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福清科技志:第六章 农业 / 1-4 土壤与肥料

大姐姐 发表于 2019-3-5 15: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706 0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四、土壤与肥料
(一)土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福清县先后进行过二次土壤普查。第一次于1959年开展全县土壤概查,主要调查土壤障碍因素、酸碱度以及低产田类型等。第二次于1980年10开始至1982年12月结束,经过2年多的工作,完成了全市55万亩耕地和172多万亩茶果园、林地、山地、滩涂等的调查。普查结果:全县土壤有8个类、20个亚类、37个土属、53个土种,其障碍因素有:瘦、旱、薄、沙、漏、酸、盐、缺素、粘、冷、烂、涝等12种,为改良土壤提供了科学依据,使80年代以来的土壤改良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土壤类型
福清地处南亚热带,地形复杂,生物气候差异较大,致使土壤各类的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都具有地带性的特征。又由于小地形变化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土壤又呈区域性分布。其土类概况如下:
(1)砖红壤性红壤(赤红壤)土类
面积68234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9.96%.其中耕作赤红壤228876亩,占耕地面积38.52%.本土类系南亚带的地带性土壤,是由花岗岩、流纹岩等酸性岩风化发育而成,母质为(看福清FQLOOK.CN)坡积、残积和沉积物。主要分布在我市沿海各镇及音西、宏路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台地。
(2)红壤土类
面积78445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4.45%,其中耕作红壤31347亩,占耕地面积的5.28%.红壤属南亚热带地带性土壤类型,主要由花岗岩、火山岩、凝灰熔岩等酸性岩风化发育而成。母质为坡积、残积物。主要分布在一都、东张、镜洋、阳下、新厝、渔溪、宏路、音西等镇的大部分地区。耕作红壤分布在海拔350米以下的低丘山地。
(3)黄壤土类
面积72067亩,占土地总面积3.17%.分布在一都古崖山尾及镜洋镇齐云山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
(4)紫色土类
面积9426亩,占土地总面积0.41%.本土类系紫色凝灰岩及紫色砂砾岩发育的岩性土。仅有东张崔后及镜洋分布此土。
(5)潮土类
面积5135亩,占土地总面积0.23%.分布在福清龙江、渔溪、迳江、大坝溪等溪流两畔的河漫滩、沿溪阶地上和龙高半岛低丘台地的冲沟缓坡地。
(6)滨海风沙土类
面积8745亩,占土地总面积0.38%.分布在沿海岸线的龙高半岛、江阴岛、渔溪沿海各村。母质为风积物和沉积物。
(7)盐土类
面积72561亩,占土地总面积3.19%.此类土壤发育于海积物母质。处于盐演化和脱盐交替过程,含盐分多,呈条带状不连续分布,与海岸线基本平行,受风沙移动覆盖,仅分布在沿(看福清FQLOOK.CN)海一些新垦植的海滩地。
(8)水稻土类
面积345573亩,占土地总面积15.11%.主要分布在中部河谷平原、西北部山区的山垅、盆谷地及南部的丘陵台地、东南部的滨海平原、东部沿海低丘。该土类成土过程受水文条件、耕作年代、耕作水平的制约。
2.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规律与地质地貌、母岩、水文、气候及人为活动等因素息息相关。福清地形复杂。境内海拔高度相差较大,气候、生物条件亦差异显著,其分布特点:随着地形升高呈有规律的垂直分布,又因区域性成土条件而呈区域性分布。
(1)土壤的垂直分布
从东南沿海到西北一都古崖山海拔1000.3米的山地,生物气候条件由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由低到高土壤的垂直分布是:海拔200米以下。山前丘陵及东南滨海台地,分布砖红壤性红壤;海拔200--700米丘陵山地分布红壤;海拔600——800米的山地,受黄化作用影响,分布有黄红壤;海拔900米以上山地,黄化作用更强,亦有黄壤分布。在土壤带内,由于水土流失的结果,有侵蚀赤红壤、粗骨性赤红壤、粗骨性红壤相间分布。
(2)土壤的区域性分布
福清地形有山地、丘陵、河谷平原、低丘台地、滨海平原等地貌单元。在其特定环境条件下都有相适应的土壤分布,从东南到西北依次是:滨海风沙土一盐渍型水稻土一渗育型水稻土一赤土一砖红壤性红壤一渗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一潜育型水稻土一红壤(红土)一黄红壤一黄壤。由于小地形变化及生产条件影响,可分三个区:滨海平原台地区,河谷平原低丘区,山(看福清FQLOOK.CN)地丘陵区。在这些区内又有其不同的分布特点。
3.土壤肥力状况
耕作土壤肥力状况受地形、母质、水文条件及人为活动的影响。由于这些因素影响的不同。各种土壤的肥力也随之有不同的差异。
(1)土壤养分
有机质
耕地有机质含量偏低,平均在1.69%.其中:含量在2%以上的只占耕地面积28.7%,含量在196——2%之间的占耕地面积51.5%,小于1%的占耕地面积19.76%.
氮素
土壤氮素的含量分布与有机质含量相关,有机质含量增加,含氮量也随着提高。福清境内土壤中全氮含量大于0.12%的仅占耕地面积19.53%,全氮含量多在0.08%——0.12%,占耕地面积的35.95%;全氮含量低于0.08%的占耕地面积的44.52%.土壤碱解氮<100PPm的占耕地面积的53.7%.
钾、磷素
耕地土壤酸性较强,全钾、全磷含量低,全磷量在0.02%--0.07%之间,全钾量在0.5%——0.2%之间。不同地区土壤速效磷的含量也不平衡,龙高一带由于重视磷肥的施用,且常施海肥,速效磷含量较高,均在13——50PPm之间。而一都、东张、阳下等山区土壤酸性较强,其速效磷含量仅在4——6PPm之间。在沿海地区耕地土壤中,钾含量较高,多在100——120PPm,平原山区耕地土壤多缺钾。
土壤酸碱度
耕地土壤多呈酸性反应,pH值<5.5的占耕地面积11.4%,pH值5.5——6.5的占耕地面积58.5%,中性土壤仅占耕地面积的9.6%,pH值>8.5的占耕地面积的19%.土壤酸碱度的变化,由山区一平原一沿海,土壤pH值逐渐升高。
(2)土壤质地
耕地土壤的耕作层多为中壤土质地,其面积有25.7万亩,占耕地面积43.33%;轻壤土面积有17万多亩,占耕地面积28.78%.此外还有砂壤土占耕地面积16.76%;重壤土占耕地面(看福清FQLOOK.CN)积10.5%;粘壤土占耕地面积0.68%;砂土占耕地面积0.05%.后四种土壤,其耕性差、保水肥能力弱,需进一步改良。
4.土壤普查成果应用
通过第二次土壤普查,摸清了全市土壤理化状况和障碍因素。进而采取因土种植、因土施肥、因土改良等措施,取得显著效果,确保农作物的丰产丰收。
(1)测土配方施肥
1981年,福清县农业技术部门开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其作法是:根据普查结果,按质地状况和各种养分的含量以及种植作物对养分的需求,确定施肥种类及数量,克服过去盲目施肥的习惯。从1982年开始,全县水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达20多万亩,增产幅度在10%左右。随后,测土配方施肥不仅在水稻上应用,而且扩大到甘薯、花生等作物大面积推广应用。1985年,福清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肥站分别在东张华石村、阳下北林村和三山坑边村,建立早稻配方施肥示范片3500亩,平均亩产稻谷415.5公斤,比习惯施肥亩产345.5公斤增长20.3%.在镜洋磨石村、阳下北林村、东张华石村建立晚稻配方施肥示范片3000亩,平均亩产稻谷354.2公斤,比习惯施肥亩产278.1公斤增长27.4%.1990年全县已有18个乡镇的40多万亩水稻、9.8万亩甘薯、5.5万亩花生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2)地力建设
福清是个人多地少的地区,耕地复种指数较高,地力消耗较大,施用化学氮肥较多,有机肥偏少,地力衰退现象比较普遍。1983年以来,逐步重视地力培育和恢复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①扩种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1980——1982年,全县种植蚕豆、豌豆、紫云英等绿肥面积逐年下降。1983年后开始逐年回升,到1985年全县绿肥面积达到5.6万亩,利用绿肥压菁面(看福清FQLOOK.CN)积达12万亩。同时。大面积推广稻田养萍。
②推广粮油作物轮作套种。水稻、甘薯与花生、大豆、轮作套种不但可以提高产量,还可以恢复地力,改良土壤,有利农作物的生长。
③提倡稿秆返田。从1981——1990年,大力推广稻草、花生蔓、大豆秆等返田,全县每年稿秆返田面积达1万多亩。
④施用微量元素。根据不同土壤缺素情况和不同作物的不同需要,分别施用硼、锌、钙、铜、钼等元素,施用后的一般增产幅度达10%——30%.
(3)中低产田改造
据1981年土壤普查统计:全市有中低产田91815亩。其主要问题是存在瘦、粘、酸、盐碱、沙、漏、冷、烂等因素。这些低产田分布于东张、一都、镜洋、渔溪、新厝、阳下、音西、海口、沙埔、江阴、城头、龙田、南岭等乡镇,种植粮食作物年产量在600公斤以下。1987——1989年,全县采取增施有机肥料、修建水利设施,酸性田施用石灰和配方施肥等措施,改造中低产田8.5万亩。(看福清FQLOOK.CN)1991——1994年,又于海口、上迳、江阴、江镜等镇实施低洼地排渍工程改造,面积达4100亩,其中海口镇度头洋800亩、上迳镇土堡洋1000亩、江镜镇前宅洋1000亩、江阴镇赤厝洋1300亩。完成的主要工程项目有:开挖排洪排渍沟24条。总长12890米,旧河道清淤9条,总长4550米;修复灌排渠道15条,总长4875米;埋设排灌水泥管道9条,总长4293米;新建和扩建电灌站9座;建造灌排水涵洞lO个、机耕桥5座、人行桥8座;新建机耕路3条,总长2090米;建造放水引井44处。整个工程完成土石方量达10.58万立方米。共投入资金143.01万元。
(二)肥料
民国时期,农作物均以人畜粪尿、草木灰、饼肥、作物稿秆、河塘泥以及乌鲶、三角鲚等作肥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50年代,仍以农家肥料为主,少量施用化学肥料,并开始推广细菌肥料和发展冬季绿肥。60年代,化学肥料施用面积不断扩大,夏季绿肥得到大面积推广。70年代以后,出现了重化肥轻农家肥的倾向;化肥施用量大幅度增加,微量元素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也在各种作物上广泛应用。施肥技术得到不断改进和提高。
1.绿肥
1954年,引进紫云英、苜蓿等冬季绿肥,播种于晚稻田,作为春季早稻基肥。50年代中后期,每年紫云英播种面积达5万多亩,后因冬种粮食作物面积扩大,紫云英等冬种绿肥面积逐年减少。
蚕豆、豌豆既是福清冬种杂粮作物,也是重要的冬种绿肥作物,农民群众有常年种植的习惯。60年代,每年播种面积均在5--6万亩,稿秆用作早稻基肥,种子可作食用。
夏季,农作物播种面积较大,肥料比较缺乏,尤其是有机肥更为匮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58年引进山毛豆、猪屎豆、爬地兰,1965年引进臭菊等夏季绿肥,在山地果园和路边种植,夏季收割,经沤制后作晚稻基肥。
1964年,全县在水稻区开展稻田养萍返田运动。早稻田养萍面积达1.5万亩,增加了稻田有机肥料。1979——1982年,又掀起养殖细绿萍高潮,从省外引进耐低温、繁殖快、产量高的美国红萍新品种——细绿萍,进行繁殖推广,年养殖面积达2万多亩。但本地红萍和细绿萍,只能在冬春两季大量繁殖,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却不能增殖甚至死亡。为了攻克这一技术难关,使夏秋两季能大面积养萍,福清科技人员于1965——1966年在海口公社里美大队,进行了红萍越夏技术的研究,找到了红萍越夏的主要障碍是萍螟、萍丝虫等昆虫的危害,于是通过对害虫的防治,使红萍顺利越过夏秋季,并在夏秋季进行大面积养殖,为晚稻提供有机肥料。这一经验得到了省农业科技部门的肯定。1978年,福清科技人员又对细绿萍越夏技术问题进行攻关研究,试验成功利用细绿萍结孢率高(有性繁殖力强)的特性,采用孢子育苗越夏、旱地越夏等技术,解决了细绿萍在夏末和秋季不耐高温的问题。这一成果引起了省内外农业科技部门(看福清FQLOOK.CN)的重视,1979年10月7日,全国20个省市区科研单位以及中科院植物所、中国农科院所属研究所以及福建省各地、市、县参加全国红萍科研协作会议的代表138人来福清现场参观学习细绿萍越夏和秋繁的技术。
2.细菌肥料
1954年,福清县开始推广花生大豆根瘤菌拌种。50年代,采用根瘤菌拌种面积达7万——10万亩,根瘤菌可以固定空中的游离氮供作物利用,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1971年,推广“5406”细菌肥料,用于水稻、小麦拌种,可以防止烂种,促进幼苗生长。
3.化学肥料
民国时期,福清开始引进少量硝酸铵、过磷酸钙等化学肥料进行试用,但未能大面积推广。
50年代初期,开始引进硫酸铵、尿素等化肥进行示范推广。因多数农民仍不相信化学肥料,全县化肥年供应量仅2000多吨。
60年代,经过不断的试验示范,硫酸铵、过磷酸钙、石灰氮、尿素、钙镁磷、硫酸钾、氯化钾等化学肥料相继大面积推广施用,化肥供应量不断增加。1961年,全县化肥供应量达31000吨。
70年代以后,化肥施用量继续增加,尤其是1973年,福清合成氨厂建成投产,年产碳酸氢铵3000吨(以后扩大到年产15000吨),使全县化肥用量迅速上升。1976年。全县化肥供应量达45400吨,至1982年猛增至87970吨。80年代后期,因化肥施用量较大的甘蔗、小麦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全县化肥供应量也随之下降。1990年,化肥供应量下降至68300吨。1998年(看福清FQLOOK.CN)下降至49500吨。化肥供应总量减少,但具有不同功效的化肥供应品种却不断增加,90年代,氮磷钾复合肥、微量元素肥料、氨基酸肥料以及各种生长调节剂、叶面肥等大量投放市场,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要。
4.肥料施用技术的改革
50年代,福清仍沿用原始的用肥技术,如将化肥撒施于土壤表层,不看土质,不根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进行合理施肥,以致达不到应有的用肥效果。
60年代,开始推广磷肥蘸秧根、甘薯坑心肥、稻草还田、根外追肥等科学用肥技术。
70年代,水稻追施化肥改撒施为球肥深施,以减少肥分流失,提高肥效。
80年代,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稻株营养诊断施肥、全层施肥技术,改变过去盲目偏施氮肥,撒施、表施化肥的习惯。1982——1984年,水稻、小麦、甘薯、花生等作物推广土壤识别优化配方施肥面积达20多万亩,增产幅度在6%——12%之间。1984年,全县水稻推广全层施肥技术面积达22.15万亩,甘薯推广坑心肥施用技术15.83万亩,增产幅度均在10%以上。
90年代,氮、磷、钾合理搭配,科学施用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氮磷钾复合肥在各种作物上广泛使用;成本低、见效快、效果大的根外追肥(叶面肥)技术已在果树、蔬菜、花卉等作物推广。此外,养鸡场将大量废弃的鸡粪加工成颗粒肥料,也是90年代农家肥使用方法的一大改进。这一方法既有利鸡粪的利用,也提高了鸡粪的施用效果。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5-6 10:24 , Processed in 0.061214 second(s), 13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