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福清市志1988版:卷二 自然地理 / 第八章 自然灾害

银戒指 发表于 2019-2-18 00: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5244 0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第八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旱 灾
福清县年降雨量虽丰沛,但降水季节分配不均、蒸发量大,旱灾经常发生,俗称“十年九旱”。
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 大旱。
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 大旱。
明隆庆二年(1568年) 大旱。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 旱,4700顷田园荒芜无收。
清康熙元年(1662年) 大旱,139.38顷田园荒芜无收。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大旱。沿海1461顷田园荒芜无收。
清雍正六年(1728年)秋季 大旱。
清乾隆元年(1736年) 大旱。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夏季 大旱,作物减收。
清同治九年(1870年)夏季 大旱,农作物损失严重。
清光绪五年(1879年)七月 旱灾严重,农作物不能下种。
清宣统三年(1911年) 春、夏均大旱,早稻焦萎,秋季发生饥荒。
民国15年(1926年) 大旱。
民国20年大旱。
民国32年 从春至夏,3个月未降滴雨,作物全部枯菱,秧苗逾期未插,秋季作物无收成。灾情为百余年来所罕见。
民国34年 春季大旱,作物绝收。秋季又旱,东阁、杞店、南厝等地,旱情尤为严重。
民国35年2月 旱;8月又旱,农作物枯死。
民国36年春 旱,农作物枯死。夏季又旱,大豆、花生、晚稻、甘薯等作物枯萎无数。
民国37年春 旱严重,旱期156天,河床干涸,田地龟裂,早稻无收成。是年饥荒严重,仅高山、平化、东翰3个乡就饿死345人,成千人沦为乞丐,灾民流离失所,卖儿鬻女。
民国38年秋 旱,旱期40天左右。农作物歉收。
1950年6月 旱,花生枯死1/5。秋后无雨,旱月余,农民挑水种麦。
1951年6月20日至8月10日 旱,受灾面积达15.56万亩。
1952年10月中旬至12月5日 近50天无雨。
1953年7月6日至8月16日 旱,受灾面积45.5万亩,占耕地面积78%。是年粮食减产1.46万吨。
1954年春 旱持续25天,2000亩秧地无法播种。6~10月又旱120天,受灾面积33.4万亩。秋后至翌年初春,又连续4个月无雨,27.78万亩作物受灾。是年全县粮食减产1.94万吨。
1955年4~5月初 旱20天,1.27万亩耕地无水溶田,1808亩秧田龟裂,花生、黄豆受灾17.98万亩。6月11日至7月初,又旱20多天,受灾面积37.43万亩。9~11月初,大旱近70天,受灾面积15万亩。
1956年6月17日至8月 夏旱70余天,受灾面积37万亩,占夏种面积的70%。10月又旱,受灾面积38万亩,7万多亩作物枯萎,6100亩作物全部枯死。
1957年6月中旬至8月初 43天无雨。36万亩作物受灾,占作物总面积68%,连作晚稻有2.8万亩无法插下。
1959年5月 旱,受灾面积8.34万亩。7月中旬至8月12日又旱,受灾面积21万亩。9月29日至翌年3月19日,旱持续173天,受灾面积51万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8%。
1960年冬 全县大旱,城关地区特别严重。自9月25日至翌年1月3日101天未下过透雨。
1962年春 旱,城关地区自1月8日持续至3月19日。冬全县又大旱,自10月15日持续至翌年3月14日。1.89万亩冬种作物不能下种,受灾面积6.29万亩。
1964年6月28日至8月21日 沿海大旱。秋、冬季,全县又大旱,连多雨少旱的东张一带也深受灾害,龙田一带旱情尤其严重,旱期自9月21日至翌年1月3日,达104天。
1966年夏 大旱。城关地区旱期自7月6日至8月16日,达42天。
1967年9月至翌年1月 120多天,全县大旱。
1968年 秋、冬旱。秋粮比上年度减产47%,部分地区粮食绝收。
1969年夏 城关地区旱,龙田、高山沿海一带大旱,旱期自6月底至8月上旬,约40天。9月至翌年1月的100余天,全县旱,龙田、东皋沿海一带旱情特大。
1971年1月30日至4月24日 全县旱,城关地区大旱。
1972年8月21日至10月下旬 60多天,城关、龙田一带旱情特大。
1974年夏 中部平原和沿海地区旱,高山一带大旱。
1975年7月2日至8月4日 全县旱,城关地区大旱。
1976年春 城关地区大旱,龙田一带发生特大旱灾,旱期自上年12月15日持续至是年2月28日。10月29日至翌年1月1日,全县又旱,沿海地区大旱。
1977年2月10日至3月29日 全县旱,沿海地区大旱。
1978年夏 中部平原及沿海地区均遭特大旱灾,城关地区旱期自6月28日至8月12日。
1979年6月至8月19日 城关地区遇特大旱灾,沿海地区亦大旱,全县受旱面积达19万亩。冬季,城关地区大旱。
1980年夏 大旱,6月初至7月中旬连续两个多月未下过透雨。
1983年夏 出现特大旱灾,城关地区旱期自6月下旬至8月下旬,全县受旱面积30多万亩,大部分水库几乎全部干涸,3万亩晚稻插不下,2万亩稻田龟裂,秋粮减产1.04万吨,花生减产46%。是年9月下旬至12月底又大旱。
1985年9月底至10月底 连续月余未下过透雨。5.78万亩粮食作物受灾,其中4.52万亩减产3成以上,粮食减产2965吨。11月初至翌年2月初,又大旱。
1986年夏 旱,紧接着秋季大旱,7~9月的降水量只有157.5毫米,比历史上同期的平均降水量减少2/3,旱情至10月下旬解除。除东张水库外,中小型水库和池塘、沟渠几乎全部干涸。全县农作物受旱面积达35.5万亩,有300亩中稻、2.29万亩晚稻绝收;甘薯多数无水灌溉,小象鼻虫危害严重,出现臭薯50%;秋粮减产19.2%。
福清“十年九旱”原因是:
第一,降水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秋冬少雨水。一年的降水80%以上集中在春夏季节。其中3~6月的降水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1%,而7~9月雨日少,多晴热天气。年降水量自西北山区向东南沿海递减,多雨区的降水量比少雨区将近多1倍。
第二,地表、地下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严重不足。因地形自西北山区向东南沿海倾斜,河床比降大,源流短,大部分溪流迳入大海。龙高半岛几乎没有溪流,且凸出部多为红土台地,地下水蕴藏量极少,水资源紧缺。1950~1988年,虽修建大量水利工程,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但是,在中水和枯水年份,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仍不能满足实际需水要求。即使是丰水年,沿海地区依然缺水。
第三,森林复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水土流失面积广。近20多年森林资源锐减,引起气候恶化,旱涝频率有所增加。
全县约有2/3的地区经常出现旱灾。沿海地区灾情尤甚,中部平原次之,山区较少出现。
2月11日至4月30日之间出现的干旱称为春旱。中部平原地区出现春旱的年平均次数约为0.5~0.6次,沿海地区约为0.7~0.8次。
5月1日至8月31日之间出现的干旱称为夏旱。夏旱的出现频率最高,且多出现在七八月份。中部平原及沿海地区出现夏旱的年平均次数约为0.8~1.1次。
9月1日至10月30日之间出现的干旱称为秋旱。秋旱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素有“秋旱绝粮”之说。
11月1日至次年2月10日之间出现的干旱称为冬旱。福清出现冬旱的机率仅次于夏旱。冬旱往往与秋旱相连,所以其旱期较长。
根据1960~1979年资料分析,各地各级、各季旱灾出现机率如下。
各级旱灾出现机率表
微信截图_20190218001521.png
各季旱灾出现机率表
2.png

第二节 风灾
福清沿海大风日数多,给农业和渔业生产带来很大危害。中部平原和内陆山区大风日数较少,且多出现在台风影响时段。台风侵袭时,常有大风暴雨,既带来灾害,也带来较多的雨水。
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六月 大风雨,房屋倒塌很多。
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闰六月 夜狂风暴雨。县城、海口被大水淹没,农作物损失不计其数,房屋倒塌,人伤亡极多。
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六月 大风雨拔树倒屋,船只漂没无数,沿溪近海房屋大量损坏,人亦死不少。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八月十六日 大风吹倒石牌坊。
清雍正六年(1728年) 县境内发生龙卷风。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 大风成灾。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 大风成灾,海沙随潮涌上,近海乡村遭受其害,损失惨重。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 大风灾。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七月 大风大雨。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七月二十日夜大风拔木毁屋。
清嘉庆九年(1804年)八月初三日夜狂风急雨,海潮大涌,冲坏桥梁10余座。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七月二十日夜 台风毁屋拔树,农作物大受损失。
清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十八日 台风起,至七月初始息。遭台风侵袭,海口龙江桥被水冲毁。
清咸丰十年(1860年)六月 大风大雨毁屋拔树。十月,又一次遇大风雨。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 大风大雨,昼夜不停,房屋、田园被大水淹没无数。
清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 大风,房屋毁坏无数。
清光绪八年(1882年)七月 台风拔树毁屋,大雨连降两昼夜。人畜淹溺甚多,农作物损失不可胜计。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六月二十七日 台风拔树倒屋。七月二十四日,台风复作。八月十五日,又发生台风,房屋、田园被冲毁无数,船只漂失很多。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八月一日 大风,海水侵入近海乡村。
清宣统元年(1909年)八月一日 大风雨,夜间狂风大作。江海上船只沉没,海堤被毁,大榕树被连根拔起,田园作物大受损失。
清宣统二年(1910年)七月二十九日 夜十二时开始大风袭击福清,过三四小时后,下倾盆大雨。有的大榕树被风连根拔起,有的海堤被冲倒。八月一日,大风大雨,水淹田园、房屋。
清宣统三年(1911年)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六日 大风,海口官下尾大榕树被吹倒。
民国4年(1915年) 夏,龙田地区出现龙卷风,风柱经过龙田镇,自西南移向东北,直径有箩筐大,时大风夹大雨。数人被卷上一丈多高的空中,皆受伤。有的大树被拔起,有的房屋被毁坏,金山麓被吹崩裂一处。
民国5年8月27日 出现六七十年来罕见的大台风。风大雨猛,洪水暴发,加上海潮顶托,大水淹没龙田镇,有部分居民溺死或被倒塌的房屋压死。
民国8年7月 台风、大雨两昼夜。海口街被大水淹没,水深齐腰,船只被大水冲到小山上,有一家死亡10多人。8月25日,风雨大作,海潮怒涨,平地水深盈丈,大片田地被淹没。
民国19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 有3次12级左右的台风影响福清,损失严重。
民国24年 发生风灾,受灾面积达20平方公里,1400户4600人遭灾,所损失的财产折合当时的纸币1.6万元。
民国25年3月20日 狂风暴雨。
民国28年七八月间 因台风侵袭,全县早稻损失一半。10月12日起,数日狂风暴雨,晚稻等农作物歉收。
民国29年七八月 因台风袭击,农作物损失严重。
民国32年夏季 遭3次台风袭击,加上山洪暴发,海潮上涨,渔溪等地发大水,大水涌入渔溪镇街道。
民国35年4月 出现风力9~10级大风。6月,又大风成灾。7月风雨交作,大水成灾。9月间狂风暴雨,海啸同时发生,有的堤坝被冲坏,水淹田地高达丈余,灾情严重,人畜、房屋、船舶皆受损失。
民国36年6月8日 暴风骤雨。溪圳河岸被急流冲坏,大面积良田顿成沙砾,低洼平地变成一片汪洋。8月间,受台风侵袭,甘薯、晚稻受灾4230亩。9月间,台风复作。
民国37年6月18日 遭受风灾。9月17日晚7时许,台风自东南侵入县境,18日狂风暴雨。房屋、农作物均受严重损失。10月7日,台风暴雨成灾。
1950年7月 狂风暴雨。淹没1.06万亩农田,冲毁堤坝52处、桥梁14座,房屋倒塌14间,有4人溺死。13个自然村受灾尤其严重。
1952年7月3日 晚7时许,台风侵入县境,午夜风力加大并降暴雨。4日下午大雨倾盆,农作物、房屋、堤坝等均受损坏。
1953年7月3日晚8时至5日 台风侵袭福清。14万亩早稻亩产损失2~4成,房屋倒塌34间,大小船只被毁坏23艘,渔具损失360万元。
1956年9月 3次台风带来暴雨,大水成灾。
1958年6月14~16日 暴风雨。7月15日台风再次侵袭并降暴雨,雨量157毫米。9月1~5日,大风雨,江镜洋被水淹没4000亩,房屋倒塌97间。
1959年8月29~31日和9月2~4日 连续两次强台风袭击福清,同时遇10年来罕见的大海潮。第一次台风风力达12级以上,降水200毫米;第二次台风风力10级,降水109毫米。晚稻6.59万亩、甘薯16.55万亩因风打水淹而减产,3.02万亩晚花生损失3成以上,1697亩甘蔗及442亩黄麻遭摧折,果树被刮倒3283株,房屋倒塌252间,1人死亡,2人受重伤,冲坏渔船、运输船29艘。
1960年6月9日 台风影响福清。沿海最大风力10级,降雨213.7毫米,低洼地带出现洪峰。全县2234户受灾,房屋倒塌743间,损坏10367间,死亡1人,重伤2人,轻伤16人。1.39万亩早稻被大水淹没冲毁,甘薯、花生、大豆各约5000亩受淹,果树落果5.1万吨。船只漂失9艘,被打坏16艘。海堤决口42处,水利设施损毁28处。8月7~12日,第八号强台风影响福清。城关瞬间极大风速每秒34米,降雨369.4毫米,一日间最大降雨量137.2毫米。其时山洪瀑发,加上海潮顶托,大水泛滥。风、水、潮三害交加,全县14.37万亩农作物受淹,8403亩良田被冲毁。房屋倒塌3333间,损坏10404间。水利设施被冲坏1840处,海堤决口244处。3.05万亩农作物被海水淹浸,产量减产一半,其中3948亩绝收。电杆倒掉289根。3人死亡,2人重伤,另有3人下落不明。
1961年9月11~13日 第二十二号强台风影响福清。城关定时风速最大每秒24米,降雨102.2毫米;龙田瞬间极大风速每秒40米。时值农历八月初三日大潮,海水淹没农田3.51万亩,洪水淹没农田5.01万亩。全县房屋倒塌1.73万间,损坏10.73万间,部分仓库倒塌,粮食296.95吨受湿发芽。16人死亡,4人重伤。全县灾民10万人。
1962年8月5~7日 第八号强台风影响福清。城关定时风速最大每秒16米,降雨140.6毫米。全县2.66万亩晚稻、1.29万亩甘薯、6636亩花生受淹;1557亩晚稻、4999亩甘薯、1729亩花生被水冲毁。房屋倒塌81间,损坏506间。9月4日下午,第十四号台风又影响福清,6日夜里结束。城关定时风速最大每秒14米,瞬间极大风速每秒超过17米,降雨244.1毫米。全县5.48万亩农作物被淹没,房屋倒塌1799间,5417间的房屋屋顶被大风吹掉,仓库倒塌23间,25.5吨粮食受潮。海堤决口或脱坡11处,长达537米。山塘、溪坝、渠道39处被冲毁,长达239米。船只漂失1艘,被毁坏17艘;3人受伤,1人死亡。
1963年7月16日 第六号强台风开始影响福清,19日夜间结束。城关定时风速最大每秒18米,降雨277.0毫米。全县房屋倒塌1876间,315间瓦片翻飞。5人死亡,18人受伤。海堤、渠道及小型水利设施被冲毁604处,长达1918米。农作物损失很大。
1965年7月25~28日 第十号强台风影响福清,城关定时风速最大每秒18米,降雨1705毫米。全县民房倒塌2726间,压死小孩2人、耕牛2头,4人受重伤,18人轻伤。堤坝决口5处,小型水利设施被冲坏11处,船只被毁坏7艘。14.3万亩早稻、3万亩甘薯及部分甘蔗、黄麻受灾。8月20日2时,第十三号强台风在福清登陆,14时转西南风,夜里停息。城关定时风速最大每秒9米,降雨200毫米,沿海地区风力强。
1966年8月16~20日 第十一号强台风影响福清。城关定时风速最大每秒18米,降雨160.2毫米。全县房屋倒塌52间,1人受重伤。沿海船只漂失19艘,被毁坏13艘。
1968年秋 台风袭击福清,秋粮减产,部分地区无收成。
1969年8月7~10日 第六号强台风影响福清。城关瞬间极大风速每秒17米以上,降雨295.9毫米,暴雨成灾。9月26日下午,第十一号强台风正面袭击福清,28日方息。城关定时风速最大每秒20米,降雨155.5毫米,沿海地区瞬间极大风速达12级。作物受淹面积达5.8万亩,粮食损失1.17万吨,海堤被冲毁108条,决口525处,长达78.7公里,海水淹没农田。全县经济损失达523.45万元。
1971年7月25~28日 第十五号强台风影响福清。城关定时风速最大每秒14米,瞬间极大风速每秒17米以上,降雨120.9毫米。9月17~20日,第二十二号强台风又影响县境。城关定时风速最大每秒14米,瞬间极大风速每秒17米以上,降雨173.7毫米。9月22日,第二十三号台风接踵而来。城关瞬间极大风速每秒17米以上,一日间降水量200.3毫米。全县5万亩晚稻受灾,房屋倒塌15间,1人受伤。
1972年8月15~21日 第九号强台风影响福清。城关定时风速最大每秒12米,瞬间极大风速每秒17米以上,降雨128.7毫米。全县3.29万亩晚稻、8396亩甘薯、4801亩花生被大水淹没,房屋倒塌114间,伤1人,山塘决口两处,渠道冲毁两处,长达35米。
1973年7月3~5日 第一号强台风影响福清。城关定时风速最大每秒14米,瞬间极大风速每秒17米以上,降雨150.6毫米。时遇六月初四大潮,全县6.6万亩农作物被大水淹没,2700亩被冲毁。是年早稻减产5000吨,甘薯、花生、大豆损失7成。民房倒塌498间,仓库倒塌73间,2人死亡,9人受伤。山塘被冲毁4处,渠道被冲毁150米,海堤两处决口,长达640米。10月7~11日,第十五号强台风又影响县境,城关定时风速最大每秒16米,瞬间极大风速每秒22米,降雨162.7毫米。风雨成灾。
1976年8月9~12日 第十五号强台风影响福清,城关定时风速最大每秒20米,瞬间极大风速每秒32米,降雨173.6毫米。
1977年7月31日 第五号台风开始影响福清,8月2日结束。城关定时风速最大每秒16米,瞬间极大风速每秒25米,降雨62.5毫米。民房倒塌31间,船只损坏3艘,22670亩晚稻、3780亩甘薯、5200亩花生及4350亩甘蔗被大小淹没。海堤塌坡12处,长87米,决口2处,长130米。
1978年8月12~15日 第十一号台风影响福清。城关瞬间极大风速每秒21米,降雨108.3毫米。全县2.5万亩农作物被大水淹没,其中4600亩被冲毁。房屋倒塌21间,仓库倒塌5座。涵洞被水冲坏1个,渠道被冲毁8000米,桥梁被冲垮2座。
1980年5月24~25日 第四号台风影响福清。城关瞬间极大风速每秒19米,降雨87.3毫米,沿海风力10~11级。船只损坏9艘。早稻、花生、大豆等1万多亩农作物被大水淹没。海堤、石渠等被冲垮数段。高山、三山、东瀚等地受灾严重。8月28日,第十二号台风在福清沿海登陆,30日结束。城关定时风速最大每秒16米,瞬间极大风速每秒22米,降雨168.5毫米。适遇农历七月十八日大潮,全县海堤被冲垮30条,长2976米,水渠被毁840米。农田被冲毁2522亩,9万亩农作物受灾。船只漂失9艘,撞坏7艘。民房倒塌196间,2人受伤,8人下落不明。
1981年9月20~23日 第十六号台风影响福清。城关地区风力7~8级,瞬间极大风速每秒25米,沿海风力10级左右。全县甘蔗倒伏1.2万亩,有10%甘蔗被折断。
1982年7月28~30日 第九号台风影响福清。城关定时风速最大每秒20米,瞬间极大风速每秒33米,降雨210。9毫米。有250幢房屋顶部被掀翻,35家民房瓦片被刮掉,房屋倒榻8幢,3人死亡,4人受伤;35万亩甘蔗损失3成以上,甘薯8万亩、花生7万亩受灾;公路林、防护林被大风刮倒或摧折5万株;海堤决口1处,长300米,渠道冲毁5处,长150米;渔船损坏7艘;一些电杆被刮倒,电线、通讯线路多处中断,工厂无电停产3天,损失60万元。
1984年8月28日至9月4日 第十一号台风影响福清。城关瞬间极大风速8级,降雨201.2毫米。
1985年6月22~27日 第四号台风影响福清。城关定时风速最大每秒15米,瞬间极大风速8级以上,降雨116.7毫米。8月23日,第十号强台风又正面袭击福清。城关定时风速最大每秒22米,瞬间极大风速每秒达40米以上,10分钟平均风速最大每秒达15.3米。降雨233.6毫米,一日间最大降雨量136.6毫米。这次台风是共和国成立36年来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全县房屋倒塌3523间,其中仓库和工厂车间占66座,压死5人,75人受伤。350吨粮食、130吨化肥、8吨农药及大量其他商品受湿。7.24万亩晚稻被大水淹没,甘薯被淹没7万亩,甘蔗被大风刮倒5.15万亩,被大水冲毁2.15万亩,树木被刮倒6.4万株,果树被冲毁9000亩计27万株,龙眼损失300吨。全县水产养殖设施被冲垮480处,鱼苗损失80万尾,成鱼及虾类损失182.5吨,贝类损失1500吨。盐场被淹,冲走原盐2450吨。沿海船只失踪4艘,毁坏30艘。涵洞、水闸24处被冲毁,海堤被冲毁102处,长1324米。公路桥梁被冲毁3座,损坏30座。全县1600公里高低压线路全部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输电线断236处,长2.3万米,电杆倒1335根。广播线断861处,长12.8万米,电话线断353处,长1.74万米。这次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0余万元。
影响福清的台风大部分出现在6~9月间,8月份出现最频繁,其次为7月和9月。这是因为:五六月份台风往往向南海西行,或在广东中、西部登陆;7月份开始,台风路径渐向北移,常在广东东部或福建省登陆;10月份,大多台风在海上就转向。在珠江口至福州之间登陆的台风,影响的次数最多。
台风影响范围广,且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县境受台风影响时,沿海风力均在8级以上,最大可达12级以上,有时中部平原地区的风力也可达12级以上。西北山区因山峰屏障,风力受阻,影响较小。
1960~1985年26年间,共有近百次台风影响福清。其中严重影响的30次,每年平均3~4次。最早影响的台风出现在5月份,最迟影响的台风出现在11月份。
1966~1979年台风影响次数统计表
3.png

第三节 水灾
暴雨是水灾的主要成因,常引起局部性洪涝。海啸或大海潮也能造成水灾,但很少见。
北宋至道二年(996年)四月 水灾。
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 溪洪暴涨,水深数丈,淹没居民数百家。
明崇祯三年(1630年) 大水,田、屋被淹没。
清康熙元年(1662年) 大水,田、屋被淹,溺死人无数。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二月 大水灾。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秋 大雨。
清道光二年(1822年)七月 暴雨昼夜不停,大水淹没田屋。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月 大雨,海潮上涨。沿海乡村、田园均被大水淹没。
清咸丰三年(1853年) 大水成灾。
清咸丰十年(1860年)秋 洪水泛滥。天宝陂水利设施被冲垮。
清光绪七年(1881年)闰七月初一日 海啸成灾。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七月 连日淫雨。溪洪和海潮相激,水势大,冲淹帆船2艘,乘客死2人,近溪房屋倒塌数间。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 水灾,渔溪镇万寿桥被冲倒。
清宣统元年(1909年)元旦 大雷雨。
民国7年(1918年)8月7日 海啸成灾。潮水上涨,冲破海堤,淹没田园、房屋。
民国16年7月 大雨倾盆,山洪暴发,平地水深丈余,渔溪街住屋倒塌无数,灾情为百余年来所未见。
民国17年7月 淫雨日久,溪洪与海潮相激,水势极大,毁屋坏堤,冲淹作物。
民国20年 大水。
民国24年6月7日 大雨。
民国36年11月18日 海啸成灾。龙田镇大湖洋一带田地被淹,土壤遭海水浸泡变咸,晚稻、甘薯等农作物枯萎。
民国37年夏 大水,农作物被淹没。7月3日,海啸成灾,大片田地被淹。7月11日,大水冲淹田、屋。10月3日,海啸,光贤乡(现孩灶、桥尾等地)遭海水冲击,潮水侵淹农田达千余亩,农作物受咸均枯萎。
1950年6月13日 海口、东张一带雷雨,大水淹没许多田园。
1951年4月 淫雨连锦,全县烂秧约50%,花生、黄豆、麦子遭受严重损失。
1952年6月 山洪暴发。城关、茶亭、龙田、渔溪、东张等6个乡镇受灾,4.74万亩农田被大水淹没,堤坝被冲毁数处。7月17日淫雨不停,18日又降滂沱大雨,山洪暴发,8.2万亩农田被淹,沿海堤坝及水利设施被冲坏167处,长达2223米,水闸被冲坏3座,房屋倒塌损坏817间,一船工在城关利桥港被淹死。
1953年9月25日 海潮冲毁堤坝28处,淹没农田3335亩。
1955年8月24~25日 大雨滂沱,降雨量达328毫米。25日早晨雨势最猛,4个钟头内降雨160毫米。暴雨导致山洪暴发,6.15万亩农田受淹,海堤冲毁321处,闸坝70处被冲坏,渔船漂失2艘,大小桥梁冲坏36座,民房倒塌204间,淹死2人。30~31日,淫雨,大湖洋再度受涝,农田被大水淹没4000余亩。两次水灾波及116个乡,有25个乡灾情严重,重灾户达2075户。
1956年9月23~24日 茶亭、海口、渔溪和城关等地区被洪水淹没。全县被淹农田7.11万亩,房屋倒塌2938间,死亡3人,28人受伤,牲畜压死或溺死118头,海堤9条、水库2座、塘坝174处、桥梁34座被冲毁。灾民达4808户19475人。
1958年5月7~9日 倾盆大雨。龙田、高山、渔溪等地洪水成灾,大水淹没农田2.1万亩,冲毁中小型水利设施695处,房屋倒塌14间。
1959年6月 连续降雨21天。全县各地平均降雨量达400毫米以上,高山一带降雨506毫米。1605亩农作物被水淹没,全县房屋倒塌457间,海堤决口8处,石坝被冲坏15处,东张水库渠道被冲毁、脱坡88处。
1961年6月1日 暴雨,翌日又大暴雨,日雨量达173.8毫米。
1964年6月 各地普遍降暴雨,龙田、高山一带大暴雨。全县房屋倒塌1282间,12人受伤。
1965年6月27日 大暴雨,一日间降水量达109.1毫米。
1966年6月初 连日降暴雨。
1971年6月21日 大暴雨,日雨量达143毫米。
1974年6月21~22日 各地降大暴雨、特大暴雨。城关地区两天内降雨275.1毫米,高山镇为暴雨中心,降雨758.1毫米。是时山洪暴发,溪、河、江水急剧上涨。万方以下水库、山塘被冲坏66座,10万方以下水库、山塘被冲坏7座,10万方以上水库被冲坏4座;水闸被冲坏10座,溪坝被冲坏93条;水电站、抽水站、渡槽、桥梁各毁1座;东张水库渠道被冲毁197处,缺口土石方达3.39万立方米;百万方以上水库渠道被冲毁90处,长1046米;33条海堤受破坏,决口70处,长达2076米,脱坡62处,长1944米;防洪堤决口32处,长3282米。全县民房倒塌1913间,1人死亡,3人受伤。猪牛舍倒塌641间,耕牛被压死3头,猪被压死7头。以早稻、甘薯、花生为主的21.3万亩农作物被洪水淹没。公路塌方、脱坡或毁坏50处,长3742米。大片盐田被淹没,食盐损失2.05万吨。水产养殖和捕捞业也受到很大损失,船只被毁坏25艘,漂失6艘。
1975年6月8日 城关地区降特大暴雨,日雨量达232.4毫米。翌日又下暴雨,大水泛滥。
1983年春 接连3个月淫雨不停,降雨达851毫米。春季作物几乎无收成,春粮减产79%。6月16~19日连日下暴雨,降雨量达324.5毫米。全县民房倒塌3508间,压死4人,17人受伤;畜舍倒塌957间,压死耕牛40头、猪51头、羊16头;仓库倒塌5座,化肥12.5吨及大量粮食、商品被淹湿;夏季作物被淹没11万亩,仅早稻就损失9750吨。水库被冲垮1处,小山塘、水坝被冲毁138处;电灌站被冲坏7处;干渠被冲毁177段,长3900米,支渠被冲毁132处,长5673米;海堤被冲垮25条,长3530米,决口27处,长1150米;公路被冲坏5280米;大小桥梁被冲毁34座;渔船损坏24艘,水产养殖和捕捞业也受到很大损失。全县经济损失约达1200万元。8月25日,暴雨成灾,日降水量达199.5毫米。
1989年9月21~23日 降雨量257.7毫米,其中23日降雨122毫米。融城地区龙江水位超过警戒线(6.5米)1.6米。全县死亡3人,危屋倒塌456间,农作物受淹冲刷10.19万亩,山塘垮坝305处,冲毁渠道、堤防779处。经济损失1965万元。
1990年8月20日11 时台风在龙高半岛正面登陆。19日傍晚至22日上午8时,全县大部分地区猛降暴雨300毫米以上,局部地区超过400毫米,最大时降雨量达48.4毫米。融城地区降雨量达400.83毫米。又逢大潮,致使全县大小水库和河流水位猛涨。东张水库最高水位达53.06毫米,超过警戒线0.59米。东张水库开启水闸排洪后,融城的东门、小桥等几条街道水深达1.5米,持续14小时。全县441个行政村中受灾的有385个,受灾群众14.99万户,68.66万人,死亡2人,重伤1人。台风暴雨造成经济损失8145.8万元。9月7~11日,台风又袭击福清。沿海风力10~11级,阵风12级以上。全县大部分地区降雨量200~300毫米,局部地区超过500毫米。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20.2万亩;冲毁堤防380处13.82公里,渠道243处18.41公里;民房倒塌3156间,损坏房屋近万间。经济损失7327万元。
水灾多出现在沿海平原地区。这是因为福清多数溪流自西北向东南流入海港,上、中游陡,下游平缓,两岸弯曲,河宽不一。沿海大潮时又常遇东北风,促使涨潮猛升,退潮迟落。如遇暴雨,溪河水位骤涨,又受海潮顶托,洪水流速缓慢,水闸排泄不及,则大水泛滥,下游两岸受淹。有时遇强度大的暴雨,地势较低的田野也易受涝害。
暴雨主要出现在梅雨季和台风雷阵雨季。城关地区1960~1985年25年间出现暴雨114次,其中大暴雨占27次,特大暴雨只出现过2次,年平均出现暴雨4.6次,大暴雨1.1次。有47%的暴雨出现在梅雨季(5~6月),37%出现在台风雷阵雨季(7~9月)。每年6~8月是暴雨成涝的主要时段。6月份出现暴雨的机率最高,年平均1.3次;8月次之,年平均1.1次。10月至次年3月很少出现暴雨。年暴雨日数在福清各地的分布趋势与年降雨量基本一致。
根据1960~1979年资料分析,各地年、月暴雨日数如下:
年 月 暴 雨 日 数表
4.png

第四节 霜雪冰雹
霜雪和冰雹,福清较少出现,少数年份局部地区偶尔出现,成灾范围不大。
明崇祯五年(1632年)三月 降大冰雹,农作物损收。
民国8年(1919年)4月 午后,海口地区下雹,雹粒大如拇指,大豆受损失。
1976年4月18日 零时左右,龙田、港头、三山、江镜、新厝、渔溪、上迳、江阴等公社的部分地区遭冰雹袭击。冰雹大者如鸡蛋,小者似蚕豆,个别雹块有砖头大。冰雹持续降落20分钟方息。下雹前后风力达10级以上,并伴有大雷阵雨。雹区民房屋顶被砸坏,瓦片被风刮走,小麦受摧折后脱粒,受灾严重区小麦颗粒无收。花生、大豆、蔬菜等农作物也受到很大损失。龙田驻军营房倒塌1座,压死1人,19人受伤。停泊在三山公社大扁岛附近的渔船被风打翻7艘。港头公社北山村受灾特别严重。
1981年2月14日 凌晨2时,一都、镜洋、阳下、音西、东张5个公社的45个自然村先后受到冰雹袭击。雹粒小者如蚕豆、豌豆,大者如鱼丸。1466间民房瓦片被砸坏,8111亩油菜、5810亩麦子和3075亩蚕豆受灾,其中1410亩油菜无收成。
1983年4月11日 夜11时,一都、东张、镜洋、宏路、音西、城关、海口、城头8个公社的局部地区降冰雹。雹粒大小如蚕豆、豌豆。部分房屋和农作物受损失。雹过后随之降大雨。由于事先采取防范措施,而且降雹密度稀、时间短,没有造成大灾害。同年12月29日晨,小雨夹雪。
1985年2月7日 下午4时,高山镇北部响雷,随即降冰雹,历时2~3分钟,雹粒大小如樟脑丸,落地不到5分钟即融化,部分房屋瓦片被砸坏。

第五节 地震
福清历史上见记载的地震有6次,但都是县外、省外发生较强裂地震波及到福清。
民国7年(1918年)2月13日 发生较大地震,厨具震动,镜洋琯口有一家房屋墙倒一角。震中位于广东省南澳,震级7.25级,震中裂度10度。
民国26年6月28日 下午1时25分,发生地震,光贤里石椅村(现新厝乡桥尾)的一家住屋被震动倒塌一间;县城、渔溪、一都、宏路、高山、龙田、琯口等地地震有声,门环、床铺、屋瓦等震动作响;江阴岛高岭村地震较强,房屋格格作响,窗门被掀开,缸水摇晃有声,有一堵墙上部震塌。震中位于莆田兴化湾,震级4.75级,震中烈度为6度。
民国38年2月2日 夜2时许,发生强烈地震,室内家具被震动摔在地上。震中位于台湾省花莲附近,震级5.1级。
1972~1988年 福清县发生小地震比较频繁,17年共发生小震16次,最大震级为4.0级,还有3次是外地地震波及福清,但都没有灾害性影响。
1972年8月20日 清晨6时7分,东瀚公社大坵大队和陈庄大队之间发生3.2级地震。震中处于东西向的陈庄至海亮断裂上。震中烈度为4度。震中区在室内的人普遍有感,先听到如闷雷般的地声,随即感到上下振动或有低速前进汽车刹车时的闪晃之感,屋内衣橱上的铜铁扣摆动发响,有的新盖房屋未铺好瓦片的屋顶被震动掉落泥土。
1978年7月23日 22时42分,台湾省台东发生7.6级地震,福清县大部分地方普遍有感。东张水库库内水位从23日22时45分起水面突然掀起波浪,水位记录曲线变幅14~2毫米,由大变小,经40分钟后恢复正常。8月10日凌晨3时36分,平潭县东南海中发生5.3级地震,福清县沿海地区普遍强烈有感。由于床铺摇晃,人们被惊醒,并听到“轰轰”的一声巨响(即地声),看到了象电焊火花似的地光。
1986年11月15日 凌晨5时20分,台湾省花莲发生7.2级强烈地震。福清县大部分地区强烈有感,人们普遍被震醒,感觉到左右前后摇晃。部分古旧和危房也震裂损坏。由于震后连续暴雨、刮大风,致使福清受灾面积较大。城关地区地震裂度为4~5度,音西、阳下、城头、海口、龙田、江镜、港头、三山、高山、沙埔和东瀚等乡镇地震裂度为5~6度,少数沿海乡村有7度。全县房屋震裂和倒塌211间,其中倒塌的90间。但在15日凌晨震时倒塌的仅有数间,绝大多数房屋是震裂后大风暴雨造成倒塌的。由于倒房,压死1人、重伤1人、轻伤9人。
1988年10月31日 清晨6时12分,在音西乡安民、松潭、倪埔村一带发生4.0级地震。震中处于高岭断裂和九龙山断裂的北端。全县有2/3乡镇强烈有感,同时有感波及到长乐、福州、宁德、平潭、莆田等市、县。震中烈度为5度,震中区呈椭园形,其长轴是北东方向,北至阳下作坊,南至上迳油塘,东至海口,西至宏路。震中区在室内的人普遍强烈有感,先听到巨大的如闷雷般的地声,随即感到上下振动,墙壁和床铺振动利害。有如汽车撞击房墙似的,门窗、玻璃、家具嘎嘎作响,屋内衣橱上的铜扣摆动发响。有的屋内电灯摆动,有的悬挂物被震落下,有的倒放在架上的碗被震落下。在室外的人也都听到了地震声,一部分在地里劳动或蹲在粪池石板的人都感觉到地下振动。未造成破坏现象,仅个别旧危房有细小裂缝。4度区范围比较广,人们也普遍听到地声,室内大多数人感觉到上下振动,少数人被震醒,门窗有轻微作响。3度区基本上在龙高半岛南部,江阴半岛中部、南部,渔溪西部,新厝西部、南部,东张西部和一都西北部,在室内的人感觉到地有震动。
此外,还有山崩、地裂、滑坡异常现象。
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 高山王澳村大王山崩塌,全村淹没。
1983年3月底 东瀚公社东瀚大队西海自然村的天马山地裂。天马山海拔221米,地裂约在半山腰50~150米处,裂口总长度为180米,呈弧形,裂宽数厘米至20厘米不等,深度几厘米至50厘米。同年6月,东瀚公社大壤大队石丘自然村的大壤山滑坡。大壤山海拔297米,山脚底部是大海。6月19日傍晚至20日凌晨,山体3次发生崩滑,崩滑面积约4500平方米。每次崩滑时均发生似惊雷般的轰鸣声。在海拔约200米高的山坡上,松散的岩土、黄土飞快崩滑下落,有一部分悬空飞落海里。滑坡前及滑坡时,山坡上出现一些裂缝并冒出大量水来,坡地上皆是黄泥浆。因疏散及时,全村500余人无一人伤亡,仅淹没一口水井和4~5亩甘薯、花生。全村有一半的房屋受山坡崩滑时的震动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这次滑坡系因当年6月降特大暴雨,增加了地下水的流量,使地下水加速对土岩层的溶蚀和机械冲移而致。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4-28 23:52 , Processed in 0.061584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