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福清科技志:第六章 农业 / 6-2 水利-水利工程建设

大姐姐 发表于 2019-3-5 20: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17214 0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二、水利工程建设
福清修建水利工程,始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兴建的天宝陂引水工程。以后,又于宋祥符年间(1008——1016年)修建祥符陂引水工程。
民国期间,天宝陂和祥符陂蓄水工程灌溉面积5600亩,加上大湖洋、棉亭洋、灵石白麟洋自然河沟蓄水灌溉面积1.49万亩,合计灌溉面积2.05万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冬开始兴修五大洋灌溉工程,江镜围堤建闸。玉峰洋斗门和天宝陂防洪墙等小型水利,灌溉面积扩大到13.5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3.696.1950年,兴修小型坝闸、小水渠等小型水利34处。至1953年,全县水利工程灌溉面积不到20万亩。(看福清FQLOOK.CN)1954年,兴建华北河双孔排洪闸3座,以及挖掘蓄水河等小型水利工程13处,改善和增灌面积6.16万亩。1956年以后,开始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并不断进行挖潜、加固、配套。至今,全市已基本建立起蓄、引、提三大水利工程体系,有效灌溉面积42.55万亩,其中保灌32.43万亩,旱涝保收28.19万亩。
(一)蓄水工程及其技术工艺
民国时期,农民群众依靠自己挖掘一些河沟、池塘蓄水。
1954年,开始以土筑坝兴建小山塘。1956——1957年。兴建小型水利764处,灌溉面积达48863亩。1958年,从兴建大型的东张水库开始,全县掀起了兴修蓄水工程高潮。至1999年,全市共兴建了大型水库1座,正常库容量18500万立方米;中型水库1座,正常库容量3245万立方米;小(一)型水库24座,正常库容量4442.34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92座,正常库容量1893.8万立方米。
1.大型水库
东张水库为福清目前惟一的大型水库。动工于1957年11月,竣工于1958年12月。集雨面积200平方公里,坝型为混凝土宽缝重力坝,最大坝高38米,坝长219米,底宽33米。水库总面积15平方公里。由福建省水利局勘察设计院勘测设计,(看福清FQLOOK.CN)省工业厅、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学院和沈阳勘测设计院以及地质勘探部门等给予大力支持。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年一遇洪水校核,设计洪水位54.6米(罗基,下同),校核洪水位54.94米,相应库容量1.99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54米,相应库容量1.85亿立方米。大坝由省水利水电工程局负责施工。整个工程土石方1000万立方米,总工程费1690万元。
溢洪道设在河床中部,堰顶高程49米,净宽40米,分4孔。安装4扇10米×5.5米钢架木面板弧形闸门,后将其改为钢丝网水泥板,在混凝土工作桥上安装4台手摇、电动起闭机。
输水道分左右两条。左输水道为直径1.5米压力钢管,设计流量为5立方米/秒。进121高程31米,设置钢筋混凝土事故门一道,配10吨卷扬机1台。在坝后分出3条各为直径70厘米的分支钢管,引水到电站水轮机。坝后电站安装3台各为200千瓦的发电机组,另设置30帡针阀1台,以补充灌溉用水。因针阀故障多,已改由新建的高、低干渠联络管补充灌溉和水厂专用渠用水;右输水道进口为2孔1.0X 1.3米的矩形孔,(看福清FQLOOK.CN)逐渐变为2.0X2.0米的马蹄形断面。进口处设铸铁平面主闸门2扇及钢筋混凝土事故门2扇,各安装10吨螺杆启闭机2台,2吨卷扬机1台。输水量进口高程为37.8米,设计流量为20.7立方米/秒。
渠道分高低干渠两条。高干渠从右岸向东南延伸,经宏路、渔溪、上迳、龙田、三山至高山院西村止,全长83公里;低干渠紧接电站尾水渠,从左岸向东延伸,经宏路、城关至海口弥勒岩,全长32.95公里。高干渠有支渠28条,总长209.4公里;低干渠有支渠14条,总长45.5公里。千支渠总长370.85公里,设计灌溉面积为26.8万亩。沿渠建有各类水闸193座。渡槽44座(不包括高3支)。高于渠在龙田的南西亭村和西华村各建水电站1座,装机分别为3台及2台,单机容量分别为75千瓦及125千瓦。并在三山南倪村建提水站,安装12台轴(混)流泵,装机容量为952千瓦,杨程5.2米,设计流量8.916立方米/秒。
大坝建成后,按规范进行管理,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水工、水文、气象、地震等观测,密切注视大坝的运行情况,同时根据观测资料,制定控制运行规则,确定汛期限制水位,确保大坝安全。渠道实行分级管理,(看福清FQLOOK.CN)左右干渠及跨乡镇高干渠第二支渠、第三支渠、第十一支渠由水库管理局所属的灌区管理站统一管理和维修,其他支渠、斗渠的管理和维修以及干支渠清淤,由受益乡(镇)、村分段负责。
1960年,第八号台风袭击福清,带来了大暴雨,库内水位猛升至53.42米,8号坝段出现位移,其后又发现基础场压力异常。灌区个别渠段及建筑物还通不过设计流量,且为数众多的输水槽均为木质临时结构,常发生洪水冲毁事故。渠系建筑物的闸门都是木质叠梁式,管理极不方便。1963——1966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固、扩建、配套工程:(1)大坝帷幕灌浆;(看福清FQLOOK.CN)(2)大坝加固工程;(3)干渠塌方漏水地段处理及扩建配套工程,改建大型渡槽13座及大量渠系建筑物,使高干渠首段设计流量由18立方米/秒增到20.7立方米/秒,低干渠首段设计流量由4立方米/秒增加到5立方米/秒;(4)增建南西亭水电站,改建西华水电站,扩建南倪电灌站。同时对支渠进行整修配套。完成上述工程后,东张水库汛期限制蓄水位由50.5米增高至52.5米,蓄水量增加2779万立方米。
1971年,为了扩大高山灌区,对从龙田的西华村至高山的陈厝尾长26.2公里的高干渠。进行扩建改造,设计流量为8立方米/秒。
1980年,动工挖掘宏路与上迳交界处的岭脚隧洞,至1982年10月竣工通水,使高干渠流程缩短9.28公里。
为实现东张水库渠道石渠化的计划,1979年12月。第一期由城关、宏路、海口、音西、江镜、港头、高山、三山、东瀚等9个公社负责施工的总长114.13公里的第1期石渠化工程开始动工,至1980年5月完工,后因此项工程花工多、投资大,虽可以加快流速,提高水的利用系数,但渗漏问题仍未根本解决,因此,第二、三期工程未再动工。
2.中型水库
(1)建新水库
坝址位于渔溪镇建新村万角自然村北侧的峡谷处,河床底高程35米(黄海,下同),坝址上游控制流域面积44.8平方公里,属多年调节水库,正常蓄水位高程为74.55米,相应库容量3775万立方米,校核洪水位高程为77.48米,(看福清FQLOOK.CN)相应库容3892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5万亩,其中保灌面积2.3万亩。1970年12月破土动工,1974年5月建成,1975年扫尾配套,投入运行。
大坝为粘土心墙堆石坝。坝高42.7米,坝顶高程77.7米,坝长335米,坝顶宽5米,坝底宽199米。整个坝体填筑土石方103万立方米。
输水涵洞设在右岸山坡,为发电需要,建钢筋混凝土圆形压力管,内径1.4米,外径2.4米,洞壁厚0.5米,洞长256米,进出口底高程均为44米。启闭设备原设计为水塔,后改为斜拉圆形闸门,闸门直径1.3米,拉杆长66米。为了更好地i局节灌溉用水,在涵洞末端安装有锥阀。
溢洪道位于大坝左岸,原设计为浅槽式,宽43米。因山坡陡,开炸量大,后改为深槽式,加建水闸控制。1978年,按新的防洪标准计算,又挖深3米。现溢洪道底高程68米,宽21.6米,设两孔10米×6.4米钢板弧形闸门,净宽20米,最大泄洪量922立方米/秒。闸门顶建启闭房,安装2×15吨电动手摇启闭机2套。
渠道分左右干渠2条。左干渠原设计从输水洞出口,折向左通过大坝外坡平台,沿左岸山脚经下头埔、步上、西山直到侨丰村的陈白自然村,接东张水库高三支,长14公里;但考虑到将来渠系和灌区的改变,只开挖到步上村止,长4.3公里,(看福清FQLOOK.CN)设计流量4.5立方米/秒,灌溉渔溪、上迳两镇的4个村。右干渠从输水洞出口,折向右岸山脚。经万角、周列村至梧岭跌水至东张水库高三支。设计流量为6.5立方米/秒。全长4.9公里;接着沿高三支折向南经苏田、下里、红山等村至新厝,灌溉渔溪镇4个村及原属东方红水库灌区的下里军垦农场;又从连池扩建高三支四分渠至渔溪镇,并延伸新挖渠道经上郑、水头至后朋渡槽,渠长7.7公里,送水过海到江阴,设计流量3立方米/秒;灌溉渔溪镇9个村及江阴镇。江阴镇内渠道总长18.5公里。
水库工程原由省九龙江规划队设计,后移交县水电局接办。1970年完成工程设计任务书,在施工中仍不断修改。是一个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施工由福清县革命委员会建新水库指挥部负责。建新水库的建成,对东张水库整个灌区起调节和补充作用。
(2)东方红水库
位于莆田县江口镇官庄村秋芦溪支流。1966年。福州军区为解决下里军垦农场的用水问题,配合福清、莆田两县共同兴建。蓄水量为2179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2万亩,其中军垦农场1万亩,福清新厝镇0.9万亩,莆田江口镇2.3万亩。
大坝有主副2座,主坝为土石混合坝,坝高47米;坝顶长420米,工程量为58.37万立方米;副坝为多种土质坝,坝高25米,坝顶长158米,工程量为13.06万立方米。
输水管道建在主坝左岸,为钢筋混凝土压力管,管径1.5米,长154.2米,管道进口处建有进水塔。紧接输水管末端建有坝后水电站1座,(看福清FQLOOK.CN)装机3台,每台容量为125千瓦。溢洪道为深槽式,建在左岸,宽34米,平顶段建有控制闸,共5孔,最大排洪量为1245立方米/秒。
干渠有左右2条:左干渠由坝头经官庄、东园到桥尾,折向东经新厝镇至下里军垦农场,全长28.56公里。有大小建筑物197座,通过流量为1.5--2.5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9万亩;右干渠由坝头经后郑至园顶折向南安陂,全长14公里,有大小建筑物95座,通过流量2——2.5立方米/秒,灌溉面积2.3万亩。
水库大坝由晋江水利工程局承建,劳力由地方与部队共同承担。渠道由两县自建,福清负责左干渠施工,土石方总量56.58万立方米,建大小建筑197座,于1968年建成通水。
(3)小(一)、小(二)型水库
从1956年至今,全市共建成小(--)、小(二)型水库116座,正常库容量为6336.14万立方米,详见下表。
1.png
2.png
3.png
4.png
(4)蓄水工程技术的变革与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
1954年,福清境内一些地区开始兴建小山塘,由于缺乏工程的勘测设计和施工技术,当时坝高一般不超过10米。每座山塘的蓄水能力只有几万立方米。1956——1960年,全县掀起水利建设高潮,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队伍有了很大发展,这一阶段相继兴建了20多座小型水库,(看福清FQLOOK.CN)坝高由原来的不足10米提高到29米,大坝坝型也由原来单一的均质土坝发展为采用粘土心墙等多种土质坝,既保证水库的防渗要求,又解决了粘土料来源的困难。但限于技术水平和施工条件,大坝断面设计较保守,工程量很大,筑坝技术也相当落后,主要依靠木夯、石夯等人工夯实,施工进度缓慢,小(一)型水库一般工期都在3年以上。
进入70年代,福清的水库大坝工程建设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大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并能根据工程地质地形条件和当地材料状况,因地制宜地选用各种较先进的坝型。诸如1970年动工兴建的建新水库,其大坝采用粘土心墙堆石坝,坝壳大部分为石料填筑,粘土心墙在坝体内,大坝稳定性好。因缩小坝体断面的底部宽度,节省工程量,而且还具有施工简单方便,施工期间受气候影响较小等特点。该坝型适合石料来源丰富、土料困难的地区建造水库。(看福清FQLOOK.CN)1972年兴建的十八重溪水库采用变半径、变中心角的浆砌石双曲拱坝,该坝型科技含量较高,是一种空间超静定结构,将承受的水压力等荷载通过壳体传至峡谷两岸和底部,拱坝是利用坝体下游两岸岩体来维持稳定的,拱坝主要利用拱的工程原理,把承受水平荷载变为轴向压力传到两岸岩体上,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浆砌石材料的抗压强度,使坝体厚度得到较大程度的缩小;拱坝同重力坝相比大约可节省50%的工程量。随后城头的敖坛、南岭的岭口埔和一都的红底坑3座水库也采用了双曲或单曲拱坝。
大坝施工技术也得到了提高,大坝土方压实已采用75型履带推土机带动9吨滚筒和12吨压路机辗压,保证了辗压质量,提高了施工进度。土方压实质量检测,采取在工地成立试验室或采用土壤湿度密度计,取样检测干容重和含水量来控制压实指标,彻底废除过去主要依靠锄头挖坑、肉眼观察或灌水观察的落后办法。(看福清FQLOOK.CN)1990年以来,小(一)型水库大坝施工,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极大地缩短了工期,如1992--1995年期间兴建的北林水库、犁洞水库、山前水库、糖果块水库、海尾溪水库等小(一)型水库,其工期都在7——8个月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当年建设,第二年即可发挥效益。
溢洪道工程设计方案也不断得到优化与更新。1980年以后新建的水库大都采用闸式溢洪道,充分利用水库的一部分库容,既作为蓄水库容,又作为调洪库容,从而降低了设计坝高,节约了工程造价。
蓄水工程重点推广应用了如下几项新材料、新技术:
①土工布的应用
土工布是一种新型材料,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隔离、反滤、排水及加固补强等方面。位于南岭乡梨洞村的梨洞水库,应用了土工布进行反滤。该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高25米,坝顶宽4米,内坡在250米高程设一平台,宽1.5米,平台以下坝坡为1:2,平台以上坝坡为1:1.8,大坝下游设排水棱体,顶高程为253米,宽1.5米,棱体外坡1:1.5,内坡1:1,在棱体内坡与大坝土体接触面设一反滤层,防止坝体渗透带泥,大坝上游坡面设反滤层,以防坡面受风浪冲刷及水库内水位下降时因坝体排水造成坡面带泥。反滤层按要求应铺中沙厚0.3米,粒径0.5——2厘米的碎石,厚0.2米和粒径2——4厘米的碎石,厚0.3米,反滤层总面积为8500平方米。由于南岭乡位于偏僻山区,路况差,且当地无沙料来源,须要到闽侯青口或本市三山等地购买,运达工地每立方米需70——90元,(看福清FQLOOK.CN)用量大,耗费高。另外因移民搬迁,群众思想工作难做等原因,致使原计划8月开始动工的大坝工程推迟到11月才动工兴建。面对坝体回填土方为5.9万立方米和堆石棱体为2.5万立方的工程量,为确保在第二年汛期前抢过拦洪关,任务十分艰巨。为了保证工程建设速度和节省工程造价,将反滤层中的沙料改用新型材料土工布,并适当降低了碎石铺设厚度。在下游反滤层施工中,采用人工理砌后再铺设15厘米厚石碴和15厘米厚当地河沙作为垫层,使土工布能均匀地贴在坡面上。又可避免碎石棱角刺破土工布,然后铺设300克/平方米土工布一层;土工布的搭接宽度不少于0.5米,以防大坝因不均匀沉陷变形时被拉开。大坝辗压时,在与土工布接触的边缘,采用小型机械夯实,防止土工布被压破或搭接处脱落,造成局部空当影响反滤效果。大坝上游坡在铺设土工布前,首先按设计要求进行修坡,人工打边夯,然后再铺上土工布。梨洞水库应用土工布反滤取得良好效果,经济效益显著。在工程中共铺设土工布反滤层8500平方米,若用中沙作滤料,每平方米造价需28.73元。而采用土工布每平方米只需8.5元,可节省经费17.1955万元;节省垫层碎石844.14立方米,按每立方米价格35元计算,可节省经费2.9545万元。而且土工布代替沙料不但节省了工程投资,而且不受气候等自然条件制约,施工简便,大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加快了工程建设速度,缩短了建设工期。
②渠道防渗技术的应用
因为地形、地貌的原因,多数渠道工程线长,渠道所经地段地质条件复杂,且多为盘山渠道,各渠道渗漏严重,渠系利用率非常低,仅为40%——50%.
70年代以来,曾先后应用了如下工程防渗技术:
浆砌块石防渗
该项技术具有抗冲能力强,防渗效果较好及耐久性等特点,能就地取材,工程牢固,且不易为动植物破坏。这种防渗措施在东张水库渠道搞“石渠化”时。用于流量1立方米/秒以上的干支渠,防渗效果较显著,水的利用率可提高到55%——75%;其缺点是,如果不加强施工质量监督,砌筑时坐浆不饱,勾缝质量差,不仅防渗效果差,反而成了工程隐患。
水泥沙浆抹面防渗
用水泥沙浆(标号一般用100——150号)把渠道湿周部分抹光,能达到减少糙率,降低过水深,具有良好的防渗效果,但此方法耐久性差,容易损坏,一般多用在开炸段风化岩地段或漏水严重老石渠上。
三合土防渗
在变形已相对稳定的渠道上采用三合土防渗,其工程造价低,防渗效果较理想。通常用于灌区小渠道、田间斗毛渠,但不适应新建渠道,因渠道土质尚未密实,在沉陷、水流等因素影响下容易发生变形裂缝而达不到防渗效果。
渠道边墙(坡)立模板现浇砼防渗
现浇砼厚度一般为5--6厘米,具有抗冲、防渗能力强、渠道糙率小等优点,而且耐久性强,不易损坏。其缺点是工程造价高。东张水库右干二支渠防渗前,渠道渗漏损失每公里31.21%,采用此法防渗后,渗漏损失每公里减少至5.71%.
缩短渠线防渗
东张水库高干渠环绕虎头山,经南山大院小院等村。又折回玻璃岭全长13公里,沿线多傍山开炸段,地质复杂,漏水极严重,(看福清FQLOOK.CN)1979年在玻璃岭北麓高二支渠道首,开挖一条长l公里的隧洞,直通玻璃岭南麓与高干渠相接,从而缩短渠线9公里。墓亭水库在渠道段1+080处改用长2000米,直径500毫米的倒虹吸管直达13+000处,缩短了渠道9公里,减少了渠道因环绕造成的水量损失,达到了防渗的目的。
铺设砼U型槽防渗
1996年,福清市引进砼U型槽制作生产工艺,并把它应用于渠道防渗。砼U型槽具有“薄、轻、巧、牢”等特点,用于渠道防渗效果可靠,安装方便,表面光洁,每公里造价2.5万——5万元。目前砼U型槽主要应用于0.5立方米/秒以下小型渠道防渗,三山大扁垦区、渔溪红山村的田间渠道都应用砼U型槽进行渠道防渗。
输水暗管防渗
在渠线地质复杂、透水性强,且易发生滑坡的渠道,直接埋设暗管输水,它具有糙率低、通水能力好,抗冲防渗,减少水质污染、节约土地等特点。墓亭水库干渠采用600砼管埋设800米,以及在本灌区下埔、东山、红心村田地埋设大口径双波纹塑料管2.7公里,(看福清FQLOOK.CN)灌溉1000多亩农田。新厝镇孩灶、界下村田间埋设砼管,灌溉1000多亩农田。渠道防渗效果良好,但工程造价较高。
③大坝灌浆技术的应用
小(二)型以上水库大都建于五六十年代,许多工程因施工质量差,或白蚂蚁为患、工程老化等引起不同程度的渗漏,每年汛期水位上涨,常常出现险情。以前对施工质量引起的漏水一般采用内坡粘土铺盖,外坡反滤处理。对白蚂蚁危害引起的,采用开挖回填。这些作法工期长,花费大。1983年后采取灌浆加固办法,取得较好效果。这一办法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果好等特点。
建于1977年11月的乌仔底水库,总库容为342.3万立方米,系粘土心墙多种土质坝,坝高28米,坝长258.5米,由于该水库建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大坝58米高程以上填筑时,放松了管理,部分心墙土料用附近山坡的沙质土代替,(看福清FQLOOK.CN)影响了质量,且筑坝时铺土层太厚,无法压实,致使心墙防渗能力差。1983——1984年,当水位达60米高程以上时,发现坝外坡有23处漏水,呈现晴天湿润,雨天细流;50米高程有约30平方米面积严重湿润。1985年检查发现坝体漏水程度急剧加重,坝外坡全部泽化,呈烂泥状与蟹泡状,58米高程平台处的排水沟汇集的漏水源源不断,严重危及大坝的安全。针对这一情况,于1986年3月把该库水位降至54米高程以下,对大坝进行防渗灌浆。
土坝灌浆选用的土料一般可就地取材,选择粘性适度的土壤作为配制浆液的土料,浆液配制遵循先稀后浓的原则,要求流动性好,保证进浆效果。在吃浆特别大的孔或充填大空穴、蚁路、蚁巢以及出现冒浆等情况下,浆液一定要配制浓些,这样在以后浆液析水固结后,浆体与坝体结合得较为密实,缝隙较小,效果则较为理想。
灌浆孔的布置及孔深的确定依坝形和坝体存在问题的性质而定。乌仔底水库灌浆中,因该库渗漏部分只在58米高程以上。且在此高程以下筑坝质量较好,所以孔深基本定为坝中部12米左右,两端钻至山坡接头处加深1米左右。灌浆压力的控制的规律是:(看福清FQLOOK.CN)前序孔灌浆的始灌压力小,后序孔灌浆的始灌压力大,中孔压力小,坝两端压力大,一般压力控制在0.05—0.15mPa之间,瞬时最大压力原则上不超过0.2mPa.由于该库渗漏严重,钻孔时等于在烂坝造孔,钻头下钻,孔隙全被封闭,因此始灌压力略大于0.2mPa.灌浆时采用孔口注浆全孔灌注法,用人力旋转输浆管,并固定在孔口上;还可加长输浆管,使浆液在孔口底下深一点灌注,减少坝顶及孔口冒浆的可能性,以利于施工,也有助于达到理想的效果。在灌浆过程中遵循“定量灌浆、少灌多复,低压慢灌,控制裂缝,浓浆灌足”的原则。在灌浆中出现坝面裂缝冒浆或坝坡冒浆应暂停灌浆,查明原因,分别进行处理。
乌仔底水库灌浆从1986年3月22日开始至5月9日结束,历时1个月半,共钻57孔,累计深度656米,总灌土方约95方,吃浆量在2方干土以上的就有4个孔,其中最大吃浆量的一个孔为4方。经本次灌浆后,水位蓄到60米高程以上,大坝漏水现象基本消失,效果显著。
建于公元742年的天宝陂引水工程,坝长289米,原引水坝系河卵石黄土灰浆砌,后因1950年山洪暴发,石坝大部分被冲毁,1951年将大坝改建为浆砌条石流滚水坝。由于年久失修,大坝漏水严重,因此于1983年应用灌浆法进行加固,取得较好的效果。(看福清FQLOOK.CN)1986年又进行灌浆加固,单排布孔,孔距1.5米,共钻孔84孔,累计孔深186.03米,总灌水泥65.5吨,细沙15方,水下部分吃浆大,约每包水泥掺3斤氯化钾。最大吃浆量为1孔灌入129包水泥,平均每孔29.8包水泥。经过灌浆后,原来大坝下游渗流量3立方米/秒,灌浆后下降至0.1立方米/秒,效果显著。每年可增加灌溉面积1000多亩。
广泛开展土坝的检查观察,发现白蚁为害,及时进行防治。里下底水库于1983年发现白蚂蚁危害引起大坝漏水,采取挖穴取巢,挖出主巢一个,副巢多个,抓到一对蚁王蚁后。然后进行毒土灌浆加固。
灌浆灭蚁法是指在挖巢灭蚁后灌入药剂泥浆,或直接造孔灌浆。新厝镇的后坑底水库,总库容42万立方米,坝型系粘土心墙坝,坝高20米,坝长100米,建于1957年。1989年检查发现白蚂蚁危害严重,蚁路串在坝内外坡引起漏水,造成大坝外坡烂坝。于是采取灌浆灭蚁的办法,钻孔33孔,总深度359米,总灌入土方量1301担干黄土。该水库经灌浆后当年蓄水,坝外坡漏水现象全部消失,效果良好。从1990年一直运行到1997年,汛期检查时。才发现一点渗漏。主要原因是没有进行复灌。
(二)引水工程及技术工艺
福清最早的引水工程为天宝陂,始建于唐天宝元年,而后又于宋祥符年间建石塘陂,称祥符陂。此后。虽也建些小型引水工程,但为数甚少:(看福清FQLOOK.CN)据1949年底统计,全县引水工程只能灌溉1.83万亩农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对天宝陂进行加固重修。福清由于受到地理和水量条件的限制,引水工程的建设发展缓慢,数量不多。建国50年来。福清兴建的较大引水工程有太城溪引水工程、一都溪引水工程和正在兴建的规模最大的闽江调水工程。
1.太城溪引水工程
该工程于1970年4月兴建,年可拦截太城溪溪水2000万——3000万立方米进入东张水库,增加灌溉面积2万多亩。太城溪是龙江支流,在镜洋镇甘厝以上可利用集雨面积为34.5平方公里。枯水年水量为2541万立方米,平水年水量为3250万立方米,年平均流量为6立方米/秒左右。
太城溪引水工程由当时县革委会水利办公室组织勘测设计,由“福清县0170工程指挥部”组织施工。水闸建在甘厝桥南200米溪道狭口处,为风化岩石基础,左岸为田地,右岸与福厦公路毗邻。水闸按十年一遇洪水设计,百年一遇洪水校核。(看福清FQLOOK.CN)共6孔,总净宽28米。5扇闸门采用钢筋混凝土弓形结构,设置5台各10吨双螺杆同步启闭机;1扇为钢筋混凝土平板门,配1台5吨的螺杆启闭机。引水渠道全长2860米,始于甘厝桥南约10米处,渠道采甩挖明渠、建造石砌圆涵洞及开挖隧洞3种形式。其中明渠长593米;石砌圆涵洞,直径2.4米。长832米;穿山隧洞1445米。施工难度最大是开挖隧洞,要穿越太城岭北麓,时间短,任务急,采取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办法。在技术人员配合下,闯过了一道道难关。为了解决通风和加大工作面,另开1条支洞,长400米,开挖1口竖井,深27米,并通过钻探,设通气孔,增加诵风量。利用沉井技术,处理了一处深达24米的冒顶塌方。由于地质差,流沙严重,必须边开挖、边衬砌,创造了边开挖边衬砌的预制件安装车,加快了施工进度。经过17个月的艰苦奋斗,终于在1971年国庆节前竣工。实际通过流量为8立方米/秒,1972年投入运行。工程总投资105万元,完成工作量12.39万立方米。该工程的建成,对增加东张水库贮水量,解决龙田、高山地区的灌溉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2.一都溪引水工程
在一都镇万利村附近的河道上筑坝建库(万利水库),通过隧洞,将一都溪每年5600万立方米水量引入东张水库,以补充工农业和生活用水。工程总投资约3500万元,其中华侨捐资1500万元。
万利水库为引水工程的调节库。(看福清FQLOOK.CN)水库大坝为福清第一座细骨料混凝土砌块石实体重力坝,坝址位于万利村下游800米的峡谷中,最大坝高21.8米,坝顶长110米,坝顶溢流堰设了3扇10x 7.5米弧形钢闸门。引水隧洞长6979米,为福清当时最长的隧洞。由于受隧洞进出口地面高程及地质条件的限制,洞室深埋在山体之中。为了增加开挖施工工作面和获得良好的地质条件,隧洞同设2个拐点,并在2号拐点设施工支洞,支洞总长728米。这样有3个出渣洞口,4个开挖工作面,两相向开挖工作面间的长度最大为4807米(单向挖进长度2663米),最短为3616米。该隧洞不管是主洞长度、支洞长度或两相应开挖工作面的长度均居当时全省之首。该隧洞施工的贯通测量达到较高的准确度,两贯通面的横向误差分别为6.8厘米和7.9厘米;纵向误差分别为8.9厘米和13.9厘米;竖向误差分别为3.2厘米和4.7厘米。隧洞断面为城门形,洞宽3.2米,高3米,纵坡1/lOOO,过水流量6.67立方米/秒。
该工程设计通过省水电厅审查,施工由一都溪引水工程指挥部负责。工程于1996年底竣工。
3.闽江调水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虽然兴建了大型东张水库和一大批中、小型水库,使旱情得到缓解,但由于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用水的日益增多,解决水的问题又重新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在1979年<福清县水利规划)和(看福清FQLOOK.CN)1985年的<福清水中长期供求计划报告>中都提到要从境外调水入融的方案。1990年的(福清水长期供求计划报告>中,提出了从闽江南港乌龙江调水的方案。
1992年,中共福清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解决福清缺水问题,终于决定启动闽江调水工程。
调水工程的前期工作从1992年开始,按基本建设程序、规划、可行性调研、环保评估、初步设计等一环扣一环地紧张进行。1993年1月,福建省水利规划队完成了<闽江调水工程的规划报告>.是年6月,福建省水电勘测设计院、福建省水利规划院完成了<闽江调水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年10月,福建省水电勘测设计院完成了(19江调水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和(19江调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其中还包括<闽江引水隧洞对闽侯县范围内水文地质影响的初步分析>、(19江调水工程峡南至樟南输水隧洞对水文地质影响的分析>等。1994年4月。福建省水电勘测设计院、福建省水利规划院完成了<福清闽江调水工程初步设计>.上述各项前期工作均通过省计委、省水电厅、省环保局、省建委等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的评审,并分别下达有关审定的文件。
省计委、省建委、省水电厅批复的闽江调水工程调水规模为10立方米/秒。并留有扩大到15立方米/秒的余地。工程内容包括取水泵站及取水头部和取水管、闽侯峡南至福清酒店输水干线23公里,海口支线8.-5公里,龙高支线29公里,总投资8.2亿元。
1997年5月,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闽江调水工程可行性报告进行了评估,至1998年2月,设计单位已5次修改可行性报告,并按城市供水引、输、净、配的要求,(看福清FQLOOK.CN)增加了刘下、龙田、薛港等3座水厂。总干线规模不变。在新局隧洞和管道进口增设库容为54万立方米的调蓄库1座。龙高支线延长至薛港,长度34公里。国家计委对闽江调水工程批复的总投资为7.55亿元。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中共福清市委、市人民政府发动华侨和干部职工及企业投资,多方争取银行贷款和国家拨款、发行债券等,解决了部分的资金。
调水工程的施工,分8个标段2期进行招标,合同工期3.5年。工程监理委托南京水利科学院负责,工程质量监督委托省水电厅基建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负责。工程于1994年12月动工。输水总干线隧洞工程开挖已于1998年11月24日全线贯通,支线隧洞工程亦于1998年12月22日全线贯通,泵站和输水干线管道的主体工程已完成,洞内的衬砌和机电安装正在进行。
(三)海滩围垦工程及技术工艺
福清海岸线长、滩涂浅,有利围垦造地。早在宋时,沿海人民即开始建堤防潮垦植,先后建成了灵石白麟洋、蟹屿洋、棉亭洋、大湖洋围垦工程。
明代,江镜群众零星分散筑堤围垦,如鱼鳞片似地逐步扩展起来形成大片耕地。据记载“七里塍”在唐时已有石塍,长7000尺,宽11尺,故称七里塍。此塍既保护堤内良田,又系南北通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50年代,先后兴建江镜、薛港、泽歧、上魏、斗垣、南曹、占阳、后屿等千亩以上及小面积围垦工程,共17片,面积达4.7万亩,其中江镜农场围垦面积达2.55万亩,堤长10.37公里。1958——1965年,围垦25片,(看福清FQLOOK.CN)面积达4.6万亩,其中东阁农场围垦面积达1.2万亩,堤长4.95公里。1970——1978年,共围垦38片,面积3.45万亩。1979——1986年,围垦9片,面积5.54万亩。其中有大扁、柯屿、城头等较大型垦区。1987年后,又兴建瑟江、泽朗、和歧和上薛等围垦工程,面积为3.64万亩。1991年,过桥山围垦工程动工,面积2万亩。1998年建成的青屿门围垦工程,面积为0.58万亩。截至1998年底,全市共围垦106片。围垦总面积达23.32万亩。目前。全市保护万亩围垦耕地面积以上的海堤有12条,总长度达88.65公里,保护万亩以下千亩以上面积的海堤30条,总长54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海滩围垦技术得到不断改进和提高,筑堤方法由过去的人挑肩扛,发展到机械化施工,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过去只能筑5米高程的海堤,现在可筑7米以上高程的海堤。1996年3月,福清市完成了千亩片海堤加固达标任务,总长107.33公里。1998——1999年又对重点险段进行除险加固,增强了抗御台风巨浪的能力。在闸门建设技术方面,过去由于技术落后,海堤闸门净宽仅在1米左右,目前净宽已发展到10米1孔。闸门砌造由普通条块石砌造发展到目前的钢筋混凝土构造;闸板原用木板拼装。目前已用钢筋混凝土闸板、钢闸板;闸门启闭由搭钩人工启闭发展到螺杆启闭、全自动油压启闭机、卧式双吊点启闭机,大部分闸门均改用手电两用启闭机。闸板构造有平面和弧形两种。在围垦地基处理技术方面,过去海堤基础处理一般均采用浅滩打沙桩和袋井沙桩,而深海区则打塑料排水带,加上覆盖沙、加铺土工布,然后铺上碎石等新工艺。过桥山围垦就是一项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比较典型的工程之一。该工程围垦面积2万亩。958米长海堤全线坐落在软淤泥地基上,淤泥层厚度达15——17米,表层3.5米为新近淤积,含水量大,地基的天然承载力很低,而堤身荷载较大,稳定问题十分突出。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过桥山海堤基础处理方案采用90年代先进的技术工艺。(看福清FQLOOK.CN)即水下抛沙层,打设竖向排水板,并在水下沙面上铺设加筋土工织物,上、下游抛二级镇压层的综合处理措施,这些措施可加速深层软基排水固结,提高地基软土层抗剪强度,改善地基应力分布,防止塑性变形,大大提高施工期海堤的稳定性。该方案在专家组会议上,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经专家认真分析研究,同意采取以上方案。这是在福建省围垦工程中首次采用深港打设塑料排水板,克服了口门窄,水层深,潮流急,风浪大等难关,在国内尚属罕见。大堤基础处理为全部铺沙1米厚,然后打设塑料排水带,再铺沙0.5米,沙面上铺PBT4型土工织物,再铺盖碎石0.5米厚。完成以上程序后,开始抛填块石。当时国内尚无深港水下插打塑料排水带的设备及成熟的施工技术经验,施工单位自行设计制作了水下插打塑料排水带的施工平台船只,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6.8万平方米的水下堤基内,插打了48万米的塑料排水带,并创造性地在水下铺设了4万平方米的土工织物。
福建省水电厅对过桥山围垦工程验收鉴定为优良,认为:“过桥山围垦工程不但质量优良而且科技水平较高。该工程采用了多项实用新技术的处理措施,成功地攻克了工程难关,使我省围垦工程建设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值得总结推广……”
此外,在水闸建设方面,1998年兴建的南门桥水闸是一项防洪、美化、游览休闲相结合的工程。工程控制流域面积455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5.5米,蓄水量40万立方米。这一工程是福清水闸建设史上首次采用了橡胶坝。(看福清FQLOOK.CN)整个水闸由30米宽水闸和62.6米宽橡胶坝组成。水闸为3孔,每孔净宽9.1米,底槛高程0.70米。为了尽可能降低启闭台的高度,又不致阻洪,闸门设计为10米×5.3米升卧式平板钢闸门,亦为福清市首例采用平板卧式闸门建设的工程。
水闸两侧采用31.3米长充水式橡胶坝,其目的是达到既可正常蓄水,又不会影响排洪,达到美化与防洪的双重目的。底槛高程3米,坝袋顶高5.3米,坝室长10米,下游消力池长8米,海漫长61米,上游护坦26米。
(四)防汛抗旱技术的应用
易旱易涝是福清自然灾害主要特点。民国时期,因海堤多年失修,堤身单薄,常被大潮冲垮,酿成严重灾害;县内五大洋,即大湖洋、五龙洋、江镜洋、坑边洋和占泽洋为福清主要稻作区,没有一条像样的河沟供蓄水和排洪。因此,遇干旱无水源,遇暴雨成涝灾,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旱涝灾害进行了有效治理,取得了较大的效果。
1.河道治理
50年代,采取拓宽、疏浚、设闸等技术措施对化南河、化北河和坑边洋、洋边洋进行治理,使万余亩田地不但解决了排洪问题,且可利用河道蓄水,提高了防洪抗旱能力。同时,对江镜洋的契港、长脚港2座水闸进行迁移、扩建,使排洪能力增加了1倍;(看福清FQLOOK.CN)为免除五龙洋洪害,在斗垣修建海堤,设大型水闸1座;对七里塍的原3座水闸进行移位重建,由原来的6孔,净宽12米。扩大为15孔,净宽26.8米,泄洪能力比原来增加2倍多。
60年代,对龙江下游的松潭、里美洋万亩田地的防洪堤进行加高培厚,截弯取直,拆除堆石丁坝,改为河道护岸;在里美洋扩建水闸1座。此后,又对松潭、里美两大洋的内港道排水闸进行拓宽、疏浚和扩建,使这一地区基本免除洪涝的灾害。
70年代中后期,对城郊西北部的可洛溪进行大规模的综合治理,整个工程分三期施工。第一期工程是河床截弯取直。堆筑河岸新堤。第二期工程是开挖河床,两岸砌石护坡,沿溪修建排水建筑物和交通桥梁等26座,因工程技术性高,由560名专业队分项专业施工。第三期工程是平整滩地、垫土造田、整修堤坝以及河床疏浚扫尾。整个工程于1978年12月基本完成。通过综合治理,改善了原有的水利设施,增加了灌溉面积;减少雨季山洪暴发的危害,保护了两岸近万亩农田;平整造田1000多亩,消灭了钉螺,根绝了沿溪附近村庄血吸虫病的发生;办起了良种场,使荒滩变成了良田。
1979年11月,又对五龙洋进行大规模的治理,改造了大港1条、小港2条。改造技术措施一是截弯取直,二是拓宽挖深。新建钢筋混凝土桥梁5座,使城头、海口2个公社5000多亩耕地除特大暴雨外。基本上消除了洪涝灾害。
此外,高山的薛港洋,江镜的江镜洋,三山的坑边洋,港头的东风洋,江阴的占泽洋等较大的易涝区,其河道、水闸都经过多次扩建、改造、拓宽、(看福清FQLOOK.CN)疏浚,基本解决了洪涝灾害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至1993年。全市除涝面积已达6.18万亩,尚有1万多亩虽经治理,但遇特大洪涝灾害仍难免遭受损失。
2.城区防洪预案
福清市城区防洪主要是考虑东张水库泄洪量及其安危状况。
东张水库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200年一遇校核,设计正常水位为54米高程,校核水位54.94米。因大坝未保坝,40多年来一直按52.5米汛限水位运行,相应库容1.63亿立方米。水库建成以来,经受了多次洪水考验,为减轻洪灾起到了重大作用,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大坝基础地质复杂,实测扬压力偏高,第08坝段基础开挖面向下倾斜,给大坝安全造成威胁;(看福清FQLOOK.CN)水库下游河道弯曲、淤塞,加上河道违章建筑,使河床变窄,行洪能力降低。1990年12号台风。在水库下泄流量每秒仅302立方米时,融城沿江街道被淹,水深达1.5米。
为做好防洪工作,按水库现状,制定大洪水到来时的防洪方案:A.标准内洪水:以确保水库大坝安全为前提,以力争减轻下游损失为原则,按分级控制进行洪水调度。
4-1.png
超标准洪水:如出现这一危急情况,一方面采取保坝应急措施,另一方面做好可能危及大坝安全的准备,尽速转移下游淹没区内的群众。下游各控制断面的溃坝流量如下:
5.png
为确保东张水库大坝安全,制定洪水调度原则:洪水到来时,一旦水位超过汛限水位,采取来水多少泄多少,直至4孔闸门全开。为了防止临阵慌乱,将洪水分为3种状态:警戒状态(水位处于52.5——53.5米时)、紧急状态(水位上升到54.6米,并有继续上涨趋势)、危险状态(水位上升至54.94米,并有上涨趋势)。按不同状态,分别制定抗洪抢险方案,确保水库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此外,建新水库也相应制定防洪预案。
3.水文测报
省水电厅于1991年决定在东张水库建立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同年4月,水库管理局配合燕禹新技术开发部进行实地踏勘,9月,北方交通大学通控系完成无线电信号场强测报。10月,提出东张水库自动测报系统无线电信号场强测试报告后。由燕禹新技术开发部设计雨量、水位自动测报系统,1992年5月建成投入运行。测报系统由1个中心站、1个中继站、6个遥测站组成。(看福清FQLOOK.CN)采用自报式,遥测站无人值守,在雨量、水位发生1个规定增量(雨量1毫米,水位1厘米)变化时,按规定时间,间隔向中心站发送雨量、水位数据。自动测报系统的建成,实现了雨情、水情信息收集整理自动化。同时配备386微机,为研制适合东张水库的优化调度、洪水预报软件创造了条件,1993年,分别委托省水管中心研制的“洪水预报软件及调洪演算软件”和河海大学研制的“优化调度决策支持系统”软件,于同年5月投入使用,实现了水库调度科学化、自动化,但还必须继续提高其可靠性和准确度。
1993年,建新水库也建立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并委托河海大学研制“洪水预报及调洪演算软件”,于同年8月投入使用,改变了长期以来人工观测水位和采用涨水率进行水库洪水调度的办法,做到及时掌握水库上游雨情在时空上分布情况,为适时蓄泄提供科学依据。
在加强水文测报的同时,相应地做好汛情信息网络的建设。市防汛抗旱办公室与各水库设有防汛电话。为预防通讯中断,1983年后,(看福清FQLOOK.CN)每年的5——9月,省邮电部门派出无线电话务员,随带电台,长驻福清,及时与省防汛办公室和东张水库联系。1993年,市防汛抗旱办公室和东张水库、建新水库都配备了无线电台,各重要水库和有关乡镇水利工作站都安装了台机,全市建立了三级汛情通讯网络。
4.灭旱工程
福清龙高半岛突出部分包括高山、三山、东瀚、沙埔等4个乡镇和港头镇的8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31482亩,多为丘陵地,水源奇缺,旱灾频繁。民国时期,这一地区因常受严重旱灾威胁,成为福清最贫困的“地瓜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兴建了东张水库和一系列中小型蓄水工程,但仍然无法解决大面积灌溉缺乏水源的问题。(看福清FQLOOK.CN)因此,福清先后于1964年和1979年秋,开展了群众性的兴修水利高潮。其中扩建南倪至院西长16.5公里的东张水库高干渠,使断面通水由原来的4立方米/秒增加至6立方米/秒;兴建小型蓄水工程30多处,总蓄水量410万立方米;打井840眼;兴建抽水机站27座,总装机400多匹马力;兴建电灌站56座,总装机2670千瓦;在三山乡建立9个喷灌片,设计喷灌面积4700多亩;将东张水库流经高山地区的干渠和5条支渠,总长52.75公里,全部用块石三面砌护,水泥勾缝,实现石渠化,加速了流速,提高了水的利用系数。尽管做出很大的努力,但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加上东张水库水源不足,高山地区旱灾问题仍未能根本解决。
在修建各项水利设施的同时,于旱情严重的1991年先后两次采用人工降雨技术,使旱象得到缓和。第一次人工降雨从1991年6月8日至20日,历时12天,进行14个点的10次作业,共发射碘化银炮弹662发,每次作业均有一定效果,(看福清FQLOOK.CN)其中6月20日在渔溪镇、太城岭的2次作业,效果显著,降雨量达中到大雨,并持续而降。第二次人工降雨于同年7月24日,也采取流动作业的办法,移动炮位46次,进行14次作业,发射碘化银炮弹580发,总降水量4596.4万立方米。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5-6 11:29 , Processed in 0.071317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