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7

[福清乡贤] 赞!福清新厝三代华侨回报家乡!

 
我脑子特别好使 发表于 2024-1-5 08: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4567 1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084629lnz4hkjh4spdejnk.png


侨乡寻迹|蒜岭村

祖孙三代赤子心,情系故土报桑梓

084629kkhopotos2tn2tsk.jpeg
     一首蒜岭诗,千年古驿道。千百年来,蒜岭村古驿道记录着人们的生活轨迹,游子从这里离家,也从这里归家,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藏着故事,镌刻着游子生生不息的故园情怀,岁岁年年的迎来送往中,带来了繁荣与发展。

084630x9yn9yavyz2xnnvg.png

    蒜岭村是传统的华侨村,常住人口1700人左右,海外乡亲约1.6万人。提及蒜岭村,很多人会脱口而出,那可是大名鼎鼎华侨陈子兴的家乡。在这里曾经涌现出:海内外架桥人陈金煌,大慈善家陈德发,商界奇才陈子兴……

     勇立潮头,靠的是满腔热情;竞逐风流,则更多源自流淌于血液深处的家国情怀,相因相袭,集结不散。蒜岭爱国华侨陈德发、陈德森一家三代将反哺家乡的传承代代相传,成就了一段佳话。


084629m9r9seal53l55u3r.jpeg

蒜岭村

084629k8b0ggyr6gl406vl.png
084630luoxxosucjjx9p9u.jpeg

084630znxxzisal0bdrizl.jpeg

     陈德发,新厝镇蒜岭村人。50年代移居雅加达,至1981年,在陈德发离乡44年之后,首次带领子孙数十人回到故乡,至1991年逝世前的10年间,回国10次,陈德发与他的胞弟陈德森数年间热衷于公益事业,为子孙后代做典范。

     陈德发的儿子陈子兴与陈子煌深受父辈的影响,多次为家乡捐资新办各类公益事业。陈子兴先生作为印尼工商业巨子,深知“百年大计,利泽今人,造福后代”,因而乐善好施于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从来不遗余力,其炽烈的爱国爱乡之情至今使人缅怀不已,由他捐建的侨兴轻工业学校在福清无人不知晓,引领新厝侨贤风流。


084630d70di6e7gn7vdrmm.png

蒜岭侨贤

084630k44zpkz5pwnnnniv.jpeg
084630s63ljch83v3qhl6c.jpeg

084631uvne4nrnvzkknvhs.png

     如今,陈子兴的儿子陈元寿是家族中第三代华侨,2001年,怀揣着家族三代人的夙愿,他选择回国发展,迄今已经过去了20年,从家族继承者,到久经商场的企业家,再到香港福州社团联会副主席兼青委会会长……20年间,虽然他的身份不断转换,但一颗爱国爱乡之心始终不变。作为侨三代,陈元寿既是家族事业的继承开拓者,也是情系桑梓的慈善家,更是凝聚“侨”力的领头者。他说:“这里是我的老家,是我爷爷在为了家庭生活,漂洋过海离开的家园。我父亲生前经常告诉我要多回家乡看看,有机会的话要出一份力”。陈元寿回国后继承了家族的使命,继续投身公益事业,传承了父亲对祖国、对家乡眷恋、慷慨和热心公益的情怀,他也将这一种情怀传承给自己的子孙后代。


084631kiqv1kbybckrry7z.jpeg
084631otulaejgunq18lq3.png

蒜岭侨贤

084631had6fuafhz6o9a95.png
084631bmfqqafzs4mi4fqi.jpeg

084631pg0lzb9b19l90409.jpeg

     岁月不饶人,随着旅印尼老一辈华侨华人的相继离世,蒜岭村的村民们“反哺”家乡,也走上自筹资金建设家乡的道路。华侨们的精神代代相传,现今蒜岭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将村部旧小学改造成华侨记忆馆,并修复古驿道上的节点——蒜岭古街,还原当时古街繁荣景象,让世人们“重温”当年古驿道蒜岭街的“光辉历史”。



084632pyaz4gv072g4sgm9.jpeg

蒜岭村

084632g8rcr5ybeperrmam.png
084632quiyd3xia3xiiaaq.jpeg

蒜岭古驿道


084633qqpqfpqffo4ppf46.png

新厝镇蒜岭村在打造新农村建设中,

凭借地理优势出新招,

使得原本寂静的一条穿街而过的

古驿道焕然一新,

并且招引各地游客前往学习借鉴而遐迩闻名。

084633rd9c6bwncf2vvcz1.png

     蒜岭村古驿道武当别院中的那座漆林书院,历史上与两位名人有着千丝万缕的文化渊源。

     据考证,武当别院的雪峰寺系唐代末期兴建的,上殿供奉“五大显灵公”,下厅设有“漆林书院(堂)”。唐代里人翁承赞,曾在“漆林书院”就读。由于他聪慧过人,学业突出,深受村民们称赞,故被留在寺内执教。据史料记载,翁承赞(859—932年)少年于漆林书堂处,砺志好学,攻读甚勤,立志求取功名,扬名天下。曾自豪写下诗句:“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景福元年(892年)赴京应试,但屡试不利,滞留在长安有4年时间,誓不应举不回乡。于乾宁三年(896年)喜登进士第三名,被选为探花使。苦尽甘来,不由衷心慨叹:“今日始知春气味,长安虚过四年花”。次年,擢博学宏词科。郑谷赠诗云:“名高五七字,道胜两重科。”出仕后,任京兆尹参军,其珍惜来之不易的功名,恪尽职守,勤奋苦干,深受上司器重。之后累迁右拾遗、户部员外郎。在京数年后回乡探亲,为了纪念他是从蒜岭武当别院的雪峰寺“漆林书院”出仕的,特把他的家乡改名为“漆林乡”,并且一直沿用至今。由于翁承赞致力教育事业,后世誉其为“兴闽办学第一人”。


蒜岭石碑


084632a5f6c6w4u6j5hyj7.jpeg

     福清霞渡陈氏宗祠,位于著名侨乡新厝镇蒜岭村。“宗功祖德发千秋伟业,贤孙孝子兴百代文明”,这是陈氏宗祠大厅上《霞渡陈氏宗祠序》的金字碑联。该石碑记载了霞渡陈氏源自颍川,自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始祖陈孟礼定居此地,至今400多年,遍布世界各地的后裔就达2000多人。

     该祠还细述了裔孙陈德发、陈子兴父子及陈氏其他族亲身在异域、心系家国的赤子之情。陈德发(1918-1991),该祠第32世裔孙,印尼华侨,少小离家,1980年代十年间,为祖国捐资1133万元兴办公益事业,先后荣获福建省捐资办学、捐资办医金质奖章和“乐育英才”奖匾。其长子陈子兴(1943-2003),曾任印尼哈拉班集团主席,出生海外,心系祖籍国,自1975至2003年的28年间,捐资9820万港元,兴建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等公益事业,荣获国家轻工部“国际合作奖”、福建省政府金质奖章并为其立碑纪念。

来源:走近新厝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1)
半度微凉 | 来自福建
丫霸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24-1-9 21:29:13 来自手机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4-28 20:43 , Processed in 0.062559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