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福清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Sun� | 来自福建
江阴孤岛变通途

严曦

江阴原是个海岛,向南楔入兴化湾西部,宽平均 3.54 公里,南北走向,成柳叶形,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水天一色的福清西南部。襟三湾(兴化、东港、西港三湾)控海峡。1971 年 1 月,在岛西北角筑堤为路接陆地渔溪后朋村,1978 年在岛东北隅筑堤至柯屿,柯屿又筑堤与陆地江镜的墨山相接。至此,岛北端连接在柯屿垦区,现只三面临海,成为半岛。
江阴原虽是一个交通十分闭塞的孤岛,但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江阴劳动人民为了繁衍生息,在辟山造林、围海垦田、贸易往来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水陆交通,特别是建国后的 45 年来,由於党和人民政府关心重视,水陆交通面貌发生了巨变,实现了江阴孤岛变通途的的愿望。
海上交通的发展

江阴海上交通历史悠久,相传历史上先后开辟海上木帆船主要渡道。共有十处:首先辟有白沙渡、又称青山渡、南崔渡、明宅渡,往航于渔溪朗官,山轡、下里之间。其次,辟有梁厝渡,又称下渚渡,往航于锦江(江口)、新厝双屿之间。接着辟有下垄渡,又叫鞋袜渡,往航于江镜南城、柯屿之间;辟有蒋水渡,后改莆头渡,往航于上迳、江镜南城之间。继而辟有岭下渡,又称虞龙渡,往航于渔溪后朋之间;辟有石渚渡,又叫石货头渡,往航于新厝东刘和渔溪下里之间。至宋间,辟有潘厝渡,又称仙法渡,往航于渔溪朗官之间。沙塘渡,又叫龟山渡,后改新港渡,往航于莆田锦江(江口)之间;辟有后陈垄渡、后改弯口渡,往航于小麦岛,上迳、三山、东瀚。明初,辟有梨港渡,往航于渔溪朗官,山轡。十处渡道的设立,密切了江阴与邻近乡镇的联系,对岛上人民的生产、生活、贸易往来、在历史上起了一定促进作用。当时岛上流传着一首民摇:“七条绿溪水潺潺,八屿浪花笑东风;九礁雄奇环海布,十处渡道八方通。”但由于当时海上运输工具落后(全靠木帆船摆渡),渡道建设简陋(江阴十条渡、条条要脱裤),海难不断发生,传说下渚渡三年“一劫”,岭下、莆头渡十二年一难,遇上风浪或超载,经常船翻人亡。如 1946 年端午节,下渚渡发生翻船,12 个乘客都葬身于海底。
建国后,随着江阴经济发展,填海造堤、垦区、码头建设,原有十处渡道发生了变化,先后废止的有白沙、梨港、岭下、石渚、弯口、下垄、莆头等渡道,改为轮渡的有:潘厝渡改为南渚轮渡,1964 年装置 64 匹马力轮船一艘,70 座位,往航于渔溪后朋、朗官之间,1970 年停航;新港轮渡,1980年装置 24 匹马力机帆船一艘,往航于莆田江口;下渚渡改为芝山轮渡,1983 年装置 12 匹马力机帆船一艘,往航于新厝双屿,1993 年停航。新增小麦轮渡,1992 年扩建石砌水运码头,装置 24 匹马力轮船一艘,往航于江阴、柯屿垦区。在改革与开放的双轮驱动下,随着三资企业的发展,江阴海上交通又展新姿,1985 年在江阴南、北部建起 2 个停泊 1000 吨位的码头:在南部、建成突堤式的壁头盐运中转码头,年运原盐 4 万多吨;在东北部,建成了融侨集装箱码头,经省政府口岸办批准,辟为国轮外运点,直接往航于香港等地。1994 年3 月,侨资企业大型水泥厂项目在江阴壁头落地,拟建码头配套工程,将千吨级的壁头盐运中转码头,扩建为停泊 3 万吨级的海运码头。这两个项目,已完成勘察、测量前期工程,今年 5 月份破土动工。纵观江阴海上交通,从简易的木帆船摆渡,到建立水运小轮渡,发展为对外开放的大型码头,这是江阴海运交通史上的一大飞跃。
陆上交通的巨变

江阴镇原是一个孤岛,周围有大小岛礁 124 个。建国前全岛 93 个自然村之间,只有崎岖的羊肠小路,虽建有65座长达406米的道路桥粱,但窄而简陋,到了六十年代初,只在原有的村间小路上,整修为自行车路和板车路,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为了改变这一交通落后面貌,江阴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重视下,计划在江阴西部与新厝隔海相望的过桥山填海造堤建路,但由于国家遇到暂时困难,已动工的工程,被迫下马。1970 年,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领导下,在江阴西北部的虞龙江填海造堤。整个工程,仅半年时间,投入自筹资金人民币 39 万元,投下义务工 35万工日,完成土石方 21 万元,建成长达 600 米底,宽 80 米、面宽 16.5 米、高 17 米的江阴大堤(又称岭下大堤),1983 年对大堤南坡砌石护坡 1.2万平方米,使大堤更加牢固。江阴大堤建成后,孤岛与大连相连,变成了半岛,对“电、水、车”三进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71 年 1 月大堤建成通车后,促进了岛内公路建设,随之兴建东西环岛公路 2 条,长达 40 公里;村道 7 条,长达 22.9 公里,除小麦岛外,全镇 21 个村委会实现通汽车。特别是 21 公里长的渔(溪)—江(阴)公路,于 1993 年经过全线拓宽, 坚石垫底,铺设沥青路面,更加平坦广宽,升格为三级公路。在实施沿海经济建设战略大起动的政策感召下,1994 年 3 月,紧接长达 1150 米(中有 2 座桥闸)过桥山大堤竣工和侨办大型水泥厂项目的落地的机遇,又筹备动工兴建新(厝)—江(阴)公路,全长达 12.5 公里,面宽 12.5 米,直通福厦公路新厝段,今年年底实现通车。渔江、新江这两条公路与福厦公路大动脉连接,对扩大开放、吸引外资、招商办厂,繁荣江阴经济,将会起着重大的作用。目前,全镇陆上交通欣欣向荣,600 多辆机动车辆来回穿梭,年运输量达 36 万吨,每天对开的大中型客车 13 辆,直通福州、福清、渔溪、龙高等地,孤岛变通途。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5 11:01:04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溪头侨村巡礼

方家章

汽车沿着江滨路向北疾驰,过了纪念碑公园,进入西圣路,拓宽后的公路,坦荡宽广,笔直延伸,北区的田野一马平川,田间郁郁葱葱。这一地带过去属冲积层构成的丘陵山地,建国以来,阳下人民治山治水战胜自然,沧海桑田,旧貌新颜。而今推行农业综合开发,农林牧付渔同步并举,西侧平原的稻田、麦区、果园、苗圃错落展开,一望无际。五月的田间,禾苗茁壮,迎风起浪,公路两旁的高层楼房,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车经圣利桥,迎面而来的是几庄大楼,拔地而起,绿树成荫,一组环境优美的建筑群呈现在眼前。几年前这里还是山丘坡地乱石叠累的地方,如今五、六座大楼沿溪而立,在阳光映照下熠熠生辉。花圃水池道路绿篱交错其间,溪水畅流而过,山光水色,心旷神怡。楼群西侧一条阳下新街正在形成,热闹非凡。这就是阳下镇政府的所在地。一幅引人注目的“阳下人民欢迎海外侨胞前来投资办厂”的大型标语跨跃渡槽上方,光彩夺目。这说明阳下已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到来扬帆起航了,而阳下的溪头村则是第一艘巨轮扬帆出海,奔向五湖四海了。
阳下镇北依戴云山脉,与长乐闽候为界,南与城关接,西与音西对峙,境内三面群山屏立,面积 76 平方公里,人口 37475 人,阳下是著名侨乡,旅居海外侨胞有 1000 多户,近 10000 人,港澳台胞还有 1000 多人。被誉为东南沿海第一村的名闻遐迩的溪头村和洪宽工业村就在阳下镇。这几年,阳下镇、溪头村改革开放步伐很大,经济建设发展很快,工农业总产值与日俱增,基础设施逐年完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这一系列成就,与身在海外、心怀祖国的海外侨胞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侨贤、印尼著名企业家、德高望重的林文镜先生的爱国爱乡精神,及其全力关怀支持、帮助家乡建设的劳苦功高精神分不开的。文镜先生不仅自己全力以赴,而且积极带动海外三胞回乡投资办厂,促使了溪头高速度发展。这份功绩及其辛劳,家乡百万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而且满怀景仰之情,感谢林先生对家乡的经济建设、对乡梓的繁荣昌盛所做出一系列重大贡献。
阳下今昔对比,可谓天壤之别。翻开历史的旧一页,往日情景依稀可记。建国之前阳下是血吸虫重灾区,贫病交加,田园荒芜,严重的村庄十室九空。毛主席在《送瘟神》一诗中的“千村霹雳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诗句,就是对灾区苦难的描述。民国初年,阳下埔尾岭格村因血吸虫病肆虐,有的死亡,有的外逃,几乎成为无人村。头溪边村全村 133 人,因血吸虫病致残致死就有 85 人,还有 30 多人流浪他乡,这个仅有 21 户的小村,有14 户家破人亡。根据资料记载,公元 1920 年,全县受血吸虫病害严重摧残的有 99 个村,户数达 1200 多户,人数在 5000 人以上,田园荒芜几千亩,血吸虫为害之严重,真是触目惊心。解放后,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我县在渔溪成立血吸虫病防治所,全县设立领导小组,抽调干部一千多人,组成 150 个血防工作队,深入灾区,除虫治病开展防治工作,至此,灾区人民才脱离苦海,重振家园。
而今日的阳下镇,春光溶溶,溪水潺潺,当年血吸虫滋生繁殖的洛山溪和东田溪古渡头村交汇成为大北溪,而今整治一新,自北向南水清见底,注入龙江。充满活力的阳下镇,三中全会以来,迎来改革开放的大潮,步入经济腾飞的行列,农业生产、乡镇企业、基础设施林果畜牧,同步并起,成绩喜人。1993 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 48130.65 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289.85 万元,工业总产值 44840.8 万元,比 1991 年和 1992 年分别增长582%和 146%。乡镇企业比 92 年也增长 172%,实现税利 2327 万元。镇财政收入 827 万元,比 92 年增长 83%,全镇人均纯收入达 1708 元,比 92 年的1000 元增加 708 元。目前,三资企业 55 家,乡镇企业 1046 家,第三产业发展到 1018 个。农业与工业比翼双飞,1993 年,全镇粮豆总产量 20060 吨,比 92 年增 165 吨。93 年种植果树 400 亩,疏菜 3500 亩,至此,果树总面积可达 15600 亩,年总产量 1.2 万吨,可创产值 1250 万元。阳下属丘陵地带,宜于林果,几年来种值了相当数量的松、杉、竹、木、麻黄、茶叶等品种。畜牧水产也有相应发展,该镇是我市瘦肉型商品猪主要生产基地,大量供应省内外各地。鳗鱼年产量也达 210 吨,可创产值 1890 万元。为了改善投资环境,基础设施也急起直追,去年投资 500 多万元,建成占坝水厂一座,以满足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的需求。农田基本建设更为重视,去冬今春共投资金 48 万元,投入工日二十多万,用以实施 17 项农田水利基本建议,可增加灌溉面积 1300 亩。确保旱涝保收。阳下镇在物质文明建设飞跃之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双管齐下,同步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富有成效。现有中学 3所,职业培训中心 1 所,小学 18 所,幼儿班 26 班,在校学生达 5351 人。其中洪宽中小学,无论设备、师资、管理、教学质量都有明显进展和提高。医卫保健事业也不落后,洪宽医院在乡镇之中也是一家屈指可数设备完善的地段医院。物质精神文明同步建设两翼并进,锦上添花给阳下镇带来了更为美好的发展前景。
阳下镇有它自己的优势,今后经济建设的步伐必将更大更快。他们凭借闽江金三角经济圈的幅射,依托国家级融侨开发区的效应,充分发挥侨乡优势,以侨引侨,以侨引台,逐步形成加速发展的网络。他们提出的雄伟规划,确是鼓舞人心。1994 年工农业总产值计划在 93 年 4.8 亿的基础上,力争达到 10 亿元,粮豆总产要达到 20080 吨,镇财政收入 900 万元,人均纯收入 2000 元,其它各项事业也要有长足进展,他们决心把阳下镇的经济建设,事业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
进入阳下镇,极目四望,到处都是一派新景象。拓宽后的西圣路继续向北延伸,从车窗里远望见到一簇族楼房,高低错落拔地而起,气宇轩然,蔚为壮观,象是一片中小城镇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饮誉海内外的阳下镇的一颗璀灿明珠——溪头村。也是众重所归的印尼著名企业家侨贤林文镜先生创建的洪宽工业村的所在地。在四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几十座大楼鳞次梯比,掩映在大片的草坪与绿树之中,其间有厂房、宿舍、办公大楼、学校、医院、电影院和商场。每座厂房的规模都十分宏雄宽敞。50 多公里长,20 多米宽的公路网纵横交错,投资数百万元穿山而过的排污隧洞正在紧张施工,村内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正趋完善。溪头全村 510 户,人口1815人,土地总面积共2550亩,山地占四分之一左右。全村四面环溪,水源丰富,交通便利,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村建规划十分完善,土地应用有统一的计划和整体安排。按功能划出区域,所以布局合理,井然有序。全村协调一致,布列和谐,(给侨乡增添了繁荣温馨、绚丽多姿的色彩。
溪头村这几年也是步履如飞,发展迅猛。93 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3800万,粮食总产量为 6000 担,全村付业生产收入达 300 万元。村直接创办的企业有十多家,规模较大的有洪宽造纸厂、纸盒厂、环保设备厂等,共投入资金一千多万元,每年利润可达 80-100 万元。溪头的农业生产在稳定之中又有发展,并向农业综合开发的方向迈进。这里地属丘陵地带,宜于农林果牧,他们因地制宜,利用山坡、河边、大力发展林果,达到治山治水,改造生志环境,增加群众收入的目的。80 年以来,先后投入用于造林绿化、优化环境的资金达 400 多万元。大量种植湿地松、高档齐、杉木和马尾松,面积达 550 亩,还有灌木16000 株,藤木8000 株,绿篱 15000 多米,草地 30000多平方米,花卉 50000 多盆。几年来,用于改造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共有600 多万元,以实现高层次生态园林化标准。他们主张,植物造景不仅是改造环境,更重要的是创造环境,然后结合生态园林化环保进行综合治理,就样就能为外商投资创造更好条件,使溪头村更具有改革开放的吸引力。目前,全村山地绿化程度达 100%,村庄和工业区已绿化 50%。进入溪头,村前庄后,绿篱成带,绿草成茵,山青水秀,百树争荣,优美的环境使人流连忘返。
1980 年前后,在侨胞的关怀下,溪头成立了“洪宽基金会”,基金增殖部分 50%用来扩大再生产,25%分配给群众,25%用于发展公益事业。几年来,该村干群目标一致,艰苦创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基金会资金不断增殖,仅机砖厂和拖拉机站两个企业就获得近 100 万元,应用这笔资金办起了华侨宾馆和华侨医院,全村还铺设了水泥路。在建造溪头礼堂时,他们精打细算,苦心经营,组织劳力上山开石,仅这一项就节约资金 6 万元。又如平整溪滩填土造田,共需资金 44 万元,结果填土种果220 亩,只用资金 22 万元,节约百分之五十。“洪宽基金会”林文炎书记,林恩荣主任说得好:“侨胞的资金也是来之不易,他们有心报效祖国,关怀家乡,我们不应该辜负侨胞的一片热心,我们建设家乡要竭尽全力,要有艰苦奋斗精神,海内外共同努力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这段话意义明确、作用很大、感人至深。侨乡溪头村以“洪宽基金会”形式,发挥基金作用,立足本地资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践证明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这是农村发展经济促进生产的可取途径,值得效仿和推广。
闻名省内外被称为村庄里的都市的洪宽工业村就在这里,她为溪头村增添了耀眼夺目的光辉,工业村是爱乡恋土的侨贤林文镜先生苦心经营的结晶。车从玉屏山侧向北驰去,一幅引人注目标写着“洪宽工业村”的大型广告牌,在距离一里多远的地方就进入我们视野。接着,几条宽广的大路,一簇簇楼房连绵不断,两排高大的棕树迎面飞来,我们进入了十分熟悉但又颇感陌生的工业村,因为她每天似乎都在变化,都在发展,慕名而来参观访问的各地宾客络绎不绝,有中央省市领导,有外国友人和海外侨胞,国内各部门以及各界企业家,有的来自云贵边陲,有的来自内地四川,有的来自遥远的北方,有的来自毗邻的江淅。每年约有二百来批,人数当近万人左右。十年间这里接待的各地宾客不下十万人。今年八月,工业村大喜临门,江泽民总书记莅临工业村视察,万众欢腾,山欢水笑,山村迎来了盛大的节日。如今,工业村上下干群正同策共力,贯彻和落实江总书记的各项指示,不辜负总书记的一番期望和教诲。
来这里参观访问的宾客,无不惊讶不已,一个偏僻的村庄,在短短的十年间,能有这样的大规模、全方位、高速度、现代化的发展,成为轻工业生产的基地,成为两个文明并举、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地区,使人钦佩之极。不少人说,溪头村不久将来,将成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范村,这也是完全可能的。
溪头的洪宽工业村是综合性轻工业出口加工区,第一期开发面积为二平方公里,第二期开发面积增至八平方公里。工业村以溪头为中心,跨玉岭、仕边、新局、阳下、下亭、下坝等村,是东南沿海较大规模的工业区之一。
至94年六月已开发面积达五平方公里,引进外资企业33家,总投资近二亿美元。目前已投产近 20 家,工人 8000 多人,93 年总产值 3 亿元,94年预计可达 8 亿元,加工区行业门类较为齐全,有纺织、染织、雨衣、皮革、包装、五金、建材、鞋业、泡棉、塑料成品等 20 项。
洪宽工业村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975-1984 年,林先生通过捐助形式,创办一部分文卫教育等福利事业,如溪头医院、洪宽中小学、电影院以及安装全村照明设备等项;第二阶段 1984 年至 1989 年,通过建立洪宽基金会,发展村办工业,开发果林业,如开办机砖厂、拖拉机运输站、锯木厂等,同时对农业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河滩、山坡、丘陵地带造林造果,300 亩的成片果园就在这时期建成。造林造果既可绿化环境,又化增加群众收入,全村的福利事业也同时起步了;第三阶段 1989 年至今,创办洪宽工业村开发有限公司,成片开发,大规模引|进外资,有计划安排用地,实行边招商、边基建、边投产、边创汇办法,发展速度很快,至 90 年底工业村已初具规模,91 年秋进入招商引进投资办厂的高潮时期,92、93 年进展就更快了,每一、二年就上一个新台阶。
特别是今年三月,为纪念洪宽工业村创建四周年而举行的一系列庆典活动,盛况更是空前,同时间举行竣工投产和奠基开工的厂家就有 21 家,东南亚各地前来参加庆典和招商活动的企业家约有 200 多人。在历时三天的洽谈会上,又有 16 个项目签定了协议书,其中有纺织、钢铁、电子、建材、印染、制衣、塑料等产品门类。投资总额为 2.2 亿美元。最近日本、韩国等地企业家还决定在洪宽工业区筹建一个占地 2 平方公里的鞋城以及台湾客商筹建的纺织城,家具城等大项目。林先生立意在洪宽工业村内创办 50 家企业,职工人数将达 5 万人,年工业产值可达 10 亿元。工业村的发展前景鼓舞人心。今后的洪宽工业村,不仅厂家、投资金额将逐年增加,工业总产值也将年年递增,而且将成为以出口创汇为主的综合性轻工业加工基地,所以工业区的明天将比今天更加灿烂辉煌。
这里的不少三资企业,如同工业区的蓬勃发展一样,逐年都在壮大,资金、设备、效益与日具增。如第一家来洪宽办厂的是台湾宏茂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最初从租贷仓库起步,而今占地 1.3 万平方米的厂区内已盖起 3座大型车间及两幢职工宿舍。去年,该公司总产值达 600 万美元,公司总经理马先生说:“当初来这里投资办厂把握不大,但被林先生造福社会服务民众热爱乡梓的精神所感动,使我完全相信林先生的话可信,如今事业已经完全证明了这一点。”景新鞋业有限公司也是青云直上,不断发展的。这家年产值达5000万美元的大厂,从厂房动工到投产,只花8个月时间,创造了惊人的“福清速度”。目前这家公司又在工业村筹建第四家分公司,年产值可超 1 亿美元。
为了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家前来投资办厂,必须大力加强基础建设,使短期内各项基础设施成龙配套,跟上企业发展的需求。现阶段洪宽工业村内的基础设施也是由林先生投资集资兴建的,阳下镇、溪头村也投入大量资金,解决水、电、路、通讯、服务等项问题。按计划今明的年内投建水泥干道 13 条,总长 25 公里,目前已建成一条 5 公里宽广的主干道。全村已建成桥梁 13 座,总长 523 米。供水系统也日臻完善,已建水塔 3 座,深水井 70。市政府为解决工业区生产用水难,拨出专款于九三年初在阳下地区建成日供水 1 万吨的占坝水厂,并已投入使用。第二期供水工程拟与闽江调水工程结合,建成规模更大的日可供水 10 万吨的大型水厂,供应大规模生产之用。供电能力已有明显增强,目前已建成 1万伏双杆双回路的输电线路一条,容量达 10000 千瓦。今年已列入计划建设 11 万伏高压变电站二座,供电能力可达 50000 千瓦。这几项工程相继完成后,可充分供应工业区的生产用电之需求。通讯事业发展更快,工业村内已装有程控电话线路 120 对和载波通讯一套,目前正筹建洪宽工业村邮电局,再安装程控电话 3000 台。排水工程也已经建成,工业村的生产生活污水处理后,排入下水道,再经二次生化处理,经过 3.5 公里长的污水隧洞排入龙江下游入海。基础设施的日益增强,将给引进外资带来广阔的前景,也为当前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设施也紧随而上,这也是改善投资环境重要的一环。洪宽工业村早已把这项工作列入计划范围并着手实施:
一、为照顾厂家需求,工业村拟筹建若干套标准厂房,这样可加速投产速度,签约之后即可进入现成厂房开工生产。目前已建成一栋 13440 平方米,正在投建一栋 14183 平方米,还在筹建的几栋不久之后也可开工。
二、工厂日益发展,职工队伍不断扩大,宿舍的用量与日俱增。现已建成宿舍 10 座,总面积为 35000 平方米,可容纳职工 5000 多人。计划再建宿舍 20 座,可容纳职工 1 万人。同时开发洪宽山庄,配备活动场所,活跃文化生活。
三、商业中心、商场、小商品市场已经建成,这对活跃商品方便职工繁荣市场将起很大作用。小商品市场面积达 3800 平方米,已开办各类商店和门市部。工业区办公用的写字楼也于今年初夏落成,十分宏伟壮观,可供海内外企业家办公之用。
四、文化娱乐中心已初具规模。已建公园一处,拟再建四处,1100 座位的电影院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两个高尔夫乡村具乐部也在筹建之中。全村广播已经联网,群众性的文娱活动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五、教育医卫事业发展也很快。洪宽中小学这几年先后扩建了教学大楼、办公楼、实验室、宿舍等设施、师资、实验仪器、办学经费、学校管理逐年在增多增强。办学质量和教育效益有明显提高。洪宽中学为适应工业生产和企业管理的需要,还办了工业村就业培训中心,为当地厂家培养各类人才。洪宽医院规模较大,建筑面积达 3741 平方米,床位 100,设备也较齐全,不少当地厂家正与医院签订长期医疗合同,为广大职工服务。
洪宽工业村已走过 15 年的光辉历程,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5 年来,工业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小农经济到大工业生产,从寂静偏僻的小村庄,到海内外负有盛名的综合性工业区,其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当年这里是丘陵山地地带,而今,楼宇成群,烟囱林立,往来车辆,川流不息,前来参观的海内外宾客,接踵而来,应接不暇,抚今思昔,感慨万千。是什么力量推动这古老的山村展翅飞翔?是什么凝聚力吸引海内外各界人士来这里投资办厂?答案也很简单,首先是九十年代汹涌澎湃的改革开放大潮的推波助澜;是南巡讲话一言九鼎,震撼了大地,吹起了进军的号角;是中央的英明政策的灿烂光芒,照耀着前进的航向;是各级党委的一系列正确决策及其实施的步骤;同时,与我市领导的开明与远见,在改革开放中敢于解放思想,加快发展,放手外引内联,并按国际惯例运作等一系列决策是分不开的。而更使人难忘的却是爱国爱乡的海内外侨胞,他们身在海外,心怀祖国,时刻关心着祖国的盛衰和乡梓的兴废,他们爱国爱乡的精神和眷土恋乡的感情,使人无限钦佩。特别是众望所归的侨领林文镜先生,可谓废寐忘食,呕心沥血,不顾辛劳,往返奔波,为了祖国的富强和家乡的繁劳,他倾注了许多精力,投入了许多资金,带动了许多侨胞,创办了许多工厂,建立了许多业迹。家乡人民不会忘记他的功绩,并将在福清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历史画卷中写上光辉灿烂的一章。
溪头侨乡今昔对比真有天壤之别,但他们并不满足于今天,而是信心满怀迎明天。目前生产和建设的形势,一日千里。洪宽工业村至今年十月又新批三资企业 10 家,1-10 月份共创产值 3 亿元,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总投资 3041 万美元。在今年十月福州国际招商月活动员中,阳下又开辟了工业小区,举办了招商会,会议期间共签订协议 40 多家投资总额达二亿多元。投资领域拓宽到农、工、商、贸等体系。现估料,在新的一年里,他们将向更高的目标挺进。
在夕阳的余辉中,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溪头村,回头望去,山村沐浴在绚丽的彩霞之中,高楼大厦在阳光的映照下,光芒四溢,异彩纷呈,整个工业村象是镀上一层五彩滨纷的斑斓色泽,显得格外温馨和睦繁荣昌盛。傍晚五时,我们回到了县城。虽然离开了侨村,但那一派欣欣向荣的工业区景象,仍然留存在我的记忆深处,经久难于忘却。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5 10:56:43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5-15 14:07 , Processed in 0.057146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