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福清市志1988版:卷六 水利 / 第一章 工程建设

八月丶未央 发表于 2019-2-20 15: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15755 0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卷六 水利

福清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27.7毫米,多年平均迳流总量达9.15亿立方米。年水资源总量,丰水年为16.64亿立方米,中水年为10.67亿立方米,枯水年为6.14亿立方米。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福清降雨迳流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洪涝干旱交替出现,灾害频繁。每逢夏秋,台风袭击,海浪滔天,沿海乡镇海堤冲决,淹没村庄田园,吞噬人畜,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民国35年(1946年)的一次潮灾,冲毁海堤40公里,淹没农田10多万亩。沿海乡镇十年九旱,只能种植耐旱作物。

唐天宝年间(742~755年),福清县就建成天宝陂。由于旧社会政治腐败,这个古老工程年久失修,破损不堪,灌溉面积日趋缩小。

民国时期,县内较大的水利工程有天宝陂、渔溪区的曲安坝、东张区的马洋坝、茶亭区的连目坝和罗汉坝、城头区的建林坝、坂顶区的孔雀坝等水利设施以及大湖洋、江镜洋、占泽洋、化北河等蓄水河沟,受益耕地5万多亩。加上其它小型水利工程514处、水井600多眼和零星池塘等,总共灌溉面积13.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57.68万亩的23.4%。其中抗旱能力达50天以上的保灌面积仅3.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3%。由于抗旱能力低,10~20天不下雨,就会大面积受旱,粮食总产都比较低。

共和国成立后,福清县水利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50~1957年,水利建设重点是修复天宝陂,并因地制宜地解决不同类型地区的灌溉问题。1956~1957年,兴建小型水库22处,并完成其他小型水利设施,共增加灌溉4.36万亩。

特别是1958年底建成东张水库,次年5月9日,第一次试放水,受旱千百年的沿海地区,万众欢腾。同时,新建墓亭、梨庄等4座小(一)型水库,兴建、续建洋楼、湾底等14座小(二)型水库。

1958~1959年,是福清水利大发展时期。但由于战线太长,技术跟不上,许多工程质量达不到设计标准,留下了后遗症。

1963~1965年,水利建设再一次掀起高潮,一是建设高山地区抗旱综合工程;二是东张水库渠道扩建配套。全县调出5~30匹马力柴油机21台,兴建沙埔、西江等27个新抽水机站,计400匹马力。

1966年下半年后,因“文化大革命”,水利工程人员被调走,水利建设几乎停顿。1969年逐渐恢复部分水利事业,国家对水利的投资有了增加。1966年底至1970年。先后动工兴建建新水库、太城溪引水工程,扩建东张水库龙高地区高干渠以及建设江阴岛海堤等重点工程。龙田、江镜及港头公社大部分地区根本改变了农田水利面貌。

1979年以后,福清水利建设以提高水利工程标准,充分发挥效益为主要任务。至1986年,完成了中型及小(一)型水库的保坝工程,提高了水库防洪标准;新建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26座,并处理险病库,对未完成的工程进行续建配套。

从1950~1988年,全县用于水利建设的投资达8000多万元(不包括乡镇及群众自筹)。建设防洪堤200多公里。虽然遇到几次特大洪水大潮,但都安全渡过了汛期。全县共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09座,建电灌站437站,509台,装机10826千瓦;建机灌站100站,102台,1630匹马力。有效灌溉面积达43.2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71%。其中保灌面积31.86万亩,比1950年的3.1万亩增加9倍多。

30多年来,水利建设提高了抗御频繁旱涝灾害的能力,保证粮食持续增产。1988年全县粮食总产26.35万吨,比1950年的9.75万吨增长1.7倍,平均亩产超千斤。水利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第一章 工程建设

第一节 蓄水工程

福清境内溪流短促,龙高半岛向东南突入海域,水资源极为贫乏。民国时期,只有依靠群众自己开挖的一些河沟、池溏蓄水,以备小旱时小面积灌溉。福清十年九旱,农民“靠天吃饭”。

1956年建成小型水库10处,增加灌溉3163亩;建山围塘742处,增加灌溉2.1万多亩。1957年,又建成仕边剪刀溪、宏路南山、占阳北庄等12个小型水库,加上新建的其他小型水利1462处,共增加灌溉4.36万亩。这些水库规模不大,但符合“社办为主,小型为主,当年受益为主”的方针,效益明显。1958年,从建设大型的东张水库开始,在全县范围内掀起兴建水库的高潮,到1988年底全县共建成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东方红水库和建新水库),小(一)型水库16座,小(二)型水库90座,还有为数众多的塘坝、河沟等小型工程。

一、大型水库—东张水库

1957年11月动工兴建,1958年12月竣工。坝址位于石竹山下的龙江中游,集雨面积200平方公里。坝型为钢筋混凝土宽缝重力坝,坝高38米,坝顶高程56米(罗基零点),坝顶长210米。水库总面积15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54米,相应库容1.85亿立方米。以20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为54.94米,相应库容1.99亿立方米。在大坝中部设溢流坝段,堰顶高程49米,净宽40米,安装4扇弧形闸门,配手摇、电动两用启闭机4台。水位在54.94米时,溢洪量为每秒1160立方米,输水道分左右两条:左为直径1.5米的圆形压力钢管,设计流量为每秒5立方米,进口高程31米,设置钢筋混凝土事故门一道,配10吨卷扬机1台,钢管末端分3条,为直径各70厘米的叉管,安装3台卧式水轮发电机组,装机容量600千瓦,另设置30时针阀1台,以补充灌溉用水;右输水道为宽度1米,高程1.3米的马蹄形明流涵洞,设置两扇1.3米的铸铁平板闸门,钢筋混凝土事故门2扇,各安装10吨螺杆启闭机、20吨卷扬机2台。输水道进口高程为37.8米,设计流量每秒20.7立方米。

干渠两条:高干渠经上迳、龙田到高山镇院西村,长82.34公里;低干渠经城关至海口镇弥勒岩,长32.91公里。高干渠的支渠29条,总长达252.4公里,其中灌溉万亩以上的支渠9条,计长147.56公里,低干渠的支渠12条,总长30.7公里。干支渠总长计398.31公里。渠道建有建筑物3388座,其中大的建筑物有水闸65座,渡槽36座。由于龙田机场的需要,渠道在机场北的西华村下跌5米,建西华水电站,装机2台,单机容量250千瓦。并在三山南倪村建电力灌溉站。渠道纵横全县12个乡镇、220个行政村、4个农场,设计灌溉面积26.8万亩。整个工程土石方总计1000万立方米左右,总工程费用1869.8万元。

工程的兴建,迁移1个镇、2个乡、54个自然村,计2804户,1.21万人;拆迁房屋1.23万间,淹没耕地1.48万亩,共花移民费459.38万元。

东张水库投产后,1960年第八号台风期间,大坝曾出现险情,8号坝段位移量较大,其后又发现扬压力异常,灌区个别渠段及建筑物通不过设计流量,且众多的木质结构输水渡槽常被洪水冲毁。渠系建筑物的闸门都是木质叠梁式,管理不便。渠道深挖方及傍山悬劈坡,雨季常塌方。在省水电厅支持下,逐步进行配套,并于1963~1966年,大规模实施加固、扩建配套工程。1961~1966年完成的工程项目有:(一)大坝帷幕灌浆;(二)大坝加固工程;(三)位于南山、北坪埔、院西的干渠深挖方塌方的处理;(四)高、低干渠及万亩以上9条支渠(高二支、高三支、十一支、十四支、十五支、十九支、廿一支、廿四支、廿八支)的扩建配套工程,改建大型渡槽13座及大量渠系建筑物配套,处理塌方及漏水险段等,高干渠首段设计流量由每秒18立方米增到每秒20.7立方米,低干渠首段设计流量由每秒4立方米增加到每秒5立方米;(五)增建南西亭水电站,装机3台。675千瓦。改建西华水电站并扩建南倪电灌站,同时对其他支渠进行整修配套。这些工程完成后,东张水库蓄水位由50.5米增高到54米,蓄水量增加2779万立方米。灌溉面积由19万亩增加到26万亩。国家投资469.84万元,共花劳力49.8万工日。

1971年为增送东张水库的水到高山地区,对从龙田西华至高山陈厝尾的渡槽和长26.2公里的高干渠,进行扩建和改造,使南倪电灌站有足够的水源,并进一步扩建南倪电灌站。

东方红、建新两座中型水库建成后,东张水库不再向“高三支”送水。为解决南山至玻璃岭长达9公里的傍山险段输水的困难,于1980年4月动工开挖隧洞,至1982年10月竣工通水。使高干渠道缩短渠线9.28公里。

1979年,为实现干支渠石渠化,第一期工程由城关、宏路、海口、音西、江镜、港头、高山、三山、东瀚等9个公社负责砌建,总长达114.13公里,完成土石方46.76万立方米;共花劳力193.63万工日,其中拨工14.64万工日;总造价350多万元,其中国家拨款65.82万元,其余为社队自筹。石渠化工程原定分3期进行,由于投资大,花工多,且未能根本解决渗漏问题,因此第二、三期工程未再动工。

二、中型水库

建新水库 库址位于渔溪镇建新村。1970年12月开工兴建,1974年5月竣工。坝型为粘土心墙堆石坝,坝高42.2米,坝顶长335米。集雨面积44.8平方公里,总库容3892万立方米。干渠36.26公里(包括1975年建成的江阴跨海渡槽长1754米及江阴岛内干渠18公里),支渠长12公里。受益为渔溪镇、江阴乡及上迳两个村,有效灌溉面积5万亩,其中保灌面积3.8万亩。并为清华糖厂年供水600万立方米左右。国家投资688万元。

东方红水库 坝址在莆田县江口镇官庄村西,拦截三叉河流域面积62.3平方公里。1969年,由解放军福州军区组织领导,莆田、福清两县配合建成。总库容2170万立方米。为新厝乡灌溉1.1万亩,为军垦农场灌溉5770亩(后划为建新水库灌区。莆田境内灌溉面积未列入)。

三、小(一)型水库

全县共有16座(包括3处地面库),总蓄水量3459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8.77万亩。

QQ截图20190220153305.png

四、小(二)型水库

全县小(二)型水库90座,总蓄水量1987.3万立方米,可灌溉面积4.25万亩。

2.png

小(二)型水库以下塘坝工程8500多处,总蓄水量942万立方米,实际灌溉面积4700多亩。其中1~10万立方米的山塘115座,总蓄水量376万立方米。

第二节 引水工程

一、天宝陂

位于宏路镇观音埔村,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年),集雨面积85平方公里。

天宝陂引水坝系河卵石砌,长219米,高3.5米。宋元符元年(1098年),知县庄柔正组织人员重修,熔铜液以固基地,修渠2000多米。灌溉音西霞楼至海口梧屿的十洋之田。清咸丰五年(1855年)再次重修,曾名咸丰坝。民国时期,政府不重视农田水利,缺乏养护。民国34年(1945年)竟在天宝陂水坝挖一缺口排水捕鱼,致次年受洪水冲击,缺口更大。当时政府以竹篓堵塞缺口,敷衍了事。民国37年,福建省政府称拨款60亿元(金圆卷)重修天宝陂,但实际只拨5亿元,亦多为豪绅权贵饱入私囊,实际没有修成。

1950年,人民政府即对天宝陂加固重修。国家贷款旧人民币38.25亿元(即新人民币38.25万元)。大坝外坡改为浆砌条石滚水坝,灌溉8000亩。1951年,成立天宝陂水利管理委员会,配备专管人员,加强工程的管理养护。30多年来,几经改建,现正常引水量为每秒1.5立方米。音西、宏路、海口3个乡镇17村及东阁农场受益,灌溉面积1.36万亩,并向福清糖厂、八一钢铁厂等7个工业单位供水。

二、太城溪引水工程

1970年4月,兴建太城溪引水工程,年引水1600~2000万立方米入东张水库。太城溪是龙江支流,在镜洋甘厝以上可利用集雨面积39.5平方公里。枯水年来水量2541万立方米,平水年来水量为3205万立方米,年平均流量为每秒6立方米左右。

该引水工程包括拦溪水闸和引水渠道:

水闸建在甘厝桥南200米溪道狭口处,为风化岩基础,左岸为田地,右岸与福厦公路毗邻。水闸按10年一遇洪水设计,百年一遇洪水校核。共6孔,其中净宽5米的5孔,净宽3米的1孔,总净宽28米。5扇闸门采用钢筋混凝土弓形结构,设置5台各10吨的双螺杆同步启闭机。一扇为钢筋混凝土平板门及1台5吨的螺杆启闭机。

引水渠道全长3公里。于甘厝桥南约10米处,渠道采用挖明渠、建造石砌圆涵洞和开挖隧洞3种形式。其中明渠长593米,石砌圆涵洞长832米,隧洞穿越太城岭北麓,长1445米,总工程土石方量12.5万多立方米。国家投资38.7万元,投工16.5万工日。工程建成后,对于龙田、高山地区的灌溉起了重要作用。该项工程投资省,不占地,不移民,管理费用少,效益相当于一个中型水库。

三、其他引水工程

民国时期,引水工程甚少。据1949年底统计,全县灌溉千亩(含千亩)以上、万亩以下的引水工程6处,灌溉面积1.25万亩;灌溉千亩以下、百亩以上的引水工程76处,灌溉面积5800亩。合计只能灌溉1.83万亩。

共和国成立后,在加固重修天宝陂引水工程的同时,扩建改建加固配套其他引水工程,并新建一批小型水利工程。1988年底,全县除天宝陂、太城溪两个灌溉万亩以上的工程外,灌溉千亩以上、万亩以下的工程6处,灌溉千亩以下、500亩以上的工程11处,灌溉500亩以下、百亩以上的工程86处,灌溉百亩以下的工程293处。合计396处,有效灌溉面积8.76万亩。由于许多引水工程与其他水利工程有重复灌溉,故实际受益面积只有5万多亩。

QQ截图20190220153421.png

注:表中有效灌溉面积与其他水利设施有重复灌溉的情况。

第三节 提水工程

清代、民国时期,福清县农民长期使用手拉、脚踏水车和戽斗为灌溉提水工具。

1953年,音西乡霞盛村兴建县内第一座抽水机站,安装柴油机1台、36匹马力,从天宝陂上游抽水灌溉农田。这是在提水方面解放劳动力的开始。

1955~1965年10年间,是提水工程大发展时期。共建成抽水机站145站,装机164台、2797匹马力。其中电动11站,装机11台,容量117.6千瓦。

1964年,全省大力推广水轮泵站。福清县在一些坡降较大的溪流并利用渠道跌水兴建一批小型水轮泵站。至1981年,全县建成水轮泵站15处,23台,灌溉面积350亩。但由于建水轮泵站,要在河道、渠道上筑堤设闸提高水位而影响溪流排洪和渠道通水,且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已全数报废。

1973年,福州西郊至福清县朱山口11万伏高压输变电线路建成,与县内小型水电站并网,农村普及供电。提水工程大量由机动发展到电动,由小型发展到大型,部分原来的机灌站改为电灌站。至1988年,全县建成机灌站100站,102台,1630匹马力(原有机灌站大部分改为电灌站);建成电灌站437站,509台,装机容量10826千瓦,灌溉面积4.52万亩。

福清县最大的一个电力提水站是南倪电灌站,建于三山乡南倪村西南的东张水库高干渠上。总装机容量952千瓦,设计抽水量为每秒9.68立方米。如水源允许,可灌溉8万余亩。

1959年秋,为使东张水库发挥更大效益,在沿海最大旱片高山地区灌溉更多的耕地,因而在距东张水库坝头66公里的南倪村西南边兴建南倪电灌站,安装4台各55千瓦的电动机,带动4台轴流泵,净扬程5.2米,总出水量每秒2.36立方米。电源来自西华小水电站。1963年,又安装4台各28千瓦的电动机,带动4台混流泵,总出水量为每秒0.8立方米。电源来自西华及南西亭小站并网。1971年从朱山口变电站架设3.5万伏高压线路至南倪变电站,并为南倪电灌站专设1台1000千伏安变压器,增装4台各155千瓦的电动机,带动4台轴流泵,净扬程5.4米,总出水量为每秒6.52立方米。自1959~1988年的29年间,南倪电灌站为高山地区提水年均达790.34万立方米,实灌面积3万多亩。

至1988年,全县除大旱之年和个别地区有时还看到古老的水车和戽斗在浅沟提水外,正常年景古老的提水工具就废置不用了。

QQ截图20190220153447.png

注:其中包括东张水库南倪电灌站12台952千瓦。

第四节 防洪排涝工程

“一天大雨哗啦啦,三天无雨干巴巴”。这句民谣道出了福清易旱又易涝的特点。民国时期,本县的五大洋,即大湖洋、五龙洋、江镜洋、坑边洋和占泽洋,各洋耕地都在万亩以上,但没有一条象样的港道进行洪水导流。排洪水闸太小,且各洋内港道弯曲淤塞,因此,逢旱则灌无水源,遇涝则排无出路。一遇大雨,山洪暴发,耕地全部受淹,有时淹期长达3天以上。洪涝为灾时间,一般都在每年6~8月份,适值早稻孕穗扬花、地瓜正在生长、花生即将结实之时,致各种农作物产量大减,有的甚至绝收。全县易涝面积7.19万亩,占全县水田总面积的1/4。共和国成立后,防洪治涝工作取得显著成就。

一、海堤

福清沿海海岸线长,滩涂浅。1950年就开始建堤防潮垦殖。至1957年,全县建大小海堤204条,总长24.11公里。其中江镜农场垦区于1957年建成,海堤长10.37公里。1960年建成的东阁农场垦区,海堤长4.95公里。1966~1978年,虽因“文化大革命”动乱,有所影响,但70年代初仍开始抓围垦工程,共围垦38片,面积有3.45万亩。

自1950~1988年,全县大小围垦工程共95片,总面积21万亩。建成外海堤92条,总长148.4公里,水闸140座。保护堤内耕地30多万亩。其中大型海堤工程:

大扁岛海堤 1977年10月动工,1980年建成。海堤位于三山乡北面,建成后大扁岛与大陆相连。受益8个行政村(其中大扁岛4个村),耕地面积1.1万亩。海堤两条,总长2710米,其中白鹤堤线2182米,牛头堤线528米。

白鹤堤线及牛头堤线设挡潮排洪闸两座6孔,每孔净宽3米,闸高8米,闸底设计高程-1.5米(黄海高程),基础系岩石及风化岩。整个滩地一片平坦,平均高程1.36米。白鹤堤线堤顶设计高程6.5米,牛头堤线堤顶设计高程7米,另加防浪墙0.8米。历史最高潮位5.24米。

总工程量87.95万立方米,其中石方36.88万立方米;总需劳力220万工日,其中技工65万工日;工程费326万元,其中国家财政补助188万元。

柯屿海堤 1978年10月动工兴建,1981年11月合龙截流成功。1982年东堤在大潮时溃决,年底前重新完成堵港,1984年5月全面竣工。海堤4条,全长2189米。其中东堤长560米,西堤长617米,岭下堤长612米,柯屿堤长400米。东、西堤为新建深港堤段,海堤最高为15.2米;岭下堤为原江阴进岛公路加高培厚及闭气堤段,柯屿堤是旧堤加固段。水闸两座9孔,总净宽69米。其中东堤水闸3孔,净宽9米,采用平板钢筋混凝土闸门,配20吨螺杆式启闭机3台;西堤水闸6孔,净宽60米,弧形钢筋混凝土及钢板闸门,配50吨电动卧式油压启闭机6台。

整个工程完成土石方213.39万立方米,其中石方128.74万立方米;总投劳力462.91万工日,其中技工163.02万工日;总造价682.79万元,其中国家补助629万元。

城头海堤 1975年3月动工兴建,1983年10月竣工。位于城头乡东北部,峰前、后俸、东皋、山下、梁厝等行政村南面的滩涂上。北靠福清至长乐的公路,南临福清湾。海堤全长3700米,堤顶高程6米(标高罗基,下同),防浪墙顶高程6.8米,堤顶宽3米。大堤东端设3孔水闸1座,总净宽9米,闸底高程-1.9米,安装20吨手摇、电动螺杆式启闭机3台。整个工程完成土石方109.78万立方米,其中石方19.72万立方米;总投劳力187.87万工日,其中技工16.15万工日;工程总造价231.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46.8万元。

QQ截图20190220153539.png

注:内海堤35.17公里。

二、河道治理

治理化南、化北河 1950年,县水利部门开始对化南河、化北河采取拓宽、疏浚、设闸等治理措施,既解决排洪问题,也增加灌溉面积。1955年3月中旬,化北河疏浚工程竣工,新开河道4公里,受益面积5563亩。

治理可洛溪 1975年,县成立可洛溪造田工程指挥部,着手治理可洛溪。自古以来,可洛溪每逢雨季,洪水暴涨,土地被淹,道路毁坏,桥梁倒塌,且沿溪又是血吸虫滋生地。通过勘测设计,整条溪分3个自然段,按5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设计校核,同年12月18日动工,仅40天时间,即完成第一期治理工程,开挖河床长7850米,完成挖方40.2万立方米,投劳力32.3万工日,投资6万元。第二期的治理工程于1976年2月动工,1977年9月基本结束,河堤砌石护坡,沿溪修建排水建筑物和交通桥梁等。完成工程量12.22万立方米,其中石方6.57万立方米;投入劳力25.29万工日,其中技工3.94万工日,除7+850以下土方扫尾和河堤砌护坡差2公里外,其他部分均按原计划完成,共投资23.47万元。第三期治理工程于1978年12月基本完成,平滩整土,垫土造田1153亩。完成土石方43.93万立方米,其中石方1.25万立方米;投入劳力34.32万工日,其中技工8.24万工日。

可洛溪的综合治理,改善原有的水利设施,增加灌溉面积;减少山洪暴发的为害,保护两岸近万亩农田;平整造田1000多亩,消灭钉螺,根绝沿溪附近村落血吸虫病的发生。

治理五龙洋 1979年11月,开始整治五龙洋,对于从五龙塔桥至牛宅桥全长3000多米的大港道,进行截弯取直。港道原面宽8~12米、深2米左右,扩大为宽24米、深3米;新建桥梁5座,桥面均宽6米,为钢筋混凝土双车道。国家投资4万元,历时20天,投入劳力20多万个工日。治理后,除特大暴雨外,已基本上解决五龙洋的洪涝灾害问题。

三、排水涵闸

1951年起,先后建成江镜洋契港、长脚港排洪闸、占泽洋的何厝排洪闸和坑边洋排洪闸。并对大湖洋的南厝、东阁、闻读等3个排洪闸进行移位重建,由原来6孔、总净宽12米,扩大为15孔、总净宽26.8米,泄洪能力比原来提高两倍多。

1954年,县成立化北河指挥部,兴建化北河双孔排洪闸3座,建拦水坝1座、截水闸1座、小涵洞10个。

1954~1955年,兴建斗垣海堤,长880米,设11孔大型水闸,总净宽22.4米。

1957~1958年,江镜农场建新堤,长900米,设大型5孔闸和4孔闸各1座,新开排水渠3条,宽20~30米,总长10余公里。

其它易涝地区都经过几次整治,各洋所有排洪闸的排洪量,均按该洋的集雨面积和当地雨情以及洪水周期,或10年一遇、或20年一遇、或50年一遇的情况校核设计,在排洪闸以内的主要港道也通过扩建、改建、清淤等措施,解决洪水漫流现象。对于垦区内港道,也都按洪水标准进行设计,从而基本上解决了涝灾问题。

至1988年,全县建成外海堤大小排洪闸140座(新建大围垦工程包括原有小围垦区,原有水闸已不用或废掉)。大小型水闸闸门,95%以上由原来的手提木板,改为钢筋混凝土闸门,并安装上启闭机。已能做到虽遇大暴雨,也能在几个小时内排完洪水。全县除涝面积已达6.18万亩。其中5年一遇洪水的5.62万亩,5年以上一遇洪水的0.56万亩。但如遇特大洪水,全县尚有1万多亩耕地仍未能避免涝灾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4-28 06:53 , Processed in 0.055064 second(s), 13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