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3

福清市志(1989-2005):第五篇 人口和计划生育

 
木头人 发表于 2019-2-21 16:3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364496 2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第五篇 人口和计划生育

1989 年, 福清总人口 1031489 人, 是福建省四个人口超百万县 (莆田县、 南安县、 惠安县、 福清县)之一; 2000 年,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 福清市仍居全省人口超百万县 (市) 第四位。
1989-2005 年, 人口出生每年由 2 万~3 万下降到 1 万多人, 死亡率 4‰左右, 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3‰~8‰之间, 人口总量增加 191244 人, 平均每年增加 10625 人。 2005 年总人口 1214937 人, 汉族为主, 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是畲族, 回族次之。
2002—2005 年, 福清人口增长过快势头得到控制。 出生率, 除 1990 年 16.12‰、 1991 年 13.92‰、 1998年 14.44‰外, 1999-2005 年均在 9‰~12‰左右;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卫生条件改善, 医疗技术进步,人口死亡率降至每年 4‰左右, 自然增长率除 1990 年 11.7‰、 1991 年 9.94‰、 1998 年 9.93‰外, 1999-2005 年均在 3‰~8‰之间。 人口发展状况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长时间高出生、 低死亡、 高自然增长, 转变为低出生、 低死亡、 低自然增长。

第一章 人口规模

第一节 人口总量

1989 年, 福清有 250864 户 1031489 人, 平均每户 4.11 人。 其中: 男 531557 人, 女 499932 人; 农业人口 958548 人, 非农业人口 72941 人。
1993 年, 有 269315 户 1100583 人。 其中: 男 566895 人, 女 533688 人; 农业人口 1004042 人, 占总人口 91.23%。 与 1989 年相比, 非农业人口增加较多的有融城街道、 宏路镇, 主要是经济宽裕农户到城镇购房或建房, 户口迁入城镇, 以及国家征用土地按政策批准农户转为非农业户口。 其中: 融城街道增加10734 人, 年均增加 1789 人; 宏路镇增加 3296 人, 年均增加 549 人。
2001 年, 有 337369 户 1200764 人, 平均每户 3.56 人。 其中: 男 618274 人, 女 582490 人。 与 1993 年相比, 总人口增加 100181 人, 年均增加 12522 人。 农业人口 1036889 人, 占总人口 86.35%, 比 1993 年减少 4.88%; 非农业人口 163875 人, 占 13.65%, 比 1993 年增加 4.88%。
2005 年, 有 361301 户 1214937 人, 每户平均 3.36 人, 户均人口减少是城镇房地产发展, 年轻夫妻自己建房或购房, 与父母户口分开。 男 625483 人, 女 589454 人; 农业人口 1020268 人, 非农业人口 194669 人。 与1989 年相比, 非农业人口增加113722 人, 主要是融城街道幸福、 瑞亭、 西云、 融北 4 个村农业人口 13159 人,于 2003 年全部转为非农业人口; 音西镇土地被国家征用, 非农业人口从 2001 年 3671 人, 增加到 11645 人。fqlook.cn

第二节 人口分布

1989 年, 乡镇人口超 10 万人有龙田镇 103085 人; 超 9 万人有三山乡 93738 人; 超 8 万人有海口镇83658 人, 江镜乡 82602 人; 超 6 万人有港头乡 67732 人, 江阴乡 61742 人、 音西乡 60163 人, 超 5 万有高山镇 56532 人; 人口不到 1 万有南岭乡 6496 人。 户均人口超平均线 (4.23 人∕户) 有三山、 沙埔、 一都、东瀚、 港头、 江阴、 镜洋 7 乡和宏路、 高山、 融城 3 镇。
2000 年, 人口超 5000 人村 (居) 有 34 个。 其中: 超 1 万人有音西镇音西村 10649 人, 龙田镇东营村10153 人; 超 9000 人有龙田镇上薛村 9187 人, 江镜镇南宵村 9174 人; 超 7000 人有海口镇海口村 7818 人、牛宅村 7409 人, 宏路镇宏路村 7287 人, 东瀚镇东瀚村 7318 人; 超 6000 人有融城街道龙江居 6515 人、 西文居 6129 人、 瑞亭村 6194 人, 海口镇岑兜村 6544 人、 东阁村 6821 人, 龙田镇上一村 6077 人、 积库村6198 人, 江镜镇酒店村 6133 人、 南华村 6146 人, 港头镇芦华村 6147 人, 三山镇海瑶村 6697 人, 渔溪镇渔溪居 6092 人; 总人口 300 人以下村有阳下镇北山村 263 人, 南岭镇文祚村 297 人, 东张镇南湖村 262 人。
2005 年, 超 5 万人镇街有龙田镇 123148 人, 三山镇 111085 人, 融城街道 95203 人, 江镜镇 93528 人,海口镇 92323 人, 港头镇 77538 人, 江阴镇 74658 人, 音西镇 70240 人, 高山镇 65147 人, 城头镇 54893人, 合 计 857763 人, 占总人口70.60%。 户 数 增 加 梯 次 为 融 城 街 道 65.55%, 三 山 镇 38.04%, 镜 洋 镇34.74%, 高山镇 33.91%, 渔溪镇 33.64%。 总人口增加超 2 万人有融城街道、 龙田镇。 人口在城镇、 平原、沿海地区增长较大, 山区或半山区及计划生育政策落实较好地区增长较低, 人口增长幅度梯次为融城街道49.95%, 宏路镇 20.41%, 江阴镇 17.30%, 龙田镇 16.79%, 三山镇 16.23%; 新厝镇总人口 26452 人, 比1989 年减少 600 人, 原因是政策外生育少, 出国出境经商务工人多。
微信图片_20190221164307.png 微信图片_20190221164314.png
第三节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随着人口增加、 企业发展、 环境改善和迁移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 1989年 706 人, 1993 年 754 人, 2001 年 822 人, 2005 年 832 人; 2005 年比 1989 年每平方公里平均增加 126人。
融城街道和海口、 龙田、 高山 3 镇, 人口密度越来越密; 东南沿海和平原地区人口发展快, 比西北山区密。 融城街道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 1989 年 7703 人, 1993 年 9503 人, 2001 年 13289 人, 2005 年 15112人。 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超 1000 人乡镇 (街), 1989 年有融城、 港头、 高山、 海口、 龙田、 三山、 沙埔; 1993 年有江镜 1009 人; 2001 年有江阴 1031 人。 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不到 300 人, 1989 年有一都 97人, 东张 231 人, 镜洋 268 人, 南岭 288 人。 镜洋镇福厦公路贯穿, “三资”、 民营企业多, 2005 年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比 1989 年增加 38 人。
微信图片_20190221164404.png
第二章 人口变动

第一节 自然变动

1989-2005 年, 总出生人口 220670 人, 出生人数最多 1990 年 17181 人, 最少 2000 年 9788 人。 年出生超 1.3 万人有 1993 年 13932 人, 1994 年 13569 人, 1995 年 13774 人, 1999 年 13648 人, 2004 年 13174人, 其余年份都在 1.1 万人~1.2 万人左右; 出生率除 1990 年 16.12‰, 1991 年 13.92‰和 1998 年 14.44‰外, 其余各年份出生率都在 13‰以下, 其中 5 个年份在 10‰以下, 分别是 1996 年 9.76‰, 1997 年 9.32‰,
2000 年 8.22‰, 2001 年 9.52‰, 2002 年 9.05‰。
1989-2005 年, 总死亡人数 81158 人, 平均每年死亡率 4‰左右。 死亡率较高的 1998 年 4.51‰, 2000年 4.52‰; 较低的 1991 年 3.98‰, 2003 年 3.67‰, 2004 年 3.61‰, 2005 年 3.07‰以外, 其他年份都在4.02‰~4.45‰之间。
1989-2005 年, 福清人口处于低出生、 低死亡, 低增长状态, 平均每年自然增长 8225 人。 1990 年自然增长 12543 人, 自然增长率 11.70‰; 1991 年自然增长 10749 人, 自然增长率 9.94‰; 1993 年自然增长9308 人, 自然增长率 8.52‰; 1998 年自然增长 11661 人, 自然增长率 9.93‰。 自然增长率在 5‰以下的,为 1997 年自然增长 5748 人, 自然增长率 4.93‰, 2000 年自然增长 4412 人, 自然增长率 3.70‰, 2002 年自然增长 5829 人, 自然增长率 4.85‰。
微信图片_20190221164447.png
第二节 机械变动

一、 迁 出
1989-2005 年, 福清大量人员外出经商、 务工、 兴办企业或因工作、 参军、 婚配等迁移到外县 (市)、区、 省居住; 许多在国外境外有亲属的公民申请出国出境探亲、 团聚, 有一些人出国出境后转为定居; 不少人到日本、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及一些欧洲国家自费留学 (大部分是边读书边务工); 有一部分人与国外境外人结婚或假结婚 (为的是达到出国出境务工的目的) 以及移民等。
1998-2005 年, 全市迁出人口 79815 人, 平均每年迁出 9977 人。 其中: 迁出市外省内 46331 人, 平均每年 5791 人; 迁出省外国内 19903 人, 平均每年 2488 人; 迁出国外及中国港、 澳、 台地区 13581 人, 平均每年 1698 人。 迁出较多是 2000-2003 年, 每年迁出 1 万人以上, 其中迁出省外国内 2000 人以上。 流出人口遍布全国各省、 市、 自治区和省内福州市区及经济较发达地区。
微信图片_20190221164525.png
二、 迁 入
1989-2005 年,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 福清外来人口不断增多。 1990 年, 融城镇外来人口 8000 多人, 东瀚镇外来人口 1700 多人; 1991 年全市外来人口 18483 人; 1994 年, 开展 “6·15” 外来人口统计日工作,全市流动人口约 20 万人, 其中外来暂住人口 40545 人; 1998 年, 全市流入人口 29082 人; 1999 年, 登记外来流动人口 44166 人, 发暂住证 44166 人; 2003 年, 全市流入人口 38290 人; 2004 年, 全市共访查59075 户, 已登记外来流动人口 56673 人, 新登记外来流动人员 23746 人, 发证 56673 人; 2005 年, 全市外来流动人口 65962 人 (其中已办暂住证 58724 人), 主要分布在融城街道 (15637 人)、 音西镇 (5468人)、 阳下镇 (9905 人)、 宏路镇 (14290 人)、 镜洋镇 (9025 人)、 渔溪镇 (3000 人)。 外省流入人口主要来自四川 (14557 人)、 江西 (9257 人)、 安徽 (6375 人)、 湖南 (6007 人)、 贵州 (5974 人), 省内主要来自周边地区和经济发展较慢、 劳动力过剩地区; 从事务工、 服务业、 经商人员分别为 58303 人、 6773 人、2293 人。

第三节 自由流动

1998-2003 年, 福清市流出人口逐年增加, 2003-2005 年, 随着本地经济持续发展, 流出人口逐年减少。
1998 年, 全市流动人口 65508 人, 其中流出 36426 人; 2003 年, 全市流动人口 102332 人, 比 1998 年增加 36824 人, 比增 35.98%, 其中流出 64042 人, 比 1998 年增加 27616 人, 比增 43.12%; 2005 年, 流动人口 119128 人, 比 2003 年增加 16796 人, 比增 14.10%, 其中流出 56518 人, 比 2003 年减少 7524 人。

第三章 人口构成

第一节 年龄构成

1990 年 , 0 岁~14 岁 少 年 儿 童 357115 人 , 占 总 人 口 34.20% ; 15 岁~49 岁 青 壮 年 535094 人 , 占51.25%; 50 岁~64 岁中老年 96629 人, 占 9.26%; 65 岁~89 岁老人 54673 人, 占 5.24%; 90 岁~99 岁老人537 人, 占 0.51%; 100 岁以上老人 10 人, 占总人 0.01%。
2000 年 , 0 岁~14 岁 少 年 儿 童 291000 人 , 占 总 人 口 24.78% ; 15 岁~49 岁 青 壮 年 342273 人 , 占58.92%; 50 岁~64 岁中老年 107901 人, 占 9.19%; 65 岁~89 岁老人 82137 人, 占 6.99%; 90 岁~99 岁老人1419 人, 占 1.21%; 100 岁以上老人 21 人。
2005 年 , 0 岁~14 岁 少 年 儿 童 218834 人 , 占 总 人 口 18.01% ; 15 岁~49 岁 青 壮 年 741246 人 , 占61.01%; 50 岁~64 岁中老年 151655 人, 占 12.48%; 65 岁~89 岁老人 99549 人, 占 8.2%; 90 岁~99 岁老人3471 人, 占 0.29%; 100 岁以上老人 182 人。

第二节 性别构成

1990 年, 女性 512235 人, 占总人口 1044058 人的 49.06%。 其中: 0 岁~14 岁少年儿童男 188116 人,女 168999 人, 性别比 (按女 100 比, 以下同) 为 111.31:100; 15 岁~49 岁青壮年男 270124 人, 女 264970人, 性别比 101.95:100; 50 岁~64 岁中老年男 50528 人, 女 46101 人, 性别比109.60:100; 65 岁~89 岁老人男 22944 人, 女 31729 人, 性别比为 73.31:100; 90 岁~99 岁老人男 111 人, 女 426 人, 性别比 26.06:100;100 岁以上老人 10 人, 都是女性。

2000 年, 女性 576650 人, 占总人口 1174540 人的 49.10%。 其中: 0 岁~14 岁少年儿童男 158514 人,女 132486 人, 性别比为 119.65:100; 15 岁~49 岁青壮年男 342273 人, 女 349789 人, 性别比 97.85: 100;50 岁~64 岁中年人男 58598 人, 女 49303 人, 性别比 118.85:100; 65 岁~89 岁老人性别比 86.70:100; 90岁~99 岁老人 1419 人, 男 359 人, 女 1060 人, 性别比 33.86:100; 100 岁以上老人 21 人, 男 2 人, 女 19人, 性别比10.53:100。
1990—2000 年的 10 年间, 女性总人数及其中 50 岁~64 岁和 65 岁~89 岁两个年龄段分别占总人口的比重均相差不大, 但 2000 年普查的 0 岁~14 岁的女性人口比 1990 年减少 36513 人, 其比重减少 4.91%, 2000年普查的 15 岁~49 岁的女性人口比 1990 年增加 84819 人, 其比重增加 4.40%。 2000 年女性人口中 100 岁以上的 19 人比 1990 年普查时的 10 人增加 9 人。
2005 年, 全市男性 625483 人, 女性 589454 人。

第三节 文化构成

1990 年, 大学本科 1894 人, 占全县 6 岁以上人口总数 897629 人的 0.21%; 大学专科 4765 人, 占0.53%; 中专 9180 人, 占 1.02%; 高中 46724 人, 占 5.21%; 初中 181540 人, 占 20.22%; 小学 484641 人,占 53.99 人; 文盲或半文盲 168885 人, 占 18.81%。 按总人口平均计算, 每千人大学本科 1.78 人, 大学专科 4.47 人, 中专 8.61 人, 高中 43.84 人, 初中 170.33 人, 小学 454.71 人, 文盲或半文盲 158.46 人。
2000 年, 研究生 88 人, 占全市 6 岁以上人口总数 1091926 人的 0.008%; 大学本科 4324 人, 占 0.4%,比 1990 年增 0.19%; 大学专科 15007 人, 占 1.37%, 比 1990 年增 0.84%; 中专 41024 人, 占 3.76%, 比1990 年增 2.74%; 高中 76220 人, 占 6.98%, 比 1990 年增 1.77%; 初中 379032 人, 占 34.71%, 比 1990 年增 14.49%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初中人数增多); 小学 483536 人, 占 44.28%, 比 1990 年减 9.71%(计划生育政策得到落实, 政策外出生减少); 文盲或半文盲 92695 人, 占 8.49%, 比 1990 年减少 10.32%。按总人口平均计算, 每千人拥有研究生 0.007 人, 大学本科 3.62 人, 大学专科 12.55 人, 中专 34.30 人, 高中 63.74 人, 初中 316.98 人, 小学 404.37 人, 文盲或半文盲 77.52 人。
微信图片_20190221164616.png
微信图片_20190221164619.png
第四节 职业构成

1990 年, 15 岁以上在业人员 537065 人, 比 1988 年 383700 人增加 153365 人, 比增 28.56%。 其中农、林、 牧、 渔、 水利业 439014 人, 占在业总人数 81.74%; 工业 36950 人, 占 6.88%; 地质普查和勘探业 265人, 占 0.05%; 建筑业 5113 人, 占 0.95%; 交通运输、 邮电、 通讯业 11075 人, 占 2.06%; 商业、 公共饮食业、 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17859 人, 占 3.33%; 房地产管理、 公共事业、 居民服务业 4275 人, 占 0.80%;卫生、 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3978 人, 占 0.74%; 教育、 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业 11292 人, 占 2.10%; 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 24 人, 占 0.004%; 金融保险业 1181 人, 占 0.22%, 国家机关、 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6035 人, 占 1.12%。 农林牧渔水利业在业人口占在业总人口 81.74%, 工业占 6.88%, 商业、 公共饮食业、
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占 3.33%。
2000 年, 各种职业人员 53710 人 (职业人数不包括没领工资的农、 林、 牧、 渔民)。 其中: 农林牧渔业(包括其服务业) 33863 人, 占职业人员总数 63.05%; 采掘业 161 人, 占 0.30%; 制造业 6594 人, 占12.28%; 电力、 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45 人, 占 0.27%; 建筑业 2770 人, 占 5.16%; 地质勘查业、 水利管理业 36 人, 占 0.07%; 交通运输, 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1355 人, 占 2.52%; 批发和零售贸易、 餐饮业4733 人, 占 8.81%; 金融保险业 200 人, 占 0.37%; 房地产业 69 人, 占 0.12%; 社会服务业 945 人, 占1.76%;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493 人, 占 0.92%; 教育、 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 1412 人, 占 2.65%;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7 人, 占 0.01%; 国家机关、 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 842 人, 占 1.57%; 其他行业 130人, 占 0.24%。
微信图片_20190221164827.png
微信图片_20190221164830.png
微信图片_20190221164833.png
第五节 民族构成

1990 年, 全市汉族人口 1036943 人, 占总人口 99.32%。 少数民族 26 个, 人口 7115 人, 占总人口0.68%, 其中: 蒙古族 2 人, 回族 1188 人, 藏族 6 人, 苗族 61 人, 彝族 9 人, 壮族 135 人, 布依族 23 人,朝鲜族 2 人, 满族 22 人, 侗族 24 人, 瑶族 13 人, 白族 4 人, 土家族 47 人, 傣族 5 人, 黎族 3 人, 傈傈族 1 人, 畲族 5011 人, 高山族 1 人, 水族 7 人, 纳西族 2 人, 仫佬族 1 人, 羌族 1 人, 毛南族 1 人, 京族12 人, 其他未识别民族 2 人, 外国人加入中国籍 532 人; 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是畲族, 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 70.43%, 其次是回族, 占 16.70%, 再次是外国人加入中国籍, 占7.48%; 少数民族中有一部分是外县 (市区)、 外省男女与福清人结婚, 分布 21 个乡镇。 宏路镇棋山村畲族人口 2045 人; 圳边村畲族 1090人; 大埔村回族 172 户, 630 人; 宏路村新仓自然村少数民族 110 户, 钟氏人口 500 多人。 三山乡钟厝村畲族 505 户, 人口 1900 人。 一都乡东山村, 畲族 200 多户, 人口 700 多人。 上迳镇官元村下梧自然村, 回族29 户, 人口 118 人。 音西乡朱山村浦头自然村畲族 20 户, 人口 90 人。 江镜镇陈厝村芦塘自然村回族 61户, 人口 460 多人。 渔溪镇联华村七亩园自然村回族 33 户, 人口 150 多人。 江阴镇赤厝村下东洋埔自然村畲族 35 户, 人口 170 人。 镜洋镇东升村畲族 50 多户, 200 多人; 东升村大埕自然村畲族 50 户, 人口 260多人; 波兰村宝春店自然村少数民族 17 户, 人口 67 人; 光荣村东庄自然村和染布店自然村少数民族 15户, 人口 100 多人; 墩头村埔仔自然村少数民族 12 户, 人口 55 人。
2005 年, 福清 26 个少数民族, 姓氏 10 多种, 户数 1680 户, 人口 7800 多人, 占全市总人口 0.6%。 畲族人口 6800 人, 主要姓氏为钟、 兰、 雷、 盘; 回族人口 1000 多人, 主要姓氏为丁、 马、 郭、 纳、 段、 包、脱; 壮族人口 135 多人, 苗族 60 多人, 土家族 45 人, 侗族 24 人, 满族 23 人, 布依族 23 人, 瑶族 13 人,路、 三山、 一都、 镜洋、 渔溪等镇中的 6 个村和 11 个自然村, 宏路镇有畲族 4000 多人、 回族 1000 多人,
三山镇有畲族 1000 多人, 一都镇有畲族近 1000 人。

第六节 姓氏构成

2005 年, 福清市姓氏有 643 个, 汉族为主, 占总人口 99.4%; 林、 陈、 王、 何、 郑、 薛 6 个姓人口最多; 各姓总人口在 30 万人以下 20 万人以上有: 林、 陈 2 姓; 总人口在 10 万人以下, 5 万人以上有: 王、何、 郑、 薛、 吴、 翁、 张、 黄 8 个姓; 总人口在 5 万以下, 1 万人以上有: 余、 李、 郭、 杨、 魏、 施、 刘、严、 庄、 高、 叶、 倪、 谢、 蔡、 方、 游 16 个姓; 总人口在 1 万人以下, 5000 人以上有: 江、 卢、 姚、 邱、毛、 梁、 朱、 赵、 唐、 曾、 马、 沈等 12 个姓。
少数民族姓氏主要有: 钟、 雷、 丁、 马、 盘等 7800 多人, 占总人口 0.6%。

附 录:
部分姓氏源流

一、 丁 氏
宏路大埔村丁氏 清乾隆十八年 (1753 年), 世祯、 世祥、 世斗 3 兄弟从晋江陈埭村迁入。 世祯传第四代贤培, 迁居渔溪七亩园村; 良训迁居上迳下梧村; 贤典迁居江镜芦塘村。


二、 方 氏
城头彭洋村方氏 明洪武二十年 (1387 年) 沿海大规模调迁, 正月二十日, 先祖周, 从海坛岛 (时属福清, 今为平潭县) 西山境迁人; 一支, 由海口里美隆中村迁入。
一都普礼村方氏 先祖德迈, 明嘉靖年间 (1522—1566 年), 从漳州漳浦县杨山迁入。
新厝凤迹南名村方氏 原居漳州海澄县鸿福乡, 后迁闽侯东台乡, 先祖以忍、 以崇、 以肖, 于明代从东台迁入凤迹南名村。
上迳方氏 世居莆田江口观后乡溪沙, 先祖宪章, 于民国 5 年 (1916 年), 举家迁居上迳。
龙田二村上街方氏 唐朝, 由河南光州固始县迁居莆田; 宋中叶, 双由莆田迁入上街; 清乾隆年间,龙田玉溪村一支, 迁入镜洋西边茶山村及上店村; 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 年), 龙田二村一支, 迁入音西马山村。
高山山后安下村方氏 明, 先祖世昌, 由莆田迁入高山前林 (钱林) 村, 后又由前林村迁入安下 (涵下) 村。
海口里美隆中村方氏 清光绪二十一年 (1895 年), 因战乱, 由长乐方厝村迁入隆中村。
渔溪南楼村方氏 清乾隆十年 (1745 年), 先祖际祖, 由莆田建新长安村迁入一支, 由新厝南名村迁入。
上迳岭胶下北埔村方氏 清顺治年间, 由惠安涂岭迁入下北埔村; 下北埔一支, 迁居宏路神马村。

三、 王 氏
宏路溪下村王氏 远祖系开闽三王审邽, 先祖原居南安县金坑乡溪尾村 (今南安市柳城街道三堡村石蛇自然村), 清乾隆六年 (1741 年), 石蛇村二世祖次溪次子启宇支同胞兄弟 2 人, 从南安县溪尾迁居福清宏路溪下村, 后一人再迁新华村, 数传之后, 新华村又有一支迁居石竹街道跃进村高伡和五里桥自然村,
上述村王姓至今还讲闽南话。
东张道桥村王氏 道桥村原名枫桥乡。 清康熙年间 (1662—1722 年), 开基祖文锦因避战乱, 手捧豫斋、 君德、 民芳、 丕甫四代先祖香火, 携眷从南安龙头宫 (今南安市贵峰镇大泳村) 迁居枫桥村, 至今已繁衍 300 多年, 属开闽三王审邽后裔。
金芝村王氏 明末崇祯年间 (1628—1644 年), 莆田白沙镇坂溪乌坂村王姓 3 兄弟打猎来到金芝山, 三弟珠池因摔伤留居金芝, 后入赘林家, 为金芝王氏开基祖。
镜洋墩头村面见北王氏 明末清初, 先祖从漳浦衡山王厝底北迁, 辗转来到一都大山深处避难, 繁衍生息。 康熙初年, 王厝底衡山王氏之后有一支走出大山, 迁往西山 (今西山武校地方), 数传之后定居面觑北。
渔溪上张村王氏 属开闽三王审邽支派。 审邽 21 世孙万良长子显, 明景泰间 (1450—1456 年) 徙居象运黄田 (今南安市翔云镇金安村), 显长子天赐 (字元明) 移居十二都林口, 其后又分派福清县渔溪镇上张村, 分发后新厝、 溪墘、 祖厝、 双墩、 圳埔、 大路洋和长桥头自然村。
江阴高岭村上田自然村王氏 高岭上田雅称玉田。 玉田王氏源自莆田黄石。 明朝中叶, 黄石王氏山美、山亹兄弟迁来江阴上田开基。 清顺治末年 (1661 年) 朝廷下旨 “迁界”, 康熙元年 (1662 年), 山美第九世道一迁宏路榕门下 (今石门) 落籍, 山亹第九世元辰迁东张过溪落籍。 山美生时敢、 时捷、 时信、 时厚 4兄弟, 称 “四时”, 四时又发十八学 (学字辈)。 康熙二十二年清廷下令复界, 招迁民复业, 老大时敢一支回迁玉田, 其余 3 兄弟定居榕门发祥。
新厝江兜村王氏 开基祖严清原居南安石鼻尾村 (今南安市翔云镇翔云村), 明万历元年 (1573 年) 率五子文庆、 文焕、 文德、 文光、 文亮携全家迁居江臯 (今新厝镇江兜村), 三子文德 (字妙修) 后迁居界下村。
双屿村王氏 远祖为唐武后时宰相王綝长子晞, 与闽王王审知高祖晔伯仲。 唐玄宗天宝年间 (742—756 年), 陻州刺史石泉侯晞之孙王渶, 携子源诚入闽, 居泉州南安石鼻尾; 唐穆宗长庆间 (821—824 年),源诚之子拔由泉入莆, 住九峰院左王坑; 五代后唐 (923—936 年) 时, 拔之四世孙广, 字圣大, 号成都,官保义郎, 自莆田长溪卜居双江仙屿 (即双屿) 为双屿一世祖。
城头峰前村(鳌峰)王氏 远祖棨, 字辅之, 唐咸通三年 (862 年) 进士, 官水部郎中, 世居玉融文兴里刹上 (今融城东门外龙山村)。 棨裔守约, 字世初, 南宋淳祐元年 (1241 年) 特奏名进士, 官武顺太尉。宋理宗宝祐、 景定年间 (1253—1263 年) 归田之时, 携逢、 遇、 进、 通、 达五子徙居邑治之东永宾里鳌峰之麓 (今城头镇峰前村), 称鳌峰王氏; 明洪武初年 (1368 年), 三子进徙居古龙 (今城头镇五龙村) 彭厝,四子通携其子姓徙居于建宁府建阳县坊厢; 明朝成化 (1465—1487 年) 年间, 守约七世孙文学迁海口岱傅(今龙山街道先强村岱傅自然村); 十三世一支迁福鼎秦屿; 东刘支文发派下第十七世孝斌与孝贤迁往音西(今龙江街道) 苍下村发祥; 清末民初, 二十二世长兴、 长清、 长飞三兄弟迁海口晨光赤屿村; 后有一支迁吉钓岛。
城头村(锦城)王氏 城头镇城头村称锦城境, 旧称锦山。 开基祖必达, 居海口方民里镇头 (今前村)经商, 后世迁居城头称锦城王氏; 必达六世德政号古园, 迁居长乐大祉村; 古园五世长孙原益, 迁福邑(福清) 南城头为开基祖。 锦城王氏后世有一支迁五龙。
海口牛宅村王氏 清道光二十五年 (1845 年), 王克傅从城头东垣前王迁居牛宅牛坑自然村, 克福迁牛宅南柄底自然村, 为牛宅王氏开基祖; 另有一支从南门村迁来, 亦同属高山前王王氏支派。
龙田漈塘(蔗塘)村王氏 漈塘亦称蔗塘村。 元末, 三槐王氏一支从南京铁井栏迁来县南蔗塘 (今漈塘村) 开基。 数传之后, 王驭于明成化元年 (1465 年) 中乙酉科赵瑶榜举人, 官浮梁训导。 清顺治末年至康熙元年 (1661—1662 年) 迁界, 漈塘王氏散处福州黄岗底洪塘等地, 后有有华号协山迁福宁秦屿。 清道
光五年 (1825 年), 四房一支迁往江镜 (井得里) 塘边村; 后次房一支 (明辉家族) 迁往宏路东岭村后旅居印尼; 三房一支 (媳妇仔家族) 迁往龙田东壁岛茶腰村, 另一支 (细细弟家族) 迁居福清城关下瓦窑; 五房一支迁龙田友谊村 (前林刘厝村), 一支迁往海口岑兜村, 还有一支迁往音西埔尾村古路自然村。 王驭另有分支子孙在兴化即今莆田繁衍。
龙田下一村王氏 先祖弘仁, 广东广州番禺县银井巷铁井栏人, 宋开庆元年 (1259 年) 进士, 授福建布政司福州府同知。 德祐二年 (1276 年) 元兵入福建, 卒于任。 子承启扶柩归粤遇阻, 客居福清, 转卜龙田定居前施 (今下一村) 为一世祖。 承启第四世原, 迁融城上巷; 四世锐, 娶妻方氏, 传五男; 五世长房
观迁居蓝田 (今江镜塘沁); 二房长留居前施; 三房寿抽军广东雷州渡; 四房马迁居融城湖滨霞, 为湖滨干支祖; 五房庆迁居西林, 为西林干支祖。 马传十世临士, 清乾隆二十二年 (1757 年) 率子孙由湖滨霞迁居东张园尾 (美) 村; 清道光十年 (1830 年), 十六世宗光迁居井得里龙沁南境 (现江镜镇塘沁村); 宗宪迁往井得里福塘境仁厚村 (今江镜镇南宵村下院后); 宗庆一支迁往南宵村白马庙。 后代还有迁徙在阳下街道北林村、 西亭村中亭和下亭及作坊村; 迁原福清城关大北、 石井村、 音西街道音西村园中自然村。 溏沁村十八世彦珠、 彦泰、 彦武, 迁江镜南宵下院后村; 彦德、 彦秀, 迁江镜南宵白马庙村; 振标、 振榜, 迁阳下王典村。 下一村还分迁: 龙田洼底村, 音西石井、 瑶峰村等地。
港头镇港头王氏 王审知第十三代孙景, 元代择居福清锦山西程前 (港头村)。 港头王氏后来分迁各地: 明代, 迁港头侯厝、 江镜下院后两个村; 明末, 迁江镜鹤潭村; 清康熙十四年 (1705 年), 迁港头玉田村。 清乾隆初, 港头长房第十三世迈斯, 迁马湖村; 清乾隆年间 (1736—1795 年), 港头东光村昌立, 迁江镜吴塘薛墩村; 清顺治年间, 薛墩村有一支, 迁江镜林厝西边村。 清嘉庆年间, 港头有一支迁宏路村。 清道光十九年 (1840 年), 港头东光村有一支, 迁港头梓园村。 清道光二十二年 (1842 年), 港头有一支迁港头白玉村 (俗称白墓)。 清道光年间, 港头又有一支迁三山南卓坑、 北卓坑两村。 清同治十一年 (1872 年),港头东光村一支, 迁港头南芦后林村。 清同治年间, 港头开溜迁三山南店村, 开金迁港头东元村; 港头底六房一支, 迁港头义庄南埔村。 清光绪三年 (1877 年), 港头有一支, 迁港头草柄村。 港头光辉村第十三世, 迁港头湖山北山村; 港头第七世, 迁港头马湖汶头村; 港头第六房一支, 迁港头义庄镜头村; 港头五星一支, 迁港头义庄渠口村。 港头还分迁: 港头芯塘、 安魏、 前林、 田地、 前东翁、 后东翁等村。 民国初年, 港头一支, 迁前亭村。 民国 35 年 (1946 年), 港头一支, 迁海口东阁村。 民国年间, 港头还分迁: 港头杭下玉塘村, 镜洋齐云村, 海口南厝村, 东瀚佳乐后坑、 坛石两个自然村, 三山横坑金厝头, 三山王厝里村; 港头光辉一支, 迁三山沁前炉下村; 港头西园山玉楼, 迁港头马湖北埔村: 港头后厝一支, 迁港头义庄社厝村。
港头西芦村王氏 属三槐堂, 三槐始祖祐之孙冲支。 冲次子世昌为宋绍兴二年进士、 大理寺少卿, 自永福 (今永泰) 迁居融之园耕社王坑 (今一都), 嗣迁福清城关。 六传玄通官华亭县儒学, 因祸波及宗族,堂从四散奔避。 时四世士元四子王静生三子: 长玄洪、 次玄采、 三玄和, 与玄通为堂兄弟, 各自散处避祸。
玄洪迁化北上里前冯即渠口 (义庄), 玄采迁化南里西庐, 玄和迁化北下里三山东坡 (即三山镇东埔村),不久玄洪一子慈亦与父同迁西庐, 衍世聚族。 玄采为西庐东房始祖, 玄洪为西前房祖。
江镜南城(头)村王氏 属开闽王世系, 远祖为北城头一世祖必达。 明洪武元年 (1368 年), 迁居长乐大祉的六世德政之五世孙原益迁来江镜南城村为一世祖, 为不忘先祖桑梓, 把迁居地亦称城头, 而有南北城头之分。 原益生一子: 彦珍; 四孙: 和、 贵、 瑞、 琬, 分发岭下支、 乌石支、 三分支和桥头支。 琬后裔
第七世孙仕字辈一支迁往龙田后林村, 还有仕字辈两兄弟迁往上迳方山村; 明嘉靖 (1522———1566 年) 末年, 第八世王朝任 (荫) 举家迁居平潭县北厝镇湖南村; 清乾隆三十五年 (1770 年), 第十九世孙生裕迁往江阴下垄村; 一支迁海口镇洋坂村洋头自然村。
三山王氏 系出开闽王锦江 (港头) 支派。 清道光年间 (1821—1850 年), 锦江王氏十六世圣英携三子祖琰、 四子祖汇及弟圣清之长子祖松、 育子祖芳及三弟圣河, 合家迁居三山, 又分发镇区周边楼下村 (楼下、 南店、 上魏、 南倪)、 横坑村 (横坑、 金厝头、 南郑、 东园、 草柄、 华塘)、 官路村南卓、 沁前村安魏以及港头镇南芦村后林自然村。
三山官路王氏 属开闽王支派。 闽王王审知后裔源, 元季自怀安 (民国属林森县, 今闽侯县) 水西南屿迁福清县东南官道 (今官路村)。 传三世兰迁沙埔江夏, 八世爵迁省会, 十一世守谟迁省会凤岗, 守庄兄弟、 守珪兄弟俱出籍省会, 守喜出籍省会西门外, 守琦出籍长乐河下村, 一致出籍长乐甘蔗村, 守华出籍
平潭吉钓西尾村; 十三世师尧、 仕振迁福宁府, 仕暹兄弟出籍省会; 十五世阿司官兄弟迁福宁府; 十七世志善迁连江县; 还分迁福州茶亭 (河上), 福鼎秦屿、 硖门, 连江东岱、 浦口、 琯头等地。
高山前王村王氏 宋淳熙年间 (1174—1189 年), 王审知长子延翰十世孙增, 年三十承袭先职拨屯融之平北里峒山, 遂卜宅肇居于此, 为峒山前王开基祖。 增胞弟域迁古莆江口, 坦迁闽南漳浦; 增二世仲华派衍高山镇华塘边, 九世信福迁居沙埔东南头, 九世宝, 迁海口永滨里前王 (今城头东垣前王); 十七世日贯
派衍浙江温州; 日资派居海口南门, 日絟为东瀚潭石支祖; 清嘉庆二十二年 (1817 年), 城头前王一支迁海口云光云漈村; 二十一世大伯, 为平潭吉钓中楼开基祖。
高山王厝村王氏 为王审知后裔, 前王开基祖增九世孙宝, 于明洪武四年 (1371 年), 迁城头前垣村;前垣村传至第三代, 迁音西安民村; 安民村再传至第三代文成, 明正德年间 (1506—1521 年), 从安民村迁入高山王厝村, 为王厝一世祖, 文成次子泽迁高山镇后园村; 清乾隆二十九年 (1764), 第六世朝忠经商入罗源, 卜居重上里马洋 (今飞竹镇马洋村)。
沙浦江夏村“瀛江”王氏 江夏村旧称 “瀛江”, 历史上有 “三槐” “开闽” 两支王氏族人在此繁衍分发。 三槐支派为始祖祐次子宋真宗贤相王旦支系。 旦之孙世昌, 宋绍兴二年 (1132 年) 进士, 生二子复原、复古, 自永福佘坑嗣迁玉融团耕社 (即一都王坑), 后再迁融城。 世昌五世孙元美官仙游县尉, 生子玄桑,迁居兴化; 玄桑长子德, 复迁南日岛, 生三子: 长惟文、 次惟理、 三惟寅; 明洪武初, 惟寅 (字庚生) 自南日岛东岱尾始迁江夏, 为江夏三槐王氏一世祖。
开闽支派:系属开闽王审知四子延政三子继重后裔。 明洪武二十年 (1387 年), 继重十五世孙明, 字克亮, 逢 “调移” 于播越之秋自南日岛顺流所至, 卜居于莆 (田) 之鳌峰明山下。 明永乐末年, 明之长子舍,携三弟希、 四弟福自莆之鳌峰明山下迁居瀛江 (江夏), 二弟保留守鳌峰。 舍生二子: 长驱、 次简, 驱之子荪迁夏华 (雅称南江); 简长子赤, 携子孔顺, 由江夏迁化南里前庄为支祖; 希长子骥, 亦迁南江; 福生五子: 亨、 利、 三郎、 赐郎、 五郎, 亨、 利、 三郎同迁夏华; 赐 (四) 郎出继养公为嗣男, 系永宁派; 五郎生二子: 梦壁、 尚玉, 皆出游浙江而居, 是为浙江派。
夏华村王氏 迁自江夏村, 分松竹梅三房。 夏华雅称南江, 松房支祖为舍长子驱之子荪; 竹房支祖为希长子骥; 梅房三支祖为福之子亨、 利、 三郎。 迁夏华第三世王孔维, 携子奉父同迁锦江、 三山两地自发支派;孔燧同堂兄同迁本县锦屏 (即今安民); 孔茂迁闽县后洲; 孔鹞、 孔辉迁巴山水郡; 第四世孟铭、 孟琚则回迁莆县荪岭 (俗呼江口) 居。 今前庄王氏、 徙夏华后又迁上华、 城头前王、 三山, 后代又迁侯安县西门外、 罗源县越品、 福州横屿、 邵武建宁、 宁德东盛以及福鼎秦屿诸多王氏, 均系开闽王审知之孙继重后裔。
东瀚镇万安村王氏 一世祖真才, 字伟振, 号介藩, 原居漳浦县十七都赤水社, 从武举, 补授千总, 任陆鳌所。 明洪武二十年 (1387、 丁卯年), 江夏侯周德兴调福、 兴、 漳、 泉四府匠役历时十年修成万安所城,增设巡检司防御倭寇, 明洪武三十年 (1397 年) 真才转调万安所任千总, 定居万安, 为万安王氏开基祖。
东庄村田墘自然村王氏 元末, 锦江王氏关林、 关良两兄弟, 从港头镇港头村迁来。 田墘王氏与港头镇马湖村、 白墓村王氏同祖 (长房), 明朝有一支迁往惠安县南峦村、 一支迁往平潭县敖东镇桥仔头村, 还有迁居大壤村薛厝自然村。
文山村洋枰自然村王氏 清朝道光年间 (1821—1850 年), 一世祖自三山镇东埔村迁来。

四、 叶 氏
港头后叶村叶氏 由福州迁入。 清乾隆年间, 后叶有一支迁镜洋上井村; 清光绪十一年 (1885 年), 后叶又一支迁居海口洋坂坂头村; 后叶村还分迁: 港头后叶南村、 杭下玉塘村, 三山魏庄叶厝, 高山北岭埕店村。
高山东进叶厝村叶氏 南宋咸淳十年 (1274 年), 王避乱从同安县佛岭下迁入; 传第二世崧, 由叶厝村
迁居东瀚大壤南园村; 传第十世进, 迁高山海头村。
渔溪上张丰溪古圳埔村叶氏 清乾隆年间, 由厦门同安佛岭迁入; 民国年间, 古圳埔一支迁居上迳何厝村。
上迳南湾前院林村叶氏 由厦门同安迁入。
音西洋埔下洋埔村叶氏 明万历年间, 迁居东张黄仑村; 清康熙年间, 黄仑有一支因匪患迁居音西洋埔下洋埔村。

五、 任 氏
三山任厝村任氏 始祖献文, 自宋代入闽, 择居福州市马尾君竹, 五世孙克仁, 生四男, 长崇忠、 次崇义、 三崇礼、 四崇智迁福清三山任厝 (岑厝), 之后崇义、 崇礼又回迁君竹道头。

六、 江 氏
东瀚村江氏 为五代梁朝江淹之后, 明朝, 由中原迁居福建闽南; 清道光年间, 有兄弟 4 人, 离开惠安县瓦石村, 路经莆田江口获芦村时, 长兄留下定居, 其余到福清, 次居镜洋北张、 南门井一带, 三迁入东瀚。
渔溪上张林泉村江氏 先祖由北方迁入福建漳埔, 有兄弟 3 人, 再由漳埔迁移, 长兄, 居渔溪上张林泉村; 后上张林泉村江氏, 又移居渔溪侨丰岭头村。
三山江厝村江氏 融城江氏, 清末民国初, 由三山江厝迁入。

七、 庄 氏
江阴下石沙塘村庄氏 锐传第九世明, 迁居连江塔头村; 传第十世朝, 迁入江阴下石沙塘村; 明永乐十五年 (1417 年), 沙塘村有一支, 因逃荒迁居渔溪南屿村; 民国年间, 沙塘村又分迁上迳迳西、 牌边村。
港头沁塘瑶山村庄氏 明永乐年间迁入 (一说, 唐时从河南蔡州汝宁迁入)。
渔溪上张生祠庄氏 清末, 由泉州惠安迁入。
阳下奎岭圭笼埔村庄氏 由河南迁入。

八、 许 氏
东瀚莲峰峰东村许氏 先祖, 从光州固始县流寓漳州九十都溪关, 清康熙四十年 (1701 年), 从漳州九十都溪关迁入。
港头南门村许氏 明万历年间, 从河南迁厦门同安, 再迁港头南门村。
东瀚西安高宅村许氏 先祖烈雄, 清乾隆八年 (1743 年), 从南安十都溪美迁入。
东瀚万安村许氏 清光绪末年, 从南安溪美桑林村迁入。
镜洋红星牛埕埔村许氏 清嘉庆年间, 从石狮迁入。
宏路高仑村许氏 从惠安迁入。

九、 余 氏
港头芦花村余氏 先祖, 由河南光州新安辗转入闽, 为建阳令, 传至数代焕, 择居古田杉洋, 再传八世绅, 迁居福州郭西。 宋嘉定年间, 绅之后裔量采, 由福州郭西迁入芦华村 (旧称芦江)。 量采传三世恩成, 于元初, 由芦华北房迁港头汕头村 (碧峰); 清道光年间, 芦华一支, 迁港头南门村; 又一支, 迁港头
芦华长沟村。 汕头之裔有驸马伯忠后裔, 迁融城楼锦霞, 又由楼锦霞分迁阳下村; 清咸丰二年 (1852 年),阳下一支, 迁江镜谢塘东仓村。 芦华村余氏还分迁东张, 阳下北林南狮厝, 宏路前亭村等地。
龙田东营村余氏 先祖顺僧, 进士, 河南光州固始县河涧村人, 宋绍兴年间, 授福清州学官, 后隐居东营村; 由东营村分迁龙田后林村, 宏路前亭余厝村。
先祖河南光州固始县河涧村人, 后辗转迁居南京铁井栏, 再迁入里美村; 传二十七世金, 元至正二十七年 (1367 年), 由里美村迁居港头洋边村 (融滨村); 后港头洋边村一支, 迁三山坑边洋边村。

十、 何 氏
龙田中街三村何氏 始祖万, 字一之, 南宋隆兴元年 (1163 年) 癸未科木待问榜进士, 历官福建漳州府知府, 钦赐朝请大夫, 官终尚书右侍郎中出平江府 (苏州市) 知府; 宋乾道元年 (1165 年), 万举家从河南光州固始县迁入福清崇德乡时和里 (龙田中街三村)。 从中街三村移居福清各地; 传第九世荣, 迁融城何厝巷; 清康熙四十六年 (1707 年), 迁上迳官元塔石村; 明万历二十六年 (1598 年), 迁镜洋磨石村; 桂瑞, 迁港头南郑村; 清道光年间, 迁海口工农树岭村, 宏路石门何厝村; 迁居龙田后林七井坑村、 积库村(积库村东头尾一支迁江镜苍埕村), 江镜前宅村、 南宵上和洋村, 宏路前亭何厝村; 还有居住在高山、 三山、 东瀚、 沙埔、 渔溪、 新厝、 东张等地。
江镜酒店村何氏 始祖泽, 生元天顺帝时, 明洪武年间, 敕授宣德郎, 由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银盏巷, 迁入崇德乡井得里柯林境 (江镜酒店村)。 后由酒店村移居县内各地: 清初, 有一支, 迁江镜南宵上院后村; 第十七世经毂 (字训有), 于清同治年间, 迁江镜塘沁村; 第十七世南丹 (字训有, 号经文), 于清同治年间, 迁江镜城坂村; 第十七世训淾、 显弟、 乌贼、 乌弟, 第十八世本述、 本鑫, 于清光绪年间, 迁龙田玉瑶村; 清光绪年间, 迁居阳下埔尾村; 第十八世承日, 于民国时, 迁江阴庄前村; 还有移居龙田镇下一村施家姓内。
江镜前宅村何氏 始祖梦登, 任广东廉州刺史, 宋咸淳七年 (1271 年), 从广东廉州府甲子门迁入。 后由前宅村分迁: 清雍正年间 (1732 年前后), 迁江镜南宵上院后村; 清道光年间 (1822 年前后), 迁江镜南宵后薛村; 清道光十九年 (1839 年), 迁江镜城坂村; 清同治六年 (1867 年), 迁江镜塘边村; 清同治十三年 (1874 年), 允富携子传槐, 迁江镜南芦村 (雁湖村); 清光绪二十七年 (1901 年), 迁江镜谢塘东仓村;还迁: 江镜前张村, 高山北坑魁山村, 镜洋东风村。
江镜酒店后庄村何氏 始祖基, 徽州婺源人; 第二子琛, 登南宋畿乡榜, 任福清州 (今福清) 教谕,时值金兵乱都, 与前宅 (江镜村) 始祖梦登同时迁崇德乡井得里柯林境 (江镜酒店村), 故分为前后支 (即前宅与后庄)。 后由后庄分迁: 明隆庆年间, 第十五世永元, 迁江镜南华东华村; 清雍正年间, 瑞, 迁高山长安村; 清乾隆年间, 宜香, 迁港头南郑村; 清嘉庆年间, 有一支, 迁三山南前村。 东华村一支, 迁港头义庄南埔村。
江镜南华村何氏 始祖昌世, 安徽庐江人, 宋进士, 任台州司理, 元至元二十三年 (1286 年), 南渡退守崇安县城抵抗元兵, 斩其骁将数十员, 保城有功, 帝旌奖 “尽忠报国”, 后擢升少帅, 奔福清定居; 后裔艮齐, 留居玉华 (南华村)。 后南华村分迁: 采官, 迁三山虎邱下厝村; 明洪武九年 (1376 年), 一支迁三山虎邱东园村; 明洪武二十八年 (1395 年), 第二世演, 迁三山华塘墘村; 明建文二年 (1400 年), 第三世玳, 迁江镜北翁村; 明崇祯六年 (1633 年), 第九世应卿, 迁三山后郑村, 应庚, 迁三山虎邱村, 应魁, 迁沙埔村; 明崇祯年间, 春, 迁高山前岭村; 清乾隆五十四年 (1789 年), 一支迁上迳官元村, 一支迁江镜林厝西边村。 北翁村传第十三世分迁上迳梧岗坝头、 油塘后楼、 洋中下店 3 个自然村。 三山后郑村一支, 迁沙埔和联东南头村。 沙埔村北楼一支, 迁沙埔官厅何家村; 清初, 沙埔村有一支迁宏路石门下村。
江镜前华村何氏 始祖缙, 由港尾华山 (江镜南华村), 迁江镜前华村 (另一说, 明初, 从广州迁入);清初, 传第十三世, 有一支 3 兄弟因饥饿分迁江镜南宵上院后村和东张镇居住; 有一支, 迁三山虎邱东兴社村。
港头占阳村何氏 先祖大善, 宋嘉定年间, 由港尾华山 (江镜南华村) 迁入; 传第三世文德, 迁渔溪北下里村; 有一支, 迁高山后安村; 清初, 履明迁福州, 何遂为其后裔; 还陆续分迁福清融城、 高山、 江阴等地。
高山门头何厝村何氏 明弘治年间, 由占阳长沟八扇埕华山、 华水, 迁高山门头何厝村。
江镜塘沁狮厝村何氏 清康熙年间, 熙, 从龙田西华村迁入。
一都东山村何氏 由漳州漳浦县迁入。
镜洋波兰村何氏 由莆田县待贤里迁入。

十一、 邱 氏
融城邱氏 先祖由河南开封、 固始地区入闽; 清初, 由永福县 (永泰县) 迁入融城
高山邱氏 先祖于清康熙三十二年 (1693 年) 自上杭迁至高山邱厝。

十二、 汪 氏
渔溪侨丰陈白村、 双墩后井村汪氏 明嘉靖年间, 从惠安县迁入。
融城汪氏 清乾隆或嘉庆初, 从惠安迁入。

十三、 张 氏
江阴下石张厝村张氏 南宋宝祐四年 (1256 年), 元忽必烈全面入侵中原, 社会处于大动乱之中, 实的第十七代孙壬的第四子华, 从莆田县横塘迁入; 下石张厝有一支, 迁渔溪南山村。
龙田下街二村张氏 宋末, 先祖充振, 从南京铁井栏迁入。 明中叶, 第六世耕隐, 从二村迁江镜张厝村; 民国年初, 张厝村一支, 迁江镜南宵后薛村。 明中叶, 二村传第十世若木, 迁居城头彭洋村; 民国 6年 (1917 年), 彭洋村进钗, 迁城头西边村。 清乾隆年间, 二村一支, 迁宏路桥霞村; 清康熙三十四年
(1695 年), 二村一支, 迁港头玉田村; 清康熙年间, 二村一支, 迁新厝山边村, 一支迁高山坑下村, 一支迁江镜南宵上和洋村; 二村还分迁上迳油塘后楼村。
海口晨光青屿村张氏 先祖华, 迁青屿村; 明永乐二年 (1404 年), 传第四代继聪, 从青屿村迁江镜前张村。 清康熙年间, 前张村廷进, 迁东瀚北盛楼下村; 前张村一支, 迁东瀚佳乐坛石村; 前张村又一支,迁海口前村。 海口前村传二十一世一支, 于民国 24 年 (1935 年), 迁海口东岐西刘村。 第六世可日, 由青屿村迁龙田后林南厝村。 第十四世一支, 由青屿村迁海口南门村。 清末, 草隶, 由青屿村迁海口东峤村。
民国年间, 亚炎, 由青屿村迁海口晨光赤屿村; 青屿又一支, 迁海口城里村; 青屿村一支, 迁海口梧屿村。
东瀚佳乐环青村张氏 清乾隆三十九年 (1774 年) 十月初六日, 由惠安县崇武铺西保乡迁入。
港头陈库村张氏 由虎邱勤山迁入。
渔溪上张大路村张氏 清代, 由南安迁入。
音西西楼村张氏 先祖可荣, 从长泰县芹石乡碧潭村迁入。
城头后俸村张氏 始祖睦, 号太和, 唐昭宗时, 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 后裔一支择居东张云山庄,后由云山庄迁入后俸村; 由后俸村分迁城头南冲、 大厝、 横圳、 港西村, 南岭镇南岭、 文祚村。

十四、 陈 氏
(一)兴化衍派迈裔陈氏
陈姓第一次南迁入闽于晋永嘉年间, 南海郡守润渡江南下, 为陈氏入闽开基始祖。 隋开皇十五年 (595年), 润第十一世孙迈被隋文帝派往福建泉州统领兵马, 隋大业十三年 (617 年), 迈镇守莆田, 后任莆田县令, 治莆有功。 明弘治年间 (1488—1505 年), 莆田各支各派各房陈氏, 都尊迈为莆田 (兴化) 始祖。
唐之后, 迈裔入融: 古上舍太学生崇文, 唐时, 自颍川入闽, 过玉屿 (江阴岛) 嘉其山水之胜遂定居龙门村, 为龙门陈氏始祖; 南宋将领兵部尚书、 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其后裔, 宋元之际由福州芙蓉园入融, 居龙田东壁岛, 一世祖治、 冶迁居海口南厝卜宅开族; 玉堂, 明洪武九年 (1376 年) 从仙游县入融, 卜居霞川即新厝硋灶, 为硋灶陈氏始祖; 佛生, 明洪武六年 (1373 年) 从莆田南日入融, 卜居蒜岭霞渡即新厝东澳, 为东澳始祖; 孟礼, 明万历二十一年 (1593 年) 从莆田阔口迁居新厝蒜岭 (霞渡); 天赐,明弘治年间 (1488—1505 年), 从莆田阔口入融, 卜居江阴七峰 (山下) 开族; □, 明朝从莆田阔口入融,陈居江阴西岚开族; 达万, 洪武九年 (1376 年), 从莆田阔口入融, 卜居渔溪山东海开族; 宣教, 明初, 从漳州碧山入融, 卜居江镜陈厝开族; 俊斗, 清乾隆二十四年 (1759 年), 从仙游入融, 卜居音西南山顶开族; 俊治, 清康熙年间从仙游入融, 卜居东瀚大文龙开族, 其栢迁居渔溪步上开族; 还有东张、 一都、 沙埔、 龙田、 镜洋等地均有迈裔相继迁入。
迈裔入融衍发 50 多个村庄。 一支来自莆田县, 一支来自仙游县。
来自莆田的主要分布在江阴龙门崇文派下的北门、 南门、 后庄、 里下底等 9 个村和七峰天赐派下山下、章厝、 北郑、 西岚 4 个村; 渔溪 3 个村 (山东海达万 2 个村, 其栢, 咸丰年间从莆田阔口入融派下的步上村); 新厝的蒜岭霞渡、 东澳、 凤尾等 3 个村; 东张芦岭 (尧积, 清初从莆田迁入)、 华石 (汉玩, 300 多年前从莆田迁入) 2 个村; 一都蔡林底、 灯中头 (其园, 明崇祯年间 [1628—1644 年] 从莆田迁入)、 坞仔山等 3 个村以及江镜陈厝村, 镜洋光荣村。
来自仙游的主要分布在新厝硋灶玉堂派下的硋灶、 何头、 尾厝、 钟前、 崎石尾等 12 个村; 音西南山顶、 东围底 2 个村以及东瀚大文龙村; 另有海口南厝宗支, 主要分布在龙田东壁岛的上东尤, 海口南厝,宏路下曹, 港头东翁、 北庄、 芦华, 高山西岭、 东浦; 三山齐良, 东瀚后营, 沙埔青屿等。
(二)开漳圣王衍派后裔陈氏
元光、 字廷炬、 号龙湖, 唐总章二年 (669 年) 随父入闽平乱, 封为漳州刺史, 定居开发漳州, 世称“开漳圣王”, 其宗族后裔成为当地望族, 人称北陈或龙湖派、 霞漳派、 北庙派、 开漳圣王派。
其后裔入融开族的有: 唐朝使相□, 唐末, 自河南固始浮光入闽至融, 卜居阳下漈头开族, 为漈阳陈氏始祖; 北宋徽宗大观戊子年 (1108 年), 伯奎, 自漳州俊美迁居江镜柯屿开族, 为柯峰陈氏始祖; 元朝,道, 居东瀚陈庄开族; 彬奇, 明隆庆年间 (1567—1572 年), 从漳浦迁居新厝凤迹溪西村开族 (其后裔有的认为属迈裔玉湖分支); 达福, 明万历年间, 从漳浦迁居宏路沃底、 石排、 尚浦, 后定居尚里、 月塘、 王坑开族 (1958 年建东张水库分迁宏路、 镜洋、 东张、 阳下、 渔溪等地); 功庞, 明万历年间 (1573—1619 年),从漳浦迁居镜洋 (下施) 开族。
开漳圣王衍派后裔衍发玉融近 80 个村庄。 主要来自河南固始县浮光和闽南的漳浦、 漳州等地, 可分为漈阳、 柯峰、 溪西、 尚理和其他支系陈氏。
阳下漈派 漈派主要分布在阳下的漈头、 北亭、 中亭、 上亭、 下亭、 西洽、 作坊、 屿边等 16 村, 海口孟厝、 柏渡, 江镜鹤潭, 上迳目岭、 陈厝、 上浦 (其中一支) 及融城石狮巷等地。
柯峰伯奎派主要分布在江镜柯屿、 园墩、 西边 3 个村, 江阴屿礁、 西沁、 梨港、 前林、 岭下等 10 个村, 渔溪土坝、 井头 (庆积, 清中叶, 从永泰迁入) 2 个村, 东张道桥、 东门、 霞满 3 个村, 以及三山安魏村。
溪西彬 (賔) 奇派下主要分布在新厝凤迹溪西村, 衍发渔溪 7 个村 (南楼山后、 尾厝、 松柏埔等 4 个村, 马头崎廷照派下蔡厝等 3 个村), 融城后山北、 石井 2 个村。
尚理达福派下主要分布在宏路尚理、 澳底、 围底, 后铁埔等 8 个村, 东张月塘、 庄厝、 少林等 8 个村,镜洋上店等 3 个村, 一都大厝底、 尚里等 4 个村以及渔溪、 融城街道等。
其他支系主要分布在镜洋功庞派下下施村、 松树崎 2 个村和东瀚陈庄、 沙埔岸前村共 5 个村。
fqlook.cn
(三)南院衍派后裔陈氏
南院衍派, 也称太傅派、 南陈派, 是唐朝太傅忠、 邕宗族的后裔, 在陈氏第二次和第三次南迁入闽至融后开族; 遍布玉融近 150 村庄, 其衍脉主要有: 南阳、 古灵陈氏, 其先祖都是在唐朝末年, 随王审知入闽。
南阳陈氏, 始祖夔于唐光启三年 (887 年) 从河南光州固始随父熹, 偕兄弟藻 (海口后塘一世祖, 宋时从闽侯水西入融)、 坎, 从王审知入闽, 唐乾宁初 (895 年左右) 入融, 卜居新丰里南阳村 (今音西朝阳村)开族。 分为添、 本、 奎、 泰四支; 夔长子添播迁宏路莉苑村 (天成, 从永春迁入); 次子本播迁上迳蟹屿村(今称玉屿), 衍发塔石、 海头 (玉屿)、 芹兜、 前笼、 东宅 5 个村, 龙田郑井村, 高山桐山村显英派下洋门、 玉楼等 4 个村, 新厝蒜岭 (祥镇) 和东张马洋亭下, 共 12 个村; 三子奎播迁三山埕边村 (宁为始祖,其六世仕海于洪武二十年 [1387 年] 从平潭入融, 十三世鸿卿于 1675 年迁埕边), 衍发海瑶、 西陈、 北楼、下楼、 西楼等 10 个村和高山的王沃村 (其中一支); 四子泰迁往长乐江田发族, 其后裔再迁回福清开族,衍发 32 个村 (居), 其中高山后安 (始祖天赐, 明初, 从漳州碧山迁入) 慈派下有杭下、 东山、 埕店、 坑下、 北溪等 12 个村, 海口立新等 2 个村, 龙田溪乾 (道交, 清咸丰年间 [1851—1861 年] 从长乐江田迁入)、 西华、 南柄等 3 个村, 音西溪西、 霞盛 (静, 嘉庆年间 [1796—1820 年] 从长乐江田迁入)、 龙溪 3 个村, 沙埔东南头等 2 个村, 阳下兰田等 2 个村, 东张庄厝等 2 个村 (街) 以及宏路大埔、 一都洋尾岩 (友清, 清咸丰年间从长乐江田迁入)、 东瀚加福等 3 个村, 融城的后山北、 后埔街等。 南阳陈衍派另一支从福州入融 (仕泓, 字克执, 元至正元年 [1341 年] 由福州江南下渡入融), 卜居龙田树下开族, 衍发仕泓派下
22 个村, 其中龙田有树下、 上顶、 西郑、 南西亭、 下峰等 6 个村和江镜文房、 里头、 院边、 蔡厝等 9 个村,融城福塘境以及上迳油塘、 后楼、 南头等 7 个村。 □: 垕山陈氏始祖, 其先祖封地南禹县神垕, 唐末随王审知入闽至融, 卜居江阴里垕山境 (今后陈村) 开族; 一世祖孟德出生于南宋绍定三年 (1230 年)。 舜裔,字祖实, 江镜北陈始祖, 成宗大德年间 (1300 年前后) 从福州欧冶城入融开族 (另一说从龙田树下迁入)。
古灵陈氏后裔从宋朝至明朝的 300 多年间, 有多支迁居融邑开族。 共有 74 个村, 其渊源主要有: 图是勋孙, 于后梁开平二年 (908 年) 从闽侯古灵迁居长乐发族; 北宋绍圣四年 (1097 年), 图后裔安庆自长乐石门营前三溪迁居城头五龙开族, 为大厝陈氏始祖; 衍发城头、 溪边、 仓底、 大同、 南冲、 善友、 后俸、田中、 堑柄和南岭马斜村 (其中一支), 海口西刘村 (其中一支), 共 24 个村庄。 南宋绍兴丁卯年 (1147年), 君禄, 从闽县古灵村迁居港头陈库发族。 南宋理宗年间 (1225—1260 年), 攸孝, 由闽县古灵村迁居海口登俊村, 其孙克绅赘海口过道村田氏六娘发族, 为海口玉屿 (晨光) 陈氏始祖; 衍发海口的过道、 三兜、 赤屿、 东峤、 寨边、 洋头、 山前、 伡头、 李厝、 先强的大墓前等 14 个村和音西前南、 霞盛 (其中一支) 2 个村以及沙埔岭头、 港头义庄、 阳下屿边 (其中一支) 等 3 个村, 共 19 个村。 玉屿 (晨光) 陈氏衍脉自邕、 忠以上先祖。 光颍、 字希实、 号梅坡, 港头碧山陈氏始祖, 由闽侯古灵入融开族。 港头陈库、 碧山, 高山海门, 城头东皋、 东亭等陈氏为古灵陈氏后裔。 南宋年间 (1225—1260 年), 寿、 字永年, 由福州冶城剑池迁居城头东皋开族, 为岱石陈氏肇基祖。 明洪武二十年 (1387 年), 景春、 字讳华、 号麟德, 从平潭迁居城头星桥开族, 为星桥陈氏始祖; 衍发五龙、 凤屿、 岩兜、 黄墩、 首溪等 14 个村和南岭的南岭、 西溪、 门前山、 梨洞等 8 个村, 海口星头、 端祥、 先强、 上元等 7 个村以及音西仓下浦尾等共 30 个村。 同年, 景冬从平潭迁居海口斗垣开族, 为斗垣陈氏始祖。
南院太傅派邕裔孙另有几支: 龙田沙龙溪鼎派下的汕头、 西坪, 高山的岑下, 上迳的下店和渔溪的井头 (其中一支) 等 6 村, 为显后裔; 海口东阁村觉山 (宋时从闽中入融) 派下的者店、 石溪 (后裔观云、观生迁入)、 祥丰 (后裔国雄迁入) 等 3 村, 为勋后裔。 分布在镜洋北郭、 东升、 南院厝、 尾厝、 山仔厝、琯口、 波兰等村陈氏, 也是南院太傅派后裔。
(四)南朝陈朝衍派陈氏
宋元之际, 南宋皇帝赵昺带皇室南逃福建, 随皇室南迁的陈氏族人有陈朝衍派后裔舜仁、 号北山, 自江西吉水入闽居左海 (福州) 再至融, 卜居白屿泽阳 (今称江阴沾泽) 开族, 为占泽陈氏始祖; 衍发孙卓、垅北、 山头等 8 个村及港头坑柄和东张华石、 东山等村及融城产塘街。
(五)融城玉涧崇衍派陈氏
崇、 字尚德, 玉涧陈氏始祖, 河南光州固始县人。 唐僖宗光启元年 (885 年) 为御史中丞, 从固始随王审知入闽, 开拓疆土, 赐第宅于福州石井巷; 五代时 (907—960 年) 玉融为崇封地, 卜居县城涧下, 即高巷。
高巷支分布在东张玉林, 渔溪黎阳、 铁炉园, 音西仓霞口、 玉峰、 石井, 融城瑞亭、 后山北, 龙田、山前、 南山, 一都丹山、 文山、 小坑, 海口前川、 东浦, 沙埔长沙、 西倪等共 19 年村。
玉涧有定后裔, 居东瀚后坑村。
赤岭支文正 (东瀚赤岭一世祖, 从侯官县洪塘入融) 派分布在东瀚赤岭、 北盛, 高山店头、 西郑, 沙埔平林、 南湖、 岸前 (其中一支) 等 7 个村。
(六)其他支陈氏
守贞。 深巷陈氏始祖, 唐代由河南固始县迁居福清方成里。
武峰。 沙埔太武陈氏始祖, 宋末元初, 由南京铁井栏入闽至融。
宣、 字弼教。 新厝大澳陈氏始祖, 宋时从晋江入融。
5 兄弟于清雍正年间 (1724—1736 年) 从漳浦县迁入福清东张先锋村、 下溪柄、 上溪柄、 邱厝、 倪兜等村开族。
瑞朝、 瑞贡、 瑞华 3 兄弟。 江镜目山陈氏始祖, 乾隆年间 (1737—1796 年) 从泉州入融开族。
学炎。 南岭梨洞陈氏 (其中一支) 始祖, 乾隆年间从长乐三溪入融开族。
俊山、 俊长。 音西东围底陈氏始迁祖, 乾隆二十四年由仙游入融开族。
廷高。 音西倪埔陈氏一世祖, 乾隆壬辰年 (1772 年) 七月初七入融开族。
韩腾。 南岭上垅陈氏始祖, 乾隆年间由漳州入融开族。
玉峰。 音西朱山陈氏始祖, 道光年间 (1821—1850 年) 从漳州入融开族。
俶、 字立元。 沙埔赤礁陈氏始祖, 大德六年 (1302 年) 由仙游县或晋江县的硋灶入融开族。
维福、 维禄、 维寿。 沙埔夏田陈氏始祖, 元世祖十四年 (1273 年) 由四川省青山下入闽至莆田; 再入融居沙埔下陈开族。
孙梦。 沙埔西岚头陈氏始祖, 元朝从长乐江田入融开族。
锡。 江镜岩峰 (岸兜) 陈氏始祖, 元末明初从南京铁井栏入融开族。
禧。 沙埔和岐陈氏始祖, 元末明初从泉州福唐入融开族。
洪齐。 高山陈厝美陈氏始祖, 洪武年间 (1368—1398 年) 从福州安民崎入融开族。
镇山。 东瀚东庄陈氏始祖, 洪武十年 (1377 年) 从厦门殿前入融开族。
信。 港头沁塘陈氏始祖, 明朝初年从晋江入融开族; 衍发三山上魏, 宏路头岐、 金印, 上迳山兜、 龙田东壁等村。
珺玑。 沙埔青屿陈氏始祖, 370 多年前, 从东山县入融开族。
士璇。 东瀚奎峰陈氏始祖, 康熙年间 (1662—1722 年) 从南安入融开族。
鸿辉。 东瀚船坞陈氏始祖, 康熙年间从晋江入融开族。
月旦。 上迳蔡厝头陈氏始祖, 康熙年间从惠安入融开族。
黄石。 沙埔南游陈氏开基祖, 从莆田黄石入融开族; 衍发龙田镇南路边陈氏。
明星。 光绪年间 (1875—1908 年) 入融至一都坑兜村开族。
道恭、 道光。 音西龙山陈氏 (其中一支) 一世祖, 从长乐江田入融开族。
朝先。 高山东瓜石陈氏始祖, 从惠安入融开族。
忠□。 清宣统年间从莆田或仙游迁入福清一都乌仔山开族。

十五、 林 氏
梅林林氏 九牧长苇, 传八世牖, 从莆田迁入玉融前山 (东张灵石一带), 因卜筑有仙梅之样, 故号梅林, 称梅林林氏。 牖传五世惟嘉与元吉, 初由融城西市割锦 (天宝陂附近) 迁入东瀚西埕山, 北宋熙宁元年 (1068 年) 到买化地 (地名) 何仪蓝田地开基创业, 为东瀚田美林氏始祖; 牖传六世希僧, 由玉融前山移居融城水陆西市割锦, 于北宋年间迁入东瀚云庄 (岭南、 南庄合称)。 云庄林氏后裔分迁: 龄, 北宋真宗年间, 迁入东瀚村; 元初, 一支, 迁入阳下埔尾村; 友松, 清光绪年间, 迁入融城河后; 清代, 一支迁入音西林中村, 一支迁一都王坑路边村。
港头前林(白墓)村林氏 苇传七世钦仁, 从福州金斗桥迁入。 后裔分迁: 志成, 清中叶, 迁入城头星桥, 传至依山, 移居海口象渚楼 (又称上登俊); 志成后裔福荣、 福华, 清末, 迁入龙田东壁厝场村; 钦仁后裔福水, 20 世纪 40 年代, 迁入宏路高仑霞河村。
龙田后面村林氏 苇, 传五世员 (即光裕) 从莆田迁入。 后裔分迁: 光裕三子庆, 迁入港头汕头村;光裕后裔元峰、 元世, 清嘉庆年间, 迁入音西马山村。
东瀚文山村林氏慎, 明永乐元年 (1403 年), 从闽侯水西迁入。
西溪(县城西门外)、练门林氏 苇传三世遹, 五代时任福清县尉, 定居西溪; 遹后裔仲载, 宋初, 随父母隐居平潭练门; 练门林氏后裔斗发 (字南夫), 宋咸淳四年 (1268 年) 进士, 迁入城头东垣村。 东垣林氏分迁: 斗发后裔孟乔, 明天顺元年 (1457 年) 进士, 官户部郎中, 其后裔于明末迁入音西霞楼村: 一支于清乾隆年间, 迁入南岭梨洞 (1994 年建梨洞水库, 村民迁居海口牛宅北山): 一支于清乾隆、 嘉庆年间,迁入城头南田凤山顶。 平潭练门林氏后裔梓园, 南宋开禧元年 (1205 年) 左右, 寄养城头浔头 (新楼村)其姑母家, 遂定居新楼村。 新楼林氏后裔永伸, 元初入赘海口牛宅郑家, 为牛宅林氏始祖。 牛宅林氏后裔于清康熙年间, 迁入城头西池下楼、 垣厚两个自然村。 永伸传十六世日泽, 于清嘉庆二十年 (1815 年), 从垣厚迁入江镜鹤潭。 垣厚一支, 移居南岭西溪后垅村。 平潭山门 (练门林氏衍派) 林氏场, 乘舟筏卜居海口龙江之浒务厚 (今登俊) 村。 登俊林氏后裔分迁: 以仪, 清顺治年间, 迁入东瀚佳乐环青 (横坑) 村;逢春, 清顺治初, 迁入东瀚大坵后宅村; 瀛, 清顺治年间, 迁入海口梧屿村; 元龙、 元亮、 元尽 3 兄弟迁入城头吉兆村; 立刚, 清道光初, 迁入城头峰前南安村; 用牖, 清光绪年间, 迁入城头黄墩村; 学太, 清光绪年间, 迁入南岭上岭岭口埔村; 水官兄弟, 清末民国初, 迁入海口后路伡头村; 一支迁入海口东峤村(另一支自石溪迁入)。 季, 明洪武二十年 (1387 年), 奉诏自平潭山门迁入海口石溪; 明代, 从石溪继迁城头峰前大同。 桂, 自海口迁入高山山后前洋村。 顶与子永盛, 于明洪武二十年, 从山门随风飘至泽郎江,在三山安前厚林 (又名后林) 村落户。 顶传九世一财, 清雍正初年, 从厚林迁入阳下北林前亭村。 练门林氏后裔支派子修, 析居南阳, 明洪武十四年 (1381 年), 迁居东瀚文关村; 子明, 明初迁入沙埔太武。 苇后裔子华, 从福州杨桥迁入阳下上街 (又名玉街); 子华传十四世于经, 清代中叶, 从上街迁融城西门, 继迁镜洋浮山西山村。
海坛晔瞫林氏 五代时, 苇次子应为福州刺史, 后升都统, 卒葬新宁里麻洋 (东张一带); 后裔谋, 于周显得七年 (960 年), 迁海坛六灶 (平潭敖东乡), 称晔瞫林氏; 晔瞫林氏十二世关, 明洪武二十年 (1387年) 迁入上迳前宅村; 关传十四世良起, 清乾隆年间 (1736—1795 年), 从前宅移居上迳洋中村之洋中厝;明初, 关之长子铭和四子镛, 自前宅移居上迳东林村; 晔瞫林氏后裔阓, 于明洪武二十年 (1387 年), 率族众乘舟筏逐流于海口石坊兜、 上渚下游、 新前、 浔头、 杞店、 罗厝窟等处; 阓长子镇, 居于音西东南塘东村, 阓次子钊, 迁东张玉林里坪村。 苇后裔生, 由龙田积库入赘江镜后周, 迁江镜陈厝塘南村。
阳下蓝田村林氏 苇后裔德成, 居莆田澄渚, 任福宁烽火门镇, 南宋祥兴二年 (1279 年) 部巡福清,遂居福清城内, 传五世培迁阳下篮田; 德成四子继满, 元初, 从篮田迁居阳下溪头; 德成后裔运明, 元初迁居港头湖山 (又名北山) 村。
江阴高岭村林氏 苇后裔双峰, 明初, 从闽清东桥镇南坑村迁入。
宏路高仑村林氏 苇后裔奔吓、 齐三, 清同治八年 (1869 年), 从泉州路阳桥庄任村, 迁入东张下瑶亭村, 1958 年移居高仑村。
海口龙江林氏 明洪武二十年 (1387 年), 九牧藻之后裔景彬、 景信、 景照, 奉诏从平潭钟门内迁海口街中, 为龙江林氏始祖。 传十一世举揆, 迁入音西霞楼村; 一支后裔, 明崇祯末年避难, 卜居镜洋金井。
音西霞楼西厝林氏 由海口林氏后裔延起, 清初迁入。
阳下作坊桃洋村林氏 庚仲, 清康熙五十年 (1711 年), 从永春美山村迁入。
高山竹秀唐连底村林氏 任, 南宋年间, 从海口龙江迁入; 传五世珍, 一支迁入港头白石头村; 宋末元初, 汉乡, 继迁港头旺宅 (原名皇泽) 村。 旺宅林氏分迁: 传三世振, 明洪武年间, 入赘港头后园 (即薛宅); 传十七世名阆、 名特, 清雍正初年, 迁港头东园; 一支, 清道光、 咸丰年间, 迁入阳下新局溪东
村。 珍后裔伯成, 明末, 由白石头迁入白石头七湾 (碧湾)。
新厝界下村林氏 国栋、 国梁, 北宋真宗年间, 从惠安迁入。
渔溪苏田村林氏 文范 (龙庆) 因避乱, 宋绍兴年间, 从杭州铁板桥铁井栏竹仔巷迁入; 文范长孙天应, 元至正二年 (1342 年), 迁入港头杭下, 为纪念祖宗从杭州前来, 村名杭下。 杭下后裔分迁: 青, 清嘉庆七年 (1802 年) 登进士第, 后迁融城真君堂边 (后裔分迁道人巷、 十五落及城内各处); 土山(号), 清道光年间, 迁入宏路龙塘村林厝底; 文范次孙天赐, 元至正二年, 迁入新厝蒜岭杭霞前村; 文范三孙天寅,元至正二年, 迁入沙埔官下杭下村。
光朝, 南宋著名理学家, 宋嘉熙二年 (1238 年), 携眷从莆田迁入官塘边, 住地取村名为塘边; 光朝传八世文显, 从塘边迁入三山大显 (即北楼) 村。 传三山后洋塘边村林氏 十九世朝明, 于明嘉庆年间, 由平潭林大厝迁入三山后洋海堘头。 文显后裔, 从北楼移居高山垄上村。 光朝传八世文达, 从塘边迁入东瀚北西营村。
新厝界下塘头(亦称墩头)村林氏 元末明初, 由城关十五落迁入。
江镜林厝村林氏 明代, 蕴后裔卖糍妈, 由惠安涂岭迁入; 林厝传三世贤, 于明万历末年, 迁入三山江厝。
东张金芝、双溪村,渔溪溪尾洋村林氏 由惠安县涂岭移居莆田城内赤柱的九牧六房蕴后裔, 分居莆田上林河边聚奎巷。 后裔一支, 迁东张金枝 (后裔继迁双溪); 另一支, 迁入渔溪溪尾洋 (后裔继迁双溪)。
三山白鹤村林氏 弘德, 元末, 从长乐松下入赘三山白鹤陈氏, 为白鹤林氏始祖。
龙田前林(又名友谊)村林氏 简言, 唐中叶, 从莆田上林迁入龙田前林村; 简言传十五世磦, 于南宋淳熙十一年 (1184 年), 从前林迁居融城瑞亭后山顶 (玉亭)。 后由后山顶迁出: 典玉, 清顺治三年(1646 年), 迁阳下作坊; 和轩, 清初, 迁入阳下高厝下满村; 天佳之三子, 迁入东张三星黄仑村; 天卿,移居融城城隍巷; 杨浦, 清乾隆年间, 迁入音西霞楼村; 孟美, 迁入上迳油塘后楼村; 文礼 (字围山), 清初, 移居融城小桥街 (后裔移居音西林中村); 大成, 清初, 迁入音西岐阳 (又名南阳) 头岐村; 能陶, 清末, 迁入阳下圣帝桥, 后因洪水冲垮房屋, 1956 年移居阳下楼镜。
江阴浔头(又名南庄)村林氏 简言子伟靖官都统, 居麻洋 (东张一带), 传十世与权, 定居渔溪上张; 与权传八世道子 (字梦贤), 于南宋理宗年间, 迁入江阴浔江林子洋南庄 (即浔头)。 浔头后裔迁出:崇晓, 300 年前, 迁入江阴下堡村上堡自然村; 崇润, 300 年前, 迁入江阴下堡; 崇某, 迁入江阴内坑村;崇某, 清乾隆年间, 迁入江阴恩井村; 崇某, 清乾隆年间, 迁入江阴前井村 (后裔继迁上迳沙墓、 渔溪镇区、 上迳梧岗); 崇某, 300 年前, 迁入江阴何厝村。
上迳(迳江)林氏 简言后裔昌言, 居渔溪苏田, 传四世明哲 (字传至), 南宋祥兴三年 (1278 年),元兵攻陷福州, 举家从苏田避入海坛六灶。 明洪武二十年 (1387 年), 为防倭患, 诏岛民内迁。 明哲后裔谷仁, 奉旨率众西渡抵达迳江岸边前庄 (上迳), 内迁分别居于海口杞店 (岑兜、 东阁)、 高山、 苍霞等地。上迳后裔分迁: 渔溪侨丰小往、 大往村、 陈白村 (后裔继迁上迳牌边卓满)、 联华光瑶村、 双垱田洋村、 建新下头埔村、 上迳油塘洋尾村; 谷仁传十二世则裕, 清雍乾年间, 迁东张过洋 (即东张街), 1958 年建东张水库, 后裔继迁宏路高仑, 镜洋光荣 (即洋下)、 磨石, 东张三星仓厝; 金国学, 清康熙二十九年 (1690年) 左右, 迁入上迳梧岗村; 陈白, 迁入上迳牌边卓满村; 传八世大展, 清嘉庆年间, 迁入龙田友谊上顶村 (共和国成立后, 子华迁入音西安民村); 一支迁入东瀚海亮下海村; 则春、 则吉, 清乾隆年间, 迁入上迳县圃村; 一支迁入上迳后山园村 (继迁音西南阳, 又称岐阳村, 宏路金印村, 金印继迁梧店村); 一支,清顺治年间 (1644—1661 年), 迁入镜洋上店村; 一支迁入渔溪前亭村; 一支迁入宏路南山村、 圳边下曹村; 世火烺 (字则辉), 清康熙年间, 迁入渔溪苏田 (后裔一支移居梧岗); 传六世天水, 明嘉靖年间, 迁入海口东阁。 东阁分迁: 清道光年间, 迁融城瑞亭园亭底; 一支, 清末, 随母到海口岑兜沟头村, 清光绪年间, 细, 从沟头移居者店村; 一支, 迁入龙田上薛店头村; 一支, 清康熙年间, 迁入港头玉田村; 三支,清嘉庆年间, 陆续迁入渔溪南楼村; 清初、 中期, 陆续迁入渔溪侨丰华厝、 小岭头、 洋头村; 一支, 迁入江阴下渚村; 一支, 迁入新厝东楼下迳村 (下镜) 村。
音西东南南窗村林氏 明洪武二十年 (1387 年), 为防寇患, 诏平潭岛民内迁, 六月十日, 飓风大作,椿和诸兄弟率族人承舟筏随风漂泊, 卜居南窗。 后裔分迁: 自瑞, 清光绪年间, 迁入融城上巷, 移居西门外 (西云村); 一支, 嘉庆年间移入阳下。
海口泊渡前攀村林氏 明洪武二十年 (1387 年), 谷与诸兄弟从海坛乘舟筏抵达前攀。 后裔分迁: 海口柏渡巷下村, 海口后路孟厝。
音西瑶峰前埔村林氏 万源 (字帷忠), 元延祐四年 (1317 年), 迁入长乐竹田; 后裔德辉, 约 160 年前, 从竹田移居瑶峰前埔; 竹田林氏后裔崇培、 崇实, 清咸丰年间, 从长乐感恩迁入海口桥头; 一支, 迁入融城小桥街。
海口岺兜(文峰)村林氏 高德, 宋进士, 官太常寺少卿, 由莆田迁入。 后裔分迁: 百恢, 明中叶,迁入高山北岭村; 学佩, 迁入融城后埔街林厝底; 安四、 安平, 清代, 迁入上迳山兜村; 孙兴, 清乾隆年间, 迁入三山赤安村; 风塘, 清同治年间, 迁入三山坑边洋边村; 代用, 160 年前, 迁入音西石井塘边村;伟, 清光绪三十三年 (1907 年), 迁入江镜鹤潭村。
三山安前村林氏 明洪武年间, 因倭患, 由海上内迁, 卜居三山安前。
一都普礼保二头村林氏 清乾隆年间, 淑徽、 淑臣, 由莆田广业里长满乡坑门村迁入。
东瀚镜口尾厝、 横坑岭、 洋楼村林氏, 孔胜, 从泉州南安县溪东, 迁入东瀚镜口尾厝, 隆宝迁横坑岭,森宝迁洋楼。
融城东塘(瑞亭村)林氏 忡廉, 北宋大中祥符三年 (1010 年), 从莆田迁居龙田前林村, 继迁东塘。
融城上井林氏 长乐东林十二世炳, 北宋末迁入上井; 以顺、 以安, 清嘉庆年间, 从东林迁入阳下新局刘下。
三山安前北郑龙台村林氏 瀚源, 为避元兵祸, 宋末元初, 从福州琅岐迁入三山安前北郑龙台。 北郑龙台后裔, 100 多年前, 迁入龙田积库东刘尾 (另一支由上迳迁入)。
沙浦太武葵园村林氏 从闽侯县青口兰圃迁入。 后分迁: 宏路金印村; 景福, 元末迁入沙埔东盛。
一都东山旺垅村林氏 星汉, 宋祥兴年间, 从侯官黄巷迁入一都东山旺垅村, 分居一都善山村。
东瀚大坵龙前村林氏 冕, 明初, 从南京铁井栏迁福州石井韭菜园, 后由福州迁入; 龙前村后裔分迁融城、 高山、 宏路。
融城东巷(宦街)林氏 孟童, 河南固始县人, 明洪武进士, 明永乐初, 被谪入闽, 居县城市心境,曾孙寒谷移居宦街。
宏路石门林厝底村林氏 绍梧, 明末, 从新厝棉亭迁入。
渔溪水头村林氏 文辉, 清康熙年间, 从莆田城内青林塞迁入。
渔溪侨丰洋下村林氏 士坚、 士协、 士天, 清雍正初年, 从永春州寨仔内 (今北坑果林场附近) 迁入。
宏路围底、东坪村林氏 士炳、 士嘉、 士毅, 清康熙后期, 从永春石鼓大卿村迁宏路棋山, 后裔分居围底、 东坪。
音西音埔村林氏 崇龄、 崇敬、 崇智, 清乾隆十四年 (1749 年), 因逃荒, 从同安迁入。
渔溪联华西山村林氏 龙敬、 旭敬、 煌敬、 雅敬 4 兄弟, 清乾隆三十年 (1765 年), 从永春寨仔内迁入。
宏路高仑霞河村林氏 光用, 清同治年间, 从莆田涵江树兽村迁入。
宏路溪下过圳、下林村林氏 清康熙年间, 从闽南横山竹仔坑迁入过圳; 清乾隆年间, 从闽南溪仔墘迁入下林村。
上迳霞井村林氏 文, 明末清初, 从闽南迁入。
一都王坑村林氏 孟宽, 从莆田代宾里迁东张过山, 后裔继迁王坑。
渔溪侨丰大埔村林氏 清末, 从闽南迁入。
东张半岭村林氏 清代, 从莆田迁入东张松柏湾, 1958 年建东张水库, 分别移居半岭和牛坪华侨新村。
阳下高厝沙坝村林氏 清乾隆年间, 从 “下底翁” (即龙高一带) 迁入。
音西文楼村林氏 清乾隆年间, 从汀州罗家村迁入。
镜洋下施甘厝、可溪墘村林氏 一支, 从泉州开元寺旁迁入甘厝; 一支, 清乾隆年间, 从泉州迁入可溪墘。
镜洋光荣、下施村,东张后华村林氏 一支, 300 年前, 从同安迁入东张过洋村, 后裔移居镜洋光荣、下施, 东张后华村。
东张濑底桂山村林氏 清光绪年间, 从莆田大洋迁入。
一都坑头(梨坑)村林氏 清乾隆年间, 从莆田大洋兔洋保垱迁入。
东张三星黄仑村林氏 崇岩, 清乾隆四十八年 (1783 年) 前, 从莆田迁入。
龙田锦美村林氏 棣, 宋末, 从莆田阳城景美 (今洋埕村) 迁入。
东瀚莲峰村林氏 安禄, 元初, 从莆田北峰迁入。 安禄传五世足, 先入赘东藩 (三山江厝村), 后移居沙埔江下蛎坑村; 足传三世厚, 迁沙埔赤礁琼阳; 莲峰林氏后裔围起, 从沙埔太武迁入高山东进东山村;一支, 清咸丰年间, 从琼阳迁入宏路石门古屯。
东瀚海亮山东村林氏 胤, 南宋年间, 从长乐渡桥迁入。
阳下后坂村林氏 立之, 明孝宗年间, 从长乐江田三溪后坂底迁入。
城头港西村林氏 奇、 章两兄弟, 明弘治年间 (1488—1505 年), 从城头星桥分迁: 奇迁入松下, 奇后裔迁入港西; 章迁入海口先强浔头 (一支由海口镇后巷底迁入, 一支由音西南窗村迁入)。 浔头后裔迁入海口后官村。
高山玉楼北林村林氏 彦通, 元末明初迁入。
海口工农树岭村林氏(七贤林)唐大顺元年 (890 年) 河南光州固始县人禊, 随王审知入闽, 后裔择居海口工农村树岭。 树岭后裔分迁: 壁山, 迁入阳下新局村 (新局村一支, 于清中叶, 迁渔溪双垱, 后裔分居后垅、 野猫垱、 南垱 3 个自然村); 日进, 迁入龙田上苍村 (上苍后裔高, 南宋德祐元年 (1275 年),迁入东瀚大坵; 太坵再望入赘龙田下溪陈家, 为下溪林氏开基祖; 会, 迁入音西苍霞 (苍霞分迁: 会之长子世材, 迁入三山海瑶; 会传十五世烺, 迁入音西安氏; 一支, 300 年前, 迁入渔溪上郑山东村, 后继迁渔溪后岐山辔村); 一支, 迁入龙田西郑村。
阳泰林氏 河南光州固始县人靖, 字阳泰, 唐末随王审知入闽, 居长乐首祉, 称阳泰林。 阳泰传三世球、 琳, 从首祉迁入城头五龙。 球后裔崇益, 从五龙移居海口前村 (后裔分迁海口镇区、 城里官下尾、 浔头及高山上街)。 前村分迁: 球传二十四世汝政、 汝博、 汝锦 3 兄弟从前村迁入海口柏渡前攀 (又名前坂)
村; 一支, 清乾隆年间, 迁入海口后路伡头村。 球传十八世杨宝、 细宝、 训宝 3 兄弟, 明成化年间, 由五龙迁入城头西池村。 西池萱仲, 清乾隆年间, 迁入城头宅前村。 宅前村后裔又迁入城头南冲村。 西池村后裔, 清嘉庆年间, 迁入阳下北林西埔头。 淑灿避战乱, 清初, 从五龙村迁入南岭百产洋 (共和国成立以后百产洋一支迁海口南厝村)。 五龙村后裔, 清乾隆年间, 迁入阳下北林村。 五龙琳的后裔, 清道光年间, 迁入阳下东田村 (后裔移居融城、 东阁农场)。 阳泰后裔应, 清末, 从长乐营前黄石迁入阳下高厝坪头顶; 约00 年前, 黄石华等, 迁入阳下村。 阳泰传二十七世恒泽 (字克泽, 号泽山), 明洪武年间, 从长乐首祉迁入城头山下村。 20 世纪初, 华春, 从首祉来海口金墩学艺, 遂定居下来。

陶江林氏 河南光州固始县人穆 字燃祐唐景福二年 893 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后裔居闽侯尚干因乡傍陶江称陶江林庆亩清乾隆年间从陶江迁入东张玉田 又名下田1958 年建东张水后裔移居东张三星村分布黄仑马埕大埔永新半岭斗华香山濑底前洋宏路棋山等村陶江林氏后裔清道光年间迁入镜洋琯口士言士云清光绪二十六年 1900 从平潭北厝庄上村迁入高山北溪村水官民国 31 1942 从闽侯青口南圃村迁入阳下坪头顶
濂江(又称林埔)林氏 远祖五代时自河南固始县入闽南宋末定居林浦称濂江林后裔,  清乾隆前迁入海口东岐西刘村西刘村后裔分迁一支迁入融城柴坊顶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金顺立松迁入海口街
融城霞炉下林氏 延皓 字仁寿安徽寿州人唐广明元年880 随王审知征战入闽告老居福州吴山为控鹤林后裔迁入福清融城官塘墘边霞炉下
高山后安后地村林氏 维藩清咸丰十年 1860 从海坛 平潭 迁入
三山坑边北林(又名云)村林氏 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后梁开平年间随王审知入闽卜居福州南台瓦瑛崎之沙合传十五世胜宋代迁入北林村北林村分迁胜传三世永胜,  迁入东瀚海亮沙玉;  清顺治年间迁入高山竹秀周店村
三山前庄村林氏 远祖随王审知入闽后裔彰为宋武经郎传至康居三山前庄村
港头白玉村林氏 明中叶从南京铁井栏迁入白玉村清末民国初分迁融城后埔街瑞亭村
高山西江村林氏 后梁开平三年 909 王审知受封闽王靖任宰相子孙居福州南台安民崎十五代  至南宋景炎年间  12761278 西塘后人以葬地  西塘为名安民崎迁西江西塘传十四世尔良清康熙四十九年 1710 从西江迁入高山院西西厝底 散居西厝东厝南柄桥头店石前志汤清乾隆年间从院西移居高山海门墓亭底君英清乾隆年间从西江迁入高山东进北石一支于清咸丰年间从西江北厝迁入高山海门港西  后裔移居高山街、  宏路、  融城等地必发 4 兄弟清末从西江迁入高山北垞后厝西塘次子文资后裔迁鹅屿后移居高山竹秀
港头梓园村林氏 一平, 明嘉靖年间从音西霞楼迁入梓园一支清光绪年间从港头前林村迁入梓园镜头后裔明末清初从梓园迁入龙田溪墘村 后裔分迁龙田东欧高山北岭上迳等地)。
新厝霞浦(海墘)村林氏 明嘉靖年间从仙游县枫亭迁入
高山下坑柄村林氏 西河林氏后裔环溪明末清初迁入坑柄继迁高山东进下店门
宏路真丰(又名真五殿)村林氏 清康熙年间从南安县雁塔村迁入
宏路龙塘村林氏 清乾 龙塘 宏路苗), 后裔分宏路前
阳下奎岭村林氏 清朝闽南 [一说 龙高 西]
音西石井村林氏 清道
音西石井塘边村林氏 120 年前下底翁迁入
江阴洋边村林氏 从莆田县笏石迁入
高山东埔村林氏 20 世纪 20 年代从沙埔瓦礁村 或华礁村现不存在 迁入
音西霞楼村林氏 清朝后期从港头梓园迁入   
东瀚后营村林氏 先祖,从南京迁篷头东奢坊下, 宋朝再迁入后营。

十六、 周 氏
东张三星黄仑村周氏  入闽始祖维岳, 河南固始县人, 唐翰林学士, 唐光启二年 (886 年), 避乱, 随王潮入闽, 居福州; 传十一世省, 宋乾道年间, 自福州迁入, 称黄仑周氏。 后裔迁东张周宅村; 宋嘉定年间, 周宅村昌, 迁居音西松潭村, 松潭昌后裔信, 任陕西兵备道佥事, 由松潭迁海口城里村; 信五世孙肇泳, 由海口城里村复迁东张黄仑村。 昌传第十一世儒, 由松潭村迁海口东岐西刘村; 清乾隆三年 (1738年), 松潭村一支, 迁海口李厝村; 松潭还分迁: 音西松峰村、 苍霞周厝村, 阳下奎岭村, 海口梧屿村、 官下尾村。
江镜吴塘后周村周氏 维岳传第十七世必成, 由福州迁人; 明嘉靖三十二年 (1553 年), 由后周村迁东张三星村; 清乾隆年间, 后周有一支, 迁宏路龙塘村; 后周还分迁: 海口洋坂坂头村、 江边村、 石溪村,龙田下溪村、 南庄村、 龙塘边村。
十七、 郑 氏
融城西塘郑氏 先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西郊十里许上郑庄。 始祖伾, 字天贵, 唐咸通三年 (862 年) 壬午科薛迈榜进士, 授朝仪大夫, 历任建州刺史, 唐末, 从王绪绕广东入闽, 居永福县 (永泰县) 七都, 其孙御, 字孔乐, 举人, 派任福唐 (福清) 县尹, 于宋祥符二年 (1009 年) 迁融城北隅; 御之孙晕迁西塘。
海口柏仙(富春)郑氏 始祖松陵, 字世昌, 宋末元初, 自豫章 (江西南昌) 避战乱入闽, 到新安里富春境 (即下郑) 居住。 先强下郑村郑氏为松陵六世孙纲之长子宗元、 四子宗宜的长子崇景和次子崇昱的支系; 先强另一支, 于民国年间, 由山仔下迁入。 先强仙游村郑氏为松陵六世孙纲之次子宗达和三子宗奂的支系, 于明嘉靖年间分居仙游村。 柏渡村郑氏为松陵六世孙纲之四子宗宜的三子分居柏渡村, 生金峰(号天佐)、 亦峰 (号天佑); 柏渡另一支, 于民国年间, 由下郑村上店仔回迁; 还有一支, 于 20 世经五六十年代由云光村回迁。 柏渡村前坂自然村, 一支由云漈 (云光) 回迁, 另一支由山仔下回迁。 先强上元村郑氏为松陵之十三世孙子上, 于清雍正年间, 由柏渡迁入; 另一支徽桂, 由仙游自然村迁入。 松陵之九世孙亦峰派下的七世孝焕, 于清道光年间, 迁海口云漈村 (云光), 云漈另一支光居由上元村迁入。 由柏渡迁出的有: 永登, 于清初, 迁宏路周店山边村; 一支, 清乾隆年间, 迁阳下溪头村; 一支, 民国年间, 迁宏路溪下岭底村。 绍木领 3 个儿子, 于民国末, 从云光村迁入阳下作坊村。
海口先强浔头村郑氏 由福州南门外黄山附近阳下村迁入。
龙田南山村郑氏 始祖嘉胤, 宋末, 驻融万安卫退伍后迁入; 南山村十九世为俊, 迁入宏路观音埔村。
海口东埔(东南)村郑氏 相传后晋时, 中原动乱, 自河南荥阳入闽辗转霞埔、 福州、 长乐、 漳港、仙岐, 数十年后, 有一支入融, 住城头首溪, 后再迁东埔村。 先祖民, 于明初, 由东埔村迁入海口牛宅村。后牛宅村分迁: 达卿, 于清顺治七年 (1650 年), 由牛宅先迁竹篙厝, 后迁竹缆墘村, 清康熙九年 (1670年), 迁宏路东坪村, 清乾隆末年, 迁入宏路高仑村; 建盛, 于清乾隆末年, 迁入宏路上郑村。 宏路下洋村郑氏一支, 于清嘉庆年间, 由牛宅村迁入; 下洋村另一支, 由上郑村第五代迁入。
龙田闻读村郑氏 尧, 宋初, 从河南荥阳入闽, 辗转长乐、 福清首溪后迁入; 另一支, 于尧前先迁入,称过水郑。 由闻读村分迁: 一支, 迁入龙田山头村; 可仁, 于民国末年, 迁入龙田前坑村; 云振、 云焰、云海, 于清光绪年间, 迁入上迳油塘村 (另一支秉兴, 于民国初, 由渔溪上郑村迁入油塘村); 一支, 清末, 迁入龙田玉瑶村。 国宝, 于元初, 从龙田闻读村过水郑分支, 迁入江阴兰皋 (高局、 西林、 东埕)。 志相、 志定 2 兄弟, 由龙田闻读村迁入东瀚镜口 (郑厝); 由镜口郑厝村迁入东瀚海亮山东北村。
音西龙东村郑氏 西东村吓六, 民国年间, 从闻读村迁入; 前南敬相, 民国年间, 从融城迁入; 后庄凎秋, 民国末, 从融城迁入。
港头南郑村郑氏 先祖松钦, 由平潭钟门楼迁入; 后由南郑村分迁音西瑶峰埔中村。
镜洋齐云村(西番南瑚)郑氏 先祖奇清, 于清顺治十八年 (1661 年), 从南安石井村迁入。
上迳洋中上增村郑氏 从闽南南安县石井村迁入。
东张三星大埔村郑氏 清康熙年间, 从漳州迁入。
三星园尾村郑氏 一支, 清康熙末, 由漳州迁灵石清溪底, 民国末再迁入; 二支, 于 1958 年建东张水库时, 由东张月明池村移入; 三支, 1958 年, 宝木从香山村迁入。
宏路洋梓谢厝山村郑氏 民国 22 年 (1933 年), 从宏路上杭村迁入。
宏路洋梓村郑氏 清末, 从南安县溪仔尾村迁入。
三山良岐西地村郑氏 民国 22 年 (1933 年), 守金等 4 兄弟, 从海头迁入西地。
阳下油楼楼镜村郑氏 清朝中期, 先祖 5 兄弟, 从惠安县迁入。
东张香山村郑氏 始祖隐所, 清中叶, 由漳州石碑村迁入。
音西瑶峰珠洋村郑氏 先祖兰馨, 民国初, 从闽南迁入。
宏路真丰村(真武殿)郑氏 清乾隆年间, 从泉州北门后新田乡迁入。
音西马山村郑氏 清乾隆年间, 从惠安县迁入; 清咸丰年间, 从马山村迁入镜洋红星牛埕埔村。
镜洋上店过洋村郑氏 清咸丰年间, 从惠安县大庙边村迁入。
宏路高仑霞河村郑氏 始祖涉也, 清乾隆末, 从南安迁入。
渔溪苏田石竹村郑氏 清初, 由南安石井迁入。
江镜后地村郑氏 始祖斩荆, 明正德元年 (1506 年), 由江苏省南京市铁井栏湖广白溪寺迁入。
三山后郑村郑氏 东路郑, 始祖积, 明洪武年间, 自连江县琯头镇迁入; 西园郑, 始祖肇迁, 明末,海口里美村迁入。
东张玉林华林村郑氏 北宋太宗年间, 从莆田白沙漈湖迁东张里坪村, 再迁入华林村。
东张三星山坑村郑氏 清道光年间, 从莆田白沙镇漈湖迁入。
东张三星后洋村郑氏 清道光年间, 从莆田白沙漈湖迁入。
东张少林董坪院村郑氏 相传北宋初, 由兴化府迁入。
阳下新局西郑村郑氏 始祖朝周 (又名定胜), 清乾隆年间, 由莆田南湖迁入。
江阴门口塘边村郑氏 始祖胤, 元末, 从莆田南湖迁入。
渔溪钟前马头倚村郑氏 始祖国举, 清嘉靖年间, 从莆田县南门迁入新厝镇后屿村, 后再迁入马头倚国举子孙, 于清代中叶, 从马头倚村迁入新厝北山村。
东张少林黄仑坪村郑氏 相传北宋太宗年间, 由莆田白沙漈湖迁入。
东张华石东山村郑氏 始祖胤玉, 清初, 从莆田县东林马鞍村迁入。
宏路镇宏路街郑氏 一支, 于 150 年前, 由莆田迁宏路东坪, 至第三世迁入宏路街; 另一支明豪, 于国 31 年 (1942 年), 自闽侯县西台梨园迁入。
东张濑底前洋村郑氏 一支始祖春桃, 莆田县南湖观后村人, 孩提时因走失, 流落东张, 后定居前洋;支, 1965 年由新香山村迁入。
东张先进倪兜村郑氏 始祖春桃, 莆田南湖观后村人, 清末, 幼年走失于东张, 遂定居倪兜。
东张溪北村郑氏 始祖隆益, 清乾隆年间, 从莆田县鲎池 (大洋一带) 迁入。
音西珠山坑头村郑氏 始祖孝贤, 清光绪年间, 从莆田县涵江镇后郑村迁入。
宏路周店头岐村郑氏 清道光年间, 有览、 浏览兄弟, 从兴化府迁入。
上迳前宅西张村郑氏 始祖海, 明末, 由平潭县鳌惘村迁入。
渔溪下里海墘村郑氏 清嘉庆年间, 由莆田县南湖鼎迁入安香里苏溪村, 后由苏溪村迁入; 清末由海村迁入渔溪红山潭边村。
新厝大岙村、峰头村郑氏 相传明嘉靖年间, 从莆田江口镇塘俞后埔埕迁入大岙村; 后由大岙村迁入头村; 清乾隆年间, 由大岙村迁入新厝霞埔村。
渔溪后岐北后岐村郑氏 始祖北山, 于元初避乱, 由江西吉水县城内西门新井栏岐山村迁入; 始祖乐字孟奉, 明崇祯乙亥年 (1635 年), 由后岐村迁入渔溪南山村; 渔溪南山村再迁入渔溪柳厝下柳村。 上厝属定山郑氏。
龙田南西亭村郑氏 始祖惟安, 从古田县谷口迁入, 约有 400 多年; 时联, 于清乾隆年间, 从南西亭迁入东张先锋万元村。
东张镇东张街郑氏 一支祖明、 祖通兄弟, 清末, 由东张少林董坪村迁入; 二支传煊, 于清宣统年间,闽侯县芦夏村迁入; 三支传孟, 于民国末, 由闽侯县青口镇付竹村迁入; 四支益德, 于共和国成立初,长乐县古槐镇井南村迁入; 五支细妹, 于民国初, 由长乐古槐坊兜青山下迁入。
港头杭下玉塘村郑氏 由南京铁井栏迁入。
镜洋南刘村郑氏 始祖阿兵, 于民国初, 由闽侯县西台梨园迁入。
镜洋下南刘村郑氏 始祖大显, 民国 28 年 (1939 年), 由闽侯县青口镇大义船尾村迁入。
一都善山万利新村郑氏 子初、 子蓄、 子且 3 兄弟, 清康熙年间, 从尤溪县十七都汤天洋迁永泰县七继迁一都善山村西坑头三坵仔; 子初后裔迁善山万利村; 子畜后裔, 自善山村西坑头三坵仔避土匪,迁入一都东山观音洋村; 子初后裔一支, 由万利村迁入观音村。
东张玉林新厝郑氏 相传北宋年间, 从莆田白沙漂湖迁里坪; 四男原住洋尾村, 明末, 迁入新厝村。
东张濑底埔楼厝、尾厝村郑氏 始祖细妹, 民国初, 自长乐县古槐镇坊兜村迁入东张镇; 三男奕福(小名妹仔), 迁入埔楼厝; 尾厝始祖依炉, 原住玉林华石村, 其长子依灶出继尾厝村张家为嗣子。
渔溪水头上水头柴房村郑氏 始祖百声、 细弟等 3 兄弟, 清同治年间, 从上郑村迁入。
镜洋上店村郑氏 清康熙年间, 从福州北门郑日巷迁入。
高山西郑村郑氏 始祖昭德, 元初, 自福州带子孙迁居涵谷后, 八世孙威、 仪, 迁入西郑村。
高山玉楼涵谷村郑氏 始祖昭德, 原为莆田南湖郑氏, 宋末, 迁福州高湖, 元初避乱迁居文崎 (涵谷), 传三世元懋, 迁居西郑; 永佐为涵谷村郑氏十三世, 于清代, 从军万安卫, 退伍后居东瀚海亮瀚海(下海) 村, 后由涵谷迁入高山后耀村。
高山山后前洋村郑氏 始祖良, 清初, 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融, 居福清南上隅官井 (融城利桥官井),传到四世悌, 带二子敬和、 敬传, 迁居前洋村。
沙浦江南村郑氏 始祖肇源为江苏南京铁井栏人, 元代到江南村定居 (江南为肇源号)。
渔溪后岐南后岐村郑氏 始祖仁凤, 由莆田初迁福清西门, 再迁渔溪苏田, 后迁后岐村。
渔溪定山村郑氏 始祖善初, 宋末元初, 从莆田迁入。
海口镇海口街郑氏 民国 11 年 (1922 年), 由长乐感恩村迁入。
南岭梨洞村郑氏 一支由牛宅村迁入, 另一支由先强村迁入。
城头黄墩(筼筜)村郑氏 相传先祖光, 从河南光州固始县洗马河边金井筼筜迁入首溪村, 怀念祖居地, 以筼筜作为新居村名, 谐音改为黄墩; 其人, 明末清初, 自黄墩村迁入融城高巷楼。
融城产塘街郑氏 从渔溪马头倚迁入。
融城何厝巷郑厝底郑氏 始祖明玉, 清道光二年 (1822 年), 自海口先强下郑村迁入。
融城融北下塘边村郑氏 始祖家梁, 清同治年间, 由龙田闻读村迁入。
融城后埔街郑学底郑氏 上祖太源系河南荥阳人, 为戚继光部将, 明代平倭后留守福清, 居住郑学底。
龙田山前村郑氏 始祖凯春, 从江阴高局村迁入; 朝吉, 于清代中期, 从山前村迁入镜洋波兰郑桥头村。

十八、 连 氏
渔溪、镜洋连氏 清光绪年间 (1875—1908 年), 金生、 水仙、 美胥由惠安县坝头迁至渔溪、 镜洋; 民国 31 年 (1943 年), 金龙、 洪祥由仙游县盖尾前连村迁入渔溪。
一都后溪董斜村连氏 清光绪甲午年 (1894 年), 世海由莆田县大洋乡后会村迁一都后溪董斜村。

十九、 念 氏
海口南厝村念氏 宋绍兴年间, 台州刺史华后裔入闽, 择居海口南厝村 (原杞店), 子孙又迁居融城三角井 (今玉屏街道)、 龙山街道、 海口镇海口村、 三山横坑村、 高山镇等地。

二十、 洪 氏
宏路小南洋村洪氏 先祖日放, 字公合, 号公殷, 生三子: 长尧近、 次尧鲁、 三尧材。 清康熙二十二年 (1695 年), 尧近、 尧鲁从南安蓬岛, 迁入宏路小南洋村, 尧材迁居高山前岭东坂村; 次年, 尧鲁由小南洋村, 迁镜洋红星龟山村。 清道光年间, 子财从小南洋村迁入音西东桥村, 还有一支, 从小南洋村迁入宏
路石门古屯村。
音西珠山口村洪氏 清雍正元年 (1723 年), 先祖华齐携带其子国隆, 并孙伯宝、 伯崇和伯轮兄弟, 从安溪县瑛琳迁入。
阳下芦院村、埔尾村洪氏 从泉州迁入; 埔尾村洪氏, 于清末迁入福清城关, 居融城西云街察院埔。
宏路石门园头岐村洪氏 清雍正年间, 先祖赖由泉州迁入。
渔溪双墩枫亭村洪氏 由仙游县枫亭镇迁入。

二十一、 项 氏
海口登俊村项氏 始祖棣孙, 于明天历年间 (1328 年), 自浙江省丽水市括苍 (松阳县大竹溪村) 入融, 定居海口龙江畔登俊村 (今海口村)。

二十二、 欧 氏
龙田东欧村、西欧村欧氏 始祖廷显, 于后唐光启乙巳年, 从河南光州固始县, 从王审知入闽, 择居福州侯官洪塘, 子孙南迁玉融, 定居龙田东欧村、 西欧村和三山前薛村, 渔溪水头村及高山、 镜洋镇等地。

二十三、 俞 氏
海口里美村俞氏 远祖道成, 晋工部尚书, 传至二十一世孙号二十七郎, 南宋嘉定十一年 (1218 年),元起兵北方, 为避战乱, 从河北省河涧迁居海口里美村 (里美分为北厝、 隆中、 下店、 坊里、 南宅)。 传四世子坚居住里美隆中。 传五世后里美分迁各地: 子坚传十四世, 清康熙十四年 (1675 年), 由里美迁高山东进青田村; 清乾隆年间, 尚古、 尚石兄弟由里美下店迁海口梧屿村; 清嘉庆十年 (1805 年), 振波由里美下店迁海口塘头村; 民国年间, 里美北厝一支, 迁海口塘头可溪村; 还有移居融城西园, 音西石井村, 海口祥丰村、 南厝村, 南岭镇南岭村、 文祚村, 上迳油塘后楼村。
三山嘉儒村俞氏 元至大三年 (1310 年), 始祖锡, 由泉州市宰鸡巷到福清三山泽郎任巡司, 后居三山嘉儒村。 其后自嘉儒村分迁各地: 明末, 迁三山嘉儒海头村; 清初, 迁三山良棋东地、 南侯、 北侯 3 个自然村; 清雍正年间, 迁三山园满村; 清乾隆年间, 迁三山良棋齐良、 上陈、 上西地、 下西地, 三山安前山地, 三山埕边西安, 三山北陈大厝等村; 清光绪年间, 孝阳迁三山沁前安魏村; 民国初年, 迁三山安前北郑村。

二十四、 钟 氏
宏路棋山村终氏 明末清初, 原居住在永春县吾丰乡吾西村横山角落的益参生二子, 长德丰居横山角落, 次德旺, 清康熙时, 迁入棋盘山境 (宏路棋山) 定居。 后分迁: 宏路镇宏路新村、 水圳边村、 中田村,三山钟厝村, 镜洋东升、 波兰、 宝春、 七星池村, 渔溪刘岭村。

二十五、 倪 氏
海口倪氏 先祖崇义, 居住浙江金华龙门乡, 南宋淳祐年间 (1241—1250 年) 入闽, 任提举之官, 住福州东街凤池坊, 为入闽倪氏始祖。 崇义生五子, 五道惠, 迁福清海口, 为福清倪氏始祖; 道惠生必政,必政生三男, 长胜祜后裔, 迁融城小桥, 沙埔西倪村; 次胜祐后裔, 迁龙田庚岭 (岭前)、 龙门、 五峰、 上塘、 山斗、 东张、 宏路镇、 洋中厝、 东岭、 镜洋、 者店; 三胜祚, 迁音西倪浦村, 倪埔又分迁融城后山顶、海口桥头顶。

二十六、 莫 氏
阳下东田村莫氏 唐朝, 昌鹿入闽, 至八世百兴入融, 肇居阳下东田村, 为东田村莫姓始祖; 百兴弟百賛迁居沙埔莫厝村。

二十七、 郭 氏
新厝棉亭村郭氏 先祖嵩为汾阳王后裔, 其裔孙恂, 于后梁开平年间, 自河南光州入闽, 居新宁县(今长乐县) 郭坑, 又由长乐县郭坑徙仙游县北门外大蜚山下; 传第十二世惟高, 迁莆田县魏林店; 传第二十二世陈庚, 宋末由莆田魏塘迁入新厝棉亭村。 元至正十年 (1350 年), 隆为避难, 由新厝棉亭村迁江镜玉
桂村; 清道光二年 (1822 年), 棉亭村有一支迁江镜谢塘东仓村; 还有由棉亭村分迁渔溪下里苏溪村, 新厝潭边、 黎斜、 大子桥、 赤岐、 半洋、 田头山、 郑灶等村及上迳虎坑底村。 由玉桂村分迁有: 明末, 迁江镜鹤潭村; 清道光年间, 迁江镜南宵上和洋村; 传第十二世, 迁江镜张厝东宵村; 民国年间, 迁港头义庄渠口村; 还迁江镜塘沁及塘沁狮厝村, 港头杭下玉塘村, 海口石溪村。
三山泽朗村郭氏 汾阳郭氏迁漳州金山, 再由金山迁福清三山泽朗村 (一说, 嵩裔孙绚, 五代时任福唐县训导, 居三山泽郎村; 又一说, 明嘉靖时由仙游县汾阳村迁三山泽郎村)。 泽朗村有一支, 迁音西马山村; 又有一支, 迁音西霞楼村。 明天启年间, 由音西马山村移居三山后洋村。 民国年间, 由泽朗村迁海口后路村。
新厝岭边村郭氏 明初, 先祖肇基, 由惠安峰尾邱厝迁入新厝界下大社村, 后又转迁新厝岭边村。
三山坑边西郭村郭氏 明洪武年间, 先祖崇敬, 由南京铁井栏迁入三山坑边西郭村; 西郭村又分迁海口车头村、 李厝村, 阳下下坝村, 融城。
三山东郭村郭氏 从福州虎山下迁入; 清光绪年间, 东郭一支, 迁港头南郑村。

二十八、 徐 氏
上迳丹圃村徐氏 始祖崇一, 元末从浙江温州入闽, 择居上迳丹圃村; 后丹圃有一支迁龙田, 清初又有一支, 迁融城北隅。
镜洋上店上井村徐氏 清嘉庆年间, 从镜洋洋下村迁入。

二十九、 商 氏
沙浦赤礁村商氏 先祖, 唐末自河南光州固始从王潮入闽, 初时在福州城东郊 (今横屿) 定居。 至北宋庆历年间 (1041—1048 年), 云胤择居福清石竹山之阳, 村名聚锦, 成为入融商氏始祖, 历百余载, 宋端宗景炎二年迁居沙埔赤礁村。

三十、 翁 氏
琴江、瑟江、六桂翁氏 唐德宗时, 闽州 (今福州) 刺史轩官, 先择居崇安县新丰乡, 后迁居漳浦;传至何, 迁居莆田竹啸; 何生则, 则传嗣昌、 巨隅、 郜; 嗣昌生六子, 俱中进士, 三科六进士, 时称为“六桂” 翁氏。 发族于莆田县城。 清末, 述成, 从莆田县城迁融城东巷; 巨隅, 从莆田竹啸迁新厝漆林村,
称琴江翁氏, 唐昭宗乾宁丙辰 (896 年) 探花承赞为之长子; 承赞之孙伦 (字延休), 迁居江阴银坑村 (后改名芝山村), 为江阴翁氏姓祖; 伦之第四代璋分居江阴潘厝、 东山, 伦之第五代分居江阴单山、 浔头、 南曹、 岭口、 营兜, 故江阴多属琴江翁氏。 其后裔分居江镜城坂村, 港头后园、 杭下、 后瑞、 长沟、 东翁等地。 后杭下、 后瑞村, 于明初, 分迁三山坑边村。 坑边村再分迁龙田东壁, 融城, 宏路, 阳下乌当, 高山北岭, 魁山等地。 巨隅次子承裕, 授水部员外郎, 居漆林村; 传第四代禹琼迁居三山坑边村东宅; 其后裔分居融城, 阳下下坝头, 三山横坑、 加儒、 上魏、 海瑶等地; 传第六代析迁居江阴, 为玉屿始祖。 第六代善, 北宋熙宁七年 (1074 年) 自漆林村迁居三山瑟江村, 为瑟江始祖; 其后裔分居: 融城、 龙江、 王澳、院西、 西施、 前洋、 音西、 尾南、 浦墩、 前林、 笼山、 坑边、 海口、 龙田、 塘沁、 东埔头、 北海、 高山、东瀚、 一都、 洋门、 坑下等地。

三十一、 曹 氏
江镜龙溪(塔溪)村曹氏 明初, 从广东潮州府南海县铁井栏迁入龙溪村; 传六世肇典, 从塔溪迁居高山东进曹厝村。

三十二、 龚 氏
江阴占泽村龚氏 先世居江西贵溪县, 元至正时进士志大, 官福清巡宰, 适兵灾, 留居占泽村。 裔孙于明宣德二年 (1427 年), 迁福清城西, 明嘉靖二十七年 (1558 年) 续迁移福清县城中。

三十三、 韩 氏
三山韩瑶村韩氏 入融始祖昌世, 南渡时元兵后追, 率乡勇义师奋战三昼夜, 元太子坠马折臂奔北,昌世斩其骁将数十员, 帝剪御衣书: “尽忠为国”, 官至少师, 生三子, 改姓: 韩、 何、 纪。 南宋末年, 自漳州府漳浦县迁入东张玉井村, 后裔又从玉井村迁居三山韩瑶村。

三十四、 蒋 氏
江镜南宵下宅村蒋氏 清初, 从长乐迁入。
江镜南宵下南亭村蒋氏 清雍正年间, 从尤溪县迁入。
镜洋红星牛埕埔村蒋氏 清咸丰四年 (1854 年), 从安海迁入 (一说, 清道光从南安县迁入)。

三十五、 詹 氏
东瀚万安村詹氏 始祖自唐末五代入闽, 入融始祖顺颐自漳浦锦湖迁入东瀚万安村。

三十六、 薛 氏
高山薛港路下村薛氏  始祖思行为避宫廷政治斗争之祸,于唐代从光州徙闽至玉融邑之凤池境 (高山薛港路下村) 隐居。 在薛港及其附近居住而分衍出来的支派有: 路头、 路下、 王澳、 坑北以及北园等。 移居福清各地的有: 龙田积库、 赤坑村, 高山门头、 西郑、 后地、 后安村, 三山横坑草柄村, 阳下东田村,东张垅边村, 江镜芦塘、 前华、 文房村, 港头岭头村, 东瀚陈庄、 薛厝岐村, 镜洋琯口村以及融城、 渔溪等地。
龙田上薛村薛氏 先祖尚舍为仁辅后裔, 宋德祐二年 (1276 年) 随益王入闽, 不久殉节, 其子节翁,宋卫士, 不愿仕元, 徙隐于福唐里文峰山下 (龙田上薛村)。 其后又转迁仙游县枫亭柴桥村。 明洪武五年(1372 年), 元宝, 从仙游县枫亭柴桥村迁福清江阴梨港南吹村 (旧称南岗)。 上薛分迁: 八世后裔, 迁龙田后林村; 十六世迪章, 迁龙田沙龙溪 (沙龙溪一支于民国年间迁港头沁塘村); 十六世迪文、 迪盛, 迁北许; 十六世后支后裔, 迁沙溪; 十九世后支后裔, 于清康熙年间, 迁江镜南宵后薛村; 清代, 一支迁海口塘头可溪村; 清末, 有一支, 迁海口洋坂洋头村; 还有一支, 迁港头陈库后红村。
龙田积库村薛氏 元至正二十三年 (1363 年), 由于河东兵荒马乱, 始祖甫, 从河东迁居福清龙田积库村。 传九世瞻裴, 迁东张园尾村; 九世子宁, 迁东张石坑村; 十三世仲灿, 迁阳下东田村; 十三世联惠、联华, 迁洋下村; 十三世仲建, 迁瑶下村。
龙田赤坑村薛氏 唐长庆、 宝历年间 (821—827 年), 瑁, 由福安廉村迁居福清龙田赤坑村。 传五世鲁之后, 因赤坑地少粮缺又分迁各地: 宋末, 泰和, 从赤坑村移居积库村后迁入步云 (江镜南宵村), 南宵薛氏尊泰和为一世祖; 明万厉年间, 应, 迁港头玉坂坂头村 (即福林), 应传十三世行可, 由坂头村薛氏围底支一分支迁龙田后林村 (1955 年因建龙田机场, 后林村被征用土地, 由后林村又分迁: 镜洋磨石村、 琯口村, 东张镇, 宏路宅角村, 渔溪下里、 石罗头、 前宅村, 龙田东华村)。 元末明初, 荣 (进士、 御吏、 宫中丞) 由赤坑村移居龙田西坑村。 明末, 西坑村一支, 迁江镜南华东薛村; 西坑村还有一支, 迁上迳油塘后楼村。
三山泽岐村薛氏 先祖登赢、 登志兄弟, 河南固始县东乡人, 宋末随父文珍保宋王及幼子从浙江杭州南迁至广东潮州, 宋王与文珍等覆舟遇难。 登赢、 登志居三山泽岐村。 登志于元初迁三山前薛村。 登志传三世文正, 元至正年间, 由前薛村迁三山楼前村; 十四世允匡, 于明天启年间, 由前薛村迁港头后卓村。
清康熙年间, 文正后裔, 由楼前村迁三山东薛村。 清雍正三年 (1725 年), 泽岐村一支, 迁港头玉田村, 又一支, 迁港头玉坂天炉村。

三十七、 篮 氏
一都东山村篮氏 先祖, 于明朝中期, 从漳州漳浦县迁入。 除东山村为篮氏最大聚居点外, 尚有埔仓、三宝、 旧寨、 普礼、 下宅、 李坪等自然村为篮氏居住地。

三十八、 戴 氏
音西云中洋村戴氏 入闽始祖洽, 于 756 年避安史之乱, 自大相州安阳南迁至仙游县香田里钟亭村龙树院, 传至二十九世良振, 于 1640 年自莆田常泰里马涨村迁音西云中洋村。
三十九、 魏 氏
上迳海头村魏氏 始祖青, 唐天祐元年 (904 年) 避战乱, 从河东上元县迁入海头村。 后裔分迁: 宋时青传良, 迁三山楼下村; 传第七世郁, 迁东瀚陈庄文林村; 第十六世仕骐, 迁东瀚后营东区村; 明末, 一支迁三山楼下上魏村; 清乾隆二十六年 (1761 年), 一支迁龙田北庄村, 还有一支, 迁东瀚石罂下村。 楼下村传第五世隆, 迁东瀚佳乐村; 一支, 于清嘉庆年间, 迁三山魏庄村; 一支, 迁三山上魏村。 文林村一支,于明嘉靖七年 (1258) 迁三山鳌头村; 又一支于明万历十年 (1582 年), 迁三山楼下村; 还有一支, 迁东瀚可门下南口村。 后营东区村仕骐传第十二世体明, 于明嘉靖年间迁融城宦街 (一拂路); 清乾隆年间后营又一支, 迁宏路龙塘村。 上魏村后分迁三山良其西地村。 西地村之后又迁融城东门、 阳下坝头。
东瀚南营村魏氏 明洪武初, 先祖就狮, 从海坛之安海迁入。
高山杭中东埔村魏氏 从东瀚文林村迁入。
沙浦锦城村魏氏 明洪武五年 (1372 年) 由东瀚文林村迁锦城西峰自然村, 生二子, 长子澄自西峰迁锦城, 后代又迁烟墩兜自然村。
注: 《福清市志》 (1994 年版) 已记载的, 本篇不再收录。

第四章 婚姻家庭

第一节 婚姻状况

1990 年, 第四次人口普查, 福州市 (含五区八县) 15 岁以上人口平均未婚率 24.60%, 有配偶率65.24%。 福清未婚率 21.95%, 为福州市最低; 有配偶 71.48%, 为福州市最高。
2000 年, 第五次人口普查, 福清婚姻状况抽样点的数字推算, 2000 年福清未婚率 24.39%, 比 1990 年提高 2.44%; 有配偶率 68.47%, 比 1990 年下降 3.01%。 这与计划生育政策宣传, 群众婚育观念转变有关系。
微信图片_20190221162707.png
第二节 家庭规模

1990 年, 福清有 236955 户 1044058 人, 户均 4.41 人。 其中: 1 人户 14300 户, 2 人户 22661 户, 3 人户34012 户, 4 人户 64913 户, 5 人户 51771 户, 6 人户 25808 户, 7 人户 11776 户, 8 人以上户 11714 户; 一对夫妇户 14330 户, 二代户 155734 户, 三代户 42286 户, 四代户 2309 户, 五代户 3 户。
2000 年, 福清户数 197419 户比 1990 年减少 39536 户; 总人口 1174540 人, 比 1990 年增加 130482 人;户均 5.95 人, 比 1990 年上升 1.54 人; 1 人户比 1990 年减少 694 户, 2 人户增加 2708 户, 3 人户增加 3589户, 4 人户减少 6260 户, 5 人户减少 14260 户, 6 人户减少 11107 户, 7 人户减少 6003 户, 8 人户以上减少7509 户。 除 2 人户和 3 人户比 1990 年分别增加 10.67%、 9.54%外, 其他 1 人户及 4 人户、 5 人户、 6 人户、7 人户、 8 人户以上分别减少 4.86%、 9.64%、 21.97%、 43.04%、 50.98%、 64.10%。

第五章 计划生育

第一节 管理机构

市计划生育局 1989 年, 称县计划生育委员会。
1991 年 5 月, 改称市计划生育委员会; 市计划生育领导小组, 组长由市长担任, 常务副组长由市委副书记担任, 市人大、 市政府、 市政协分管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 市委宣传部部长, 市计划生育协会会长,市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担任副组长; 市计生委内设秘书、 宣传、 计财、 政策法规 4 股, 配备 1 名监察员负
责来信来访; 下半年配备 1 名 “计生” 专职副市长, 各乡镇配备 1 名 “计生” 副书记或副乡镇长。 市计生委人员编制 15 人。
1997 年, 秘书股改称办公室, 其他各股改为科, 增设监察室。
2002 年, 市计划生育委员会改为市计划生育局。
2005 年起, 建立村 (居) 计生管理员 “市管、 镇聘、 村用” 管理机制; 村民小组设计划生育中心户(计生协会小组) 长, 每月参加所在村 (居) 计划生育工作例会。
市计划生育服务站 1989 年, 称县计划生育宣传指导站。
1991 年 5 月, 改称市计划生育服务站, 核定事业编制 15 人; 21 个乡镇建立计划生育服务所。
2002 年, 镇 (街) 计划生育服务所改称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各村 (居) 建立计划生育服务室, 负责本村 (居) 避孕药具发放和药具使用指导等。 2005 年机构延续。
市计划生育协会 1989 年, 称县计划生育协会 (1988 年 4 月成立), 21 个乡镇 (街) 设立计划生育协会, 编制 1 名专职干部。
1991 年 5 月, 改称市计划生育协会, 为同级党委管理的群众团体, 配 1 名专职副会长兼任市计划生育委员会 (局) 副职; 人员编制 3 人, 编制内干部参照公务员管理。
1999 年 10 月, 配备 1 名常务副会长。
1989—2005 年, 全市 (县) 村 (居) 陆续成立计划生育协会, 建立协会会员小组 6257 个, 2005 年协会会员 12.68 万人。
市流动人口管理站 1991 年 9 月 2 日成立, 股级事业单位, 人员编制 3 人; 各乡镇成立流动人口服务站, 股级集体所有制事业单位, 人员编制 1 人~2 人。 2005 年机构延续。

第二节 政策规范

1989 年, 中共福清县委、 县人民政府广泛宣传、 认真贯彻执行福建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 《福建省计划生育条例》 (以下简称 《省条例》), 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计划生育行为。
1990 年 3 月 26 日, 福清市委、 市政府颁发 《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 强调党员干部、 职工要带头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 要求各乡镇和县直机关、 企事业单位对 1990 年 2 月底前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超生育的党员、 干部、 职工进行清理, 严格按照 《省条例》 规定给于行政、 纪律和经济处理。
1991 年 6 月 1 日, 福清市委、 市政府决定由市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发 《计划生育现行的主要政策》。
1993 年 9 月 9 日, 市政府制定 《福清市实施<福建省计划生育条例>暂行办法》, 对生育、 节育、 人口计划与管理、 优待与奖励、 法律责任等进一步做了明确规定; 强调各单位 (包括机关、 企事业单位、 全民、集体、 个体、 “三资”、 租赁承包企业) 都要实行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
1995 年 5 月, 福清市委、 市政府颁发 《关于党员、 干部及有关工作人员违反计划生育规定的处理意见》。
1996 年 5 月 11 日, 市委、 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计划生育 “五清理” 工作 (即清理早婚早育、 清理计划外生育、 清理计划外怀孕、 清理落实节育措施、 清理奖惩兑现); 并作出 《关于机关、 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 职工计划生育五清理有关党政纪处理的会议纪要》, 经报市委、 市人大、 市政府、 市政协、 市纪委等五套班子成员会议通过下发执行。
1997 年 6 月 9 日, 市委、 市政府发出 《关于在村 (居) 换届中对候选人有关计生问题进行审核把关的通知》; 7 月 28 日, 市委、 市政府作出 《关于对计划生育 “三户” 实行倾斜政策的决定》, 对独生子女领证户、 二女结扎户和实行计划生育户在招干、 评职称、 办理企业执照、 建房用地、 子女上小学、 初中、 高中学杂费、 养老保险等方面给予优先、 优惠、 减免和照顾等作出规定。
2000 年 9 月 28 日, 市委、 市政府作出 《关于农村党员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党纪处理问题的会议纪要》。
2001 年 12 月 29 日, 市委、 市政府组织全市认真学习、 广泛宣传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和修订后的《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有关新的规定。
2004 年 2 月 18 日, 市委、 市政府召开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员会议, 形成会议纪要, 对党员、 干部、 职工 (含村居两委成员) 及其配偶不落实节育措施, 不接受避孕情况检查的, 经批评教育不纠正的给予警告、停职、 免职、 停发工资等组织处理; 5 月 19 日, 市委、 市政府下发 《关于切实加强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使用工作的若干规定》, 征收主体为市计划生育局, 实行全市统一的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 7 月 22 日, 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财政部 《关于开展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 的有关精神, 颁发 《关于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的实施意见 (试行)》, 对农村夫妻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 在 1933 年 1 月 1 日以后出生的一生婚配中 (包括再婚) 只生一个孩子或两个女孩的 (包括死亡和抱送养), 年满 60 周岁, 按人年均 600 元的标准发放奖励扶助金,2005 年起提高到每年 960 元, 直到亡故为止。
2005 年 6 月 15 日, 市委、 市政府下发 《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 政策推动, 进一步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工作的若干规定》, 对独生子女领证户、 农村二女结扎户由市财政投入奖励每户不低于 500 元;农村符合再生育条件自愿不再生育, 市财政投入奖励每户一次性不低于 1000 元; 农村一女领证户和二女结扎户的女儿在本市公立九年义务教育期间, 小学阶段每学期减免杂费 20 元, 初中阶段每学期减免杂费 40元; 农村已领证的独生男, 九年义务教育期间, 小学阶段每学期减免杂费 10 元, 初中阶段每学期减免杂费20 元; 农村一女领证户和二女结扎户的女儿考入国家公立大学院校统招的专科学校给于奖励 1000 元, 本科院校的给于奖励 3000 元, 农村一女领证户和二女结扎户家庭困难的经审批建房或购置商品房由市计生局和其户籍所在镇 (街) 按其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各补助 40 元, 每户最高补助各不超过 10000 元 (指砖混标准以上结构, 属土木结构补助标准减半), 对民政部门纳入低保范围的, 属独生子女户每人每月增加 5 元补助, 二女结扎户每人每月增加 10 元补助。 9 月起, 设立 “放弃再生育” 贡献奖, 对群众符合再生育条件而放弃生育的夫妇每人每月可领到 30 元的 “放弃再生育” 贡献奖, 直至终生; 并对农村独生子女领证户、 二女结扎户、 符合政策生育户在医疗保健、 就业、 生产、 困难保障、 其他待遇等方面都作出奖励、 减免、 优先、 优惠等规定。

第三节 宣传服务

一、 宣传内容
针对群众存在 “多子多福” “养儿防老” “传宗接代” “重男轻女” 等封建旧生育观念和缺乏优生、 优育、 优教、 保健等知识, 1989—2005 年, 每年都向群众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重要性、 必要性; 宣传晚婚晚育、 少生、 优生、 优育、 优教好处; 宣传生男生女一样好, 女儿也是传后人和赡养父母道理; 宣传党和国家现行计划生育方针、 政策和国家、 省、 福州市有关人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 宣传实行计划生育者享受奖励扶助、 优先、 优惠和照顾政策; 宣传违反计划生育要受到处罚、 限制和征收社会抚养费规定; 宣传避孕节育、妇幼保健、 生殖健康、 预防艾滋病及青春期、 新婚期、 孕产期、 育儿期、 更年期等科普知识等。

二、 宣传形式
1989 年 4 月 10 日 “中国 10 亿人口日”, 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召开镇 (街)、 村 (居) 党员干部、 计生协会理事、 村民小组长、 计生中心户 (协会小组) 长会议, 举办骨干培训班, 通过他们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
1989—2005 年, 农村每年利用电影放映前、 戏剧演出前, 3 次集中育龄妇女查环、 查孕、 查病的时间和村 (居) 两委、 村民小组座谈会等机会宣传; 利用元旦、 春节、 学雷锋纪念日、 母亲节、 协会活动日、六一儿童节、 世界人口日等节日, 组织市直相关部门在市、 镇 (街)、 村 (社区) 繁华地段或市镇 (街) 村(社区) 群众集中活动地点开展宣传服务; 市委宣传部、 市人口和计生局、 计生协会、 文体局、 卫生局、 司法局、 科技局、 妇联、 共青团等单位, 每年联合组织 3 次~5 次到边远山区、 海岛和流动人口集聚地开展“三下乡” 宣传服务; 镇 (街) 村 (居) 干部、 计生协会理事、 计生中心户 (协会小组) 长进村入户与育龄群众面对面宣传访视, 并在他们中进行人口计生法律法规、 关爱女孩知识竞赛和人口计生基础知识考试、演讲比赛等宣传教育; 市、 镇 (街) 利用计划生育宣传车到各镇 (街) 村 (居) 宣传计生相关内容, 发动基层干部和文艺爱好者自编自演人口和计划生育文艺节目, 到各村 (居) 巡回演出; 每年都专门组织或在春节期间举行晚婚晚育、 优质服务、 婚育新风签名、 关爱女孩的踩街、 游园、 迎新春、 广场文艺演出活动;2005 年, 在纪念 《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国共产党员、 共青团员的公开信》 发表 25 周年期间, 印制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手册、 宣传单、 图片和印有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内容的年历、 挂图、 宣传袋、 一次性开水杯、 雨伞等, 通过镇 (街) 村 (居) 干部、 计生协会理事、 中心户 (协会小组) 长入户宣传访视时发放到育龄群众手中。

三、 宣传阵地
1989—2005 年, 在报纸、 广播、 电视媒体刊发、 播出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新闻信息, 福清时报社 (之后改称玉融乡音、 福清侨乡报)、 福清电视台开设 《人口和计划生育之窗》 《人口和计划生育之声》 《人口与计划生育》 专栏; 市、 镇 (街)、 村 (居) 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栏、 墙报栏、 固定大幅标语、 磁砖画; 在交通要道、 街道等显眼地方设立计生公益广告牌、 巨幅宣传画、 灯箱标语等; 市、 镇 (街)、 村(居) 成立人口学校, 各级干部、 协会理事、 计生管理员、 计生中心户 (协会小组) 长和育龄群众定期组织学习培训。 2003—2005 年, 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计划生育协会投资 15 万元在天生林艺园建立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宣传教育基地。

第四节 计生管理

1990 年, 在乡镇 (街)、 村 (居) 建立计划生育簿卡台帐, 每月定期滚动登记。
1996 年 8 月, 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责任书、 合同书、 协议书、 档案), 为有关部门办理暂住证、 房屋租赁许可证、 就业证、 营业执照等, 提供婚育节育证明。
1997 年, 每个镇 (街) 配置 1 台电脑, 实行计生数据和信息管理。
1999 年 5 月起, 将外来人口纳入计生管理范围, 开展查环、 查孕、 查病和优生优育、 生殖保健、 避孕节育系列服务。
2002 年 12 月起, 将流出人口纳入计生管理范围, 要求流出人口每年 3 次寄回所在地出具的查环查孕证明, 防止政策外生育。
2005 年 10 月, 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全面使用电脑, 规定各村 (居) 要把当年逐月出生、 结婚、 发放生育计划证、 未落实节育措施、 未查环查孕、 未征收社会抚养费等上墙公布, 随时接受抽查核查。

第五节 优生优育

1989 年, 对未婚和已婚未育的育龄男女开展优生优育宣传教育, 提倡孕妇忌烟酒、 乱吃药, 加强孕前保健和产前定期检查, 提倡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不结婚。
1990 年, 在融城街道开展婚前检查试点工作。
1998 年 2 月起, 要求申请结婚登记的当事人必须向婚姻登记机关提交 《婚前医学检查证明》。
至 2005 年, 经婚前检查, 暂缓 258 名传染病患者结婚登记, 制止 28 名严重遗传性患者生育, 年出生婴儿先天性畸形低于 0.3%; 生育一孩率高于 74%%, 符合政策生育率高于 93%。
微信图片_20190221163425.png
附 录:
人口身体素质

平均预期寿命 预期寿命是人口身体素质的集中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 福清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 据 1982 年 (三普) 与 1990 年 (四普) 资料, 福州市区、 县平均寿命提高 2 岁~3 岁, “四普” 福清县男性平均 70.88 岁, 女性 74.32 岁, 为福州 8 县 (区) 最高。
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 1990 年、 2000 年人口普查: 婴幼儿和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趋势符合一般生长发育规律, 男童平均体重、 身长均高于女童, 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改善, 0 岁~6 岁正常生长发育的男童和女童不论身高或体重, 200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比 1990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均有提高。

微信图片_20190221163635.png
残疾人口 2005 年 12 月, 福清市残疾人总数 77670 人, 按当年总人口推算, 抽查现残率 6.30%, 其中听力语言残疾类现残率 1.62%, 智力残疾类现残率 0.42%, 肢体残疾类现残率 1.83%, 视力残疾类现残率0.94%, 精神病残疾类现残率 0.47%, 综合残疾类现残率 0.01%。
fqlook.cn

微信图片_20190221163737.png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2)
若心๊ | 来自福建
可否知道福清市高山镇门头村薛厝薛氏族源?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21-7-19 22:06:56 来自手机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福清天下 | 来自重庆
人口密集的地方就是福清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23-1-11 19:10:17 来自手机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5-2 23:03 , Processed in 0.097552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