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25

四川西昌:福清儿女盼归家

 
彬彬有礼1 发表于 2023-8-25 11: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5957 9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春发新芽夏开花,福清儿女闯天下。

五洲皆有同乡客,今又聚在西昌家。

凉山人口五百万,三成发自十三甲。

王肖郑边周唐等,还有多姓盼归家。

这首诗的作者肖刚,在四川省西昌市经营凉山州特产南红翡翠,曾参与南红标准的起草制订。8月10日,肖刚作为一名福清移民后裔代表,参加了在凉山州福建商会举行的西昌市融商、融籍移民后裔代表座谈会。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嘉带领的老家福清赴四川专题考察组一行来到会场,传达家乡的问候,传递故土的温情,让多年来执着于寻根问祖的肖刚倍感亲切,无比激动。于是座谈会一结束,他就饱含热泪,提笔写下上述诗句,表达数十万在西昌的福清儿女盼归家的共同心声。

(一)

福清濒海而居,向海而生,因海而兴。千百年前,福清人就开始勇而渡海、闯荡天涯,到达日本、琉球和交趾、吕宋等东南亚地区,其中不少人就在当地定居,成为福清海外移民。如今,福清已成为全国著名侨乡,百万福清人足迹遍及世界160多个国家地区。这是许多人早就知道的。

可是,可能很少人知道,在远隔千里之外的内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西昌市,竟然同样生活着数十万的福清同胞。而西昌所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17个县市,截至2022年末,常住人口489.1万,汉族人口171.91万。汉族人口中,来自福建的古代移民后裔甚至超过百万,而其中绝大部分来自福建福清。

115909l12zcauthzaa513a.png

8月上旬,笔者作为一名社科文史学者,随同福清市人大考察组一行应凉山州福建商会之约,现场踏访了西昌陈家大院、柳氏将军府、大石板古村和建昌古城,听取了该会办公室主任、融籍企业家高其香先生多年探究西昌福清移民历史的情况报告,以及与会当地福清移民后裔代表、文史学者的梳理分析,查阅了大量方志、族谱、家谱和墓志铭等史料遗存,对明朝初年数以千计的福清儿女为了家国安宁而千里别家、远离故土,跟随开国大将军、凉国公蓝玉赴昌平叛、戍边固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受到了广大福清先辈开疆拓莽、扎根凉山、为国戍边的无限荣光。

(二)

115909y2aai8fxas2ng2d1.png

根据西昌市作协邛泸诗社社长、凉山州非遗项目“川兴尔乌山歌”代表性传承人、文史学者王仁刚先生研究,目前西昌市常住人口96.6万,其中汉族74万。这些汉族人口源于历史上的两大迁徙事件,主要是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跟随蓝玉赴昌平叛,战后奉命屯田留守、落籍为民、定居建昌的官兵后裔;另有一部分系200多年后的清朝康熙年间,在福建、江西等12省参与的“湖广填四川”中的汉族移民后裔,他们先来到成都,后来有一部分播迁至凉山地区。来自福清的移民后裔,主要是前者。因为移民时间长达630多年,因此也成为当地福建汉族移民后裔的主体,在开发凉山州、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上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十四世纪末叶,以朱元璋为代表的义军推翻了蒙元暴政,建立了朱明政权。1368年岁次戊申,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定纪年号为洪武。大明帝国初建伊始,国家根基还很不稳固,长城以北仍有蒙元残余据险顽抗,西番尚未臣服,西南少数民族也未归附。而且连年征战,“田地荒芜”“居民鲜少”,民生凋敝。平定敌对残余势力、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国事。

115909y1qixp6n64hzrbz4.png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元代为建昌路,属于云南罗罗斯宣慰司管辖,治所在今西昌市。其地处大渡河以南,金沙江以北,乌斯藏以东,“沟通川滇,西临番族”,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洪武二十五年(1392)4月,趁已经致仕(退休)的建昌卫指挥使安配进朝贡马,归顺明廷后担任建昌卫指挥使的元朝遗臣月鲁帖木儿认为时机已经成熟,策动大小凉山及周边地区的蒙古、西番等少数民族,在西昌、德昌、会川(今会理)、迷易(今攀枝花)、柏兴(今盐源)、邛部(今越西)等地举兵反叛。据《明史》记载,“已而,月鲁帖木儿反,合德昌、会川、迷易、柏兴、邛部并西番土军万余人,杀官军男妇二百余口,掠屯牛,烧营屋,劫军粮,率众万余攻城”。

115908wb66oo8wlwr6owbo.png

月鲁帖木儿系蒙古贵族,蒙元政权时任平章政事,是从一品的高官。元亡,月鲁帖木儿表示愿臣服新朝,明廷命其为建昌卫指挥使。但实权却掌握在同为指挥使,原先官职是从二品的云南罗罗宣慰使安配的手中。由于安配抢先一步向明朝投怀送抱,因此月鲁帖木儿当时只能屈居安配之下,这无疑让不甘人下的月鲁帖木儿十分不爽。加上洪武十五年(1382)冬,月鲁帖木儿归顺之初,曾“从云南建昌来朝,贡马180匹,拜上故元所授符印”,但太祖朱元璋仅诏赐其袭衣、靴袜和绵布等日常物资。洪武十八年(1385),月鲁帖木儿凑了300匹贡马,同时举家入朝,想凭借此次贡马请求明廷让其留在南京生活,“请遣子入学,愿留其家于京师。上不许,厚赐遣还”。月鲁帖木儿失望而归。对权力和待遇的不满,是月鲁帖木儿发动叛乱的主要原因。

而此时,明朝廷为加强边远地区管理,“建立卫所,开展屯田”,于洪武十五年(1382)将元朝的建昌路改为建昌卫,又在建昌以北的冕宁新设立苏州卫指挥使司,“筑城置卫以镇之”;建昌卫、苏州卫被划归到了四川都指挥使司名下进行管理。采取限制少数民族的“驭番”政策,重用汉官防范土著势力,挤压了当地土官、土人势力的生存空间,引起了他们的不满。因而在月鲁帖木儿策动下,双方一拍即合,纷纷起兵反叛。驻防在当地的明军猝不及防,无法应对。反叛队伍愈来愈大,占领了今凉山、攀枝花地区大部分城乡。

115909moe21ogd0o18q2l3.png

为平定月鲁帖木儿的反叛,明朝廷先是命聂纬为总兵官,率陕西步骑南下,与四川都指挥使瞿能所率兵马一起平叛,但一因兵力不足,二因叛军熟悉当地环境及人事,三因叛军利用当地多水面特点灵活攻防,战事进行并不顺利。蓝玉率领的明军主力赶到之前,瞿能所率兵马抢先逼近了月鲁帖木儿的老巢柏兴州(今四川省盐源县)。月鲁帖木儿不敢与明军决战,使出诈降计,摆了瞿能一道,趁机逃脱。

同年6月,朱元璋特派战功卓著的开国大将、凉国公蓝玉领兵进剿。并反复告诫蓝玉吸取瞿能教训,不要相信月鲁帖木儿的任何一句话,“毋信其虎言,必擒之而后已”,把叛军全部消灭,不留隐患。

蓝玉原在罕东(今新疆和田地区)用兵,他侦知翟能遭遇后,奏请朝廷急调沿海卫所官兵,并招募熟习水性的丁壮,入川参与平叛。朝廷同意蓝玉请求,遂从福建省福州府福清县调遣驻守镇东卫的官兵,以及招募部分熟识水性的渔民急赴川西。

很快,一场突发的反叛便在当年11月基本平定。“(蓝)玉间遣百户毛海,以计诱至月鲁帖木儿并其子胖伯遂降其众”,被团团围困的月鲁帖木儿走投无路,虽然投降依然难逃一死,与其子被解到南京处斩。

115910q126wfcinccw3n2n.png

蓝玉于当年11月底班师回京,次年2月即被诛杀。平定月鲁帖木儿之乱,成为一代战神蓝玉的绝唱。

(三)

此后,月鲁帖木儿的残余力量还利用地形等优势,坚持小股武装顽抗,但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这场前后绵延7年之久的叛乱,终被彻底弥平。

明廷为了永保边地安宁,在建昌地区实行屯堡制度,亦即在该地设立屯堡,让平叛军人驻守戍边。军屯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当地生产,加强了军事防御,减少了分裂动乱因素,客观上也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开化。

参与这场平叛的福清镇东卫官兵及新招参战的福清人,有许多人都在这场战争中立了战功,得到朝廷的封赏。加上当时西昌地区,特别是安宁河谷农业条件大大优于福清,于是,大部分福清官兵或迁来家中亲属,或留下繁衍生息,其中还有一部分家族开枝散叶,播迁到冕宁、德川等凉山州的各个角落。

高其香与当地福清移民后裔接触多年,他告诉笔者,这些福清移民后裔都知道自己的先祖是从“福建省福州府福清县青石桥十三甲”迁移来的,有不少姓氏还珍藏着族谱家乘,上边也清楚明白地记载着祖籍地是“福建省福州府福清县”。

115910q2tbs501s92y9z5f.png

其中,现居西昌市的经久王氏在其《经久王氏家族源流考》中记载,“吾族本籍系山西太原郡,周灵王太子晋裔也。汉世祖朝,王辅宸游宦闽省,髦而解组,寄籍福清卫第二都海下里青石桥第十三家(“甲”字误),传至王万镒而生王聚、王环。聚由指挥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奉派从凉国公蓝玉进剿小云南(注:今凉山州),于越嶲卫地剿夷得功。二十五年七月讨月鲁帖木儿,至柏兴府属双狼寨阵亡。二十七年,置建昌卫,世祖王环承袭是职……万历三年,废前卫为所,故世居右所新里百户。生三子,长曰琉,次曰瑾,三曰浩”。

又渤海世家《高氏族谱》载,“始纪祖高琅,原住福建福州府福清县清石桥第十三甲”,“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始祖高琅以孝廉武举进士第。二十三年(1390),调征小云南,功封威远将军”。“琅之弟高琊从军,二十五年(1392),并同怀五人齐到建昌,三曰高志,四曰高显,五曰高理,俱分支籍隶”。

又《凉山萧氏》载,“凉山萧氏由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从福建福州福清青石桥第十三甲出发,迁至西昌核桃村(马家山下邛海边)。先祖萧留、萧延为当时福清一支水师中服役的军人,萧留为军官,萧延为文官。萧海少时随两兄至昌”。萧氏三兄弟后人今主要辐射凉山西昌、冕宁、德昌、盐源、木里等10多县,估计人丁超过2万。

115910r1y860kn0h1yxzp2.png

又大堡《高氏族谱》载,“祖籍福建福州府福清县青石桥第十三甲”,“始祖高琅乃明朝甲戊进士,诏承威远将军,派征剿小云南,后回建昌,在邛都边东海镇(今川兴镇)庄科危家柳树园居住,后有‘高家庄’之称”。

又柳家村《柳氏族谱》载:“传柳氏祖籍福建省福州府第三都海下里青石桥第十三甲”。

又黄家山《李氏族谱》载:“祖籍福建省福州府青石板地第十三甲。”

又蒜园《卢氏族谱》载:“祖籍福建省福州府青石桥第十三甲。先祖于明朝洪武二十五年迁移来建昌。”

又碓门《周氏族谱》载:“祖籍北宋时由河南省汝南县迁居福建省福州府福清县青石桥杨柳树第十三甲,十五代孙周荣受封汝南都督大将军,奉旨来四川宁远府镇边。”

又马道老街《唐氏族谱》载:“祖籍福建省福州府青石桥,经长沙迁入四川雅安清溪,再迁入西川唐家湾(月亮湾)。”

又汉田《陈氏族谱》载:“祖籍福建省福州府清水县青石桥柳树湾十三甲朱史巷,充军到建昌小庙卢川。”

又《曾氏族谱》载:“始祖公曾觉辅原籍广东,分填福建省福州府福清县清石桥杨柳树第十三甲。武魁,检选闽省守备,因小云南苗人不法,于洪武二十五年二月初九日发派统兵到建昌镇守蜀地,钦封都指挥。”

另有围墙洪氏、围墙段氏、小堡段氏、蒜园李氏、汉田张氏、砂坝魏氏、碓门谷氏、黄家山黄氏、汉田郑氏、汉四胡氏、大堡邢氏、黄家山王氏、大堡贵氏、围墙费氏、围墙莫氏等,其族谱也载明祖籍地为福建省福州府或福建省青石桥。

据介绍,当地原有一些祖宗坟墓的碑石、墓志铭也有类似祖籍福清县的字样,惜多不存。仅《大营郑姓回汉合族迁坟记》开头便是,“吾祖祖籍,福建福清,鼻祖为明初庐州府合肥武略将军也,后随军平叛,功高衍庆。明二十五年,论功行赏,二世祖郑义封正千户职,其余兄弟,分守瑶山、德昌等要隘之处”。

此处,还有更多姓氏因各种原因族谱不存,但亦代代口口相传其先祖来自福建省福州府福清县青石桥十三甲。

综上所述,目前不完全统计,仅西昌市移民后裔自认为先祖来自福清的,就超过三十万人。而在凉山州的其他各县,因播迁情况各异,福清籍同胞人数还未进行统计,估计还会有数十万之众。

(四)

关于明初福清人迁昌的历史事件,不少问题有待严谨考证和深入探究。现有几个问题,不妨先按逻辑分析一二。

第一个问题:移民原因。从迁昌各姓氏族谱可知,此次移民主因是元廷降将月鲁帖木儿发动叛乱,朝廷为平叛,而调派并招募福建沿海部分军民组成平叛队伍,随从开明大将军、一代战神、凉国公蓝玉出征。

第二个问题:移民构成。主要是镇东卫及万安所屯军(水师),还有一部分新招募的沿海农渔民。

第三个问题:移民地籍。明初洪武十四年(1381),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户籍管理制度。

首先是里、甲制度。十户为甲;十甲,一百一十户为里;五里为都。

115910u7nzg7zaffm2ffgn.png

其次是军籍制度。所有人员分为军户、民户、匠户三类,军籍和民籍、匠籍平行,但管辖权不同,其中军籍属于都督府,民籍属于户部,匠籍属于工部。军不受府、县等行政官吏的管辖,比如镇东卫直属福建都督府,与福州府、福清县并无管理上的隶属关系;军是世袭的、家族的、固定的,一旦加入军籍,其一家即世代从军,含家属住在被指定的卫、所;军是国家编制的、永久的组织,有规定的员额、固定的戍地,比如明朝的卫、所员额分别为5600人、1100人。朱元璋为强化中央集权,把军队集中地隶属于国家,在战时才由朝廷派出统帅总兵,调动各卫的军队出征。一到战事终了,统帅立刻被召回,所属军队也各归原卫。军队不属于私人,将帅也无直属部队。比如洪武二十五年(1392)的建昌平叛,蓝玉总兵的1.5万部队,既有蓝玉率领的步兵、骑兵,陕西翟能所带的步兵、骑兵,为了跨江征战,还紧急调用了福建镇东卫水师劲旅。

从史料来看,镇东卫及其所辖的万安所、(长乐)梅花所,屯军原先来自全国各地,均有稳定的军籍,第十三甲应该就是镇东卫屯军编定的统一里甲地点。而这支平叛队伍中新招募的一部分农渔民,多为福清县本地人。赴昌平叛队伍中,个别姓氏谱牒中的先祖称祖籍在二都(今福清市城头镇一带)、海下里(今属平潭,明代平潭由福清县所辖),应该属于这种情况。

115911z5bot2ctnsootbqo.png  

第四个问题:青石桥在哪里?诸如山西洪洞大槐树一样,青石桥应该是当年赴昌平叛队伍出发地的标志物,而不是居住地名。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建四大宋桥之一的福清龙江桥,毗邻镇东卫城,且在桥西侧有唐代即已开辟的海口码头。龙江桥还是目前福建省内保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梁桥,全桥均由石头砌筑。据福清侨乡博物馆馆长、副博物馆员毛胤云介绍,该桥用石全部取自福清本地花岗岩,原有桥面主要铺以黑色花岗岩条石。再以桥墩为例,现有40个孔门都有名称,有的根据传说而来,如“猪屎墩”说的是拾猪屎的民众集资所建;有的由形象而来,如像瓜蒂的“蒂蒂石”;有的以石色定名,如“青石墩”等。当年的福清还没有瑞云塔,海口镇东卫城、民城也没有其它特别明显的标志物,远征的官兵记忆中的青石桥,应该就是壮丽非凡的龙江桥。

至于杨柳树,也可能是某种地标。

第五个问题:移民数量。尽管设立在福清域内,但当年的镇东卫与福清县没有行政隶属关系,这次意义重大的军队人员调动,历代《福清县志》均无记载。由于缺乏扎实依据,我们只能推测当时赴昌水师至少以千为计。只有如此庞大人数,630多年后才能繁衍到如今凉山西昌等地数十万人的移民后裔大群体。

第六个问题:移民征途。据移民后代从祖辈那里得到的口传信息或部分书面史料,以及“青石桥”等地标符号,这些镇东卫等千里赴昌的官兵行程路线应为水路为主,即从福清海口港乘坐海船,沿海岸线北上至长江口,再沿长江逆流而上,直至长江与雅砻江交汇处迷易(今攀枝花),再舍舟登岸到建昌(今西昌)集结。

115910usx5dgey1ssswh5u.png 明朝区域地图

第七个问题:赴边平叛的福清军民为何定居西昌?有以下四大原因,一是朝廷王命设立屯堡,让其定居。明洪武二十五年,制定军士屯田条例,明确规定边军三分守城、七分屯种;每位军士受田一份(50亩),田地优劣据军功大小依次选配,并由朝廷供给耕牛、种子、农具;三年后才交纳赋税,每亩一斗。二是西昌的气候条件接近福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合人居。三是该地安宁河谷平厦广柔,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在农耕社会无疑是十分诱人的生息之地,对自古少田缺水的福清移民极具巨大吸引力。四是卫、所官兵的家属可以随迁。一部分因军功封官,当上当地军政官员的,只能就地安家。这些政策措施,大大激发了大家戍边屯田、落籍当地的积极性。于是他们便在西昌等地定居繁衍,以至今日蔚然成为当地最大的汉族住民群体。

115911wdssdq5skoqosooq.jpeg

诚然,关于发生在630多年前的这次集体移民事件,还有不少疑问和细节仍然不得而知,其中一些关键问题仍只停留在推测层面,需要福清西昌两地玉融儿女共同携手,需要社科文史热心人士协力探究,通过密切的交流、严谨的考证,拂去历史尘埃,还原历史真相,让两地的福清儿女共同感受先辈开疆拓莽、为国戍边的无上荣光,以酬凉山西昌等地数十万福清古代移民后裔了解并向往祖先血露之地的热切宿愿,并告慰九泉之下古代移民英烈的亡灵。



供稿:福清市人大赴四川专题考察组。执笔:严家梅,福清市首批社科专家库专家。

来源:知福清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9)
半度微凉 | 来自福建
不说还真不知道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23-8-25 15:40:55 来自手机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福清天下 | 来自重庆
濒海而居,向海而生
收起回复
半度微凉 : 回来吧大叔
2023-8-27 10:04 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23-8-25 19:02:36 来自手机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清香百合花 | 来自山东
长知识了,学习使我快乐。
收起回复
半度微凉 : 好吧
2023-8-27 10:04 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23-8-25 23:38:21 来自手机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兜兜子周 | 来自重庆
福清儿女快回来
收起回复
半度微凉 : 福清乡亲有这么多
2023-8-27 10:05 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23-8-26 11:41:29 来自手机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153 | 来自江西
不说还真不知道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23-8-27 12:04:00 来自手机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153 | 来自江西
不说还真不知道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23-8-28 07:04:49 来自手机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4-28 21:10 , Processed in 0.068141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