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值得骄傲!福清籍15名院士全收录,快扩散

扁肉姐姐 发表于 2018-10-25 01: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53093 2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院士是某些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在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在中国,原来称为学部委员,就是在某一领域内的资深专家。院士评选需要提名,提名资格一般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然科学二等奖以上;需要经过大概三轮评选才能成为院士。
截止2018年,小编收集到的福清籍院士一共有15位,一起来看看,他们是谁吧!

4p2qzrurcox377.jpg

4p2qzrurcox377.jpg

孙颖浩,1961年5月生于福建福清,祖籍山东乳山,1978年考入广州第一军医大学,1983年毕业后进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泌尿外科。1995年11月至1996年11月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访问学习,师从著名前列腺癌专家Patrick C.Walsh教授。1996年回国后任科室副主任。1998年升任科主任并晋升为教授。2000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院获医学博士学位。2003年任全军前列腺疾病研究所所长。2006年12月任长海医院副院长,分管医疗业务。2009年12月任长海医院院长,兼泌尿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三级。
2011年7月晋升专业技术少将军衔。2012年起任第二军医大学校长。
他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军队杰出人才基金、上海卫生系统跨世纪百人计划培养基金、上海市领军人才基金及上海市科委攻关课题等科研项目,基金总额800余万元。以第一申请人获国家专利4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2项及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以第2完成人获上海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先后荣获军队二等功及上海市政府记大功各1次,2001年获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一等奖,2002年获得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奖,总后勤部科技银星荣誉称号,2005年获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荣誉奖。
5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8篇发表于Journal of Urology、Journal of Endourology、J Andrology和 Lasers Med Sci等杂志上。 “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孙颖浩率领课题组,发现了两个新的中国人群特异易感基因位点,揭示了前列腺癌种族差异的遗传学基础。这是在世界上首次进行的基于大规模人群和全基因组水平对中国人前列腺癌易感基因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

mwcc1ovnuak378.jpg

mwcc1ovnuak378.jpg

陈杰(1965年7月—)福建省福清市人,现任同济大学校长职务,曾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福清一中,1986年、1996年、2001年分获北京理工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0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1993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任客座研究员;1996年至1997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任研究员;
他还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控制科学与工程组成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系统与控制》丛书副主编。
他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973项目首席专家、某型号系统总设计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主要研究方向是:复杂系统多指标优化与控制、多智能体协同控制。他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预先研究等多个项目研究任务,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发表SCI收录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3部、教材1部,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

hkyxqr452b2379.jpg

hkyxqr452b2379.jpg

侯建国(1959年10月-),男,汉族,1959年10月生,福建福清人,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10月参加工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物理中心固体物理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
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

rpbondpyi3f380.jpg

rpbondpyi3f380.jpg

王泽生(1954年1月22日—),福建省福清市人,1982年7月厦门大学微生物学专业毕业,九三学社福建省委委员。建立国家级双孢蘑菇研究团队,主持国家和省课题60多项,涉及遗传育种、工厂化制种、规范化栽培及保鲜加工。发表沦文160多篇, 专著9部,获国家和省级论文奖11篇。首创双孢蘑菇同工酶遗传变异模式和分子标记杂交育种体系,育成新菌株As2796等、研制出配套技术,推广19亿多平方米,经济效益1030多亿元,创汇45亿美元,连续16年全国产量第一,连续8年世界最第一。
截至2013年4月,获国家和省科学技术奖1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奖(专题主持)共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8项(主持5项)。获省青年科技奖、运盛青年科技奖、紫金科技创新奖、国家引智贡献奖。当选福建省优秀专家,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省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zm5uzc25gzu381.jpg

zm5uzc25gzu381.jpg

王钦敏(1948年11月—),福建福清人,致公党成员,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新全球构造(板块构造)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研究员。
现任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中国民间商会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
王钦敏研究员1990年受聘“日本地球科学综合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从事遥感资料的地质解析及技术评价工作。1993年11月,他受聘“日本卫星影象与测绘公司”任地球信息系统部主任。同时还兼任日本科技厅属下的日本“地球科学技术推进组织”计划部主任研究员,参加日本地球科学技术项目的立项提案、规划的编写和立项组织工作,他还是“国际阿拉斯加北极研究中心”地球科学系统研究项目组织者之一。在国外的十五年学习和工作期间,一直致力于参与国家科委、中科院与国外科技合作研究和组织工作,关心福建省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
1999年回国后,致力于科技部遥感和海洋监测领域“十五”规划工作和国际合作项目组织和研究。主持和负责国际合作、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二十余项,为推动福建省的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4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2003年获“福建省第四届科技工作者优秀建议奖”;2003年“福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03年“中国侨联新侨成功创业人士”。

vzbg4sm4yvm382.jpg

vzbg4sm4yvm382.jpg

俞昌旋(1941年7月—2017年5月23日)归侨,祖籍福建省福清市人,1941年7月生于印度尼西亚,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1993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1998年,任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主任。现任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会理事,安徽省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国家“863”-804专题专家组顾问、核工业环流器开放实验室和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物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07年12月27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kdb4ythgqw383.jpg

1kdb4ythgqw383.jpg

魏可镁(1939年8月29日—2014年10月23日),教授,1945年回国,福建省福清市三山镇人,化肥催化剂工程技术专家。
魏可镁从上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化肥催化剂研究,4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先后研发成功四个系列十二个化肥催化剂并实现产业化,其中五个催化剂获得国家级奖励,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相关技术成果在国内多个省市生产、推广,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魏可镁带领团队研发出了针对大型合成氨厂用的新一代钌基氨合成催化剂和高压耐硫变换催化剂。魏可镁探索新的研究领域,以研发成功的变换催化剂为基础,完全自主研发出了达到欧5排放标准的FD型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器,产品进入国内主流汽车厂,成为国内行业知名品牌,打破了外企在国内长期垄断局面。该成果先后获得两项省部级科技奖。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魏可镁先生,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梗塞、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于2014年10月23日凌晨1时30分不幸逝世,享年75岁。

eqzedroyak0384.jpg

eqzedroyak0384.jpg

张钹(1935年3月26日—),出生于1935年3月26日,福建福清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及智能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计算机学报》副主编。

sxqjqy5jk2l385.jpg

sxqjqy5jk2l385.jpg

曾融生(1924年8月—),固体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福建平潭人(1924年8月16日出生于福清)。曾融生利用地震波方法研究地壳结构,开创了我国地球深部构造探测的研究工作;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提出张性盆地和盆地中强震发生的统一动力学模式,以及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的新模式。

pyeketzr52p386.jpg

pyeketzr52p386.jpg

高由禧(1920年2月4日—2001年3月3日),气象学家。福建福清人。1944年获重庆中央大学气象专业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山大学教授。 先后从事台风、东亚季风、青藏高原气象、干旱气候以及华南气候等领域的研究。尤其在东亚季风和青藏高原气象学研究方面有突出成果。1948年发表的《东亚自由大气之运行》与竺可桢的《中国的东南季风和降水》开创了中国季风研究的先河。是中国东亚季风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或与他人编著的《东亚季风的若干问题》、《青藏高原气象学》、《干旱气象文集》等都具有创新性意义。

14qdlyhda5b387.jpg

14qdlyhda5b387.jpg

林同骅(1911年5月26日—2007年6月18日),原籍福清市东瀚镇东瀚村,是中国著名航空及工程力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 林同骅早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专攻飞机制造。1937年回国在清华大学从事研教,抗战时期随清华先迁南京,后迁成都。1937回国后参与设计中国第一架长距离飞行的“C1010号运输机”,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抗战胜利后,林同骅赴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任教,是该校第一位华裔教授,并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2007年6月18日因心脏衰竭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享年96岁。
林同骅和美国工程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林同炎,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同骥被誉为“兄弟三院士”。此外,著名历史学家、莎士比亚研究家林同济也是其堂兄。

5msw0vabaj2388.jpg

5msw0vabaj2388.jpg

林同骥(1918年12月12日—1993年7月29日),祖籍福建福清。祖父为清代进士。父亲林鼎章,早年中举,民国后攻读法律,是一位法官,曾任最高法院庭长。母亲操持家务,家境小康。父母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林同骥在11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七,年幼时兄姐们刻苦攻读的情景对他有着较深的影响,大哥林同济是30年代美国密西根大学毕业的博士,回国后在复旦大学研究莎士比亚文学,是国内外颇有影响的学者。二哥林同炎(1911-2003),祖籍福清市东瀚镇东瀚村,美国工程院院士,世界建筑结构及桥梁建筑大师,作为世界著名的桥梁工程专家,曾获美国总统国家科学奖章。堂兄林同骅(1911-2007),祖籍福清市东瀚镇东瀚村,美国土木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zatxu0tdj4g389.jpg

zatxu0tdj4g389.jpg

林同炎(1911年11月14日—2003年11月15日),生于中国福建福州,美国国籍,祖籍福清市东瀚镇东瀚村北窗自然村,土木工程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林同炎被誉为"预应力先生",该工程理论及实施的倡办者。美国预应力学会创始人之一。原名林同棪,西方常称之为T. Y. Lin或Tung-yen Lin。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1927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系,,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教授,美国林同炎中国公司(LIN TUNG-YENCHINA,INC.)董事长,美国林同炎国际顾问公司(T.Y. LININTERNATIONAL INC.)名誉董事长。是预应力工程理论的研究者及最早实施者,被誉为“预应力先生”,现在全球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现代建筑都采用了预应力技术。他是第一位亚裔美国工程院院士,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yuxx5evh2sm390.jpg

yuxx5evh2sm390.jpg

林国强,男,祖籍福清,出生于上海。1968 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生毕业,为该所研究员。2001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立了亚毫微克级测定昆虫性信息素结构的方法,合成了多种光学活性昆虫信息素,发现昆虫界也存在着手性识别的现象。参与发现Sharpless烯丙醇不对称环氧化试剂的改良,研究了手性环氧醇的原位氮、硫开环,以此合成手性多羟基胺、氮杂环和a-取代丝氨酸和丙氨酸。进行了多个轴手性连芳烃物的首次合成和结构测定。改良了Ni(0)催化的芳基偶联反应,用于芳基、烯基卤代物,尤其是邻位双取代芳基卤代物的偶联反应实现了SmI2诱导、手性质子源试剂控制和糖源底物控制的合成手性a,g,g-三取代丁内脂,和手性亚璜酰亚胺高对映选择地合成非对称和C2对称邻二胺及邻羟胺物的新方法。参与发现新氧化酶G38能将羰基按反-Prelog模式还原为羟基。发现了(R)-羟氰化新酶源,以及羟氰化粗酶在有机溶剂中的微水相体系,催化合成手性羟氰 化物。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获授权专利14项。代表作有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Asymmetric Synthesis、《手性合成—不对称反应及其应用》、《手性药物—研究与应用》。

e0lg1edk4eg391.jpg

e0lg1edk4eg391.jpg

何昌垂,男,1949 年出生于福清江镜前华村。1975 年毕业于福州大学物理无线电系,1982 年获荷兰国际地学学院综合考察系硕士学位,1994年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系博士学位。先后在中科院、原国家科委、联合国亚太经社会、AO等单位或机构任职。2003 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主要成就为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国际空间科技应用和农业领域研究。
若有遗漏,尽情谅解。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2)
qianfan1 | 来自江苏
xpic10472.jpg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12-24 22:18:29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qianfan1 | 来自江苏
xpic10472.jpg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12-24 22:25:33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4-19 07:26 , Processed in 0.071919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