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福清科技志:第五章 工业 / 第十五节 食品

大姐姐 发表于 2019-3-4 12: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7127 0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第十五节 食 品

一、大米
民国初期,福清的大米加工多为以户为单位,自置土砻,进行脱壳,再经人工扇壳,后用石臼春米脱糠,才成为可食用的白米。当时用土砻、石臼,每加工50公斤稻谷约需8小时。随后在有溪流的部分地方,陆续办起水碓、水磨,加工效率可提高2--3倍。
民国12年(1923年),龙田人施光斗在城关兴办全县第一家碾米厂,用6匹马力动力机带动石碓碾米。至民国37年,全县私营碾米厂发展到45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建立福清县粮油加工厂、东张粮油加工厂和海口、龙田、高山、渔溪、镜洋等7个加工厂,拥有设备1220台,其中:机器设备539台、传动设备498台、电动机28台、砻谷机15台、碾米机25台、磨粉机52台、清粉机49台、人力榨油机10台、发电机4台和各种小型设备185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看福清FQLOOK.CN)福清国营粮油加工厂全面进行技术改造,采用80年代国内最新的喷风米机LT36橡胶砻和摇动筛,并配有完整的吸尘和消防设备。龙田粮食加工厂配有大米抛光机,大米经抛光后,色泽光亮透明,提高了产品的档次。
二、粮食制品
福清米粉等粮食制品已有悠久的历史,但其生产技术落后,均以作坊式的土法生产,规模小,产品只在县内销售。70年代以来,加工设备逐步改进。产品除内销外,部分出口国外。
1972年,福清油厂研制成功“石竹牌”快速面、兴化米粉干,产品畅销省内外和出口东南亚各国。1975年,“石竹牌”兴化米粉干荣获福州市优质产品“金马杯”奖。同年,福清海口农场兴办粉干加工厂,年产“桐口粉干”500多吨,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1992年5月,华侨投资4亿元兴建大型面粉生产企业——元洪面粉食品(福建)有限公司。成套引进意大利OCRIM公司90年代面粉生产线及德、法、瑞士等国制造的检测设备。生产过程从原料接收、储存、加工到成品的包装、储存、交付,基本上实现自动化,日处理小麦能力600吨。小麦由元洪码头移动式卸粮机从运粮船舱吸出,送到接收塔,经初清筛,自动秤计量后,由埋刮板机送进小麦仓库。清理工序:采用三筛二打一去石和一清选,三次风选分级,二次着水润麦。制粉工艺采用5皮4渣6心及清粉打麸,每条生产线可同时生产3种面粉。(看福清FQLOOK.CN)后处理工序,具有倒仓、配粉功能。可以配出不同质量要求的专用粉。生产线中配有杀虫机,可以击碎细小的残留虫卵,保证面粉在一段时间内不生虫。产品主要有:“石竹山”高筋、“营多”中筋、“融福”低筋等3个系列、近30种面粉。产品质量稳定,性能优越。特别是“石竹山”高筋系列面粉投放市场,结束了福建省不能生产优质面包粉的历史,成为国内仅有几家能生产类似面包粉的厂家之一。该产品几年来在福建市场的占有率达70%以上。1997年,该公司被列为福建省首批质量盾牌企业。同年4月,该公司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取得IS09002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同年5月,该公司3种主要产品经国家29次抽检全部合格,在同行业中率先通过中国方圆认证委员会的产品质量认证。1998年底,元洪面粉又荣获全省同行业最畅销商品称号。
三、花生油
民国时期,花生油的压榨方法均采用带壳碾碎、蒸熟后用土法压榨,出油率只达25%,且花工较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创办了福清油厂。1955年,省华侨投资公司投资117.4万元,对福清油厂进行扩建,使日榨量由8吨增加至45吨,成为当时省内榨油企业日榨量最大的油厂之一。(看福清FQLOOK.CN)该厂采用螺旋式榨油机,出油率达30%,年产花生油1500吨。经脱壳榨油后的油饼可供制造酱油,或经提炼可加工成为养虾的饲料。厂内还配有精炼设备,生产的毛油经提炼成为精油,色泽橙黄,加热不变,油质达部颁二级标准。1956年高山油厂建成投产,并经逐年技改,日榨量从8吨提高到20吨,年产花生油700吨。
80年代。高山油厂建立起全县第一个油脂精炼车间,包括油脂浸出、油料预榨和提取谷维素等工序。该厂生产“天香”牌一级花生油,成为省优产品,畅销省内外市场。随后,该厂又进行扩建,成立天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该公司引进国内先进技术设备20t/d高级植物油连续炼油系统设备。1997年又引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先进设备50t/d高级植物油全连续炼油系统设备,设备的运行采用电脑控制,使产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精炼油产量由原来的年产7000吨提高到2万吨;黄曲霉Bl含量下降至5PPm以下。精炼后的花生油仍保持其浓香特色。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曾获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名牌产品称号。80年代后期,福清又先后成立了飘香、清香、三华油脂食品有限公司,其产品“飘香”牌、“清香”牌和“三华”牌一级花生油。在省内外市场占有一定份额。
四、食糖
清代,福清城郊就有人采用土法生产板糖。
民国末期,生产板糖的作坊有50多家,主要分布在倪埔、玉塘、霞楼、里美等村庄,年产量达250多吨。生产方法是采用牛力推动石滚压榨蔗汁,经大锅煮制形成板糖。由于设备简陋,产糖率仅达9%.
1956年,福清县建立水南糖厂和江镜农场糖厂两个国营小型半机制糖厂,日榨甘蔗30吨。(看福清FQLOOK.CN)采用石灰法制糖,主要设备为压榨机和双排灶煮糖锅,除用机械榨蔗外,其他工序全靠入力操作。水南糖厂生产的是黄色粉糖和赤色板糖两种,因糖分低,杂质多,只在县内销售。一个榨季产糖量只有90多吨,成本较高,企业亏损,翌年即告停产。江镜农场糖厂一个榨季只生产75吨粉糖,且因海滩地甘蔗含盐分高,产糖率低,工厂亏损严重,仅生产两个榨季也就停产了。
1958年12月,由省华侨投资公司投资兴建的福清糖厂正式投产(后转为县属地方国营企业),设计能力为日榨350吨甘蔗,是福清县第一家机制糖厂。采用石灰法制糖工艺。生产流程为压榨一清净一蒸发一成糖,另有供气、发电两个部分。第一个榨季日榨量达363吨,产糖率12.16%,全季生产赤砂糖3737吨,产品档次低,效益差。1964年,福清糖厂进行技术改造,自制硫磺炉等设备,改用亚硫酸法制糖工艺,生产白砂糖。1964—1965年榨季产糖3256吨,其中白砂糖834吨。1965年检修期又自制安装白糖打散机、震筛等设备,使白砂糖产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高。1965—1966年榨季生产白砂糖2029吨,产糖率11.41%,产品合格率98.95%,一级品率为96.36%,产值166.6万元,利润34.4万元,完成税收109.3万元,达到国家轻工部评比标准一类厂水平。跃居糖业先进行列。
1973年,福清糖厂在省内首家将亚硫酸法制糖改为真空吸滤代替压滤新工艺,这一新工艺的最大优点是使制糖过滤工序实现了生产连续化、自动化,不要人工卸泥和洗滤布,减少了滤布消耗量,改善劳动条件,节约劳动力,为当时全省制糖业过滤工序技改起了示范作用。1976年,因真空吸滤配套需要,自行制造安装容量为60立方米连续沉淀池,代替原有间断式开口箱沉淀系统,提高清净效果,减轻劳动强度,实现整个清净工段生产过程连续化、自动化。
1978——1980年,福清糖厂进行了3年系统的挖潜革新改造工程,1978年,把6号压榨机改为电动,提高1——5号压榨机的动力机180HP蒸汽机线速。1978——1979年,日榨量从350吨提高到413吨,创利润63.6万元,完成税收212.2万元。(看福清FQLOOK.CN)1979——1980年,又组织技术人员自行设计,投资211万元,完成安装调试2台10吨19.5米跨度桥吊、称蔗台、喂蔗台、10吨/时蒸汽锅炉、750KW汽轮发电机组、4台60立方米加热器、6台200平方米蒸发缸、4台7平方米助品箱、4台分蜜机,以及白糖干燥系统和供水系统的改造等,使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1979——1980年榨季日榨量达到509吨;1980——1981年榨季日榨量达577吨,最高达620——630吨;1979年产糖量达5300吨;1980年达7600吨,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评为全省糖业系统一类二等厂,并受到省经委的表彰。1986年评为省轻工系统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合格企业。
1984年7月,中外合资、日榨2000吨的现代化大型糖厂——福建清华糖厂在渔溪建成投产。厂内设有压榨、制炼、动力、机修4个车间,拥有全套车、铣、刨床以及输变电站、排污工程和工业闭路电视、收购甘蔗电子秤、电脑结算系统等设备。1984年,全榨季共榨甘蔗10万吨,产糖1.2万吨,盈利52万元。
1985年,清华糖厂建立回溶车间,开展原糖加工业务。从泰国进口原糖加工为白砂糖,并从英国引进泰勒佛克的上浮澄清法先进生产工艺,代替原亚硫酸法的炼糖生产工艺,提高了经济效益,仅一个半月时间,就顺利完成原糖7500吨的加工任务,创税利80多万元。同年,第三个榨季共榨蔗22万吨,产糖2.5万吨,是产量最高的一个榨季。此后,因甘蔗面积减少,榨糖量逐年下降。(看福清FQLOOK.CN)1988年,企业管理的六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省先进企业标准。
福清白砂糖产品在市场上曾受到好评。1986年福清糖厂生产的“融福牌”一级白砂糖荣获福建省优质产品证书;1988年该产品又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铜奖。同年,清华糖厂生产的一级白砂糖也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福清糖厂和清华糖厂在开展糖业生产的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960年,福清糖厂建立日产2吨的造纸车间。利用蔗渣生产文化用纸,1960——1963年共生产纸张197吨。同年,还利用制糖下脚料、蔗渣、糖蜜、滤泥等生产纸板12吨、蔗蜡58吨、植酸钙180吨、饮用酒164吨。1970——1987年,福清糖厂利用清净糖浆生产出优质板糖276.4吨,供应省内市场需要。1980年,福清糖厂建立一座年产1000吨纤维板厂,利用蔗渣生产0.6米x 1.2米纤维板,4年共生产1269吨,后因质量和规格太小等问题而停产。(看福清FQLOOK.CN)1986年,福清糖厂利用糖蜜试产酱色成功,产品销至浙江、江西等省。1988年,清华糖厂建立人造板厂,利用蔗渣加工不同厚度的中密度纤维板材,年产1万立方米。
1988年以后。因农民种蔗效益低,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加上广西等省低价糖大量涌入福建市场,福清两个糖厂连续亏损,1991年12月24日福清糖厂宣告停产。清华糖厂也于1997年2月停产。
五、酒类
福清酿酒历史悠久,但由于长期处于分散的前店后作坊的落后生产方式,酒类生产发展缓慢。民国时期,福清县有小酒坊20多家,大部分是酱园兼酿酒。当时主要酿制甘薯酒,后来城关泰源酒坊首先试制黄酒成功,各酒坊才陆续仿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4月,实行酒类专卖,农村小酒坊相继停业,城关11家私营酒坊经过联营、公私合营,完成所有制改造。1955年,成立福清县酒厂,年产黄、白酒110吨,产值7万元。(看福清FQLOOK.CN)1959年添置设备,扩大生产,增设白酒蒸馏锅1台、黄酒酒窑1台、酒精蒸馏塔1台。年产黄酒、白酒278吨、酒精8吨,产值为27.5万元。60年代,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由于粮食歉收,酿酒原料供应困难,为了节约粮食,每年选用金刚刺、橡子、木薯粉、臭薯片和桂圆核等原料代用品2000多吨,酿制各种白酒、复制酒应市,为国家节约原粮150吨。这项业务前后持续20年,至1981年才告终止。
70年代,国家恢复酿酒粮食供应以后,福清酒厂用有限的酿酒粮食生产更多更好的优质酒。
1973年,福清酒厂经过工艺改造,生产的黄、白酒质量较好,尤其是黄酒改为瓶装“福清老酒”后。销路通畅。该厂生产的瓶装的玉露酒、五加皮酒、强力米酒、健生滋补酒、健康酒、药酒等产品也纷纷打入各地市场。
1979年下半年福清酒厂开始批量生产酒精,年产量达50——100吨,后来逐年增至400——500吨。1989年达600吨。1991年后,酒精生产因原料困难、成本高而停产。
黄酒是福清酒厂60--70年代的主导产品,年产量达150吨左右,利税达10多万元。当时的黄酒除供应本县外,还销售到福州、闽侯等地,由于质量好,受到省轻工业厅的好评。1971年省食品公司组织专家对全省黄酒进行评酒鉴定,福清酒厂的黄酒和刚试制成功的“粳米黄酒”经过检测鉴定及观赏,产品的各项理化指标和感观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评为甲级酒及优质酒。(看福清FQLOOK.CN)黄酒生产十分红火,经过不断扩大。1981年产量高达850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后来,随着福清酒厂开发生产的啤酒不断应市,黄酒、白酒、酒精生产由于成本加大,生产规模不断缩小,并停产白酒和酒精,现仍生产少量的黄酒(福清老酒)以满足本地市场的需要。
1986年,福清酒厂千方百计多方筹集资金200多万元,新建年产3000吨的啤酒生产车间,于1987年8月投产。10月,福清酒厂生产的“玉融啤酒”开始面市,逐渐成为福清酒厂的主导产品。1992年福清酒厂更名为福清市啤酒厂。
1990年以来。该厂聘请青岛啤酒厂高级工程师陈梁来厂指导,聘请福州大学轻工系杜贵安教授为啤酒生产的常年技术顾问并负责职工的业务技术培训。同时,又先后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5人,加强了技术力量。使企业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1991年,福清啤酒厂进行了年产5000吨啤酒酿造设备填平补齐,新增露天发酵罐60立方米4台,煮沸锅1台,糖化锅1台,总投资75万元。这次技术改造,改变了糖化设备二器组合(即糊化一煮沸锅1台并用、糖化一过滤槽1台并用)为四器组合(即:糊化锅、糖化锅、过滤槽、煮沸锅各1台)。日糖化批次由2——2.5次增加到4——5次,使生产能力翻了一番。1991年生产啤酒4900吨,产值712万元,税利243.5万元。
1992年,福清啤酒厂进行年产8000吨啤酒灌装车间设备更新,新增8000瓶/h洗瓶机、杀菌机、贴标机各1台,EYCCLl0一N加层叶式硅藻土啤酒过滤机1台,改装过滤槽1台,总投资120万元。(看福清FQLOOK.CN)通过这次技改。用EYCcLl0一N加层叶式硅藻土啤酒过滤机代替了棉饼过滤,使过滤后的啤酒的浊度降低了一半。同时,自动化、连续化的洗瓶机、杀菌机、贴标机取代了人工洗瓶、吊篮杀菌和手工贴标,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及产品质量。
1993年,福清啤酒厂对年产1万吨啤酒酿造设备填平补齐,新增露天发酵罐60立方米8台,清酒罐30立方米2台,煮沸锅1台,4T/h锅炉1台,喷码机1台,38平方米板式换热器1台。2z一3/8一I无油润滑空压机1台,糖化系统自动检测系统1套,投资300万元。1993年生产啤酒13500吨,产值2052万元,创税利847.7万元。
1994——1996年,福清啤酒厂实施了年产3万吨啤酒设备填平补齐,新增露天发酵罐120立方米12台,清酒罐60立方米2台,糖化锅、煮沸锅、过滤槽各1台,制冷系统1套,发酵数据采控微机系统1套,酵母培养设备1套,洗瓶机、灌装机、杀菌机、贴标机、三标贴标机、喷码机各1台,630KVA、400KVA变压器各1台,总投资1200万元。发酵数据采控微机系统的投入运行,改变了以往操作工不分昼夜,不分刮风下雨,进行取样测温的艰苦劳动,减少了取样过程的啤酒损失,避免了环境污染和检测误差,提高了工艺控制的准确性。
1997年,福清啤酒厂新增30立方米N/H制氮机1台套、150kg/hC02回收装置1台套,改造8000瓶/h灌装机2台,投资200万元。在省内首家以氮气用于啤酒过滤及灌装过程的备压,(看福清FQLOOK.CN)氮气在啤酒过滤及灌装中的应用,使成品啤酒的氧含量由以往的0.94毫克/升,降低至0.03毫克/升,大大延长了啤酒的老化味生成时间和啤酒的货架寿命,提高了啤酒的风味稳定性和非生物稳定性,保证了产品的质量。1997年在市场疲软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生产啤酒11075吨,实现产值1643万元,创税利463万元。
1998年,福清市啤酒厂改为股份制企业,更名为福清市天池啤酒有限公司。
多年来,福清市啤酒厂不断开发新产品,取得了较好成绩。90年代初,研制和开发了12°P矿泉啤酒;1993年在国内率先开发生产高发酵度的11°P矿泉干啤;1994年引进欧共体优良啤酒酵母。与轻工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联合开发研制生产具有欧洲风味的超级清爽型的11°P金竹啤酒;1991年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在省内首家研制生产低酒精度、低热值的8.5°P全麦超清爽型矿泉啤酒;1996——1998年又先后开发和研制了10.5°P、10°P、8.8°P精制矿泉啤酒和8.0°P淡爽型啤酒。1992年成为全省300家工业效益最佳企业之一;1993年荣获福州市工业百佳明星企业称号。(看福清FQLOOK.CN)矿泉系列啤酒质量稳定优良,1992——1994年连续三年经国家轻工部啤酒统检质量均达到国家优级酒标准,获省“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消费者信得过商品”称号;1993年荣获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1993年香港国际博览会金奖和1994年福建省名优产品称号。

六、罐头、饮料
1982年,华侨出资兴建的福清华侨罐头厂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为5000吨。同年,经国家轻工部批准为罐头注册出口厂,出口代号为“Q15”.主要生产蘑菇、枇杷、芦笋、麦刀豆、荔枝、龙眼、橘子、清汤蛏等20多种罐头,产品大部分销往欧美、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厂内设有原料、空罐、实罐、包装、机修、锅炉等生产车间和质检化验中心。
企业创立之初就着手职工岗位技能的培训,先后分批组织全厂职工到省内各大罐头厂参观、学习、培训,注重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和才能。1985年初,成立厂科协组织,拥有会员70多人,为工交系统最早成立科协的企业之一。
1985年,福清华侨罐头厂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C)活动,先后成立了10多个QC活动小组,针对罐头食品的生产工艺、机械设备以及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课题攻关活动,取得显著成果,其中“如何防止蘑菇罐头硫化铁污染”课题的实施,(看福清FQLOOK.CN)有效地解决了蘑菇罐头中铁污染问题,获得1986年福州市优秀TQC奖。1986年,水仙花牌185克清汤蛏罐头获省优产品称号;1987年,850克蘑菇罐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清汤蛏罐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1989年,福清华侨罐头厂被省政府授予省级先进企业称号。
1990年,福清华侨罐头厂与省医学科研所合作开发保健饮料,先后成功开发出芦笋(Ao)饮料、无花果饮料,其中芦笋(Ao)饮料获1991年福州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福清华侨罐头厂自1983年起先后投入技改资金330多万元,对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并引进高频焊空罐生产线、大罐型封口机和气相色谱仪等新技术设备。
1983年,福清华侨罐头厂与福州第二化工厂自动化车间进行技术合作,实现对杀菌关键工序全自动控制,成为全省罐头行业首家实现杀菌自动控制的企业。
此后,福清华侨罐头厂又连续进行了设备更新,1984年投资40万元,引进台湾生产的罐盖自动生产线;1986年投资130万元,建造150吨冷库1座并购置对虾平板冷冻机2台;1987年投资20万元,购置大罐型生产线设备;1989年投资136万元。购进罐身高频焊机生产线1条。
1990年以后,由于福清华侨罐头厂主产品蘑菇罐头出口大幅度下降。整个罐头食品行业不景气,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1992年7月,福清华侨罐头厂交由侨商接办,更名为康辉食品(福建)有限公司。
1992年,福清市第一食品厂与省轻工研究所协作研究灵芝精提取工艺,经半年时间的几十次试验,(看福清FQLOOK.CN)终于成功地在椴木灵芝中提取高产量的灵芝多糖、三萜类。1993年11月,椴木灵芝酶提取系列饮料的研制,通过由省科委主持的专家组鉴定,产品评为一类新产品,属国内首创。
90年代,相继成立了雄鹰食品有限公司、台鑫食品有限公司、青盛食品有限公司等近10家生产易拉罐饮料的乡镇企业。1994年,福清市康安乐食品有限公司引进专利技术。生产乳酸菌植物蛋白饮料,产品获94福建省工业博览会金奖。1996年。福清神龙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引进瑞典90年代先进水平的利乐包装生产线,生产利乐包装饮料。
七、调味品
福清生产的调味品主要有味精、香炼调和油、酱油、虾油、醋等,其中酱油、虾油的生产已有悠久的历史,但生产工艺落后,产品只在当地销售。
1952年,福清县人民酱油厂建成投产。1956年。人民酱油厂吸收了城关泰源等12家酱园店,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了酱油等调味品生产由分散的手工作坊转向集中的工业生产方式过渡。1957年,人民酱油厂转为地方国营厂。(看福清FQLOOK.CN)更名为福清县酱鳞厂(1991年改为福清市第二食品厂)。主要产品有:酱油、虾油、醋、豆酱、豆腐乳等。1958年,在福州锅炉厂的帮助下,安装2吨组装锅炉1台,结束了调味品生产用土灶蒸煮的历史。同年,引进固态无盐发酵新工艺取得成功,淘汰了老法加盐发酵工艺,使酱油发酵周期由3——6个月缩短为72小时,大幅度提高设备利用率,产量翻番,效益显著。
1960年,因自然灾害粮食歉收,为解决酱油等调味品的生产用粮。福清县酱鲼厂组织技术人员和老工人利用花生饼代替大豆生产酱油试验成功,为酱油等调味品酿造开辟了新的广阔的原料来源。福清是花生主产区,花生饼物美价廉,使用花生饼代替大豆,生产成本下降,企业经济效益成倍增长。1960年实现利润105.71万元。
1972年,福清县酱鲼厂依靠本厂力量,选用泸酿3042优良菌种,自制酱油种籼,质量比外购的纯度高、孢子多、发芽快、酶活力强,解决了酱油生产质量稳定性问题。
1975年,福清县酱骑厂进行制籼工艺改造。改竹匾制籼为机械厚层通风制籼,实现制籼机械化,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
1976年,福清县酱筋厂进行豆腐乳生产设备更新,实现从大豆磨浆到豆腐乳压榨全部机械作业。同年,虾油生产也开始改缸发酵为大池发酵,以减少工艺过程,缩短发酵周期。同年,企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名列华东地区同行业榜首,评为华东地区先进单位。
1977年,福清县酱鲼厂豆腐乳生产采用中科院新培育毛霉菌种进行人工纯种发酵。该菌株适应性强,活力高,发酵周期由原来的自然发酵的7天缩短到24--48小时,提高了豆腐乳发酵质量和成品率,(看福清FQLOOK.CN)打破了豆腐乳只能季节性生产的限制,在夏季生产豆腐乳取得成功,实现豆腐乳全年性生产。
1978年,福清县酱鲼厂食醋生产改固体发酵为液体发酵,但因风味不适应市场需求而停产。
1979年,利用福州酱厂提供的图纸,加工安装酱鲚油原料蒸煮旋转蒸锅,进一步提高了酱油生产的机械化水平。
进入80年代,福清县酱鲭厂为适应市场需求,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1984年,在原有的大白方普通豆腐乳的基础上,开发生产的“五味豆腐乳”于1985年获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新产品“金马”奖。
1985年,福清县酱鲭厂试产成功高蛋白速溶豆浆晶,1986年荣获福建省食品优秀新产品奖,同年7月通过省级鉴定,确认该产品的生产工艺达国内先进水平。
1987年6月,福清县酱鲼厂成立技术协作委员会,负责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同年开发“三福”牌特级酱油,荣获福建省优质产品称号。
1994年,福清市第二食品厂被外商购买,上述产品停止生产。
1980年,福清油厂改称国营福清县第一食品厂后,于1981年9月建立味精生产车间,利用原城关味精厂设备,当年生产粉状味精18吨。1982年增建2万升发酵罐l台,生产能力增加到80吨,当年产味精101吨。1984——1985年又连续建立2万升发酵罐3台,4吨锅炉1台。味精由粉状改为结晶体,年产量为300吨,至1987年达435吨。该厂的味精成为当时全县20种重点产品之一。(看福清FQLOOK.CN)80年代末,由于市场激烈竞争,味精产品滞销严重,车间停产。1991年,福清市第一食品厂石竹牌“香炼调味油”研制成功并通过省级鉴定,产品属国内首创,评为一类新产品,1992年荣获福州市优秀新产品奖。

八、膨化、蛋卷(糕)、冷食类食品
早在明朝嘉靖年间,福清就生产光饼,一直流传至今仍为一种具有福清乡土特色的大众食品。因福清盛产花生油,故蛎饼、寸枣、火把等油炸类食品有悠久的生产历史。
90年代,福清膨化类、蛋卷类、冷食类食品相继投产。1993年,福清市第一食品厂研制成功甜味型膨化食品“果汁香格拉”,投放市场后受到消费者欢迎。
1994--1997年,外资企业冠辉食品企业有限公司先后从日本、美国、德国引进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计230台(套),生产小虾卷、虾肉鸡丝等冷冻食品以及饼干、蛋卷、饼干蛋卷、小泡泡饼干等产品,销往美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以及国内各大城市。小泡泡饼干生产线是我国目前惟一的该类型饼干生产线,单班日产量可达120万粒。
龙旺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于1993年引进国内最先进的食品加工设备及技术工艺。建立起18条生产线,日产冰淇淋、雪糕及速冻食品100多吨,产品达100多种,成为省内同行业产量最大、品种最多的企业。(看福清FQLOOK.CN)产品按SB/T10015、SB/T10013—92标准生产。厂内建立严格的质量监控制度和操作规范,不断提高产品档次。拓展产品销路。龙旺冰淇淋、雪糕产品于1997年荣获福建省食品行业协会授予的名牌产品、优秀产品称号;龙旺商标被福州市人民政府和福州市工商局誉为福州市著名商标。龙旺产品畅销省内外,受到消费者的好评。
外商投资的日清食品有限公司,于1992——1993年从日本、香港引入先进设备,生产速冻蔬菜、肉制品、水产加工制品、面点系列食品等。按照先进管理模式和严格的卫生标准组织生产,产品70%销往日本、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5-6 13:00 , Processed in 0.059473 second(s), 12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