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3

【史海钩沉】柯志仁与“三福之地”福清的世纪情缘

小帮 发表于 2024-1-19 09: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843 2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2023年6月28日,福建福州,“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隆重举行。包括加德纳家族、柯志仁家族、蒲天寿家族等“鼓岭之友”成员和中美各界人士参加了论坛活动。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致贺信,希望大家把鼓岭故事和鼓岭情缘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中美人民友谊像鼓岭上的千年柳杉一样,茁壮成长,生生不息。

鼓岭故事是习近平主席亲自推动中美民间友好交流的一段佳话。“鼓岭之友”的家族都与中国有着绵延百年的缘分,柯志仁家族与“三福之地”福清,更是有着传奇般的世纪情缘。


(一)

092407x64c66j93f19385o.jpeg

1876年春天,一名美国男孩哈里·罗素·考德威尔(Harry Russell Caldwell)出生于以音乐城市纳什维尔和众多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的田纳西州。哈里的父亲是一名基督教巡回牧师,曾任格兰特学院院长,其母系的祖上则有印第安部落莫霍克人的血统。哈里年少时就和几位兄弟一起,经常在海滨山野活动,经过训练成为出色的渔夫、专业的猎手和鸟类爱好者。

哈里在青年时代就读于格兰特学院(该校后来并入田纳西大学系统),毕业后从事保险业,一度十分成功,直至成为纽约华尔街一家保险公司的高级职员。此前,他的哥哥已于1898年来到中国福建延平传教。其时,该地区“教案”频发,哈里和家人十分担忧其安危。兼之哈里在读书期间,曾签署过一份志愿为教会服务的承诺书,1900年,哈里退职还乡、加入教会,随即也远涉重洋来到福建延平,开始其长达四十余年的在华生涯,并和许多外国传教士一样,取用了一个颇含中国文化元素的姓名“柯志仁”。

(二)

1903年,柯志仁来到福清。到融之后,即担任美以美会福州年议会福清、龙田教区长至1914年,担任平潭教区长至1909年。1914年至1916年担任闽清、沙县等地教区长。1929年后辗转担任福清、龙田、渔溪教区长。1944年68岁时从福清退老返回美国,在纽约重操旧业,继续从事保险事业。1970年以95岁高寿谢世。

从锦瑟华年到年且古稀,柯志仁在“三福之地”福清传教、设学、狩猎、摄影、筑屋,度过了生命中最有活力的四十年光景,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

柯志仁担任龙田教区长时,与培元书院(创办于1892年,今福清三中前身)院长方鲍参牧师一见如故,为莫逆之交。1903年8月,方鲍参护送垦荒者前往马来西亚,游历南洋,柯志仁随即兼任培元书院院长职务。1904年,他筹建的教士屋(后称融美中学北洋楼)竣工落成,同年福州美以美年议会在龙田教区召开,柯志仁马到成功,本可踌躇满志。但恰在此时,可能是水土不服或是焦虑症发作,柯志仁罹患疾病,不得不于1905年返美治病。

092407nvc4684069u016xy.png

远隔大洋,曾任培元书院院长的柯志仁,仍然牵挂着暂借民房为校所的学校师生。于是,他向美国友人求助募捐,得到一位以洗衣为业的嫠妇柯琳·约翰逊的积极响应。1906年,培元书院利用她捐助的3000元美金,建成了第一幢校舍南洋楼,作为师生的住所。1907年,柯志仁和方鲍参一道参加美国美以美会环球总议会,此期间两人又拜谒柯琳·约翰逊女士,再次得到其3000美金的捐助,遂于1909年建成柯琳·约翰逊纪念堂并作为教学楼,同时建成的,还有师生膳厅、浴房、围墙等。另外,柯琳·约翰逊女士还出资500元购买各类教学仪器,并承诺从身后遗产拨出7000元作为学校办学基金。培元书院从此确立于该址长久办学。1907年,培元书院改名为融美中学堂,成为毓秀培英的知名学府。

身为生物学硕士的柯志仁,所到之处不忘本行专业。现存福清三中的百年古榕树、古龙眼树,据信乃柯氏所植。历经百余年的风雨洗礼,植根“三福之地”的古木,依然郁郁葱葱,长盛不衰。

据融美中学堂1911年在校生郭圣霖校友于1992年辨认,福清三中唯一的一口水井,也是柯志仁择址掘建。这口井自上世纪初直至1993年坍圮,近百年间旱天不枯,雨天不涝,一代代师生都喝过这井水。

(三)

培元书院建成校园并转型为新式学堂,早先是柯志仁在福清借以推进传教布道的进阶之举。毕竟西式学校以其崭新的校园面貌、新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能够吸引社会各阶层学子及其家长的青睐。但是,传教士终究是与殖民者同船东来,他们闯入中国后的所作所为,遭到了绝大多数中国民众的强烈抵制和反抗。有鉴于此,柯志仁在患病时,甚至一度打算放弃在中国的事业。

在此期间,美以美会驻华会督贝施福与柯志仁的沟通,令他重获信念。贝施福在了解到他对动植物的热忱,特别是他对狩猎的爱好和擅长之后,建议他重拾旧爱,以获得工作必需的健康和精力,并借此重建与当地民众的联结方式。于是柯志仁带着他的猎枪、标本采集装备重返山林。执着的理念和坚毅的个性,驱使他更加积极地寻找机遇,利用自身的优势去开拓进取。

092407be0mxxnzl0kixfe0.png

二十世纪初的福建,由于人口稠密而田地稀缺,山地开发蔚然成风,大量森林因垦殖或用柴而被砍伐,野生动物与垦荒者的遭遇和冲突渐次频繁,曾经隐匿深山的老虎开始侵扰乡民的田园。虎患当前,乡民的刀矛棍棒或火铳土枪等旧式武器,无力与猛虎相抗衡,每年死伤者甚众。柯志仁所掌管的教区,最严重的一年有数百人丧身虎口,最惨烈的个案是他在《蓝虎》(Blue Tiger)书中记述的“一虎噬三人”:“在福清城外的一个地方,一群上山收集柴火的人,在草坡上惊扰了一只老虎。这只猛兽冲进人群,咬碎了两个人的头颅和脖子,又向第三个人发出了致命的一击,使其跌落梯田而死。”

092407re36h7hy65zoyn6l.jpeg

柯志仁在美国病愈再度回到福清定居不久,一个村落的长老邀请这位原本避之唯恐不及的洋人,来帮助他们捕猎吃人的恶虎。柯志仁在《蓝虎》第一章“步枪作名片”里说:“我在发出邀请的长老家中受到了款待。招待我的主人,就是认为自己遭受了外国传教士不公正待遇的族长。几年前,也正是在如今摆下酒席的同一间屋子里,族长召集众人宣布不能给外国宗教以立足之地。这正是自己期待已久的机会。如果能够在此破除大家的偏见,那么本区域内其他地方的大门也将为我打开。”

他欣然接受邀约,携带着萨维奇高能来复枪来到村中,并表演了一场现代版的“百步穿杨”——用来复枪弹击穿透了一具铁犁。当这一惊人的效果引发村民的围观和热议时,他趁热打铁,继续介绍美国先进科技以及他的传教使命,并开启了猎虎之路。

092407pbyz0uvc4ve4xe6p.png

柯志仁打虎的基本动因是为了除暴安民,获取民众好感以推进传教事业,但他终究还是一位专业猎手、社会活动家、生物学家、民俗研究者。他通过打猎,结交了许多志趣相投的上层人士,如博物学家、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罗伊·查普曼·安德鲁斯、美国驻北京大使馆护卫队队长托马斯·霍尔库姆等,狩猎足迹遍及福建延平、福州鼓山、福清、浙江甚至蒙古地区,猎杀的华南虎至少有48只,还有鬣羚、野猪等等。其中有的制成标本,为美国的自然博物馆、大学等研究机构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同时,他也和包括其厨师“达达”在内的福建民间人士、山林好汉结为猎友,并肩打虎。他在捕猎华南虎的同时,不断考察研究其生活习性,并对中国人如何利用虎血、虎骨等充满了兴趣。

至于那只神秘的“蓝虎”,则成为他挥之不去的梦魇。1910年他担任福清和龙田教区长时,听闻福清有只被称为“蓝胡子”的猛虎经常在村落间狂飙杀戮,形同魔兽,遂决心猎杀之。他曾经两次与这只“蓝虎”相遇,但惜乎都错失捕杀机会,从此再也无缘邂逅。这也是他将其著作命名为《蓝虎》的原因所在。

092407lrd779wggwl3ohyk.jpeg

无独有偶。罗伊·查普曼·安德鲁斯在其1918年所著的《探路中国之秘境寻踪》(Camps and Trails in China)一书中,也特地在第7章,记叙了他曾与柯志仁在福清“Lung-tao”村耗时五周时间寻猎蓝虎的惊险故事。可见福清蓝虎确实神秘莫测,异乎寻常。

1930年前,柯志仁还持续研究华南地区的鸟类和昆虫。他跋山涉水,收集了许多鸟类的标本资料。1931年,他和儿子柯约翰合写并出版了《华南的鸟类》(South China Birds)一书。该书列入福建鸟类514种和亚种,采集地点为福州、福清、永泰、厦门等地,附有精美的插图,是记录中国鸟类最早的现代科学著作之一。福建是中国蝴蝶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柯志仁在长期的野外狩猎和观察自然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的蝴蝶标本,并拍摄了精美的图片,可惜因出版费用过于昂贵而未能付梓传世。

(四)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柯志仁着迷于拍摄“三福之地”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态。最初他着力于为老虎拍摄一部完整的记录片,但大部分胶片素材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他们举家仓促撤退而下落不明。幸存的一部分约21卷近5小时的胶片,现由美国田纳西州影音档案馆收藏。2012年11月,毕乐华和玛丽琳姐妹应邀访问其外祖父柯志仁的母校福清三中,并参加该校130周年校庆活动,将有关“三福之地”的影片集萃赠送给了福清三中。

诚如田纳西大学教授梅根·布莱森所言:“真正使哈里的工作卓然不群的业绩,除了猎杀老虎之外,主要是这些拍摄于三四十年代的电影。这批长达数小时的电影资料,不仅展现了民国时期福建的农业、军事以及民众的日常生活,还记录了佛教、道教、地方信仰与基督教等多种宗教在当地的实践活动。”在毕乐华姐妹赠送的约31分钟影片集萃视频里,我们可以看到福清城关和龙田地区民间的游神、浴佛活动,石竹寺和福庐寺的占卜、求子、过关、驱邪、驱疫仪式,以及福州鼓山涌泉寺的僧人举行葬礼的情景。

如果说柯志仁现场见证并拍摄中国佛道宗教仪式,意在强调他为了拯救福建人的灵魂而传播福音是多么刻不容缓,抑或他只是以宽容的心态审视异国风俗,那么,这部影片集萃中展现的日寇侵略中国、蹂躏福清的画面,则鲜明表现了柯志仁对战争和侵略者的厌恶与愤慨,以及对受害者的同情与轸恤。

092408n1peyhpnupuakypj.jpeg

1941年4月至9月,日寇侵占蹂躏福清县城和海口等地。其时,在融的柯志仁和家人也饱受其苦。他在战乱之际扛起摄影机,冒险拍下了日寇的种种暴行。1953年,柯志仁的儿子柯约翰编著出版了《中国沿海的一个家庭》(China coast family)一书。该书第12章《福清日记》,引述了其母亲在战乱时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这些都是日寇侵略福清的血的见证。也许,柯志仁的所作所为还不足以与约翰·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时勇敢抗议并记录日寇暴行的壮举比肩,但他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应当值得福清人民的敬佩与感念。

柯志仁在福清工作生活了大半辈子,足迹遍及“三福之地”,对福清充满深情。他借助先进的摄影器材,通过独特的视角,让近百年前福清的乡土民俗、山川名胜得以昭显外界,也让今天的我们感受到新时代的福清巨变,犹如沧海化桑田。

092408yyt4ytc3vubezq4t.jpeg

(五)

柯志仁在福清传教、设学,主持建设了许多楼堂院所,其中如福清三中柯琳·约翰逊纪念堂,其经历115年风雨洗礼,风貌犹存,是目前福清各类学校唯一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他在福清、龙田、渔溪、平潭担任教区长期间,新建重修的教堂30余座,福华堂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座。该堂位于福清融城后埔街,始建于1884年,1910年由柯志仁与魏其兰等合力集资重建落成。重建后的福华堂为歌特式石木结构,面积8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0余人。现福华堂重建落成于2000年,南门楣上嵌砌着一块翠绿色磨光阴刻英文石匾,记载了早年建造年月及创始人。

柯志仁在龙田、福清和福州各有一处住宅。1904年建于龙田的教士屋,是柯志仁来融后建造的第一幢建筑物,也是他在福清的第一处工作和生活场所。柯志仁女儿穆瑞尔出生于龙田教士屋,并在这里度过她的童年时代。受父亲的影响,她一生深爱着这片养育过她的土地。她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后,立即回到中国,在福州仓前山的石厝教堂与毕理先生举行婚礼。1938年,毕理夫妇到福州英华中学执教,不久后为避战乱,跟随该校师生迁校到顺昌洋口,他们的长女毕乐华就出生在那里。在中国抗日战争灾难深重的环境里,他们与学校师生同甘共苦,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092408k0kwtx0r0k75fwwv.jpeg

在福清凤凰山西麓今福清一中和侨中的交界处,柯志仁在美国田纳西州一位实业家赞助下,当年也建有一处私宅,与融籍牧师陈正益的寓所相邻。柯志仁交游广泛,与福清各界人士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36年,他曾经在此度过60周岁生日,接受各阶层代表人士对他的祝福。1941年日寇侵占融城的5个月时间里,他的私宅屡遭日寇骚扰,一家人饱受战乱之苦。凤凰山麓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叠加着他的爱恨情愁。

柯志仁与其夫人玛丽·贝尔·科珀的婚礼,是1902年9月22日在福州鼓岭教堂举行的。婚后,柯夫人先后在福清培元书院和福州英华中学担任英文教师。20世纪初,福州鼓岭以清风、薄雾、柳杉闻名于世,吸引了许多外交官、传教士、学者、侨民前来修建避暑别墅。着迷于鼓岭鸟类研究和打虎安民的柯志仁,对这里也情有独钟。1912年,他在鼓岭宜夏村(今福州市晋安区宦溪镇宜夏村)建造了一座两层石木结构西式古堡别墅。大门入口的两棵古柳杉,从此见证着古堡的悠久历史。据毕乐华回忆,他们一家人每年夏天都在这里避暑消夏。对她们而言,福清和福州就是她们的故乡。后来,古堡别墅转让给曾任福清融美中学堂堂长、福州协和医院院长的美国传教士力亨利(1886-1976)。现为当地人郭氏所有,名为梅森古堡。

092408drhycdpclapat3or.jpeg

(六)

1944年,柯志仁和家人离开中国。在柯志仁的影响下,他们全家人仍然心系中国,情怀福建、福州、福清。

092409r0mpbj0qee68jxyq.png

1989年10月,柯志仁女儿穆瑞尔带着13岁的小孙女安格尼娅(二女玛丽琳的女儿)来华,希望小孙女能成为美中友好民间人士的接班人。穆瑞尔专程到访了福清三中,凭吊几十年间让她梦萦魂牵的出生地“北洋楼”。

2012年11月25日,毕乐华、玛丽琳姐妹应邀参加福清三中百廿校庆典礼并在大会上致辞。毕乐华特意身着红色礼服,用福州话秀出开场白,令在座的师生校友十分惊讶并异常亲切。她对福清三中这所培养出后来成为国家领导人、将军、中科院院士、知名学者等杰出人才的学校,表示崇高敬意并引为骄傲。她吟诵诗篇,为“三福之地”福清深情祝福—— the mountains and the hills shall break forth before you into singing, and all the trees of the field shall clap their hands(高山丘陵必在你们面前放声歌唱,漫山遍野的树木都为你们喝彩)。

2017年秋天,毕乐华以80高龄偕同家人重访福清三中,此后还第三次来闽参加“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鼓岭之友”座谈会等活动,捐赠文物和藏品,寻找故地与老友。“外公一生热爱中国和中国人民。如今,他的孙辈们也爱上了中国。”毕乐华说,“我们都无比怀念和热爱在这里度过的时光。我又‘转厝’(福清方言,即‘回家’)了!”

092409nexo1io09uf2xax5.png

2012年,习近平同志访美期间深情讲述“鼓岭故事”,感动了中美两国人民,也让鼓岭蜚声国际。近年来,“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鼓岭之友”座谈会等活动在鼓岭隆重举办,柯志仁建造的百年古堡更成为与会者聚焦之所。在梅森古堡的不远处,情景雕塑《柯志仁打虎》栩栩如生,仿佛在企盼着中美两国人民冲破迷雾,“坚决阻止‘灰犀牛’,妥善处理‘黑天鹅’,彻底搬掉‘拦路虎’。”

作者:王钦法,福建省福清第三中学原校长,文史学者。

参考文献:

[1] 罗伊·查普曼·安德鲁斯((Roy C. Andrews),《探路中国之秘境寻踪》(Camps and Trails in China),1918年。

[2] 哈里·罗素·考德威尔(Harry R. Caldwell),《蓝虎》(Blue Tiger),1925年。

[3] 约翰·考德威尔(John C. Caldwell),《中国沿海的一个家》(China coast family)。1953年。

[4] 林显芳,《福州美以美年会史》,1936年。

[5] 朱靖江,《打虎、传教、拍电影:柯志仁在福建的奇妙往事》,《读书》2023年第7期。

[6] 陈英杰,《狩猎与福音:柯志仁、蓝虎及美国自然史博物馆》,《汉学研究通讯》电子报第197期(2022年5月)

[7] 吴羚靖,《洋人、猎枪和地方生态——民国时期美国传教士柯志仁在福建狩猎活动评析》,《学术研究》,2016年第8期。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2)
半度微凉 | 来自福建
福清蓝虎确实神秘莫测,异乎寻常。
收起回复
2024-1-20 21:55 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24-1-19 19:07:00 来自手机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4-27 14:11 , Processed in 0.071717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