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26

惊叹!福清这座千年古陂有这么多故事!

 
晴天780 发表于 2023-3-22 18:41: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4996 9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开栏语

伴着新时代新征程的号角,和着“最福清”建设的节拍,《你不知道的最福清》专栏,和大家见面了。

 

有着“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美誉的福清,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这些,是福清的“城市记忆”,是立足之“根”,是乡土之“魂”,是时代飞速发展中的续之“脉”,发掘福清历史文化和名人名胜资源,传承福清历史文化、讲好福清历史故事,是“最福清”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让海内外福清人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你不知道的最福清》专栏将围绕“探秘福清”“智慧福清”“文脉福清” 等3个方面,带领读者共同认识福清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开拓意识、智慧创造,对国家、对世界作出的突出贡献,感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福清精神,眺望古往今来勤奋、开拓、智慧的福清人民形象,让福清的地域文化遗产“活”起来,进一步提升福清文化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今天,专栏推出“探秘福清”之《千年古陂的前世今生》。

 

福清城区五马山麓沿龙江修建的天宝路,道旁绿树成荫、繁花似锦,路下滨江绿地满目青翠,长廊连绵,亭台掩映,徒步其间,静谧中体验到独有的闲适情趣。同样悄悄然蹲守此处一千多年的天宝陂,陂体石阶次第参差,水面明净如镜,两岸绿树繁茂、碧草青青,花团锦簇,风光旖旎。

 

然而,正是这外观为秀丽景区的天宝陂,竟然拥有另一种身份:福建历史上最早建成的集引水灌溉、排洪排涝和蓄淡拒咸于一体的大型水利工程,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型蓄淡拒咸水利工程。

2020年12月,天宝陂入选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现存坝体长289米,其中150米为唐至明代所修旧坝,坝高3.5米。陂右岸引水闸,水流量1.5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积为1.9万亩。

天宝陂跻身世遗
身价倍增,声名鹊起
我们不妨悄然走近
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01

砌筑

六载寒暑  屡败屡战

 

百姓总择水而居,城市多邻水而建。古时福清缺水,百姓苦不堪言。福清地势枕山面海,海岸线长,境内江浅流短,人称“下雨哗啦啦,雨停干巴巴”。最大的河流龙江其下游至出海口形成福清最大最肥沃的冲积平原,但江水喜怒无常,涝时一片汪洋,洪流席卷一切尽付东流;旱时赤地炎炎,水田龟裂颗粒无收。下游虽水源丰沛,但江水感潮咸淡参半,难以引水灌溉。再加上十年九旱,农田荒芜,百姓食不果腹,民不聊生。甚至到唐代,福清依然地旷民稀。要在龙江下游兴修水利,以便涝时疏浚、旱时引灌,还必须蓄淡拒咸。

 

唐天宝年间,福清置县40多年后,地方官募集劳工,在龙江选址动建拦水大坝,旨在引水灌溉。
传说天宝九年(公元750年),长乐郡(福州)刺史高璠带领福清百姓在五马山下龙江中游河势较高、江面开阔处拦江筑坝,艰苦施工,用竹笼拦水,筑木成桩,采山石围堰,砌高陂截流。由于施工技术因地制宜,工程获得关键突破,取得有效进展。
可以想见,以当时原始人工行为,面对摧枯拉朽排山倒海的洪灾,简直以卵击石。我们还知道,拦江筑坝旷日持久,长达6个寒暑。秦始皇发动百姓修造长城起始于公元前214年,算到秦朝灭亡于公元前206年止,也才8年。而砌筑区区长150米、高3米的大坝,竟然费时6年。
不妨想象,也许工程选址最初并非现址,但就在大功告成前夜,灭顶洪灾骤然而来,陂体土崩瓦解荡然无存;也许陂体原本不是拱形而是直线,就在工匠们筹谋完工庆典的当天,暴雨突来山洪暴发,洪流势如破竹,陂体顿然支离破碎,最终消逝得无影无踪。
6年,福清官民经历了重重叠叠数不胜数的阻碍性挫折和毁灭性打击,然而没有灰心丧气,没有退缩犹豫,而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重新制定应对方案,继续呕心沥血胼手胝足,高昂着头颅循环往复地谱写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修陂壮歌,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天斗,与地斗,与洪灾搏命,历经千难万险!
正是这样,经长时间艰苦卓绝的奋斗,凝聚了福清官民无数智慧、勇气和毅力,公元756年,龙江中游五马山麓长150米、高3米的拦江大坝及其附属工程终于建成!该工程天宝年间动建并成功,被命名为天宝陂。
可喜的是,天宝陂建成,能引清水自流灌溉,实现了蓄淡拒咸、沃田数百顷的目标。

重修千余春秋  可歌可泣

 

天宝陂流出的潺潺清泉奔向田间陇亩,但从此邑人就可一劳永逸高枕无忧?远不是!天有不测风云,洪灾不期而至,风险无法估量,接受的考验更是不可预测;何况水利设施随时间推移不断老化,本身生命周期就有限。

 

不妨想想,天宝陂建成近1300年以来,里头包含了多少“百年一遇”,要经历多少自然灾害出人意料的疯狂摧残!就像万里长城兴建两千多年以来一直在不断重修那样,天宝陂也一直在不断维护修复,不断巩固完善,不断做大做强。其中许多事例至为感人,可歌可泣,可圈可点。

 

史料载,宋代对天宝陂的管理十分重视,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年—1016年),福清知县郎简见天宝陂年久失修,堵塞严重,招募百姓进行疏浚,修筑了陂堤。为纪念郎简功绩,老百姓在天宝陂旁修建了郎简祠,年年祭祀,直至清乾隆年间该祠还一直存在。可见,郎简修陂,功德感人至深,贡献突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因而郎简修陂后,天宝陂更名为祥符陂,当在情理之中。

 

宋熙宁五年(1072年),福清知县崔宋臣组织维修天宝陂,鸣鼓施工,不至者罚之。可见,崔县令在最大程度上发动群众修陂不遗余力,乃至于制订施行地方法规,堪称大张旗鼓,严刑峻法。

 

宋元符二年(1099年),福清知县庄柔正主持重修天宝陂,溶铁汁锢其基,广十丈,即用铁熔液加固石坝,此举地方志称之为“至今为百世利”。庄柔正搬到天宝陂旁的大树下办公审案,有人来告状,他让告状者抬一块石头到工地来,助力修陂;审案结束后,败诉者再视情节罚其做工,为修陂效力。由于广泛集聚各方力量,天宝陂很快修成,灌溉范围扩大,覆盖音西霞楼村至海口梧屿村的“十洋”之田。庄县令不仅到现场办公,而且把自己所有县衙公务都转移到修陂现场办理,用今人话说,他把修陂实打实看作“重中之重”!何况,这次修陂,在加固坝体技术上有创新,在组织修陂力量上有突破,在实现水利效益上有提升,难怪修陂后更名为“元符陂”。

 

明代,天宝陂经过多轮重大修葺,也有事例感人肺腑。其中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天宝陂被洪水冲毁,按察司事陈灏募众重修,在民间代代相传。

 

国人尽人皆知,战国时期李冰父子率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功业彪炳千秋。而明代福清重修天宝陂期间,也有松潭村周大勋父子前赴后继,率众倾心倾力重修天宝陂的感人事迹,坊间传为美谈。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天宝陂部分堤坝毁坏,松潭村耆民周大勋奉知县欧阳劲之命,率众出大力流大汗重修下游西陈圳二百余丈,备受乡亲称赞。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福清遭遇大暴雨,天宝陂堤坝又被冲决。农田断了源头活水,农民日坐愁城。时王命卿任县令,深入民间访问。百姓要求尽快重修天宝陂,王命卿问“谁堪此大任”?大家都说:三十年前修陂老功臣周大勋的儿子周文遴为人笃诚勤劳又懂水利,让他负责修陂,必能成功。于是王命卿邀请周文遴重修天宝陂。周文遴继承长辈志愿,敢担使命,勇挑重担,全力以赴。由于工程浩大,资金欠缺,人力不足,周文遴筹谋再三,上报方案说“有湮川、决防、梗法、便私、不输钱服役者,悉治以罪”。王命卿感其潜心笃行,全力支持、全面推行,并捐出自己俸禄助力修陂,率先垂范,号召民众协力修陂。缘于广泛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天宝陂很快就顺利修好。周大勋父子承命率众重修天宝陂,父亲勇于拼搏、砥砺奋进;儿子潜心笃志、潜精研思,激发首长树立榜样,为修陂鼓起强劲东风,充分调动行政资源,借助政令权威为修陂保驾护航。周大勋父子,确实为重修天宝陂立下奇功大勋,声名远播!

 

同是明代,融籍内阁首辅叶向高感念天宝陂丰功伟绩,感慨历朝历代福清主政官员为修复天宝陂殚精竭虑,撰写《重修天宝陂记》,详细记载天宝陂修建历程,成就福清水利史上最重要的文献资料之一。

 

清代,天宝陂重修故事民间口口相传,也入列史册。嘉庆三年(1798年),福清知县主持整修天宝陂。清咸丰十年(1860年)秋,山洪暴发,天宝陂中部被冲决,直到咸丰十五年(1865年)才得以修复,并改名“咸丰坝”。清同治九年(1870年)夏,遭遇大旱,因年久失修,天宝陂丧失拦水功能。知县石鸣倡整修,调天宝陂灌区十三洋二十五墩乡老,组成修陂机构,共花费1901串铜钱修缮天宝陂大坝,使天宝陂灌区旱情得以缓解。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邑人“老升桐”率众着力重修,天宝陂灌溉面积增加3600亩。

 

新中国成立后,福清70年来一直加大力度抓好抓实天宝陂重修工程,造福于民。新中国成立初期,即派人查勘测量,兴修五洋水利工程,并修筑防洪墙,加固天宝陂;继而成立天宝陂水利管理委员会,实施堵口工程,加强管理养护;多次组织加固整修天宝陂大坝,组织对渠道及水闸的清淤、护砌;1963年起,加高天宝陂大坝0.5米,砌筑副坝70米,整修沿线渠道,延长渠道至东阁农场,增加东阁农场和岑兜村农田灌溉面积数千亩;1977年—1990年,多次组织对陂体行加固和整修,对下游渠道进行清淤,建设倒虹吸管补充玉塘灌区用水;1997年对陂首进行加固;2009年起再对灌区河渠进行清淤整治,进一步提高蓄水调节能力,扩大河道库容15.1万立方米,增加保灌面积5300亩,使灌溉面积达1.9万亩,可提供几十万群众的生活用水;2001年,入列省重点保护文物名单;2016年,入列省水利厅公布全省第一批水文化遗产名单;2017年起,全面启动“河长制”,天宝陂被列为重点管护对象;2018年起,天宝陂申遗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启动天宝陂申遗工作。

 

水利工程,生命在于维护。得益于历代邑人的用心守护和不断修缮,至今天宝陂才拥有勃勃生机和青春活力,才依然发挥着日益壮大的灌溉作用,田间陇亩才日夜奔流着涓涓不息的生命之泉。

蕴涵

千年智慧   发扬光大

 

从古至今,天宝陂凝聚了福清治水者不断探寻总结的最佳工程构造和施工工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技术,具有突出的科技价值,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工程布局:利用自然山形地势,避免对环境的破坏性改造;在水量控制方面,讲究因势利导而不是阻碍对抗;在工程材料方面,主要选择卵石、条石、铁等,总体上坚持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原则,体现就地取材和环保理念。
陂体结构:顺水流方向建造天宝陂拱形大坝,加长坝体轴线,将部分可能导致溃坝的水流剪力分散为条石间压力,减轻坝体受洪水冲击和坝脚受海潮上溯的压力;在大坝东岸建造漏斗状取水口,调整河道水流,有利于枯水期顺畅取水;坝底系鱼鳞状卵石砌成,坝身为条块石所砌,呈台阶式结构,力求稳固且美观;整体上坚持实用原则,又契合传统审美追求。
项目选址:选择于感潮河段的龙江中段,在中游弯道河势较高处、江面开阔处修建大坝,既保障大坝上游足够的集雨面积,又能实现拦蓄淡水、抵御咸潮的目的;既便于分流、减轻水流下泄的冲击力,又便于构建开阔水面营造美丽风光;体现实用、安全的原则,也符合现代审美理念。
固基模式:用铁熔液加固大坝基础,将坝基条石连结一起,并用俗称“将军柱”的石柱加强坝体受力,促使坝体牢固;体现了因地制宜、科学创新的治水理念,填补了我国水利科技史空白。
管理方式:创建“官督民办”模式,由政府制定章程,筹措经费,监督工程施工;由用水受益村民具体负责坝渠维修等具体事宜,构建土地、水源、人和效益为核心的“水利共同体”。这种官民共同管护方式延续至今,保障了天宝陂可持续运行和下游各村群众的公平用水。
“岁修”制度:建立并有效推行“岁勤修、预防患”的维修制度,确保维修成为年度常规工作,确保维修管理走向制度化,避免“千里之堤溃于蝼蚁”的疏忽弊端和严重后果,保障水利设施在不断维修中“生命之树常青”。
其实,凝聚在天宝陂的福清先人的千年智慧、科技价值和文化意涵远不止这些,值得深入挖掘总结,发扬光大。

立于龙江之滨,远望犹如长龙卧波般的天宝陂,那就是福清最亮丽的一道城市景观,是福清的乡关标志。

 

文物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影响、渗透、催生。天宝陂千年如一日默默奉献,也见证了福清的沧桑巨变。它以母亲的情怀,用汩汩“乳汁”,孕育出龙江下游的福清“粮仓”;还以大哥的胸襟,用满腔热忱,扶弟携妹,呼朋唤友,凝聚成龙江上下游的福清“文化群落”。在这个文化群落里,有宋桥、元佛、明塔、清寨,有灵石寺、石竹寺、少林寺、茶亭寺、福山寺、妈祖庙、瑞岩寺、瑞峰寺,还有灵石国家森林公园、石竹山景区、瑞岩山景区、龙江两岸滨江公园、两馆一中心、林绍良纪念园、松涛园等等。如果说,这些文物是一家子兄弟姐妹,那么天宝陂就是这群后来者的长兄;

 

如果说,这些文物可以串成闪闪发光的链条,那么天宝陂就是链条当中最为耀眼夺目的明珠。如今,天宝陂走进全球视野,更成为全人类共同呵护的瑰宝。我们深信,以天宝陂入选世遗为起点,福清必将进一步促进龙江流域成为福清的生态轴、景观轴、发展轴,让天宝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上新台阶,再续新辉煌!

 

 

来源 壹福清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9)
你在就好 | 来自福建
千年古陂的前世今生
收起回复
晴天780 : 文化流氓
2023-3-24 04:31 回复
2023-3-24 12:42 回复
2023-3-25 00:55 回复
福清天下 : 有文化
2023-5-13 18:07 回复
2023-5-13 20:04 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23-3-23 10:51:51 来自手机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福清遍天下 | 来自福建
那边的观音埔村一带在上个世纪差点要给淹掉呢,本来说是为了下游不被淹,政府要给天宝陂加高,后来在本村村民的极力反对和上访省委后,观音埔村地区才保住了,因此才有今天的天宝陂和观溪片区大变样!
收起回复
2023-3-24 04:31 回复
兜兜子周 : 原来如此
2023-7-17 08:17 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23-3-23 15:58:53 来自手机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4-26 19:43 , Processed in 0.071742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