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福清科技志:第六章 农业 / 1-1 耕作制度改革

大姐姐 发表于 2019-3-5 14: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1308 0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第六章 农业

第一节 农 业

一、耕作制度改革
隋唐时期,福清种稻或种麦均为一年一熟。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开始有两熟制。
明代中后期,稻稻麦三熟制已在水田应用,水稻间作技术也逐渐得到推广。
民国时期,甘薯套种大豆、小米、绿豆、豇豆,花生套种小米、绿豆等在沿海旱作地区推广应用。在平原和山区的水田仍然是栽种二季或一季水稻,小麦等冬种作物为数不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50年代中后期,推广单季稻改双季稻。间作稻改连作稻和稻稻麦三熟制。
60年代,总结音西水旱轮作、间作套种的经验,在平原水田地区提倡采用早稻一甘薯一小麦;花生一晚稻一绿肥和甘蔗、甘薯套种大豆、蚕豌豆等技术,对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培养地力起到较好的作用。
70年代以来,进一步加强水田稻稻麦(或蔬菜、绿肥)三熟制和旱地轮种、间种、套种等多熟制的推广应用。(看福清FQLOOK.CN)直至1995年全市农作物复种指数已从1949年的161%提高到262%.粮食亩产由建国初期的130公斤提高到340公斤以上。
(一)单季稻改双季稻
1954年,全县单季中稻面积为33008亩,1965年下降至17476亩,1971年减少到2591亩,目前仍保持这一水平。双季早稻面积逐年扩大,1954年为156180亩,1974年达到20万亩,其中相当部分为早薯改为早稻。目前,早稻面积保持在26万亩左右。
(二)间作稻改连作稻
因间作稻产量不如连作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泛提倡连作稻。到1957年,全县间作稻面积下降至86000亩。1966年,全县实现水稻连作化,间作稻已基本消失。
(三)改早薯为晚薯
随着福清水利条件的改善,沿海地区一年种植一季早薯的耕作制,逐步得到改变,有水灌溉的园地,改为早稻一晚薯,水源不足的园地改为大豆一晚薯或花生一晚薯。1965年,全县早薯面积由1957年的17.13万亩下降到13.22万亩,晚薯面积则由1957年的61948亩上升到90058亩。1990年以后,推广花生套种甘薯,晚薯面积又上升至137880亩,早薯面积下降至118000亩。
(四)改花生一小麦一早薯二年三熟制为花生一晚稻或晚薯一年二熟制
按老习惯,春花生收获后,休闲2个月后才种小麦,土地利用率低。(看福清FQLOOK.CN)1962年开始,在有水灌溉的地区,春花生收获后随即种一季晚薯或晚稻,冬季再种一季大小麦或蔬菜,1978年推广面积达5万亩,1993年发展到8万亩。
(五)改春大豆一晚稻为早稻一秋大豆
经过数年的探索,秋大豆产量比春大豆高,早稻比晚稻稳产。于是,全县从1971年开始把春大豆一晚稻改为早稻一秋大豆轮作制。至1978年,秋大豆面积由1971年的124亩发展到2286亩,1982年突破万亩。直至目前,秋大豆种植面积仍保持在1.1万亩左右。
(六)扩大冬种面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1950年,冬种面积仅22.57万亩,占当时总耕地面积57万亩的39%.为了满足人口不断增长的需要,必须不断扩大小麦、大麦、油菜、蚕豆、豌豆以及蔬菜等冬种作物的播种面积。至1965年,全县冬种面积发展到28.87万亩,1978年扩大到32万亩,1987年后,达到40万--43万亩。1992年后,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大小麦和油菜面积减少;马铃薯、蚕豆、豌豆、蔬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面积扩大,至1998年大小麦从1990年的30.5万亩。减少至15.28万亩,油菜从1990年的10488亩减少至6716亩,马铃薯则由1990年的130亩扩大到21263亩,蚕豆和豌豆由1990年的3.75万亩扩大到9万亩,冬种蔬菜由1990年的4万亩扩大到10万亩。
(七)间种、套种
1.甘薯套种
50年代,福清农民在甘薯地套种蚕豆、豌豆、花生、蔬菜、大豆、玉米等作物的面积只有一二千亩,至70年代发展到5000多亩。1985年,三山公社沁前大队在早薯地上套种西红柿获得成功,西红柿亩产1563公斤,甘薯亩产2567.7公斤(鲜薯),亩产值达694.37元,(看福清FQLOOK.CN)比单种甘薯产值翻一番。至1989年,全县甘薯套种其他作物面积达到31426亩,1998年达到62500亩。
2.花生套种
1978年,高山公社进行花生、大豆、甘薯三种作物套种试验,获得成功。随后在沿海旱作区推广,至1985年推广面积达2000亩。
1986年,引进杂交玉米在龙田、高山、港头等公社的花生地进行套种试验,获得增产增收。并逐步扩大套种面积,到1988年花生套玉米面积达3000亩。
90年代,花生套甘薯栽培技术获得改进,把平畦套种改为起畦套种;把套种四行花生改为套种两行花生;把花生单粒穴播改为双粒穴播,既确保花生每亩有效株数,又不贻误甘薯扦插季节,实现花生、甘薯双丰收。因而,套种面积迅速扩大,至1995年花生套种甘薯面积达5万亩,1998年达60090亩。
3.蔗田套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清农民就有利用新植蔗在幼苗期套种各种豆类的习惯,但面积不多。60年代,蔗田套种发展很快,1966年,甘蔗套种大豆作物面积就达1235亩,占甘蔗面积6085亩的22%.1980年后,甘蔗面积逐年扩大,蔗田套种也进一步发展。1986年,蔗田套种面积25021亩,占甘蔗面积60334亩的41%,其中套种大豆12837亩,套种四季豆6334亩。套种西红柿2280亩,套种甘薯苗1770亩,套种洋葱1800亩。
4.麦地间套种
福清市播种大小麦均为撒播,无法套种其他作物。1980年以来,在平原地区改撒播为条播,套种甘蔗;在沿海旱地整成花生畦条播或点播,套种花生。1985年,麦地套种花生、甘蔗面积达3368亩,1993年达11900亩。
5.果园套种
80年代以后,福清果树种植面积发展迅速。果园在果树幼龄阶段,空隙地较多,被用来种植花生、玉米、西瓜、大豆等作物。1989年,果园套种面积就达25611亩。1997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7.6万亩,套种面积达56740亩。
6.西瓜地套种
1985年以后,西瓜面积不断扩大,农民开始利用西瓜地套种玉米、甘薯、蔬菜、豆类等作物。(看福清FQLOOK.CN)1991年西瓜套其他作物面积达2651亩,至1998年扩大到3800亩。
7.立体农业
80年代,福清农业技术部门和农民群众根据当地温光资源和时空条件,开展了立体农业的试验示范研究,探索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中,对时空进行科学的充分的利用以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1)蔗田立体农业
1985年,音西公社有26户农民在蔗田试验种植蘑菇,利用蔗茎作柱架,搭起培育蘑菇棚架,架顶用剥落的甘蔗叶片遮盖,四周用塑料薄膜遮围,每亩蔗田可种植蘑菇222.2平方米,每平方米可收蘑菇0.56公斤,每亩蔗田可增加收入1315元。蔗田蘑菇不占用房屋,病虫害少,成本低,不影响甘蔗生长。
1986年,音西、阳下等公社部分农户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指导下,利用蔗田套种西红柿、黑木耳和蘑菇试验,每亩可增收2085元。
(2)种养结合的立体农业
1985年,阳下公社北林大队利用水田整畦挖沟,畦宽3米,沟宽1米,沟深1米;沟中养鱼,畦面种香蕉和蔬菜,沟沿种丝瓜,沟面搭棚供瓜蔓伸展,收入相当可观。
同年,港头公社沁塘大队,利用池塘水面放置浮筏种植水面稻,池沿种瓜,池边养猪,水中养鱼,猪粪流入池中作为鱼饲料和水稻肥料,收入也很高。
1988年,海口镇柏渡村农民郑香平承包村里的果园和鱼塘,发展立体农业,并在果园建立养猪场,在果树下套种蔬菜、甘薯,作为猪的饲料,把猪粪用于养鱼,挖取鱼池淤泥作为果树肥料,形成一个果、蔬、猪、鱼相互促进的生物圈和生态农业示范点。(看福清FQLOOK.CN)因此,郑香平被国家科委授予“全国星火带头人标兵”的荣誉称号。
1993年,引进江苏省稻田养蟹的技术,在海口镇的南宅村、江镜镇的吴圹村进行试验示范,后因蟹种和养殖技术问题,未获成功。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5-6 09:38 , Processed in 0.058482 second(s), 13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