活动中,取得5项成果,即活动底自动装卸箩筐;□桶装在马车上,改变过去用肩挑的落后工序;自动抽□橡皮管,打破用手舀的传统作业方式;装卸谷物升降机和“土吊杆”,上述5项技术革新成果荣获福建省晋江地区技术革新特等奖。随着企业积累逐年增加和广泛应用技术革新的成果,不断地添置、更新一部分搬运装卸工具,如耙板卸煤、油楻专用小车、车子化搬运等。公司先后购进2吨、5吨、10吨环链手拉葫芦和磨盘车。1981年,用集体资金3万多元购进1部5吨汽车式起重机,改变过去用肩扛、手拉的落后装卸起重方式。

二、乡镇的装卸搬运

海口搬运站 1956年海口码头工人、粮站搬运工和守护仓库的民兵,组成海口搬运服务社,职工48人,只有跳板、板车等原始简易的工具。1966年以后开始走上技术革新的道路,改革平台马车4架,滚珠轴承板车16架,以减轻劳动强度。1976年以后,随着海口码头的扩大发展,购置0.5吨电动吊杆4台、机板车4辆,使装卸搬运作业逐步向机械化方向迈进。1980年又在红旗码头上安装3吨固定吊车,以后又增添机板车,至1986年共有8辆机板车。海口码头的装卸搬运工作,基本摆脱笨重的体力劳动。

其他搬运站 宏路、龙田、高山3个镇的搬运站为镇属企业。渔溪、东张两镇的搬运装卸业务合并在运输社内。1979年后由于运输市场开放,农民、工人家属、闲散劳力均可进行搬运装卸,因此本来业务工作量就不多的搬运站,更加不景气。1983年,清华糖厂投产,为了便于糖和原辅材料的搬运装卸,成立福清县清华糖厂搬运站,有工人28人,当年完成装卸量2.08万吨,营业收入2.04万元。1985年有工人29人,完成装卸量7.03万吨,营业额达8.25万元。是年渔溪搬运工只有8人,完成搬运装卸量仅1.54万吨,年营业收入1.3万元。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5-3 22:33 , Processed in 0.063639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