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福清科技志:第六章 农业 / 1-2 农作物良种的推广与繁育

大姐姐 发表于 2019-3-5 14: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3114 0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二、农作物良种的推广与繁育
(一)主要农作物良种的推广
1.水稻
公元1008年,福建从占城国(今越南南部)引进占城稻,经长期栽培和选育,形成多种类型的变异种,在福清种植。民国时期,农家种植的水稻品种有:早稻“大粒早”、“京早”,晚稻“乌壳尖”、“凤湖青尖”等。
1936年4月,福建从江西引进早稻品种“南特号”试种成功,逐渐扩散至福清种植,以后,成为福清早稻的主栽品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仙游县农民陆才从“南特号”中通过单株选育,获得具有茎杆粗壮、不易倒狄、适应性广、抗逆性较强、生育期适宜、产量较高的“陆才号”良种,在福清大面积推广,取代了“南特号”,栽培面积达70%以上。50年代中期,福清引进矮杆早稻良种“矮脚南特”和“珍珠矮”,由于该良种茎杆矮,不易倒伏,适宜密植,有利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亩产达400公斤左右,比高杆品种高一倍。该品种很快取代了“陆才号”,成为当时的主栽品种。同时,还从江苏引进粳稻品种进行试验示范,但因病害严重,单产不高,未获得推广。(看福清FQLOOK.CN)60年代。又从闽南引进粳型水稻“窄叶青”,在海口公社等地区示范推广,虽然米质好。但因茎杆较高,产量不稳,仍未获得持续推广。
1973年,我国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配套成功,福清开始进行杂交水稻的制种工作,杂交稻迅速在全县推广。由于杂交稻根系发达、茎杆粗壮、不易倒伏、叶色浓绿、光合作用强、穗大粒多粒重,亩产可达450--500公斤。高达550公斤,因此,又成为当时中、晚稻的主栽品种。杂交稻的推广。使福清水稻单产又一次获得大幅度提高。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杂交水稻早稻组合以“汕优64”、“威优77”为主,占当时早稻面积20%左右。常规早稻以“78130”、“闽科早22”、“闽科77”为主,各占25%左右。中、晚稻以杂交稻“威优2号”、“威优红田谷”为主,占晚稻面积70%左右。到90年代,改为推广汕优组合,早稻以“汕优016”和“威优77”为主;晚稻以“汕优63”为主,占晚稻种植面积60%左右。“特优63”、“威优89”等占晚稻种植面积20%左右。其余面积仍以常规稻“闽科早22”、“78130”、“泉农3号”为主。
2.麦类
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福清开始种植小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小麦品种主要有:小麦“白麦”、“红壳麦”“和尚麦”;大麦“古槌大麦”、“六棱大麦”.“白麦”、“红壳麦”都因秆高、抗性差、产量低被逐步淘汰。惟有“和尚麦”虽茎杆高,但具有粉质好的优点,亩产可达200公斤左右,成为五六十年代主要品种。占当时小麦播种面积70%左右。
70年代初期,引进小麦品种“欧柔”和“青海麦”.(看福清FQLOOK.CN)因抗性差,难于推广。引进的“早熟3号”两棱大麦,抗性较好,一般亩产可达150公斤左右,占当时大麦播种面积的50%左右。
70年代后期,引进“晋麦2148”、“晋麦4058”和“文革1号”,抗性较好,产量稳定,亩产可达200--250公斤。“晋麦2148”种植面积达50%以上,成为当时的主栽品种。
80年代后期,引进“泉麦1号”,其生长特性和产量与“晋麦2148”相近。大麦“古槌麦”、“六棱大麦”因茎杆高,抗性差,一般亩产在100公斤左右。
80年代引进“矮早三”大麦良种,由于茎杆矮,不易倒伏,有利密植,取代了“早熟3号”,推广面积达70%左右。
90年代,从江苏引进“如东3号”啤酒大麦,种植面积达20%左右。
3.甘薯
甘薯,又名“地瓜”、“番薯”,原产南美洲。15世纪传入马尼拉和马来半岛。据<金薯传习录>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旅居吕宋(今菲律宾)的福建长乐县商人陈振龙发现当地有种植皮丹如朱的薯类容易栽培,产量很高,夏秋收获。生吃熟食清甜可口,可充当食粮,又可捣碎制淀粉,于是就想方设法冲破禁令把薯藤带上船,历尽艰险,终于在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农历五月下旬将薯藤引进福州。六月初一,由他的儿子陈经沦向福建巡抚递禀,陈述甘薯有“六益八利”、“功冈五谷”的好处,请求推广。巡抚金学曾命他择地先行试种,陈振龙父子就在福州木屋后门旷地进行育苗试种,收获时产量很高,翌年恰遇大旱,稻谷歉收,金学曾就发动人们大种甘薯,结果喜获丰收,远近食裕。(看福清FQLOOK.CN)荒不为害,度过大灾。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福建巡抚金学曾勘灾到融,将甘薯带入福清,随之逐渐在全县推广,成为福清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多分布于龙田、江镜、港头、三山、高山、东瀚、沙埔、江阴等沿海旱作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甘薯品种主要有“白心粒”、“红心粒”、“新粒栽”、“兴化红”等;“白心粒”和“新粒栽”产量较高,一般亩产2000--2500公斤(鲜薯),但品质歉佳,“兴化红”品质优良,且耐储存,但产量低,一般亩产1500公斤(鲜薯)左右。
50年代后期,先后引进“禺北薯”、“鸡母薯”、“胜利百号”等。因“禺北薯”产量高,很快成为当时的主栽品种,种植面积占甘薯面积的50%以上;“鸡母薯”占30%左右;“胜利百号”面积较少。
60年代,引进“新种花”,品质较好,切干率高,一般亩产可达3000——3500公斤(鲜薯),又取代了原有的“禺北薯”等品种,成为当时的主栽品种,栽种面积占甘薯总面积80%左右。
70年代,引进“岩薯8—6”,产量和品质超过“新种花”,栽种面积占甘薯面积60%以上。此外,还引进“漳浦1号”、“潮薯1号99、46东方红2号”等品种。
80年代,推广质量兼优的“莆薯53”、“福薯26I'tl、66岩薯5号”等品种,栽种面积占甘薯总面积70%左右。
90年代,引进推广“金山57”、“岩薯5号”、“台薯6691‘、663282”、“福薯2号”等新品种。其中“金山57”已成为目前甘薯当家品种。
4.大豆
大豆,又称黄豆、白豆,有春大豆和秋大豆两大类。春大豆品种以“北豆”为主,60年代,引进“古田豆”,株大、粒大,亩产达150公斤,很快成为主栽品种,至今仍占大豆播种面积50%左右。其次还有“北豆”、“融豆1号”和“莆豆8号”.(看福清FQLOOK.CN)秋大豆也是以“古田豆”为主。“绿皮秋大豆”为次。
5.蚕豆
品种主要有“阔白”和“小粒种”两种。
6.豌豆
品种主要有“红花豌豆”和“白花豌豆”两种。另外还有少量种植“软荚豌豆”,采青荚,作蔬菜用。90年代,从省外引进“大荚豌豆”,豆荚扁大青嫩。产量高,成为目前供应市场的主要豆荚蔬菜。
7.玉米
1979年以前,均用本地玉米种。
1980年,开始从北方引进杂交玉米。
1986年,高山、港头、三山、龙田等乡镇分别在早薯畦上套种玉米165亩,亩产达125公斤。90年代以来,品种仍是自留的本地玉米。
8.高粱
1972年,从山东引进杂交高粱。在海口、东阁两个农场进行杂交制种,虽然产量高,但品质差,经2——3年后便停种。目前零星种植的高粱仍为本地品种。
9.花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花生品种多数为“发财生”.部分为“扣早”、“流球”、“勾鼻生”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述品种被逐步淘汰,惟“勾鼻生”产量较高被保留下来。
70年代后期,从广东引进“粤油551”,播种面积占花生总面积40%.
80年代,从山东引进“海花1号”,亩产高达400公斤,但含油率较低。以后又引进“白沙1016”,(看福清FQLOOK.CN)产量与粤油品系相近,但含油率不高,年播种面积在1.5万亩左右。
80年代,又从广东引进“汕油71”,产量较高,含油率也不低,成为当时的主栽品种,年播种面积达40%以上,其余仍为“白沙1016”和“粤油551”.
lO.油菜
民国期间,油菜在民间有零星种植,品种为本地矮脚油菜。50年代仍以本地矮脚油菜为主。60年代,从浙江引进高杆油菜品种,产量虽高,但易倒伏,抗逆性差,未能全面推广。
11.蔬菜
50年代,福清蔬菜品种都以自留农家品种为主,形成福清地方蔬菜的特色,如城关的大白菜、渔溪的芥蓝、海口的韭菜、芹菜等都在县内外享有盛名。
50年代后期,福清华侨通过香港引进一批新的蔬菜品种,如日本甘蓝、荷兰番茄。台湾西瓜等。由于1959——1961年国家遇到暂时困难,粮食紧缺,当时大量种植甘蓝作为充饥的重要食物。
60年代,福清蔬菜种植面积逐渐扩大,除各家各户利用自留地种菜外,集体也开始大面积种植黄色洋葱、红皮大蒜头、高辣度小米椒等,由外贸部门收购出口。这一阶段,先后从国内外引进美国黄色洋葱、番茄,东北红皮大蒜,泰国黑皮西瓜,台湾杂交一代西瓜等。1965年,福建与山东合作选育的“太协1号”甘蓝良种,在福清大面积推广。取代了从日本引进的甘蓝。
70年代,集体种植蔬菜有较大发展,生产队开始有计划地划出部分良田种植西瓜、生姜、芋头、大白菜、甘蓝、花菜等,产品运往福州市场销售。蔬菜良种进入大量向国内外引进的阶段,如从荷兰引进花球紧实雪白的雪球花菜和丰产、抗病的番茄良种,从山东青岛引进杂交一代抗病丰产的“青杂3号”、“青杂5号”和“洛阳大包”白菜良种,(看福清FQLOOK.CN)以及引进“沈阳快白”、“天津大麻叶”等大白菜和“上海小白菜”、“京丰1号甘蓝”、“福建10号花菜”、“早熟50天花菜”、“闽茄1号茄子”等。逐步取代本地的农家品种。
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种植蔬菜积极性提高,比较重视引进高产、优质、高效的新良种。从国内外引进大批蔬菜良种,在番茄良种方面有“强力米寿”、“特罗皮克”、“北京早红”、“北京早魁”、“浙杂3号”、“浙杂5号”等品种,全面取代了原来的老品种。瓜类方面有台湾的“新红宝”品系西瓜良种以及甜瓜良种等,占有较大的面积。此外还有“夏阳大白菜”品系,“五寸人参胡萝卜”、“K、K早秋甘蓝”、“革莓”、“德立萝卜”、“美国甜椒”、“矮生四季豆”、“矮生豇豆”、“泰国空心菜”等新品种已大面积推广。而经杂交一代种子也开始大量应用。
90年代,蔬菜品种向新、特、优方向发展,从海内外引进优质新特的蔬菜品种,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引进的主要品种有“美国红”、白籽“矮四季豆”、“绿花菜”、“甜椒”、“冠军西瓜”;日本“全能菠菱菜”(四季均可种植)、“黑色茄子”、“甜宝甜瓜”、“新黑田胡萝卜”、“紫甘蓝”、“早中熟大白菜”等;“台湾无籽西瓜”、“黄肉西瓜”、“黑皮西瓜”、“巨宝西瓜”、“七星西瓜”、“金辉甜瓜”、“银辉甜瓜”、“哈密瓜”、“网皮甜瓜”、“明月甘蓝”、“木瓜”、“葡萄香茄”、“台中11号豌豆”;“泰国斧牌空心菜”;南韩“健春”、“强春”、“阳春”、“春大将”等春植大白菜以及国内的合肥杂交
西瓜,“四川大夹豌豆”,江苏“小杂56小白菜”,广东的“早熟菜心”等等,其中“四川大夹豌豆”(俗称何仁豆)豆荚扁大而脆嫩,产量高,销路好。栽培面积达千亩以上。
福清市占阳蔬菜育种研究所,多年来繁育了大量蔬菜优良种子,供应本市和福州地区,被国家农业部列为蔬菜种子繁育基地。该所选育的“占阳1号萝b”、“占阳1号秋包菜”以及中熟花菜等良种,已在市内外大面积推广应用。
12.甘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福清以种植鲜食果蔗为主。
1956年,开始引进“爪哇2878”,随后又引进推广“台糖134”,成为50——60年代甘蔗的当家品种。
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引进推广“闽糖70/611”、“闽选703”、“云蔗71/388”等品种,(看福清FQLOOK.CN)成为80年代甘蔗的当家品种。同时还从台湾引进“新台糖1号”和“新台糖10号”高糖高产品种,示范推广面积达1.5万亩,本省及广东、广西等甘蔗主产区先后前来引种。
13.果树
(1)枇杷
长期以来,枇杷都以实生苗为主。不讲求什么良种。
1974年,太城农场从实生苗果园中选出果粒大、果肉厚、单核率高的良种“太城4号”,经过鉴定,确认是当时省内较适宜于罐藏的枇杷良种,并荣获国家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随后,采用嫁接繁殖方法,大量育苗,在县内外各地推广。
1982年,又从浙江引进果型较大、品质较好、适宜于鲜食和罐藏的“大红袍”、“洛阳青”品种,并成为80年代福清枇杷的主栽品种。
80年代末,又从莆田引进大果型良种“解放钟”,从云霄引进早熟品种“长红3号”,以及从外地引进日本的早熟品种“森尾早生”.
1995年,引进早熟大果型良种“早钟6号”,成为90年代福清枇杷的主栽品种。福清原有的实生苗果园,有不少优良株系,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福清县农技部门对本县枇杷品种资源进行广泛普查,从中发现了一些性状各异的良种单株。如红果肉的“东方红3号”、“太城5号”、“霞钟”以及白果肉的鲜食良种“福清1号”,都是比较好的枇杷良种。
“福清1号”枇杷,以清甜可口著称;在80年代末,曾连续3次被福州市评为鲜食良种第一名,在全省枇杷品种鉴评会上获得了冠军。该品种母树生长在融城瑞亭村白墓底果林场,是福清市农技推广中心经济作物站从实生果园中评选出来的枇杷鲜食型新品种。1990年,福清市科委对该品种采取小苗嫁接和大树高接换种办法进行繁殖推广,取得效果。(看福清FQLOOK.CN)海口镇牛宅果场高接换种100多株,已于1993年结果,海口镇东佑村康达果场定植嫁接小苗200株,于1995年投产,其果实品质与母树基本相同。
(2)柑橘
60年代,福清开始扩种柑橘,当时主要利用山坡地种植,品种均为实生苗。
80年代,柑橘面积迅速扩大,也更加注重良种的推广,因而实生苗被嫁接苗代替,“福橘”、“雪柑”、“芦柑”、“温州蜜柑”等良种获得大面积推广。成为当时的主栽品种。此外,还有少量种植“血橙”、“夏橙”、“改良橙”、“印子柑”以及“官溪蜜柚”和福鼎“四季柚”等。
1996年,福清农技部门引进“纽荷尔脐橙52号”,采取多头高接办法进行换种,取得成功。次年少量结果,第三年全面投产,因质优价好(市价比原柑橘高2——3倍),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3)龙眼
民国时期,福清龙眼树主要分布于渔溪、上迳、新厝等乡镇,品种有“大鼻龙”、“杨厝本”、“黄本”、“乌骑”、“九月乌”等。
50年代初,福建农学院曾在福清龙眼主产区进行龙眼品种普查,得知福清龙眼品种共有“红核子”、“冰糖本”、“竹脚本”、“生祠本Y9、611墓亭本”、“处暑本”、“八月白”、“水柜”等50多个品种及株系。
60年代,福清开始从泉州引进“福眼”高压苗。1964年,上迳公社上迳大队从实生树中发现一株优良品种“焦核龙眼”,果肉厚而嫩脆,核特小,宜鲜食。
70年代后期,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果树的所有权也得到落实,因而龙眼面积进一步扩大,所用的品种是莆田的“乌龙岭”,本地的“大鼻龙”、“杨厝本”、“福眼”、“水柜”等。
1979年,上迳公社上迳大队在县农技人员配合下,从实生龙眼果园中发现一株稀有龙眼品种“荔枝本”,(看福清FQLOOK.CN)因其果大形似荔枝而命名,从80年代至今,有少量嫁接苗供应各地种植。
80年代末,在渔溪发现鲜食、烘干兼用的大果型中熟龙眼优良单株“渔溪本”,经过多年嫁接加速育苗繁殖,于1996年大面积推广。
90年代,先后从莆田、长乐等地引进大果型晚熟优质龙眼良种与早中熟品种配套,如“水南1号”、“青壳宝圆9t、66松风本”、“溪北1号”、“立冬本”、“友谊106”等。此外,还从省内外少量引进“扁匣榛”、“紫螺”、“赤壳”、“早白”、“八一早”、“大乌圆”、“石峡”等等。
(4)荔枝
据现存老龄荔枝树考证。福清种植荔枝已有100多年历史。
福清荔枝有晚熟的下番枝和较早熟的上番枝两个品种群。下番枝主要分布于海口镇的里美村和音西镇的东刘村,是福清独有的晚熟、高产、优质荔枝品种。正常成熟期在8月上旬,比本省其他品种迟熟7——15天,且耐瘠、抗风、丰产、稳产。1979年,福清县科技人员在音西东刘村选出一株下番枝优良品种东刘1号,其特点是果大、肉脆、丰产、稳产,鲜食、加工兼用。该品种的选育,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已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上番枝主要分布于音西、宏路一带,产量低而不稳。1996年,福清市农技人员试验成功用主枝更新、多头高接换种技术,对低产或多年花而不实的上番枝进行品种更换,利用主枝砍去后产生的不定芽,嫁接上东刘1号、下番枝或其他良种。达到春季更新、秋季嫁接、次年扩冠、第三四年投产的目的。
(5)芒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海口镇里美村华侨果林场就引进芒果种植于低海拔丘陵坡地,但产量不稳,花期遇雨多数不结果,且品种均为土芒,果小,肉薄,纤维粗而多,经济价值不高。
80年代,福清农技部门从闽南引进“吕宋芒果”以及“象牙芒”、“秋芒”、“印度1号”等良种种植于音西镇东刘果林场,但因管理不善,未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1995年后,引进广西的紫芒果,树冠矮、花期长、产量高、品质好,在生产上获得成功,仅龙田镇种植面积就达300亩。
(6)桃
福清种桃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50年代,(看福清FQLOOK.CN)桃的发展较快,品种以水蜜桃“玉露”为主。70年代,引进“白凤”和“雨花露”品种。1998年又引进早中熟的“晖雨露”、“霞晖1号”、“玫瑰露”、“安农水蜜”、“GB8号”、“杭蜜1号”、“古田大桃”、“西选1号”以及美国的低温品种“85007”等。
(7)葡萄
70年代以前,葡萄仅在房前屋后种植,品种均为本地水果型葡萄。
80年代,群众自发从山东、浙江等地引进大果型的“巨峰”、“红富士”、“白香蕉”等品种,栽培面积不断扩大。
90年代,从浙江引进特大果品种“藤稔”.于海口斗垣,东张道桥,新厝孩灶、界下等地大面积种植,取得较好经济效益。90年代初,福清种植葡萄面积达到1.5万亩,为福清有史以来葡萄种植面积最大的时期。90年代末,因市场葡萄价格下跌,葡萄面积又大幅度减少。
此外,在洋桃、梨、番石榴、猕猴桃等果树方面也先后引进了“台湾软枝洋桃”、“台湾番石榴”、“泰国番石榴”、“青榇”、“布朗李”、“脆冠梨”、“翠绿梨”、“清香梨”、“冬柿”、“台湾杂交木瓜”、“中华猕猴桃”等。
(二)良种的繁育与供应
1.良种的加速繁育
民国时期,福清农作物用种都是农民自繁自留自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断提倡建立留种田和实行片选、穗选,确保良种的纯度和优良种性。县社两级在主要作物成熟季节,组织群众性良种评选活动,对经评选确认可以大面积推广的良种,组织互换、加繁或由种子站收购供应。
70年代以后,利用我国地理优势,对麦类和杂交稻良种采取春夏季往东北,秋季往海南进行播种加快繁殖的措施。
1973年春季,将当年收成的“78130”小麦种子800公斤,运至黑龙江播种,于当年9月份收获种子1万公斤,运回赶上冬季播种。
1974年春季,第二次赴黑龙江繁殖少量“波达姆”、“倪埔3号”、“倪埔4号”小麦新品种。
1977年,由49人组成的育种队赴海南乐东县进行杂交水稻“三系”种子的繁育,制种面积117亩,收获“三系”种子4000多公斤,当年运回供杂交稻制种使用。
是年,福清开始杂交稻制种,用“威优64”和“威优2号”两个组合,建立制种田180多亩,后因父母本花期不遇,又碰上低温,制种失败。1978年,改变了制种的经营体制,调动了制种人员的积极性,加强了技术指导,终于获得成功。随后,年制种面积达1000多亩,平均亩产种子50——60公斤,高达70多公斤。制种的组合有:“威优64”、“威优77”、“威优红田谷”、“汕优63”等。
由于当时杂交稻种子供不应求。1982年,又采取联合体承包制种的形式,与种子公司签订制种合同,确保了制种质量和任务的完成,当年制种面积达2000多亩,种子产量达10万公斤,基本满足了本县的需要。(看福清FQLOOK.CN)后来,因杂交稻制种效益较低,制种逐渐减少。至1994年已停止自行制种,改由省内和省外调入杂交稻种子。
2.种子的“四化一供”
1980年福清县开展了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种子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和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的“四化一供”工作。先后建立了以县良种场、海口农场、东阁农场、下里部队农场为主的种子生产基地,总面积达4500多亩,10多年来,共提供各种作物种子达3000吨以上。先后购进中、小型种子精选机7台,半自动种子包装机6台;种子检验室配备了智能光照培养箱和精密种子发芽试验箱等设备,供应的种子都经质量检验,达到标准,方可出售。杂交稻种子由县种子公司统一供种,于1993年开始改变过去散装供种为小包装供种并附说明书和消毒剂。
3.种子经营
福清的农作物种子经营工作是1954年开始的,当时,主要由农业技术部门外地调入供应少量的水稻良种。至60年代,福清县成立种子公司,专门负责农作物种子的经营工作,着重对禾谷类作物品种大量进行更新换代。农民换种积极性高,年种子经营量(含进出数量)达800多吨,其中早稻200吨、晚稻100吨、小麦150吨、大麦40吨、蚕豆100吨、豌豆60吨、大豆20吨、花生150吨。其他50吨。
70年代,开始经营杂交稻种子,其他种子年经营量下降为300--400吨。
80年代,仍以经营杂交稻种为主,年经营量达300吨。
90年代,因种植粮食作物经济效益相对不高,种子经营量又再度滑坡,目前种子年经营量只有250吨左右。
4.种子执法
国务院于1989年3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后,种子执法工作终于提上议事日程。对私自生产、销售不合格的种子或假良种违反管理条例的行为,及时进行查处。种子部门和工商、检察等机关配合,先后查处种子违规案件4起,(看福清FQLOOK.CN)没收非法经营杂交水稻种子25公斤,查封劣质杂交稻种2500公斤,销毁劣质杂交秧苗450公斤(折谷子),销毁非法制种田1.5亩。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5-6 16:58 , Processed in 0.061070 second(s), 13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