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1

《福清文史资料》第八辑

 
福清机灵弟 发表于 2019-2-15 17:2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116007 28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微信截图_20190215171058.png


福清文史资料 ( 内部刊行)新第八辑

政协福清县委员会文史组编

一九八九年九月


目 录
一、功标乡国垂青史 高风亮节留人间
——纪念高至荣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俞木犹 (1)
二、海口地区华侨办学概况 …………………………………江英时 林定遂 (5)
三、战后印尼华文文学与福清华侨……………………………………邹访今 (7)
四、新加坡江兜王氏公会简介…………………………………………王振楠(13)
五、江兜王氏家族与新加坡汽车零件业………………………………王振楠(15)
六、略述华侨对印尼社会发展的作用…………………………………俞鸿彬(18)
七、解放初期 省市第一届学代会记实 ………………………………方家章(22)
八、百年来福清中小学教育发展概况…………………………………林长贤(25)
九、福清西城小学办校十年小记………………………………………翁鸿猷(31)
十、回忆半耕半教志愿兵………………………………………………颜慈习(33)
十一、昙花一现——福清国立专修馆…………………………………郑仲俊(36)
十二、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日军进犯福清纪略………〔台湾〕余烈(38)
十三、抗战时期的福清《融报》 ……………………………林厚耀 董性俊(43)
十四、福清华侨游击大队的抗日活动…………………………………余贤龙(51)
十五、抗战爆发后福清县政的有关措施………………………………杨玉庭(54)
十六、半纪经历片断……………………………………………………俞肇兴(57)
十七、萨镇冰在福清……………………………………………………郑仲俊(70)
十八、王怀普和他的三次上书…………………………………………俞达珠(71)
十九、叶向高……………………………………………………………俞达珠(79)
二十、王审知在福州大事记……………………………………………肖忠生(84)
二十一、解放前东张爆发的抗丁斗争…………………………………倪政美(91)
二十二、解放前东张地区的匪患………………………………………倪政美(92)
二十三、我所知道的郑步鸾……………………………………………林其伟 (96)
二十四、福清县名辩正 兼述“迁治”和归属 ………………………余长通 (99)
二十五、瑞岩沧桑………………………………………………………俞达珠(109)
二十六、瑞云塔巡礼……………………………………………………林一霹(116)
二十七、福清部分姓氏渊源(续一)…………………………………曹于恩(118)
附:国庆四十周年颂诗摘录…………………………………………吴端升等(125)

再苦,也别忘坚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28)
福清机灵弟 | 来自福建
后记

国庆前夕,《福清文史资料》第八期出版了,我们谨以此向建国四十周年大庆献礼。

《福清文史资料》在各级领导和有关方面的关怀支持下,先后已刊行了十二期(包括旧版四期)。八年来,共征集史料347篇,约共140万字,题材广泛,史料珍贵。其中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华侨、民族、宗教以及山川资源民情民俗等方面內容,有一定参考和实用价値。我们借此机会,向热心支持我们的省市和兄弟县的文史资料工作者,向为本刊撰稿的作者以及协力编纂、校勘的同志们,致识深切的谢意!

把高举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旗帜作为文史资料工作的方向,是政协工作特点决定的。在当前深化改革继续开放的新形势下,尤其是这样。为了促进海內外文化交流,增強与“三胞”联系,为四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服务,今后,文史资料征集范围要适当扩大,史料内容要更为丰富充实,目前尤其需要有关对外交往、经济开发、华侨移民历史及其在居住国的贡献等方面有价値的史料。亟盼海內外同胞积极提供,继续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把《福清文史资料》办得更好。

政协福清县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
1989年8月1日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2-17 14:46:09
再苦,也别忘坚持!
福清机灵弟 | 来自福建
福清部分姓氏渊源(续一)

曹于恩辑录

一、部分乡村姓氏

南厝陈氏

陈氏先祖原居河南,北宋末年,金兵南侵,陈氏禧公于1127年举族随宋室南渡定居金陵(南京),马衡公又迁居侯官(福州),孙孔硕公于淳熙初登进士第,与其兄孔夙公师事朱熹于武夷,皆为闽中名士。孔硕子韩公宋开禧进士(1205年),嘉定中为京东河北干官,定策击败进攻安平的金兵,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宋室亡祚,韩公子孙为避元军兵祸,迁居福清东壁岛,传至冶公时迁居南厝,故东壁、南厝陈氏尊韩公为始祖。后东壁陈氏又分支迁往平潭县中广、崐湖、中甲等地,另一支迁往莆田南门处以及长乐等地,而南厝本祠又有迁居县城、江阴、龙田、高山、海口、下曹、东兜、木臭下等干支。至近代,南厝陈氏旅居欧美、南洋诸岛者为数非眇。临解放前,又有成十家迁居台湾台北等地。
黄仑周氏

周姓入闽始祖维岳,河南固始县人,唐翰林学士,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黃巢起义时,随王潮入闽,居住福州。传十一世,南宋乾道时,从福州迁福清清源里黃崙村,称为黃崙周氏。其裔昌自黃崙忖迁本里周宅村,后又迁松潭村,称为松潭周氏。其裔信任陕西兵备道佥事,自松潭迁方民里海口城內。信五世孙肇泳从海口迁回黃崙。另一支从黃崙迁到临江里后周村。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从后周村迁清源里南窗村。清乾隆时,又一支从后周村迁善福里龙塘村。

西江林氏

始祖林靖为唐忠烈侯,河南光州固始县人,随王审知入闽,居住福州安民崎。宋景炎间其裔避兵乱,迁县东流沙巷后迁西江村,又从西江村迁院西村。清乾隆时,林君英从西江村迁平南里五十九都北石村。

霞楼倪氏

先祖由河南固始县迁福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其裔人称为先生公避乱迁晉江县陈江村,故称陈江倪氏,传七世倪继影,生四子,第四子廷祥,于明末迁新丰里霞楼村。

锦山王氏

居于永宾里城头村,称锦山王氏,因族谱失落,渊源无考。宋时,一支迁化北里港头村。明时,迁化北里侯厝下院后二村。清时,迁化北里鹤磹、汶头、新塘、安魏、田底、南埔、渠口、梓王、白墓、前林、前东峯、后东峯。清嘉庆年间,迁善福里宏路村。清道光时,迁化北里下都南卓、坑北、卓坑二村。清咸丰以后陆续迁化北里下都三山村。清同治时,王开溜迁化北里下都南郑村。清光绪时,迁化北里下都南店村。王开金迁化北里下都东元村。民国初年,迁化北里下都前亭村 ;王亦盆迁化南里南村。上述皆为港头村迁出。明末,侯厝有一支迁临江里薛垱村。

刘厝刘氏

始祖刘瑄,明洪武八年(1375年),自福州南台迁福清平南里五十九都刘厝村。传入世孙刘元行,明嘉靖二年(1523年),迁南安县溪东郭井。清雍正时,刘厝一支迁平南里长安村。

东刘刘氏

居于永东里东刘村,渊源无考。明弘治时,迁永寿里东刘村。清乾隆时,刘子甲自永东里东刘村迁永福里阳霞村。

王坑王氏

汉兖州刺史王昶,传十九世祐,为宋兵部尙书,封晉国公,赠太保,祐亲手种三棵槐树,故名三槐堂。祐曾孙世昌,宋绍兴二年(1132年)中进士,宋末,随其外祖父黃远入闽,居住永福县(现永泰县)佘坑,不久迁福清园耕社(卽王坑)。元初,分迁福清县城旺巷。其孙玄和,元至正时,迁化北里下都东坡(卽东埔);玄釆迁化南里西炉村。民国初年,东埔村一支迁化北里下都东地村。

官路王氏

始祖王源,元末自怀安县水西南屿迁福清平北里上都官路(原名官道)村。传八世王爵迁福州。十一世王守谟迁福州风岗,守庄及守珪迁福州,守善迁福州西门外,守琦迁长乐县河下村。一致迁长乐县甘蔗村,守华迁平潭田尾村。十三世师尧迁福宁府,仕逻迁福州,仕振迁福宁府。十五世阿司官兄弟迁福宁府。十七世志善迁连江县。

玉塘吴氏

迁闽吳氏始祖名祭,字考先,唐工部屯田员外郎,唐僖宗时官援平章政事兼观察使,住莆田黃石钱坡。传十四世元盖,字惕谦,号六善,宋嘉熙时,自莆田县迁文兴里玉塘村。

二、镜洋乡部分姓氏


111.png

222.png

333.png

444.png

555.png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2-17 14:43:54
再苦,也别忘坚持!
福清机灵弟 | 来自福建
瑞云塔巡礼

林一霹

福清县地处闽中沿海中部,公元599年(唐圣历二年)由原长乐县东南部划八个乡,建立县治。最初县名为“万安”,后来几经更改,先后用过“福唐”,“永昌”、“福清”和“南台”等名称,直至公元933年(唐长兴四年),才把“福清”这个县名固定下来,至今已沿用一千多年了。自立县以来,县治的历史巳有一千二百九十年。在这样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代遗留下的名胜古迹甚多,这些精美的历史文化珍品,宝塔、古桥、庙宇、碑坊等等,点缀在山河锦绣,风景美丽的南国风光之中,增添了祖国大地的光辉。

瑞云塔就是著名的古迹之一。建于公元1607年(明万历35年)距今已经历了380年的春秋。它位于福清县城东郊区的一座小山丘上,倚江矗立,与规模较小的水南塔遙遙对峙,两塔之间是县最长河流——龙江流过,龙江宛如银带东流入海,塔边江畔又有寓意吉祥的古桥——利桥(又称龙首桥),好象彩虹横跨彼岸,高塔长桥,波光帆影,构成一幅幽雅的画面。

瑞云塔由质地坚硬的岩浆岩垒砌而成的,高出地面31公尺,塔座周长24公尺,外观八角形,计有七级,仿楼阁形式,各级设有环形走廓和栏杆,远眺塔形,飞擔整齐重叠,戶洞垂直排列,组成稳重雄伟的线条抛向碧空,眞有高不可仰的感觉。塔內空心,结构精巧,各层可从石阶拾级而上,直达塔顶最高点——葫芦尖。登临俯瞰,江水萦迥,田畴平铺,工厂林立,塔下行人,江中小揖,点点蠕动 ;再眺望前方,羣山众立,全城新筑,历历在目,眞使人饱享眼福。塔中四壁,均有浮雕题才,佛像花鸟,琳琅满目,有成百幅的武士、僧侣、菩萨、花草、鸟木等图像。这些珍贵的文化艺术作品,各有所长,别有风味 ;许多人物的雕像,更是栩栩如生,有的威武勇猛 ;有的豪爽活泼,有的安祥慈靜 ;有的绚丽可亲,维妙维肖,美不胜收。不愧誉称江南第一塔。古今中外游客,无不爭先恐后,登临“瑞云”,先睹为快。古代有位姓丁的游客,在游览宝塔之后,曾评价道 :“余足迹海內,历观名胜古迹,浮屠之精者,无过于瑞云”。

瑞云塔不但艺精技巧誉满八闽,而且还有它光荣的革命历史,获得人民羣众的向往。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在黑暗的社会统治下,中共福清县委的地下组织,就在塔里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谱写了光辉历史的一页。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宝塔也经受不少悲痛的遭遇,塔基附近常被人挖掘,塔下损坏,无人过问,一九三三年竟有歹徒将塔门两侧的石像,盜鬻于国外,行将出境时,被爱国爱乡的羣众发觉,卽羣起阻止,幷募款加以缮修。由此看出,瑞云塔在人民的心目中是何等的重要。

1949年8月,宝塔从此回到人民的怀抱,省人民政府重视文物古迹的保藏,公布瑞云塔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命令地方政府严加看护,幷辟为劳动人民游览之胜地。1959年10月,祖国十周年大庆之际,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宝塔也显得更年青加娆娇,塔上塔下,披满节日盛装,五彩缤纷的旗帜迎风招展,巨幅贺牌紧身绕裹,入夜,塔上万盏彩灯光明四射,塔身塔影成了一把金光闪烁的利剑击向夜空,又成了一束红色光柱,放出我们民族智慧的光芒。1963年人民政府拨付专款整修塔容,高大的手脚架,直伸云霄,竣工之后,全塔煥然一新,文革期间,宝塔也不幸触上雷电,但损失不大,依然屹立。在八十年代,祖国四化建设的科学春天里,宝塔也装上巨大的避雷针。幷且倍受政府和人民的爱护,经常拨款修缮,幷裝饰得更加风彩,壮丽挺拔。1984年正達六十年一度甲子年,有关方面决定在旧历八月十五和国庆之际举行盛大点塔灯活动,在庆祝活动之前,县府又专项拨款二万元,加固维修瑞云塔,幷增建了青石托座和环塔栏杆,使塔座基础更为坚实,造型更为壮观。整修之后,宝塔容光煥发,光彩照人。九月中旬,全塔上下装上近二万盏电灯和50多盏彩绸宮灯,中秋之夜大放光明,有如一支雄伟灯柱,直上云天,周围几里之內均可举目而见,盛况空前。现在,在四周葱绿的土地衬托下,以它独特的雄伟庄严的姿态,象一个忠实的卫士,屹立在祖国的东南边疆,迎来无数盛情友谊和中外游客。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2-17 14:40:45
再苦,也别忘坚持!
福清机灵弟 | 来自福建
瑞岩沧桑

俞达珠

瑞岩山,旧名仙峯岩,元代刻石弥勒佛,故又名弥勒岩。在我县古代称为“小杭州”的海口镇北面五华里处,距县城卄华里。东与鹿角山、拱辰山相望,西对网山、钟山,北依金鸡岭,南连东岳山(旧称覆釜山)。众山高者若拥,低者若承,浮突者若云矗波涌,凌鹜者若鹤翥鸾翔。因此,历来有“众山环峙,瑞岩居中”之说。实是我县主要风景区之一。明代本县万安人欧应昌在修瑞岩山志时称 :“瑞岩之胜虽以岩洞泉池之胜称,而登高眺望,风景无穷。东望海门,茫然—碧,楼船渔艇,潮汐去来,岛屿浮没、青知螺髻,玉融一水如带,由龙江桥下赴海而流。西则石竹参天,云霞变幻。北则叠山献 星罗,平田接野。村墟几处,烟火相望,未有能与之比其美者”。

山分前岩和后岩两大部分。前岩辟自北宋宣和年间,与龙江桥几乎同龄,巳有八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后岩系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所辟,建有报恩寺,也有四百四十多年了。该山历来以奇石怪岩称著,有的倾臥,有的高悬,处处奇峯,徒壁如削,巉岩层叠,千姿百态。经历代名人、乡贤集资倡修,使瑞岩曾几度兴盛。极盛时有“三十七洞天”,“七十二胜景”之称。名闻海內外,招来游客络绎不绝。宋代大诗人刘克庄,著名学者陈亮,明代“闽中十才子”之首福清人林鸿,抗倭英雄戚继光,礼部尙书陈经邦,兵部侍郎陈省,内阁首辅叶向高,福建著名学者曹学铨等数百名宇內人士屐痕留踪,留下数以百计的诗篇和题刻。省志、郡志和县志都有专章记载,《闽都记,东南胜跡》立有专卷,近年新编的《福建名胜洞典》收有瑞岩山四条词目。且民间流传有“和尙爸尼姑奶”,“弥勒与东岳斗大”,“叶向破洞”等优美故事,成了“一日去海口,三日讲卖(不)了”的话题內容之一。

为备再度兴复时有所参考,现将兹山全盛时主要景物粗略介绍如下 :

一、寺院、庙观、亭阁等建筑物

瑞岩寺 :

在前岩,创建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宋嘉定末年(1224年)寺被火毁。
元至正九年(1349年)移于团栾庵旧址,初名寿圣殿,明洪武初年(1370年左右)重建,改名瑞岩寺。现存寺院系清代重建,为悬山顶木质建筑,背靠峭岩,依山而筑。內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仙君楼(又名九仙楼)等。天王殿面阔三间,宽18.5米,进深二间,长11米,天王坐像台宽四米,高0.77米,深1.4米。其他建筑物均巳倒毁,只余院墙可见。

团栾庵 :

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邑人林仁隐居瑞岩时所建。林仁号团栾居士,其庵遂名团栾庵。南宋初年(1130年左右)庵废。元至正九年(1349年),海口卤司长孛罗天章筹资在原址建寿圣殿,后改名瑞岩寺。

观音堂 :

明隆庆三年(1569年)住持和尙筹建于瑞亭寺西南侧,同时建有天游阁,附在观音堂之旁。

石佛阁 :

为保护弥勒石佛而建。始建于元年至正年间,明嘉靖初年(1530年左右)倒圮。万历十年(1582年)镇闽大将军王尙友重建。佛阁前后共四十六楹,深广各十八丈,正门题“玉融胜景”,橫扁题“弥勒天堂”各四字。规模可谓宏大,但因所用非人,偷工减料,不数年木料腐烂,全部倾倒,只留有石柱。万历三十年(1612年)叶向高倡修重建,增建前堂,规模超过前代:
至清代又倒塌,此后均未重修,目前几根石柱依然完好地保存原地。

天妃宫 :

又名天后宮,祀妈祖娘娘。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祈门县人洪士雄倡建于瑞岩寺半山处。万历三十二年欲在宫前增建梳妆楼,工程未完而士雄卒。邑人谢应泰捐资续建成。

宋代林上达始建于香山洞前。此后数易其名 :元代改名山光水色亭,戚继光时更名皆醉亭,后又改为海天空阔亭。

天章亭 :

在观音堂后,元至正十年(1350年)文祠官永嘉人陈燧为纪念孛罗天章(天章于瑞岩有功)而建,亭为十二楹,是瑞岩山最大的亭。明弘治年间(1495年左右)倒圮。海口人林永寿出资改建为九仙楼,万历十九年(1591年)叶向高重建。

半岩亭 :

又名天峯亭和披云轩,亭前立一石塔,与独醒石对峙。

镇远亭 :

在三台峯前,明隆庆四年(1570年)福州户部尚书马森为纪念戚继光平定倭寇“威镇海疆”的功绩而建。周围广十丈,高一丈五尺,规模为诸亭之冠。万历五年(1526年)被台风摧毁,万历九年重建。

一鉴亭 :

在瑞岩寺前,始建年代不详。明隆庆五年(1571年)重修,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兵部侍郎陈省更名为入佳亭,又名更衣亭。
此处还有飞泉亭、紫霄亭、八卦亭、玄玄亭、半边亭、自闻亭、离垢亭、曳履亭、梵行堂、法界堂、开山堂、真如庵、太虚室、休休庐、华严藏、密印轩、物外轩、快睡轩、宴坐轩等小型建筑。

二、佛像

最著名的是石刻弥勒佛坐像。元朝至正元年(1341年)本县人呂伯恭出资倡刻,依花岗岩的自然形态就地凿成。佛像身高6.4米,宽8.9米,厚8米,头部高2.3米,头顶宽1.8, 耳长1.3米,嘴阔1.1米,石像盘腿而坐,袒胸露脐,两眼平视,双耳垂眉,左手捻珠,右手垂腹,笑容可掬,生动逼眞。
弥勒佛的腿、腰上还雕有三尊小型罗汉像,如小儿依恋于慈母身上。小罗汉各高0.8米,宽0.4米。整座石像造型勻称,线条流畅,其石质,规模和雕工之精美,都超过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岩,是我省最大的石雕佛像,是元代石像雕刻的佳作,有很高的艺术价値。古往今来的游客无不留诗留影留作纪念。
最能描绘其形象的诗句有“谁运巨灵手,能成造化工。却将金界,巧作石玲珑”和“金刚抄相元非石,兜率高居尙有天”。其大肚能容,开口便笑的形像,使人一见便感亲切,且冨有哲理,令人深思。

除弥勒佛像外,石刻像还有 :披云轩石室中摩崖石雕的现音大士像和善财童子像,香山洞石室中的释迦文殊普贤像 ;佛窟岩洞內的观音大士像等。

泥塑佛像 :多依佛教寺院中配套雕塑。天王殿正中坐着弥勒佛,背面有彩塑四大金刚(卽四大天王)像,勇猛威严。大雄宝殿塑有高顶屋梁的金身如来佛祖,千手佛等。两侧偏殿塑有金身十八罗汉,造型各异,古朴生动,后殿有魁星勅斗像,仙君楼有九仙像,观音楼有南海慈航等,均系彩塑,工细逼眞。

三、桥梁和池塘

滑台桥 :

在瑞岩山东麓,进山首先到此桥,过此桥才算到了瑞岩山。宋代住持僧所建。桥有三门,现遗跡尙存。旧时山上做普渡或迎神,许愿的善男信女均在此设祭。故又称“奈河桥”。

过来桥 :

在观音洞旁,人工依削岩凿成,仅供一人侧身而过,下深数丈,胆小人不敢过。唯过此桥才能到达葫芦顶,故又称“绝处逢生”。

白莲池 :

在滑台桥下,广有数亩,人工石块砌成。池中种白莲而得名。至明代卽荒废成水田。至目前尙可再辟成池。

沦鼎池 :

在仙扉前,明代林皁卿所辟,池旁种植丹桂。

仙岩池 :

在九仙楼旁,眞源涓流细水,注入岩下成池,常年不涸。

一鉴池 :

在瑞岩寺前。因水清如镜而名。后又辟成两口,中架小石桥,形成眼镜,故又名眼镜池。池底伏一石龟,游人投石使池水荡漾,可见石龟欲爬动状。
此外还有仙人井,桃花园,团栾墓等景物。

四、自然景物

岩洞 :

第一洞天 :在瑞岩寺左侧,相传叶向高读书其间,因洞內小鬼吵闹,洞被叶相塡塞,只留有洞口。叶向高儿子叶成学题刻“第一洞天”四字,保留至今。该洞是瑞岩首洞。

瑞岩大洞天 :在飞来峯下。

一线天 :在后岩。一大岩石中天裂缝,宛如一斧削开,洞口仅容一人进洞,将近洞底处人须侧身才能通过、到洞底仰首回看,仅见一线光明,故名“一线天”。
蝙蝠洞,在后岩,洞內漆黑,深不见底,蝙蝠成羣,常年聚居洞中,故名。

游人燃鞭炮投入,可引蝙蝠成羣飞舞。

海窍 :又名通海丼。在瑞岩山东北隅。巨石中一罅,宽广仅四尺见方,常年积水,不盈不涸,相传该水洞与龙江口一淡水井相通,故名“通海井”。

双龙洞 :洞内有一圆石知珠,宛如双龙戏珠,故名。

归云洞 :在双龙洞后,是瑞岩第二大洞,可容数十人坐。洞內有一石如仙枰,可供八人围坐下棋。

此外,还有自在门(又名穿云洞),香山洞,玉虛洞,观音洞,天台洞,冲虚洞,小洞天,石门,仙穴,还丹洞,宜睡洞,桃花洞等数十处岩洞。

岩石景象 :

天章岩 :在莲花峯南,高六丈,有老树盘结石顶。
蹲虎石 :又名伏虎石。在山路旁,游人上山时仰视,似猛虎上山,“虎视耽耽”,返回往下看,又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
窈窕峯 :俗名美人照镜。在山顶,宛如一美人对镜梳妆,故名。

醉石 :有二,一在山口路旁,一在山顶。两石相似,如一醉翁颓臥路旁,上刻有醉石二字。

望阙台 :戚继光所辟。在蓬莱峯南,当年戚将军登高远眺,感慨万千,题诗刻在岩石上,因诗题“望阙台”而得名。诗云 :“十载驰驱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峯秋叶丹。”幷撰一联云 :云裹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千人坐 :在瑞岩寺后。一巨石依山势附上,可坐千人,后靠三台峯,前可观海。素与苏州虎丘千人坐齐名。

眞源 :在蹲虎石旁,巨石一隙中流出泉水,山下绪流昔发源于此。泉水细而流溥,久旱不涸,实一奇跡。

棲鸾台 :在归鹤峯前,巨石凌空如屏,前又有一石如半月,双树交荫石上,俯瞰下方,众树环翠,实一奇观。

小崐崙 : 在寺西弥勒石佛后侧,由一组岩石自然形成,酷似佛教名山之一的崐崙山,故尔得名。

孟宋哭竹 :在寺左前侧,一岩壁上呈淡黃色,经久不褪,如一童子跪地,童子面前也有一块微黃色,状如竹筍。因而取名“廿四孝”之一的“孟家哭竹”。

鲤鱼跳龙门 :在寺前,一组岩石如龙门状,中一石突出半载,形如鲤鱼跳出龙门。有诗云 :“一登龙门身价高,鱼龙混杂奈若何”。

青蛙跳涧 :在千人座前,状如一蛙伸头蹬足,欲跳跃过山涧。

飞来岩 :在望阙台下,巨石凌空而架,宛如天外飞来。石下可坐数十人。

醒心泉 :在大洞天右边,一石隙中细泉长流不断,泉水清凉可口,盛夏时喝上一口,使人清心,故名“醒心泉”。旁另有一石如龟,泉水由龟背流过,俗称“水龟洞”。

飞仙台 :在仙扉上,悬崖绝蹬,险不可攀。相传明朝万历年间,九仙楼突然失去一仙像,数日后有人见到仙像坐在此岩石上,故名飞仙台。

佛塔 :(一说是经幢),在观音洞顶,人工砌成,形如葫芦,故俗称“葫芦顶”。塔身刻有梵文“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眞言,是藏传佛教经典根源。

此外,瑞岩山上还有紫霄岩,佛窟岩,莲花峯,面壁石,三片石,仙龟,玉兔石,曲水流觞,三台峯,独醒石,蓬莱峯,雌雄石,振衣台,伏狮石,芙蓉峯,悬石窦,醉仙岩,丛篁谷,仙扉,藏舟,仙舟,归鹤峯,玉筋,仙床,佛头石,试剑石,灵芝石,摩汉峯,钵盂台,天风海涛和天子万年等岩石景象。

摩崖题刻 :自宋代开辟以来,历代文士名人常到此探游揽胜,勒石题咏。现存题刻和诗刻还有一百多处,其中宋刻七,元刻十二,明刻五十一。多集中于前岩石壁上。字有篆、隶、行、草、楷诸体。最大的题刻在寺左侧岩壁上的“天章岩”三字,每字大一米见方。最早的题刻作于宋宣和四年(1122), 距今巳八百六十多年,仍然完好可见。元、明、清各代题刻陆续不绝。如元代福建行中书省、奉训大夫理向官王伯显,明內阁大学士叶向高,抗倭英雄戚继光,礼部尙书陈经邦等均留有诗刻和题刻。其中以《叶向高谢政归来》诗刻最为著名。诗云 :“使节相将万里遙,名山还喜驻征轺。青萝洞里扪残碣,绿树亭边看晚潮。花鸟总知春事好,林泉偏觉圣恩饶。扶筇更上层台望,漂渺彤云扶紫霄。”

其他诗和题记散刻在第一洞天,半岩亭,九仙楼,天章岩,振衣台,穿云洞,窈窕峯,休休台等处,还有明、清、民国时期的碑刻数十块,最著名的有戚继光《瑞岩新洞碑记》和马森的《镇远亭碑》。( 可惜的是许多碑刻被当做石料而毁,目前只有石弥勒佛右侧的一块民国时期碑文尙存。)不但令兹山烟云生色,而且是研究宋以来各代书法,石雕艺术的珍贵文物和资料。

瑞岩山几度兴,也有几度废。但在历史上的废,寺院倒塌,重建不难,岩洞景物被废,只是荆刺丛生,草莽遍山,游人罕至,狐兔巢穴其中,不知几亿万年自然形成的景物,幷未受到根本性的损伤。一旦决心兴复,花工劈草除苔,面目自会一新。本世纪五十年代,破除谜信,毁了众多佛像,继之寺庙改做医院,后因水电无着,医院他徒,庙宇倒塌。六十年代后期开山取石,许多岩洞和珍贵摩岩题刻被毁。八十年代初,采取临时保护措施,幷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开山不止,取石不止,后岩的报恩寺辟为釆石工场,著名的“一线天”,“蝙蝠洞”等岩洞,已无处寻觅。目下巳危及前岩,叶向高的《谢政归来》诗刻,被打断一截,全省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其胸腹亦被顽童戏凿,出现弥勒佛“十三肚脐”的怪相。长此下去,若岩洞景物全部被毁,纵有亿万之资,也是徒喚奈何。近年来各方人士吁请保护,又欣闻海外乡亲多次提及,眞乃瑞岩有幸。若能如愿,祖国的江山 ;必然多此一“矫”。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2-17 14:39:34
再苦,也别忘坚持!
福清机灵弟 | 来自福建
福清县名辩正

兼述“迁治”和“归属”

余长通

福清建县巳有一千二百九十年了。其间县名数易 :唐圣历二年 ( 公元699年),析长乐县南八乡置万安县,属闽州。时有一万安乡,因乡得名。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名为福唐县。五代粱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改名为永昌县。五代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旋复福唐县。五代闽龙启元年(公元933年)始定名为福清,一直沿用迄今。

然而,奇怪的是,福清县定名二百多年后的《太平寰宇记》和继后的《八闽通志》、《福建府志》等却记载 :后晉天福年间改名南台县,徙南台(今台岭)、宋初徒今治,属兴化军,云云。接着各种史、志、录、典以讹传讹,各据己见,因而产生种种更名以及福清县治迁南台之说,引起一千多年的爭论,后人无所适从,成为一个历史悬案。现将各志对于福清的更名,迁治、归属等问题的记载归纳如下:

第一种是 :认为晉天福间,福清县未曾用过以“南台”为县名,也未迁县治于南台或台岭,更无隶属过兴化军。主此说的有较《三山志》之前的 :宋《福清图经总叙》、宋《九域志》、宋《舆地纪要》等志书。《八闽通志》后,在那纷爭不一,记载各异的情况下,明进士邑人郭万程、清顾祖禹、就已力弁其非。其他如 :明王一言的《重建福清邑堂记》、明叶向高的《福清县辟城记》、《福清县志》、“沿革表”、《闽中沿草表》、《兴化府志》、《莆田县志》、民国《福清县志》“采访稿”、1962年《福清县志》“采访稿”、《福清纪略》“历史沿革”等书,均沒有更名南台和迁移县治之记载。

第二种是 :鉴于言之无据,一时又无法辩伪,或怀疑、或不载。如《三山志》、《闽都记》、乾隆《福州府志》、《闽书》等,有的虽有记载,多抱怀疑。
第三种是 :沿袭前人传讹的资料,未加考证,照搬抄用,认为曾经迁南台、隶属兴化军等,这些记载或出于编写材料的需要,各取所需,或因参考资料不全面,人云亦云。如《闽中录》、《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古今地理述》、《福清文史资科》“第二期”、《福建省交通图》、以及《福建史稿》、新编《福·100·
清县志通讯》等都不同程度摘录。

此外,还有个别刊物及部门记载福清尙有南台、禺安、鹫峯等诸别称。

这些多是附会的说法,缺乏史料依据,不値一驳。

最近笔者翻阅了有关史书,关于福清县治的设置,以及历次县名的变迁,做了一些研究,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对于《八闽通志》以及之后历代部分志书记载的所谓“更名南台”、“迁治台岭”、“隶属兴化军”一说,不敢苟同,不能不辩。本文略抒所见,以资切磋,不妥之处,万望指正。

福清名称沿革辩

以“福清”两字为县名,据宋《舆地纪要》载 :“……五代闽龙启元年,‘福清以山合永福里,水自清源里,会于治所’故名”。《福清县志》:(卷十一、四页)“闽龙启元年曰福清,‘以山自永福里,水自清源里,会于治所而名’”。

五代王延钧称帝福建,国号大闽,改元龙启,旣不受后唐政权的管辖,更忌以“造福唐朝”的“福唐”为县名,在立闽国的初年,卽改福唐为福清,这是符合王氏政权的需要而更改的。

福清县名的由来,查《乾隆府厅州县图》、《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说》、同治《历史地理沿革图》、《福清县志》“方括图考”,核对民国《福清县全图》
得出 :

永福里 :位于戴云山支脈东部小盆地中,为现今的阳下乡全境和音西乡云中、黃郎、溪下一部分。由于戴云山支脈横贯阳下北部,后向南至县治(今融城镇)北的十排山,又平分二支直入融城镇东、西、南、北四面,故有“枕鹫峯、案玉融、东皋护其左、凤山障其右”之说,这是“山自永福里”的“山”
字来源。也是取用“福”字的依据。

清源里,位于龙江上游,为现今东张镇全境及渔溪镇西北一小部份。龙江有两源,一在莆田县瑞云山北麓 ;一在永泰县楼梯石南麓,后向东流入大渡口至对门进入福清县境的东张镇,经蔗头,芦岭切五里兰峡谷,奔石坑入东张水库,穿库闸出眞武殿过音西平原,至石门处,北纳石塍溪之水落入天宝陂,经融城镇(县治所)南面东流入海。这是“水自清源里”的“水”字来源,也是取“清”字的依据。因此,从“永福”、“清源”里各取一字为县名。
这就是福清县名的由来。一直使用一千多年至今天。

《三山志》“地理”(卷三、一页),在叙县中 :“望福清县,……唐同光元年复为福唐,伪闽龙启元年改为福清(或曰晉天福初改为南台县,考未见。)”

《三山志》成书于南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 年。在福建现存的志书中,是一本较早、较全面记载福建历史、地理的志书,该书对福清县更名南台一说持怀疑态度,故说“考未见”。说明了在《三山志》之前,就有对福清县名再改南台县眞假混杂的讹传,修志者由于考核无据,不敢妄断,故在篇后用括号(或曰……,考未见)。

问题出在《八闽通志》,该书在“地理”(卷一、十页)中 :“福清县……唐同光元年复为福唐,长兴四年伪闽始改为福清,旧治永庆里,晉天福间徙南台,宋初徒今治,属兴化军,寻复归福州……”。( 永庆里卽今永东里。
南台抑今台岭,或曰改为南台县误)。《八闽通志》首次把迁县治列入正文叙述,又新增了县治所搬迁到“今台岭”,又属“兴化军”,但对于县名南台尙有怀疑。

《福建通志》袭用《八闽通志》迁县之说,该书在“地理志”( 总卷十三、分卷六十、二——三页)载 :“福清县……后唐同光元年复为福唐。

长兴四年改为福清,后晉天福初改南台县,或说旧治永庆里,天福间徒南台。

(今日台岭,非闽县台江北之南台,亦非台江南岸边之望北台岭)。宋太平兴国五年改属兴化军,八年改隶福州,又迁今治。”《福建通志》“案”载 :“福唐之名出于唐自同汉兴、吳兴、唐兴等命意。而梁改永昌,若故犯后唐祖讳李国昌,闽后福唐,又适犯石敬瑭嫌名之讳,有谓遙改南台,以避之者,而闽王僭号已忌福唐之名,改为福清县矣”。

《福建通志》可以说对福清县的更名、迁址、归属等三个问题的表态是最具体 , 最肯定,最有代表性,影啊也最大。现以史实辩证《通志》之讹,以辩眞伪。

第一 :史实不符,查无实据。

宋,少师谥简肃林栗在《福清县志》“福清图经总叙”(卷十一、一页)载 :“州之东南可以宿春,而至于其初曰万安县乃唐圣历二年析长乐万安乡为之,距今四百七十有余年矣。天宝元年改曰福唐,黃巢之乱,版宇分裂,王氏据有此土,当改为永昌矣,是岁梁开平二年也。后唐同光中复为福唐,长兴四年始更今名,盖二百四十有三年矣 "……。”

长兴四年(公元933年)改福唐为福清,又以福清为县名使用了243年,也就是说,少师林栗著“福清图经总叙”当在宋淳熙三年 ( 公元1176年),比《三山志》成书(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早六年,为什么林栗只字未提及“南台”、“台岭”、“兴化军”。《通志》载“犯石敬瑭嫌名之讳”、“后晉天福初改南台县”,这种推论是很难使人置信的。

其实,对于《八闽通志》所记载的错误,早就有人批驳过,如《通志》成书后四五十年,明嘉靖乙未进士邑人郭万程在《福清县志》著“福清辩”(卷十一、四页)一文中,就力斥其伪,还有明嘉靖乙未进士邑人王一言在《福清县志》中载 :“福清为邑虽旧,其为今名则始于后唐长兴癸己(公元933年)……”。随后还有明右副都御史林俊在《福清县志》“福清四城门记”(卷十一、十四页):“县本长乐割地名万安、名福唐又名永昌,福清今名也……。”以及明內阁首辅叶向高在《福清县志》“福清县辟城记”(卷十一、二十八页)中载 :“福清县为县,自唐圣历二年割长乐县南八乡始置,时称万安,从乡名也。至闽龙启元年始名福清。元州之,明复为县……。”《福清县志》“沿革”:“……,万安 :嗣圣十六年析长乐八乡地置县 ;福唐 :天宝元年改 ;永昌 :开平二年伪闽改 ;福唐 :同光元年复 ;福清 :长兴四年伪闽改 ;福清州 :元贞二年升 ;福清 :洪武二年复为县,国朝因之。”
上述诸人在县志中的记述都未提及“南台县”之说,如果若有再改为“南台县”名,县志何不载?古时许多福清名人学者为何都无记述?《通志》之误如此,其文是未可为信的。

第二 :无讳可避,避之何来。

《读史方舆纪要》载 :“福清本长乐县治,唐圣历二年析置万安县,天宝初改曰福唐,五代梁开平二年王氏改为永昌县,唐同光初复曰福唐,长兴四年王氏又改曰福清县。志云后晉天福间避讳改福唐曰南台,盖不知闽之改为福清而遙改也。……”。这里一针见血地指出,改“南台”,是遙改。
福清定名之后,再改南台 ;《通志》的理由是 :因福唐县(福清名之前用的县名)的“唐”字犯石敬瑭的“瑭”字音讳,故改。这里《通志》的立论依据是站不住脚的。根据《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9136页)载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讳敬瑭,姓石氏……天福元年‘丙申936’,是年十一月方改元卽位。”石敬瑭称帝建立后晉小政权是在公元936年,而闽王钅粦 早在石氏称帝的前三年,卽龙启元年(933年)就改福唐为福清了。福清更名在前,石氏称帝在后,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犯讳的问题。五代十国,政权更迭频繁。各国的僭号、年代、犬牙交错。两《通志》的编者没有弄清各国·102· ·103·
的纪年,对有关的历史事件未经考证卽妄加撰述,难免是要犯错误的。《通志》说后唐“长兴四年改福清”(933年),长兴是后唐明宗年号,长兴四年(933年)正是与闽王龙启元年(933年)同年,《通志》一方面说,改福清县是后唐长兴四年的事,一方面又说因犯后晉石敬瑭的讳而改名,那么到底定名福清是后唐时,还是后晉时呢?既然,肯定“长兴四年改”福清(933年),而此时石敬瑭的后晉尙未立国,闽王改福清岂有犯未立国石敬瑭讳的道理?《通志》的自相矛盾和它的逻辑上错误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石晉傀儡,无奈闽国。

五代十国版宇分裂,诸侯割据,各自为政。史家虽尊梁、唐、晉、汉、周五代为正统,列吳、闽、南唐诸国为僭伪。但五代均苟安北方,对十国鞭长莫及。而十国各霸一方,称王称帝自立王朝、故史称 :“天下纷纷,孰为天子?”五代之中,石敬瑭的后晉只不过是辽国的傀儡政权。石敬瑭为取代后唐,投靠北方辽国,割幽云十六州给辽国而篡唐,建立后晉政权后无耻的尊辽主耶律德光为父王,自称是辽国的“儿皇帝”。他苟延残喘只当了六年皇帝(936——942年)就死了。像石氏这样的傀儡政权那有能力统辖偏隅南方的闽国?而闽国自王审知立国至钅粦 王(延钧)的三十余年中,社会相对安定,国力也较冨足,比之战乱纷紊的石氏后晉要好得多。正如《资治通鉴》所评述的“高祖(指石敬瑭)……好自矜大,所谓中国天子为‘洛阳刺史’……言其政令不能及远。持昔时洛阳刺史之任耳。”可见石敬瑭这个“儿皇帝”的权力,只不过昔日一个洛阳刺史的权力罢了,怎么能夠管辖早已抗命朝廷的闽国?再看闽王国自审知以迄传六世,无一受五代王朝的冊封,自然也未受石氏后晉的冊封了。既未受冊封,也就无讳可避了。晉天福初正当闽王昶通文元年。欧史载 :“天福二年,高祖遗散骑常侍卢损冊封昶闽王,损至,昶称疾不见。损还,昶无所答,是时昶方僭袭帝号,欲与晉以敌国礼往来”。所以 , 晉至使有命,昶怎俯从。况自龙启巳改福清,本与晉讳无碍,昶益有以籍口矣。
第四 :以《通志》证《通志》之讹。

《福清县志》、《福清辟城记》、《闽大记》、《闽书》较《通志》古。而《九域志》、《福清图经总叙》、《舆地纪要》、《宋史》又古。细绎《通志》之文,无与古志相合,始知后人持《通志》说者,皆未经深探其本也。就在《通志》中对福州府沿革的记载……唐武德改建州,六年为泉州,领闽、侯官,长乐、连江,长溪五县。嗣圣十六年领县六,增置万安县,……唐长兴四年伪闽升为长乐府,领县十三,改福唐为福清。元贞二年(1269年)又升福清为州。……洪武二年改福清、福宁二州为县。”上述在福州府中幷无改名南台县名。这种记载不仅《通志》、包括《三山志》、《八闽通志》、《闽书》、《闽大记》、《闽中记》、《太平寰宇记》、道光《福建通志》、《福州府志〉〉、《民国福建通志》、《福建史稿》等,在“福州府”的条目中,对其辖境內的分析、增减、升降都作了详尽的记载,从未发现沿革中有更名“南台”两字,但一到分县述说时,在福清县条中就出现 ??“后晉天福间”、“石晉天福初”、“后唐天福中”,改名“南台”。或晉改南台,闽改福清等颠倒之说 , 此是以讹传讹之故。

结论是 : 根据以上史实分析,五代闽王在龙启元年(公元933年)以“山自永福里,水自清源里,会于治所”,更福唐为福清至今。其间幷无再更名过“南台”。笔者认为,如未发现较为可靠的原始资料前,应停止使用,以免以讹传讹,遗误后人。

福清治所考

在县名更名“南台”的同时,又引伸出县治所搬迁的问题。

《八闽通志》“地理”载 :“晉天福间徙南台,宋初徒今治。(永庆里卽今永东里。南台抑今台岭)。”
按 :石敬瑭在位以天福朝号是(公元936年一943年)间,假设公元940年,县治迁出永东里(今之融城镇)到台岭去建新县治。一直到“宋初”(以宋第二年定,公元961年)再迁回今治(融城镇),这样县治曾设在南台或台岭达二十一年。

《福建通志》“地理”(总卷十三、分卷六十、二~三页)载 :“天福间徙南台。(今日台岭非闽县台江北之南台,亦非台江南岸之望北台岭)。太平兴国八年又迁今治。”

按 :公元940年搬到台岭去,直到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再搬回来,这样县治迁出达四十三年。
道光《福建通志》“福州府沿革”:福清 :“晉天福间徙南台,吳越钱氏有闽属两浙,宋太平兴国三年徒今治。”

按 :公元940年县治所迁到南台去,公元978年再迁回,这样迁县治所达三十八年。

时间上的差异,孰是孰非,县治所迁出于何时暂且不管。县治所不能定,当先求台岭或南台何在 ? 不然就很难去考究它的县治设在那里。
查《福建全省舆地图》“福州府福清县要缺”载 :“闽龙启元年改为福清县。治永庆里卽今永东里,晉天福间徙南台卽今台岭,属本州。”这里卽提供了南台卽台岭,“属本州”必在福州府辖境內。可是闽县台江北岸望北台不是,福州市台江之南台也不是。那必在本县內或与邻县交界处,设县治是为统治福清而设,绝不会飞县设治。

诸书所载 :
按 :《福建通志》“三经”山、峯、岭。(卷七、一页)记载 :莆田县有109个山、峯、岭地名 ;闽县有85个山、峯、岭地名 ;侯官有92个山、峯、岭地名 ;均没有查到南台或台岭这个名称。

《莆田县地名录》(1982年12月版),共有名称的山547个 ;《仙游县地名录》(1983年3月版)共有山、峯476个 ;《长乐县地名录》(1982年12月版)共有山246个。以上四《地名录》不仅山、峯、岭没有南台或台岭,村落也没有此地名。唯有闽侯县青口乡境內有东台与西台两自然村,核对建置也不是。一个堂堂的县政权的治所达四五十年之久,竟然在史志上没有记载,这是不可思义的。

福清境內,查遍山山水水,村落地片,山川平原,丘陵河口仅有—个台岭的地名。

查《福建通志》“三经”载 :傀儡岭,八闽通志云 :在方兴里,上有响石在岭北驿站旁,过者呼之,其应如答。闽都记云 :以形似名。道光志云 :
有西隐岭通于侯官曰台岭。

《福清县志》“地舆”(卷二、十页)台岭 :“通闽县”。(同卷十四页)西溪 :“一源自台岭出埔尾芦山至虎溪,亦会于水陆桥之南,众溪合名为西溪……”。芦溪 :“在乐福里,源出台岭,以其绕芦山名之”。台岭桥 :“在台岭顶一间长二丈,雍正十年间国邑学陈驹进造”。(卷二十,杂事):叶向高墓 :台岭山,闽县方兴里,大学士谥文忠。

这是总算在县境的西北隅与闽侯县交界处找到台岭这个地名。如以这个“台岭”而论,令人不解的是 :为什么当时执政者会舍弃全县中心的治所而迁到全县的边陲?抛弃建置二、三百年了的县治所而迁新地?弃水陆交通枢纽之县治而移到荒村野岭?幷达四、五十年。况且迁移县治是件大事,县志何不记载?相反,县志里均说“虽县号数易,而县治不改”。难道是县志错了?!当然不是。此是其一。

第二,县治是一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治所必然要选择在全县水陆交通方便,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福清县治亦然。

据《福清县志》“县治图考”(图,6页 ) 载 :县北山 笼落干,蜿蜒里许,突结一阜,县治高踞其脊,扆玉屏(山),案玉融(山),东皋(山)护其左,凤山(凤凰山)障其右,巍然一胜观也。自唐嗣圣来,历经修建,而基地仍旧……”。

《福清县志》“公署(卷三、7页):福清县在鹫峯之麓,自唐嗣圣来,名号屡易,县治不改,宋熙宁三年知县崔采臣始大新之厅堂……。”

《福清县志》“旌马环桥图说”(图,16页):“玉融山为县治之案,西则卓以双峯知旌对举,东则络以五岫如马联镳。冈峦环列,适与龙首桥会固,玉融关上之胜也。顾旌马若天地所造设,加以风木搖动,云影徘徊,仿佛有飞扬腾骧状,景物灵异,逢拱县庭……。”

《三山志》“公廨”(卷九、4页):“福清,虽县号数易、厅治不改。熙宁三年崔采臣为令,始大新之,且迁主薄厅于县门內之东 ( 旧在县右鹫峯路口),明年置丞……”。

《福建通志》“公署”(卷一):载“福清在唐嗣圣间建,县号数易,厅治不改。”

以上各志都说明 :福清县名虽多次变更,但县府驻地从没有迁址过 ;从地理环境来说,县府驻地的四周衬托着巍然壮观的形胜,是合乎县治选择的地理位置。因此融城镇(古永东里)历来是福清县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可能迁搬到荒冢野岭的台岭去。《八闽通志》和《福建通志》的通病都在总叙中与述县条中所谓迁台岭之论,都不能自圆其说,有极大的矛盾。

第三,笔者曾顺着明人郭万程提供的“路图”,赴台岭勘看,既无残墙断壁可窥,又无古城遗址可辩,羊肠小路,盘旋山上,枯草腐木,深山寒谷。根本就不具备设立县治的自然条件。

当时福建的实权仍掌握在闽王昶手中,从上述的事例说明了没有迁移县治的可能,所以也就不存在“太平兴国八年再迁回、今治’”的事。如果说另有什么“台岭”,更也缺乏史料根据。

结论是 :福清县的政府机关驻地,自唐圣历二年置县以来,古设在永东里卽今融城镇,在现今的地址上,历经扩建、修缮、没有迁移到任何一个地山
从点过。
福清县隶属弁

福清唐圣历二年置县时属闽,天宝元年属长乐郡,五代唐同光元年属长乐府,五代闽龙启元年属东都,元元贞二年属福州路。

问题又出在《八闽通志》中“宋初属兴化军,寻复归福州。”其后,《福建通志》又以讹传讹“福清县,宋太平兴国五年改属兴化军,八年复改隶福州。”《福州府志》“建置”(卷二、九页)也说 :“福清县,……宋太平兴国三年属太平军,八年复隶福州。”这又出一起历史错案。

查《三山志》“地理”(卷一、九页):泉州府,太平兴国四年领军二、是年岁析泉之莆田、置兴化军。《八闽通志》“地理”:太平兴国五年立兴化军。《兴化府志》“兴化府”:(卷一、1一2页)……太平兴国二年洪进纳士,四年太宗阅泉福图志,念游洋洞地险恶,恩欲以德化之。五年以泉州之莆田。

仙游二县来属,始正体,统齐于列郡,元有天下升为兴化路,府领录事司一、县三、日莆田、曰仙游、曰兴化……。”

《闽书》“方域志”(卷七、7页)泉州府,宋乾德二年改为平海军,太平兴国三年洪进纳土复为州,属威武军、五年以莆田、仙游属兴化军……。”
福清县如是前说“五年属兴化军,八年复福州”《兴化府志》不载?《福清县志》无记?此不合理一也 ;《福州府志》“三年属太平军”,军是年未置。
又以“八年归福州”,未属其辖有何言归?不合理二也 ;凡有持此说的志书,在总叙中都未曾提到,均在福清县条中述及,不合理三也。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属“兴化军”这一问题呢?

查《读史方舆记要》“兴化府”:“太平兴国四年置太平军,明年析莆田,兴化及福州之永福、清源两里地合游洋、百丈二镇地置兴化军。”
按 :这里提及了属于福州的福清县边境的永福、清源两里的部分地割出给兴化县置兴化军。

《仙游县地名录》:“宋太平兴国四年,划出仙游的兴化里和莆田、福清、永泰边境地区置兴化县。

综上所述,上列各志所载均相合。则《八闽通志》、《福清县志》“艺文”:“宋太平兴国四年,割清源为二里,附立兴化县,以属太平军,非幷县以从也,自此二县定矣。”《福建通志》之误,在于太平兴国四年福清县曾割出边境的清源、永福二里(行政单位)附立兴化县,以属太平军。误以为幷县而属兴化军。《福清县志》“艺文”:“虞丙让田之风旣远,吳楚爭夺之势逐兴、敢述所闻、岂好辩哉。”

结论是 :福清曾经割清源、永福二里的部分地归兴化县,但福清县幷没有划归兴化军管辖过。历史上除元贞二年(1296) 曾一度升为州外,始终都是县级建制。
至于福清县曾名“禺安”或别称“禺安”诸说,亦伪也。我们可根据福清置县后七、八十年就有记载的唐、李吉甫著的《元和郡县图志》来核对,志载 :“圣历二年析长乐县东南界置万安县、天宝元年改为福唐。”《唐会要》载 :“万安县圣历二年置,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为福唐县。”后人是不是因繁体字的“万”字,抄写或编排失误,丢了草字头,而出现“禺安”一字之差。则引起一千多年来的失误。

对于历代方志,应该肯定先人们所做的许多有益的贡献,幷应于充分肯定,但其中一些资料又是后代发挥了的材料,可靠性较差,人云亦云,是是非非,对于这类材科,我们应当大胆排除,不应继续使用。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2-17 14:36:01
再苦,也别忘坚持!
福清机灵弟 | 来自福建
我所知道的郑步鸾
林其伟

1943年2月下旬,我县来了个县长郑步鸾,他是永定人。当时他穿军装,佩领章,带少将军衔,是个神气十足的军人。他下车伊始,直到同年9月间被免职为止,先后仅半年多期间,在县大力推行暴政,积极搜刮民脂民膏,贪污款竟达旧国币贰佰多万元之多 ;还摧残舆论,滥捕记者,眞是劣跡昭彰,无恶不作。兹举其荦荦大端列下 :

1、明目张胆,公开索贿。假借修缮县府里“仙爷”楼为名,向官塘墘两家何姓勒捐壹万元。借补稅为名,屠宰业被勒去贰万伍仟元。…… 2、勾结丑类,包庇走私。据报林阿秀等走私,被索贿贰万元。散布爪牙在南宵等处走私,被索贿六万元。……

3、利用限价,诈取财物。郑得到懋源号囤积生油的密报后,向该号勒索去壹万捌仟元。安泰、连利等商号各被勒诈去贰万多元。安泰老板娘送给郑妻四两重金镯,郑妻套在手上,高兴地说 :“刚刚好,不大不小”。

4、鬻卖员缺,中饱私囊。郑先后收高山经征处主任一名员额捌仟元。收高山副镇长一名员额陆仟元。还收元龙乡、后连山乡和永宾乡等员缺,收款伍仟元或陆仟元不等。

5、纵放罪犯,侵吞公帑。大贪污犯县田粮处副处长阙文,经各界检举在押。他以卅二万元旧国币和一百六十担大米向郑行贿,郑受贿后纵放他逃走。县里硝碱(制肥皂原料)拍卖款计捌万元旧币,郑只上缴两万元,余数四万元,悉被侵吞。渔溪赌徒聚赌,被郑破获,就在渔溪街被罚去陆万叁仟元。没有上缴,悉被独呑。

此外,浮报修缮费,私设农产联营部,掩护走私,挪用田赋代金,借供销社名义经营个人生意等,是举不胜举的。(以上摘自民国32年7月份《融报》。揭发材料,笔者也是当时了解郑案成员之一。)郑氏贪婪成性,受贿地点,除极少数在外,不论黃金或现钞,多在“县长室”进行,幷设有厘戥称金银,把县长室变成交易所。(那时每两黃金价八十多元,每钱黃金可換贰担谷子。)

是岁盛夏,旱情严重,赤地千里,田园龟裂。各村农民光头赤脚,冒酷暑、敲锣鼓,成羣结队,直入县政府,要郑和他们一起祈雨,郑只好应付羣众要求,下了手令,其中有“……现在哀鸿不叫……禁杀禁吃一切生物……”等不通语句,一时传为笑谈。郑的不学无术如此,贪婪、搜刮又如上述,大家异口同声地感到 :“超过历次任何的一个县长”。郑步鸾任职半年,尽干坏事,贪赃柱法,卖官鬻爵,无恶不作,加上天旱饥荒,弄得民不聊生,福清人民无不切齿咀骂。

一天清晨,鱼市街旺巷口恆安中药铺门前的电杆工,捆着一个草人。草人胸前写着 :“枪决贪官郑 XX”,说明了民众对他的仇恨。接着《海岸线》小报上有一栏,题为 :“传谣与辟谣”,大意是 :纷传某县长如何如何,实际上是廉洁奉公等,话中有话,讽刺诸多。再接着《融报》又刊登一文,把上述题材进一步发挥。1943年7月10曰,郑午宴回衙,看了报纸,老羞成怒,立卽令护兵前往《融报》社 ( 在桃园底)抓人。编辑魏廷棨,走避不及,竟遭逮捕。此事激起我县《融报》、《青年报》、《海岸线》等报強烈抗议,幷向“第三战区司令部”、本省党政机构,闽浙监察使署曁新闻记者协会提出控诉,同时再深入搜集郑的贪污材科,用大量篇幅加以揭露,但郑却不甘示弱,定要把魏某解往省“保安处”关押。一晚,县“警察局”长突来县“党部”,出示郑的手令,预告他们于明早将魏解省,现在被其顶回等语。原来“警察局长”哄郑,外间纷传,要拦途劫“犯”,不能轻举妄动 ;同时又慑于地方力量,他借机讨好,献了人情。由是解省一着,暂缓下来,过了一周多时间,郑又调拨县自卫队全队,县警察局全体等大批人马,定要将魏解省。

在这关键时刻,县地方各界已先一日接省来电。大家知道,经函电告控,已引省方重视,省派省政府委员朱玖莹来县处理郑案。第二天大清早,县先派人前往欢迎。朱坻坑田时县派人员同时到达。一小时后解魏军警也次第来到。

由是朱令军警回县待命,翌日朱到县政府会计室查帐,掌握了如起盖“仙爷楼”等以少报多的确证后,第三天卽返省。不及一周,这个臭名远扬的县长郑步鸾就被免职。

郑丢了乌纱帽后,得知福清人民要抓他的消息,做贼心虛,心神不安,就在中秋节午夜大雨滂沱之际,乘预先僱好的小汽船,悄悄地离融,潜逃到福州去。他躱入虎标永安堂里,深居息影,不敢露面。这时福清旅省同乡等人,定要揪他,通过宪兵团刘某,直入虎标永安堂把他揪送到法院惩办。后由郑的友好为其多方活动,才得释放。

一次,国民党 x 届 x 中全会在重庆召开时,郑竟潜入会场,散发传单,声明自己“含寃受屈”,幷控告福清县党部林某阻挠油捐和政令等,戴季陶(考试院长)看了传单,责问刘建绪(福建省政府主席):“福建对一个小小县长的案件,为什么也不能办好 ?”刘受责很不愉快,返闽后,痛恨郑步鸾到南京给他难堪,故此盛怒之下就在省会永安,将郑枪决。

郑在融半年多时间的暴政罪恶,和他的贪污柱法,给福清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他的可悲下场,也是必然的结果。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2-17 14:29:41
再苦,也别忘坚持!
福清机灵弟 | 来自福建
解放前东张地区的匪患
倪政美

解放前,东张地区的土匪十分猖獗,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祸害。

东张地区,地处福、莆、永三县交界,羣峦环抱,交通闭塞,西面是密林连绵无际的大洋山区,成为土匪活动的场所,而四面羣山环抱的东张镇,正是土匪作恶的滋生地,各股土匪几乎都把东张做为潜伏、营巢、活动的地盘。由于地理条件所然,所以东张地区许多霄小之徒,啸聚山林,打家劫舍,残害百姓。其中,被称为匪窝的塔山之麓鲤尾村的黃姓族人,就出了一些作恶多端的匪徒,他们聚众结伙为匪,干了不少打家劫舍,抓人勒赎,杀人越货,丧心昧良的勾当。鲤尾村光土匪头就同时出了黃亚大、黃春梅、黃亚院、黃彩彩、黃棋罗等五人。最大股黃亚大匪帮约五十人左右。其余几股不过十几二三十人。大股劫大戶,索大财。小股劫小戶,零敲碎打。匪徒不少是来自外县,外乡入伙的歹徒。各股土匪都与东张地方上的一些土豪、恶霸相勾结,这些地方土劣以所谓做“公亲”接洽赎人为名,行通匪之实,他们从中捞取油水,和贩卖鸦片,销赃赚钱。因此各股匪帮有的竟公然出没东张,招搖过市。这大概就是时人所说的“东张土匪”“土匪东张”之根由吧?!

此间土匪最猖獗时期应是20至30年代之时。除鲤尾五股外,还有东张街的倪炎声、倪宝祥兄弟,泗洲绍林村亚点尾以及琯口春水、莆田刘古和洪珠的穿梭等股匪为患。这些匪部各据山头,分驻于山村庙宇或搭草棚于林荫之中,以作匪营。为防官兵征剿,经常辗转游移幷无固定营寨。

他们的活动规律,一般昼伏夜出,不时也白昼拦途截劫行人。全东张镇善良人们每至夕阳西堕,夜幕降临之际,莫不提心吊胆地把门戶关得紧紧的。午夜前后,迭闻远近锣声,枪声,呼救声此起彼落,乱得百姓不得安寐。

往往在这些声音逼近时,虽有纸老虎式的民团、驻军保卫的东张街,也是家家戶戶男女老幼都免不了浑身发抖,慌忙起床,看看该往哪儿躲避。小康之家则尤为害怕。有时在光天化日之下,传说土匪来犯,(称洗街)全街商店、居民怆惶紧急关门,老板避到安全处,霎时全街不见人影。偏避小村庄人家,纷纷向集镇迁移逃难。但逃也逃不了。如道桥南田一个较富裕农民叫徐明的,举家赶往东张街。一次他老婆回家料理零碎事,当晚匪徒便入室行劫。她只说句“彼此都是熟熟面的”。一匪徒一看她面熟,回答道 :“噢!你还认识我们呀!”呯然一声枪响,那女人应声倒地,一命鸣呼。又如设小店于三十六弯山路边的尤咩妹,克勤克俭,稍有积蓄,便遭匪劫,夫妻均被匪徒枪杀,人财两空。一些财主有钱建枪楼,设炮台,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其实也不安全。例如东张下田村倪乌秋、倪进兴兄弟俩,一贯老实耕农,家道贫寒。后来鸟秋与进兴先后背井离乡,漂洋过海,侨居印尼乌辰埠,兄弟俩同心协力在勤俭中和亲友相互支持下渐渐地发了财,开设了誉满全印的新隆和公司。

尔后回国,正要安享晚福时,乌秋双目失明了。一个富裕归侨之家,无疑的成为羣匪袭猎的对象。乌秋家为防御土匪,建有小炮台,院子天井密布钢条网,大小门內用洋锁紧锁。进有路、出无门。且与离其家仅五华里的白豸寺驻军(海军连部)有联系,可以呜枪和用特大手电筒光焰报警,可谓戒备森严,很难入侵。但各股匪帮对其财富都垂涎三尺,特别吸引匪首黃亚大的注目,这个胖如肥猪的亚大心狠手毒,诡计多端,他挖空心思,收买嫖、赌、大烟三般全挥霍无度的败家子——乌秋的亲生儿子 xxx 为內应,釆取里应外合的办法,于1928年冬的一个午夜,亚大带领匪徒窜入乌秋大院,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东张头号财神爷倪乌秋兄弟俩及不满十岁的进兴长子亚咩一起抓走了。随后,有意识地把这家仅有的能夠筹备赎款的进兴先放回家。估算乌秋兄弟当时家财近百万元。亚大原计划此两名人质至少可赎得一二万块银元。可是,大贼抢来,小贼偷去。一天,在严密的看管下,小宝贝——亚咩失踪了。原来是被一个本为亚大亲信的匪徒名叫福宁府的偷偷地背逃还给亚咩之父进兴,独领重偿而去,此人后来改邪归正,不干土匪了。(听说“亚咩”(卽倪朝祿)后来在印尼当新隆和公司经理时,尤念念不忘当年的救命恩人。)亚大在悔恨中,对被绑押的乌秋横加迫害,但倪姓几个头面人物主张:出资买枪弹给民团,幷由族人配合民团征剿亚大,夺回乌秋,虽曾虚张声势数度,兴师动众往山区搜索,匪营因而东移西搬,徒增乌秋痛苦,却毫无成果。只有吓大一名炊事员倒霉跑不及被砍了头。乌秋那个卖父求钱的败家子,见乃叔进兴回来,抢先向乌秋之妾骗到乌秋领取存款的蛋形名印(叫鸭蛋印),到城关戴祥慈汇兑庄领款。钱到他手,问题复杂化了。大家意见不一致,赎人的事延了一天又一天。可怜这位自幼受苦,中年富裕,晚年致残的老头被活活折磨死在匪窖。人质死了,怎么办 ? 有的土匪说索性把他草埋入土吧。

亚大说,尸体还有价値呢。于是买了一部“大四夹”加油漆的棺材装之存放秘密地方待赎。经过双方讨价还价,终于被索去一千多块银元,才让运回装有乌秋尸体的棺材。黃亚大匪帮持续时间最长,活动范围几乎遍及全县。其罪恶和民愤之大,实是磬竹难书。但作恶必有恶报,约于1932年春的一天,驻军某部仅有一个排的兵力,在事前作好仔细侦察匪情后,侦知亚大率部回家又讨小老婆,办他喜事。制订了智捣匪窝的方案。入晚,按预定方案由东张居民进喜为向导,全排出动,乘浓雾谜茫,伸手不见掌的凌晨,操僻径绕道眞武殿,涉越无患溪河流,避过从鲤尾布到东张下木臭林长达三华里的重重匪哨,沿塔下山路摸索至亚大门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毙两名守门匪卒,兵士们紧接着在军号声、枪声和冲杀声中冲进匪巢。此时,众匪有的在床上做甜梦,有的还在打麻将,被突如其来的攻势吓懵了,个个丢盔弃甲,不及抵抗,一匪趴伏床顶上被枪射毙,室内匪尸纵橫,有四个被斩了头,枭首东张街。狡兔三窟,亚大这夜不与众匪同住一处,而在另一房间与新娶之妾(牧丹)度洞房之夜。他在慌乱中由心腹卫士子犬等掩护下,从地下洞向房后山林逃脫。这是亚大的第二险。他第一险是在那前些年因匪案与春梅同时被省保安司令部扣押,春梅枪决了,据传亚大因其父黃 xx 是清未武举人,曾参加过辛亥革命。萨镇冰等老一辈详知其事,出面保释,以示照顾“革命后代”云云。亚大以生还后,死灰复燃,东山再起,继续四出打家劫舍,残害民众。各界人士再三呈报省政府,要求派兵清剿黃亚大,但国民党政府却无奈其何,最后竟采取招抚之策。1937年间,经萨镇冰老人牵线,予以招安归顺。这个作恶满贯,绰号“佬禽鹭炮”的土匪头,竟搖身一变成为统揽全县地方武装大权的自卫队中队长,大队长,历时达数年之久,后病死在家中。他生前娶了三个小老婆,还有非正式的小妾,但都未能生育。唯有原配的老婆生个儿子名呼黃亮苏。此人酷似乃父,聚众作歹,横行乡里,在解放前后,犯了反革命罪被捕,畏罪自缢身亡,又补一枪,宣告这个罪恶家族的覆亡。鲤尾其他四个匪首,除彩彩正常死亡外,其余春梅、吓院、棋罗都先后被枪决。

满脸横肉,凶相毕露的吳守师(匪名亚点尾)东张泗洲绍林村人。这个臭名昭著、无恶不作的匪首,曾经被国民党政府招安收编为县突击队队长,属亚大队的一个排排长。然他怙恶不悛,解放前后仍重操旧业。在一都伏法后,被一都老百姓切腹挖心,捣成肉泥。为什么一都的民众如此痛恨他呢?

原来吳匪除抢掠外,还专事強奸妇女之勾当。玉林、一都一带大小村庄青年娶亲,只要吳看中的新娘,新婚第一夜他就是新郎,正牌的新郎若有不依者,·94· ·95·
就被绑在树上,到次日才肯释放。他曾扬言,山里妇女凡身着绿边红色毛衣,口镶一对金牙的,都是他的异物。所有被玩得满意的,应随召随到,不许延误。这种罪恶令人切齿。因此,他被处决后人们把其尸体捣成肉泥以解恨,眞是死有余辜。

另一股匪首是红鼻尖倪炎声,东张街大门底人。原是东张街尾盛益京果店老板,他与邻店竹器店老板娘通奸。竹器店老板黃尾昌不堪其欺凌,关闭了竹器店,把其妻赶回老家磨石村。后来倪炎声聚众为匪,派了匪徒到磨石村把黃尾昌之妻抢劫上山。不久黃尾昌被人暗杀身亡,据说行凶者是炎声部下。

匪与匪之间也闹矛盾,強吞弱,大併小。不几年光阴,倪炎声、倪宝祥被拥有近二百多名实力有轻机关枪配备的刘古匪帮所绑架。和一般抓人勒索一样,刘古要炎声备款目、枪枝与赎,此时,炎声匪帮成为丧家之狗,陆续逃集东张,策划夜劫刘古营,抢回一伯(炎声匪名)。他们以倪咪咪、一都、亚满等五人号称“五虎将”为骨干组成一个抢“一伯”的敢死队。一个夜晚,五虎将率领敢死队匪徒偷袭道桥瑞丰寺——刘古匪营的巢穴。继五虎将之后,二十几名的敢死队相继越墙杀进瑞丰寺。不料城关流氓帮周三妹的骨干分子“一都”这个人,心怀鬼胎,为夺功劳,见咪咪首先着地入室,一枪就结果了咪咪性命。在互相残杀中,五虎将死了一个,敢死队死二个。刘古方面亦有伤亡的,最终还是把炎声抢回东张,幷缴获一些武器。分驻于道桥各村的刘古匪帮在总部被袭时便四散奔逃。宝祥因早被转押他处,未能抢回。

后经双方协商由炎声以卄支枪向刘古赎回宝祥。宝祥回家后不久,因同伙玩卜克枪走火误伤中弹身亡。倪炎声后来不再为匪,年老病死。其余的匪众十之八九都不得好死,唯有亚满逃往新加坡,以拉黃包车过日子。

解放初期,人民解放军进行剿匪斗爭,长期为害地方的东张土匪,终为被彻底肃清。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2-17 14:28:17
再苦,也别忘坚持!
福清机灵弟 | 来自福建
解放前东张暴发两起抗丁斗争
倪政美

一九四五、四六年间,在东张镇的道桥、玉林两地相继暴发了羣众反抗抓壮丁事件。在道桥民众打死镇警一人,伤二人 ;在玉林打死一名戸籍干事,伤一个镇警。两案发后,国民党政府进行报复,地方官吏乘机勒索民财,给羣众造成一场灾难。

一九四六年秋,东张镇公所戶籍干事沈基厚带领两名县保安队士兵和两名镇警到玉林保征兵,他们沿途随意抓丁 , 在路经乞兰地方遇见华阳村一名正在換生油的壮丁。沈一声令下,保安队士兵不由分说立卽把该壮丁抓绑起来关押在玉林小学里。华阳村的村民羣情激愤,因为他们每戶的壮丁钱都出了,该村的壮丁由保长统一买人顶替,现在又抓丁,羣众怒不可遏。十几个青年压不住心头怒火,各怀利器奔往玉林小学找沈基厚讲理,要求释放被抓的人。但沈在学校办公楼上,有恃无恐,对羣众的要求置之不理。大家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冲进室內,抢出被抓的壮丁,同时一把把愤怒的匕首向沈基厚刺去,沈基厚登时死在血泊中。几位县保安队和镇警惊恐万状,爭先恐后逃命而去,迟走的镇警庄亚元背受三刀后跳楼逃亡。

两次案发后,国民党政府进行镇压报复,先后两任镇长倪朝玉、倪朝英都亲自出马,兴师问罪。对各村进行了打、砸、抢、抓。有关的村、戶横遭官兵的洗劫。华阳村有的人被迫逃匿深山密林,过着与鸟兽为伍的凄凉生活竟达两年之久。有的被抓到县城坐牢,最后只好交付巨款,才把人赎回。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2-17 14:26:33
再苦,也别忘坚持!
福清机灵弟 | 来自福建
王审知在福州大事记
肖忠生

▲唐懿宗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壬午,一岁。

是年,王审知生于河南固始县,有兄弟三人,长兄王潮,次兄审邽《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 第1页)。

▲乾符三年(876年),丙申,十五岁。

是年,山东爆发了以王仙芝,黃巢为首的农民大起义(《福建历代名人传略》第11页)。

▲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庚子,十九岁。

十一月,忠武军譁变,河南蔡州上蔡人秦宗权便乘机割据蔡州。为王绪据光州制造了时机,王绪又为王审知入闽创造了条件(《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32页)。

▲中和元年(881年),辛丑,二十岁。

秋,安徽寿州崛起一支以屠戶王绪为首的起义军,打到河南来,占领了光州,王潮、王审邽、王审知皆投奔王绪起义军(《福建历史名人传略》第11页)。当时王审知兄弟以才气知名,被邑人号曰 :“三龙”(《资治通鉴》卷二五四)。

八月,王审知长兄王潮,为光州(河南潢川)刺史王绪军的军政使(《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 3 9页),主管库粮,这为以后审知兄弟割据福建之张本。

▲光启元年(885年),乙巳,二十四岁。

正月,秦宗权下属,光州刺史王绪,不能如命徵缴租赋,以供军资,宗权便出兵攻讨王绪,王绪恐惧,便率领寿州,光州兵五千人,弃城南奔,以妹丈刘行全为前锋,经江西的九江、南昌、南康、沿广东东北境,进入福建的汀州(长汀)、漳州(龙溪)。该军军正使王潮亦举家随军南行(《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49页)。途中,王绪猜忌贤能,排挤“勇略逾己者”(《通鉴纪事本末》卷39),凡军中有才勇或魁伟的,都借故杀掉,连妹丈刘行全也被杀,使人人自危不安 (《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49页)。王审知兄弟对此非常不满。

八月,队伍行军到南安县,王潮兄弟便与前锋诸将谋划,发动军变,一天,派几十个士兵埋伏在竹林里,把王绪扣留,王绪被幽禁后自杀,王潮取代军权(朱维干 :《福建史稿》上冊,第145页)。

▲光启二年(886年),丙午,二十五岁。

八月,王潮兄弟攻下泉州城,杀了为政贪暴的泉州刺史廖彥若,福建观察使陈岩,迫于形势,只得疏请唐朝委任王潮为泉州刺史 (《福州地方志》,简编,上冊,第44页);(《通鉴纪事本末》卷39)。王氏兄弟进据泉州后,“招怀离散,均赋僐兵,吏民悅服(《闽忠王王审知年谱》第58页)。使泉州生产迅速恢复。

▲昭宗大顺二年(891年),辛亥,三十岁。

冬,福建观察便陈岩病急,欲以泉州刺史王潮代己服务,掌管军权,但书信未到泉州,而陈岩于次年(892年)正月二十九日卒。岩妻弟范暉,拉拢将士推自己为留后(《闽忠懿王王审审知年谱》第70页)。范暉骄傲奢淫,不得人心(朱维干 :《福建史稿》第145页)审知兄弟对此很气愤。

▲景福元年(892年),壬子,三十一岁。

二月,王潮以从弟王彥复为都统,审知为都监,发兵攻福州。对此福建人民,自请输米助饷,平湖洞及濒海“蛮夷”,都派兵船助战 (《资治通鉴》卷259)。范暉以裙带关系,向浙江唐威胜节度使董昌取授兵五千,负隅顽抗,彥复和审知,以福州域坚,授兵且至,士卒死伤多,向王潮要求罢兵。王潮回答说 :“兵尽添兵,将尽添将,兵将俱尽,吾当自来,”彥复,审知两昆从,亲犯矢石急攻之(《资治通鉴》卷259)。

▲景福二年(893年),癸丑,三十二岁。

五月,福州城中食尽,范暉知不能守,于夜间弃城逃走,至沿海都,被部下所杀,董昌的授兵亦向浙东撤退,(朱维干 :《福建史稿》第146页)。王潮兄弟于二十一日,攻克了福州城(《福建历代名人传略》第13页)。王潮自称留后。为了收拾人心,王潮兄弟亲自“素服葬陈岩”,“厚抚其家属”,(《资治通鉴》卷259),取得安定局面,随后,审知兄弟还立刘行全庙祀之(《闽王金石土木营造考略》第29页)。这样,王潮兄弟大得人心,军威大震,传檄四方,建州徐归范,汀州钟全慕,以及山区、沿海等处的游散的武装力量都相继归顺,全闽得统一。十月,唐朝政府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76页),王潮以弟审知为副使(《福州地方志》,简编,上冊,第44页),以弟审邽为泉州刺吏(《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75页)。

▲乾宁元年(894? 年),甲寅,三十三岁。

是年,黃连洞饥民(卽今福建宁化县南潭飞磜)二万围汀州(长汀)。

王潮派李承勋带一万人至汀州解围(《资治通鉴》第259),王审知随军亲自到该地,向占据崖穴的饥民喊话 :“史实为虐,尔复何辜”(于兢 :《琅琊王德政碑》)?!使饥民接受招抚,“闽地略定”(《资治通鉴》卷259)。

王潮兄弟遣僚佐巡州县,劝课农桑,定租稅,交好邻道,保境息民(《资治通鉴》卷259)。据《开闽忠懿王族谱》云 :“福州城郊‘爱亭’,就是王潮劝农之所在”。
▲乾宁三年(896年),丙辰,三十五岁。

九月,唐朝政府升福州为威武军,以福建观察使王潮为节度便,加检校尙书,左仆射(《十国春秋》卷九十)。

▲乾宁四年(897年)。丁己,三十六岁。

四月,唐政府加王潮检校右仆射(《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97页)。

冬初王潮病重,命审知知军府事。

十二月,王潮卒,审知以让其兄泉州刺史审邽继位,审邽以审知有功,辞不受,审知就自称福建留后,表于朝廷(《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97页)。
是年王审知为福州观察副史(《福州府志》卷38, 封爵,第6页)。

▲光化元年(898年),戊午,三十七岁。

三月,唐朝政府授王审知为威武军留后,兼检校刑部尙书(《十国春秋》卷90),十月,唐朝政府授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使(《闽候县志》,一,大事记,第3页)。

王审知执政后,先后施舍雪锋山,用钱五千万緍,创造雪锋寺法堂,方丈,廊庑等几十间 ;又延请义存和义存首徒玄沙山寺师备到府中论说“佛”“心印”,随着,再舍施钱四十万緍,与建雪锋大殿及堂宇百余间(《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99页。

▲光化二年(899年),巳未,三十八岁。

是年,王审知送银交椅给雪锋寺义存(《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02页)。

▲光化三年(900年)庚申,三十九岁。

二月,唐政府加王审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右仆射,检校司空,特进检校司徒(《十国春秋》、《太祖世家》卷90)。

▲天复元年(901年),辛酉,四十岁。

是年,王审知在福州城西北隅,灵山开元寺,建造“寿山塔”和“塔院”,幷在寺中藏经二套,每套有五百四十一函,每函十卷,计五千四十八卷(《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诸》第109页)。

是年,王审知在子城外广筑罗城,周围四十里,设大门及便门十有六,水门三(《三山志》卷四,地理类四,第4页)。同时挖护城濠,建去思桥,津通门桥等。筑城用的砖上,有的印有长溪县,古田或中正,中平、太平等乡里的名。或印有张、陈祥、程斌等筑城者名字。但建城的每块砖的大小以开元尺为准,长一尺八寸,厚三寸,砖面皆印有“威武军式祥制造”七字(见《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

▲天复三年(903年),癸亥,四十二岁。

是年王审知为雪锋寺高僧义存建造塔龛,取名“难提塔”(《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18页)。

▲天祐元年(904年)甲子,四十三岁。

四月,昭宗遣左拾遗翁承赞为冊史,加王审知为检校太保,封琅琊王,食邑四千戶,实封一百戶(《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22页)。

是年,王审知釆纳了翁承赞的建议,于福州“建四门学,以教闽中之秀者”(《十国春秋》卷95), 黃滔任“四门博士”,王审知为了广泛搜集各种资料,命管內军州搜集,缮写各家遗书,奉献唐政府 (《十国春秋》闽太祖世家),同时为徐寅刊印《钓玑文集》(朱维干 :《福建史稿》,上冊,第157页),为保藏祖国文化遗产作出贡献。

是年,“三佛齐使者蒲诃栗到福建”(《福州地方志》下冊,第129页)。

是年,王审知建万岁寺于法云寺之西(《闽都记》卷五,第5页)。

▲昭宣帝天祐二年(905年),乙丑,四十四岁。

是年,王审知在福州罗城南北两面,扩筑南夹城与北夹城,计二十六里四千八百丈,城墙皆以钱纹磷砌成,因附于罗城形如半月,所以又称南北月城(《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25页)。王审知在建筑南北夹城时,曾在福州郊区战坂乡后山设置陶灶,烧制陶砖,供筑城用(《闽都记》卷25)。

是年,王审知在福州城东南九仙山(于山)建造“报恩多宝定光塔”,建七层,建塔寺几百间,幷藏经三套,有一千六百二十二函,总计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八卷(《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25页),又在雪锋山兴修枯木庵和开凿大池,此池,因花费万余工,池才成功,故名“万工池”。

又建造鼓山禅院(今名鼓山涌泉寺),为义存十二高徒之一的神晏居住修道之所(《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26页)。

是年,王审知把连江的黃岐半岛,开辟为对外贸易港,称为“甘棠港”(于兢 :“《王审知德政碑》)。这时,朝鲜、印度、苏门答腊的三佛齐等,经常与福建通往(《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26页),舶来品如象牙、犀角、眞珠、香药等应有尽有。

▲天祐三年(906年),丙寅,四十五岁。

七月,王审知为开元寺铸金铜佛像象一座,高一丈六尺,接着,又铸菩萨像二座,各高一丈三尺,十二月完工置奉于开元寺正殿 (《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32页)。

是年,王审知在福州正街毛应桥南筑“还珠门”(《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32页 ;又建安泰桥(在今八一七北路朱紫坊口)。沃桥(去思桥),津通门桥等。王审知筑城时,还开河通沃桥浦,引潮贯城,幷建有拦河闸门,蓄水便利舟航。

是年,于兢撰《王审知德政碑 .》(闽候县志》四十九,金石,石三、石四,第二页)。

▲天祐四年 (907年3月止 ),后梁太祖开元年(907年4月起), 丁卯,四十六岁。

四月,朱温纂唐建大梁国,在开封称帝后,审知把九仙山定光塔,为梁王朱温“祝鳌”,朱温便赐塔寺额扁为“寿山”。五月,加审知兼侍中(《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34页)。

是年王审知在福州又建塔二座,卽大中寺的慧光塔和乌石山神光寺的神光塔《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34页)。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戊辰,四十七岁。

五月二日,福建雪锋山高僧义存示寂,亨寿八十七。王审知遣男刑部尙书延稟赴雪锋奠祭。十五日,全身入葬于“难提塔”。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义存高徒福州玄沙山师备,示寂,亨寿七十四。王审知亦为师备建塔墓于玄沙山(《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37页)。

是年,梁太祖朱温诏改福州辖內福唐(今福清)县为永昌县 (《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38页)。
是年,王审知建沙合桥(《闽王合石土木营造考略》第五页)。
是年,王审知又筑南北夹城(朱维干 :《福建史稿》上冊,第166页。
是年,梁政府加封王审知为琅琊王(《福建县志》,职官志,卷三,第1页)。

▲开平三年(909年),巳己,四十八岁。

四月初五日,梁太祖朱温加王审知中书令,福建大都督长史 (《十国春秋》卷90)。

十二月,王审知建寺一所,度僧四十九人(《旧五代史》梁太祖纪五)。

▲开平四年(910年),庚午,四十九岁。

是年,王审知进封闽王(《五代要会》卷十)。

是年,王审知重视农业生产,他派颜仁郁负责农业,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县,劝课农桑”。是年,他广浚福州西湖四十里,灌漑民田无算(《十国春秋》卷90); 同时也给人们提供宽敞的娛乐场所,此外王审知还曾在福清筑海堤,防潮护田,灌漑民田数千亩(《闽王金石土木营造考略》第3页)。

鼓楼在县(指福清),南隆仁里闽王审知调兵筑海堤建楼于此,鸣鼓角警夜故名(《闽都记,卷二十七,第25页)。

▲乾化元年(911年),辛未,五十岁。

安福院在丁戊山上唐咸通十三年建。是年,王审知建木塔七层,俗呼新塔,今废(《福州府志》卷七十四,寺观,第3页)。

▲乾化二年(912年),壬申,五十一岁。

是年,王审知升梅溪场为闽清县(《三山志》卷3,《地理类》,三)。

▲乾化四年,(914) 年,甲戌,五十三岁。

十一月,梁王朱友贞赐号“福州西禅长庆寺”僧惠稜为“玄悟大师”,后又赐号“超觉大师”(《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44页)。

▲贞明元年(915年),乙亥,五十四岁。

是年,王审知在宁化县置铅场。据《十国纪年》云 :“王审知为闽王,宁化县出铅,铸铅钱与铜钱幷行”。大铜钱文为“开元通宝”(《闽王金石土木营造考略》第31页)。

▲贞明二年(916年),丙子,五十五岁。

是年,闽王审知第三女琅琊郡君出嫁吳越王钱谬子钱传珦为妻,闽和吳越从此通好(《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44页)。

▲贞明三年(917年),丁丑,五十六岁。

是年,闽王审知次子延钧迎娶大越王刘岩女清远公主(《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45页)。

▲贞明四年(918年),戊寅,五十七岁。

是年,闽王长妻任氏卒,年五十四岁,葬凤池山(《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45页)。

是年,王审知于福州城西南,张炉冶十三所《三山志》,以铜三万斤,铸佛像等(《福州地方志》简编,上冊,第105页)。

▲贞明五年,(919年),巳卯,五十八岁。

是年,闽王审知建罗汉寺,寺內有池和双颗桧树,命名为“浴圣”池和“息圣”树(《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47页)。

▲贞明六年(920年),庚辰,五十九岁。

是年,福州升为大都督府(《福州地方志》简编,上冊,第3页)。

▲龙德二年(922年),壬午,六十一岁。

是年,王审知铸大铁钱,以“开元通宝”为文,仍以五百文为贯《十国春秋 ? 闽太祖世家》。

▲后唐同光二年(924年),甲申,六十三岁。

二月,王审知遣使入贡于唐。六月,唐加闽王审知检校大师,守中书令(《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51页)。

十月,王审知又为贺唐庄宗“万寿节”(诞辰)和皇后到京,派使者贡献金、银、象牙、香药、金装宝带、锦纹织成菩萨幡等物 (《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51页)。

▲同光三年(925年),乙酉,六十四岁。

五月,王审知得病,命长子威武节度使延输权知军府。十二月十二日卒,亨年六十四岁,谥曰 :“忠懿”(《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53页)。

王审知俭约,常着麻屦,府舍卑葺。礼贤下士,收用唐流亡人士为辅佐,建立学校以教闽士。兴修水利,灌漑农田。开辟海港,招来海外商贾,以通有无。宽刑薄赋,公私富实。在闽三十九年,境內安宁。经济、文化繁荣昌盛。

▲同光四年(926年),丙戍。

三月,王审知葬于福州城北凤池山(《闽王金石土木营造考略》第24页)。

后唐庄宗赐神道碑,张文宝撰文(《闽候县志》,十六,冢墓下,第1页)。

长兴三年(932年)九月十九日,与任氏同迁葬莲花山(《闽王金石土木营造考略》第24页)。为了纪念他的政绩,后人把王审知故宅改“忠懿王庙”,唐侍郎于兢撰德政碑,宋刺史钱昱撰忠懿王碑,二石,一竖门外,一竖门内。

现此庙和碑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福州地方志》简编,下冊,第81页)。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2-17 14:25:51
再苦,也别忘坚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5-6 19:12 , Processed in 0.083771 second(s), 1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