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福清海口文化——念作霖故居

菠萝的海 发表于 2019-2-11 16: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48225 0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2017020717532745555708.png

2017020717532781494945.png

2017020717532801802475.png

2017020717532823676895.png

2017020717532853369335.png

2017020717532876793677.png

2017020717532898682518.png

2017020717532911175049.png

2017020717532922111088.png

2017020717532936179039.png

2017020717532950236470.png

2017020717532967422416.png

2017020717532983044974.png

2017020717532998671777.png

2017020717533015869131.png

2017020717533037739453.png

2017020717533073671669.png

祖籍地——福清

有了人,历史就开始了。(恩格斯)

一。福清概况

福清,在4000-6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行迹,如果从置县开始算起,那也该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福清地处福建沿海中部,版图从置县起变化多次,直至1958年4月才最后固定下来,北枕长乐和闽侯,南接莆田,西挽永泰,东与平潭岛隔海相望。全境面积2429.76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518.2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11.52平方公里。由于整个龙高半岛伸入大海,形成了长达348公里曲折的海岸线,造就了福清湾、高山湾和兴化湾三大天然海湾。1990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福清撤县建市。福清成为国家最年轻的地级市,朝气蓬勃,欣欣向荣,并由此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福清全市设24个行政区,其中有17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全市人口123万,还有海外乡亲80多万人,福清也因此荣膺“中华第一侨乡”的美誉。

二。福清历史沿革

福清自古在闽中。

“闽”是福建最古的名字。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闽,为东南越蛇种。”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润,多丘陵,自古多蛇,并经常穿门入户,所以古越族以蛇作为图腾来崇拜。

周武王灭商后,建立了周朝。因为闽是周武王征服的第7个王国,所以称闽为“七闽”.

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分天下为36郡。7年后,又取得广东、广西、七闽等地,增设4个郡,七闽为闽中郡。

秦末农民起义军项羽部与刘邦部为争皇位打了起来,史称“楚汉战争”.结果,刘邦胜出,建立了汉王朝。刘邦为汉高祖,他封了在战争中立下战功的无诸为闽越王,并在闽中建立了闽越国。

闽越国存在了67年后,被汉昭帝消灭,并把闽越人迁到江淮一带。25年后,闽越遗民自立冶县,管辖原闽越国所有地区。冶县隶属会稽郡,只派一个小武官领兵驻扎,小武官职名“侯官”.久而久之,官名成了地名,冶县改名为侯官。

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吴郡太守孙策回师江南攻下会稽,接管侯官,4年后,孙策遇刺身亡,其弟孙权代理会稽太守,迅速开疆拓土,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在内福建所有疆土全部纳入吴地。随着疆土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孙吴在闽中设立建安郡。

西晋再次统一中国,人口增加,经济发展。闽地增设建安、晋安两郡。建安辖闽北,晋安辖闽西和沿海一带,分为侯官、原丰(从侯官析出,后改名闽县),温麻(今霞浦),晋安(今南安),同安,新罗(今上杭),罗江(今宁德)等8县。福清划归原丰(闽县)管辖。

到了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原丰(闽县)分出部分地区设长乐县,福清属长乐县南8乡,直至福清置县。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朝廷为了加强边防武装力量,设立了军事长官经略使,从福州,建州各取第一个字组合命名为“福建经略使”.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改为福建道。那时候,福建住有很多宗室,所以有宗正司的设立,下设一府(福宁府)五州(福州、泉州、漳州、建州、汀州)二军(兴化军、延平军),府、州、军为同一级的行政机构,共有8个,所以从此福建号称“八闽”.直至元代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福建道才改名为福建省。福清隶属福建省福州府(市),所以,福清又有“三福”之说。

三。福清先民

1957年1月,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考古队在旧东张镇东张小学所在的小山丘上,发现一些石器和陶片。年底,又进行了复查,确认为古文化遗址。

1958年初,福清县委和县政府为了扭转“十年九旱”的局面,决定在石竹山与鲤尾山之间筑坝建设东张水库,旧东张镇必须搬迁至西面山坡重建。于是,福建省文管会立即进行抢救性考古挖掘,发现了史前人类文化遗址。2004年5月,因为干旱,东张水库水位下降,库底部分裸露,省考古队对东张水库下湾地区又进行了抢救性挖掘,挖出了31座史前墓葬,充实丰富了第一次挖掘的缺失,填补了从新石器晚期至青铜器时期之间连接环节,从而证明了早在4000-6000年前,福清境内就有人类在活动。

福清先民最初为古越族。春秋之后的战国时期,越闽王族南迁,越族的后代与古越族结合,生下的子女为闽越族。后来汉昭帝把闽越族和军队全部迁往江淮一带,闽越遗民自立冶县。根据汉制,万户以上的县官为令,不足万户的县官为长。东汉末年,冶县的长官还称长,说明冶县人口不足万户。当时福清只是冶县辖区内的若干个村,留下的闽越先民不足千人。

四。八姓入闽

现在的福清人绝大多数是汉族,那是自汉代起,中原汉族不断南迁的结果。

大批汉民南迁是避乱的缘故,史上主要有四次。

第一次是汉建安十八年(212年),曹操与孙权开战,民众避战祸南迁。

第二次是晋永嘉六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

第三次是“侯景之乱”,即东魏武定五年(547年),东魏河南守将侯景投降西魏,第二年借口南下一直打到建康(今南京),沿途烧杀抢掠。民不堪忧,全部出逃南下。

第四次是公元881年,淮河上游有个杀猪卖肉的人叫王绪,组织了一直农民军,解放了秦、光两州(今河南固始、荥阳地区)。但他却投降了唐长官秦宗权,换得光州长官的乌纱帽。王绪做了官后日子并不好过,给他官做的秦宗权老是勒索他。王绪被逼得走投无路,于公元885年农历正月,带领部队5000人,并逼迫民众跟他一起渡江南下。由于王绪的军队没有纪律,一路抢夺祸害民众,不得民心,民众散布议论,说军中必有能人取代王绪。王绪听后非常害怕,从此疑神疑鬼,凡比他有才干或长得比他魁梧的人,多被他杀害了。

随王绪南下的王氏三兄弟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受到威胁,于是他们商议采取行动,同年农历八月,当王绪的部队从广东入闽到了南安,王潮鼓动前锋将在竹林里把王绪扣留,王绪被幽禁后自杀。因此,王潮和两位兄弟率领部队北上,一路秋毫无犯,得到民众拥护,先后攻下泉州、汀州、福州,随后八闽归顺。唐末皇帝不得不接受现实,封官给王潮,让他管理八闽。王潮在任4年,病逝后把官位传给三弟王审知。唐昭宗李晔封王审知为“闽王”.这就是福建民间许多姓氏说的他们祖先随闽王入闽的由来。

五。福清置县

唐圣历二年(699年),长乐县南8乡户数达47475户,为了便于管理。从南8乡中分出几个乡独立置县,并以其中一个乡名“万安”为县名。这就是福清最早的名称。

唐天宝元年(742年),换了一个皇帝叫李隆基,把“万安县”改名为“福唐县”.因为万安县是中国第一位女皇武则天立的,女皇在位时曾把唐改为周,周亡唐续,所以才名叫“福唐”,表示女皇之后恢复唐制。69年后,即元和三年(806年),福州增设长乐郡,郡长官叫陆庶,他认为设了“长乐郡”如果再有“长乐县”,这不等于父亲跟儿子同名了吗?所以他决定拆长乐县并列入福唐县,时间长达两年,终因阻力太大,半途作罢。

唐代末年(907年),一个叫朱温又名朱全忠的官,逼唐的末代皇帝“禅位”,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梁”.王审知为了闽中政局安定,给八闽人员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主动向新皇帝打报告,表示愿意归顺梁。新皇帝很高兴,封王审知为“八闽王”.王审知考虑到八闽已归梁,决定改福唐县为永昌县。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审知死后,他的第二子王延钧(又名王延鏻)夺得王位,并称帝,还把宫中才女陈金凤封为皇后。陈金凤是福清人。公元893年生于万安乡(今渔溪,上迳一带),所以民间对她有“万安娘娘”之称。她十七岁被选入宫,因为文才出众,被封为才女。她被封为皇后时,已经35岁了,诗词歌赋更加成熟。她留存下来的作品仅《乐游曲》两首,都是这一时期作的,其中第一首被收入《中国女子诗词选》,使她成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

相传是陈金凤向王延钧建议:福唐山自永福里,水自清源里,今于县城,从“永福”、“清源”中各取一字,把福唐改为福清这个名称。王延钧同意,于是福清定名,沿用至今。

后来,许多文人雅士、商贾豪绅在那争论,既然是从“永福”和“清源”各取一字组合,为什么不取“永清”或“福源”而取“福清”呢?争论的结果,还是认为“福清”好。因为,名字的传播首先通过口传,所以谐音被重视。福清方言中的“清”与“请”,“源”与“完”谐音。所以说,“永清”没有意义;“福完”不吉利,而“福清”就是把“福”请进来,多吉祥啊。陈金凤就是陈金凤,文人就是文人,有先见之明啊。

福清自古就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

福清雅号玉融,始于宋代,因为县衙大门正对的一座山,旧传山峰第二叠有石莹然如玉,故称“玉融山”.从此,福清雅号玉融,简称“融”,县城叫“融城”.福清是一座置县历史长达1300多年的千年古邑,也是一座得益于改革开放而兴起的新兴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1990年撤县建市,现辖17镇7街475个村(社区),市域总面积2430平方公里,其中陆域1519平方公里,海域911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123万。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435.5亿元,工业总产值达909.2亿元,财政总收入达51.2亿元,年均增长13-20%.

福清荣膺:全国着名侨乡,中国田径之乡,全国绿化百佳县市,全国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全国投资环境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等十多项荣誉称号,县域经济竞争力位居全国百强第17强。

福清人民的奋斗史,很好地诠释了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气节与胸怀,展示了玉融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品质。“福清哥”的名字也因此在世界各地得到认可,受到赞誉。


祖居地——海口

一、海口概况

海口镇位于福清东北部,始建于北宋,是福清五大古镇之一。早在唐代,海口就是福建沿海的关防重镇,因其雄居福清湾顶部,扼龙江之入海而得名。

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太祖加强管理海防事务,命令和他一起打江山的老乡江夏侯周德兴,在福清海口建一座镇东卫,固防从福清乃至省城的海防门户。海口民众自觉参加建城,镇东城很快便建成,墙高二丈三尺(约7.6米),厚一丈(约3.3米),周长八百一十三丈(约2710米),城内住有官兵8687人,是全国大卫城之一,与天津卫城齐名,史有“北有天津卫,南有镇东卫”之说。

海口镇现辖十九个村委会和一个居委会,总人口7.3万人,总面积为52.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511亩,林地面积8343亩,园地面积5237亩,盐田面积1963亩,滩涂面积2716亩,海岸线长达13公里,海口镇区面积13.3平方公里,人口2.1万人。

海口又是福建着名的侨乡。有港澳同胞6841人,海外侨胞43778人,分布于52个国家和地区;还有台湾同胞100多人,台属1.36万人。印尼侨领林绍良先生就是海口镇人。

海口对福清来说,如同上海之与北京,纽约之与华盛顿。海口雄视福清湾,扼福清、长乐、平潭三地的交通要津。大真线,元华线高级公路与龙江成“川”字形交通网,其穿全境,距福清市13公里。东行8公里是三万吨的国家级元洪码头,西行20公里是国道福厦线与福厦高铁,北行30分钟车程,可直达长乐国际机场,可谓海陆空三维立交,既是要隘,又是枢纽。谓之重镇,名副其实。

海口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历代人才辈出。宋明两代,举人进士“一科常中二三”.郑侠(1041-1116),号一拂,就出生在海口牛宅村,后迁居福清城关。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1785-1850),祖籍就在岑兜村。着名侨领,世界福清同乡联谊会(简称“世联会”,下同)主席林绍良先生,祖籍也是牛宅村,还有世联会副主席林国民先生(牛宅村),俞雨龄先生(里美村),现代《三角号码字典》发明者陈以强先生(晨光村),原福建省人大主任程序(1918-1998),系斗垣村人。海口名居有林则徐老祖居,林绍良旧居。名胜有瑞峰寺、东岳庙、瑞岩寺、通江口等古建筑。特别是始建于宋代至今保存完好的龙江古桥。琢于元代,素有“江南第一佛”之誉的瑞岩弥勒佛石像,分别是省一级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海口镇引以为荣的城镇名片。

其实,海口的历史就是福清历史的反映,自宋代的农耕经济,至明清的闭关锁国,从抗倭斗争到八年抗战,从十万苦力下南洋到改革开放,海口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饱受战火,倭乱,动荡的灾害,但同时也锤炼和造就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海口人。

二、海口的传说

“一日到海口,三日讲没了。”数百年来,福清各地民间一直流传着这句话。为何讲没了?是因为海口的地理位置,山川形势,更有名胜古迹都有许多传闻。而海口“七巧三奇特”的民间故事,使海口这座古代称为“小杭州”的名镇,蒙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海口第一高峰东岳山,传说此山系龙脉,能兴云布雨。每当久旱不雨的时候,只要东岳山顶出现云雾环绕其间久久不散,农民就会高兴地奔走相告:“东岳山戴帽,不过三日有大雨。”若久雨不晴,人们希望雨过天晴的时间,如果东岳山浓雾仍不散,即使天已晴朗,不过一二天又会有大雨来临。故曰:“行云如喷雾,布雨降甘霖。”这就是一大奇特了。

话说海口镇自宋以后,人口骤增,到处凿井,至明代,竟出现“屋屋穿井”的景象,其中有三口井,名得特别,分别叫“响井”,“通海井”,“白猪井”,且都有故事。

先说“响井”.相传在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至1505年),海口有一渔民名叫项上林,他的妻子人称上林嫂,为人贤淑,勤劳善良。她每天带着丈夫讨海回来换下的衣服,到龙江书院旁大井边浣洗。有一天,她突见井水浮动,井内“轰轰”声响不绝。她回家后对丈夫谈及此事,项上林感到“神灵示警”,决定暂不出海,并传告相邻亲友,劝大家不要出海。果然第二天风云突变,狂飙暴雨,恶浪滔天,外地出海的渔船多葬身鱼腹,唯有海口渔民,因得“响井”警示,避过一难。此后上林嫂依然每天拿着衣服在井旁边浣洗,细观井水,倾听响声,一听见井响,就传告乡亲们知道,海口渔民,船民靠这“响井”报警,避过了许多灾难,为了不忘上林夫妇的恩德,大家把“响井”叫做“上林井”.

通海井,位于石室山西侧。相传古时的通海井,其实不是井,只是一个深不见底的石洞,洞内常年积水,水族繁生,青蛙尤多,水位稳定,不受旱涝影响。劈柴的儿童到洞边休息,喜欢投小石头入洞,打青蛙取乐。后来,有一小孩,用劈柴的竹扁担去试探洞的深浅,结果,连人带扁担一起滑落洞中。父母闻讯,用尽各种办法,也没能把儿子打捞上来,不知是哪位好心的乡亲劝说,此洞或许是“仙洞”,孩子有福,说不定从此洞升天成仙了,此话果然给父母一个安慰,心想儿子既然成仙,理应建一小庙祭祀才是,于是用石头把洞口盖住,建一石庙,庙内刻一石像,这就是后来的石大王庙。几年后,小孩的父亲捕鱼回龙江口,见海面有把扁担在原地打转,拣起来一看,原来是他儿子砍柴用的扁担。消息传开,“通天洞”变成了“通海井”.

白猪井在后井村。相传以前后井村有一后生,姓林名茂藩,父母早逝,娶妻生有一子。夫妻俩勤劳俭朴,过着小康生活。不过时时感到没有老人照顾孩子,好生羡慕别人家父母在堂,承欢膝下的乐趣,自然而然地怀念起自己的父母来。有一天,林茂藩到海口街卖菜,见有一个衣衫褴褛,满身生疮的老人,沿街叫唤:“谁家要我做父亲?”路人听了以为他疯了,不予理睬,善良的林茂藩却想到自己家中正缺一老人照管孩子和看守门户,何不请他住到自己家中,于是来到老人身边,说明自己的意愿,可老人满口说:“要当父亲不当佣人。”围观的人众,有的取笑,有的起哄,使茂藩愈感难堪,林茂藩赌气之下,说:“当父亲就当父亲,到我家来吧。”茂藩和他妻子对待老人,十分恭敬孝顺,老人很感动,早晚帮助操持家务,不过老人抱定宗旨:“日久才能见人心。”为了试试林茂藩的心地,一天,老人抱着小孙子故意失足跌倒在天井,孩子哇哇直哭,茂藩夫妇闻声赶来,先扶起老人,然后才去报孩子。邻居叔伯们有的称赞他孝顺,有的责怪他不先抱孩子。茂藩夫妇说:“我们还年轻,没有了孩子可以再生,没有了父亲就难找啊!”老人听进耳中,记在心上。光阴荏苒,不觉到了端午节,田里水稻正在扬花吐穗,老人一早从田间巡水回来,对茂藩说:“今天要去割稻。”茂藩听后甚感突然,但转念一想,老人吃的盐比自己吃的米还多,老人的话说不定有道理!于是他拿起镰刀到田里去割稻,并遵照老人的话,把稻草晒干存起来,开始相邻都不解其意,多有微词。时至农历七月半,大家才晓得其中奥妙。原来此时镇东卫养的一群军马全部病倒了。一天,有一过路医生对卫官说:“只有用端午节割下的稻草喂马才有效。”消息传开,马夫们都找到林茂藩家买稻草,果然草到病除,林茂藩从中赚到一笔大财。到了年底,老人借故离开林家。临走时,老人说他床头有一包糕点留给茂藩吃。茂藩回来后,到老人床头一看,原来是一堆臭味难闻的大便。茂藩心想肯定是自己对待老人不周,才有如此恶作剧。他便把家中养的一头大肥猪赶来把大便吃了。到大年三十日早上,茂藩想把这头猪宰了,剥了毛之后,正准备开膛破肚,全身不留一毛的白猪突然虎地跑了,直跑到村后一口井里去了。茂藩追到井旁一看,不见踪迹,一再打捞,还是一无所有。此时,茂藩才省悟到老人定是神仙,一堆大便是老人考验他的“仙丹”,自己缺乏慧眼,错过良机,倒作成了白猪升天得道。这口井,后来人们叫它“白猪井”.

除了三口井的传说外,还有:

进士林正享报恩,用枷锁让义兄陈银弟回家门。(-巧)

沿街各家肉铺的屠夫,都是背朝街,面朝里地为顾客切肉。(一奇)

和尚爸尼姑奶。(一奇)

鬼姑娘买饼育孤儿。(一奇)

罗永隐话和尚对句。(一巧)

王玉珍梦语林都堂。(一巧)

林以寀预言海口必荣。(一巧)

三、海口龙江桥--福建四大古桥之一

海口龙江桥建于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竣工于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历时11年,桥为石梁结构,原有42孔,现存40孔,全长476米,宽5.2米,是福清市现存最长最宽的一座古石桥,也是福建省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宋代石桥,与龙海江东桥,泉州洛阳桥,晋江安平桥合称福建“四大古桥”.

龙江桥最初叫“螺江桥”,不久改名“永平桥”.最后于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定名“龙江桥”.但老百姓自始至终都叫“海口桥”,过去,“海口桥,利桥塔”是福清人挂在口头上向外人炫耀的两大资本。

海口龙江桥是民众集资修建的,历史上有5次因台风和洪水遭灭顶之灾,其中明代2次,清代3次,也都是民众集资修复。海口桥历经倭患,匪乱,日寇入侵,国民党反动派负隅顽抗,曾一度破损,中间数门石条破毁,用木头临时架设,解放后曾多次维修。1996年,印尼侨领林绍良先生想重修海口桥,扩大为水泥大桥,但考虑到文物不可再生的意义,于是在海口桥东数百米处建了一座“元载大桥”,两桥静卧龙江之上,让历史与今天对话。

2010年,福清市政府拨款六百多万元,重修龙江桥。

海口桥,横亘在龙江之上,见证了海口城的千年风雨,也承载了过往岁月的艰辛与苦难,唤醒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四、海口桥头顶 念氏宗亲

在海口桥北岸桥头,座落着一处古代建筑群,根据院落的占地面积和地理位置来看,当时,这一族群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也不简单,说明在当年,家族的影响力不一般。这一族群便是海口桥头念氏家族,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可惜,2009年5月的一场大火,烧毁了院落近三分之二的面积,往日古朴的庭院,顷刻间成了颓废之地,满目凄凉。墙头上被烧焦的木头,白壁上被熏黑的墙体,地上掉的碎瓦片,仿佛都在诉说这场大火的无情,也好像在哀求挽救,恳请修复,表达着这座古老的建筑不情愿就这样与这个世界告别的一份留恋。

宗亲念长和,念和平,在念长清等老一辈宗亲的指导下,开始筹措重修海口桥头念氏祠堂的义举。作为子孙,我有幸来到海口认亲议事,多次来到祠堂参观。当我看到祠堂建筑所用的木材,地上铺的砖石,前后厅以及中堂的格局,都十分讲究和独特,我一直认为,当年桥头念氏有一定的实力和见识,不是羸弱一族。

从2009年5月海口桥头顶念氏祠堂被火烧毁的那一天起,我便产生了写一些海口听闻及亲历所见的人和事物想法。可以想见,战争年代,一颗炮弹落入了一个村庄,就让那些建筑、人事没于人间,故乡的回忆和家族的荣誉,瞬间灰飞烟灭。后人无论如何,都不能那么真实地感受到先祖生活的境状。

海口宗亲念琪,念长和,念和平也一致认为:我们这一辈人有义务,也有责任为家族的传承做些实事。他们不辞辛苦,为重修祠堂奔波,买木料,寻砖瓦,请师傅,做油漆,不计个人得失,全力以赴,令人感动。这里面有包含做人的道理,重修祠堂,尽到子孙后代的责任,如果祠堂不振,路人所指,他族讥笑,不仅祖先无光,子孙自然哀微落败,直不起腰杆,也没有做人做事的资本。通过家族的共同努力,众人拾柴火焰高,祠堂修起来,宗亲更加和睦,团结,邻里乡亲也对咱刮目相看。

历史过往,情境变迁,只有长者,记忆最真。在念长和宗亲的陪同下,我开始走访一些老人,三言两语,追忆当年。要知道,这些老人的记忆和讲述是尤为宝贵的,是不可替代的人证。其中念长清老人(80岁)和三婶嬷陈美英老人(87岁)的讲述,最为清晰。将他们讲述,追忆的内容,整理一下,让我们对先祖的生活生产生存状况,有所了解,有所感受。

清乾隆年末,先祖念尔兴来到海口桥头,开一间咸鲯店。咸鲯,是一些小鱼,特别是多仔鱼,用盐巴腌制的一种鱼食,当时,百姓吃的主食,以麦皮、番薯等杂粮为主,能够就几口咸鲯,便是一道美食。于是,咸鲯成为老百姓最普遍食用的佐餐,做咸鲯生意的,自然就薄利多销,集少成多。慢慢地尔兴公就有了一些积累,生活也算过得去,在海口桥头,一提起尔兴咸鲯店,大多数人都知道那是个买卖公平、童叟无欺、货真价实的厚道人家。

尔兴公生有两子,长子名叫通臣,次男名叫禄臣。兄弟俩都是忠直、勤劳的老实人,除了咸鲯店的小生意之外,还兼顾码头搬运,装卸货物等杂活,靠劳力,用血汗攒一点小钱,各自成家立业。通臣公生有三子,念起宝,念起兰,念起祥;禄臣也生有三子,念起朱,念起贵,念起来。此时,海口桥头念氏家族,可谓生意兴隆,人丁兴旺。与海口城杏林道米行,阿胡道木行等海口街老字号并驾齐驱,真是意气风发。

清嘉庆初年,海口念氏祠堂建成。祠堂坐北朝南,分大门前厅,天井,中堂,后天井,后厅三落大院。逢年过节,喜庆嫁娶,门庭焕彩,好生热闹。鞭炮声,锣鼓声,欢笑声,喜乐横生。当时能盖起大厝的人家,都是那些盈余富足之人,有道是,名声在外,五乡八里,对海口桥头念氏家族,口碑有嘉,津津乐道。内亲外戚往来也更加频繁,亲朋好友联系也络绎不绝。

海口城是“小杭州”,商埠多生意人自然不少,这五湖四海,慕名来海口的人就与日俱增。人们把海口神话了,说海口像天街一样,要什么有什么,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应有尽有。海口人跟神仙一样,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可见当年海口有多繁华了。

海口有座瑞岩山,相传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领兵进驻海口镇,倭寇闻风丧胆,龟缩在海上,不敢轻举妄动。有一天,戚继光闲着无事和幕僚到瑞岩山皆醉亭喝酒,这座亭之所以叫皆醉亭,因为到这里喝酒的没人不醉。戚继光一旦被酒醉倒了,就不能领兵打仗,也就没什么可怕的了,于是倭头下令众倭匪开船进攻海口。

这时,皆醉亭里戚继光和他的同僚们喝得正欢。突然,有一块石头从山顶滚下来,从皆醉亭旁滚落下去,随之发出巨响。戚继光觉得奇怪,伸头往下一看,发现亭下有一岩石与众不同,周围的石头都像醉汉似的东倒西歪,唯独这块石头昂头向着皆醉亭,好像在提醒戚继光,你抗倭灭寇重任在肩,别人可以醉,你千万不能醉,不一会,了望哨来报,海面发现倭船靠近。戚继光立马回到兵堂,并将计就计,叫将士把兵器藏起来,打扮成普通民众模样。倭寇以为戚继光酒醉,连城门都无人把守,便放胆登陆,冲进海口街,忽然一声炮响,戚继光出现在城楼上,令旗一挥,商贩,店员通通变成战士,杀得倭寇抱头鼠窜。

那皆醉亭下的岩石,被戚继光命名为“独醒石”.独醒,是一种智慧。千百年来,无论别人怎么说,海口人始终保持着那份清醒和自强。

海口还有一尊弥勒佛坐像,元代石刻。石像高6.4米,宽8.9米,厚8米出头,头部高2.3米,头顶宽1.75米,耳朵长1.3米,嘴宽1.05米,是全国最大的弥勒佛坐像。

弥勒佛的形象在诸佛中是绝无仅有的,他胖乎乎的,袒胸露腹,盘腿而坐,一脸堆满永不消失的笑容,传递着慈祥,喜庆的信息。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为弥勒佛的形象做了注释:说是弥勒不住在寺院里,常年云游天下,济世救贫。有一天,佛祖派了两位弟子前去考核他够不够成佛的资格。这两位弟子化装成穷人。在路上拦住弥勒,一个要弥勒给衣服穿,一个要弥勒给裤子穿。弥勒觉得裤子比衣服重要,应当先给裤子,所以刚把衣服脱下肩头又连忙去解裤带,说来凑巧,弥勒刚解开裤带,发现有一位姑娘迎面而来,于是连忙捧腹坐地,哈哈大笑,来掩饰突如其来的尴尬。就在此时,佛祖现身,原来那位村姑就是佛祖所变,佛祖封他“未来佛”.从此,弥勒佛的形象就这样固定下来了。有一对联,是弥勒佛妙相的最好注脚: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史料上对海口有很多记载。海口,名声在外。像这些故事,经过文学艺术的加工润色,便也神乎其神。海口也因瑞岩山,弥勒佛而声名远扬。一个地方被人家看好,连土都是香的,一个家族不也是如此吗?

五、念氏往事

清道光年间,海口桥头村有一名人,叫念作霖,本名念起兰,通臣之次子。自幼聪明好学,机智过人。道光壬午年(公元1822年),在乡试中中了举人,后因不善与地方官员周旋,得罪了知县。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京城会试之前,知县写了一封信给其在京的座师,谎报念作霖在乡“欺官罔上”,致念作霖考进士落第。念作霖看到考场积弊,官场黑暗,对宦海心灰意冷。从此,便只以读书为乐。不过,他对百姓生活疾苦,是十分同情的,对不合情理之事,他也会仗义执言。在《玉融古趣》中,有念作霖二三事,对念作霖为人处世的态度、性格有一粗略地认知。

清道光年间,官府对私贩盐管制甚严。沿海一带百姓为了谋生,铤而走险,偶尔走私运一两袋盐到海口岸上贩卖,取得小利。有的监管小吏同情心强,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有的官吏就不那么宽松,依法执政,严防死守。有一回,一位海山人(平潭人)贩盐到海口,走漏了消息,船只被扣。念作霖得知,深知这位海山哥大难临头,当夜派人叫海山哥掉包,把盐沉入海中,换上一袋地瓜片(本地话:薯圆),待到第二天官府当差的上船查舱时,发现只有“薯圆”没有“私盐”,(“薯圆”与“盐”本地话音谐),便悻悻离去,这位海山哥躲过一劫,回到海山,感激念作霖的救命之恩,逢人便说念作霖的故事,这则故事就叫做《念作霖掉包计》。

还有一则故事叫做《念作霖三责知县》:话说念作霖在海口城中,算一个文白的人。自从他被知县一纸诬告,进士落第之后,总想找个机会嘲弄知县一番。可是知县任期已满,离任去往别处任职。接任的新知县是前任知县的同年,到任时向前知县了解地方民情。前任知县特地向同年介绍了念作霖的为人,要他不可轻视。新任知县自负甚高,听了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念作霖不过是一个举人,考进士都落第了,有什么了不起。新任知县到任两个月,各乡各境的生员、举人、乡绅都来衙门向新知县恭维一番,唯独不见念作霖来拜见,就写了请柬,派一个亲随去请他来县衙“面叙”.念作霖知道有诈,思想上做了准备。第二天,念作霖到县衙时,知县不是把他请到客厅相见,而是高座公堂,把乌纱帽脱下来放在公案桌上,手中摇着折扇,态度极端傲慢。让座之后,念作霖一直等待知县开口,知县一言不发。过了片刻,作霖起身拱手说:“太爷,今日召晚生到衙,有何训谕?”知县稍一欠身,冷冷地说:“无事无事”.念作霖霍地直起身来,高声说道:“如此说来,父母官今日犯了三款罪了。”知县以为念作霖故意吓人,不予理睬,慢条斯理地反问:“本县犯了哪三款罪呀?请先生明示。”念作霖指出:“无事召民到衙,其罪一也,无案审理而高座公堂,坐公堂又不戴乌纱帽,其罪二也。挥扇打皇上,其罪三也。”县衙听了,心中一惊,但故作镇静,却问:“本县何时挥扇打皇上,这可是灭族之罪,先生不要开玩笑呀!”念作霖不慌不忙地说:“父母大人刚才连连摇扇,打在乌纱帽上,这乌纱帽乃皇上所赐,岂能打得。想来父母大人视这七品乌纱帽为粪土,说大人挥扇打皇上并非妄加之罪啊。”经念作霖一番怒斥,知县惊得目瞪口呆,连忙说:“这,这,这只是本知县一时疏忽,怎能如此说法。”作霖感到好笑,看着目的已达到了,便昂首阔步而归。念作霖走了以后,县官感到此人确实厉害,此地不可久留,遂写了申请,要求调任。

这两则关于念作霖的故事,在福清县志中有记载,在民间传说中被流传。念作霖虽然不是朝廷命官,没有高位厚禄,权倾一方。但他为人仗义,不卑不亢,据理力争,刚直不阿。这份清高,这等秉性,并非很多官员所能拥有,也很难具备,从这一点说,念作霖更值得后人敬佩。

由此可见,从尔兴公开始积累,经通臣、禄臣一代兄弟的拼搏,再到起宝、起兰(作霖),起朱、起贵、天章,灶弟等这一辈子孙的努力,海口桥头念氏家族无论从社会地位、经济基础,还是声望名誉上来讲,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关系,自嘉庆至道光年间,由于加强了海上防御的措施,沿海秩序还算安定,商业贸易、百姓生产生活基本平稳,也可以这么说,只要勤劳肯干,安分守己,基本生活保障还是可靠的。大清国的闭关锁国政策,老百姓连想都不去想外面的世界,更不用说看了。

“会想到公祖上,都是像演人。”八十八岁的陈美英老婶嫲很认真地说。她自己生下来三天,就来到念家,八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她经历了很多,难得的是,她对每件事都记得很清楚,而且讲得很明白,尤其是对人名、地点、时间,这使我很惊讶。老人家除了耳朵不好使,听力差以外,各方面都非常正常,

老人家回忆说,她小时候,清明节跟着大人去祭祖公墓,去的人很多,挑着很多东西去的。还请山里的放牛仔一帮人,怕他们作践古墓,让他们多关照,多保护,所以就给了他们很多吃的。公祖墓在狮子山(又名网山),离海口镇有六七公里,能在网山上占风水做墓,不但需要眼光,还需要人力物力。听说,当时公祖出殡抬上山的时候,天气突然变化,下起了倾盆大雨,大家就顺势将棺木停放在一大南坛边上,所有送葬的人都去避雨了。等雨停了,几个时辰过去,亲友再回到棺木停放的位置时,大家都傻了眼:整口棺木被蚂蚁包裹着。按老人的讲 法,这叫“黄蚁输土皇蚁穴”,不宜动移,于是,公祖棺木便就地土葬,并围了墓堘,刻了墓碑安放好。

每年作祀,是有轮流祭祀的。轮到的房头,这一年里祠堂下的田地就由这一房头种收。清明、七月半都会去祭祀,房头上下、大人小孩,都有几十人,很闹热的。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祖墓,是在东岳山,这是通臣公,禄臣为父母修建的大墓,因为尔兴公原来的墓穴有“黄蚁输土”的说法,所以没有动移在东岳山的大墓内,没有安放尔兴公的棺木骨骸。再说,尔兴公墓址上的墓碑,也不见踪影了。古早人穷,没钱买石下厝基,就趁黑夜,到山上盗墓碑,作基石,这也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老人家继续回忆说:“桥头念家的鼎盛时期我没见过,不过听大人说起过,相信有过家大业大的日子。但要说留给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日本鬼子打进来的那些日子,那真得难啊!海口是一个港口,日本鬼子上岸,受害最严重的就是老百姓。小鬼子逼百姓交粮食,交不了就会被整死。有一位宗亲叫念振康,被鬼子逼迫去征粮,他知道乡亲交不上粮食,自己就上吊自杀了。还有一个宗亲在鬼子来的时候,为陪母亲逃走,被鬼子抓住,吊起来打,说他是游击队,第二天被鬼子枪毙了。死的死,逃的逃,病的病,真的很凄惨啊!左邻右舍,都是孤儿寡母,念家也一样,念长茂公用石堆砌了狮子,三月三日堆好石狮,六月廿七日日本仔轰炸,其他位置被炸得一塌糊涂,唯独念氏祠堂没事。那时候,祠堂就是避难所,鬼子一来,乡亲都躲到祠堂里来,这才逃过一劫。鬼子的横行霸道,引起一些年轻人的反抗,宗亲念长金就是当时抗日分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他很勇敢,也很机智。他将筹集的抗日物资寄在亲戚家中,一针一线都不动用,大公无私,很多人都很敬佩他,也愿意跟他干。可惜解放初,他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被叛徒暗杀,英勇牺牲了。念长金要是活着,今天也是大干部一个。念家的苦难往事和悲壮历史可以写成一本书啊!

念长清老前辈的讲述,陈美英老婶嫲的回忆,让时光回到一两百年前,这些有关海口桥头念氏家族的人和事,深深地烙上了国家的印记、民族的印记,这里所发生的生离死别、家仇国恨、悲欢离合,正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近百年来的坎坷命运,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前仆后继,殊死抗争、不屈不挠的奋斗史。

作为念氏子孙,我们应该铭记祖宗”上无片瓦,下无滴水“的悲惨处境,牛马不如的苦难历史。脚踏实地、勤俭持家,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工作、敦亲睦族,教子贤孙,树立自强自立的价值观,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福建念氏族谱》编委会

二〇一二年十月二十二日


  • 来源:看福清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4-26 13:46 , Processed in 0.064768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