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13

【玉融文化】900岁:福清龙江桥的前世今生

 
大姐姐 发表于 2024-1-31 14: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4311 1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福清濒江向海,域内先后修造过不少古桥。这些横跨在山水之间的古桥,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乡土记忆,是玉融儿女不安天命、征服自然的产物,是福清人民勤劳智慧、携手拼搏的结晶。

这些散落在城区乡村的桥梁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是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龙江桥。从北宋宣和六年(1124)建成至今,已经走过整整900年的风雨历程。























(一)

福清母亲河龙江江海相连,自西向东穿城而过。滔滔龙江的出海口,一座石梁古桥横卧龙江之上,阅尽千年风华。

141741ul2zz7pgbizhp43i.jpeg

龙江桥位于福清市海口镇旧街西头,民间称之“海口桥”。目前是福建省内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宋代跨海梁式石桥,与泉州洛阳桥、晋江安平桥、龙海江东桥合称“福建四大古桥”。

在福建四大宋桥中,福清龙江桥的竣工时间,仅次于泉州的洛阳桥。洛阳桥于嘉祐四年(1059),由蔡襄第二次知泉州期间组织修建,历时6年多建成。比总长度达2255米,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建成的晋江安平桥,早了28年;比南宋嘉熙元年(1237)建成的龙海江东石桥,早了113年。

141741ook1h11gzbs5i1ee.jpeg

2013年5月,龙江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

据清乾隆版《福清县志》记载,“龙江桥,在方民里。江阔五里,中央深五六丈。始太平寺僧守恩垒石为台。宋政和三年癸巳,林迁与僧妙觉募缘续成之,空其下,为四十二间,广二十尺。翼以扶栏,长一百八十余丈,势甚雄伟。费五百万缗,名曰螺江”。

北宋政和三年(1113),太平寺僧人惠鄙、守恩(一作守思)等倡议造桥,后邑人林迁、林霸、陈侈和僧人妙觉等继续募缘建造。宣和六年(1124)大桥建成,历时11年。龙江桥初名螺江桥。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官至兵部侍郎,福清感德乡方城里五龙村(今福清市城头镇五龙村)邑人林栗根据“江南沙合接龙首”的古谶语,将其更名为“龙江桥”。

据《海口志》载,“古来海口的龙江两岸,过往行人均靠小舟渡人,舟小人多,一遇风浪,常有舟覆溺人”。每遇春潮暴涨、台风狂雨、山洪汹涌之时,更是多日无法过江。直至龙江石桥横跨两岸,才彻底解除了民众“舟济”之苦。

(三)

141742rhsssk8thncedwfz.png

“长桥镇海口,双塔锁巨龙。”龙江桥建成迄今,已历900年风雨侵蚀和巨浪冲击,依然坚实如初,足见古代造桥工艺之高超。

龙江桥是一座梁式结构的石桥,石栏、石板和填基架梁均以石为材。龙江桥原有42孔,现存40孔,孔径9-13米,全长476米,宽4.2-5.2米。6条石梁并排铺设在桥墩顶帽石上,每条石梁宽60-75厘米,厚60-90厘米,重约15吨。在石梁之上再横铺石桥板,这在古代石桥建设中并不多见。据有关史料,龙江桥桥基系取弥勒岩之石垒筑,而巨量庞大的石梁、石板均取材于福清本土。其中主要为青色、灰黑、淡黄等颜色花岗岩。龙江桥因石材颜色,古时亦被称之“青石桥”。

141741qv4dohrpi9rvdopv.jpeg

龙江桥桥墩高约6米,成舟形,两分水尖间距为10米,两端尖形的锐角迎水面,便于水流进出通畅。其设计与建设原理,与世界上最早的跨海石桥泉州洛阳桥的“筏形基础法”、中国最长的跨海宋桥晋江安平桥的“双头尖形墩”,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龙江桥桥南还建有镇桥塔2座,分列左右。石塔七级六角,每面雕佛,给大桥增添了庄严的色彩。

(四)

龙江桥建成之后,屡有修缮。据《福清郑氏族系大谱》记载,海口柏渡人郑天佐,字时才。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由乡荐,初任湖南桃源县令,修《桃源县志》,后迁广东惠州通判,擢升贵州思州知府。万历年间,他曾与林廷瓒、郭遇卿等人重修遭洪水冲毁的龙江桥,又重建瑞岩山石佛阁,并撰《重建石佛阁记》。

由于洪水、台风、海潮侵袭等原因,自明朝嘉靖二十三年(1544)至民国十九年(1930)近400年间,龙江桥可考的修缮记录就有10多次,平均二三十年就大修一次。为彰其功绩,当地绅衿、耆老勒碑于桥头,至今尚存。

141741l41ber1w4h4nwbca.jpeg

1941年4月,福清沦陷。日寇飞机轰炸海口街,造成龙江桥数条桥梁损毁。

1949年8月,国民党军队溃败退至海口,龙江桥再遭厄运,北侧桥栏大面积受损,中间数门桥面石板被毁,曾一度用木头临时架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葺加固,龙江桥终于恢复成为一座完整的石桥。

(五)

时光进入20世纪90年代,龙江桥显然不能适应机动车飞速发展的交通需求。优化交通布局,减轻通行压力,成为保护龙江古桥、保障交通顺畅的重要一环。

1990年10月,著名侨领、时任世界福清同乡联谊会主席林绍良,带领海外工商考察团回到家乡福清考察。他回到家乡的第二天,就去看了龙江桥和瑞岩弥勒石佛造像。林绍良老家在海口镇区北郊牛宅村,他21岁下南洋谋生创业,这两处文物是他无法抹去的乡愁。

141741qo0ypffo7zaeh59j.jpeg

考察过后,林绍良即委托其妹夫朱正先生负责海口新大桥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并确定这座大桥以林绍良父亲名字命名为“元载大桥”。1993年12月,林绍良独资1700万元捐建的元载大桥竣工通车。

元载大桥建成后,古老的龙江桥交通压力缓解,得到有效保护。龙江桥与元载大桥相距1.2公里,平行横跨在福清母亲河龙江的出海口之上,成为历史与现实对话的一道奇观。

(六)

2023年5月24日,“入唐八家”之一的日本圆珍和尚入唐求法的56件相关文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和中日文化交流互鉴的宝贵证物,成为全世界共同的珍贵遗产。

这份史料正式名称,是“智证大师圆珍相关文献典籍——日本・中国的护照”。其中一份福建出具的通行证——“过所”公验上,留下“福建海口镇,勘日本国僧圆珍等出迄。大中七年九月廿八。镇使魏动邀、镇将朱浦”的签注记录。这份“公验”弥足珍贵,为后世留下一段早已远逝的历史,并且明确无误地告诉后人,早在1200多年前,福清海口就已经是福建对外开放、人员往来、经济贸易、文化输出的重要门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发源地。

(七)

据史料记载,唐开元十三年(725),闽州都督府改称福州都督府,隶属于江南东道。开元二十一年(733),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军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这是“福建”名称出现之始。唐大历六年(711),福建经略军使改为福建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是当时福建的最高军政长官。

《新唐书·兵制》载,“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唐大历六年(771),福建都团练观察处置使设立的同时,建置了其下属机构海口(军)镇,配置镇将和镇使,并派驻军约300名。显然,最早的海口镇,就是根据唐代兵制,设置的屯兵戍防的一个军镇。海口,也是福建在唐代设立的首批海防军镇。

141742uhmhnsy96aaj3m9h.jpeg

海口因位于福清的母亲河龙江的入海口而得名。海口港作为天然良港,1000多年前海上贸易就十分兴盛。到了明洪武年间,海口军镇又升格建置指挥使司,驻军编制5600名,成为与天津卫、威海卫等齐名的镇东卫。明朝军队实行卫所制,在福建沿海海防设有五卫十二所,自北向南为福宁卫、镇东卫、平海卫、永宁卫和镇海卫。镇东卫镇守福建东部百里海疆,下辖长乐梅花、福清万安两个千户所,可见其作为重要港口和海防重镇的历史地位。

141742xk210fcisvfcijp0.jpeg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开国大将、凉国公蓝玉从福州府福清县调遣驻守镇东卫的数千名水师官兵,以及部分当地熟识水性的渔民,从镇东卫西南青石桥(龙江桥)畔集中远征,彻底平定了绵延7年之久的四川建昌(今四川省西昌市及周边)月鲁帖木儿叛乱。此后,这批来自福清的英雄儿女及其后裔又在当地留守屯田、为国戍边,为边疆开发稳固、民族融合发展建立了卓著功勋。

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由江夏侯周德兴督造,周长达2943米的镇东卫城开始兴建。明朝嘉靖三十六年(1557),经巡按御史吉澄同意,苏友时率镇民在镇东卫西侧接壤处新建海口民城。至此,海口构成了“一镇两城池”的独特局面。而在嘉靖三十三年(1554)冬,为防御倭寇侵扰,福清县城才建成“高一丈八尺,厚一丈四尺,周九百九十三丈”的城墙。因而在福清民间,流传有“先有海口城(镇东卫),后有福清县”之说。

(八)

141742tudo6gz8ypmzvpdx.jpeg

作为福清“五大古镇”之一的海口,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丰厚。海口自建镇后便日益繁华,曾有“小杭州”之称。历代人才辈出,宋明两季,举人、进士“一科常中二三”。历史名人郑侠(1041-1116)出生于牛宅,后迁居福清城关西塘。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1785-1850),祖籍岑兜。世界华侨钜子林绍良祖籍牛宅。福建省人大常会委原主任程序(1919-1998)系斗垣村人。

海口镇上,现存通江门、瑞岩寺、瑞峰寺、东岳庙等名胜古迹。福清之“唐宋元明清”历史风物中的“宋桥”“元佛”皆在海口,此两处均为国宝级文物。



作者:郑松波,福清黄檗文化促进会;郑训焓,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1)
半度微凉 | 来自福建
多少故事已经不在,桥依然还在!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24-1-31 23:36:09 来自手机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4-27 20:07 , Processed in 0.070666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