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1

《福清文史资料》第九辑

 
福清机灵弟 发表于 2019-2-17 14: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85367 23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1.png


福清文史资料 ( 内部刊行) 新第九辑

政协福清县委员会文史组编

一九九〇年九月

目 录

民族英雄林则徐…………………………………………………………陈华光 (1)
林则徐闽都琐闻…………………………………………………………林厚耀 (5)
鸦片战爭前英船“阿美士德号”来福清活动情况……………………俞建龙 (9)
林则徐在福州大事记……………………………………………………肖忠生(13)
鸦片战爭后西方教会入侵福清的活动…………………………………陈华光(25)
九牧林在福清后裔考 …………………………………………林厚耀 董性俊(32)

同仇敌忾战友情深

福清华侨支援印尼独立斗争事迹片断…………………………………邹访今(35)
新加坡东张镇同乡会见闻………………………………………………倪政美(38)
印尼勿里洞华工百年史话………………………………………………邹访今(41)
关于闽中游击区、罗汉里及魏耿 ……………………………余贤龙 曹于恩(50)
解放战爭时期福清游击队发展壮大及其历史作用……………………林金春(53)

满腔热血求眞理投入熔炉炼丹心

——记叙我县爱国知识青年于建国前夕参加“福建人民革命大学”的情景 …………………………………………………………………李厚琛 翁发熹(58)
献身教育的老前辈杨健鸣先生 ………………………………林尉民 李圣穆(65)
福清教育工会简介 ……………………………………………林长贤 方建华(68)
福清旧学…………………………………………………………………林长贤(70)

“海滨邹鲁”之佐证

福清历史上的科名和人才………………………………………………俞达珠(74)
福清制盐工业的今昔……………………………………………………黄敦辉(78)
民国时期福清县的合作社………………………………………………徐超墀(83)
福清县疆域考……………………………………………………………余长通(90)
沧桑巨变话融城…………………………………………………………林一霹 (97)
福清畲族…………………………………………………………………余长通(100)
福清部分姓氏渊源(续二)……………………………………………曹于恩(104)
《民国时期福清历任知事、县长名单》中,遗漏吳仁光县长………何崇奇(113)


再苦,也别忘坚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23)
福清机灵弟 | 来自福建
《民国时期福清历任知事、县长名单》中 ,
遗漏吴仁光县长
何崇奇

《福清文史资料》新第六辑中,有颜慈习与曹于思两位合写的《民国时期福清历任知事、县长名单》(以下简称《名单》),遗漏—个吳仁光县长。
吳仁光是“福建事变”时期,由十九路军指派的。吳氏于1933年12月到任。

1934年1月,十九路军反蒋(介石)失败,吳氏卽随军离融。

吳氏广东人。据说曾留学日本。不抽烟,不喝酒。年富力強。为了支援前线,他指挥征集民伕,日夜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1933年1月至同年12月,我由“福建省自治训练所”(以下简称“自训所”,所长由蒋光鼎兼任)第二期毕业,又是福清第二区人。( 我县于1932年4月间,划分为八个自治区,第二区原称“十乡”)。同时,“自训所”秘书刘国祯与吳氏,两人系广东同乡。刘氏事先曾把我推荐给吳氏,因此吳氏下车伊始,卽将未经“自训所”训练的区长王运明免职,委我递补。

这是件芝麻蒜皮的小事,已经过了五十八个春秋了,却记忆犹新。为什么?因为十九路军旣失败,王运明就回来复职,我也随着离职了。往事回首,哑然失笑。

不知是否颜、曹两位认为 : 吳仁光当县长,不是“正统”的,而且“五日京兆”故有意排除他?据我估计,或者是这个《名单》挂万漏 - 一吧!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2-17 15:55:46
再苦,也别忘坚持!
福清机灵弟 | 来自福建
福清部分姓氏渊源(续二 )

曹于恩

王氏

王厝 始祖王文成(王审知后裔),明正德时,迁平南里五九都王厝村。

前王 居于高山前王村,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永宾里前垣村, 刹上 居文兴里刹上村,宋末,王守约(进士)迁永宾里峰前村。

赐福里 清雍正时,自漳州,迁清源里赐福里村。

园尾 清雍正时,自县城,迁清源里园尾村。

染布厝 居方兴里洋下村,清乾隆时,迁方兴里染布厝村。

榕门下 清康熙时,自江阴里上田村,迁善福里榕门下村。

霞楼 自仁寿里锦屏村,迁新丰里霞楼村。

园中 清嘉庆时,由龙田迁善福里园中村。

倪氏

岭前 明末,自海口迁隆仁里岭前村,其后又由岭前村分迁永寿里过洋、街尾、星玉、大夫厝等村,清源里玉田、石坑、香山、庄厝、华阳、湖坪等村。又从过洋村迁永寿里鲤山下村。

石氏

北石 明末,自长乐县古县村,迁平南里五九都北石村。

上坂 清乾隆时,自漳州,迁清源里上坂村。

伍氏

玉田 明万历时,自晋江县,迁清源里玉田村。

刘氏

围底 始祖刘尔,清嘉庆时,自惠安县白沙尾,迁平南里五九都围底村。

传五世刘季书,迁福州慎塔街。

叶氏

染布厝 清乾隆时,自汀州,迁方兴里染布厝村。

东山 始祖叶窦,宋咸淳十年(1274年)自同安县佛岭下,迁平南里五九都东山村。传十世叶进,迁平南里五九都海头村。进七世孙叶汝傅,迁·104· ·105·
福州。

墙利 元代,自墙利,迁平南里五九都西叶、化南里后叶两村。

任氏

后岑 始祖任有经,明天启时,自闽县君竹乐安瀚村,迁平南里后岑村。

传九世,再迁永福县(今永泰县)。

江氏

南门井 清乾嘉时,自方兴里北张村,迁方兴里南门井村。

东地 民国初年,自平北里江厝村,迁化北里下都东地村。

池氏

观音埔 淸顺治九年(1652年〉,自沙县,迁善福里观音埔村。

李氏

西李 始祖李洪武,明嘉靖时,迁化北里下都西李村。传四世李日荣迁福州文簿山石井巷。

南倪 始祖李观云,晋江人,清初,迁化北里下都南倪村。清光绪时,南倪村有一支迁化北里下都前亭村。

城头 始祖李元庄,原居永宾里城头村,后迁平北里下都岭下村看守寮屋。清嘉庆时,城头一支迁善福里大佘村。

霞坡 清乾隆时,自汀州上杭县,迁方兴里霞坡村。

青客 清乾隆时,自汀州,迁方兴里青客村。

星玉 清道光时,自上杭县,迁永寿里星玉村。

吕氏

濑底 清康熙时,自兴化,迁清源里濑底村。

纪氏

周宪 清康熙时,自莆田涵江,迁善福里周宪村。

庄氏

过阳 清咸丰时,自泉州,迁永寿里过阳村。

星玉 清咸丰时,自惠安县,迁永寿里星玉村。

余氏

虎幄顶 清嘉庆时,自兴化,迁永寿里虎幄顶村。

何氏

长安 江镜后支一派何瑞,清雍正时,迁平南里五九都长安村。

龙田 清嘉庆时,何桂瑞自时和里龙田,迁化北里下都南郑村。清道光时,一支迁善福里榕门下村。

东郭 清乾隆时,自平南里六一都东郭村,迁平南里五九都桥头村。

南华 居井得里南华村,世系无考。宋开庆时,何大善迁化南里瞻阳村。

明洪武时,瞻阳一支迁平南里五九都厚安村,清初,何后裔陆续迁 :县城、三山、江阴 ;又有何履明—支迁福州,何遂为其后裔。又自南华村,迁平南里五九都华堂墘村,传数代后,—支迁平南里六一都沙埔村。明崇祯时,何春迁平南里五九都前岭村。

沈氏

草厝 自漳埔县,迁永福里草厝村。

邱氏

邱厝 始祖邱端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自永定县溪南乡大平里鉴霞村,迁平南里五九都邱厝村。

吴氏

玉塘 宋嘉熙时,自莆田县迁文兴里玉塘村。后自玉塘村分迁 ;文兴里利桥,新丰里东埔村,修营里敏营村,永福里郭宅、后陇两村。清康熙时,又自玉塘村迁清源里三星桥村,清康熙八年(1669年),迁善福里观音埔村。

前薛 始祖吴三台,明永乐时,自仙游县,迁化南里前薛村。传十八世,迁台湾竹粲县巳肥里

溪底 居平北里下都溪底村,清嘉庆时,吴家瑞迁平南里五九都溪底村。

塘西 居平北里塘西村。明万历时,吴元益迁平南里五九都港西村。

洪兜 囷寿山□清乾隆时,自侯官瓜山村迁,迁清源里洪兜、囷寿山两村。

下牛 清乾隆时,自永寿里墩头村,迁方兴里下牛村。

澳底 清嘉庆时,自晋江县,迁善福里澳底村。

汤氏

竹岚尾 淸乾隆时,自清源里溪底村,迁方兴里竹岚尾村。

严氏

过阳 清康熙时,自江阴迁永寿里过阳村。

陈氏

海头 始祖陈海瑞,明代,自龙田沙亭溪(即七溪)迁平南里五九都海头村。

港西 始祖陈必圭,清康熙时,迁平南里五九都港西村。

竹秀 始祖陈一亮,清顺治时,自西园迁平南里五九都竹秀村。

东花石 始祖陈熙元,明崇祯时,自惠安县塘边村,迁平南里五九都东花石村。

横坑 始祖陈尔杨,明永乐时,自时和里积库村,迁化北里下都横坑村。

传十三世,清道光时,一支迁文兴里利挢村。

安魏 清光绪时,自卓坑村,迁化北里下都安魏村。

代石 先祖居河南光卅固始县,号光卅处士,五代时,从王入闽,居福州贡院后日剑池。宋梁宗时,陈寿官宣义郎,徙永宾里尝石村,生二子,庚孙伯益生绍风、俊龙,宋景定三年(1262年)倶登进士,迁福州南街新美石,有念故乡,乃回代石。后又迁永宾里东皋村,又自东皋迁永宾里横圳村。

观音埔 明末,从龙田、平潭两地迁善里福观音埔村。

陈厝尾 始祖陈洪齐,明洪武时,自福州安民崎,迁平南里五九都陈厝尾村。

厚安 始祖陈慈,明永乐时,自长乐县江田村,迁平南里五九都厚安村。

清初,又从厚安村迁平南里五九都坑下村。清康熙时,陈友泉迁平南里五九都东山村 ;陈友善迁平南里五九都下店村。清乾隆时,陈克涵迁平南里杭厚村 ; 陈克醇迁平南里后地底村。清嘉庆时,陈道增迁平南里华塘边村。

店头 明代前,居平南里五九都店头(原名锦江)村。清初,移向内地,清康熙时,有一人回故乡盖草楼而居,传至陈世良后,陆续建屋成村。清嘉庆时,自店头村,迁平南里五九都桥头。

街头 清光绪时,自长乐县昆田村,迁永寿里街头村, 虎幄顶 清光绪时,自泉州迁永寿里虎幄顶村。

玉里 明万历时,自漳浦县锦湖村,迁永寿里玉里村,后又迁永寿里月塘村。

郭宅 自长乐县昆田村,迁永福里郭宅村。

漈头 自遵义里漈头村,迁遵义里作坊村,永福里酒店村。

大厝 御史陈赫谪,为长乐尉子安广,宋绍兴四年(1134年),赘于永宾里大厝(旧名后土城)许氏邃籍,后裔分迁永宾里城头、溪边、仓底、大混、南墓、前表、南冲、庄上,风山顶、中山、院后、吉钓等村。

新桥 自平潭迁永宾里新桥村,后又从新桥迁永宾里中山村。

新塘 自晋江迁化北里新塘村。

庐院 由晋江迁永福里庐院村。

头歧 清道光时,由高山迁善福里头歧村。

柯屿 自江阴里柯屿分迁江阴里屿礁、前连、梨港等村。后又迁福州南营,福鼎茶屿等地。

林氏

上迳 林氏系出宋贤林希逸。其始祖林谷生,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 由海壇六灶内调居于灵得里上迳村。清康熙时,自上迳村迁永寿里过阳村 ;后迁永寿里鲤山(下〉村,苏田里苏田村,清远里梧冈村。

真武殿 清康熙时,自南安县雁塔村,迁永寿里真武殿村。

玉亭 文兴里东塘(即后山顶)林氏,称玉亭林氏,裔迁遵义里作坊、下坂两村。清乾隆、嘉庆时,后山顶又迁新丰里霞楼村。

蓝田 始祖海成,任福宁烽火门镇,宋祥兴二年(1279年)部巡福清县城,宋亡,居县城,五世孙培,迁遵义里蓝田村。

石溪 居浔洋里石溪村,迁永宾里大混村。

小练 明代,自小练迁永宾里新楼村。清乾隆时,又从小练迁永宾里中山村。

海口 明末,林任从海口迁平南里五九都竹秀村,称长林底。后裔又迁永宾里吉钓村及新丰里霞楼村。

岑兜 居仁寿里岑兜村,裔世春兄弟,清乾隆时,迁化北里下都横坑村。

太武 始祖林国起,清康熙时,自平南里六一都太武村,迁平南里五九都东山村。

后地底 始祖林贻高,元至正时,自莆田,迁平南里五九都后地底村。

安前 明崇祯时,自平潭桃木臭下,迁化北里下都安前村。清初,自安前村迁化北里北郑村。

竹秀 始祖林发久,清顺治时,自永福里七春臼北林村,迁平南里五九都竹秀村 , 称酒店林。

杭下 明代,自莆田江口村,迁化南里杭下村。清初,迁化南里豪杭(华杭)村,一支迁县城真君堂边。

金峰 始祖林立三,清初,由方民里镇东城,迁方兴里金峰村。

西潘 宋林希裔,迁方兴里西潘村。

金氏

金厝头 明代前,世居化北里下都金厝头村,明末,遭倭焚杀。清初,调移内地,清康熙时,金国新迁回故乡,重整旧地。

念氏

横坑 始祖念尔敬,清乾隆时,自浔洋里南厝村,迁化北里下都横坑村。

周氏

过阳 清道光时,自安溪县,迁永寿里过阳村。

郑氏

定山 始祖郑善初,宋庆元时,避兵乱,自莆田县桃源村,迁渔溪定山村。

真武殿 清乾隆时,自晋江县岭后埔村,迁永寿里真武殿村。

西潘 清初,自新宁里南湖村,迁方兴里西潘村。又自西潘村,迁方兴里洋中厝村。

头歧 清道光时,自莆田县,迁善福里头歧村。

海墘 由安香里苏溪村,迁安香里海墘村。

杨氏

后埔 清光绪时,自渔溪迁后埔村。

龙塘 清乾隆时,自惠安县,迁善福里龙塘村。

张氏

龙田 清康熙时,自龙田迁平南里五九都坑下村,又一支迁安香里山边村。

南厝 清代,自南安县,迁时和里南厝村。

后俸 唐昭宗时,睦号太和,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传至谋,居东张云山庄,后迁永宾里岱石山下(即后俸)。又自后俸迁永宾里横圳、南冲、港西等村。

罗氏

钱塘 宋代,自豫章郡,迁闽沙县,又由沙县迁江阴里钱塘村。传七世,迁安香里苏溪村。

施氏

龙田 高始祖施貊,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光启三年(887年),随王潮入闽。其裔施宗泽,宋宣和时,任福建都转盐运使,巡査龙田场,遂择居龙田,为迁融始祖。其孙大理寺评事施炳建,望楼以志思考,称为高楼施氏。
明万历时,其裔施世清,自龙田玉井南园迁化北里下都北施村。清代,迁隆仁里东山村。清康熙时,滨海倭患,龙田高楼施平轩奉调,由龙田扶母王氏居于永福里阳霞村。

洪氏

小南洋 清雍正时,自不南洋村,迁永寿里真武殿村。清道光时,又从小南洋村,迁善福里东桥村。

东板 清乾隆时,自泉州,迁平南里五九都东板村。

庐院 由南安县,迁永福里庐院村。

郭氏

泽朗 明嘉靖时,自仙游县汾阳村,迁化北里下都泽朗村,后有一支迁修仁里马山村,又—支迁新丰里霞楼村。明天启时,又自马山村迁化北里下都后洋村,一支迁福州。

东郭 居平北里上都东郭村,其裔下山表,清光绪时,迁化北里下都南郑村。

华堂墘 清康熙时,自闽南迁化北里下都华堂墘村。传数代后,一支迁县城宦街。

棉亭 宋末,自兴化魏塘,迁安香里棉亭村,后由棉亭村先后分迁 :安香里苏溪、潭边、黎斜、太子桥、赤岐、半洋、田头山、郑灶等村及灵得里虎坑底村。

郭塘 清嘉庆时,自化南里郭塘村,迁永寿里后埔村。

过阳 清咸丰时,自泉州,迁永寿里过阳村。

郭宅 由长乐县康田,迁永福里郭宅村。

俞氏

嘉儒 明嘉靖时,自江西吉水县仁寿里铁井木阑,迁化北里下都嘉儒村,后由嘉儒村分迁化北里各地 :明末,迁海头村 ;清初,迁东地、南侯、北侯三村 ;清雍正时,迁园满村 ;清乾隆时,迁上西地、下西地、山地、西安、北陈,齐场、上陈等村 ;清光绪时,迁安魏村 ;民国初,迁北郑村。

钟氏


棋盘山 清乾隆时,自棋盘山村,迁清远里水圳边村。
龙塘 清乾隆时,自后营村,迁善福里龙塘村。

康氏

星玉 清咸丰时,自惠安县,迁永寿里星玉村。

杜洋 清光绪时,自兴化,迁清源里杜洋村。

髙氏

长安 高明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自化北里高岭村,迁平南里五九都长安村。

高厝 清康熙时,自平潭县迁长乐龙门村,后由龙门村,迁遵义里高厝村。

莫氏

东田 由海口,遵义里东田村。

曹氏

曹厝 明代前,世居平南里五九都曹山村,原称东山曹氏,又名东皋山曹氏。明嘉靖时,遭倭患调移内地。明末,曹肇兴迁回故乡,传六世曹上达,迁莆田县来潭花亭村 ;七世曹有瑞,迁平潭跨海村,后又分居程安村 ;又有曹其莲,迁山东日照县。

黄氏

石牌边 清光绪时,自南安县,迁永寿里石牌边村。

过阳 清咸丰时,自泉州,迁永寿里过阳村。

洋中厝 清康熙时,自安溪县,迁永寿里洋中厝村。清道光时,洋中厝一支迁永寿里月塘村。

前薛 黄敬,唐乾符四年(877年),随王入闽,居闽清盖平里风栖山,为入闽始祖,其裔黄以德,宋祥兴二年(1279年),自风栖山,迁化南里前薛村,后有一支迁化北里北埔村。明末,北埔村一支迁隆仁里南井村。

磨石 始祖黄自修,为承榜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自永福县一都,迁方兴里磨石村。

翁氏

阳霞 清乾隆时,翁德水,自江阴里,迁永福里阳霞村。

横坑 翁承辉,清嘉庆时,从县城迁化北里下都横坑村。

游氏

浔前 始祖游懋,元至正时,自平潭钟门村,迁化北里下都浔前村。传五世孙游廷泽迁太平铺。清乾隆时,游孟富由连江,迁化北里下都北游庄 ;游孟锦,迁化北里下都南游庄。

海口 原居海口,清道光时,自海口,迁善福里榕门下村。

傅氏

过阳 清乾隆时,自南安县庐中村,迁永寿里过阳村,又从过阳村,迁永寿里后拢村。

曾氏

玉池 入闽始祖曾延世,为唐团练使,河南固始县人,避乱,同王潮领兵入闽,择居晋江县。传三十五世礽讠襄,清康熙时,自永春县,迁清源里玉池村。

瑶下 始祖曾尚泉,清乾隆时,自惠安县塔壑村,迁平南里五九都瑶下村。

童氏

过阳 清咸丰时,自泉州,迁永寿里过阳村。

韩氏

韩瑶 明崇祯时,自泉州,迁化南里韩瑶村,后韩瑶有一支迁福州西门。

过阳 清咸丰时,自泉州,迁永寿里过阳村。

蒋氏

月塘 清道光时,自长乐县,迁永寿里月塘村。

蔡氏

街头 清光绪时,自泉州,迁永寿里街头村。

南列 清初,由海口漈头,迁永福里南刘村。

廖氏

过阳 清咸丰时,自泉州,迁永寿里过阳村。

潘氏

厚安 元至正时,自长乐县青溪村,迁平南里五九都厚安村。

颜氏

东桥 清道光时,自龙田,迁善福里东桥村。

榕门下 清咸丰时,自化南里东坑村,迁善福里榕门下村。

薜氏

薛港 居平北里上都薛港村,清乾隆时,薛尔家迁平南里五九都王澳村。

西坑 明万历时,薛应,从井得里南霄村,迁化南里坂头村。后坂头一支迁福鼎县。

竹岚尾 清乾隆时,自汀州,迁方兴里竹岚尾村。

泽岐 始祖薛登瀛、登志兄弟,宋末,自浙江杭州,迁化南泽岐村。登志于元初,迁化南里前薛村。登志三世孙文正,元至正时,迁化南里楼前村 ;十四世孙允匡,明天启时,迁化南里后卓村。清康熙时,文正之裔,自楼前,迁化南里东薛村。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2-17 15:54:57
再苦,也别忘坚持!
福清机灵弟 | 来自福建
福清畲族

余长通

畲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被谪广东连州时,曾作“畲田行”一诗,诗曰 :“何处好畲田,围之漫山腹,下种暖灰中,乘阳圻茅蘖。”在他另一首脍炙人口的“竹枝词”中,也有“银钊金钗去负水,长刀短笠在烧畲”的词句。可见早在一千多年的唐朝,广东一带就有了“畲田”和“烧畲”的农事记载。

福清是个多民族的县份,有15个少数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要算畲族了,全县共有5456人。主要是钟、篮两姓,分布在县境西北隅山区的东山村,宏路镇属的棋盘村,东南沿海的钟厝村和江阴半岛上。

畲族的历史和传说

唐宋以后,汉人巳把生活于穷山僻壤,专事刀耕火种的一部份山地居民称为“畲民”、“畲猺”或“畲蛮”。《福建通志》:“畲……闽中山溪高深之处间亦有之”;《龙岩县志》:“畲客……散处各山”。他们自称“山哈”,意为山里人或居住在山里的客人。这里都反映了历史上畲族人民“崖处巢居,耕山而食,去瘠就腴,率数岁而徙”的艰苦山居生活。据史志记载,唐宋年间,畲民就已经开始在闽、粵、贛一带生息繁衍。畲民中普遍传说 :他们祖先的发源地是广东潮州的凤凰山,在尧帝之前是高辛帝,高辛帝在位期间,外患不断侵疆,为反击犬戍侵略,张榜征聘勇士,招贤安邦,声言不论庶民、白身,只要凯旋而归,卽当裂土封侯,幷招为三公主驸马。时有一勇士“槃瓠”揭榜应征,平息了外患,大胜而归。但高辛帝嫌槃瓠貌丑,有辱皇室,顿生悔婚之意,可三公主矢志相从,高辛帝只好应允。槃瓠与三公主婚后生有三男一女,长子生下后,家人用金盘托给高辛帝看,帝赐姓为“盘”;次子生下后,家人換用金丝编织的篮子托给高辛帝看,帝就赐其姓为“篮”;第三子生下时,正値闪电鸣雷,家人用巨幅彩绸包裹给高辛帝看,帝赐其姓为“雷”;三公主生下第四个是女儿,坠地之时,远处寺庙传来钟声,帝逐赐其名为淑玉,赐未来女婿姓“钟”。

槃瓠王一家勤劳俭朴,不愿做官,也不愿留在京都安逸度日,高辛帝逐准其全家迁到广东潮州凤凰山居住,世代繁衍。中国畲族人口虽有37万多人,但按其祖制,仍只有盘、篮、雷、钟四姓。后来在一次迂徒中,长子盘姓航行遇险,漂泊海外,所以“盘”姓至今已不多见。上述是畲族对自己祖先发祥的传说,尤其远古时代的传说带有神话色彩,未必可信。

钟、篮两姓的渊源

福清畲族,钟姓为多,篮姓次之。

宋元以后,畲族人口大规模迁徙,直接引起民族迁徙的原因是封建统治阶级对畲族人民的横征暴敛,残酷镇压造成的。到了明天启后,闽粵地区兵灾、天灾纷至沓来,加剧了畲民的流离迁徒,以至“随地迁徙而种谷,三年土瘠就去,去则插竹偿之”的状况。此时部份畲民亦迁居到福清县来。

棋盘山钟姓畲族 :棋盘山,原名大岗山。明末,石竹山东麓有一五角寨,柳姓为寨主,打家劫舍,官府派一旗使官领兵驻扎在大岗山上讨剿,得胜后,为纪念其为民除害,称该处为旗使官,后谐音为棋盘山,简称棋山。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福建福州府省城正始堂刑部主事钟大焜修的《棋山钟氏族谱》载 :“盘瓠之女后招婿名志深,以钟姓之,文武兼备,勅封敌勇侯。后定居河南颖川郡宗昌县安邑乡,此为钟姓之祖。”后来钟氏一族,几经迁徙,散居各地。棋山《钟氏族谱》:“在明末清初,原居住在永春县吾丰乡吾西村横山角落的钟益参生有二子,长子德丰在本地(横山角落)守遗,次子德旺迁徙到福清县乐福乡善福里棋盘山境定居”。此为棋山钟氏之一世祖。清乾隆年间建的“钟氏宗祠”中的柱联有 :“脉发托龙溯钟宅,飞腾应知颖川出。”另一柱联“钟姓源深远,驸马世泽长。”经道出了其祖先的出处。

之后,子孙相传,隐伏耕读于其中。钟姓由永春迁福清,业已三百余年,延续至今二十多世,后又分迁到福清各地定居,主要有四大聚居点 :一是在今宏路镇属内的宏路新村,水圳边村,中田村 ;二是三山乡的钟厝村 ;三是镜洋乡的东升村、波兰村、宝春店村、七星池村 ;四是渔溪镇的刘岭村。总戶数已逾千戶,人口近五千人。

东山篮姓畲族 :东山村,古为永太县地,1958年始划归我县辖。村舍建东山南麓,依山弧形栉鳞排列,故名。村处崇山峻岭之中,周围青松翠竹,油茶满山,桃李满园。村东有清建的东关寨,中轴线对称布局,长约76米,宽约55米,共99间,保存完妤。村后鸟鸣花香,村前河流潺潺。正是 :“羣山逶迤千里外,紫门临水稻花香”。来到这里,大有置身“世外桃园”之感。

现有畲民63戶,328人。他们的一世祖约于明朝中期由漳州漳浦县迁徒到此的,原在北山顶搭棚开荒居住,繁衍后代,后分析到附近几个能避风、有水的山坡地辟田定居,现除东山村为最大聚居点外,尙有埔仓、三宝、旧寨、普礼、下宅、李坪等自然村。

畲民的服饰

畲族妇女的服装各地不尽相同。东山的老一辈畲族妇女,仍保存有 :上衣黑色衣领,右襟、袖口和围裙上 , 绣有红、黃、绿、兰等颜色的各种花鸟及几何花纹或红布边。腰间系花色围裙和花腰带,下穿黑色长裙,相传早间连姑娘出嫁也是一身黑色。

畲族対女的头饰像凤凰鸟。未婚妇女头饰是小凤凰,头发用红毛线扎一圈盘在头上,梳成“凤凰髻”,上插各种式样铜、银首饰。畲家妇女头式崇尙凤凰是和传说中畲族祖居地是凤凰栖息之所有关的。东山村畲民妇女的这种服饰,一直保持到民国后期。五十年代后,也就逐渐“土著化”了,现在也寄上了眞丝或乔其纱缝制的衣裤了。这种“服饰有别”的穿载已永远结束了。定居在古今为交通枢纽的棋盘村的畲民,其“同化”就更早了。

畲家的风俗

畲民散居各地,周围多是大族,为求能生存繁衍,他们家族观念強。在后裔子孙认亲时,必须道出暗语暗号 :卽出示三个半指头 ;或道出“一根竹子劈篾三条半”的隐语 ;或说出 :“汝南闽宦”暗语。其意是 :盘、篮、雷、钟,三男一女,同出一脉。在婚俗上,仍保持同宗不通婚。结婚之日,当新娘抵达男方家门口,就用白布缝制的袋子铺道,新郎、新娘踩在其上,一直到大厅,以此表示代代相传。然后拜天地祖宗,拜父母,夫妻互拜。晚宴后,就是长夜盘诗对歌,尽欢而散。畲民成丁男子,每年都必须在宗祠里举行春秋二祭,祭祀期间,点燃红烛,不断焚香烧纸钱,大放鞭炮,祭品满桌,花色各异。继之是演戏,宴餐入夜,燃放烟花,出灯游乡,通宵达旦。东山畲民至今仍然每年七月十五不定为节日,相传是因为其祖由漳浦迁来福清时(时·102· ·103·应是永太县),当天还在路上行走。

解放后,畲族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得到了翻身,文化教育也有了发展。

仅就东山来说,现在办有完全小学,有4人毕业于少数民族学院。设有医疗站,有线广播站,拥有少数民族粮油加工厂,少数民族林果场。村前修筑了5公里长的四级公路接一都公路。畲民非常好客,对上山来访者无不盛情招待,捧出自制的特产梅仔汤待客,这种酸梅汤,酷暑之时,喝一口,犹如甘露。老一辈的人还会为你讲述许许多多关于他们祖先的故事和他们民族风俗习惯,唱他们民族的歌谣。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2-17 15:47:11
再苦,也别忘坚持!
福清机灵弟 | 来自福建
沧桑巨变话融城

林一霹

福清县城,如今是一座繁荣、整洁的社会主义城镇,城內七街三十六巷面貌一新,城区建筑较解放初期扩大四倍左右。小桥街,街道整齐,商店林立,树木成荫,新建的东门大街,笔直宽敞,车辆如梭,街旁高楼毗连,城中心的鱼市街,人羣熙攘,商品繁多,许多大街小巷一改宋代的石子路,新埔水泥路面……整个城区旧貌变新颜。

玉融县城是座千年古城,去年政协等五个单位还联合召开建县1290年纪念会。古城饱经沧桑历史,才发展成现在繁荣的面貌。据历史记载,唐朝之前就有人居住,当时福清海湾深入内地,如今城区低地均为海水地带,只有一些水旁小丘才是人类居住之处,这里最早是亦渔亦农的小村庄。属长乐县万安乡政权所在地。公元六世纪,建县前夕,人口慢慢增多,成为集镇雏形,聚有一些作坊,店埔为立县建治创造了条件。县府建址在城中心小山丘上,因其大门正对晶莹似玉的石块的玉融山,所以县名别称玉融,融城建治的选址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首先是位于龙江出海北岸,扼龙高半岛与陆地连接处,向北以石湖岭和闽江峡兜为捷径与福州府联系。其次有山环水绕护城卫镇的天然屏障 :北对玉屏山,十棑山 ;南峙五马山,双旌山 ;东横覆船山,东皋山,后山 ;西亘凤凰山。这些四周山岗均为历代修筑防卫城墙的好地方。

城南面临宽阔的龙江下游,是护城水域的天堑。县府所在地刚好座落在四周山岗的中心,东侧溪水是东门河的前身,从河前街—华侨影院—东门街均是溪床的宽度,至今这里仍有“河前”,“河后”的地名。西侧溪水在凤凰山麓,从柳池边,石狮巷,后巷,官塘墘,西塘至官驿巷是溪床的宽度。至今仍保留有“西塘”、“官塘”,等水域的地名。

随着历史,地理条件的发展,融城经过无数沧桑的历程,其地域逐渐地从北往南扩大,人口由少变多,街巷由小到大,建筑由简至繁,这是融城演化的总趋势。最早居民区是在县府之西,鱼市街之北的一片平地之上。目前,后埔街西侧还住有许多座宋代“小四?”的木屋。最早的街道可算是鱼市街,顾名思义为鱼虾之市。

古时,龙江下游宽阔,从县府前路到五马山麓糖厂一带,均是波涛汹湧的江面,海潮逆江而上,成百吨海船来往于今日县邮局,大百货商店一带水域 ;小桥街—深巷口—湖滨下—水陆街西段是古龙江的北界。据调查,清朝末年,小桥街建街时,在地下曾挖出许多海泥层,幷在其中发现有船锭,船锚等 ;1986年,县新邮电局建筑时,也从地下挖出海泥层,海沙层和一块三米长的破船板。不难看出,融城当初是座落在福清湾或龙江口的滨海地带,而鱼市街就是在这城南江滨地带形成的。最早的鱼市街是泥土路面,矮屋相连,十分狭小。以后经过历次火灾,不断改建,不断扩大。

元朝时期,人口增多,县行政级别曾一度晉升为州,融城为州治所在地,建筑而积明显扩大,街巷有所增多,随着城南江水南撤,东西侧溪水变小,城区明显自北向南发展扩大。明朝时期,集市活动频繁,生产力发展,人口增多,建筑扩大,七街三十六巷基本形成。以鱼市街为主干,接连延伸出河前街、横街、产塘街、水陆街和小桥街。这时江水继续南撤,龙江变窄,因此兴建了城东南的跨江大桥—龙江桥,幷在桥头建起全县第一高塔—瑞云塔。此时,各地富豪巨贾云集城里经商营业,同时大兴土木,建筑一系列大屋新屋,出现许多座“三落八?”,“五落八?”大屋,尤其在东巷,楼锦霞一下更为突出,巷名“十五落,”形象地表示了当时建筑规模的情况。融城已是千年县治所在地,溪水、江水已撤出城外,城内住宅区自然绿化条件很好,许多大街小巷均有许多果园生长,地名“杏园衕”就是因长有杏树园林而得名,而现今华侨中学校址则是一片繁茂的荔枝林生长处。民国年间,融城商业活动增強,幷设置学校,医院等。鱼市街成为主要商业区,城西北除清末设立的明德书院外,后来还创办了玉融中心小学和福清县中学。

1949年8月16日,解放战爭的炮火,把融城从统治阶段夺回到人民的手中。50年代县城开始供电,全城第一次大放光明,城西南地区逐渐出现工业区,创建有油厂、糖厂、农械厂、纺织厂、酒厂等,从而改变城镇的职能,从消费性城镇变为生产性的城镇。城西北地区成为文教卫生区,创立一中、侨中、二中、师范、卫校和福清医院等。商业区以鱼市街为中心已扩大到小桥街,后埔街和东门地区。逐后其中心又向东街转迁。在东门街相继出现一批楼房和营业单位。1958年计划在龙江下游的龙江桥、瑞云塔、烈士陵园风景区等建人民公园,因工程浩大,财力不足,未建完成。七〇年代在西门建成县自来水厂,全城人民都能饮用卫生的自来水。

解放以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活动的加強,城区面积不断扩大。

八〇年代,城区越出旧城区向城郊东北、西、南三向扩大。十年光阴城区扩大2~3倍。

八十年代后期,在县府重视下,城区七街三十六巷面貌煥然一新,多条街道成为商业区,小桥街、东门街接近现代街道形态。许多街巷已把宋代石子路換成水泥路。

九十年代,福清县将升级为市级城市,融城将是市政府所在地,城內各职能地区都将加強发展,还将做好绿化、美化、环境保护的工作。城区各条道路将进行整建、扩展和延伸,环城公路规格标准化,将东门河,南门天宝波渠道及后墓溪等环城河道进行疏浚、整治、保证清水长流,增加城区水体面积。重建城东南“旌马环桥”风景区为福清人民的天然公园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加強西部地区交道,从后墓溪到后埔街,经五德堂、三门楼、十五落、楼锦霞开辟一条新大街。融城至宏路7公里的公路将成为福清市的最大街市,两旁将整齐地矗立造型多样,色彩协调的高层建筑,成为比较繁荣的经济区,同时三资企业也多设厂这里,同时又是比较集中的生产区,所以7公里的元洪路必将宏新纷至,使人眼花瞭乱,目不瞰接。玉融古城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新面目,屹立在福建沿海中部福厦公路之旁,为我国,我省的历史增添光辉的一页。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2-17 15:45:35
再苦,也别忘坚持!
福清机灵弟 | 来自福建
福清县疆域考

余长通

沧海桑田,朝代更迭。秦汉前,福建境內,除治县治周围外,特别是东北部,西北部、东南部等地,人烟稀少。渐后,随着民族迁徒,经济垦殖,政治开拓等等原因,到了唐代,州级设置越来越多,县分也逐步扩置,新县分不断出现。

福清建县之时,値逢盛唐前期。唐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武则天参政,决百司奏事,注意发展经济,奖励农桑,改革吏治,人民有一喘息机会,生产力有所发展。封建王朝为便于控制、管理人民,决定福清设立县治。据《元和郡县图志》:“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析长乐县东南界八乡置万安县,因乡得名”。福清县是由长乐县割地新设立的。当时长乐县划出太平、感德、崇德、孝义、万安、长乐、永福、永乐八个乡,取万民安乐之意的万安乡名为县名。“万安”是福清最初之名。

福清设县时的境域范围,根据《乾隆府厅州县图》、《历史地理沿革图》、《中国历史地图集》、《福清县志 ? 方括图》、《总参测绘局 ? 陆图》、《航海保证部 ? 海图》、“平潭、长乐、闽侯、莆田、永泰五县志”是 :

最北点 :黄柄天山,北纬25°51' 东经119°13'。以该山分水与闽侯县以及其向东延伸的山地与长乐县为界。

最东点 :为现属平潭县辖的牛山岛,北纬25'55',东经120°10', 以台湾海峡与台湾省为界。

最南点 :为现属莆田县南日乡(南日羣岛南面的羊屿(又名洋树岛)),北纬25°09',东经119°31',与晉江县为界。(当时南日岛西以南日水道与莆田县为界)。

最西点 :为现属莆田县辖的新县乡店尾村为界,位于北纬25°38',东经119°01'。

全县当时所辖的面积(陆地)约为1852.42平方公里,比现在的县属面积(陆地)还大334.42平方公里。至宋初,区划幷为七个乡三十五个里。

太平乡 :辖永东里、修仁里、海上里、海下里 ;
感德乡 :辖仁寿里、浔洋里、新安里、永宾里、方民里、方成里 ; 崇德乡 :辖福唐里、时和里、化北里、平南里、平北里、井得里 ;孝义乡 :辖隆仁里、化南里、南日里、临江里、江阴里 , 万安乡 :辖万安里,新丰里、灵得里、苏田里、光贤里 ; 长东乡 :辖文兴里,清源里、方兴里、新宁里 ; 永福乡 :辖永福里、清远里、遵义里、善福里、永寿里。

根据《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到了清代乾隆极盛时期,福建的府州一级已从唐代的五个扩建到十一个,县一级从唐天宝年间的二十一个,发展到五十四个。其中 :西南部的汀州则是从福州等析出,漳州是从泉州别置,龙岩州是清代析自汀州,莆田、福清、永泰三县的边境划地新设兴化县等等。

区划的变动,势必影响到隶属的归附,历朝沿革不一。

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置万安县,属泉州(福州)。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属闽州。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属福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福唐县,属长乐郡。至德三年(公元758年)属福州。元和三年(公元808年),长乐、候官两县幷入福清,五年复分出。五代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改名永昌县。五代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复名福唐县。五代闽龙启元年(公元933年)始名福清县,属长乐府。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属福州,五年割西北隅清元中里、西里、南里共三里地给兴化县。

景炎元年(1276年),属福安府。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属福州路。元贞二年(1296年),以戶满四万,升为福清州,仍属福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福州府,二年降州为县。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属天兴府。

清顺治三年(1646年),复属福州府。嘉庆三年 (1798年)析海坛等诸岛,置平潭厅。1913年废府,属东路道(1914年改称闽海道)。1928年废道,直属省。1934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1936年南日乡改为特种区,直属省辖,1940年划给莆田县辖。1949年8月16日解放,属第四行政督察区。1950年属闽侯专区。1956年属晉江专区,同年,大局旋复福清县辖。1958年从永泰县划辖一都、善山、东山三个乡归福清县辖。1959年又归闽侯专区。1971年属莆田地区。1983年7月属福州市。

隶属的变更,势必影响到县界的改动。目前,福清县境四至的界线是:

最北点 :位于北纬25°51'30",东经119°13'20" 的黃柄天山。北界除一都乡北侧新划入至永泰县交界的部份外,闽侯、长乐两县界,均恢复到设县时的界线。
北与闽侯县交界,从北纬25°50'18",东经119°12'30" 的古岩山尾起,向东经黃柄天山、岭尾山、相思岭、五子岩、狮头岩、虎头山、塔仔山至北纬25°49'24",东经119°24'46" 的尖尖山,山高海拔509.1米。界线长约29.5公里,以山岭分水为界。


北东与长乐县交界,从尖尖山起向东北至黃晶岭,后东南行为石湖岭,假青岩、青炎山、乌石山、崩山、高旗山、水壑山、麒麟山、枕头山至北纬25°41'40",东经119°34'42〃的港西溪口,界长约36.5公里,除南端以逕流为界线外,余均以山岭分水为界。

北西与永泰县交界。自古岩山尾起,西南走向,经坪尾山、丁岩山、斗湖山,直抵县境西顶角一都乡后溪村辖的十八踏自然村(村民已搬迁他居,残址尙存),界长21.5公里,以山岭分水为界。

东与平潭县交界。县境东西濒海,最东点在北纬25°24',东经119°41'的东进岛。比设县时的东界牛山岛,直线西移约25公里。自东北与长乐交界的港西溪口起。经吉钓岛与平潭县的屿头岛之间的松下水道至南口,后县界东拐沿屿头岛南端,绝对位置是 :北纬25°38'10",东经119°33'6" 的五块馃礁北侧,该礁底盘大,退潮干出约高程7米,上有几个凸起点,故名。位于龙田镇北山村东北2.6公里处的海域上,安装有灯标,红闪一之二分一秒5.3米4浬。后县界东南行,至绝对位置 :北纬25°37'52",东经119°33'52" 的采礁北侧,该礁干出高程2.7米,上有灯标,红闪3秒6.1米2浬,对来往船只导航。再次东南行,至绝对位置 :北纬25°37'6",东经119°34'45" 的驴耳礁,该礁因形象得名。相对位置于龙田镇东壁岛茶腰村4.5公里处的海域上。长约30米,宽约25米,干出高程2.5米。与剎发礁、覆鼎礁呈品字形三角鼎立于深水区,周围水流湍急,风高浪涌,曾多次发生海难事故。继后向南沿海坛海峡主航道,至东进岛东侧,至海坛海峡南口中段,绝对位置 :北纬25°16'10〃,东经119°41'20〃海域上。周围均为深水区,水深27~34米,一片汪洋,距福清县陆地(直线)最近点的东瀚乡万安村约10公里。县界线纵贯南北,以海坛海峡深水线为分界,界长约58公里。

南与莆田县交界。县境南面由于龙高半岛向东向楔入海坛海峡南口,造 成 岸 线 蜿 埏 曲 折, 整 条 岸 线 临 兴 化 湾。 最 南 点 的 绝 对 位 置 是 :北 纬25°17'5",东经119°30'4" 的南日岩、北日岩、南日岩、西日岩。三块礁石鼎立在兴化水道出口处,均为干出礁,干出高程0.8米,5.1米,2.0来,由燕山晚期肉红色黑云母花岗岩构成,周围水深10~12米。北距福清县陆地(直线)最近点的沙埔乡牛头尾村8.75公里。比置县时的南界线洋屿,直线北移约15.2公里。南界两起自位于北纬25°29'30", 东经119°12'08"的新厝乡桥尾村获芦溪口,出江口港向东南斜贯兴化湾,沿深水线,经莆田县小日岛北面,南日岩南侧入兴化水道,至海坛海峡南口接东界线终点,在北纬25°16'10",东经119°41'20" 的海域上交汇。界长约40公里。

西与莆田县交界。最西点在北纬25°45'26",东经119°03'41" 的十八踏自然村西突出角。比置县时的西界最远点约在今之莆田县新县乡尾店村,直线东移约5.1公里。从十八踏村起向正东经灯炉寨达祠堂后山,在北纬25°44'54",东经119°08'50" 处,后转向南偏东,呈弓字形至白鹤山、隔山抵南界线西起点的获芦溪口,一路均以山地高岭为界,界长约51公里。

综上所述,福清县的疆围从置县后的一千二百多年里,其间四至均有变动,试经如下 :

第一次变动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唐宪宗李纯卽位,为便于整顿江淮财稅,集中管理,当时的观察使陆初奏报朝庭,把长乐、候官两县幷入福清管辖,获准,于元和三年三月两县归福清县辖,这是置县后福清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版图。

《唐会要》:“候官县,长安二年析闽县置,元和三年三月幷候官,长乐入福唐(福清),观察使陆初准列省之,于旧县各置场官一,刻木为印,征其袒稅。

居人不便,至五年四月又置。”《太平宸宇记》:“……长乐县,元和三年省,以地幷入福唐,卽观察使陆初奏省之,至五年复立县”。《唐书 ? 地理志》、《与地广记》、《三山志》、《八闽通志》均载 :“候官、长乐元和三年省入福唐,五年复置。”这些都为《唐会要》添一佐证。《闽侯县地名录 ? 槪况》、《长乐县地名录 ? 槪况》亦有记载。

元和五年四月,复立县,也就是说候官、长乐两在公元808年取消县建制,各仅设一场官管理,两县民众感到 :五捐杂稅,民教诉讼,案无虚日,非场官所能弹压,故又于公元810年,又以原来的县界分疆设县,自此三县界一直不变。

第二次变动

《闽中沿革表》载 :“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游洋 ( 地名,位莆田县北部)人林居裔叛,伪号西平王,摄莆田县事。黃禹锡皆邑人秘书监陈靖,乞兵于漕使杨克讠良 讨平之。太宗(北宋皇帝赵光义)阅游洋图志,念游洋洞地险要,民多叛,始置太平军以领之。”《宏治兴化府志》,“兴化县,本唐游洋镇,宋太平兴国五年 ( 公元980年),诏卽游洋镇加以百丈镇共六里及析泉州莆田县二里与仙游县来苏里、福州永泰县之永福里,福清县之清元里,而清元分为东、西、中三里,总一十四里,置兴化县……”。

为设置一个新县——兴化县,当时从莆田的东北角,福清的西北隅,永泰的东南端,各划出若干里新置兴化县。当时福清划割出的地盘是在现东张镇西部(宋为清源乡的清元东里、中里,西里共三里)。现为莆田县辖的大洋乡约五分之二,新县乡约三分之一,共40多个自然村,面积约95平方公里。

自此,两县界线不变。

第三次变动

唐至历二年,福清置县时卽包括平潭县全境。《唐书 ? 方镇表》、《福州府志》载 :“平潭属福唐县。庆历中,编为海坛里。旧有龙兴、崇贤里,后入永东、永西、海坛三里,属福清县太平乡。”《天下郡国利病书》:“平潭旧称海坛山,产马,毛鬣有异文,相传为龙种,故在唐为牧马地。宋初,特置牧监,寻罢。听渔民杂耕,增兵守之。”《福清县志》、《平潭厅乡土记略》载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设县丞管理平潭,九年四月建平潭县丞署于港仔口,旧衙改为仑,计七座”。《平潭县志》: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二月二十七日,平潭县丞改为建军厅建制,置平潭厅,直属福州府。至此,孤悬海上的福清第一大岛——海坛岛,从福清县分析出去,后独立为县建制,不再隶属福清县了。当时划割出的为平潭县卽目前所辖的全境及领海。

平潭厅一直至民国元年(1912年)改厅为县。平潭是否改厅为县?或设分防委员仍归福清县管?是经过一番交涉的。《平潭县志》:“民国元年(1912年)初,闽都督府民政司奉南亭政府令,电令各省 :州、厅一律改为县建制,闽中业已照办,唯平潭不给改,改设分防委员,再隶属福清县辖。平潭士庶以其职权大轻,不足维持治安,公举林仲翥、陈鹤章、陈颂褀等人拟具改县理由书十三端。”其中不愿意再回归福清县辖的理由有摘录如下几端 :

四、平潭孤悬海外,与福清遙隔陆路以外,尙有水路一百二十里。风浪万分险恶,渡者一需潮水 ;二需风信。风平潮顺,往还又需数日。迨入秋冬,一旬半月舟不得渡者,往往有之。偶一差错、即遭复沒,若紧要事件,岂能避险。相形度势,自以改设县治为便。

七、民刑诉讼,皆籍官长判决。倘归福清管辖,无力者必以远隔重洋故,莫能起诉,卽能起诉,往还糜费尤多,在县候讯,更不得不抛弃本业。倘遇洋匪抢劫,赴海稟请歼击,恐公文未出衙署,而人民而为鱼肉。或有命案发生,因风阻滞、莫能诣县请验,致使強族灭尸,凶犯逃窜。甚且籍命株连,祸串莫了。

十一、平潭与福清县辖之海口相对,潭民素遭海口一带地痞鱼肉。或掳勒、或截抢,一岁不啻百千次。或个人稍为轇轕,卽拉累全族全乡。潭岛入县,必经海口,每因此等制肘,不敢赴诉,饮痛吞声已有年矣。

平潭人民不愿意再归福清县辖,改厅为县的理由充分,故于民国元年(1912牟)十月十四日,改为县建制。在其理由书第一、第二、第八的三条中,明言大扁久隶平潭,当时福清县议员亦均公认。故再把大扁划给平潭县辖,分出陆地面积326.18平方公里。

第四次变动

这次变动,也是福清县南界线大变动。南日,亦名南匿、南力,谐音定今名。至历二年置县时,南日卽为福清所辖。宋林栗着的《福清图经总叙》:“……所隶镇一,曰海口 ;寨三,曰松林、苏澳、南匿。”《闽中记》:“宋庆历八年,瑞明殿学士蔡襄原福州府大守,时福清定为十乡五十里,后幷为七乡三十六里。孝义乡 :统隆仁里、化南里、南日里、临江里、江阴里 ;元因之。明属北一隅,南日里 ;清为十乡之一,南日乡。《福清县志 ? 地舆志》:南匿山,旧属万安乡,土瘠风多,不宜树种。南日屿,在南日里,周围六十里,东北福清县管辖,西北莆田县管。(以南日水道为界)。明进士邑人郭万程着《福清辩》:“南日里者,彼此皆有之。彼属感德了,近于壶公山。此隔海岛中,属万安乡。寨以日称,因其故其也。凡渔等仍属福清河泊所,故旧莆志不载,弘治乃载为奉国里海中,嗟夫,其失考亦甚矣。”直至 :民国十六年(1927年)设岛务局直属省辖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八月、又回归福清县辖,划为第九区 ,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四月,再改为特种区署,又归省直辖 ;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九月,旋复福清县辖,改设为第四区署。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十二月,又恢复为特种区,归省辖。至此,原福清县的第二大岛——南日岛脫离福清,直至1940年划给莆田县,为南日乡。划出106个自然村、陆地面积52平方公里。

第五次变动

大扁,原为海岛,现为片村。古为福清县地。民国元年(1912年)随同海坛等诸岛新置平潭县时,划割给平潭县辖。大扁位于北纬25°33', 东经119°35' 的海坛西北部,由于其地理地置特殊,东距海岛(直线)最近点约7.9公里,西距福清县三山乡鳌头村仅528米,岛民赴其本县除船渡无路可通,必需横渡海坛海峡中段的?箩水道,因风急沒涌,舟不得渡者,往往有之。偶一差错,卽遭复没。故虽划割给平潭县辖,然而纳粮报稅,物资供给,防汛抢险,仍由福清代理。解放后,为密切政府和人民的联系,以及其自然条件等原因,于一九五六年旋归福清县辖。现属三山乡,有上坤、东地、洋坪、鳌峯、东沙、会安等九个自然村。面积4.8平方公里。现西北,西南角已筑堤围海,整条西岸线连在垦区內,仅东面临海。

第六次变动

福清县境西北的一都乡中的一都、善山,东山三个村委会,古为永泰县地。《永泰县志》、《永泰县地名录 ? 塘前人民公社槪况》载 :“一都、东山、善山,宋时属丰和乡永安里。元属一都、二都、三都。

民国初属东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第四区,二十七年 (1938年),属龙鲤乡,1958年属葛岭人民公社。

随着农业合作化不断发展、为适应形势变化和便利于人民管理政权,同时解决福清驻军柴炭的供给和建造东张水库的需要。于1958?3月从永泰县划割一都、善山、东山三个乡八十一个自然村归福清县辖,成立一都人民公社,增加面积85.76平方公里。

几经变动,全县边界线总长237.5公里,其中陆界线长139.5公里,海界线长98公里,面积2429.79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518.2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11.52平方公里。

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全县现设融城、高山、龙田、海口、宏路、东张、渔溪七镇,一都、镜洋、阳下、音西、城头、南岭、上逕、新厝、江阴、港头、江镜、三山、沙埔、东瀚十四乡。人口一百零五万。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2-17 15:44:00
再苦,也别忘坚持!
福清机灵弟 | 来自福建
民国时期福清县的合作社
徐超墀

二十世纪初叶,合作社组织传入中国,三十年代也曾传到福建福清。那时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反共、军事上剿共的同时,在经济上也利用合作社这一形式,用以同中共的土地革命相抗衡,借以缓和在广大农村中已趋于激化的阶级矛盾。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也积极鼓吹合作运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三月,当时的国民政府公布了经立法院通过的《合作社法》,定九月一日起施行。同年九月十一日,行政院又制定了《合作社法施行细则》幷公布实施。从此,合作社成为官方的意志在全国推行。

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福建省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牟)6月正式成立主管合作社的机构,叫做农村合作委员会,它是由农村金融救济处改头換面而来的。这个机构的任务说是为帮助已濒于残破的农村“规复”生产,实际上是为了塡补当时闽西苏区红军转移后留下的空白,拿一点小恩小惠以示安抚。它进行“规复”亦卽安抚的方案,其实也就是联戶组织合作社,由当地农民银行给予贷款,亦卽所谓“金融救济”。所以,这个机构虽然前后名称不同,而任务则一。它改为农村合作委员会后不久,卽开办合作训练班训练骨干,结业后派往各县担任合作指导员。

福清县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九月从省里派来了郭其寿、张寻祥两人为合作指导员 ;当卽成立福清县合作指导员办事处,简称合作指导处,以郭其寿为主任。办事处设在城关参府前47号民宅,直属于省第四合作视导区。

但是福清县之有合作社,其历史要比合作指导处的成立稍早一点。据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十三日福清《民报》登载 :

“东仁村余乃焜君所创办之信用合作社成绩卓著,屡志本报。本月七日一次竟获鱼售价千元之则,各社员无不欣慰非常,乃议决会餐一顿,演戏一昼夜,以表欣慰云”。

这是至令所能发现的最早的有关福清合作社的资料。这个合作社办出成绩在民国廿五年十一月间,而且“屡志本报”,可见其创办时间应在福清县合作指导处成立之前。它名为信用合作社,但所莸之利来自售鱼,可见是经营渔业生产或鱼货运销,与现今的信用合作社判然不同,可能是在国民党对合作运动的宣传之下自发组织起来的一个渔业生产或运销合作社。

其实,另有资料说明,当时幷非只有合作指导处这一机构管合作运动,国民党和三青团的地方组织也在插手。《民报》于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日刊登一则报导,说国民党“县党部为推行合作事业起见,除令各区分部扩大合作运动宣传外,幷派倪立业前往倪埔、流坝尾、下楼、苍下等乡,指导组织糖业合作社,闻已筹备数社,陆续呈请备宷云”。又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二月二十二日,福清《融报》以“县党部指导各乡农会推行合作事业”的标题,简要报导了国民党县党部要农会出面筹组合作社的消息。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六月,三青团福建省支团部也制订了“福清县各团队举办合作事业暂行办法”。由些可见那个时期国民党党团努力对合作社的渗透了,更不用说那时还有好几个合作社是地方党(团)部直接办起来的,如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福清县党部附设有限责任信用合作社,民国二十八年九月县党部所属社会服务处组织消费合作社,民国二十九年十二月县直属第三十九分部组织城区党员消费合作社,后扩大为融城镇消费合作社,民国三十一年十二月组织县党政人员消费合作社,民国三十二年四月高山区党团员组织消费合作社,民国三十五年一月福清三青团分团部组织青年消费合作社,等等都是。

尽管有这种复杂情况,但福清在民国时期之有合作社,还是应当从1936年成立合作指导员办事处时正式算起。有了合作指导处这个机构,合作运动才算“纳入正轨。这个机构成立后,除了办理全县合作社的登记注冊、申请贷款等日常事务外,还开展了一些社会活动。现存的民国档案就记有数则 :

其一是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十二月,福清县合作指导处主任王济川等人在龙田举办合作讲习会,为期一周,对象为龙高地区合作社骨干,有六、七十人。讲习课目有合作法规、合作常识、简易薄记等,结业时“学员成绩精神俱甚良好”;其二是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十一年(1942年)和三十二年 (1943年)先后三次开展纪念国际合作节活动,这一天县里开庆祝会,报纸出特刊,合作指导处派人下乡推动增股,政府令各乡镇公所组织宣传队下乡扩大宣传一周,1942、1943两年的合作节还分别举行了“合作杯”篮球比赛和游泳比赛,渲染气氛,扩大宣传 ;其三是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七月进行的一次全面合作组训,所谓组训,含有组织、整顿、教育之意,组训对象为保合作社,组训工作由各乡镇举办,乡镇经济干事兼任合作辅导员,专司此责 ;后因福清沦陷,此事终无结果。

所以县合作指导处在当时确是起过推动合作运动的作用。但这个机构也几经变迁 :起初它是省建设厅合作事业管理局(卽原农村合作委员会)下属的单位(由第四视导区分管);1943年2月奉令撤消,改属县政府,改名为合作指导室,幷从参府前迁入县政府大院內办公,但不经月该室又被取消,幷入建设科內,此后这一摊子又两易其主,先后移幷到社会科和民政科,不管如何迁併,当局都不重视。

不论独立建制或归併,这一摊子的负责人都叫做主任合作指导员。福清县先后担任这一职务的人员是 :郭其寿(1936—1937)—陈承羣(1938.1—1938.7)— 王 济 川( 第 四 视 导 区 视 导 员 兼,1938.7—1940.3)— 林 维 纶(1940—1941)—方平川(1942)—李绪春 (1943—1947) 薛章斌(1947—)。
至于那个时期组织的合作社的详情,因年久事湮,许多细节已无从查考,只能从现有民国档案中不完全的资料和几位在世老人(王济川、李绪春等)的回忆,得出一个大体的轮廓,依此轮廓综述,福清县在民国时期的合作就可分为五种类型。

一、保合作社。这是以一个保(旧保甲制度的行政单位,相当于村)为范围建立的、是那时为数最多的基层社。这种社依其通用的章程规定,下设四个部,卽信用、供销、生产、公用,可开展这四个方面的业务,但实际上无一社有此规模。绝大多数保合作社只搞一项信用业务,而且这种业务还只是承转农民银行的信贷 :它们将自身的股金存入银行,到农业生产需要种籽、肥料或猪苗的季节,便统一办理手续,通过合作指导处向银行申请贷款,到手后转贷给社员,幷负责到期收贷,如此而已。眞正能像现今信用社那样办理存款放款等金融业务的社尙未发现,卽使有也微不足道。搞供销的保合作社为数极少,仅海口等地有时供应一点虾米仔之类。个别社也搞一点农林生产。据霞楼村老农回忆 :民国三十年前县里有分配过一次树苗,经保合作社组织社员上山造林,但造林后的下文则无人知晓,大约当时也无人过问。

値得注意的是在临近解放前一两年(1948年)组织的若干保合作社,已知的有霞楼、柏渡、安民、后北等保。这些社按省里的新规定搞了一项叫“订租放耕”的新业务。它们也提“二五减租”或“三七五减租”的口号,按减租后实数统一收下社员(多为佃农身份)的租谷再转交给出租者,从中收取2名的手续费(此费一般向佃方收,但也有向业主收的)。这种合作社多产生于佃农较多,农会势力较強的地方。这一业务当时为政府所许可,在塡写申请立社的登记过程中,正好农会势力利用了它作合法的斗爭。

这种保合作社的数量1937年前后有96个,1940年有107个,那时统名为某某保信用合作社 ;1942年上半年起,实行新县制的保合作社,有32个,1944年有73个,到1947年也叫做某某保农产社,简称为“保农社”,有48个。

二、乡镇合作社。这是比保合作社高一级的或联保组织的合作社。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八月《福建省合作通讯》第六期载,福清县有五个中心合作社,分设于下盛、前薛、玉峯、琯下尾和玉沁五处,当是属于这一类合作社。又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馆藏档宷有一份福清县各类合作社组织概况表,其中载有东张、渔溪、龙田三个镇和光贤(今新厝乡)、仁义(今阳下、音西、二乡)、东瀚三个乡共六个乡镇合作社(其中东瀚乡是渔业社)。这种社实质上是地区性的管理机构,自身没有什么业务。

三、花生油生产合作社,也是以保为范围建立,其业务是专为社员代榨花生油,或收进社员和非社员的花生,再榨成生油出售。它们有一套简单的榨油设备,实际上是集体办的土油坊。每逢花生上市,它们就以合作社的名义申请银行贷款,供作收购之用。这种合作社福清县于1943年9月得省社会处电令后开始组织,当年批准了岭下、龙田、占阳、里美、东园等九个社,核转农行贷款350万元法币(实贷60万元)。1944年全县花生油社有28个,1947年发展到44个。

另有一种糖业生产合作社也属于这一类,1936年11月在倪埔、苍下一带甘蔗产区国民党县党部曾派人下去组织过,它实际上是集体办的土糖坊。不过此后的民国档案不再见提及,可能后来不再提倡了。

四、渔业生产合作社。办在沿海村庄,是村民集资在近海设置各种定置渔具成进行海涂养殖的生产性组织。也有的社自身不搞生产,只是代理社员统一申请渔业贷款,以修补渔具 ;或是收购渔民的水产品,集中到各地运销。这种渔业社产生历史甚早,前面所说的东仁 ( 营)渔业社是其中之一。

1940年又组成泽朗、东壁、前村3个渔业社,获利颇丰。其中泽朗社“已获利十余万元”,前村社“养淡水鱼,预计可收入九万元”,唯东壁社因渔具冲毁,“损失不貲,所余无几”(据省馆藏档案)。看来渔业社还是办得比较实在,不过,到1944年也只有5个社,从县政府的一份报告透露,是因为渔贷受限造成。到1947年全县渔业社始发展到19个(包括蛏蛤社1个),至1948年初增至27个。

五、消费合作社。这是在公务人员和城镇居民中建立的、完全从事商业活动的合作社。民国的各种合作社中唯有这一种同现今的供销社近似,但恰恰这一种社数目最少,而且好像也不在当时政府推行的合作运动之列 ;因为在旧合作指导处遗下的档案中不见有关消费合作社的冷言只语,旧报纸中虽有见到报导某处成立消费合作社,如本文前面讲党团插手合作社时所列举的,也不见下文,详情无从捉摸。只有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末组成的“福清县党政工作人员消费合作社”尙有事迹可寻。据旧《融报》所载和曾任此社副经理的林修圣老人回忆 :这个消费合作社是由当时县政府社会科科长王朝滋出面筹办,在城区公务员中集股组成的,请了县长当理事主席,党部书记长当监事主席,王自兼经理 ;该社设在城內橫街吳厝祠,经营有市匹、百货和副食品,还设有理发部,社员持证购物或理发可享受折扣优待 ;民国三十二年五月间福清曾闹粮荒,此时该社曾派人赴龙高一带采购薯片供应社员 ;为了确保盈利,该社曾通过行政力量将当时私人经营的桔牙(卽果品交易所)幷入社內,变原桔牙的牙纪为合作社的营业员,付给工资 ;由于桔牙收入较丰,该社经营第一年就有盈余,进行过一次分红 ;但是经营不到二年就遇上福清第二次沦陷,该社被迫停业,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福清光复后办理结束,用剩余的物资折价归还股金。这个社可以说是民国时期在福清县组织较健全、势力和影响都较大的一个经济实体,只存在二年便告结束,其他一些小社虽见不到确切的资科,其作用和结局也可想而知了。

以上各类合作社可以综合叙述其共同点如下 :

其一是小型,建社的范围小,只限于一个保或自然村,而且只及于一小部分居民,人少力薄。据那时福建省合作事业管理局的资料,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福清全县107个信用社只有4617股,股金9234元,平均一个社只有43股,股金87元。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新县制合作社32个,共有股金6051元,每社平均也只有股金189元。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一个社股金额在100—1000万元之间,但那时已是通货膨胀时期,货币价値惨跌,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了。

其二是排他性,表现在参加保合作社的社员一般都在中农以上,贫农很少。因为怕贫农缺乏归还贷款的能力,组社者自然不会请贫农参加。但是到了后期又是一种情况 :1948年一些村组织保农社搞“订租放耕”时,参加者多是贫农和佃中农,中农以上反受排斥。在消费合作社中也有类似现象,入社者有特定的职业、行业、党团员等资格限制,不是任何人都能参加的。

其三是管理机构精简,按照社章,一般合作社均建立有理事会和监事会,分司管理和监督,由社员大会选举理事3—7人,监事3—5人组成 ;但经常的管理工作只有三个人干 :理事主席、经理和司库。理事主席总理社务,经理掌业务,司库负责财物出纳与保管。社中脫产支领工资的只有这三人或其中二人,其他人均为义务职(工人除外)。

其四是实行保证责任,一般合作社名称前面都冠以“保证责任”四字,在社章內具体定保证倍数 :五倍、十倍或二十倍,最高有定为五十倍的。它表示如果合作社破产,社员要按其入股金额乘所定倍数负其清偿责任。所以保证责任实际上是无限责任。为什么要定“保证责任”,而且定得这么高?

原来这和当时组社者的一个主要目的有关,这个目的就是谋求政府的低息贷款。保证倍数定高些,银行会放心放贷。本来社员所承保的倍数是要提供实物担保的,但所有的合作社都不过把“保证责任”写在纸上而已,幷没有照着做。

除此外还有一些组织上和财务管理上的共同点,如对社员的进出社手续,对民主管理的程序,对年度盈亏的决算等等,各社都订得大致不差。所以会这样,因为各社的章程是从同一个模式来的,大家都照套上级合作管理机关统一制发的章程。当时国民党政府对待合作社—方面在贷款和稅收方面有所照顾,另一方面也管得相当严。严的地方表现于两个制约 :

一个是所有的合作社必须申请登记,取得许可证后方得开业。而申请的手续相当繁琐,申请者必须塡好立社报告表,附上合作社章程、业务计划书、创社会议的纪录、社员花名冊等各2—4份上报到县,再由县转呈到省社会处核准。此后每逢理、监事換届,社干換人,社员和股金的增减等等,也要办理变更登记,不经登记的社被视为非法,要受到取缔。

另一个是规定合作社的服务对象只限于本社社员,不得对外。1946年初上头曾有人下来视察,到龙田、上逕两个盐署办的消费合作社 ? 中检查,作出了“无商业性行为”的结论,就是说这两个社没有对外营业,算是合法。

要不然也会被按违法处理。由于这一限制,许多合作社,尤其是消费合作社,只可闭关自守,办成一个内部供应的小卖部或服务部。

上述限制也是当时合作社政策的一个体现。这个政策的基本点是使合作社经济只发展到“自、有,自营,自享”,亦卽经济上能自助的程度。这“三自”是目的,也是界限。实际上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环境中,合作社经济很难得到发展。福清县虽说在那时也发展到一百多个社,其实相当多的社“徒有虚名”,人们只是为了谋取贷款才立一个合作社名义的。还有不少社被当地的土豪劣绅所把持,政府给予的减免稅和贷款优待大都落入这些人手中,羣众得不到多少实惠。1945—1947年间通货恶性膨胀,眼看贷款到手特别有利,这些人趁机组社,捞了一把。到1948年春,福清县的农民银行停业,农贷改由省农民银行以实物形式发放,掌握也从严,这时合作社一下子少了许多,不久之后,就全部自行垮掉了。这段历史至今不过四十余年,但是问起许多老年农民来,十有八九对当年的合作社已毫无印象 ;合作社在民国社会中影响之微由此可见。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2-17 15:39:40
再苦,也别忘坚持!
福清机灵弟 | 来自福建
福清制盐工业的今昔

黄敦辉

福清盐业生产,历史悠久。自宋代以至民国时期,都是由个体盐民占滩建坎,分散经营,规模小、产量低、盐质差。由于工业不发达,厚盐只供食用,经常出现产大于销,不得不进行限产、废坎。福清盐场几经兴废,生产停滞,盐民深受其苦。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国营、集体经济力量,从1958年恢复盐业生产以来,加強领导,充实人力,调整机制,添置设备,完善管理,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使福清盐产跻身于全省盐业主要产区之一。今昔比较,变化巨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扩大产区

宋代,福清开始制盐,与长乐合称长清盐场。元、明两代,福清盐业生产有所发展,县內单独设场,有海口、牛田(卽龙田)两个盐场。清代,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有福清、洪白、赤木巳、江阴4个盐场。嘉庆十七年(1812年),增设福兴盐场,五年后又把洪白、赤木巳幷入福清场,于是全县有3个盐场。福清场设在海口镇,东至松下,西至锦屏,南至七里堘,北至小溪,产区扩及斗垣、星桥等27个自然村。福兴场设在龙田镇,南至高山,北至龙田,东西至海,产区扩及芦华、泽岐等16个自然村。江阴场设在江阴乡南曹村,东南至海,西至犀陵,北至赤鼻,产区扩及青山、张厝等12个自然村。民国三年(1914年),裁撤福兴盐场。民国六年(1917年),裁撤福清、江阴盐场,同时,把福清兼管的平潭县韩厝寮产区及江阴保留的部分产区,改为特别区,钅隶 属莆田盐场涵江分场管辖。抗日战爭爆发后,食盐供应紧张,民国三十年(1941年)10月,福清盐场恢复生产,盐场公署设在龙田镇,产区有岑兜、上薛、岸兜、占阳、芦华、江镜、前庄、泽岐、江阴等,幷兼管韩厝寮产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福清盐场再度大面积废坎,在全县3万多公亩盐田中,仅保留江阴的南曹、张厝两个盐滩,盐田2009公亩,继续晒制,仍归莆田场管辖。

共和国成立初期,福清盐业生产面临两大任务 :一是扶持发展江阴盐场,提高盐质 ;二是、整顿海口、高山、龙田等废区,杜绝私盐。1958年2月,贯彻省人民委员会颁布的《关于恢复与发展民营盐滩方案》的精神,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同年10月1日,成立福清地方国营盐场建设指挥部 ;翌年1月,成立盐业筹备处,以民办公助的方式,恢复、新建集体盐场。全县经过1958、1968、1983年三次较大规模的围建、扩建工程,至1988年底止,建成 :江镜、东阁2个国营盐场 ;江阴、泽岐、芦华、平林、五七、佳乐、太武、新厝、海口、新港、港头、前华、文关、下石14个乡办盐场 ;华盛、虎邱、棉亭、东刘、城头5个村办盐场。全县产区扩及9个乡、镇,生产总面积为22.1万公亩,按经济性质划分,国营盐场占全县盐田总面积的13%; 乡办盐场占75%; 村办盐场占12%。

二、更新设备

清代,民国时期,盐田设备极其简陋,一个蒸发池仅4一5步宽,一个结晶坎面积仅10平方米,大部分是土坎,海堤无护坡,遇上八月大潮时常淹没,每下雨一次须10—15天才能复晒。生产附属设备差,只有盐扒、竹筐、扁挑、手桶、吊捅等简单工具,一切依靠人工操作。

共和国成立后,发展国营、集体经济,有领导、有计划地兴建、扩建盐田。

海堤高度达罗零标高8.2米,面宽为2米以上,外坡设石层护坡。蒸发池与结晶池的比例为8:1,结晶池每坎为3—5公亩,储水设备至少有半个月以上储量,卤井保卤能力达5度以上,防洪堤有足夠排洪能力,滩地一次降雨50毫米以上不淹滩。特别是1981年,新投产的新港盐场,是省盐务局定点生产大颗粒工业盐的试验场。全场结晶区用塑料薄膜苫盖。东区结晶坎每坎面积为20公亩,用电力收盐,配有牵引机、管道输送机、盐浆泵等新型设备,扬程43米,流量每小时18吨净盐,采取一年集中收成一次,原盐、饱和卤混合打出后,经漏斗分离,卤水流回池內,原盐直接归垞。生产附属设备,也有较大改进 :1960年全县盐场实现以风力车代替人力水车扬水 ;1981年又实现以抽水机代替风力车纳潮,减轻了职工劳动強度。

三、改进制盐方法

福清制盐方法,长期保留落后的淋卤制法。场內无纳潮、蓄水、排淡、蒸发、保卤等设备,只是在小潮时,把海滩上经风吹日晒呈灰白色含有盐份的表土,括起堆积在坑上,大潮时灌入海水,经过滤将淋下的卤水,挑到盐坎上晒制成盐。土法生产,不仅费力大、产量低,而且盐粒小、色质差。部分产区如江阴、泽岐等场,采取晒卤制法,卽涨潮时,把海水引入沟內,经多道蒸发池蒸晒,卤源较多,成盐较快。但由于小坎、浅晒,当日成盐,产量有限,杂质较多。

共和国成立后,废止了淋卤制法,逐步完善生产工艺 :(一)纳潮。采取旱晴天纳潮头,平时纳潮中,雨后纳潮尾,夏秋季纳夜潮的措施,引进浓度较高的海水,提高产量。(二)制卤。掌握了分级保卤,分级上卤 ;短晴天薄晒勤跑,长晴天适当深水制卤,均为一放一干,按步卡放,严禁一条龙放水,干埕过夜,促进卤水饱和。雨后排淡,雨停淡干,防止松土、生苔,降低制卤能力。(三)结晶。全县习惯高温季节一般7天扒收一次,低温12—15天扒收一次。原盐由氯离子、纳离子结合而成,在海盐生产过程中,采取“新、深、长、拔”四大工艺操作法。1987年推广卤水钠镁比値化验,以代替波镁表测定结晶池卤水质量,使结晶工艺超向科学化。(四)归垞。

各场均建有大垞、小垞,有利原盐堆存、放运。在归垞中把优级品、一级品、二级品盐严格分开 ;工业用的粗粒盐和食用的细白盐,分别存放,做到适销对路。

四、提高产量质量

清代食盐产量,采取定额制。系根据盐坎等则和指定销盐地区需要量,自上而下核定产量。嘉庆十七年(1812年),福清盐场有中下则盐坎7736坎,核定产额4.65万担 ;江阴盐场有上中下则盐坎20272坎,核定产额13.24万担 ;福兴盐场有中下则盐坎34839坎,核定产量13.85万担。光绪十二年(1886年),江阴盐场核定产量增为16万担。民国30—34年(1941—1945年),福清盐场复晒期间,年产量一般为6万担,最高的为15万担。所产原盐大部分是杂质多、色泽差的粗盐。盐场缺乏化验设备,唯依靠目测,以次白盐供食用,灰暗色盐为腌制用。

解放后的1953—1957年间,年产量保持在2000吨左右。1958年扩大盐业生产,筹建新场,1959年产量上升为7492吨。1960—1965年,全县年均产量达2.6万吨。1966年一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盐业生产虽受到很大影响,但新建的平林、五七、佳乐、太武、新厝等盐场投产,年产量增为4.9万吨。1979年后,盐业生产获得较大发展,全县年产量达7万吨。1983年产量上升为9.4万吨。1986年产盐11.8万吨,是历史上产量最高的一年。

其中,产量达2万吨的有江阴场,达万吨的有泽岐场,达0.7万吨的有东阁、芦华、港头、前华和新港盐场。各场所产原盐盐质逐步提高,1964年首次出现优级盐占总产量51.99%。1981年优级盐比重上升为73.98%,—级盐占26.02%,氯化钠平均含量达93.95%。1984年,原盐的感官色泽,为历年来最好的一年。其中,江阴、海口、城头盐场所产的盐,接近全省最高水平。

五、改革销盐制度

宋代,食盐销售采用“引盐制”,由戶部印发“盐行”,交地方政府管理。

销地称为引地,销额称为引额,每引盐额约400斤。福建属自产自销省份,闽盐运往浙江、汕头、广州时,为非指定销岸,仅作临时性的调运配销。明代,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因积引太多,创行“纲法”,将旧引与新引,编列成冊,分为10纲,每年以1纲运销积引,9纲运销现引。凡冊內有名的,可以常年报运,冊內无名的,不得加入,从此,形成盐商世业。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年),实行设馆盐卖。福清设利桥、牛田、牛宅、城头、高山、三山、后营、屿头等8馆,盐卖盐商领销的食盐,年销额为8万担。道光十一年(1831年),允许商人参与食盐经营,改变了少数盐商垄断购销的局面。

光绪五年(1879年),实行官运商售。民国初期沿用此法。民国18年(1929年),全面实行包商承运制。民国31年(1942年),实行盐专卖,民国35年(1946年),废止盐类专卖,改为征稅制。

共和国成立后,对关系民食军需和发展工农渔牧业生产的原盐,实行统销政策,计划供应。1954年原盐实行产销合管。1959年,原盐列为中央统一调配的物资,由轻工业部负责平衡。1960年销售各类盐1.6万吨。1965—1979年,年销量保持在5万吨左右。1981年开始拓销往江西的工业盐。1985年增为9万吨,1987年销量最高达14.16万担。

六、合理安排盐运

福清过去原盐运输陆路则长期依靠人力挑运和驴马背载,其间须翻越一座陡峭的石湖岭。水运虽有江阴、上逕和利桥港,但运量有限。

解放后,陆运经过30多年的修建,各盐场均有支路,至1988年,全县21个盐场,实现了场区支路与国家公路相衔接,有26条线路直达场区,可以行驶各种机动车辆。不仅交通方便,而且运距缩短。从东阁盐场至福州东站计费里程仅80公里 ;从泽岐盐场至魁岐为106公里。水运各场先后修水闸、建沟船、修垞地、挖港道,便利驳船、木帆船、机动船,直接靠近垞地。1985年,经省盐务局审定,在江阴壁头角兴建盐业专用码头,可靠泊500—1000吨位驳船。从此,完全改变了昔日人力挑运的落后面貌。

七、壮大盐工队伍

清代,制盐戶称灶戶,以示与蒈通烟戶有别。乾隆十一年(1746年),福清全县有灶戶1465戶,灶丁(盐民)3991人,其中,福兴场759戶,江阴场539戶,福清场167戶。民国时期,制盐人称晒民。民国30-34年(1941—1945年),福清盐场复晒期间,有晒民2150人,废坎后仅余江阴产区晒民不及400人。

1952年盐工队伍为222戶,从业人员532人。经整顿后,1957年为119戶,324人。随着盐业生产的发展,盐工人数逐年增多,1978年为1320人,至1988年增为2529人,其中,管理人员208人,盐工2321人。在全县盐工队伍中,拥有丰富生产经验,工龄20年以上的达240人,成为制盐工业科研和生产的骨干力量。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2-17 15:37:36
再苦,也别忘坚持!
福清机灵弟 | 来自福建
“海滨邹鲁”之佐证

——福清县历史上的科名和人才

俞达珠

凡修地方志者,都称誉自己的家乡是“文献名邦”。我县地僻海隅,亦称“海滨邹鲁”、意思都是标明自己的家邦人文荟萃,地灵人杰,无愧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其实我县在唐代以前,曾经是经济、文化、交通落后的区域,不过吾邑先人从来不甘示弱,自公元699年立县以来,“江山代有才人出”。从唐文崇太和四年(公元830年)出了第一位进士林简言,到清光绪二十九年的1067年间,应试中式举人的有1277人,(其中两宋435人,元8人,明392人,清442人)。中进士的有623人(其中唐、五代8人,两宋423人,元7人,明114人,清79人)。平均每科(通常是三年一科)有3.6名举八,1.75名进士,以明为例,当时全国县级建制在1000个左右,每科进士在240—300名之间,卽以300名计,每科三县才平均一名进士,我县中进士的平均数是全国的5.25倍。更难得的是,自南宗乾道三年(公元1166年)到咸淳四年(1268年)的102年间,同榜中10名以上进士的有10科,其中淳祐元年和咸淳四年两科,各中进士十六名,北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林希、林旦、林邵和林颜四兄弟同榜得中高魁,这在当时,不能说不是我县的莫大荣誉。此外还有武科进士144名(其中林宾等21人中了文武两进士)。过去福清民间流传本县“有宰相,没有状元”,其实不然,且不说宋朝状元黃定的家乡一都原属永太,把他挪来,自有“掠美之嫌”,而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甲辰武科,我县林?中了武状元,却是事实,只是封建社会素来尙文轻武。《宋史》和地方志均不立传,以致后人不甚了解。但到了清乾隆年间(17.36—17.95) 在锦屏山下,还可见到他的坟墓,林?三任刺史(广西柳州、梧州和广东潮州),也算是“地方大员”。文科虽然没有状元,却有榜眼和探花,清乾隆二年 ( 公元1737年)林枝春中甲科第二名,就是榜眼,北宋哲宗元符三年 (1100年),林遹中进士第三名,世称“探花郎”。

这些科甲出身的士人,他们后来担任封建国家各级政权中的官史,內有中枢执政大臣(相当正付宰相级)七人,他们是 :五代同平章政事翁承讃宋代枢密使戴庆炣同知枢密院事林希、黃祖舜,参知政事黃洽、陈贵谊,明代內阁首辅叶向高,中央六部九卿十九人,其中较著名的有宋代兵部侍郎林栗。明代兵部尙书林荣、戶部侍郎王克复、都御史夏伸、清代兵部尙书林起龙等。相当于省级的所谓“地方大吏”有三十一人,其中著名的有唐代刺史林简言、林荷、明代布政使何宜、林正茂、翁世经、施鹏、陈璧,按察使夏裕、余梦鲤、林茂槐,清代巡抚李馥等。武职将军级以上著名的有明代骠骑将军郭遇卿、元代行省平章(总领——省军政)陈友定,清代提督黃有才和张忠等四名正付总兵官。

勿庸讳言,他们中的多数人,所受教育主要是孔孟儒学,无不受时代的局限,但为了他们所处政权的稳固,先哲的“民为邦本”思想和忠君观念溶为一体,如明初兵部尙书林荣,当朱元璋大杀功臣时,他劝谏说 :“虛已纳谏,无杀戮太过”,结果被贬任,任泗州知州六年,“理怨抑,抚凋瘵,兴学劝农”,为地方百姓做了许多好事,陈仕贤任杭州知府,“一切利病兴革,行之不避权贵”,太监以市舶司名义勒索民财,仕贤“据法抗论”。升仕都御史,巡按湖广时,发现楚王府大兴土木,強迫山民砍伐木料。仕贤以“水旱灾民力不支”为由,为民清命,“以固极本”。

每当朝中出现权臣乱政,他们又多能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与之抗爭。

如南宋时林栗,以一个举子的身份,在考进士撰文应试中,“策语侵秦桧”,以致落策,“沉没十九年,但他不改初哀到孝崇时,外放任湖州知州,向皇帝“陛辞”时,上疏说 :“今天下大势,元气虽存,邪气尤盛”,结果又得罪当权大臣,被罢官八年。

当天下丧乱,权臣谋叛,军阀割据,国家分裂时,他们又能深明大义,维护统一,不为权位所诱。清康熙年间,耿精忠与吳三桂勾结叛乱,实行“三藩割据,”国家陷入重新分裂的危险,耿精忠为拉拢人心,布告在籍官员出来任伪职,时夏晉告假在家,不出应召,“抗志远遁”。耿精忠派兵缉拿不得,拘捕其家属进行要挟,夏晉不为所动。同时代人陈魁宇,拒绝为耿精忠“助饷”,逃匿山林,不为所污。后来康熙平定叛乱,他们亦名留青史。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便不同时代具有不同內涵的“德才兼备”要求,在他们身上得到应验,如南宋时官至参知政事(付宰相)的黃洽,为人光明磊落,一生“在家不欺亲,任官不欺君,明里不欺人,暗里不欺鬼神”。有人劝他建置房地产,他回答说,我于国没有建功立业,怎能·76·
先顾营私?祖上留有旧屋,可以蔽风雨就满足了。蒲尧仁于宋乾道年间任泰和知县,廉洁无私。不仅坚持“不以口腹累人”,且常将自己的俸薪救济贫民,从不想为自己积储资财,深受县民爱戴。后来县衙失火,民众出资修复,不使尧仁为难,离任时,县民见其清苦,赠钱赠物,尧仁一概不收。

除了勤政和廉洁自律外,他们中有的还能从长治义安着眼,“以史为鉴”,总结历史教训。如林简言所处的时代,是唐王朝经“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之后,进入衰败的五代残唐前夕,他据此写了《汉武封禅论》一文,对汉武帝一生作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说汉武凭借“文景之治”所积蓄的国力,抗击匈奴,开疆拓土,使汉家天下出现了兴盛局面。但晚年好大喜功,大量耗费民力去封泰山,禅梁父,为自己歌功颂德,致使汉王朝从兴盛的顶峯跌落下来,从此一厥不振。这篇文章时人爭相传诵,引起強烈反响。

与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的规律一样,“尊王攘夷”的民族主义,孕育着各代爱国主义者。一旦出现外族入侵、山河破碎的严重时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成了号召各阶层人民抵抗外侮的巨大精神力量,统治层的抗战派也在形成。如南宋时奸臣汤思退与金兵签订,“隆兴和议”,林颖闻知后,不顾自己人微(当时只是一介书生)言轻,率同诸生员“伏阙攻之”。考进士时,“廷对”策论中提出“复境土、斥权幸”的大胆主张,任太常博士后,建议“筑城唐、邓,为沔、汉藩蓠,屯兵海、泗,为江、淮保障 ;出师襄、蔡,以啖秦、楚 ;分兵商、汝,以图陕、洛”等十二第,终生为抗金收复国土为已任。明朝郭遇卿,少年时卽“负韬略”,倭寇进犯福清,他率领民军杀敌身先士卒,亲手杀了倭兵大头目,受到戚继光的器重,后来随戚家军北上蓟门,抗击蒙古的骚忧,“提兵擦崖,立功白羊峪,出塞七十里”。因功授守备,他从实战中总结,写了《车战六议》等兵书,为军事学做出贡献。

自孔子创私人办学以后,吾邑先贤们致力于地方教育事业,“以育贤才”至不遗余力。北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 邑人提举游冠卿率先献地建学宮,始立县学,后继者陈仕贤、郭文祥、李白火荣 等多次扩建,使县学规模不断扩大和完善。同时带动了各乡村兴建书院和社学,自宋至清,计有龙江书院、明德书院、闻读书院、石塘书院、兴庠书院、双旌书院和文在等数十次社学,他们兴学的艰辛历程,是十分感人的。如龙江书院,始建于北宋,中间经受了自然灾害、朝廷只准一县一学宮的限制以及多次战火的破坏。海口人掌与觉弃家资五十万重建。镇东卫指挥戴煜和陈洪千里迢迢上京请求批准保留书院,致戴煜病死北京 .,陈洪在京等待十年之久才获准。以及徐敦台,贾思恭、林有台等地方人士为兴复龙江书院到处奔走呼号,满清攻战海口,海口兵民为保卫书院而进行的一场惨烈大战,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等事绩,至今人们仍铭记不忘。这些学校,历经千年,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方面人才。南宋时林亦之、陈藻、王萍、终生致力教授生徒,不图仕进,邑人称为“三先生”,后人多处建祠纪念。此外,还有著名的诗人兼诗评家敖陶孙、高若虎、林鸿和女词人陈金凤、三岁卽能诵诗的“奇童”蔡伯搏、音乐家林搏、陈杰、刘洗 ;天文学家林昌言 ;史学家戴膺、陈廉、专精草书,人称“草圣”的郑腾云 ;画家商梅、林泳、善于画马的郑克刚和专长古松图的周文靖以及创黃蘖宗的高僧隐元禅师等,均从各方面繁荣祖国文化,增誉地方,促进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他们终生实践,总结所学,著书立说,从探研经史子集、诗赋文章到政论、科技、艺术诸方面,留下繁富篇章、目前可查到书目的就有二百三十人,计五百一十三种文集和专集。仅此,即可使我县无愧于“文献名邦”的称号。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2-17 15:35:46
再苦,也别忘坚持!
福清机灵弟 | 来自福建
福清旧学

林长贤

福清旧学有县学、书院、社学和私塾等四种类别。现分述如下 :

一、县 学

县学是地方宫立的中等教育机关,也叫“庙学”,“学宮”或“泮宮”。

县学的设置隋唐时代早就有了。本县唐代的县学建置已无记载可考。宋朝仁宗嘉祐年间(公元1056—1063年)邑人游冠卿献地建庙 ( 卽办学校),这是本县有县学的开始。它经过历代扩建,规模宏大,到明朝嘉靖时被倭寇烧毁。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邑人陈仕贤又在旧址建庙学。此后,历代都有修建,其地点就是后来的孔庙 ( 现在城关小学校址)。县城明伦堂就是县学校舍的一部分。

县学由童生(读书而未中秀才者称童生)参加入学考试,取得秀才资格的提为县学的正式生员,亦称附生。

县学不以讲学为主,而是对生员进行考课为主。生员不留校肄业,只是按规定时间来校应考,考试有月课,每月一至二次 ;有季考,每三月一次 ;除考《四书》之外,还兼试策论。此外,尙有全省性的岁考、科考,每年一次,由学政主持,生员成绩优者由附生可升为增生,增生可升为廩生,廩生资格深的可充“岁贡生”,升入国子监。升国子监的仅少数人,大多数准备参加乡试中举人。

县学直接为县一级政府管理,间接受学政指挥监督。县学的老师元朝叫“教谕”,明清两朝有两个教师,正称“教谕”,副称“训导”,统称“教官”,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教师的资格由“举人”和“贡生”经过考绩合格者方可担任。考绩标准有年力、学识、志行、教规等四项。

县学的经费,教官之薪俸,廩生的膳食等大部分由地方政府供给,一部分由学生缴纳,或靠学田收租,有时由官绅捐献。

二、书 院

书院早在唐代就有,当时只是藏书与校订书籍的地方。宋代书院大兴,创办者或为私人,或为官府。一般选山林名胜之地为院址。不少有名学者讲学其间,对学术思想发展有一定影响。明清书院仍盛,惟多数成为准备科举的场所。

清代书院是官民捐资合建的中等教育机关,以辅不及广设的学校,以补县学之不逮,所以它是在官府监督之下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与县学基本相同,每月仅行两次定期的月课,包括官课和师课,官课由官长执行,师课由山长(教师)主持。入学者为童生或秀才,经考试按其成绩高低分别编入內课生、外课生、附课生。书院內设宿舍,有教师进行辅导,学习颇为方便。

我县历代书院据有关材料查考的有22所。最早的一所书院是“三峯书院”,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7年)建置,地址在高山楼厦村,明朝这所书院被倭寇烧毁。其次是“龙江书院”,创立年代旧志已无可考,它在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重修,院址在海口龙山下,院內有书堂、大成殿、明伦堂、三贤堂(纪念林光朝、林亦之、陈藻等三人在这里讲学,故称三贤)等建筑,明初废书院,专供庙祀,给官员绅士初一,十五行香,到嘉靖年间被倭寇焚毁,后又重建,到清初只留下院址。现将我县历代22所书院按建院先后名称、地址列表如下 :

朝代 书院名称 院址
宋 宋 ( 共3所) 三峯书院 高山楼厦村
龙江书院 海口龙山下
石塘书院 县南玉塘村
明 明 ( 共8所) 鳌江书院 渔溪逕江村
闻读书院 龙田闻读村
龙文书院 东张南窓山上
辽天书院 东张石竹狮子岩
鳌峯书院 东张涧下村
崇品书院 县城十五落
见龙书院 龙田镇
渔阳书院 渔溪镇
清(共11所) 瑞峯书院 东张洋尾村
明德书院 县城北隅
双旌书院 县城西隅
·72·
兴庠书院 县西水陆街
正音书院 县东明伦堂
豸山书院 东张镇
梯云书院 高山镇
德馨书院 东张黃崙
凤岗书院 高山西埔堂
龙源书院 渔溪北溪
梅魁书院 东张香山

三、社 学

社学是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初等教育机关,元制50家为1社,每社设学校1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明代各府、州、县皆立社学,教育15岁以下的儿童 ;教育內容包括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清初令各省的府、州、县置社学,每产置社学1所,教育12—20岁的学生 ;社师择“文义通晓,行谊谨厚”者充补,一般是由秀才担任,学额无定。社学的经费一部分来自田园租?,一部分靠商业稅维持。

据旧志记载 :我县城区26境,每境都设社学,各乡镇、村落普遍按境设立,据不完全统计,我县社学有76所。以城区26境为例,就有 :文在(小桥街)、文明(产塘街)、安胜(上巷)、文山(高巷)、西塘(西塘)、鳌峯(南门兜)、玉屏(双连巷)、清和(县城西隅)、清贵(产塘街)、万安(柳池头)、齐云(南门兜)、中和(县城南隅)、龙溪(何头巷)、崇文(县城南隅)、万寿(县城北隅)、养端(后埔街)、亨蒙(后埔街)、崇禧(县城东隅)、澄清(霞池井)、永安(郑巷)、阳春(阳春巷)、安仁(吳厝巷)、安宁(后埔街)、玉井(楼锦霞)、擢英(县城东隅)、振扬(西门兜)等26所社学。

四、私 塾

私塾是我国旧时私人办理的学校,为“私学”的一种。有塾师自设的学馆,有地主、商人设立的家塾,也有以祠堂、庙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举办的义塾(义塾免缴学费)。每个私塾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教材及学习年限没有统一规定。

我县私塾的类型主要有家塾和学馆两种。私塾教学內容,儿童以识字为主,用《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启蒙教材,年长的学生以读“四书”、“五经”,学写八股文和赋诗作对为主,采用个别教学,注重背诵练习。

根据民国26年(公元1937年)1月统计,全县尙有私塾127所,塾师127人,学生1817人。这些私塾到解放初期才逐渐停设。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2-17 15:34:27
再苦,也别忘坚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5-6 12:32 , Processed in 0.080554 second(s), 1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