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4

非法吸存1.88亿!福清一行长夫妻联手作大案,牵扯数十人

 
福清机灵弟 发表于 2019-9-11 19: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29733 1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640?wx_fmt=jpeg
图文无关。图片来源:摄图网
一场相识,竟然让时任某银行福清龙田支行行长陈某某和某股份制银行一职员走上了犯罪道路,而且绝对是“大手笔”那种。
打虎亲兄弟,上阵老夫妻: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陈某某及妻子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共计1.88亿元,本想赚利息差价,结果部分本金都搭进去了,造成损失7125.43万元。
而当时在某股份制银行台江支行工作的余某,除了将自己的910万元投入其中,还吸收了20多名亲戚、朋友、同事的5390万元。
看起来包赚不赔的生意,怎么会导致如此大的损失?他们用这笔钱做什么?这些钱最终又落入了谁的口袋?
640?wx_fmt=gif
故事围绕做承兑汇票业务的人展开

事情要从2012年一次相识说起。

2012年下半年,当时还在某银行台江支行工作的余某在工作期间认识了连某某。而所有的故事都围着这个从事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连某某展开。

余某认识连某某后,开始与连某某进行资金拆借,每次将200万-500万不等的人民币借给连某某以赚取利息。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因连某某业务需要,余某将连某某介绍给时任某银行福清龙田支行行长陈某某认识。陈某某听说连某某在从事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利润可观,便于2013年4月21日与连某某签订《借款居间协议》,约定由陈某某向同案人提供借款信息及途径,并引荐连某某和出借人直接洽谈,协助连某某完成借款,连某某向陈某某支付借款利息每日1.4‰(千分之一点四)。

人心不足蛇吞象,陈某某一开始只是提供借款信息及途径,在尝到一点甜头后,陈某某不满足于介绍资源,他开始走上非法吸收存款的道路。

2013年5月13日,同案人陈某某又与连某某签订《短期借款框架协议》,约定陈某某向连某某单笔或多笔出借短期款项,用于连某某客户企业的开票保证金业务,连某某向陈某某支付借款利息每日0.6‰(千分之零点六),同案人余某作为连某某借款的担保人。

2013年3月至2013年10月份,陈某某以帮助他人理财或者自己做票据生意、收益可观为由,先后向林某、陈某、何某等40人非法吸收存款人民币上亿余元,以直接转账或者由余某通过其控制的银行账户转账的方式,将上述钱款汇给连某某或其公司账户。

640?wx_fmt=png

图文无关。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为福清龙田某行行长的陈某某,不仅自己非法吸收存款,还拉上了自己的妻子一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期间,陈某某的妻子何某协助陈某某吸纳资金,部分资金由何某银行账户转到余某控制的银行账户,何某负责将利息转到被害人林某、陈某等人的银行账户、并打电话向被害人确认。至2013年12月份,陈某某及妻子何某向各被害人吸收资金共计18764.15万元。

时任某银行职员的余某也开始非法吸收存款。余某将自己的人民币910万元及向20多名亲戚、朋友、同事吸收的人民币5390万元汇款给连某某,从中赚取利息差价。

做承兑汇票没有牌照?钱去哪了?

福清市龙田某支行行长及妻子、某银行职员三人筹集了超过2亿元交给连某某。但连某某真的如他所说将钱用于银行承兑汇票、过桥保证金生意了吗?

根据连某某的供述,2013年2、3月份他通过余某认识陈某某。第一次见面之后双方在电话里谈生意方面的事情。连某某在电话里跟陈某某说自己准备做银行承兑汇票过桥保证金及承兑汇票过桥贴现的生意,需要大量资金,由其出40%的资金,陈某某出60%的资金,然后得到的利润双方平分。

而正是这一笔“好买卖”也让某支行行长踏上了非法吸收存款的的道路。

2013年4月底、5月初的时候,连某某跟陈某某说用于做承兑汇票生意的金融公司许可证批不下来。之后陈某某告诉连某某,他已经在福清把钱融资来了,还问连某某需不需要用钱。连某某说,既然钱融来了就借来用,按照1万元每个月200元的利息算给他。

从2013年5月中旬开始,陈某某陆续的将融资来的钱借给连某某,最高峰时陈某某借给连某某1.6亿余元。

纸终究包不住火。之后,连某某资金紧张,无法再按时归还本金和利息。

2013年8月底9月初,连某某资金紧张,还给银行的贷款,银行没有重新帮他把钱贷出来。连某某无法再按时归还陈某某提出要收回的本金钱数,利息也是支付到2013年9月份为止。

钱没有用于连某某此前承诺的银行承兑汇票过桥保证金及承兑汇票过桥贴现的生意。那么,这一笔巨额资金到底去哪里了?

根据陈某某的供述,2013年5月份至8月份期间,连某某表面上是要陈某某帮他融资,然后他利用资金在三明市做银行承兑汇票过桥保证金的生意,实际上陈某某通过自己的途径了解到,在这几个月里,连某某将陈某某转给他的大部分资金通过多个银行账户转到连某某的弟弟、妻子的银行账户以及余某、余某父亲的银行账户内。

640?wx_fmt=png

图文无关。图片来源:摄图网

而这一刻,陈某某开始怀疑连某某是在骗钱,他根本没有用融资的钱去做银行承兑汇票过桥保证金及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的生意,而是转移了这笔资金。

2017年12月23日,陈某某的妻子何某到深圳市公安局投案,投案后被临时羁押于深圳市南山区看守所,同月27日被逮捕。现羁押于福州市第二看守所。

在此之前的2015年10月29日,余某已向连江县公安局投案。余某因涉嫌犯诈骗罪被逮捕,同月30日转为取保候审。

何某未经有关部门批准,结伙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共计人民币18764.15万元,扰乱金融秩序,造成损失人民币7125.4326万元,数额巨大,其行为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何某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五万元。

根据福建省福清市人民法院一审判决,余某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

连某某和陈某某已另案处理。

银行职员利用银行做“幌子”

陈某某在吸收存款的过程中,利用职务便利谎称帮他人理财,甚至直接将客户带到银行办公室,打着银行的幌子非法吸收存款。

根据俞某证词,在聊天中,陈某某夫妇就怂恿俞某把钱汇给他帮其做理财产品,并保证每个月都能有3%-4%的收益,其就问陈某某到底是什么理财产品,但是陈某某没跟其说具体什么理财产品,只跟其说他是某银行行长不会去骗他的钱,如果想将钱取回随时都可以,于是其就信了。

640?wx_fmt=jpeg

图文无关。图片来源:摄图网

另外一位被害人林某证词显示,林某在龙田某银行二楼陈某某办公室时,有客户到陈某某办公室,陈某某都跟他们讲投资做银行承兑汇票生意,利润高、资金安全,他老婆的亲戚朋友也投资做这个生意,有需要资金可以随时拿回来等。

事实上,银行员工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案件并非个例。

今年4月,银保监会永川监管分局就某银行职员潘启春因利用银行员工身份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在银行从业期间经商对该人员作出禁止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的处罚。

640?wx_fmt=png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银行应当担责吗?

北京炜衡(成都)律师事务所杨志刚律师告诉记者,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表现形式,行为主体不具备金融机构牌照,面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以一定的高利息作为引诱。为了实现高利息,主体会通过一定渠道投资,但实际情况往往是投资项目回报率不高,或投资项目不存在,或主体将募集资金做非银行渠道放贷使用。在以往的办案经历中,主体承诺的利息为月息1分-3分,而很多投资项目无法维持高利息,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一旦断裂,本金将无法保障。最后,往往让普通老百姓血本无归。

对于部分银行职员利用银行员工身份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情况,杨志刚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这种情况会让普通百姓对于国家金融体系稳定性和对于银行的信誉产生质疑。同时,有可能存在银行职员集资诈骗的嫌疑,这些伪装成银行投资的项目中,可能出现虚假的标的。此外,也会对普通老百姓造成一种误解,让普通民众误以为银行等金融机构与非法金融机构等同。

那么,银行究竟应不应该为银行职员打着“银行”的幌子买单呢?

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王智斌律师称,银行是否应当担责,取决于银行在此过程中是否存在过错,这属于原告方的举证责任。如果原告有充分证据证明银行对于员工诱骗投资者的行为是明知并且默认的,法院就有可能判决银行承担部分责任。

他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判银行担责的案例没有指导意义,每个案件中,签约的细节不同、原告举证能力不同,结果可能大相径庭。

无疑,银行职员的银行员工的身份和办公地点具有迷惑性。作为普通老百姓,对银行作为合法金融机构的信任,却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呢?

王智斌告诉记者,对于投资者而言,一定要关注产品性质、底层资产状况以及预期收益率是否符合常理,不能被销售人员的身份、签约场所等表面信息迷惑。同时,他表示,普通老百姓一定要对收益率超过8%以上的各类项目、产品保持足够的警惕,在发现遭遇骗局后,应第一时间梳理和保存相关证据,并及时向警方报案。

杨志刚表示,对于投资者而言,首要的是甄别是否是银行的投资项目。在与银行方面签订合同时,一定要仔细甄别。在现实中,投资人往往是老年人,这部分人群缺乏系统金融知识,在销售人员的话术中,容易被催促无法仔细甄别。其次是投资项目的收益率。目前金融环境下,年利率超过6%-10%时,应保持足够的警惕。再者是资金的用途,项目募集资金的具体用途是什么,投资项目是否存在。在遇到这类投资项目时,不要盲目先签订合同,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确定投资项目真实性。同时,可以询问银行网点其他工作人员。

记者 | 胡琳 编辑 | 何小桃 易启江 杜恒峰 肖勇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再苦,也别忘坚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1)
Mr.LinK | 来自福建
没了7000多万,判5年不到。怪不得这么多人敢借高利,反正钱没了,判几年而已。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9-12 23:01:32 来自手机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6-4 09:17 , Processed in 0.068752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