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9

[美食话题] 不是“南方小土豆”,而是“福建小地瓜”,我有证据!

 
大姐姐 发表于 2024-1-17 14:2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1631 4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小四果汤”“小鱼丸”“小扁肉”……
福建人出门在外,该给自己什么身份?
别吵了别吵了
“小地瓜”必须拥有姓名!
首先,地瓜干、地瓜稀饭、地瓜粉……
但凡你有福建省籍
谁不是从小吃到大?
不仅吃地瓜
讲话还要带着地瓜腔
福建人对地瓜的爱
简直就是与生俱来
情到深处不自知
难道它救过福建人的命?
你猜对了!

142433zqqqsqluqv0qqhzq.gif

图源:央视新闻

番薯,又名甘薯、地瓜等。明朝中后期,福州长乐人陈振龙率先将番薯引入福建并推广种植。远道而来的番薯成为缓解当时旱饥的“救命稻草”。此后,这一舶来品从福建走向全国,如今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甘薯是福建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

142433iinao7py8z76is7p.png
四百多年前的“福建严选”


与“胡”字辈、“西”字辈、“洋”字辈有所不同,番薯这类“番”字头的农产品,祖先大都来自遥远的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才沿着新航线走向世界各地。

番薯进入中国,可能不止一条路线。其中不能不提的,便是“中国甘薯之父”陈振龙冒险带回甘薯种苗的故事。
142434hm8imcjqzdmfcia7.png

陈振龙雕像 叶青卿/摄

明朝万历年间,福州长乐县青桥村人陈振龙,二十岁考中秀才,之后二十多年始终考不中举人,终于在45岁时弃儒经商,来到吕宋岛,也就是今天的菲律宾经商。
当时,番薯已传入西班牙人殖民下的吕宋岛。在吕宋,他第一次见到一种当时被称为“朱薯”的作物,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
他以敏锐的眼光认识到朱薯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联想到家乡“闽都隘山阨海,土瘠民贫,赐雨少愆,饥馑存至,偶遭歉岁,待食嗷嗷”,若把朱薯引种乡土,将是一件造福万民的大好事。
142433m3onw71mbv46t4yv.jpeg

图源:福州晚报

1593年,陈振龙不顾出口禁令,将薯藤绞入缆绳,冒险带回福建。

当时,闽中大旱,五谷少收。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便向巡抚金学曾报《献薯藤种法禀帖》,汇报父亲带回薯藤的经过及番薯的各种优点,建议推广种植以救荒。
金学曾让陈家先行试种,结果发现这一外来物种果真很快适应了中国的土地,当年就取得丰收。得知消息的金学曾大喜,到第二年传令整个福建种植番薯,不计其数的灾民因番薯的种植成功而获救。福建人民感念陈振龙携薯救灾之德,称他为“甘薯之父”。
142433f0ep3a1e1v181vpa.jpeg
福州市长乐区鹤上镇青桥村“陈振龙纪念亭” 图源:掌上长乐
此后,陈振龙的子孙代代“接力”,一家七代不仅积极致力于番薯的引种、推广,还将种薯技术传授亲戚朋友,把番薯推广到更多的地方。
由于世代经商,陈家人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番薯的种植地图也从闽中开始向江浙扩张,而后一路向北。18世纪60年代,河南、山东等地爆发饥荒,番薯再次“披挂上阵”,成为救灾的“大将军”,全国掀起“番薯热”。
1768年,陈振龙的五世孙陈世元将番薯引进经过和种植经验整编成《金薯传习录》一书,他也因“教种有效”而被清廷授予举人头衔,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因种植、推广农作物而获得举人头衔的人。
142433i3fbjalj6f83aclb.png

《金薯传习录》图源:中国青年报

番薯引入中国,改善了中国农作物的结构和食谱,成为中国旧时代度荒解饥的重要食物之一。据古籍记载,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

著名历史学家夏鼐在其所写的《略谈番薯和薯蓣》中总结
“我国的人口,在西汉末年便已接近六千万,到明代极盛时仍只有六千万有零,清初以战乱有所减少,但是到乾隆六年(即1741年),便达一万万四千余万,道光十五年便增至四万万以上。这样的人口激增,虽然与版图的扩大、田地的开辟,及赋税的改变都有关系,但是与明朝晚年输入原产于美洲的番薯和玉蜀黍,恐关系更大。”



清道光年间,福州人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纪念陈振龙与金学曾引种推广之功。如今,先薯亭依然矗立于福州市区乌山上,记录着这段历史。
142434y0immjc9daecjlwm.png

先薯亭 林跃佳/摄

福建的“地瓜宇宙”


从入门级的地瓜干、地瓜粥,到进化版的番薯丸、地瓜粉丝,再到闽菜必备的神来之笔——地瓜粉,蚵仔煎没它没法煎,面线糊少它不成糊……论起地瓜做法,福建真的可以绘就一个宏大的“地瓜宇宙”。
在番薯引入福建的四百多年间,福建人可算是把地瓜的吃法给研究透了,放眼全国,难有对手。
142434mcb3xjy1rsbe2vsr.jpeg
142434g8hclugz7r7grs2c.jpeg
142434j6jirvv6l9vjp5si.jpeg

从左到右依次为番薯丸、地瓜干、面线糊。

在番薯的做法上内卷到登峰造极的福建人,还致力于从根上解决——育种。早在20世纪50年代,福建便正式开展番薯育种研究。
1955年,安溪农民陈罗庚从番薯植株上获取数粒天然杂交种子,从中培育出了高产品种“新种花”。该品种曾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建的主栽品种。此后,省农科院等省内科研机构纷纷开展番薯育种研究。
当时的育种第一目标是高产,粮饲兼用型品种是主流。
20世纪80年代,福建广泛开展番薯“五改”,通过改品种、改扦插密度、改耕作制度、改施肥方式、改病虫害防治手段,实现了“亩产万斤薯”,成为全国番薯高产的典型。

142435hzlkslj0le8da2cs.jpeg

六鳌地瓜 图源:视觉漳州

世纪之交,人们逐渐从“要吃得饱”转向“要吃得好”,番薯地位也悄然发生改变——粮饲用途逐渐弱化,鲜食、加工等用途的占比越来越高,育种方向随之转变,从以兼用型品种为主,转向专用型品种百花齐放的时代。
目前,福建番薯产业已形成鲜食、淀粉加工、地瓜干加工三大类型,长乐番薯、六鳌地瓜、连城红心地瓜干等番薯品牌名声在外。

142435dtt4avjtotska7jx.jpeg

政和县铁山镇罗家地村,村民制作地瓜干。余长青/摄
不久前,“福建长乐番薯种植系统”还入选新一批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是广大农民在长期农耕实践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传统农业系统。
在长期实践中,长乐农民构建了果薯套种、薯蔬间作和轮作种植体系,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弥补了山地沙地不适合水稻种植的缺陷,保障了地区粮食安全。

142435m95rw5b5yhmyrmm7.jpeg

长乐番薯 图源:最美长乐

番薯的全新打开方式


除了从根上解决,福建人还研究起了地瓜藤——茎和叶,把番薯的全身都纳入了菜谱,爱得深沉,必须吃干榨净。
过去由于口感不佳,地瓜藤多用来给生猪加餐。也有农民掐尖做菜,但也只是少量尝鲜。

142435ux9qxc1ta9slsqxq.jpeg

图源:家在鼓楼
其实,地瓜叶是很好的维生素来源,还富含粗纤维、蛋白质以及生理碱性物质等物质,毕竟白白胖胖的家猪们最有话语权。那么,能不能取之长、避其短,选育出专门的菜用型番薯呢?
富有想象力的福建育种家,选育出了专门的菜用型番薯品种,也就是近年来市场走俏的地瓜叶。作为番薯家族中的“特长生”,地瓜叶摆脱了传统番薯藤的苦涩味,并且鲜嫩爽口,还富含维生素、粗纤维等元素。

142435ikqhhp43b6z3uyk2.jpeg

种植户手捧菜用甘薯苗 图源:福建日报
省农科院育种团队选育出的采用番薯 “福薯7-6”,是中国第一个通过国家级品种鉴定和省级审定的菜用型番薯,开创了我国番薯利用的新途径,也在绿叶蔬菜市场开辟了新赛道。
在它之后问世的“福菜薯18号”,则是断层式领先品种,烫煮后依旧翠绿,清香带甜味,入口滑腻。推广十余年后,其综合性状依然无竞品可超越。目前,“福菜薯18号”占据全国地瓜叶市场70%以上市场份额。

142436vsqh3ycplzqsfz7c.png

“福菜薯18号”长势喜人 图源:福建日报

不仅如此,福建在紫薯品种选育方面也颇有建树。近年来备受吃货们青睐的紫薯,花青素含量高,具有抗氧化等功效。福建育种家们选育的“福宁紫3号”“龙紫4号”“龙紫9号”“福薯317”,在紫薯市场上颇具号召力。

从一根藤到遍地生瓜

四百多年间

番薯扎根在了福建的土地

更扎进了福建人的生活

从饱腹的救命粮
到健康生活的必备粗粮
番薯也和我们一同
持续进化、持续向上
142435w66286fuzsuy86lf.png

来源:“闽人智慧”编辑部

部分内容综合自掌上长乐、观八闽、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


记者张辉

编辑:郭金铭

审核:雷光美 方婷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4)
改个名字太麻烦 | 来自广东
     
收起回复
2024-1-17 23:28 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24-1-17 19:38:49 来自手机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半度微凉 | 来自福建
看起来不错
收起回复
2024-1-21 18:13 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24-1-17 23:27:34 来自手机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4-28 10:36 , Processed in 0.068030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