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叶向高文化(七):叶向高应是明末“放眼西看第一人”

陈?? 发表于 2022-2-22 09: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2677 0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随着时代进步的潮流,出现的历代国人“放眼西看”现象,在中国发展史上愈显其不平凡之地位与作用,对当代中国深入深化改革开放亦有着不平凡之借鉴意义。

如果说祖籍福清的林则徐是近代中国“放眼看世界第一人”,那么从史实上也许可以说:叶向高乃是明代中国放眼西看之第一人。

一、率先惊奇“西学”

093752sli773d5k33pkp1r.jpeg


明万历十年(1582),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字西泰)到澳门学习中文,攻读中国文献。次年,利玛窦到广东传教,并带来世界地图和西方科学文化。万历二十六年(1598),利玛窦来北京,向神宗皇帝呈上木刻的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全图》(有一说为1600年送《万国图志》)。

其时叶向高40岁,先后升任左春坊左庶子兼侍读士掌坊事、皇长子朱常洛侍班官(被皇长子称为“飞须先生”)。次年,叶向高迁任南京吏部右侍郎,此间第一次看到《万国图志》便惊奇不已,颇有感触地在文章中写道,“西泰氏之始入中国,其说谓天地万物皆有造之者,尊之曰自自在在天主,其敬事在天之上,人甚异之;又画为舆地全图,凡地之四周皆有国土,中国仅如掌大,人愈异之”。

093752e46qnzgn41gq4gnp.jpeg

叶向高此段话非同一般,至少表明他对西泰氏“其说”“其图”及“其人”不仅不反感、不排斥,反而在“惊异”中引发极大“好奇”与探究,渴望了解“九州”之外的世界这足见叶向高以其先进知识分子之慧眼卓识看待“西学”,反思“国学”,绝不是“冷眼向洋看世界”,确实难能可贵。由此发端,40岁后的叶向高更加有意识地潜心致力于研究和认识“西学”,认识和结交“西人”。


二、勇于“善遇西士”

自结识利玛窦之后,叶向高便对“西学”“西人”投以更大热情,乃至一发不可收,诚如《杨淇园先生年谱》一书所言,“叶向高有德量,善遇西士……扶持甚力”。

万历三十五年(1607),叶向高由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升任内阁首辅后,更是礼遇“西士”,曾在北京私宅两次拨冗接见利玛窦。

1610年,利玛窦病逝北京,当时北京天主教传教团庞迪我教父向神宗皇帝上书,“伏乞赐葬”于北京,遭到魏忠贤等众多官员的极力反对。叶向高挺身而出,力排众议,据理力争,多方交涉,终于得以准许赐葬利子于京郊车公庄,使成为“御赐墓葬”的第一个外国人。

后来,另一位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就此在其《大西西泰利先生行迹》一书中记曰:“时内官言于相国叶文忠曰:‘诸远方来宾者,从古皆无赐葬,何独厚于利子?’文忠曰:‘从古来宾,其道德学问,有一如利子乎?姑毋论其他,即其所译《几何原本》一书,即宜赐葬地矣。’”从中可见,叶向高当时对有“西学”的“西人”给予了高度肯定,体现了其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又勇于冲破陈规樊篱的魄力。

093752cntrkbsm1vsw1bez.jpeg

诚然,利子是耶稣教传教士,但历史地看,他还是“西学东渐”第一人。他在中国生活了27年,一方面在传教同时着力于介绍西方科学著作和先进技术,实施“西学东渐”战略思想,开创了西人向中国传介西方进步性、尝试中西学交流糅合的先河先例;另一方面也致力于找寻中国典籍中的“合用引语”来实现“引儒入耶”理想,向西人展现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形象,让西人全面了解中国。他不愧是一个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先驱者。据史载,是他将《论语》翻译成拉丁文,使之走向西域西人(该译文于1687年在法国巴黎出版,之后转译其它文字而广泛西传)。应该说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在向西域西人译介四书五经和儒家思想方面起了前所未有的“中学西渐”的历史作用(叶向高曾以“凡中国经史译写殆尽”评点之),在中西文化交流合作史上建立了一座座不朽丰碑。叶向高“善遇”和“扶持”诸如利子一样的西子们,都充分体现了他富有站在一个历史时期的高点上放眼西看的超人聪慧和卓识远见。

093752lbbllobil1hoxrzo.jpeg

意大利又一名蜚名海内外传教士艾儒略,是1624年叶向高66岁致仕(退休)归闽,途经杭州之时结识的。艾子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叶向高至为赏识,遂成好友,于是两人同行,于当年12月抵达福州。之后,叶向高常在朱紫坊花园弄芙蓉园住所与艾子一起谈诗论文,还帮助艾子打开传教局面,遍识闽中名士。艾儒略也由此获得“西来孔子”与“开教福建第一人”之殊荣。


三、主张中西文化交融

晚年的叶向高尽管仕途难继,但是思想不僵化,眼界不封闭,辅政不夜郎自大、不闭关锁国,具有较强的更新观念、了解西方的开放包容意识。叶向高曾作《赠艾儒略》一诗,诗中盛赞“来自八万里”之外的“西方人”——“言慕中华风”、“著书多格言”、“深契吾儒理”、“殊方表同轨”,而且表达乐与西人同游之意,在于“泠然得深旨”,并可切身感受“拘儒徒管窥”,进而领悟“达观自一视”、“小智安足拟”,可求中西学之“深契”。这无异于是向世人宣告前所未有之主张:中西文化不仅应该,而且能够进行长久的交融与结合。
093752vku495r67h7cx5pk.jpeg

1627年,时年69岁的叶向高在辞世前4个月,还相当清醒地与曹学佺(曾任广西参政)、艾儒略在福州发生史载的颇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的“三山论学”,双方不少观点反诘交锋,史称此次论学是明末第一次关于中西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与交流,促进了天主教等西方文化在八闽大地的传播。在敢于碰撞交锋而又善于开放交流上,叶向高可谓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093752e5e4jzg5djgdefc5.jpeg

093753kyzddbnynd4uxgbe.jpeg

在明末,尽管叶向高为代表的主张放眼西看、中西文化契合的初始声音和力量微弱,却仍然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叶向高对中国后世的影响,今人有理由也有必要加以研究借鉴和重新评价


作者:叶立俊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5-3 04:26 , Processed in 0.069866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