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成长日记] 中国现代教育是如何起源的

飞杨13 发表于 2019-3-5 16: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IP未知
2971 0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中国现代教育,从清末到现代,不过百余年的历史。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回望这个历程,傅国涌先生的书为我们作出了他自己的解答。这份解答有他的温情,有他的理解,有他的批判,有他的感慨,我们阅读此书,可以鉴往知来,理解过去,读懂当下,预知未来。

今日荐书

640?wx_fmt=jpeg

《新学记:中国现代教育起源八讲》

这本书能纠正
对现代教育百年历史的误读和错谬
作者|黄恽

近得傅国涌先生《新学记:中国现代教育起源八讲》一书,作者以演讲形式谈现代教育起源,主要挑选了宗教人士、留学生、新式学堂、教育家、教科书这五个角度切入,以中国现代化转型与传统社会巨变为大背景,既有深厚的历史感,又有比较开阔的现代感,勾勒出了中国现代教育在清末、民国的基本轮廓。这是我一直感兴趣的话题。

以我这几年来阅读清末到民国文献的了解,在我看来,现代教育的发轫,主要来自教会学校的冲激和旧教育自身变法革新的需要。教会学校原是辅佐传教、为教会培养本土人才的机构,由于同时带来了西方的教育理念,成为传统中国的一股新潮流。时当清末,积弱已甚,社会上下改革的呼声甚烈,地方纷纷弃私塾而设立学校。1904年,慈禧不得不顺应这种呼声,下诏废黜了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连读经也有人提出必须废止。在苏州任县令的李超琼,对废止读经内心非常抵拒,却毫不犹豫地把两个儿子送到了苏州的教会学校:博习书院,随后还送到日本留学。

清末,私塾仍是教育的主流,随着科举的废黜,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怒茁,然而,由于这种新生事物,无可借镜,只得虚心向教会学校学习,譬如英语教育,无非直接把殖民地印度的英语课本拿来作为学校第一代的英语课本,这就是《华英初阶》。

当年新创学校最不缺的是国文教师,最缺的却是体育教师、音乐教师,因为懂得这个的人才难得,所以开出的薪水也是最高的,李叔同(弘一法师)就是这方面的稀有人才,因此也受到社会上更多的关注。

640?wx_fmt=jpeg

李叔同(弘一法师)

钱穆在《从整个国家教育之刷新来谈中等教育》中指出:西洋教育制度与中国国情不合,导致了新教育实利主义和模仿主义的盛行。

640?wx_fmt=png

随着留学生纷纷回国,带来东西方各种现代教育理念。他们应聘来到学校,以学校作为试验场,作中西教育的嫁接,有成功有失败,如汪懋祖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的学历,历任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长兼代理校长、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兼教授、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兼教授、江苏省督学,还一度任苏州中学校长,王季玉也曾在哥伦比亚大学进修教育学,任苏州振华女中校长,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也有并不成功的例子,如杨荫榆,也是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她的教育生涯就充满坎坷,教育理念移植到本土,几乎是完全失败的。晏阳初在《“误教”与“无教”》一文中也指出:“现在所谓‘新教育’,并不是新的产物,实在是从东西洋抄袭来的东西。日本留学生回来办日本教育,英美留学生回来办英美教育。”

640?wx_fmt=jpeg

清政府派遣美国留学的幼童

现代教育的主体:学生,起初还是高高在上的准老爷,颐指气使,不可一世,有的学生甚至带了自己的听差。那时,国立、省立学校经常发生风潮,很多由于食堂,学生嫌厨子的菜不好,厨子贪小便宜,学生往往大闹食堂,引起双方对立,后来则有很多学生赶老师、老师开除学生而引发的风潮。

640?wx_fmt=jpeg

展现了现代教育的电影《无问西东》剧照

在学校方面,即使是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学堂,校方对学生的控制也是无所不用其极。据梁实秋《清华八年》称:“有些学生被当作‘线民’使用,负责打小报告,这种间谍制度后来大受外国教员指责,不日就废弃了。”这也使得中国的教育转型困难重重,社会上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依然成为风气,而知识就是力量的提高国民素质的国民教育理念远未成为家长和学生,以及整个社会的共识。

640?wx_fmt=png

民国初年,中国传统式教育的主流已经转到新式教育上来,但除了留学归来的教师从东西方拿来一些教育方法,试图和旧传统结合外,并没有什么值得介绍的新理念。如道尔顿制,实行了一番,最后放弃了。

钱钟书的《围城》中还讲到从牛津剑桥学来的导师制,经过改良,“做先生的应当是‘经师人师’,品学兼备,所以每人指定一个导师,就是本系的先生;这样,学问和道德可以融贯一气了”,实际上,这些教授,哪当得了所谓“经师人师”,最后成为一场顽笑。很多教育方法,确实第一时间里就介绍进了国内,作过一些实验,但都是狗熊掰棒子,来一个丢一个,看着热闹,其实都水土不服,随后迅速退潮,甚至连痕迹都找不到。这些教育理念的移植,似乎都存在率尔操觚,不切实际的问题。

再说教科书,清末是私塾“三百千”和学校教师自编教材并存,民国前后,中小学教科书则由商务、中华、世界三大书局鼎足而立,分享蛋糕,后来才有开明书店异军突起,这些来自民营出版社的教科书,只要教育部审定核准就可。

640?wx_fmt=jpeg

民国时期的教科书

到了抗战时期的重庆,在张道藩的组织下,教科书的编撰收归政府,设立中小学教科用书编辑委员会,编辑系列教科书供后方各地学校使用。在沦陷区,则基本沿用战前教育体例,只是不得已增加了日语学习,战后所谓奴化教育的说法,值得质疑。抗战胜利之后,教科书的编纂仍由政府办理,没有如民国初年那样开放民营。每个时代都是独特的时代,都会留下独特的东西,至于自由选择还是定于一尊,利弊很难说清。

中国现代教育,从清末到现代,不过百余年的历史。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回望这个历程,傅国涌先生的书为我们作出了他自己的解答。这份解答有他的温情,有他的理解,有他的批判,有他的感慨,我们阅读此书,可以鉴往知来,理解过去,读懂当下,预知未来。


- END -

来源:深港书评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5-4 08:05 , Processed in 0.055243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