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福清市志(1989-2005版):第十篇农业/第二章种植业

木头人 发表于 2019-2-22 14:5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3388 0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第二章 种 植 业

第一节 粮食作物
一、 水 稻
福清主要栽培作物。 1989 年, 种植面积 31700 万平方米 (47.55 万亩), 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47.25%;稻谷总产量 19.03 万吨, 其中: 早稻 10.51 万吨、 中稻 0.14 万吨、 晚稻 8.38 万吨。
1992 年, 种植面积 32920 万平方米 (49.38 万亩), 稻谷总产量 20.82 万吨; 1996 年, 种植面积减至32546 万平方米 (48.82 万亩), 稻谷总产量增至 21.54 万吨。
1997—2000 年, 水稻种植面积逐年下降, 分别为 32913 万平方米 (49.37 万 亩) 、 32753 万平方米(49.13 万亩)、 32686 万平方米 (49.03 万亩)、 32373 万平方米 (48.56 万亩); 产量分别为 21.95 万吨、22.09 万吨、 22.1 万吨、 21.58 万吨。
2001 年, 由于全国性粮价低落, 农业进行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 水稻种植面积减少,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 全市比上年调减水稻种植 1206 万平方米 (1.81 万亩), 稻谷总产回落到 18.77 万吨。 稻谷单产从1989 年开始连续 13 年增高, 2001 年平均每亩产量 466 公斤, 比 1997 年增加 21 公斤, 比 1992 年增加 44公斤, 比 1989 年增加 65 公斤; 亩产增加主要来自良种更新, 从高杆品种 → 矮杆品种 → 杂交稻 → 超级稻。 每次变更, 单产都有新突破。
2002—2004 年, 水稻种植面积大幅下降, 分别为 30300 万平方米 (45.45 万亩)、 26693 万平方米 (40.04万亩)、 23033 万平方米 (34.55 万亩), 稻谷总产量分别为 19.35 万吨、 16.58 吨、 14.25 吨。 2004 年, 水稻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32%, 占粮食总播种面积 50.36%; 稻谷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量 58.78%%。
2005 年, 推广新香优 80、 T 优 7889、 金优明 100、 特优 63、 特优航 1 号、 Ⅱ优 2163、 Ⅱ优 2186、 佳辐占等优质稻 2 亿平方米 (30 万亩), 占水稻播种面积 89.9%。 全市水稻虽遭春旱、 台风等灾害袭击, 亩产仍达 410 公斤, 稻谷总产量 13.69 万吨。
二、 甘 薯
福清第二大类粮食作物。 1989 年, 全县种植甘薯面积 14400 万平方米 (21.6 万亩), 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21.46%; 亩产 334 公斤, 总产量 7.2 万吨, 其中: 早薯 4.03 万吨、 晚薯 3.17 万吨。 品种有日清 1 号、 南葡萄、 猴毛红、 岩薯 5 号、 岩 8—6、 岩 7—3, 金山 72、 台薯 66、 夏引 1 号、 兰靛薯、 新种花、 金山 57等。
1992 年, 推广 “五改技术” (改用优良品种、 改变扦插期、 改进密植规格、 改进施肥技术、 改进病虫害防治技术), 种植面积扩至 14826 万平方米 (22.24 万亩), 亩产 358 公斤, 总产量 7.96 万吨。
1994—1997 年, 甘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分别为 15186 万平方米 (22.78 万 亩) 、 16540 万平方米(24.81 万亩)、 17260 万平方米 (25.89 万亩)、 17313 万平方米 (25.97 万亩); 亩产由 382 公斤升至 386 公斤、 396 公斤、 403 公斤; 总产量由 8.7 万吨增至 9.57 万吨、 10.25 万吨、 10.45 万吨。
1998 年, 甘薯种植面积减少, 全市种植 17193 万平方米 (25.79 万亩), 亩产 423 公斤, 总产增至 10.92万吨。
1999 年后, 甘薯保健功能日益被人们认识, 甘薯食品身价倍增, 其产品 (甘薯泥、 甘薯片、 甘薯晒片等) 销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 是农业创汇项目之一。 本地优质鲜薯每公斤 1.6 元左右, 每公斤薯片 5 元以上。
2000 年, 小象虫病虫害发生, 甘薯亩产减至 417 公斤, 总产增至 10.74 万吨。
2001—2004 年, 扩大花生与甘薯互套, 中、 晚薯种植面积仍有 15566 万平方米 (23.35 万亩)、 14566万平方米 (21.85 万亩)、 14973 万平方米 (22.46 万亩)、 14346 万平方米 (21.52 万亩); 总产量分别为 8.7万吨、 9.09 万吨、 8.68 万吨、 7.77 万吨。
2005 年, 全市种植甘薯 14406.73 万平方米 (21.61 万亩), 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 31.72%; 总产量 80572吨, 占粮食作物总产量 33.5%,。
三、 马铃薯
1989 年, 马铃薯转为粮食类统计, 全县种植 5.46 万平方米 (82 亩), 主要分布在镜洋、 宏路、 东张、音西、 阳下等乡镇, 平均亩产 341 公斤, 总产量 28 吨; 1990 年, 全县种植 8.66 万平方米 (130 亩), 亩产346 公斤, 总产 45 吨。
1991—1995 年, 利用沿海冬季无霜冻, 晚稻、 甘薯等作物收获后, 冬季耕地空闲多特点, 11 月下旬播种, 翌年三四月份收获。 分别种植马铃薯 91.33 万平方米 (1370 亩)、 334.86 万平方米 (5023 亩)、 531.86万平方米 (7978 亩)、 752.47 万平方米 (11287 亩)、 762.07 万平方米 (11431 亩); 亩产由 266 公斤升至305 公斤、 313 公斤、 356 公斤、 380 公斤; 总产量由 365 吨增至 1534 吨、 2501 吨、 4022 吨、 4348 吨。
1996 年, 引进新品种, 应用脱毒种薯, 克服马铃薯在南方低海拔易退化、 产量锐减缺点, 种植面积增至 853.33 万平方米 (1.28 万亩), 亩产升至 393 公斤, 总产量增至 5071 吨。
1997—2000 年, 分别种植 1040 万平方米 (1.56 万亩)、 1413.34 万平方米 (2.12 万亩)、 1873.34 万平方米 (2.81 万亩)、 1926.67 万平方米 (2.89 万亩); 亩产为 395 公斤、 387 公斤、 388 公斤、 389 公斤; 总产量为 6177 吨、 8222 吨、 10937 吨、 11265 吨。
2001 年, 全市种植马铃薯 1660 万平方米 (2.49 万亩), 占全市粮食种植面积 2.44%, 总产 9710 吨; 每公斤价 1.8 元, 南京、 上海、 杭州、 武汉等地商贩直接把车开到田头收购。
2002—2004 年, 分别种植 1560 万平方米 (2.34 万亩)、 1893 万平方米 (2.84 万亩)、 1680 万平方米(2.52 万亩); 总产量为 9191 吨、 10361 吨、 9025 吨。
2005 年, 全市种植面积 1553.34 万平方米 (2.33 万亩), 总产 8433 吨, 其中脱毒马铃薯种植 1333.34 万平方米, 占马铃薯面积 85.83%。
四、 大小麦
1989 年, 种植大小麦 18100 万平方米 (27.15 万亩), 占全县粮食种植面积 26.98%, 总产 48214 吨。 其中: 小麦 13506.73 万平方米 (20.26 万亩), 亩产 181 公斤, 总产 36622 吨; 大麦 4593.35 万平方米 (6.89万亩), 亩产 168 公斤, 总产 11592 吨。
1992 年, 种植大小麦 19066.76 万平方米 (28.6 万亩) , 总产量 48142 吨; 1996 年, 种植面积减至11126.72 万平方米 (16.69 万亩), 总产量减至 29357 吨。
由于大小麦生长期较长, 种麦后往往会影响第二茬作物适时播种, 加上麦类抽穗、 扬花、 灌浆时经常遇上春雨季节, 病害严重, 亩产低、 收入低、 效益差, 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1998 年, 种植 10186.71 万平方米 (15.28 万亩), 亩产 185 公斤, 总产 28224 吨。
2001 年, 全市种植大小麦 8053.37 万平方米 (12.08 万亩), 占全市粮食种植面积 11.84%, 总产 22173吨。 其中: 小麦 13506.73 万平方米 (7.61 万亩) , 亩产 187 公斤, 总产 14224 吨; 大麦 2980 万平方米(4.47 万亩), 亩产 178 公斤, 总产 7949 吨。
2002 年, 大小麦种植面积减至 6893.33 万平方米 (10.34 万亩), 总产减至 18978 吨。
2003—2005 年, 取消大小麦种植统计, 港头、 三山、 江阴等镇农户零星种植。
五、 大 豆
1989 年, 种植 2833.4 万平方米 (4.25 万亩), 亩产 85 公斤, 总产 3621 吨。 其中: 春大豆 13506.73 万平方米 (2.61 万亩), 亩产 91 公斤, 总产 2390 吨; 秋大豆 1086.67 万平方米 (1.63 万亩), 亩产 75 公斤,总产 1231 吨。
1992 年后, 优质东北大黄豆批量调进福清。 是年, 种植减至 1980 万平方米 (2.97 万亩), 总产量 2906吨; 1996 年, 种植面积增至 2166.67 万平方米 (3.25 万亩), 总产量增至 3870 吨。
1997—2000 年, 分别种植 2106.67 万平方米 (3.16 万亩)、 2046.67 万平方米 (3.07 万亩)、 2100 万平方米 (3.15 万亩)、 1960 万平方米 (2.94 万亩); 亩产为 124 公斤、 129 公斤、 134 公斤、 131 公斤; 总产量为3932 吨、 3974 吨、 4230 吨、 3846 吨。
2001 年, 种植大豆 1873.34 万平方米 (2.81 万亩), 总产 3575 吨。 其中: 春大豆 13506.73 万平方米(19.76 万亩), 亩产 124 公斤, 总产 2450 吨; 秋大豆 5613.36 万平方米 (8.42 万亩), 亩产 134 公斤, 总产1125 吨。
2002—2004 年, 种植面积分别为 1900 万平方米 (2.85 万亩)、 1893.34 万平方米 (2.84 万亩)、 1740 万平方米 (2.61 万亩), 总产量为 2547 吨、 3545 吨、 3245 吨。
2005 年, 播种面积 1900 万平方米 (2.85 万亩), 总产 3748 吨, 平均亩产 174 公斤。 其中: 春大豆总产2325 吨, 秋大豆总产 1423 吨。
六、 玉 米
1989 年, 引进的杂交玉米在龙高一带试种成功, 亩产 200 多公斤, 带动周边乡镇零星种植。 1992 年,全市种植 200.66 万平方米 (3010 亩), 亩产 93 公斤, 总产 281 吨。
1996 年, 种植面积增至 533.46 万平方米 (8002 亩), 亩产 138 公斤, 总产 1104 吨。
2000 年, 引进甜糯玉米、 饲料玉米, 市场需求量大, 种植面积增至 773.47 万平方米 (11602 亩), 占粮食种植面积 1.06%, 亩产 145 公斤, 总产 1679 吨。
2005 年, 种植面积 524.33 万平方米 (7865 亩), 总产 1231 吨。 高梁、 小米濒临绝迹。
七、 杂豆 (蚕豆、 豌豆等)
1989 年, 全县种植蚕碗豆 2433.34 万平方米 (3.65 万亩), 亩产 95 公斤, 总产 3453 吨。 蚕豆秸秆是优质绿肥, 政府着力提倡种植, 一般冬季套种在甘薯垄边或其他作物收获后整畦单作。 豌豆以硬荚型品种为主, 产量低, 效益差。
1992 年, 种植蚕豌豆 3213.34 万平方米 (4.82 万亩), 总产 4805 吨; 1994 年, 种植 4086.68 万平方米(6.13 万亩), 总产 6121 吨。
1995 年, 引进四川乐至、 台湾绿珍 “食荚大菜豌”、 荷兰豆、 荷仁豆等品种, 种植面积增至5446.69 万平方米 (8.17 万亩), 总产 8524 吨。
2000 年, 引进 “早生 615” 等蚕豆早熟品种, 春节前后摘收青荚, 供应市场; 2001 年, 种植杂豆8973.37 万平方米 (13.46 万亩), 亩产 126 公斤, 总产 16957 吨。 除供应本地市场外, 商贩直接到田头收购, 销往福州、 上海、 南京、 北京、 东北等地。
2002—2004 年, 受农作物结构调整影响, 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分别为 7913.37 万平方米 (11.87 万亩)、7493.37 万平方米 (11.24 万亩)、 4466.68 万平方米 (6.7 万亩), 总产 1.59 万吨、 1.56 万吨、 8236 吨。
2005 年, 种植杂豆 4586.68 万平方米 (6.88 万亩), 总产 8996 吨。 其中: 绿豆 87.06 万平方米 (1306亩), 总产 99 吨; 红小豆 3.2 万平方米 (48 亩), 总产 6 吨。

第二节 油料作物
一、 花 生
1989 年, 全县种植花生 7080 万平方米 (10.62 万亩), 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66.38%, 亩产 121 公斤,总产 12827 吨。 主要品种有 “奥油 551 号” “海花 1 号” “白沙 1016 号” “汕油 71 号” 等。
1995 年, 种植花生增至 7080 万平方米 (11.03 万亩), 亩产增至 178 公斤, 总产增至 19671 吨。
1996—2000 年, 花生种植面积保持在 7400 万平方米~7600 万平方米之间。
2001 年, 种植 8046.7 万平方米 (12.07 万亩), 亩产 149 公斤, 总产 18011 吨。 增加品种有 “泉花 10号” “泉花 647 号” “天府 11 号”。
2005 年, 种植面积增至 9520 万平方米 (14.28 万亩), 亩产增至 163 公斤, 总产增至 23528 吨。
二、 油菜籽
1989 年, 全县种植油菜籽 737.6 万平方米 (11064 亩), 占油料作物种植面积 9.42%, 亩产 65 公斤, 总产 715 吨。
1995 年, 种植油菜籽减至 405.4 万平方米 (6081 亩), 亩产增至 70 公斤, 总产减至 425 吨。
1996—2001 年, 油菜籽种植面积从 464.6 万平方米 (6969 亩) 减至 211.06 万平方米 (3166 亩), 总产从 518 吨减至 255 吨。
2005 年, 种植面积减至 110.2 万平方米 (1653 亩), 占油料作物种植面积 1.13%, 亩产减至 94 公斤,总产减至 156 吨。

第三节 水果 茶叶
一、 水 果
1989 年, 全县果树面积 4473.35 万平方米 (6.71 万亩), 采摘面积 1266.67 万平方米 (1.9 万亩), 总产5084 吨。
1995 年, 果树面积增至 5160 万平方米 (7.74 万亩), 采摘面积增至 3340 万平方米 (5.01 万亩), 总产3.29 万吨。
2000 年前后, 引进台商开荒种果, 出现 “火龙果” “毛叶枣” “番石榴” “甜杨桃” “番荔枝” “莲雾” “黄皮果” 等水果。 是年, 全市果树面积 5200 万平方米 (7.8 万亩), 采摘面积 4073.35 万平方米(6.11 万亩), 总产 4.8 万吨。
2001—2004 年, 增加果树面积 880 万平方米 (1.32 万亩), 增加采摘面积 1073.33 万平方米 (1.61 万亩), 年均增加产量 975.75 吨。 其中: 2004 年, 果树 6080 万平方米 (9.12 万亩), 采摘面积 5146.69 万平方米 (7.72 万亩), 总产 5.19 万吨。
2005 年, 全市果树 6273.36 万平方米 (9.41 万亩), 采摘面积 5386.69 万平方米 (8.08 万亩), 总产 4.47万吨。 种类有: 枇杷、 龙眼、 荔枝、 柑橘、 香蕉、 橄榄、 杨梅、 芒果、 番木瓜、 无花果、 西番莲、 猕猴桃、人心果、 桃、 李、 青梅、 柿子、 葡萄、 梨、 苹果、 枣等。
(一) 枇 杷
1989 年, 种植面积 1413.34 万平方米 (2.12 万亩), 采摘面积 262.2 万平方米 (3933 亩), 产量 709 吨。
产品以加工糖水罐头为主, 主栽品种有 “大红袍” “洛阳青” “太城四号” 以及早期种植的实生树; 还有从实生树中选出的优良单株, 如红肉类的 “太城 5 号” “霞钟” 及白肉类的 “福清 1 号” (又称融白 14号) 等, 其中: “福清 1 号” 在 1989—1991 年连续三次获福州市鲜食品种第一名, 在全省枇杷鉴评会上获冠军; 之后引进 “解放钟” “长红 3 号” “森尾早生” 等早熟品种、 大果型品种。
1995 年, 引进大果型早熟良种 “早钟 6 号” 栽培技术取得成功, 集中 “解放钟” 大果和 “森尾早生”早熟优质特点。 此后, 枇杷园多以该品种为主; 并通过高接换种手段, 改造成 “早钟 6 号” 或 “解放钟”;还引进产于连江的 “东湖早” 及迟熟品种 “大五星”。
2000 年, 种植面积 1660 万平方米 (2.49 万亩), 采摘面积 1253.33 万平方米 (1.88 万亩), 产量 9696吨, 占全市水果种植面积 31.97%, 产量 20.18%; 之后, 一都创立 “融都枇杷” 品牌, 获得省名牌农产品称号, 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产品销往省内外各大城市。
2005 年, 种植面积 3120 万平方米 (4.86 万亩), 采摘面积 2806.68 万平方米 (4.21 万亩), 产量5468 吨。
(二) 龙 眼
1989 年, 种植面积 447.8 万平方米 (6717 亩), 采摘面积 149 万平方米 (2235 亩), 产量 412 吨; 试验成功 “龙眼单芽切接育苗技术”, 具有 “易操作、 繁殖系数高” 特点, 得到普及推广。
1990—2001 年, 繁育中熟良种 “大鼻龙” 及优良单株 “渔溪本”, 引进 “水南一号” “松风本” “友谊106” “青壳宝圆” “溪北一号” “立冬本” 以及 “赤壳” “八一早” “扁匣榛” “柴螺” “大乌圆” “古山二号” “石峡” 等品种。 2001 年, 龙眼种植面积、 采摘面积、 产量分别从 1995 年 1128.33 万平方米(16925 亩)、 314.53 万平方米 (4718 亩)、 1102 吨增至 1216.27 万平方米 (18244 亩)、 832.87 万平方米(12493 亩)、 5754 吨。
2002 年起, 中熟品种龙眼售价逐年下跌, 果农改种 “松风本” “立冬本” 等晚熟良种。
2005 年, 种植面积 1288.6 万平方米 (19329 亩), 采摘面积 1063.73 万平方米 (15956 亩), 产量 8497吨。
(三) 荔 枝
1989 年, 种植 “上番枝” “下番枝” 两个品种群。 下番枝晚熟、 高产、 耐粗放, 主要分布龙东、 东刘、里美等地; 上番枝早熟、 产量低, 主要分布音西、 宏路等地。 是年, 种植面积 128.8 万平方米 (1932 亩),采摘面积 27.26 万平方米 (409 亩), 产量 28 吨。
1996 年, 种植面积减至 98.8 万平方米 (1482 亩), 采摘面积增至 53.2 万平方米 (798 亩), 产量增至396 吨。 试验成功 “荔枝主枝更新多头高接换种技术”, 对部分低产荔枝品种进行更换。
1998 年, 种植面积 103.06 万平方米 (1546 亩), 采摘面积 59.46 万平方米 (892 亩), 产量 394 吨。 引进 “红皮糯米糍” “淮枝” 等品种获得成功。
2001 年, 种植面积 104.33 万平方米 (1565 亩), 采摘面积 71 万平方米 (1065 亩), 产量 649 吨。
2003 年起, 引进晚秋熟优质品种 “大丁香” “蜜丁香” “鹅蛋荔” “南岛无核荔” “东莞无核荔” “琼A13 号” “牛心荔” “蟾蜍红” “海垦四号” “红绣球” “马贵荔” “秀石荔” “江口荔” “立秋荔” 等。
2005 年, 种植面积 96.8 万平方米 (1452 亩), 采摘面积 65.2 万平方米 (978 亩), 产量 855 吨。
(四) 柑 橘
1989 年, 以福橘为主, 引进少量 “伏令夏橙” “红玉血橙” “改良橙” “哈姆林甜橙” “琯溪蜜柚”“四季柚”; 种植 1280.86 万平方米 (19212 亩) , 为高峰期, 部分稻田也改种柑橘, 采摘 296 万平方米(4448 亩); 产量 2404 吨, 占水果产量 47.28%。
1992 年, 种植面积 1362.27 万平方米 (20434 亩), 采摘面积 955.73 万平方米 (14336 亩); 产量 8168吨, 是 1990 年 3365 吨的 2.42 倍。
1993 年起, 价格下跌, 果农增产歉收。
1996 年, 引进 “脐橙 52 号”, 通过高接换种对福橘进行改良获得成功。 由于果农对价格下跌心有余悸,发展缓慢。 全市种植柑橘面积 1937.14 万平方米 (20957 亩), 采摘面积 1225.87 万平方米 (18388 亩), 产量 21120 吨。
2000 年起, 柑橘类水果种植量逐年下降。 是年, 种植面积 1085 万平方米 (16275 亩), 采摘面积1038.2 万平方米 (15573 亩); 产量 19760 吨, 占水果产量 41.13%。 引进 “青见” “不知火” “桔橙” “桔柚” 等杂柑进行试种。
2005 年, 柑橘类水果种植面积 943.73 万平方米 (14156 亩), 采摘面积 809.13 万平方米 (12137 亩);产量 16747 吨, 占水果产量 37.44%, 其中: 柑 7633 吨、 橘 8742 吨、 橙 336 吨、 柚 36 吨。
(五) 桃
1989 年, 种植面积 263.06 万平方米 (3946 亩), 采摘面积 119.26 万平方米 (1789 亩); 产量 622 吨,占水果产量 12.23%,
1990 年后, 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1997 年, 种植面积 113.73 万平方米 (1706 亩), 采摘面积 108.13 万平方米 (1622 亩), 产量 963 吨。
1998 年起, 引进 “晖雨露” “霞晖 1 号” “玫瑰露” “安农水蜜” “红艳露” “GB—8” “杭蜜 1 号”“古田大桃” “西选 1 号” “德化水蜜” 以及短低温美国桃 “85007” 等品种, 经试种, 发现在福清冬季低温时数少的气候条件下多数品种花器发育不全, 没有经济产量; 只有 “85007” 比较适应, 产量高, 果大色艳, 外形美观, 但果实含酸量较高, 不好销售。
2000 年, 种植桃树 79.33 万平方米 (1190 亩), 采摘面积 76.73 万平方米 (1151 亩), 产量 1080 吨, 市场上难见本地品种。
2001 年, 引进台湾短低温水蜜桃品种 “春蜜一号” “春蜜二号” 试种; 2003 年结果, 性状稳定、 早熟、 丰产, 可避过果蝇危害。
2005 年, 种植桃树 71.06 万平方米 (1066 亩), 采摘面积 55.2 万平方米 (828 亩), 产量 984 吨。
(六) 番石榴
1989—1998 年, 农家房前屋后零星种植, 产量少, 列入杂果统计。
2000 年前后, 台商来融投资, 引进 “珍珠拔” “水晶拔” “新世纪拔” 等品种与栽培技术。 2001 年,有番石榴园 33.33 万平方米 (500 亩), 产量 600 吨。
2005 年, 种植面积 27.53 万平方米 (413 亩), 采摘面积 21.6 万平方米 (324 亩), 产量 278 吨。
(七) 葡 萄
1989 年, 种植面积 75.4 万平方米 (1131 亩), 采摘面积 43.5 万平方米 (653 亩); 产量 29 吨, 占水果产量 0.57%。 主要有 “巨峰” “红富士” “白香蕉” 等品种。
1992 年前后, 引进 “藤稔” 品种, 种植面积增至 166.6 万平方米 (2499 亩), 采摘面积增至 120.2 万平方米 (1803 亩), 产量 541 吨。
1997 年, 与台湾专家合作, 开展 “葡萄二次结果试验”, 取得成功, 但未能在生产上推广。 葡萄产量7145 吨。
2000 年, 种植面积 246 万平方米 (3690 亩), 采摘面积 243.06 万平方米 (3646 亩), 产量 289 吨。
2001 年起, 市场葡萄价格下跌, 栽培面积逐年减少。
2005 年, 种植面积 71.2 万平方米 (1068 亩), 采摘面积 69.33 万平方米 (1040 亩), 产量 1625 吨。
(八) 芒 果
1989 年, 有农家零星种植, 品质差、 产量低。 从闽南引进 “吕宋” “象牙芒” “印度一号” 等良种试种, 管理不善而夭折。
1995 年, 引进 “紫花芒果” 试种成功。
2000 年, 引进 “红芒 6 号” “金煌 1 号” “红象牙” “鹰嘴芒” “台农 1 号” “秤砣” “小象牙” 等品种试种成功。
2002 年, 有芒果树 3.46 万平方米 (52 亩), 采摘面积 0.8 万平方米 (12 亩), 产量 3 吨。
2005 年, 种植面积 40.66 万平方米 (610 亩), 采摘面积 36.53 万平方米 (548 亩), 产量 2533 吨。
二、 茶 叶
1989 年, 全县有 37 个茶场, 种植福云 595 号、 福云 6 号茶树 302.73 万平方米 (4541 亩), 采摘面积244.53 万平方米 (3668 亩); 产量 130 吨, 其中: 红毛茶 35 吨、 绿毛茶 83 吨、 乌龙茶 12 吨。
1990 年, 茶叶收购政策改变, 由国家派购转为自由产销, 茶园失管抛荒, 产量减至 109 吨, 其中: 红毛茶 35 吨、 绿毛茶 65 吨、 乌龙茶 9 吨。
1996 年, 茶园面积 228.33 万平方米 (3425 亩), 采摘面积 216.66 万平方米 (3250 亩); 茶叶产量 109吨, 其中: 红毛茶 18 吨、 绿毛茶 91 吨。
1997—2002 年, 茶园面积稳定, 茶叶产量每年保持 100 吨左右。
2001 年起, 东张镇南湖村每年发展茶园面积近 6.67 万平方米, 主要生产毛峰绿茶, 少量生产炒青绿茶。 是年, 全市茶园面积 129.53 万 (1943 亩), 采摘面积 86.53 万平方米 (1298 亩), 生产红毛茶 14 吨、绿毛茶 87 吨。
2005 年, 全市茶园面积 101.26 万平方米 (1519 亩), 全部可采摘, 茶叶总产量 109 吨, 其中: 红毛茶14 吨、 绿毛茶 95 吨。

第四节 蔬菜 食用菌

一、 蔬 菜
1989 年, 全县种植蔬菜 4833.35 万平方米 (7.25 万亩), 总产 11.03 万吨。 其中: 春收蔬菜 5.95 万吨、夏收蔬菜 1.95 万吨、 秋收蔬菜 3.13 万吨。 以农民散户栽培传统菜类为主, 主要品种有大小白菜、 菜心、 菠菜、 芹菜、 蕹菜、 甘蓝、 花椰菜、 青花菜、 芥菜、 番茄、 茄子等 20 多个品种。
1990 年, 引种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育成高产优质食荚豌豆。 全县种植蔬菜 5613.36 万平方米 (8.42万亩), 总产 13.91 万吨。
1993 年, 引进台湾珍珠型西红柿栽培成功。 种植面积增至 6973.36 万平方米 (10.46 万亩), 总产 18.07万吨。
1994 年, 蔬菜生产向专业化、 商品化发展, 出现阳下北林、 新局, 渔溪建新、 联华, 海口晨光、 工农等生产基地村和蔬菜专业户, 主要栽培西红柿、 食荚豌豆、 槟榔芋、 甜瓜等。 全县种植蔬菜 8653.37 万平方米 (12.98 万亩), 总产 22.91 万吨。
1999 年起, 推广农业新技术, 引进新品种, 发展订单农业, 建立酒店洋、 江镜华侨农场、 城坂洋、 岑兜洋、 东阁农场、 下里农场、 东南洋、 里美洋、 土堡洋、 五龙洋等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形成几个千亩以上规模化生产大片。 是年, 全市种植蔬菜 1.08 亿平方米 (16.28 万亩), 总产 36.12 万吨。
2001 年, 引进西洋芹、 青花菜、 日本铁头包菜栽培成功。 种植面积增至 1.21 亿平方米 (18.1 万亩),总产 38.62 万吨。
2002 年, 引进台湾蕃薯叶、 紫背天癸、 番杏、 豌豆苗栽培成功。 种植面积增至 1.39 亿平方米(20.8 万亩), 总产 42.82 万吨。
2005 年, 全市种植蔬菜 1.38 亿平方米 (20.69 万亩), 总产 40.55 万吨; 4 个蔬菜品种全部通过农业部无公害产品检测、 检验和认定。 蔬菜产值超过 6 亿元, 成为农业支柱产业。
二、 食用菌
1989 年, 蘑菇栽培面积 144.59 万平方米, 达到历史高峰, 产量 2377 吨。
1990—1994 年, 蘑菇栽培面积回落, 从 1990 年 46.92 万平方米降至 1994 年 22.49 万平方米。
1995—1998 年, 蘑菇生产进入第二次高峰。 1995 年, 遍布 13 个乡镇, 栽培面积 55.21 万平方米, 产量2943 吨; 1996 年, 栽培面积 68.41 万平方米, 产量 3026 吨; 1997 年, 栽培面积 70.82 万平方米, 产量3471 吨。 主栽蘑菇品种为 “AS2796”。 期间, 东张金芝、 崔后、 三星、 溪北、 玉林、 少林等 6 个村引种香菇, 年栽培 50 万筒, 年产 105 吨; 东张三星村黄仑自然村专业户引进姬松茸 (巴西蘑菇), 年栽培 3000 平方米, 年产 3 吨, 每公斤最高价时达 8 元~10 元。
1999—2003 年, 产品销路受阻, 罐头厂长期拖欠菇农货款, 蘑菇栽培下滑。 1999 年, 栽培 40.26 万平方米, 产量 1896 吨; 2000 年, 栽培 16.6 万平方米, 产量 780 吨; 2002 年, 栽培 3.3 万平方米, 产量 297吨。 期间, 镜洋东风村专业户引进黑背毛木耳食用菌, 1999 年栽培 220 万筒, 产量 220 吨, 2001 年栽培150 万筒, 产量 155 吨; 2002 年价格下降停产。
2004 年 3 月 1 日, 美国 FDA 解除对中国蘑菇罐头 “自动扣留令”, 福清与广东、 厦门、 福州等地客商签订购销合同, 发展订单农业。 是年栽培 45 万平方米, 产量 1080 吨; 2005 年, 栽培 55 万平方米, 产量1430 吨。 生产基地主要分布于东张 40 万平方米, 阳下 5 万平方米, 新厝 10 万平方米。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5-3 01:55 , Processed in 0.057846 second(s), 13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