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福清利桥古厝见证着历史沧桑

小蚂蚁呀 发表于 2019-2-11 15: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IP未知
15286 0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福清利桥有众多文物古迹。作为历史文化名街,它承载着几代人的美好记忆。下面几座古厝是否留下你的哭声、笑声、打闹声,以及母亲喊你吃饭的呼叫声?
荷园
位于利桥口西段北侧,占地面积4亩多,为红砖民居建筑群,由印尼华侨周昌隆建造。周昌隆为了纪念其父亲周荷衢,取其中“荷”字命名。当时园内种植不少荷花。
B1546071596078.jpeg?720x439
据了解,荷园始始建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由3座红砖小楼构筑而成,其中一座外墙为白灰粉刷,一层一座,两层两座。荷园坐东朝西,建有围墙,大门临街,门额上方镌刻“荷园”二字。内有多株古树。
B1546071596075.jpeg?720x460
现住户周春是周昌隆的儿子。他说,当时荷园住着周家7个兄弟,后来6兄弟陆续出国,目前常住就他一家。每逢特殊纪念日,旅居印尼的周氏后裔都会回来祭祖。
B1546071596083.jpeg?720x425
卢氏四扇厝
位于利桥街59号,建于1920年前后,由卢氏后裔从印尼购买钢筋、水泥运回建造的。占地面积约2.1亩,俗称“集聚园”。其中,主座一座,另有附厝,原来门前建有门亭一个。
B1546071596071.jpeg?666x453
该扇厝曾做过国民党福清监狱、临时法庭。1934年初,革命烈士何胥陶等人在阳下北西亭举行暴动时被捕后,就关押在这里。1945年被枪毙于利桥瑞云塔下,首级被悬挂于福清县坪崎电线杆上。
B1546071596076.jpeg?682x473
曾任民国代总理、海军上将萨镇冰曾两次来到这里,每次均住半个月左右。1949年8月16日,福清解放前夕,解放军曾将此作为临时医院和电台办公室。该四扇厝极具文物价值。
B1546071596072.jpeg?671x481
黄氏民居
位于利桥路67号,共有3座民居,其中一座为明万历年间建造,俗称“接书楼”。另2座为民国时期建造。黄氏民居群面阔3间,进深5柱,破损、改建较严重。
B1546071596080.jpeg?720x494
明代,黄氏民居群所在地属于福清南门外。当时,城内、城外用高大的围墙隔开。
B1546071596086.jpeg?720x513
朝廷圣旨或各种文书一到福清,首先到城外的“接书楼”接洽,第二天再送往城内的县衙。
B1546071596087.jpeg?720x508
黄氏民居群中的“接书楼”古香古色,外墙饱含历史沧桑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价值。
B1546071596092.jpeg?400x427
黄氏侨厝
位于宋井北侧,始建于1955年,1956年竣工。占地面积约1.8亩,为印尼华侨黄绳铨、黄绳鹊两兄弟所建。
B1546071596088.jpeg?684x280
黄氏侨厝为八扇两层砖木结构。主座一座共24间,附属共8间。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现住有3户人家。
B1546071596098.jpeg?720x520
黄氏祖籍港头镇北埔村。1932年,黄绳铨、黄绳鹊下南洋,在印尼万隆创办有“亚春织布厂”。
B1546071596099.jpeg?573x408
1955年,两人汇款回福清,由黄绳铨长子黄祖书、次子黄祖辉负责建房,当时共花费人民币6万元。
B1546071596105.jpeg?720x834
黄祖书在文革前,当选福清县侨联委员。上世纪60年代,出资修建福清华侨大厦和现福清县体委游泳池,80年代出资修建利桥石板路和瑞亭小学教学楼。
B1546071596103.jpeg?720x1035
1960年,闽侯专署邮电局租用黄氏侨厝创办“闽侯邮电学校”,首届招收学生几十名。
B1546071596106.jpeg?653x428
1962年,学校搬出。文革期间,福清县政府每年召开三级扩干会,黄氏侨厝曾作为代表的临时住所。上世纪60年代,福清县百货公司曾租用黄氏侨厝作为批发部办公地点和临时仓库。
B1546071596100.jpeg?574x360
林氏岭顶厝
位于瑞云路东北侧,为清中早期建筑,三进两落土木结构,原建筑为八扇厝,后期改建较严重。
B1546071596114.jpeg?639x462
现仅存前后两座大厅保存清代建筑风格,其规模较大,梁架保存完好,其使用木料粗大,做工精细。
B1546071596107.jpeg?647x431
据传,其先祖在明朝时期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岭顶厝门口,有村民们近年自发集资修缮的3块石碑存世。
B1546071596108.jpeg?681x405
吴氏八扇厝

位于闽剧团东南侧,为清中早期建筑,一进式土木结构,面阔7间、进深7柱。
B1546071596109.jpeg?653x453
2006年吴氏后裔重修后,基本上改变了古民居原有构造。但其天井、柱础及部分木板隔墙保存较好。
B1546071596117.jpeg?624x460
八扇厝内悬挂吴氏祖先吴濂的进士牌匾。吴濂,字元吉,号学岩,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官至山西省偏关知县。他“行粹学渊,综贯子史百家”,著有《竦笔轩诗钞》《玉柱轩诗领》等。
B1546071596112.jpeg?642x434
屋内供奉祖先的牌位,还遗存有石敢当、石磨等石制品。另有文革期间刷写的毛主席语录。
B1546071596118.jpeg?670x822
吴氏侨厝
位于利桥路25号,始建于1955年,为吴姓旅外华侨所建。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独栋红砖别墅,两层瓦顶砖混结构,建有围墙,墙内种植多株古龙眼树。
B1546071596120.jpeg?720x407
现民居内无人居住,其后裔数10人侨居东南亚一地。其东侧有一座四扇厝,为民国早期建筑,规模较小,但保存较为完好。
来源:文化福清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3-29 09:12 , Processed in 0.058281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