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福清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Sun� | 来自福建
一都东关寨的历史及其传说

方祖瑞

离一都镇所在地约 6 公里处,在东山村境内,有一座全部用粗毛石垒砌为墙的清代民宅,建筑奇特,称为“东关寨”。“东关寨”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 年),土木结构,南偏西 70 度,三进,长 76 米,宽 55 米,中轴线对称布局,上下两层,99 间,寨墙高 10 余米,厚 2 米。福清县人民政府于 1981 年 2 月 25 日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关寨建筑在一处陡峭的山坡上,笔者到达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发现从下面的梯田开始,用乱毛石砌护坡,共有六层石砌的护坡。显然,当时建设者已经考虑到这样浩大的工程(单是方块毛石就有数千吨以上)建筑在陡峭山坡上,一旦遇上雨季山体滑坡,可能会对整座房屋造成毁灭性的危害。所以从最底层的梯田开始用乱毛石砌护坡,每层护坡成螺旋形自下而上可作为宽阔的通道直通寨大门。可见清代民间建筑家的精明。寨墙约有四层楼高,墙体底座厚达 2 米,逐层递收,顶部不到 1 米,成梯形状,安全牢固。东向墙体全部用方整毛石垒砌,窗门小而高,一楼的窗门离地高达 6-7 米,二楼的窗户门离地在 10 米左右,墙体毛石粗糙陡峭,难干徒手攀登。四面墙上布满观察孔(亦可作为射击孔),西向墙体下面用方整毛石垒砌约有 5-6 米高,上面则用黄土加红糖调和夯实为土墙,坚实异常。土墙厚约 80 厘米,虽经 200 多年的风风雨雨,但至今仍十分坚固。土墙上也布满观察孔,从观察孔向外可以观察附近动静,也可以向外射箭,打枪,防御土匪骚扰。
寨墙总长为 76 米,宽 55 米,在这 4180 平方米的大面积建筑物里共设计为 99 个房间,上下两层,土木结构瓦屋顶。中轴线对称布局,三进。中轴线两旁布满了房间,还有几个小天井用于采光、空气流通和排泄屋顶雨水。四周都有走廊相通,可以方便族亲来往又可以互通信息。四向一层至二层每向都有二个以上木制楼梯供寨居人们上下。寨内楼板已经腐朽不堪,我们走在二楼廊道上,木板吱吱作响,有几处年久失修成破洞。这么大的清代民宅,只开设两个大门,南向大门为正大门,东向大门为侧大门,北面与西面没有开门。为了行走方便,从寨下面的山道还直辟有小路可直通两处大门。两处大门门框都是用巨大的条形石柱砌成的,门板厚达 15厘米左右,门闩是用整条的硬木做成的,两头都伸进石墙里 2 米宽,就是用数十人合力也难于推倒大门。大门顶上有一长方形巨石横卧着,巨石上凿有两小孔,可由二楼灌水喷洒大门,防御火攻。据说在清末,该寨曾遭受土匪围攻三天三夜,火烧大门,但因楼上不停地灌水浇灭烈火,东向大门只受些小损,迄今尚留下火烧的痕迹。寨主屯积粮草柴火和食盐在屋里,可供全家族老小一年耗用。在当时社会条件下,该寨建筑可谓易守难攻,确有“固若金汤”之效。
东关寨作为清代中叶民房建筑,为何建筑得如此奇特?笔者进一步走访了何氏寨主的后代(第 13 代)子孙们。据传说,何氏寨主第一代(始祖)少年时期生活穷困潦倒,在其舅舅家里帮工生活。其舅舅是当时的地主,拥有大片山林农田。有一天少年何氏跟随舅舅上山伐木,见满山遍野杉木郁郁葱葱,密密匝匝,于是少年何氏对其舅舅说:“这么多的杉木,我将来建房造屋时能否给我一些?”舅舅听了哈哈大笑:“外甥何时能建房造屋,所需杉木全部由舅舅供给。”外甥说:“一言为定”。“当然说话算数。”后来传说这位东关寨何氏始祖在犁田时,发现一窖白银。来找舅父兑现诺言,舅父也就乐观其成。于是这位东关寨何氏始祖,便把附近的名工巧匠都请来,还请来有名的风水先生,奠基那天,锣鼓鞭炮齐鸣,响彻整个东山村,附近村民数百人围观这一庆典。数十位木匠和石匠,加上民工上百人,花了两年左右时间,才把这座宏伟高大的民宅建好,取名为“东关寨”。从乾隆元年至今 265 年间,何氏子孙繁衍至第 13 代。现在,除了部分搬迁外地,尚有十几户何氏后裔仍然居住在这座古老的东关寨里。
东关寨,确实是一座奇特的清代民宅建筑。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5-8 11:01:32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福清孔庙琐忆

吴学仪 倪朝铭

福清孔庙始建于北宋嘉祐元年(1056)。由于兵燹祸劫,屡毁而又屡建。但每次修建的规模皆比前一次扩大,面积也一次比一次拓宽。在改建为城关小学之前它的原貌已有所改变,但基本上仍保持着清代乾隆年间重修时的轮廓。
孔庙座落在县衙之东,左为兴文祠,系纪提举游冠卿捐地建庙之功;右为明伦堂,系生员入泮之所。与庙相距不远处有一楼阁式建筑,为祀主宰文章兴衰之神——魁星。上述这些都与兴文有关,故县城的东垣之门也称为“兴文门”。
庙堂坐北向南,正面围以屏墙,称“万仞宫墙”(俗称“影壁”)。此典故出自《论语》“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东西两侧均为牌坊。东侧牌坊前额书:“德配天地”,后额书“仰圣”;西侧牌坊前额书“道冠古今”,后额书“兴贤”。因未开正门,人们都是从两侧牌坊进出。在两侧牌坊之旁为“文武官员人等到此下马”的碑亭。碑上用汉满两种文字并列书刻。至于庙之正面有否开门,有这样的传说:若当地出了状元,则可以把门开在正面,因为状元祀孔时须从正面的门进入。倘建庙之时未出状元,而后来出了状元,仍可推倒“影壁”建造正门。象山东曲阜孔庙、囚川德阳孔庙均有正门,而哈尔滨孔庙则未辟正门,也是以东西两侧牌坊为通道,正印这样的传说。
福清孔庙是否也应了上述传说,尚有待考证。
从东西侧牌坊进去的屏墙正中,有一条石砌的“圣道”,圣道正中有座木构牌坊,前额书“江汉秋阳”、后额书“金声玉振”,为明代首辅大学士叶向高捐资重修的。
圣道尽头处有座大型的建筑物,中有两大扇朱门,(平时未开,人们都是从两个边门进出)。是大成殿前座的灵星门。
圣道两旁靠红墙的一角有数百平米的空地,其旁植有椰树,各种花草,每当细柳垂阳莺啼树上、蝶舞花间和风漫拂花木飘香时候,整个庙宇芬芳四溢,此时人行其中,顿觉心旷神怡。
前座与后座相距数百米处,中为大院,在大院上可以瞻仰巍峨壮观的大成殿。殿建在数米高的平台上。从远处望去更感气宇轩昂。殿前有个石砌的小庭院。院前中部是丹墀,其上面为浮雕的戏珠双龙,精雕细刻,巧夺天工,富有立体感。其旁为石级。石级双边有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的赞碑,有亭覆盖其上。
殿为重檐歇山顶、斗拱翘角。庙前长廊立有八根朱柱。正中两柱为青石浮雕的龙柱。东龙昂首西望,西龙昂首东望,宛如彼此追逐,相互嬉戏。
殿门与柱间的上方,为雕梁画栋,古朴典雅,金碧辉煌。从长廊跨门槛进入就是大成殿。殿厅靠后方正中处,建有庄严肃穆的神龛。龛内正中壁上悬有至圣先师孔子的布衣神像。像前竖立一高二尺三寸七分,宽四寸,厚七分的至圣先师的神牌。这块神牌底座高三寸、宽四寸、厚三寸四分,正面涂朱地,贴上金字——“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其两旁为后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四位配祀。其主牌均为木质赤地墨字、各高一尺五寸、宽三寸二分;底座各高二寸八分、宽各四寸、厚各三寸二分。神龛前,置一卷书式黑色金绘山水的长桌,供祭祀之用。桌上安放着大、中两个香炉及大、中两副烛台。桌的上方悬有漆绘山水图的长明灯。
殿的两旁墙上均有壁画,彩绘孔子在杏坛讲学和周游列国的图案。殿的当中为藻井。藻井之外均为天花板,板上绘有吉禽祥兽与丰富多彩的奇花异卉。各楹柱上均有黑底金字赞颂孔子功在历史,泽被后人的联句。
殿的两庑计十二间,排列七十二贤的神位。
殿的正面为八扇朱门。从后面两边的朱门可以通往后廊,廊外有几亩空地,植有树木花草,有的大树树龄达几百年,郁郁葱葱。
孔庙建成以后,每个春秋均举行祭典。时间为仲月上丁,祭奠于后甲三日,先庚三日,取其文明之象。
笔者在学校读书时,曾几次随从老师参加祭典。祭典仪式非常隆重。主祭为县长,副主祭为教育科长和地方知名人士,同时也有各校部分师生参加。
祭典开始,由司仪主持,按秩序单逐项进行。其程序如次:
祭典开始,奏《咸平》曲,有乐无舞。初献时,奏《宁平》曲,有乐有舞。亚献时,奏《安平》曲,有乐有舞。终献时,奏《景平》曲,有乐有舞。彻馔时,奏《咸平》曲,乐作舞止。送神时,奏《咸平》曲,乐作舞止。
凡与祭之人,在典礼结束之后,都凭条领取一份祚肉。现在孔庙的原貌己荡然无存。为使后人略知其史迹,爰作琐忆一篇为记。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5-8 11:06:00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凭吊叶向高墓之忆

陈华光

1987 年金秋时节,福清县政协副主席林贞瑞、秘书长张志丰带领福清县政协委员一行 9 人前往闽侯县访问。9 月 8 日上午,闽侯县政协陈主席和秘书长张君祥等专程陪同我们到时洋镇墓亭村凭吊叶向高墓。那天下午,车从甘蔗镇沿福厦公路向南飞驶,越过乌龙江到达与福清交界的时洋镇后,向东转入村道,约行 5 华里,来到东台地区的墓亭村。接着在东台大队部召开座谈会,参加座谈的除闽侯县政协领导外,还有东台大队支部书记、支委、大队长以及当地老前辈陈斯焦、吴长春等 11 人。在会上,他们十分详细地介绍了叶向高陵墓及其被破坏的情况。至下午 4 时许又陪同我们到陵墓参观考察。
叶墓颇为壮观

据乾隆《福清县志•杂事志》“坟墓”条载:“叶向高墓,在台岭山,闽县方岳里。”台岭山是福清北部与闽侯县交界的山脉,方岳里即现在闽侯县时洋镇。叶向高墓座落在台岭山中,距山麓的东台村约 1000 米,距时洋镇和福厦公路约 6 华里。这里景色迷人,四周环抱林木葱茏的山峦,山间是翠绿如茵的草坪,山麓有一条清澈如镜的溪水缓缓淌流。其时太阳刚刚落山,余晖染林,钟秀通灵,远处的山峦却阳光熠熠,真是风景如画。
叶向高墓建在一座高约 50 米的山岗上,坐东北朝向西南。其背后有七座高约 50 米左右的小山,陈斯焦老伯说,这七座山是七星坠地,它们排列成半圆形,正好把叶向高墓围在中央,称为“群星拱月”。陵墓构筑十分雄伟壮观,从山麓至山顶共有七层,第一层面积最大,然后往上呈扇形,各层的面积逐渐缩小,最高一层墓埕长约 10 米,宽约 8 米。据陈斯焦老伯介绍,原来在第一层正面建有天启皇帝御赐的墓门石牌坊,其傍有旗杆石;第二层和第三层各立一对石虎和石羊;从第四层起墓埕全部铺上规整的石板,第四层两侧各立一对石人像;第五层又有旗杆石;第六层和第七层墓埕的四周均有石栏杆。叶向高的墓室在第七层墓埕后面,墓顶呈圆拱形,其直径约有 8 米。
从实地考察,当年叶向高陵墓依山起势,构筑宏伟,可惜后来陵墓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大跃进时开发“万宝山”,七层墓埕全部种上甘薯。墓地上的石板也被村民搬去建猪圈、厕所。而石人、石马、石羊等石象则被埋在地下。昔日壮观的陵墓已破坏得面目全非,只剩下荆棘丛生的一穴空冢。
眼看破败荒凉的叶相墓,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闷。不知谁采来一束野菊花放在墓前,算是对叶向高献上一缕哀思吧。这时晴朗的天空突然飘来一片乌云,潇潇洒洒地下了一阵秋霖雨,大家躲到竹簇下避雨。一阵山风吹得簇簇翠竹阿娜摇曳,刹时叶鸣萧萧,空气凉爽,令人情逸舒心。闽侯县一位同志打趣说:“福清乡亲来凭吊叶相墓,老天也动情,下了一阵雨。”大家听了都笑了,但我却没有一点笑意,看那荒凉的叶相墓,心中感到悲怆惆怅。
可悲的盗墓人

叶向高陵墓原有专人守墓,所以保护得很好。但在 1932 年,叶墓却遭到盗掘破坏,而盗者竟然是守墓人!这个守墓人名叫阮俊俊,他祖上都是叶墓的守墓人,他们与叶家关系亲密,阮俊俊的父亲就在福清县城叶佩丹手下工作。可是阮俊俊竟然起了歹意,他纠集 9 个人进行盗掘,因叶墓建筑极为牢固,他们无法打开墓门,后来花了九个晚上从墓室右后侧底部打开一个洞口进入墓室。阮俊俊胆大妄为,第一个爬进墓室,从里面打开墓门,然后把棺木拉到墓埕进行破棺。据吴长春老大娘介绍:墓室里有两个棺木,叶夫人的棺木己腐烂,而叶向高的棺木却完好无损,原来棺里有大量水银,因此叶的尸体和衣冠都保存完好。阮俊俊丧心病狂,不但盗走叶相口含的的宝珠和玉腰带,还将叶相的尸体毁掉。但是盗墓人并没有好结果,阮俊俊因水银中毒,全身靡烂,不上三天时间就暴毙了,另一位与阮俊俊一起爬入墓室的盗贼也同样惨死。另外七个参与盗墓的人,没有一个有后嗣。吴长春老大娘说:“掘叶相的墓,必定断子绝孙。”此话信然。
叶向高墓被盗掘五天后,叶家才得到消息,叶佩丹和福清县长立即来到东台村。因两个爬入墓穴的首犯已经死去,其他从犯均逃亡他乡,一时也无法查处。他们只好雇人把叶相棺木重新葬入墓室,并把基门封闭起来。
解放后,叶墓又多次被盗掘,因墓穴里已无物可盗,就转而盗窃墓砖。 但这些盗墓砖者并不平安。据介绍,1956 年,有个青年名叫陈水官专门盗窃墓砖,第一次人墓室脚中毒肿大,第二次入墓室腰骨折损,结果无法劳动,不上五年时间就死了。

墓志铭下落不明

叶向高陵墓的文物已被破坏殆尽,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叶向高的墓志铭。据介绍叶墓被盗掘后,墓志铭始终立在基门正中央,保存完好,字迹清晰。至 50 年代后期大跃进时,村民纷纷到叶相陵墓采石料,将所有的墓石都搬走了。当时有一位名叫刘泽民的血防工作者,他感到叶向高的墓志铭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担心被搬走毁坏,特意把它搬到闽侯县防疫站,1970 年闽侯县政府从螺州迁至甘蔗,该墓志铭据说也搬到甘蔗,但奇怪的是新迁到甘蔗的血防站里并没有这块墓志铭,闽侯县文化馆里也没墓志铭。此后他们又多次查寻,均不见墓志铭的踪影。从此叶向高墓志铭下落不明。
据东台村支部书记陈其宝介绍,叶向高墓志铭为黑油质岩精制而成,其高约 1 米,宽约 60 公分,厚度约 5 公分。墓志铭是崇祯皇帝亲笔御书,时间为崇祯二年(1729)。叶向高是天启七年(1627)辞世,可见叶相是死后停棺三年才入葬的。
崇祯帝御书的叶向高墓志铭,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后来我们多次与闽侯县政协和文化馆联系,盼望能够找到这块墓志铭,遗憾的是对方的回信均无好消息,总是说他们将努力继续寻找云云。但愿有朝一日能够重新找到这块墓志铭。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5-8 11:09:49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香港福清同乡联谊会创会四周年回眸

王华民

香港福清同乡联谊会成立于 1997 年 5 月 5 日,至 2001 年 5 月,已经走过了整整四载不平凡的历程。
1996 年的一个冬日,一群旅居香港的“福清哥”在德高望重的林老板(林绍良先生)感召下,聚集在一起共商如何为支援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会上,林老板倡议在香港筹组香港福清同乡联谊会,以便为家乡的建设事业担当搭桥铺路、穿针引线的角色,为福清人在香港交流感情、增进友谊、沟通信息、促进事业发展开辟场所。林老板的一番话,象冬天里的一股暖流,温暖着每一位与会者的心,他的倡议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于是,筹备工作随即展开。筹备小组组长公推杨伯淦先生担任,在筹募创会基金时,得到了印尼林氏集团(林绍良先生、林文镜先生)、林学善先生、林文光先生、许经凉先生等一批印尼乡亲的慷慨捐助,加上旅港热心乡亲的大力支持,创会基金的筹募很快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奠定了香港福清同乡联谊会成立的基石。
1997 年 5 月 5 日,在香港回归祖国前夕,香港福清同乡联谊会庄严宣告成立。经推选,杨伯淦任理事长,林民潮任监事长,名誉会长林绍良、林文镜、陈子兴、林学善、郑年锦、俞雨龄、许经凉、林文光;名誉理事长赖庆辉。
香港福清同乡联谊会成立后,积极参加迎接香港回归祖国的各项活动。1997 年 7 月 5 日,一届三次理监事会决定参加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嘉年华活动;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三日,同乡会向会员发出“关于筹款赈济内地水灾灾民的紧急呼吁”,’并捐赠河北灾区 5 万元港币,捐赠龙岩三明地区失明患者 1 万元港币,赠送福清侨中高考成绩优异学生李彬 1 万元,资助其升人清华大学。
1999 年元旦,香港福清同乡联谊会会刊《香江融音》创刊号出版。
1999 年 1 月 23 日,一届八次理监事会决定,组成“福清置县 1300周年庆贺团”,5 月 20 日至 23 日,庆贺团一行 15 人应邀回家乡参加福清置县 1300 年庆典暨福州九九国际招商月福清专场大会。
1999 年 12 月 30 日,香港理监事和顾问举行迎千禧联欢晚宴,杨伯淦理事长宣布,世界福清同乡联谊会正式迁港注册,世联会刊《世界融音》创刊,在港出版。
2000 年 2 月 19 日(农历元宵节),香港福清同乡会组成 50 多人代表团回家乡参加世联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世联换届选举中,香港同乡会两届连任理事长杨伯淦当选为世联第三届常务副主席,名誉理事长赖庆辉、顾问朱正、许经凉、林学甫、陈隆基、监事长林运茂,副监事长韩国龙当选为副主席。
5 月 5 日,香港同乡会假北角幸福楼酒家隆重举行创会三周年纪念,并捐款赞助《灞陵伤别》晋京展演。12 月 3 日,同乡会组团前往澳门祝贺澳门福清同乡会创会一周年并参加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一周年活动。
2001 年 5 月 6 日,香港福清同乡联谊会成立四周年志庆暨第三届理监事就职典礼晚会在香港北角敦煌酒楼举行,世联常务副主席林文镜、郑年锦,副主席陈水云、林金楢、姚忠从、王良强、陈泽旺、陈蒲生,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庆贺团、澳门、台北福清同乡会、广州地区福清校友会代表、乡亲共 500 多人出席晚宴,新任理事长王良森先生致辞,表示将尽全力团结同仁,搞好会务,不负众望。
(据《香江融音》第 9.10 期)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5-8 11:12:09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新厝民间文娱活动见闻

王锦照、陈文宝

地处福清与莆田交界的新厝镇,全镇共有 16 个村,除棉亭、东楼两个村靠近渔溪讲福清话外,其余 14 个村皆讲莆仙话。因此,这里的风俗、民间文化娱乐活动与福清有别,但与莆田也不尽相同。
新厝镇民间传统的主要节日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大同小异,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节等。但其中也有些民俗活动有其自己的特色,兹分述如下:
元宵点木塔
庆元宵佳节时,各家张灯结彩,在大院中间叠木塔,放鞭炮燃烟火、燃点木塔。这一节俗活动与福清各地的中秋烧瓦塔又有不同。木塔高约 2一 3 米,村的中心娱乐场所的总木塔高 6 米以上。元宵之夜,9 点时各家各户男女老少集中到中心娱乐场看燃点木塔,火光冲天,烟花满天,鞭炮、锣鼓震地,男女老少提着灯笼,举着彩旗在中心会场跳跃狂舞,祈求来年吉祥如意,国泰民安。人们从中心会场出来后绕村境一周回到各家庭院中放烟火、鞭炮、点燃小木塔。一直狂欢到深夜。
举办“头尾座”
“头尾座”是江兜村庆元宵的一种特有的文娱活动形式。每年正月初四,这天各户派户主集中到中心会场抽签定“福”字,那一座抽到“福”字,那一座为头座厝的东道主,第二座为尾座厝。凡头尾两座厝的东道主在元宵节这天,要搭彩门,挂彩灯,展出文物字画、珍宝古董举办文武宴,四大、八小、七十二盘青果,三十六海昧,用米、豆、粉制作民间造型精湛的艺术食品供人观赏。每年福清、莆田附近村庄村民纷纷涌来观赏。
舞九鲤
九鲤实际是舞九种水中鱼类的模型灯,一般包括鲈、鳓、鲤、鲫、花鱼、金鱼这九种鱼类模型灯。这种灯的做法是用竹扎骨,外糊白纸,上彩画成。以前灯内是烛台,点上蜡烛,现内装电灯。鱼灯装有木柄。舞时一人持龙珠状小龙灯,另外九人每人持一鱼形灯,龙灯居前,鱼灯在后,金鱼灯殿后。九鲤灯舞,分成游水、觅珠、抢珠、围珠、跳龙门等几段动作。记得 1957 年,我到东岙看全村人舞九鲤,盛况空前,元宵节前十天,家家户户动手扎九鲤。元宵节这天夜晚,全村人都手提自己扎的鱼灯,样式多样,集中在村中心会场,8 时正开始围着火堆起舞,然后游行到各家各户去。解放前全光贤里有七个九鲤灯队,现在仅存破灶村后底一个九鲤灯队。
跳五兽
五兽指狮、麒麟、角端、猸秋、象五种兽类,每只灵兽. 由 2 人表演,舞时一人耍球兼指挥,动作有草绳拼,五线圈、四门底、憩毛、咬虱、抓痒、打滚、吐雾等。解放前全光贤里有五个队,现在只存硋灶下角和中角二个队。
车鼓队
车鼓队成员 30 至 40 人不等,有单一男队,有单一女队,也有男女混合队。着装统一。乐器为钹、锣、大鼓,按“嗏、咚、锵、赛”、或“锵、咚、咚锵、锵咚赛”的调式节奏反复地敲击,车鼓队员一边敲击乐器,一边迈着舞步,中有一人持着彩铃衔。由于阵容浩大,音响极强,能造成一种极浓的节日气氛,各行政村吉庆场合,多有车鼓队出现。解放前也有车鼓队,但形式简单、演奏花样不多。自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新厝各村车鼓队象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十六个自然村有十四支车鼓队,规模大,服装款式鲜艳美丽,表演形式多样,演技精彩。许多海外华侨纷纷捐资购置服装,邀请莆田县民间老艺人前来传授表演技巧。江兜村、新厝后屿村华侨捐资都在四万元以上给村里车鼓队作为建队基金。每年春节车鼓队都在中心会场表演一场精彩节目。97 年庆香港回归大会,新厝镇政府举行全镇各村车鼓队表演赛,参赛的有 14 队队员 500 多人,观众近万人观看各队表演,盛况空前,是历史上队数人员最多的一次。江兜村和双屿村还被推荐参加市里表演,受到市领导的好评。近几年凡有海外华侨观光团回国观光,车鼓队都前往迎接。华侨和台胞回国办企业、办公益事业剪彩,车鼓队都会一马当先到场表演一番,增加喜庆气氛。有的华侨、台胞回国为双亲庆寿,车鼓队也会前往表演祝贺。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5-8 11:14:39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江阴婚俗二三事

严 曦

在江阴岛,新娘入门后就有走桥采花,有例行“出厅”和“下灶前”等风俗。这个风俗流传很久,至今在下江阴一带仍很盛行。
走桥采花。由下老姆(伴娘)带新娘(俗称新人)走出灶前,行“走桥”仪式。所谓“走桥”,就是用数张长条椅,间隔排列为“桥”,中间留一段距离,当新娘走到条椅尽头难跨入另一张条椅时,则由新郎背她或抱她“过桥”,直至洞房门口。这时观众为之喝采欢笑。接着,洞房门口由一位被人涂为黑脸的长辈扮为“桥头师爷”模样,双手捧着鲜花挡住门口,当场考问新娘的家庭身世。答毕,新娘含羞地伸手采取一束鲜花,俗称“采花”。此时这位“桥头师爷”就高声唱道:
新人采花笑咪咪,好象桂英赛当时,
桂英临阵舞铁棍,身上还背双孩儿。
新人采花亲朋夸,好女送到男人家,
天成佳偶牵红线,美满良缘传佳话……
唱毕,新郎、新娘在一片祝贺声、鞭炮声中,欢欢喜喜地携手跨进洞房。
出厅敬祖。早饭后,新娘由下老姆引路至祖厅,敬拜夫家的祖先灵牌。拜完,新娘就取出新嫁衣,赠送给祖父母和公婆各一套,有的还加赠公婆金戒指各一粒,以示孝顺长辈,这时在场看热闹的亲友们为之赞颂,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气氛。
下灶前。在下老姆的陪伴下,新娘从祖厅走进灶前(即厨房),扎挂围裙,动手做饭菜,由女辈亲属辅导,叫“试鼎”。做饭菜时,灶前内围着亲朋女辈,观看新娘烹调技艺,实际上就是对新娘的实践考试。江阴岛新娘下灶前烹调的一道特有饭菜,就是调蕃茹粉,佐以海蛏(或海蛎),豆腐、赤肉丝、葱蒜等。料汤煮沸后,调入稀淡的蕃茹粉,配好味道,成为一大锅美餐。煮好盛满一碗又一碗,由家人分送给同族亲属邻里,让大家一起品尝味道,在烹煮蕃茹粉过程中,下老姆边看边唱:
新人下灶前,家兴妇道贤;大碗重细碗,婆婆好教管;大钵重细钵,婆婆好调拨;鲎杓转鼎乾,新郎赚大钱;鲎杓转鼎底,新人好做奶;火钳灶腹叉,新人会当家。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5-8 11:16:14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七月半烧纸节俗谈片

田 由

福清地处福州与莆田两市之间,民多迁自闽南泉、漳二地,故以福清的节俗亦兼蓄福莆且保留了泉漳地区的风俗,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节俗,七月半烧纸便是其中之一。
提到七月半,先应从道教的“三元日”讲起。按道教的说法,一年之中有三个“元日”,即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上元日乃天官赐福之日,中元日乃地官赦罪之日,下元日为水官解厄之日。
地官全称为“中元二品七令地官赦罪清虚大帝”。据道藏《三官经》称其“居北都宫中,主三界十方九地,掌理八极四维五岳,考众生祸福之机,核男女善恶之籍。”不但主人间祸福,而且负责神鬼升转,特别是他可为人鬼赦免罪过,故以受人崇拜。
同时,佛教也把中元称为“盂兰盆节”。按佛经说法,盂兰盆节是梵文“救倒悬”的音译。据《盂兰盆记》载:“目莲看到己经死去的母亲在地狱中受尽苦难,如处倒悬之中,她虔心求佛救度,释迦牟尼佛祖示他在七月十五日僧众安居终了之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以引善事,可使母亲因此解脱地狱之苦。此后佛教信众据此神话故事兴起了盂兰盆会,也称盂兰盆节。
由于佛道二教都把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定为“为人赦罪”“解脱先人地狱之苦”的日子,故以中元节便成了“鬼节”,一切节事活动均与祭祀祖宗,祈求上苍赦免其罪,使其免受地狱之苦而进行的。
福清中元节最普遍的节事活动是烧纸。是日中午,所有人家都要备十样果蔬、十盘菜肴,并酒水等食物,供于祖宗灵位之前,并燃烧金银、元宝、纸钱之类冥纸,合家跪叩,以示对祖宗的纪念。有新逝的人家,女眷还要在祭礼厅中哭诉死者死后给家人带来的痛苦。
此外,各地宫观无论佛道均在此日开门设道场蘸坛大做法事。民众或独家或集资捐献资财以供法事之用,并由主持法事的僧道向上苍祷告,以求上苍庇佑生者,赦罪死者,令死者免受苦难早日升转。规模大一点的寺观还要施斋僧道,放焰口,放河灯(或孔明灯),请巫师(福清方言称为“洞籽”)表演上刀山下火海之类戏法,形成了庙会性质的节日活动。
五十年来,七月半节事活动中除了烧纸祀福、祭祀祖宗尚存外,其他大型道场均亡废,唯近几年来有些地方又有所回潮。对此事活动加以引导,适当保留其缅怀祖宗的民俗部分,剔除其迷信的糟粕部分,仍可化腐朽为神奇,作为一种文化资产保留下来。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5-8 11:18:00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福清食俗中的“更顿”

田 由

福清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山海相逼,河流短浅,多山少田,苦旱缺水,加上人口多,故以历来是缺粮少食的地区。旧时,福清人的饮食十分粗陋,一日三餐多以番薯、番薯干以及番薯加工的副产品番薯粉之类为主食,尤其是龙高、江阴一带许多人把吃大米干饭当做一件十分奢侈的饮食享受,一年之中能在年节吃大米干饭,已是相当好过的人家了。不少人病时也吃不上大米稀饭,甚至一生吃过的大米稀饭也是历历可数的。至于就饭的莱(福清话叫“配”)就更加稀缺了。大多是一些农家自产农产品加工而成,或是自家讨小海的海产品。如菜干(萝卜干)、酸菜(醃芥菜),芋梗(芋韩)、咸鲄之类。这方面曹铭安先生已在《三餐话旧》一文中有简单介绍,本文不再赘述。
在福清食俗中,有一种十分独特的现象——“更顿”。也就是一般农户,每日三餐中早、午两餐基本上是以番薯就简单小菜为食。而晚餐家家户户都要煮一餐以小杂海味、青菜加少量粮食的所谓“好暝”,俗称“更顿”。更顿的品种有:
1、咸靡或咸饭:即以小杂海味(主要是牡蛎等)加青菜,掺加在大米中煮成菜稀饭。这是稻谷区的主要更顿品种。如果在稀饭中加入小芋,则称为芋靡。加入番薯块则称之为番薯菜靡。如果把上述各种咸靡煮成干饭,则分别称之为咸饭,芋饭和番薯饭。
2、调番薯粉:即先煮好一锅咸青汤,再在汤里加入调成糊状的番薯粉,有的还加上一点碎米粉,碎面条或碎豆签,煮熟即可。如果再加上用番薯粉调和鱼、肉、蛏、蛎之类的荤菜,撮成块状物,俗称撮粉,比调番薯粉的品位则高一层。
3、耍“粿”:把大米或米碎用石磨磨成细粉,用水调成糊状,再把米浆倾抹已经煮沸汤水的锅边,形成一片片米浆薄片,即福州地区的鼎边糊,如汤料中有青菜、肉丝、海货并加盐则称为“料粿”。如汤料白开水,煮熟后加上白糖,则称为“白粿”。
4、煮米粉:在青菜、肉丝、海杂熬制的汤料里,加上大米粉,则称大米粉,加小米粉则称其小米粉。如加上芋则称之为芋米粉。
5、煮切面:即北方的手擀面。汤料与煮米粉相同,只是主食是农家自种的麦子磨成粉(不去麦麸)调水用手工擀制的面条。
6、煮豆签:汤料与煮米粉相同,不过主食是用豆(大豆、豌豆、蚕豆等均可)粉加粉、番薯粉赶制的豆签,风味独特,现在是福清地方风味之一。
7、番薯咸、薯靡、薯靡白面:如曹文所述,不赘。
8、老鼠仔:用碎番薯干舂碎磨粉,加水捏成一个个如小鼠一般小块,置于“竹蓖”上蒸熟,就青菜汤当主食。
9、咸“糜”:即在煮粥时,加上佐料,煮出带咸鲜味的稀粥。
10、咸“飰”:即在煮干饭时,加上佐料,煮出带咸鲜味的干饭。此外,穷苦人家还在不接的三九五月,用青菜、番薯叶、甚至菜等为主料煮成荤汤为主的咸食,也可以称为更顿。
“更顿”习俗形成与福清过去缺粮有关,每天煮一顿青菜为主料的“好暝”,一年就会省了不少粮食。回忆儿时在农村,每天傍晚家家户户炊烟四起,从灶间里飘出各种喷香的饭菜味,引得唾涎,农村“更顿”习俗中还有邻里和睦的意味,不管哪家煮什么饭菜,大家都端到院埕上一边聊天一边吃,每每还端一小碗让邻居的老人小孩也品尝一下,其乐融融,至今犹有温馨的回忆。
随着人民生活提高,更顿的习俗大多数地区已经渐渐淡,目前仍在比较边远的农村尚有遗存。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5-8 11:20:11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光饼”小考

贾枚

光饼,是福清十分遍及的地方小食,其制作用料及方法,《福清文史资料第 19 辑》有倪朝铭先生的文章作了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许多有关介绍福清光饼的文章中(包括作者的几篇)都提及光饼与戚继光的关系,认为福清光饼的创始人是那位名闻中华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并因此而衍生了许多十分引人的民间故事,以及后人编排的“民间舞蹈”等。
笔者最近在考研福清方言词汇中无意发现,把光饼的发明加给戚将军,其愿望是好的,作为民间故事完全可以,但作为史料却缺乏证据,其理由如次:
一、福清人称“光饼”为“缸饼”,而非“光饼”。笔者在福州也见过福州人称之为光饼的小食,其形状确是“光”饼的没有芝麻,而有芝麻的饼则称为“麻饼”。而福清话中称光饼为“缸饼”,笔者以为这是因为较原始制作光饼是用饼炉,则是一个以大瓦缸为内腹的烤炉,从“缸”内烤制的饼称“缸饼”名符其实。而福清话中“光”与“缸”差别甚大,不可能混淆。
二、戚家军在闽作战,历经三大战役,戚继光且有一段时间驻军福州,在闽期间其作战都极其艰苦,军民可能都要忍饥挨饿,何以只有到福清才创制“光饼”。
三、史志无载,查明清两代福建省、福州府及福清县各种史志,对戚继光抗倭事记载详备,而对“光饼”之轶闻均只字不提,这绝非作者错失。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作为民间故事,把光饼与戚继光联系起来并无不妥,但作为史料却显得十分牵强。不能作为正史广为传播。因为有关“光饼”的资料很少,愿同好者提供更充分的资料作为佐证,以释疑团。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5-10 08:53:33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福清道教史话

刘福铸

道教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一般认为它形成于东汉顺帝时代(126-144),至今已有 1800 多年的历史了。道教是多神教,其思想渊源包括古代的鬼神崇拜、巫术、神仙方术、黄老学说、阴阳五行等等。道教尊奉的神祗体系十分庞杂,既有所谓“三清”、“四御”主神,又有众多的诸天帝、仙官、功曹、法师乃至于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城隍、土地等等。此外还有难以计数的各地历代产生的道教俗神,如福州地区的何氏九仙、临水夫人陈靖姑、水部尚书陈文龙、照天君、裴真人之类。
福清作为福州属邑之一,其道教传统文化与福州有很大的一致性,或者说福清的道教史也就是福州道教史的一个组成部分。遗憾的是新编《福清市志》虽列有《宗教》专卷,其中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皆列有专章,但独缺道教内容,它给人的感觉似乎是福清没有道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实际上道教传入福清可以追溯至汉代。相传汉代正一道鼻祖张天师即张道陵(一说为其弟子赵升)曾乘铁船渡海,至福清光贤里余坑舍舟陆行,屡显灵异,后人建昭灵庙以祀。福清道教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也不乏有影响的人物。福清许多建筑虽名“寺”,其实是道教庙宇或为道、释神祗混祀之庙。如西涧寺、竹溪寺、香灯寺之类。
笔者现据所闻见,缀成此文,虽为一鳞半爪,但抛砖引玉,尚期知情者不吝补苴罅漏。
一、神祗举要
三清尊神:道教崇奉的最高神祗为三清尊神,即所谓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福清历史上的正规道观,如五代石竹山灵宝观,宋代玉融山灵宝道院、海口福真观等,应皆奉道教三清。现在的石竹山道院,建有三清殿,亦是崇奉三清尊神的。
但福清道教所奉祀的神祗,大部分还是属于道教俗神,其中影响较大者,主要有以下一些:
何氏九仙:传说为汉代何氏九兄弟,自江西临川入闽,“始即石竹、鼓山居焉。月余游莆,谒胡道人”。后至仙游九鲤湖侧炼丹,丹成,各乘赤鲤成仙。人称“何氏九仙”或“九鲤湖仙”,祈梦最为灵验。据说福清石竹山为九仙行宫,故亦以祈梦灵验扬名。福清奉祀何九仙的重要庙宇,除石竹山外,还有瑞岩九仙楼,叶向高曾作《重建九仙楼募缘序》,今己重建。另江阴祖师岩九鲤寺,亦奉祀何九仙。
城隍爷:道教将其列为地祗,认为是“剪恶除凶、护国安邦”之神。明代福清曾筑有五城:即洪武间所筑之镇东卫城、万安所城,嘉靖三十三年(1554)所筑之县治融城,嘉靖三十四年(1555)所筑之海口民城,嘉靖间所筑之化南民城,隆庆间所筑之沙塘民城。已知县城、镇东城及万安城皆曾建有城隍庙。其余两座情况待查。
五帝:瘟神。今俗语骂人犹言“五帝搦”。传说福州地区的五帝,为张、钟、刘、史、赵五灵公,又称五圣、五通、五瘟王爷等。融城旧有东、西、南、北、中五涧寺、北隅五帝堂、龙山庙等,即主祀五帝。
吕祖:即吕洞宾,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元代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全真道奉为北五祖之一。融城原有规模宏大的吕祖庙,近年已拆毁。
关帝,即三国蜀将关羽,宋代始封为神,明代加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运震天尊关圣帝君”。民间亦把关帝奉为武财神。
天后:女海神,又称天妃,俗称妈祖。传说原为宋代莆田湄洲岛一渔女,在海上救父拯兄,28 岁升化为神。历代屡为褒封,元代封天妃;明封天后;清封天上圣母,列入朝廷祀典。
临水夫人:即陈靖姑,又称顺天圣母。传说原为唐代福州下渡一年青女巫,得道于古田临水洞。南宋时得赐“崇福昭惠慈济夫人”,加封“天仙圣母青灵普加碧霞元君”,为保赤救产女神。五代闽王又赐宫女 36 人为临水弟子,后称三十六婆姐或娘妈,为陈夫人配祀。旧时海口毓麟宫、镇东城隍庙等即主祀或配祀临水陈夫人及三十六宫娘妈。
文昌帝君:据说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旧时县城北隅文昌阁、瑞峰山文昌宫、万安文昌祠、石竹山文昌阁等皆奉祀。
东岳大帝:全称“东岳天齐仁圣大帝”,即东岳泰山神,世奉为治鬼之神。倡建于宋代的海口覆釜山的东岳行宫,即主祀东岳大帝。
九使:纠察神。旧时黄檗山、福庐山等处,有九使宫、九使庙。尚有其兄弟十使、十一使。
真武帝君:简称真武,又称玄武,也称玄天上帝,为北方之神。旧时北门外真武祠、宏路真武殿、海口真武殿(后改圣帝殿)、蒜岭武当别院等,皆祀真武。
五显灵官:福州地区相传五显神以救母罪惩,与目连救母同称大孝,登正果成仙。旧时融城五显堂、占阳五显宫皆祀五显。
大王境神:旧时各城镇乡村皆建有社境宫庙。据清施鸿保《闽杂记》说:“境犹之社,福州社庙皆谓之境。”所谓境,既指里社宫庙,也指该社庙迎神赛会时巡游的范围。如今许多境庙已重修,主祀大王或境神,如英俊大王、金墩大王、元明大王之类,皆为土地神、下界爷之属的一方小神。福清社境甚多,可参见余长通先生《福清社境知多少》一文(《福清文史资料》17 期),此不赘述。
民间信仰奉祀的各种神、仙尚多,如玉皇大帝、雷公电母、十殿阎王、黑白元常、财神灶君、门丞户尉等等,还有各行业祖神和地方神抵祗,如魁星、田公元帅、鲁班、扁鹊、拿公、灵官、尊王、判官、舍人、真君、太保、帝爷、元帅等等,各种杂祀,多不胜举,有的来源有史可稽,如九使、十使、十一使本为蛇神。拿公为地方护佑神。但也有不少地方杂神已难查清来历。
二、历代主要道观宫庙和遗迹
九仙观:在石竹山,又名九仙阁,明万历叶向高重建,称九仙楼。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重修,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修,称仙君楼。近年又重建。历代皆奉祀何九仙。九仙阁为闽人祈梦之所。明王世懋《游石竹山记》云:“闽人祈梦,以秋往九鲤湖,以春往石竹,石竹是九仙离宫,为行春治所耶。”
按石竹山除著名的九仙庙宇外,属于道教的建筑,目前还有石竹道院、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玉皇阁(供奉玉皇大帝)、土地厅(供奉福德正神)、观音殿(供奉慈航真人)等。
福真观:史载在县东方民里海口,宋元祐七年(1092)建,道士林知源创建,宋政和二年(1112)赐额,八年(1118)重修。殿西隅有丹井,为林知原炼丹之处,据说井水可以疗疾。古代道会司设于此观。现侧有孔子庙,号丹井书堂。
玉峰道观:《县志》作“玉封道观”。史载在县治之西塘边,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十五年(1365),明代永乐八年(1410)重修,清代废。
灵宝观:史载原在石竹山,为五代林真人炫光舍产业所建,北宋绍圣二年(1095)迁建于水南玉融山。
灵宝道院:史载在县南玉融山之阴,南宋绍圣二年,灵宝观自石竹山迁建于此,初沿用原观名称。宣和三年(1121)改称灵宝道院,时福清知县兴化人曹绩书院额。乾道九年(ll73)时任福清知县、后任丞相兼枢密使的浙江县鄞县人史浩重修。
芳林道院:史载在县东文兴里小孤山,宋咸淳间里人林斤建于北梅亭之南畔,匾曰“三教堂”,即隐士林公遇(寒斋)之家,内有林和靖寒斋祠。
水南观:史载在新丰里水南村,又名朝元堂,建于明代以前。
佑圣宫:史载在县南时和里,创建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
观音堂:史载在县城西门内,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的。清雍正年间重修。按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曾诏改观世音菩萨为观音大士,并入道教,故民间的观音堂也属道教。
县治城隍庙:已毁,址在今融城城隍街。宋康定元年(1040)知县郑孟宾创建,历代屡为重修。道教以城隍为幽冥世界府县地方之神,据说县城隍原为万安里土神。明洪武三年(1370)诏天下各县城隍庙,皆祀监察司命显祐伯。六月,又诏书各处郡县,城隍神号统一只称某府某县城隍之神,福清亦然。
海口城隍庙: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倡筑海口镇东卫城,时福清县治尚未筑城,而镇东城因先筑成,故随城立城隍庙。庙原已颓圮,八十年代重建,主祀威灵公周苛。
万安城隍庙:明初在东瀚万安建所城,随城建城隍庙。其庙已随城弃而毁。
天后宫:海口镇东城天后宫、贤福境下江灵慈庙、瑞峰寺天后殿、龙田镇天妃宫、瑞亭天后宫、旧万安城及沿海村镇多有奉祀天后的宫店和殿宇。
武当别院:在新厝镇蒜岭村,创建于明天启五年(1625),宰相、莆田人周如磐题额,今犹存。庙宇近年已重修一新,后殿附建有雪峰寺。庙为莆田黄石北辰宫分炉,北辰宫祀玄天真武上帝,额曰“武当行在”,故此庙称武当别院,亦主祀玄天上帝。
关帝庙:上迳步履(玻璃)岭、新厝硋灶、古海口民城、万安所城及下堂、东台等皆有奉祀关帝的祠庙。
昭灵庙:《八闽通志》、《闽都记》及府志、县志均载在光贤里(今新厝)余坑山,唐(应为宋)天禧元年(1017)邑人高贇率众倡立,奉祀汉代乘铁船渡海于此登陆显异的妙应督佑灵济真人。元代庙废,明代重修。宋《舆地纪胜》载昭灵庙有六月“张公酿酒风”之俗,其下尚有“海涛漱激为龛岩玲珑之状”的“卢焦石”。据说采其石必致神之谴。按《闽书》载余坑山在福清塘屿。
元明王庙:史载在县治之西,始建于宋元祐二年,神姓陈,生而有功于民,为神,曾得闽王封爵。能镇妖。
都巡感应庙:史载在县治西隅撒行街,创建于唐乾符间,祀唐威武军都巡检使许忠。据传神能御寇、灭火。
东平王庙:史载在溪头村,祀唐忠臣张巡。张原为雎阳太守,拒史思明,城陷不屈死。民间奉为神。
协济庙:在一都龙屿,始建于五代。宋状元黄定曾作记。今已重修一新。祀张大郎、季大敷、大王公妈、判官、吉使、福德正神等。
昭应庙:在渔溪,始建于五代,宋绍兴二十年(1150)赐额,祀通感王虞雄。虞原为五代闽王牙将,与海寇战,阵亡虞溪(今渔溪),死后立庙,封祀为神。据说“甚著灵异”,南宋时增祀文学家林希逸,故其庙又俗称文武名祠,清代重修。
东岳庙:在海口覆釜山,又称东岳寺,《闽都记》称“东岳行祠”。主祀东岳大帝。始建于宋嘉定八年(1215)明代重修。《续海口志》收有《重修东岳庙碑记》一文。
孚应庙:史载在遵义里石尤义泉岭。据说神姓陈,有法术,能禁虎暴。为神,宋淳祐间诏封“显济灵祐侯”,夫人殷氏于元时封“协祐夫人”。
灵溪宫:在新厝凤迹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据说原祀唐忠臣张巡,今祀自公圣侯、姚公元帅等。
祈福堂:史载在海口,主祀五显灵官。
灵著王庙:史载在县城西隅,宋代邑人林少卿倡建,祀唐鹰扬将军、开漳圣王陈元光。
忠懿王庙:史载在浔洋里,祀闽王王审知。
太保庙:史载在海口官贤境,祀唐忠臣雎阳太守张巡。
龙山庙:在县东北隅龙山,明代建,祀五圣。
山川坛:址在东门外龙首桥之右,为古代官祭太岁风云雷雨山川诸神之坛。
社稷坛:址原在南门外右半里,后移县治北隅鹫峰山麓,再移旧较场、北隅文昌阁西等处,为古代官祭社程神之坛。
邑厉坛:址在小北门外约一里,为古代县级官祭所谓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之处。
乡厉坛:共三十六处,分布于全县各里,为古代各乡里祭厉鬼之处。
仙坛:史载在县西南安香里灵峰、双髻峰,皆有仙坛。
五周岩:史载在方兴里福清与闽县交界处,上有棋盘等仙迹,相传古有兄弟五人隐此,后来俱得道成仙。
七仙岩:史载在遵义里,相传古时有七仙隐此,岩洞犹存。洞口虽狭而其内可通长乐县界。
仙举岩:史载在新宁里福清与永泰交界处,和灵石九叠峰对峙,相传古有仙人隐于岩头,仙迹犹存。
仙井:有多处。据府志、县志载,县城西北方兴里、石竹山、鹿角山、天竹寺、瑞岩山、磨石、上迳、烽火山等处皆有仙井。
丹井:史载在方民里海口城之福真观内(一说在福真观殿西隅)。为宋道士林知源炼丹之井,井水可治人疾病。
丹灶:史载在石竹山、拱辰山(牛角山),皆有仙人迹、炼丹灶。
石锣:史载在光贤里,相传古有仙人隐此。
横山潭:史载在渔溪,相传潭旁有巨大仙人脚印两个。石上隐见双字,其大盈尺,乡人祷雨,每有灵应。
无患溪:在石竹山下。相传五代林真人以此溪水治疗病人,故名。另外,林真人在城南五马山也有遗迹。
三、历代著名道士
道教传入福清,可远溯汉代。据《真仙通鉴》说,汉代道士赵升,师事道教正一派鼻祖张天师(张道陵),后在白日升天成仙。据《闽都记》、《闽书•方域志•福清县》、康熙《福清县志•山川》载,汉张道陵弟子赵升曾隐居呜鹤山下,尝乘铁船抵达浮山,憩于磐石之上,留下竹篮履杖、巨迹鹿踪。宋天禧元年(1017),邑人高贇率众在塘屿余坑山下立“昭灵庙”以奉祀,皇苟中陈良为记,熙宁十年封真人,绍兴八年赐额,元时废,明洪武三十年重建。《福州府志•坛庙》及《福清县志•杂事》则皆载来融真人即张道陵(张天师)。又谓余坑山在福清光贤里。明黄仲昭在《八闽通志》中作了考证:“灵昭庙,在光贤里余坑。相传营张仙师道陵乘铁舟抵浮山,舍舟而陆行,憩于盘石,陟而北,留巨迹、鹿踪于苍石之上……按《莆阳比事》:真人姓赵名升,师事张道陵。流俗相传遂以为即张道陵,误矣。”但不管是张天师或是赵升,他们都是汉代与福清有关的道士。赵升是否为福清人氏,已不可考。汉代的何氏九仙,也是与福清有关的成仙道士。其事迹在闽中流传十分广泛,此不赘述。
唐代始,福清已有道士异人之记载。宋代除徽、钦二帝外,其余七帝均竭力扶持利用佛教而冷落道教。据《三山志•僧道》载,当时福清县有在籍僧人 1700 人,而正规道士则只有 7 人,但这显然未包括民间道士。元明时福清道士具体人数无考。清代有道士 300 多人。民国时还有约 80人。解放后降为 20 多人。文革时期,道教活动停止。近年又恢复活动。古代管理全县道教的机构为“道会司”,址在海口福真观,设道会一人,以道行高踔之修行道士充任,官府给观田 30 亩。现任石竹道院道长谢荣增为本市道教负责人。以下是一些见于文献记载的历代道人道士。
刘孙礼:福清人,传说唐僖宗时,黄檗山有巨蟒为祟,孙礼妹刘三娘姿色妖艳,被蟒精摄入洞中为妻。孙礼誓伏蟒精,乃弃家远游以学道术。后得遇异人,授以驱雷秘法,归与蟒斗。是时其妹己与蟒精生十一子。孙礼杀其八人,妹为蟒请命,孙礼乃留其三人。此三子后皆为神,称九使、十使、十一使,闽中往往立庙为祀。事见《黄檗山志》引陈鸣鹤《晋安逸志》。
刘尊礼:福清仁寿里(今属海口)东刘人。生于唐武宗会昌元年(841)。生平正直不苟,待人无欺,养直修炼,逢异人授以方术。昭宗天祐年间(904-907)于五月初五日在五周岩升天。事见《三山志》、《福清县志•仙释》、《福州宗教志》等。
林炫光:原籍邵武,五代朱梁时居福清石竹山炼丹,后舍宅为仙井寺,以产业修灵宝观。据说林炫光仙丹炼成后,骑白虎白日上升,世称林真君、林真人。《福清县志续略》还说林真君是何九仙之舅。以上事见《三山志》、《闽书》、《福清县志》等。
林知源:宋代福清道士,居海口炼丹修炼。元祐七年在海口创建著名的福真观,政和八年得赐观额。事见宋《三山志•寺观》。
张道人:其人似道似僧,亦道亦释。宋浦城人何薳《春清纪闻》一书列有《张道人异事》、《胥魁诗对》等数段文字记载其传说,兹择一二。张道人,宋代福清人,佚其名,本为樵子,一日樵归,于山道遇二道人对弈,乃弛担观棋。棋者原来是仙人,他们告诉张说,你原是与我们二人一同学道之人,今尚滞留人间,现有意欲携你同去。张“忽醒然悟解,通知宿命”,回答说:“我安能从尔学神仙也,我将学大乘法为浮图氏,不久吾师至矣。”并说其师父是秀州崇德福岩寺真觉大师志济。翌日张入城市,以相字为名,而言人祸福,十分灵验。后志济至郡,张果投之祝发,但郡人却仍皆称之为“张道人”。道人后来募修佛宇,作法救郡署大火等,颇多异事。张道人还是个十分幽默之人,时“郡有胥魁,其性刚悍,素为郡人所恶,偶以年劳出职,既府谢而出,跃马还家。道逢道人,冲突而过,既而内不自安,下马挽张,且求偈言。张于茶肆中取纸,大书与之,曰:‘畜生骑畜生,两个不相争;坐者只管坐,行者只管行。’胥魁览之大惭而退。”事见《春渚纪闻》卷三、卷七。
周颐真,宇养元,元代著名道士,福清人,世称兰室先生,至元中,徙永嘉。据说周于少年时即得遇西蜀异人,授给奇书及壬遁返闭之秘法,自号山雷子。后又从开元观道士蔡术,嗣学灵宝法,大凡玄学,能运用《周易》进行变通。元惠宗元统二年(1334),当地大旱,郡人请他祈雨,颐真默运雷电出袖中,“雷雨随至”。不久,有人诬其左道,将被辑捕,乃挺身立州桥石栏侧,捕者竟不能见。事见《闽书•方外志》、《福清县志•方伎》等。
何氏子,明末清初福清人,据说他曾邂逅异人,得食仙橘,“遂辟谷”(道教修炼方术,不食五谷而生存)而又能“佣力养母”(受雇出卖劳力以奉养母亲),大家都称他为神仙,但他并不乐意接受,称他孝子,他才不会生气。入清后,母卒,何亦仙蜕而去。何母在世时,曾为何氏子找了个漂亮媳妇,但何子却以有病作托词,坚决不同意成婚,因此他也就没有了后代。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伦理道德衡量,有人提出何可称“仙”而“不当称孝子”。事见《福建通志•道士传》引清陈庚焕《剔园初稿》。
四、历代道教学者
林栗,字黄中,又字宽夫,融城人,宋绍兴十二年(1142)进士,著《周易经传》36 卷。
黄祖舜,字继道,邑之东瀚大壤人,宋宣和六年(1124)进士,著《易说》1 卷。
林万顷,字叔度,邑之大湖溪下人,南宋理学家陈藻曾听其解《春秋》、《周易》,著《易解》3 卷。
按《周易》又称《易经》,简称《易》,既是儒家经典,也是道家经典。两汉时《易经》被谶纬化,魏晋时被玄学化,易纬著作是道教重要典籍门类之一。
林亦之,字学可,号月渔,海口网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官赠迪功郎,为东南理学艾轩学派祖师林光朝之高足。著《论语考工记毛诗庄子解》及《庄子奥解》。
按庄子即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庄周,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其许多思想被道教吸收、附会和申引。庄子亦被道教徒神化。唐天宝元年(741)二月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亦改号《南华真经》。宋徽宗又曾封庄子为“微妙元通真君”,使他在道教史上的地位更加显赫。
陈藻,字元藻(一作元洁),出生于长乐,自号乐轩,徙居海口横塘,亦从学于林光朝,为林亦之高弟、林希逸业师。著有《庄子解》5 卷。
林希逸,字肃翁,一作渊翁,又字献机,号竹溪,又号鬳斋,福清渔溪苏田人,生于南宋绍熙四年(1193),端平元年(1234)解试第一,二年(1235)中甲科第四名进士,历官翰林权直学士兼崇政殿说书、兴化知军、司农少卿、太常寺卿等。卒于 80 岁左右。林希逸是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诗人,也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和宗教学者,所著《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30 卷)等四种著作清代被收入《四库全书》。
林希逸道教方面的研究著作主要有以下诸种:
1、《南华真经口义》32 卷,收入《正统道藏》488~494 册《洞神部•玉诀类•声、虚、堂》。又收入《道藏举要》第二类。此书又有十卷本,名《庄子口义》,收人清代《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2、《道德真经口义》4 卷,收入《正统道藏》389 册《洞神部•玉诀类•彼》。又收入《道藏举要》第三类。3、《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8 卷,收入《正统道藏》455~456册《洞神部•玉诀类》。又收入《道藏举要》第三类。此书又有二卷本,名《列子鬳斋口义》。4、《潜虚精语》1 卷。5、《太玄精语》3 卷。6、《鬳斋易义》10 卷。7、《易讲》4 卷。8、《易外传》1 卷。
按《道德真经》即道教经典《老子五千文》。《冲虚至德真经》即道教典籍《列子》。后人又曾把希逸说解的《庄子》、《老子》、《列子》三种书合刻为《三子口义》“口义”原是唐朝一种口头答述经义的试士方式,希逸取作书名则是借指“杂俚俗而直述”经义之意。《三子口义》中以《庄子》、《老子》两种口义最为有名。
《庄子口义》卷首有《发题》,谓读读《庄子》有“五难也,是必精于《语》、《孟》、《中庸》、《大学》等书,见理素定,识文字血脉,知禅宗解数,具此眼目,而后知其言意一一有所归着……”书中不乏对郭象、王雱、吕惠卿等诸《庄子》注家的指摘之处。希逸《口义》不沿成说,其解与诸《庄子》注家甚为相异,体现了其独立思考的可贵胆识。其循文衍义,能不务艰涩深奥之语,剖文析义,明白晓畅,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褒扬。
《老子口义》前有《发题》,谓“大抵《老子》之书,其言皆借物以明道,或因时世习尚就以论之”,希逸主以儒家解老学,称诸家“其所异者,特矫世愤俗之辞,时有太过耳。”
《三子口义》在立说方面,兼融儒、道、释三家学说,这种“三教一致”论甚适合日本人的口味和文化思潮,故于元末明初就远传日本,曾一度主导着日本的思想界,特别是在十七世纪的江户时代,林氏《三子口义》著作被尊崇为全日本“三教一致”论的最权威学术著作。
周颐真,元代道士,有道学著作《洞浮老人集》1 卷传世。释即非,法名如一,俗姓林,名应凤,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生,为渔溪人林希逸的裔孙。清顺治十三年(1656)即非应隐元之召东渡日本助法,后成为日本黄檗宗“瑞光门”祖师。即非虽是佛门中人,但对道教却也不无贡献。当即非东渡时,随身带去了林家祖传的希逸所著《老子口义》一书的原本,后来即非用此本与当时在日本流传的《老子口义》本进行比较、校勘、句读,并加以评点,成为《即非老子经》一书。此书后来刊刻于日本,亦受到广泛的欢迎。
五、民间道教活动
日本学者奥崎裕司曾把中国道教分为官方道教和民众道教两类。故法事也有正规道场和民间法事之分。像元遮法会、光临法会、纪念法事等皆为正规道教斋醮道场。福清属福州地区民间道教活动圈,道教活动基本都只是民间法事。法事一般由以做法事为职业的道士完成。旧时民间法事名目繁多。例如:
为小孩祈福消灾做过关、忏斗、禳冲、禳关、百童关等。为男婚女嫁者做出幼等。为老人消灾延寿做禳太岁、拜斗、拜恳拜、做药师、念清经等。为病人做药师、做解口、起煞、退送等。为保佑孕妇、产妇做禳霞、起难胎、起浴盆煞等。为亡故者做搬药筛;人验时做安灵、净秽;为故于异地者做招魂;为吊死者做解索;出殡时做送丧;在丧亡后的特定时间为死者做首七报亡,而后自二七至六七皆要做七,直至尾七缴功。以后还有死后 60 天的六旬、100 天的百日、满一年的周年、满二年的三年及祝阴寿等繁多法事。
其他如立春时则做禳春;春季里社做境醮;消除火灾做火醮;解冤释结做神醮;建屋落成做安土醮;戏台落成做祭台;神像塑就做开光;神像出巡回祠做安神;还愿做谢天地、谢神;七月中元做普渡;秋冬时节做上座、补施、施食;过年时做谢年等等。
此外还有起牛栏煞、猪栏煞,施蒙山、施焰口、押解乃至于罗天大醮等等,据说有传统法事五六十种名目。
另外,民间的祭天地、敬祖宗以及祈梦、占梦、卜杯珓、求签、卜宅等一般道教信众的活动,也属于民众道教活动范畴。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普及,人民群众文化水平和思想认识的日益提高,旧时的绝大部分的民间法事已没有市场,甚至销声匿迹,它们已只能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让今人评说。但是也有些活动至今在民间仍有一定市场,特别是丧葬法事。民间法事与迷信关系最为密切,应加以正确引导,使它能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
六、道教节日
道教节日繁多,福清地区的道教节日主要有以下一些:正月:迎灶神日、玉皇大帝诞、关帝诞、临水夫人诞、上元天官诞、门丞户尉诞。二月:土地神诞、文昌帝君诞、真武诞、开漳圣王诞、文财神赵公元帅诞、观音诞。三月:玄天上帝诞、张天师诞、妈祖诞、东岳大帝诞、祭厉鬼。四月:吕祖诞。五月:五帝诞、迎城隍、城隍诞、关帝忌辰、拿公诞。六月:祭土地、观音成道日。七月:北斗魁星诞、中元节地官诞、做普渡。八月:灶君诞、临水娘奶忌日、五显诞、田公元帅诞。九月:妈祖升天日、玄天上帝升天日、观音升天日、祭城隍。十月:下元水官诞、城隍庙会。十一月:祭祖先。十二月:送灶神日、祭大王公。
以上节日是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有的还被列为官方祀典,如祭城隍、祭天后、祭厉鬼等。如今,这些道教节日多数已经没有活动了,有少数节日虽然在民间仍有纪念活动,但规模很小,或只是一家一户的仪式活动。像迎城隍、做普渡等大型法事活动,已不复可见,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5-10 09:53:35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4-28 14:57 , Processed in 0.056928 second(s), 13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