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福清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Sun� | 来自福建
现存融籍先贤著作知见录刘福铸


福清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誉,历史上科甲鼎盛,著作浩多。只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些著作佚多存少,现存古籍已不及总数十之一二矣。《福清县志》虽曾著录书目,但所录今不存者多,而虽未见录却有存本者及存本与著录不符者亦不乏其例。今笔者汇辑所知见之现存融人著作目录 70 多种。收录范围为清末以前旧籍兼及个别以地方史科为内容之新编。每书均作简明提要。孤本、善本并录收藏者。凡收入丛书者,收藏单位可参阅《中国丛书综录》。此篇书目,必尚多遗漏,望关心乡邦文献之各方贤达,拾遗补苴,俾臻完善。
1 麟角集 1 卷唐·王撰,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又收入《丛书集成初编·文学类》及《知不足斋丛书》第十集。字辅之,邑之龙山人,咸通三年(862)进士,官至水部郎中。是书收程式律赋 45 篇,附录其八代孙宋·王所搜集的省试持 21 首。按集中佳作,又多被收入《文苑英华》一书。
2 昼锦集 1 卷唐·翁承赞撰,此集末附有本传及莆人黄滔送承赞诗等数首。《唐诗百家全集》收此书名《翁拾遗诗集》1 卷,《全唐诗》作《翁承赞诗》1 卷。承赞字文尧,新厝漆林人,乾宁三年(896)进士,擢宏词科,官京兆府参军。天佑初及开平间曾两次回闽为闽王册封。后闽王赐其乡名文秀乡,里名光贤里,庄名昼锦庄,翁氏集名本此。
3 翁拾遗诗集林宽诗集 1 册唐·翁承赞、唐·林宽撰。席氏刊本,此集为翁、林二人合刊诗集。宽为侯官人,唐末进士,任谏官。
4 二翁诗集 2 卷唐·翁承赞、明·翁万达撰。此书又名《唐明二翁诗集》。上卷为翁承赞《昼锦堂诗》,比《翁拾遗诗集》多 20 首。下卷为翁万达《稽愆诗》。万达字仁夫,揭阳人,嘉靖丙戌(1526)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5 西塘集 10 卷宋·郑侠撰。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是书原 20 卷,明万历间叶向高删汰后名《西塘先生文集》10 卷,今北京大学图书馆存明刊本四册。侠字介夫,号一拂,城内西塘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以上《流民图》废王安石新法而闻名于世两贬英州,徽宗朝归里。
6 西塘诗抄 1 卷宋·郑侠撰。收入《宋诗抄》初集(1988 年重印)。
7 西塘集补抄 1 卷宋·郑侠撰。收入《宋诗抄补》,有 1988 年重印本。
8 王著作集 8 卷宋·王撰,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又收入《宋人集·丁编》,书名作《宋著作王先生文集》8 卷。字信伯,幼出继其伯父,迁居平江。绍兴初赐进士出身,授秘书省正字,迁著作郎。为秦桧所嫉,讲学吴中。卒祀乡贤祠。
9 网山集8 卷宋·林亦之撰,刘克庄、林希逸各有序,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又收入《四库全书珍本初集·集部·别集类。此书《两宋名贤小集》本作 3 卷,《宋百家诗存》作《网山月渔集》1 卷。此集诗 2卷,文 6 卷。亦之字学可,号月渔,海口网厝人,为宋理学家莆田林光朝的高足,景定间官赠迪功郎。
10 翁诗集 2 卷宋·敖陶孙撰,收入《南宋群贤小集》、《两宋名贤小集》等丛书。陶孙字器之,号庵、翁,融城人,庆元五年(1199)进士,官至温陵通判。
11 敖器之诗话 1 卷宋·敖陶孙撰,收入《丛书集成初编·文学类》,又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年版《说郛三种》第七册八十一。
12 乐轩集 8 卷宋·陈藻撰,宋林希逸编,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藻字元洁,号乐轩,生于长乐,故号乐轩、寓居福清海口横塘,授徒为业。为林亦之高弟,林希逸业师。
13 心游摘稿 1 卷宋·刘翼撰,收入《南宋名贤小集》、《两宋名贤小集》等丛书。翼字躔父,邑之福唐里人,与林希逸同事于理学家陈藻。集刘克庄、林希逸多唱和之作。
14 竹溪斋十一稿续集 30 卷宋·林希逸撰,门人福清林式之编,福清林同作序。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宋史·艺文志》载希逸有《前集》60 卷,久佚不存。希逸字肃翁,号竹溪,又号斋,邑之渔溪苏田人,端平二年(1235)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为南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15 竹溪十一稿诗选 1 卷宋·林希逸撰,收入《南宋群贤小集》《南宋群贤六十家小集》等丛书,又收入《宋百家诗存》卷 16,名《竹溪诗集》1卷,均系希逸诗选集。16 庄子口义 10 卷宋·林希逸撰,收入《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此书又称《斋庄子口义》,收入《斋三子口义》。“三子”指老子、列子、庄子。《三子口义》有明福清施观民合刻本传世。
17 南华真经口义 32 卷宋·林希逸撰,收入《道藏·洞神部·玉诀类》,明正统刊本,近年重印,又收入《道藏举要》第二类。按《南华真经》即《庄子》。18 道德真经口义 4 卷宋·林希逸撰,收入《道藏·洞神部·玉诀类》,明正统刊本,近年重印,又收入《道藏举要》第三类。按《道德真经》即《老子》。
19 斋老子口义 2 卷宋·林希逸撰收入《斋三子口义》合刻本。
20 冲虚至德真经斋口义 8 卷宋·林希逸撰,收入《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又收入《道藏举要》第三类。按《冲虚至德真经》即《列子》。
21 斋列子口义 8 卷宋·林希逸撰,收入《斋三子口义》。
22 斋考工记解 2 卷宋·林希逸撰,收入《四库全书·经部·礼类》。四库提要云:“希逸以三礼图之有关于记者,采摭附入,亦颇便省览,故读《周礼》者,至今犹传其书焉。”
23 周易经传集解 16 卷宋·林栗撰,收入《四库全书·经部·易类》,又收入《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经部·易类》。栗字黄中,一字宽夫,融城人,绍兴十二年(1142)进士,官至兵部侍郎,卒谥简肃,事迹具见《宋史》本传。
24 西汉诏令 12 卷宋·林辑,此辑与宋·楼辑《东汉诏令》11 卷共 23卷合成《两汉诏令》一书,收入《四库全书·史部·诏令奏议类》。林字祖德,邑之西溪人,为嘉佑进士林旦之子,绍圣四年(1097)中进十,教授常州、扬州等,官至河北西路提举学事、开封府左司录等。
25 孙少逸传 1 篇宋·林希撰,收入吴曾祺编《旧小说》合订本第二册丁集。希字子中,邑之西溪人,林旦之兄、嘉佑二年(1056)进士,官资政殿学十、中书舍人等。希另有《林氏野史》一书,已佚。
26 野客丛书 30 卷宋·王懋撰,此书末附《野老记闻》1 卷,乃懋父所撰。是书收入《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又收入《丛书集成初编·总类》,又收入 1983 年广陵古籍刻印社之《笔记小说大观》第九册。是书《宝颜堂秘笈》、《唐宋丛书》、《稗海》等作 12 卷,改名《野客丛谈》。懋字勉夫,原籍福清,徙居江苏平江,隐居奉母,杜门著述。
27 孝诗 1 卷宋·林同撰,刘克庄序,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又收入《南宋群贤小集》,作《林同孝诗》1 卷。同字子真,号小孤山人,邑之石塘人,隐士林公遇之子,与弟林合均有隐操,元兵陷福州,不屈死,事迹具县志。
28 枯崖漫录 3 卷宋·释圆悟撰,书名又称《枯崖和尚漫录》,收入《续藏经》第 148 册,是书有高僧虎丘绍隆序,又有邑人林希逸题后记。书中收有与福清少林有关的邑之隐士林公遇、邑之高僧铁鞭韶等人的禅迹。圆悟,号枯崖,福清人,为南宋高僧侯官人佛智广闻的弟子。
29 鸣盛集 4 卷明·林鸿撰,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又收入《闽中十子诗集》,作《林膳部诗》5 卷,又收入《盛明百家诗前编》,作《林员外集》1 卷。《列朝诗集》收《林鸿诗》,录 108 首。鸿字子羽,城内横街人,洪武初以人才荐授将乐儒学训导,后官礼部精膳司员外郎。年未四十,自免归,致力作诗,为“闽中十才子”之冠。
30 林鸿诗 5 卷明·林鸿撰,与陈亮、高、王恭、唐泰、郑定、王、王褒、周玄、黄玄等人诗合编为《闽中十子诗》30 卷,收入《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
31 史参二册明·林鸿撰,为通代史论,福州斋抄本,福建省图书馆有藏本。
32 闽林大宗世谱 1 册明·林鸣盛撰,此书为福建林氏宗谱。鸣乙当即林鸿。福建省图书馆藏康熙刊本。
33 海岳山房存稿 26 卷明·郭造卿撰,是书收诗 5 卷、文 15 卷、别稿5 卷、附录 1 卷。明万历三十五年(1556)刊本 17 册,北京图书馆有藏本。造卿字建初,号海岳,化南里人,万历丁丑(1577)贡元,曾游学吴越,后从维扬顾养谦都御使巡抚蓟辽,为筹划海漕策,拯活辽人十余万。
34 林初文集 1 册明·林章撰,福建师大图书馆藏明末刊本。《诗慰初集》收《林孝廉集选》1 卷,又《列朝诗集》丁集收《林章诗》计 22 首。章字初文,原名春元,七岁能诗,万历元年(1573)举人,后上书言兵事,瘐死于狱,其事迹具《福清县志·文苑传》。
35 叶向高全集 57 册明·叶向高撰,明刊本,邑人俞达珠先生藏复印本。向高,号台山,晚号福庐山人,化南里后叶村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内阁首辅。36 苍霞草 8 卷明·叶向高撰,此集为选集,福建师大图书馆藏手写本。又据邵懿辰等《增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著录,叶又有《苍霞集》118卷,未见传本。
37 苍霞余草 40 卷明·叶向高撰,福建师大图书馆藏残本。又据邵懿辰等《增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称又有明刊本《苍霞续草》22 卷、《苍霞余草》14 卷,二种均未见传本。
38 玉堂纲鉴 72 卷明·叶向高撰,闽县李京订义、建阳刘朝箴精校,明建阳刊本 20 册,福建师大图书馆有藏本。“玉堂”旧为翰林院的美称,可知是书为向高官翰林时所作。书分位系、岁年、名号、即位、改元、遵立、崩葬、篡贼、废徙、祭祀、行幸、恩泽、朝会、封释、征伐、罪免、废黜、人事、灾祥等 19 目。
39 新刻翰林评选注释程策会要 5 卷明·李廷机选,明·叶向高注,此书为程式策汇集,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刊本 4 册。廷机系晋江人。
40 叶太史参补古今大方诗经大成 15 卷明·叶向高撰,张以诚校,此书附《纲领》1 卷、《诗图》1 卷,为研究《诗经》之作。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刊本 6 册。以诚为松江华亭人。
41 四夷考 8 卷明·叶向高撰,此书为地理考证类著作,收入《国学文库》第 13 编,又收入《宝颜堂秘笈续集》。
42 郑介公祠录 2 册明·叶向高撰,焦辑,此书首有《郑介公传》、谥议,后有祠呈、告示、各家汇记等篇什。郑介公即宋邑人郑侠。福建师大图书馆藏清乾隆重刊本 2 册。为江宁人。
43 蘧编 20 卷明·叶向高撰,此书为叶自编年谱,书名取“蘧伯玉五十知非”之意。年谱始嘉靖三十八年(1559)一岁,终天启七年(1627)六十九岁。前 18 卷为叶向高自撰,后 2 卷为其孙叶益荪所续。邑人俞达珠先生藏复印本。
44 居易堂诗集 1 册明·林撰,是书不分卷,福建省图书馆藏清刊本。字子野,号耻斋,邑之磁窑人,寓福州。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授海宁知县。南明隆武帝召为御史。顺治四年在福清率乡兵与林汝翥合兵攻城,殁于阵,年 42。
45 梅庄遗草 6 卷明·翁白撰,此书收入《浦城遗书》。白字未青,号梅庄,明末福清布衣,隐居不仕,工于诗。
46 明何璧校本北西厢记 2 卷元。王实甫原编、明何璧校订。1961 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本二册,书末附唐元稹《会真记》及赵景琛跋。璧字玉长,自号渤海客,邑之龙田人,尝亡命苦读于清流。后依曹学、林古度于南京,以诗得邑令张涛赏识。
47 何璧诗不分卷明·陈懋学撰,附《引用诸书源流》1 卷。北京图书馆藏有明万历刊本 40 册。此书为类书,分类隶事,凡天部 3 卷、地部 8 卷、人部 14 卷、事部 4 卷、物部 3 卷。懋学字希颜,一作希贤,万历十年(1582)举人,官兵马司指挥。
48 事言要云 30 卷,明·何璧撰,收入《列朝诗集》集第十,录诗十首。
49 瑞岩山志 4 卷明·欧应昌撰,福建省图书馆藏有据明刻传抄本 2 册,邑人俞达珠先生藏复印本。瑞岩山在海口镇,为邑内著名风景区。应昌字世叔,号莲汀居士,邑之万安人,明末监生,为叶向高的好友。
50 五灯严统 25 卷明·释通容撰,收入《续藏经》第 139 册。是书撰于清顺治七年(1650),首有名人序五篇,末有隐元禅师跋并赞。此书为禅宗谱系类著作,所记世次,上始七佛,下至南岳下第 34 世及青原下第。36 世。通容号费隐,俗姓何,名懋制,邑之江阴松岗人,14 岁出家,得法于密云圆悟禅师,为临济宗第 31 代法孙,隐元隆琦之师,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69。据载通容曾参加纂修黄檗山志,又有佛学著作多种,未见传本。
51 五灯严统解惑篇 1 卷明·释通容撰,收入《续藏经》第 139 册。是书约撰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作者说明写作此书缘起云,《五灯严统》刻行后,“洞(曹洞宗)下有三宜公及远门辈,各著书刊布,一谓《明宗正讹》,一谓《摘欺说》,一谓《辟谬说》,以共攻同抗,阻抑此书使勿行。”因此,本书是为阐发《五灯严统》,反驳曹洞宗僧人质难而作的。
52 隐元禅师语录 10 卷明·释隐元撰,刊于日本。隐元名隆琦,俗姓林,邑之上迳东林村人,出家于渔溪黄襞寺,于顺治十一年(1654)东渡日本,创日本黄檗寺及佛教黄檗宗。据梵辉《福建名山大寺丛谈》载,隐元在日本尚刊有《黄檗和尚全录》、《扶桑语录》、《云涛集》、《大和集》、《松隐集》、《松隐老人随录》、《普照国师广录》等著作 40 多部 150 余卷,均为其弟子记录编纂。
53 福清县志续略 18 卷明·释如一撰,清康熙丁未年(1667)刊。此书原藏日本国会图书馆,1992 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将此书与明《仙游县志》、明《海澄县志》、明《尤溪县志》影印合订一册。唯此书作嘉靖刊本误,按书中记有康熙元年(1662)隐元东渡事,可知为清刊本。如一字即非,号广寿子,福清人,俗姓林,顺治十三年(1657)东渡日本。此书系据县志未刻稿在日本增纂而成,18 卷中,今有目而阙文者凡 8 卷。
54 福庐灵岩志 3 卷明·佚名撰,民国董荣光据明刊本重刻一册,福建省图书馆有藏本。福庐、灵岩二山前后相连,在龙田镇境内。福庐山原名郭庐山,明叶向高开辟并改今名。灵岩山为万历间邑进土施兆昂开辟今二山景观多毁坏不存。
55 南窗草存 6 卷明·薛熔撰,福建省图书馆藏有清康熙刊本。熔字子燮,一字依南,邑之化南里人,明崇祯贡生,明亡不仕,授徒自给,雅好著述。事具《福清县志·文苑传》。
56 白湖诗草 6 卷明·何御撰,福建省图书馆藏有光绪校补重刊本 2 册。《列朝诗集》丁集第三录有《何御诗》五首。御字范之,号蓝川,邑之下隅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历官廉州知府、两淮盐运使等。
57 黄檗山志 8 卷明。释隐元原纂,清·释性幽续修,道光四年(1824)纂修。福建师大图书馆藏传抄本 2 册。性幽,号独往子,黄檗寺住持僧。
58 黄檗山寺志 8 卷明·释隐元原本,清·释性幽等续修,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本 2 册。1989 年,福建省地图出版社出版标点铅印本一册。
59 林茂之诗选 2 卷清·林古度撰,福建师大图书馆藏有清康熙刊本一册。古度字茂之,号那子,为诗人林章之子,流寓金陵,父子皆有奇节,事迹具《清史稿·文苑传》。《清诗纪事初编》卷 2 录古度排律一首。
60 荣宝堂诗抄 1 卷清·林玉衡撰,收入《柳堂师友诗录初编》。玉衡字似荆,为诗人林章之女,七岁能诗。《列朝诗集》闰集第四录其诗一首。
61 灵石寺志 6 卷清·释昙现撰,福建省图书馆藏有据康熙刊本传抄 2册,昙现为清初灵石监院僧。
62 灵石山寺志 8 卷清·释昙现等重修,清乾隆六年(1741)重修,有知县庄年(字榕城)及高僧道霈、邑名土施起元三序。福建省图书馆藏据乾隆刊本抄 2 册,邑人俞达珠藏复印本,是书目录 6 卷,实 8 卷,后 2 卷为诗。
63 居业堂诗稿 6 册清·李馥撰,此书不分卷,稿本,又一种抄本一册,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大图书馆均有藏本。馥字汝嘉,号鹿山,又号信天居士,康熙一十三年(1684)举人,官工部员外郎,巡抚浙江,乾隆甲子重宴鹿鸣。以失纠属员去任归里。有集名《李鹿山集》,未见。
64 余京兆集存 1 册清·余甸撰,稿本,藏福建省图书馆。甸字仲敏,号田生,原名祖训,邑之玉石人,寓南平,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官至顺天府丞,文章书法,冠于一时。
65 集虚堂小草 1 卷清·郭雍撰,福建省图书馆藏康熙写刻本 1 册。雍字仲穆,一字书禅,号约园,康熙五十二年(1713)举人,少即善书工诗。《福建艺文志》谓其集《约园诗抄》二卷,录诗二百余首。
66 集虚堂余草 1 卷清·郭雍撰,福建省图书馆藏清刊本 1 册。此书为《小草》之续刻。
67 植三堂遗草 2 卷清·王应元撰。福建省图书馆藏乾隆刊本 1 册,应元为清初福清人,仕履未详。
68 福清县志 12 卷清·李传甲监修、清·福清郭文祥、施起元纂修,康熙十一年(1672)刊本。文祥字孟履,号莲峰,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官胶州知州,明亡归隐。施起元,字君贞,号虹涧,龙田人,顺治六年(1650)进士,官广东参议兼提学道。
69 魏惟度诗 1 卷清·魏宪撰,收入《皇明百名家诗》。宪字惟度,雍正间诸生,著有《枕江堂集》10 卷。《清诗纪事初编》卷 8 录其诗 3 首。
70 福建通志 78 卷清·郝玉麟等监修,闽县谢道承、福清刘敬与等纂修。首 4 卷、图 1 卷,修于雍正七年(1729),刊于乾隆二年(1737),后收入《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敬与字邻初,雍正元年(1723)进士,官行人司行人,晚年主讲福州鳌峰书院。参加此书纂修工作的尚有福清县儒学教谕漳州人胡必奇及福清县拔贡陈发其等人。71 福清县志 20 卷清·饶安鼎等监修,福清林昂、李修卿纂修,乾隆十二年(1747)刊本,1989 年福清县志编纂委员会整理刊行标点铅印本一册。昂字嘉超,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李修卿,字大建,雍正十一年(1734)进士,知高安县。
72 韶溪诗抄 4 卷清·郭龙光撰,福建省图书馆藏道光福清郭氏培兰书屋刊本 2 册。龙光字韶溪,嘉庆间举人,授徒于福州,中举后官京师。
73 海口特志 1 册清·林以撰,不分卷,初名《龙江特志》,抄本传世,福建师大图书馆藏传抄本,邑人俞达珠先生藏复印本。以为清康熙间海口布衣。顺治丁亥(1647),清兵陷海口,文物荡然。康熙十三年(1674),林“取所存旧辑,忆之所见所闻,又多方询罗, 遍处摩碣,远借别垂遗编”,编成此志,谓将来“于兴复有所考”。
74 玉融志异 1 册清·黄师升撰,福建师大图书馆藏焚余稿本。此书据自序称,作于光绪丙申(1896),成于宣统辛亥(1911)。全书分三部,共收地方传说志异 176 则,间有作者之弟黄师晋的眉批。师升号亘云氏,邑之迳江人,居城内石狮巷,光绪间举人,祖黄金山为同治进士。
75 海口续志 1 册民国·林宜恒撰,不分卷,福建师大图书馆藏抄本,邑人俞达珠先生藏复印本。宜恒为民初海口塾师,此书撰于民国十四年(1925),为《海口特志》之续书。
76 玉融名胜历代诗抄 1 册当代俞达珠、黄以庚二先生集校,福清市旅游局、文化局、融光诗社 1992 年铅印一册,全书搜集历代咏福清名胜诗词篇什一千三百余首。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6 09:49:10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私立文光中学”募捐资料

王钦忠 辑

笔者收藏一册《私立文光中学募捐册》。编号“27”;募捐地点:龙田,募捐收款人:薛永香。该件有 20 张空白纸,封面,封底各一继封面后有募捐文启,及发起人名单。全文如下:
吾邑素有海滨邹鲁之称。迩来教育落后,文化程度无形低降。益以抗战军兴,沿海县份各中等以上学校内迁,莘莘学子愈感求学困难。而吾融自侨汇断绝后,经济力锐减。在学学生因原校他迁,无力续学者比比皆是;即有能随校续学,间亦为家庭接济不周,气候不适,窘乏疾病,终至废学。长此以往,地方教育前途,何堪设想。
同人(原文该两字字体小)等有鉴及此, 佥议以文昌奎光两社及其他产业斤为基金,筹办文光职业学校一所。俾有志升学青年,即省远道跋涉,又免学业中缀;同时经济省裕者,可节负笈他乡肄业中等学校之辛劳,以进修大学;环境困难者,更能舍远就近,勉强完成中等以上教育之基础。惟兹事体大,非群策群力不足以竞其成。所望热心人士共念树人为百年大计,值此抗战行将胜利,建国工作更须努力之秋,作育人才,至关重要。请各概解义卡,共襄斯举。他日学校发达,人才辈出,菁莪朴,取效益宏,则诸君子之造福于梓邦庸有量欤。此启
发起人
林家和 王开城 林朝玑 王怀晋 许国钧
郑忾辰 朱云浪 林荫     何   援 黄谋淡
苏景昌 吴启沂 江修元 吴启荣 何 可
何友家 陈则厚 陈硕汉 林庆澜 薛永香
叶式钦 倪运藻 戴圣昌 苏应霖 郑国清
曾焕枢 陈希雄 郑伯聪 陈霖苍 郑克根
叶培英 林其桐 林尔华 林仁椐 陈 瑯
陈觉群 王朝滋 陈寿健 陈梦鲤 林君祥
王良康 吴承铭 陈云官 郭茂沂 杨贻福
王文杰 薛郁金 翁鸿猷 林厚遵 翁品嘉
郑国荣 俞慎初 陈曾澜 林秉忠 陈邦英
该件空白纸用毛笔书写:王鸿熊敬捐伍佰元;余乃金捐壹仟元;余乃义捐伍佰元;余敷安捐伍佰元;龚存富敬捐壹仟元;施得伦敬捐伍佰元;陈德益敬捐伍佰元;青年商店敬捐伍佰元;余乃朱敬捐伍佰元;方鼎乐敬捐伍佰元;施学厚敬捐伍佰元;余敷瓒敬捐贰佰元;余敷椿敬捐贰佰元;陈正思敬捐贰佰元;郭诚霖敬捐伍佰园;薛永香敬捐壹仟元。
以上计共捌仟陆佰元。
捐册卅三年二月廿三日缴
薛永香(印鉴)
考:卅三年系民国三十三年,即公元 1944 年。捐款为何种货币,册中未载。薛永香融美(今第三中学)教员,素有高誉,识者不少。募捐册编号“27”,说明参加募捐者很多。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6 09:46:28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文光中学简介

魏德光

创办简况

福清私立文光中学,创办于 1943 年 8 月。起初,陈云官、王文杰、林启祥、郭茂沂、俞谨、林秉贵、吴承铭等教育界人士,对本县无高中,学生远涉求学之艰辛,我县教育文化瞠乎邻邑之后大发感慨,提议在玉融创办一所高中。1943 年 8 月 19 日,福清县党部书记林朝玑,挽同省外返县省亲的宪兵军官刘天仇,教育界知名人士林启祥,王文杰,发起创办文光中学。参加创校会议的除发起人外,还有县党部执委苏景昌,华侨协会会长戴圣晶,县党部执委王朝滋,及各校教员俞谨、陈希雄、吴承铭、陈云官、陈曾澜、杨贻福、翁晶嘉、林秉忠、陈霖苍等。8 月 19 日至 8 月 22 日,连日开会,讨论校产和校址。8 月 26 日,开地方各界会议,生产董事会。先是大家推举省保安福长平地区指挥员兼县三青团指导员许国钧为董事长,但林朝玑不同意。林倡议创校,原想自己当董事长。因之引起党团竞争,两方相持不下,创校几至破裂。县长朱云浪与地方土绅王怀晋、叶佩丹等共同出面调停,建议由同盟会元老郑恺辰任董事长,党团双方只得同意。于是,许国钧、林朝玑都任副董事长,朱云浪任名誉董事长,王怀晋、叶佩丹、苏景昌、何援、林家和、刘天仇等任董事。后来创校的教员多都补聘为董事。
董事会产生后,即聘私立协和大学农经系毕业、历任省合作处专员主任科长、社会处秘书的陈霖苍任校长。8 月 28 日,开始招生报名,9 月 13日注册,10 月6 日上课,10 月 10 日举行开学式,并定这一天为校庆纪念日。创校时,原想办普通中学,委托陈校长代表董事会赴省办理立案手续,省厅不许创办私立普高,遂以职业学校备案,校名为“福清私立文光职业学校”,暂设农商两科,分高初两级,招生一百七十多人。开办一年多,1945 年3 月,奉教育厅腾丑俭厅教甲永字第 13456 号训令准予立案,并颁给校铃,才改办普通科,改名“福清私立文光中学”。因创校时,由文昌和奎光两社社友捐献店屋田亩充为校产,所以取名“文光”。
文光校产,除文昌、奎光两社的店屋田亩外,还有蓝水何祠所捐献的真武殿田产二百多亩和水南田产十三亩三分,又批得南门外爸怜仔地方公田四十多亩为农场,并将学校附近田地作为实验农场。学校的开办费共计十五万元(其中经常费五万元,设备费五万元,修膳费五万元),主要是靠蛏苗捐的收入和向外劝募所得。校址择定北门凤凰山麓万寿寺(今一中二部),又借用龚氏、杨氏两祠为男生宿舍。

组织编制


学校设董事会,董事会聘任校长。校长召开校务会议,决定处、室、组人选。第一任校长陈霖苍,融城镇人(后去台湾任职)。第二任校长兼教务主任俞谨,又名填初,私立诚明文学院毕业,历任上海中医专校教授,复兴中医专校教务主任等职。
学校分设教务、训导、事务三处,各处设一个主任。还设会计室,员生合作社,实验农场及各得委员会。会计室设会计员,员生合作社设经理,实验农场设主任。处所司的组各设一个组长。
教务处分设农商两科、教学、注册、设备三组及图书、理化两室。农科、商科主任职掌本科的发展事宜及研究本科教学及实习的改进事宜。农科主任林子琦,渔溪人,国立英士大学毕业,历任福建省立农学院附属高农教导主任。商科主任李国忠,国立厦门大学经济系毕业,历任军委会南昌行营合作委员会视察海澄模范区主任、上海信诚贸易公司经理。教学组职掌各科教学实施研究计划及指导等事宜。
注册组职掌学籍,课表,出缺席登记及成绩考查等事宜。组长吴绍诰,融城人,福建省立高中师范科毕业,历任福清玉融中心学校教导主任。设备组职掌教学、图书、仪器、实习等设备、支配、保管等事宜。图书室职掌图书、杂志、报纸之借阅及送购保管等事宜。理化室职掌理化,仪器及生物图表之实习、选购及保管等事宜。训导处分训育、管理、体育卫生三组,并设女生指导员及校医等。主任吴承铭,又名心明,融城镇人,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历任省立龙溪中学、福清县中、明义、融侨等中学教员。训育组职掌考查学生勤情,办理请假及指导并监察学生参加集会,其他各种活动等事宜。管理组职掌本校军事管理及童军管理等事宜。体育卫生组职掌学生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及健康整洁检查等事宜。军训教官兼体育教员吴秉宝,又名安宙,融城镇人,中央军校毕业,苏州成烈体专,庐山训练团童干组毕业,历任明义中学教员。女生指导负詹爱金(妇)融城镇人,省立师专毕业,历任毅英、毓德小学教导主任,其职掌为指导女生一切生活事宜。校医李煦春,(女)福清人,美国斐拉德非亚大学医学博士,福清惠乐生医院院长,其职责为学生诊疗。
事务处分设文书、庶务、出纳、营业四组。事务主任王良康,融城镇人,私立福建学院肄业,历任明义、县中教员。文书组职掌撰拟稿件及保管档案,收发文件等事宜,组长张振潘,东张里坪人,私立协和师范毕业,历任福清融美、明义、县中教员。庶务陈则辉,北西亭人,私立英华高中毕业,原私立融美中学教员,职掌购置并保管全校一切物品等事宜。出纳组负责款项收支事宜。
营业组负责本校营业事宜。此外,还设环境布置委员会,训育指导委员会,升学指导委员会,经费稽核委员会等机构。全校有专任教员 28 人,兼任教员 5 人。兼任教员有:陈云官,融城镇人,国立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省立永安中学、福清明义、县中教员。郭茂沂,融城镇人,国立厦门大学教育学院毕业,历任南靖师范、福清县中教员。陈则坚,融城镇人,福建法政专门学校毕业。苏景昌,群治大学毕业,历任大田、平潭县书记长、融报社社长,当时任福清县党部书记长。陈邦英,融城镇人,省立福州师范毕业,历任县立小学校长、初中教员。

教学考查

学校根据部颁职业教育目标,及本地实际需要,培养农商职业人才,分设高初级农商两科。在教学上,坚持“理论学科与技术学科并重,普通学科之基本课程亦兼筹并顾”的原则。课程的设置,遵照部颁职业课程标准,普通学科有公民、军训、体育、图文、英文、算学、史地、音乐等。农科课程有理化、生物、土壤、肥料、园艺、造林、畜牧、作物遗传、育种、蚕桑、测量、气象、合作、农具、病虫害、农业之木,农业经济、农产制造农村副业、农场经营等。商科课程有合作、商法、商业、经济、财政、货币、银行、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簿记、会计、统计、审计、商算、珠算、打字、汇兑等。每学期应修学分自三十二分至四十二分。当时,教本来源十分困难,学校的教材多由各教师自行选择材料编印讲义,教材内容多参考部定教本及适应现代需要而编订的。
学校设有图书室,内有图书杂志千余册。理化室,内存理化仪器全套,动植物图表全套,并有打字机两具。除课堂实习外,并设有员生合作社及实验农场,供学生实习。
考查分成绩考查和勤情考查。成绩考查分学业、操行及体育成绩三项。如果学业成绩三科不及科,均不得进级或毕业。考查科类分日常考查,学月试验,学期考试,毕业考试。各科的成绩计算,日常考查占百分之四十,学月考查占百分之二十,学期考查占百分之四十。评定成绩分甲、乙、丙、丁四等,八十分以上为甲等,七十分以上为乙等,六十分以上为丙等,不及六十分为丁等,系不及格。学科三门不及格,或主要学科二门不及格者均留级,二门或主要科一门不及格者,得补考,补考不及格二次者,亦予留级。勤情考查规定: (1)每学期各科 缺席时数达该科总数字时数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不得参与该科的学期考试,凡缺课时数达该学科每周授课时数时,应扣学科学期成绩 2 分,不满者照算。经请假手续完全者,应按前条规定,折半计算。
(2)丁憂假日期,在法令未规定前,暂定为一星期,在此期间,不扣分数,但远地学生得按路途远近酌加往返日数。
(3)升降旗,早操、夜间集合及集会等,无故缺席的学生,除按惩戒规则处罚外,逾本学期该项次数十分之一,尚须扣学业成绩总平均 2 分,不满者照算。
(4)无故旷课十课时以上者停学。

训导目标

训导处设管理组,负责施行军事管理及童子军管理,以养成学生简单朴素,整齐清洁,严肃敏捷的生活习惯和负责任守纪律的美德。工作中,还确定下列的工作目标:1、实行导师制。每个年级设导师若干人,将学生份组指导,充分利用例假时间及课暇,到学生家庭访问,进行个别谈话。
2、指导学生自治会及其他各科集会,以训练青年学生四权之运用。
3、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指导学生作各科娱乐及体育各项活动,以陶冶其优美之情操及锻炼其强健之体魄。课外活动分有:A、文艺组;B、戏剧组;C、歌咏组;D、国语演说组;E、球类组;F、时事研究组。学生就自己兴趣所近任择一项至二项参加活动。各组组员於一学期内将依据其活动之成绩受到记功,或加给操行分数,或奖状、奖品的奖赏。
4、充分利用晨会及周会,讲述中国固有道德,以陶冶其国民应备之道德。
5、指录学生组织学术会及出版级刊,促其对于各科学术之自动研究与发表,以养成潜心学问之兴趣。

体育措施

学校在体育措施方面,一方面着重锻炼体格,一方面注重环境卫生,使身心发育健全,养成强健体魄。
体育课的室内教材,以灌输体育原理与方法为主,室外运动以体操、天然运动、球类、游泳兼施之。照高初中课程标准,分期进度,以期达到学生均等活动之机会。在健康活动方面,每晨升旗后,举行跑步或健身操二十分钟,以锻炼体魄。每日下午课余时,全校学生分组由各导师率领举行课处活动,如球类比赛,田径对抗。此外,还定期举行班制比赛,或运动会、远足会、越野赛跑、爬山、游泳比赛等。学校校门前即为较场埔,为福清最大的体育场。体育设备方面,校外有一个足球场,二个篮球场,二个排球场、跳坑、跑道各一个;校内有篮球场一个,排球场一个,跳坑一个。
在劳动服务方面,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各级学生分任园艺、修路、垦荒、开辟校内运动场,及布置整理校景等劳动工作。学校学期举行大扫除数次,并按周举行清洁检查,将全校分成各区,由各级学生分组负责环境整理与布置。校设有医务室一所,内有医疗室,药品储藏室各一间,病房两间,普通应用治疗器材,基本粗备,通用药品可随时向学校隔壁的惠乐生医院购买。每学期举行各种防疫注射。学校有专任中西医师各一人,经常诊治学生内外科疾病,普通疾病由学生进行就诊,稍重则入病房休养治疗。

军事训练

学校实施军训编制,除施行预备军士教育外,管理目标以养成全体学生有振作之精神,敏捷之行动,并实行集团生活,造成刻苦耐劳,服务命令,遵守纪律,及爱护秩序之风纪。
学校的军训编制,依照当时教育部的规定,成立军事训练团,以校长兼团长,军训教官兼副团长,将全校男女学生二百三十八名,除九十六名系初中部男女学生,应爱童军训练外,其余高中部男生一百二十六名,编成三中队,另编女生十五名为军事看护队,直属于军训团。
高中部男生一百二十六名,统施预备军士教育,按照部颁备役候补军官佐预备军士教育计划,予以军事学术科之充实。将各年级女生计十五名,统施军事看护训练,每周规定时间前往学校隔壁惠乐生医院高级看护学校学习医务常识外,另实施担架急救等技术训练,一面使其在校卫生室轮流实习。学生家庭离校稍远者,一律让其住校,不分年级概受严格军事管理,生活力求简朴整洁,行动方面养成迅速静肃之习惯,发扬蓬勃奋发之精神,以抵励信勇仁智群之德性。每日抽值星教官检查一次内务及环境清洁,每周总检查一次,同时分别讲评及奖惩。

检定提携

1945 年7 月,根据省厅规定,全校教员一律参加检定,合格者由学校优先聘用,在校服务一年以上未经检定合格者下学期不得续聘,遗缺者另选合格者接其职。试验规定的共同应试科目有:1、教育概论;2、教学法;3、总理遗教及总裁言论。专科应试科目,国文科有:1、作文(一等);2、文法及修辞;3、中国文学史;4、文字学;5、国文教学法。数学科有:1、普通数学(包括算术、代数、几何及三角);2、立体几何;3、高等代数;4 微积分、5、平面及立体,解释几何;6、数学教学法。体育科有:1、体育原理;2、各种运动类别及原理;3、健康教育及健康检查;4、运动裁判法及指导:5、体育教学法。
文书干事吴周棋,县立融城小学毕业,学历不足,但有专长,学校竭力提携,让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1946 年 12 月 5 日,校长俞谨亲自致函省厅李黎洲厅长,对省厅不批准本校吴周棋为“无试验检定初中及简师图画劳作科教员”一事,据理力争,提出自己的看法: “奉此,按棋集有课余所作金石、版画两帙,为劳作及绘画之代表作品,其中金石属劳作范围,两木刻亦称版画,实为体面互见之美术,作者须兼备劳作与图画之长,方能合两面为一体,是故善木刻技艺者,未有不善图画,尤以木刻为独立绘画艺术之一列入专门学科,职是故也为此特函请转呈教厅准予无试验检定初中及简师劳作图画教员,以符素志,俾利服务。”

党团筹建

1944 年 3 月,福清县党部派陈霖苍、陈云官、郭茂沂为学校直属区分部筹备员,开始筹备,登记党员,办理党籍。1944 年 6 月 8 日下午三进校礼堂召开国民党员选举大会,正式成立直属区分部。县党部派吴启沂委员监选,选出陈霖苍、俞谨、林启祥为执行委员,陈霖苍为书记,俞谨为组训委员,林启祥为宣传委员,后再由县党部委任林秉忠、吴秉宝为监察委员。
学校“三青团”组织于 1944 年 2 月由福清分团部派俞谨为筹备员、吴秉宝为助理筹备员,定名为“福建支团福清分团第十五区队”,团员仅十一人,不久吸收团员二十五人,设班训练。这年五月 31 日,正式成立“青年团区队”,吴秉宝当选为区队长,林秉忠当选为区队副,至 1945 年 11 月时,新旧团员共计四十六人。

地下斗争

解放前,文光中学参加地下革命斗争,教员有何天林、陈则辉、林修俊、郭茂沂等,学生有林鋆堃、罗伟、郑书程、李登秋、陈拓夫、张杰、黄立铭、高名峰、陈遵华、吴继盛等。1946 年 9 月,教员何天林倡议设伪分团以掩护其地下工作。俞谨任分团顾问,何天林任主任,林启鑫任书记,陈云官、郭茂沂任干事,陈则辉任服务社干事,吴周棋为股长。1947 年上期,何天林、李登秋、张杰、黄立铭、陈则辉等参加地下革命暴露,这些同志先后被驻军胡季宽逮捕,后经学校保出。这个伪分团也无形解体。
1947 年 3 月 24 日,地下党陈拓夫发动学潮,参加斗争的有教育会负责人和中小学教职员,打冲锋的是郭茂沂,矛头直对伪县长汪冰,起因是伪县长不肯发放救济物质。1948 年 6 月 25 日,吴季盛、陈拓夫、郭茂沂、陈剑森、张超然等人又掀起学潮,组织文光学生打伪县府秘书黄建屏,各中学停课两日,示威游行,迫使黄离职出县。1949 年 3 月 30 日,在县地下党俞洪庆指示下,陈拓夫、陈剑森等人借截劫学米事,发起了“驱马”运动(即驱逐伪县保安队长马国藩)又与伪政府展开斗争,各中学生联合游行示威,即发“驱马宣言”,张贴标语,高呼口号。1949 年三、四月间,游击队袭击县城,文光、县中革命学生把枪弹藏于门房客作哥处,一部分游击队员寄宿于县中、文光中学,半夜,由文光、县中分两路向伪县府袭击约一小时,后安全退出城外。1949 年 6、7 月间,教员陈拓夫、郭茂沂、张起然、陈剑森和学生吴秉钧、谢忠琛等到福清根据地大洋打游击,准备迎接解放大军入融。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6 09:26:40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瞻阳华侨中学创办记

何爱先

瞻阳村,民国时期,是化南乡公所驻地,是化南乡 63 个自然村物资集散的中心,商业发达,市场繁荣。三十年代就设立一所化南中心国民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化南地区小学毕业生多升学于福清第三中学,1957 年后,也有升入高山中学。1960 年,瞻阳办起了民办中学,就近招收部份学生入学。
1962 年 5 月,我参加省教育工作会议,一天下午,在讨论时,省教育厅财务处魏绍文处长(后任副厅长)来到我们闽侯专区小组听取大家发言。他对我说:“你这个侨乡局长,你们县办了几所华侨中学呀?”我答:“自 1956年以来,我们已经办了三所,就是福清华侨中学、江兜华侨中学和昌檀中学。”他说:“可以再办几所嘛。”我说:“我们华侨可以资助建校舍,但难以负责经常费开支(包括教员工资)。”他说:“只要你们能建起校舍,经常费由我们厅里负责。”魏处长的许诺,给我很大的鼓舞。当晚,我就挂长途电话,向分管文教、侨务的副县长高至荣汇报,他说:“这个主意好,等你回来再研究,起码你的家乡瞻阳可以办一所。”
瞻阳村海外侨亲,素有爱乡办学的优良的传统,早在三十年代后期,就曾寄回一笔巨款拟建小学校舍,但却被当时的小学校长×××饱入私囊,伤了侨胞的心。为了使侨胞放心,特地请素受侨胞敬仰的高至荣副县长出面联系,请热心公益事业的何积灿先生转告海外乡侨。不出二个月,由侨亲积芙、积灿、培订、培兴等为主筹足了人民币 6 万元。
把海外侨胞捐助于家乡公益事业的宝贵资金管好、用好,是当地乡亲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与大队干部商量,聘请村里几位热心教育的侨属及大队代表组成建校管理委员会(又称校董会)。大家一致表示侨胞含辛茹苦奋斗多年有点积蓄是很不容易的,他们的爱国爱乡之情是十分可贵的,我们要万分珍惜侨胞热爱桑梓公益事业之情,把学校建好,让他们高兴,放心。款到之后,即着手兴建二层八间教室,建筑面积约 500 平方米左右。我们边基建,边呈报,经省教育厅批准,在瞻阳民办中学的基础上办起了华侨中学。1962 年 9 月 1 日,瞻阳华侨中学开学了。时由教导主任何心兴主持校务工作,翌年 9 月,调方存泰任瞻阳华侨中学首任校长。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6 09:01:07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多种渠道办学的尝试

倪朝铭

福清市侨兴儿童学园、侨兴小学座落在福清城关风景秀丽的东皋山上。一进校园,迎面竖立着:“一切为了孩子”金光闪闪的六个醒目大字,这就是该校的办学宗旨。校园占地 48 亩,四层教学大楼巍然挺立,建筑面积 8000 平方米,可容纳 800 名幼儿。各个班内设活动室、寝室、盥洗间、卫生间及电教设备。配套设施还有演播厅、结构室、电脑室、制作室、保健室、糕点房、幼儿食堂。结构合理,设计新颖。花园式的环境,独具风格,大型玩具,形象各异,为幼儿提供天然的学习游乐场所。办园第一年(1993年)已招收学生210人,其中小学一年级一个班,幼儿园6个班,孩子们在学园里愉快、健康地成长。为了方便家长,学园开设了简托、日托、全托三种形式。并配有五部幼儿专车接送孩童。这所侨兴儿童学园和侨兴小学,乃是福清青年企业家张忠恩先生继 1992 年 8 月创办全国规模最大的乡镇幼儿园——龙田侨兴幼儿园之后,又于1993年5月投资近千万元在福清城关东皋山创办的又一个规模宏大,促进福清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型学校。
侨兴幼儿园目前有教职员工 50 名。教师 22 名,其中特级教师 1 名,一级教师 6 名,二级教师 5 名。园长黄珠平,她原系龙田侨兴幼儿园园长,由于业务水平高、领导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成绩相当出色,被该校董事长聘任为福清城关侨兴儿童学园园长,主持园务工作。其他教职员工也都是采用聘任制。该园还特聘我省著名“幼教专家”、全国劳模、省“五一”勋章获得者,从教四十年的省特级教师陈玲玉女士担任名誉园长。定期辅导青年教师,传经送宝,促进新教师的成长,并带来了教改春风。保育员 9名,其中 6 名为职业幼师班毕业,均受过专业培训,业务娴熟。全园教职工努力学习政治理论,积极向上,提倡优良的职业道德。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办学宗旨,设置服务台,“捧出一颗爱心,真诚为您服务”,向“一流设备、一流师资、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为目标努力奋进!
笔者有机会同黄珠平园长晤谈,据她介绍:该园除统一设国家规定的语言、计算、常识、音乐、美术、体育外,并针对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艺术教育和智能训练。分别设有钢琴、舞蹈、美术、书法等多门艺术教育课。另外,还开设电脑课,共有 27 台电脑,聘请专业电脑教师辅导,使幼儿在短期内能进行较熟练的简单电脑操作。在中大班和小学开设英语课,由英语专业教师执教,训练幼儿口语对话。该园还经常开展早操比赛,寻找秋天、幼儿园自我服务能力赛,献爱心、闹元宵、小小新年联欢会、学雷锋儿歌歌曲表演赛,清明节烈士陵园扫墓等系列活动,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和科学启蒙教育。该园以“团结、协作,务实、奉献”为座右铭,坚持教养并重,保教结合,全面发展幼儿的素质。为了使保教工作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了解和支持,得到家长的密切配合,加强家园联系,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还曾多次举办家长讲座,指导年轻的家长们做好孩子的启蒙老师,正确认识幼儿的工作性质。同时举行家长开放日,让家长来园参观保教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使幼儿园走上更合理、更科学的管理轨道。医务部门也对刻心系幼儿的身心健康,开展简易门诊,为幼儿看病送药。每学期测量幼儿身高、体重、血色素二次,并及时向家长汇报。还科学地制定幼儿食谱以利幼儿健康地成长。每天认真地把好幼儿晨检关,随时下到班级检查幼儿健康情况并记录备案。办园一年来,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土的关心支持下,全体教职员工不断克服困难,朝着“办成团结、和谐、开拓、进取、幼儿喜欢、家长满意的幼儿园”的工作目标前进。该园还提出:“团结、守纪、认真、负责、热爱幼儿、优质服务”的工作口号,贯彻“严、勤、实、快”的工作作风,为创设标准的幼儿园,和具有私立特色的幼儿园而札札实实地努力工作,争取做出更大的成绩。
侨兴学校教育董事会董事长张忠恩先生,在兴办企业的同时,投入资金,热心兴办教育,为福清培养更多的人才着想,这是难能可贵的。黄珠平园长对此十分赞赏和钦佩。她说:张忠恩先生具有远大的眼光和坚强的毅力,他今年决定再独资兴办一所侨兴职业中专学校,并于 1994 年开始招生。该校地处我市福厦公路岭脚地段,总投资 2700 万元,占地 248 亩,是一所规模宏大的全日制职业中专学校,可招收 60 个教学班,招收人数为 2700人。学校建有教学楼、学生公寓、图书馆、音乐楼和学生食堂餐厅。还建有标准的田径场、游泳池和体育馆。学校配备有微机 100 台、钢琴 10 架、风琴 75 架、打字机 50 台、语音室 100 座套、传真机、复印机和轻印刷系统。每班配有彩电。学校以高薪聘请外籍英语教师和一批高级讲师、讲师、助理讲师和年轻的优秀教师,以保证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并决心以一流的办学设施,科学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中级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发给教委承认其中专学历。所招幼师专业由地方推荐分配。其他专业被录(聘)用者,可享受中专毕业生待遇。今后该校还拟创办福清市侨兴中学以及本科性大专。(1995 年开始招生),(1995 年开始招收专科生)。这样,侨兴学校从儿童学园办起,一直办到专科大学的一条龙现代化新型学校的办学模式,福清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十分关心,支持这种类型的多渠道办学模式的尝试,共襄盛举,希望侨兴系列学校越办越好,在多种办学开式上取得更多的好经验,闯出一条新路,为促进教育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5 14:21:04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培元小学七十一周年的回顾

郭有诠  李圣穆

新厝镇棉亭村培元小学是本市由新加坡华侨创办的一所小学。它位于棉亭村东北隅,背倚林木苍翠的蹲龙山,面对平坦广阔的棉亭洋,居高临下,周围景物一览无余。校园里绿树成荫。近年来培育的许多龙眼树正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儿童们学习的好场所。

郭可济、郭可模功铭校史

棉亭村原来只有几所私塾,一些儿童们在私塾中念了几年《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书,即辍学从耕。青少年中只有一两个从外乡小学毕业的。村里文盲众多文化十分落后。1923 年新加坡侨贤郭可济、郭可模两生生倡议废私塾兴学校。他们联合各房父老,以郭氏宗祠为校址,创办了福清县私立培元小学,合并各私塾学生四五十人,设一至四四个年级,编为两个复式班,进行复式教学。首任校长郭成发(渔溪下南楼村人),教师二人,工友一人。由于群众认识不足,以为私塾比学校好,就学者不多,至 1940年学生才增到八九十人,校长教师共七人。杨奇源、陈仁义、郭有诠相继任校长。
郭可济、郭可模两先生是培元小学的主要创办人和经济上的积极支持者。从学校初创至新中国成立,学校常年经费均由两先生负责筹措。可济先生负担约二分之一,可模先生负担约四分之一,其余约四分之一由两先生向其他乡侨劝募。二十余年中,除南洋沦陷前后,侨汇断绝以外,未尝或缺。培元小学之所以能长期坚持侨办与可济、可模两先生及其他乡侨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他们功昭校史,永不磨灭。

可济图书馆历史悠久

三十年代,郭有诠任校长,建议设立图书馆,提供学生课外读物,扩大知识面,得到郭可济先生的赞许和支持。他捐资银元八百元,购买《小学生文库》全套五百册,以及辞书、文艺小说等书籍,合计近一千册,创办了可济图书馆。他还捐赠了中外地图、各科教学挂图、风琴、地球仪、油印机等,并开辟运动场,充实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条件。1953 年,学校失火图书馆存书尽付一炬。嗣后,虽有新加坡印尼归侨捐赠少量图书和书橱,设立了图书室,但因管理不善,图书多有散失。1984 年刘文琳校长建议复办可济图书馆,由郭有诠以校董会名义致函新加坡乡侨郭成恩先生,要求向郭可济先生长子郭成源先生转达学校的建议。郭成源先生为继续先人遗志,慨然许诺捐资人民币伍千元,复办了可济图书馆。1987 年在校友郭成水先生(本村康西人、新加坡侨胞)的动员下,郭福成私人有限公司秘书江守谦先生以该公司的名义捐资新加坡币叁万六千元,兴建了一座双层图书楼。有阅览室一间,书库兼阅览室一间,面积 140 平方米。从此,可济图书馆开始有了自己的馆址。1994 年郭可济先生之孙郭进益、郭进福两先生捐资人民币五万五千一百五拾玖元为可济图书馆固定基金,保本取息,增购新书,并聘请专人管理。可济图书馆历史悠久,现为福州市小学重点图书馆之一。郭可济先生祖孙三代对家乡文教事业的支持,名垂史册。而可济图书馆从复办、建馆址至设立基金,郭成恩、郭成水、江守谦三位先生做了许多工作,其功亦不小。

众志成城,重建校舍

1953 年,学校失火,校舍全毁。棉亭人爱自己的学校,师生们、乡亲们槌胸顿足,号哭连天。为了不使学生中断学习,校长郭成品买了一盒粉笔,借了几块黑板,就在灾后第二天带领全体师生,借本村圣公会教堂坚持上课。消息传到新加坡,震惊了全体乡侨。郭可模、郭可济两先生倡议重建校舍,他们会同乡侨郭可旦、郭可迎、郭成泰、郭成书诸先生奔走呼吁,募集捐款。郭可济先生以郭福成私人有限公司名义捐资四万二千元,郭可模先生以顺利公司名义捐资二万二千元。在他们带动下,其他乡侨也纷纷捐款,捐款人共 59 人,总金额达新加坡币八万三千余元。在重建校舍过程中,师生们、乡亲们义务搬运木石砖瓦等建筑材料。真正做到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众志成城,当年就在原校舍郭氏宗祠的废墟上矗立起一座砖木结构的双层校舍,内有教室八间,宿舍六间,大礼堂一个,面积 1121 平方米,比原校舍更为壮观。

修危房建新教学楼

解放前后,郭有贵、郭成登、林民钧、郭成品相继担任校长,当时侨汇尚未恢复,学校经费十分困难,他们坚持工作,艰苦备尝,林民钧校长时期,学校成绩斐然,有“一西园二培元”之称。建国后,学校迅速发展。1977年兼办初中班(五年后撤销),教室不敷分配。适印尼乡侨郭成水先生(本村古厝底人)回国观光。他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关怀母校。得悉此种情况,在返回印尼,途经新加坡时,与新加坡乡侨郭玉英女士(郭可模先生之女)郭省通、郭成恩、郭成泰、郭成书、郭有花、郭城宝(本村下厝人)诸先生商议募捐兴建教学楼。新加坡方面由郭有通、郭成恩、郭成泰、郭成书诸先生负责劝募。这次募捐,捐款人多以纪念先人的名义认捐,郭成水先生(本村古厝底人)纪念其父郭可奇捐人民币八千五百元;郭成瑞、郭成祥、郭成望三位先生纪念其父及叔郭可模、郭可培捐新加坡币一万元,郭福成私人有限公司纪念郭可济捐新加坡币一万元;郭成茂先生、郭华英女士纪念其父郭可捐新加坡币七千元;邱燕书女士和郭成旺先生纪念其父郭可灿捐新加坡币七千元;郭成宝先生(本村康西人)和郭成书先生纪念其父郭可岁捐新加坡币五千元;郭成恩先生纪念其父郭可知捐新加坡币五千元,郭成宝先生为纪念其父郭有德捐人民币五千元,连同其他乡侨共 40 人,合计捐资新加坡币八万七千七百元。折合人民币五万元,兴建了一座两层教学楼,共有教室八间,面积 540 平方米。1987 年,郭成水先人偕夫人黄友珊女士二度回国,又捐资港币五万元加建了第三层,使教学楼更加巍峨雄伟。郭成水先生还捐赠了 20 寸彩电一台,作为电化教学教具。旧校舍建于 1953 年,年久失修,屋顶渗漏,礼堂部分木屋架为白蚂蚁所蛀,开始腐烂,有倒塌之虞。郭玉英女士捐资人民币四万八千四百五十元,进行了全面翻修,使之焕然一新。1980 年郭有宗先生,郭成宝先生(下厝)各捐赠初中班课桌椅 30套。1990 年印尼乡侨郭成玉夫人林女士捐资港币二千元,1992 年郭有宗先生捐资人民币一千元,1993 年郭成隆先生(郭可模先生之侄)捐资人民币一千元,1994 年郭有通先生之子郭成发、郭成群两先生捐资人民币五千元。这些捐款,供学校增购体育用具及电化教学设备之需。培元小学电化教学正在筹办中。
1987 年,印尼乡侨郭在水先生知道学校用水困难,通过其弟郭在忠先生捐资人民币三千元,打了一口水井,并建水塔,安装自来水,解决了用水困难的问题。1990 年,郭在水先生之女郭爱娇女士夫妇来校参观,见学校厨房(原郭氏支祠)破败不堪,即捐资人民币二万八千元,建了一座单层小食堂,面积为 124.06 平方米,进一步改善了教师的生活条件。

美化环境,加强管理

培元小学原来没有围墙,猪牛等牲畜不时闯入校园,糟蹋树木,1984年,郭成恩、郭成书、郭成宝(下厝)三先生捐资人民币一万七千三百元,建筑了东西和南西围墙和校门。1993 年,郭成恩、郭成宝(下厝)、郭进庆(郭成书之子)、郭进群、郭宝水、郭进安、徐水木、邓福宋、郭成贵诸先生共捐资人民币五万二千四百六十元,建筑了西面、北面的围墙与东南两面围墙相接。至此全长三百多米的围墙全部建成,既壮观瞻,又加强了管理。
港胞校友郭成雪先生是一位青年企业家,对家乡公益事业,特别是教育事业,极具热忱,为了使师生们有较好的体育活动场,1990 年捐资人民币二万三千元建了一个水泥篮球场,并筑围墙,安上铁门,便于管理。两座校舍前面是一个黄泥地广场,刮风时满天飞尘,下雨时遍地积水,泥泞不堪,不便行走。1992 年,郭成雪先生又捐资人民币二万三千元从西面校门至东面墙脚横贯东西,建了一条长 74 米宽 4 米的水泥跑道,并有支路通向两座校舍的门前。在新校舍(教学楼)前还建了一个圆形大花坛,在教室前建了几个较小的花坛,种上了花草树木。这样既便于行走,又美化了环境。

募集基金,增加投人

1988 年学校举行建校 65 周年校庆,向新加坡乡侨劝募教育基金,在郭成恩、郭有通、郭成沐、郭成宝、郭进庆诸先生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募集了人民币七万元,作为学校固定的教育基金。1994 年郭成恩先生又增捐教育基金人民币一万元(1988 年已捐人民币一万元)并向郭玉英女士劝募教育基金人民币五万五千三百二十一元,使学校固定的教育基金增加到十三万五千三百二十一元。郭成恩先生是培元小学三十年代毕业生。大学毕业后,南渡新加坡经营商业,他热心家乡教育事业。郭可济、郭可模两先生逝世后,他与郭有通等毅然担负起为家乡公益事业筹款的重任。近年来在健康状况欠佳的情况下,犹复心悬故乡,努力不懈。他既出钱又出力,精神可嘉,令人十分敬佩!

人才辈出,成绩显著

解放前,棉亭人十分贫困,学生小学毕业后很少能升学深造。建国后,升学的人数逐渐多。据不完全统计, 七十一年来培养了一批有文化的劳动者和中级技术人才,其中大(专)学毕业的共有 80 多人,获得高级职称的如大学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副编审、高级工程师等有 12 人,此外,还有中小学校长、教师(其中中学高级教师 3 人,小学高级教师数人),记者以及厅级、县级干部、企业家人才辈出。近年来历届毕业生都全部升入初中,其中初考成绩达一中录取线的平均每届有 3 人,初高中毕业,升入师范及各类中专和大学的平均每届有五人。

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培元小学现有校舍两座,图书馆一座,食堂一座,教职员工 16 人,全村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百分之百。全校有学生 291 人,有六个年级,编成八个教学班。幼儿园大小两个班,有学生 74 人。培元小学是新厝镇规模较大的完小校之一,也是福州市农村示范小学之一。校长郭成强先生(本村人),工作踏实负责。自 1992 年接任以来,在他的领导下,全体教师团结一致,通力协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他与校董会、村两委紧密配合,在争取教育基金,图书馆基金以及围墙建设,校园绿化美化建设等集资近十九万元,起了积极的作用。
回顾七十一年来,培元小学的规模由小到大,学生由少到多,设备由不足到基本充实,这与棉亭村乡侨的关心和支持分不开的。培元小学的发展史,也是乡侨捐资办学史。今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乡侨的继续支持下,在乡亲和全体教师们的辛勤耕耘下,必将更上一层楼,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5 11:59:34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福清一中锦上添花——一中几幢侨胞赠建楼房筒介

魏公庆

福清一中是福建省首批十七所重点中学之一。校园面积 134 亩,绿化美化,风景如画。校训“严、勤、实、活”四字,镌刻在全校师生的心坎里,紧抓不放的合格率、稳定率,酿造了非同凡响的优秀率。她的办学成绩斐然,名扬省内外。她从 1925 年创立、发展、壮大至今,经历了将近七十个春秋,莫不得到融籍海外侨领、侨胞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与“侨”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早在1930年1931年,陈汝翼(佑民)先生为第三任校长时,亲自远涉重洋募集侨资,于 1933 年营建学生宿舍“慨尘楼”(解放后,更名解放楼)一幢,建筑面积 270 平方米,造价七干银元,可容纳寄宿生 160 人。后又派人再度出洋募集侨资二千银元,于 1938 年建成理化实验室二幢,建筑面 208平方米(解放后改作音乐室、图画室),并充实一批仪器设备。
抗战八年与解放战争三年,学校与海外一时中断关系。解放后,福清一中成为全县办学规格最高的一所公立中学,不久即升为地区重点中学、省级重点中学,直至改革开放前夕,均由政府全面负责办学经费。
在这解放前后四十年左右,因为历史原因以及其他因素造的一些误解,导致不少融籍的爱国侨领、侨胞不能或不敢为福清一中热情赞助。但是从多方面的信息(如家信交谈,朋友问询,探亲报导,观光了解等)得知,他们对福清一中——这只在玉融古邑腾空而起、引人注目、展翅高飞的凤凰,是寄予关心,寄予厚望的。他们知道,福清一中是全省办学成绩显,办得出色的几所重点中学中的一所,是福州五区八县(市)精神文明的一个著名窗口。他们表示,愿意为福清一中添砖加瓦,使福清一中锦上添花,异彩纷呈,真正把福清一中办成一所让福清人民和海外侨胞值得骄傲的学校。
福清市有关领导,以及社会上关心福清一中事业的朋友,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七年中,群策群力,加强联谊,牵线搭桥,近访远交,终于得到海外侨胞和各界知名人士的支持关注,促成了规模宏伟的几座侨建大楼的奠基与竣工。为一中校园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1988 年初,福清一中校领导通过校友牵线,与热心公益事业的高山镇的爱国侨领、著名企业家、侨居印尼的世界福清同乡联谊会副主席林学善先生联系上,商谈意向后,林先生慷慨许诺独资人民币五十五万元兴建一座新型的图书馆。这是改革开放后,也是解放后福清一中第一次争取到的侨建大工程。从选择馆址到设计方案,从经费使用到大楼命名,学校领导多次研究讨论,并常到工地察看。大楼落成前,林先生曾来视察过。图书馆命名为“学善楼”,1988 年 8 月奠基,1989 年 8 月竣工。新图书馆外观雄伟壮丽,设计别具一格,色彩典雅大方。远望如两部巨著东西而立,高五层,每层结构各异,功能不同。全楼计 14 间。建筑面积 1780 平方米,使用面积1136 平方米。内设馆长办公室、教师借书处、学生借书处、教师资料室、学生阅览室等。从此结束了福清一中图书馆狭小、拥挤(原简易图书馆建筑面仅 380 平方米)的历史,成为同时期省内普通中学所拥有的设备、功能最齐全的图书馆之一。
1990 年 4 月,阳下镇的爱国侨领、著名企业家、侨居印尼的“世联”第一副主席林文镜先生一行在县长邱玉清陪同下莅临福清一中参观校园与新建的图书馆。座谈时,林先生想福清一中之所想,急福清一中之所急,爽朗允诺以海口镇的爱国侨领、印尼林氏集团的首脑人物、著名企业家、“世联”主席林绍良先生与他本人的名义,捐资人民币一百万元(后又追补三十万元)用于捐建“元洪楼”,供学生住宿。同年 10 月,福清一中组织师生队伍热烈欢迎以“三林”(林绍良、林文镜、林绍喜(即林绍良胞弟))为首的侨胞观光考察团来校参观。林绍良先生在欢迎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示了对福清一中为全县教育事业所做贡献的赞赏。会议期间,学校向海外来宾分发了以唐超书记、周继光校长、陈道端副校长等联合署名的《向旅外亲人介绍福清一中》资料一份(附有远景规划图彩照);校领导与来宾合影后,即通知有关人员要在资金上为保证“元洪楼”工程上马提供方便。1990 年 10 月,“元洪楼”奠基。学校领导本着“外观雄伟,气派堂皇,质量优良,经济实用”的要求,从图纸设计、工程投标、建材核算等方面组织精干人员逐项实施。1991 年 10 月,“元洪楼”竣工。框架结构,建筑面积约 3830 平方米,高七层,底层为可容千人共用的大餐厅,其它六层有 79 间宿舍,可供 800 名男学生住宿。应邀参加落成典礼的林文镜先生与其它来宾们,面对这幢外观崭新、气势恢宏学生宿舍,莫不颔首称道。林文镜先生心情特别好,他为此项工程使福清一中近千人的学生住宿、生活条件大为改观而高兴,会上他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在宴会上频频举杯。
1992 年初,福清一中周继光校长亲自拜访了三山镇的爱国侨领、著名商业家、侨居日本的“世联”副主席王建铭(功镛)先生,谈及教育事业,十分合拍。同年 3 月,校领导主动参加了王先生老母亲的追悼会,赞扬她老人家一生勤劳、乐善好施,王先生为之感动。此后,通了几封信,王先生表示乐意为福清一中教育事业出力,邀请他的忘年好友、爱国侨领、著名商业家、侨居日本的“世联”副主席刘友荣先生、林文明先生一起返国促成此事,项目是重建综合办公楼,命名为“功荣明”大楼”。同年 6 月,王先生、刘先生、林先生三位专程返国落实此事。欢迎会上,王先生代表二位掏出现金一千五百万日元交给周校长。学校尊重三位先生的愿望,务求“尽心尽意,保质保量”完成这项侨建工程。同年 9 月奠基,1994 年 8 月竣工。这座大楼高四层,建筑面积近 2000 平方米,大小房间共 37 间,其中设有办公室、接待室、会议室、娱乐室、展览厅,还有客房、保管室、医务室等。大楼设计别致新颖,色彩安排柔和悦目,钟楼俯瞰校园另有庄严之感,其格调颇耐观赏。造价估计达一百五十万元。从大楼设计到竣工,王先生多次从日本打越洋电话查询工程进展情况,施工期间,学校抽调专人监工,严格要求,经不敷衍塞责。学校安排于第十个教师节(1994 年 9 月)前夕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
为了进一步使一中在教学设施方面获得更大的改观,印尼老校友林秉旦先生、余孔水先生,多次来信或打电话给学校主要领导,出谋献策,积极促成福清一中老校长林友来和现任校长周继光出访印尼,抓住迎接一中创校七十周年大庆的契机,募集大笔款项筹建“融侨教学大楼”,设立“融侨奖教会”。
1993 年 9 月,林、周两位校长假香港出访印尼,受到印尼福清一中校友会盛情接待。此时,恰值林绍良、林文镜先生返闽考察,在家的几位校领导与有关同志前往融侨大酒店,代表学校向他们赠送相册、书画等纪念品,并授予荣誉校友证书。几位先生表示要为福清一中七十周年大庆做点事。他们返回印尼后,林绍良先生先生设家宴款待林、周二位校长,并表示与林文镜先生合捐港币一百万元为一中创校七十周年大庆的献礼,还主动打电话要其他融籍的著名企业家、商业家捐献款目,林文镜先生也积极协助联络。1994 年 2 月,学校代表借省、市及福清市领导班子欢迎宴请林绍良先生等一行的宴会上,在林文镜先生的引荐下,林绍良先生亲笔(以捐赠人名义)签署了捐赠书。捐赠款额合计为三百七十三万五仟元港币。
1994 年 5 月,“融侨教学大楼”奠基,拟于 1995 年 1 月竣工。建筑面积 4850 平方米,高 4 层,内有大中小教室 28 间,办公室 12 间,总造价近三百三十万元人民币。这是福清一中创校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一项侨建工程,也是全校的最大一座校舍。
福清一中校领导满怀信心,期望在新的岁月里,在各级领导、各位校友关怀和大力促进下,继续加强与海外侨贤的联谊,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与慷慨赞助,使一中筹办侨建工程和其他方面工作能够再创辉煌。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5 11:48:14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百年树人 十番风雨——福清第二中学校史

林斯良 (执笔)

福清二中为玉融侨乡创办最早的一所学校,时跨三朝八代,到今年已“寿届期颐”,堪足自耀,而回溯她的一百周年的风雨里程,评说历史上的源流导向和是非功过,确非易事。笔者在搜集资料中也发现过去文档述说不一之处,有待进一步查考。希望都来“朝华夕拾”,多多提供佐证,俾能准确的判定史料,匡正史识,再来定稿。这样有才助于了解福清这个“海滨邹鲁”的教育史迹。才算是真正的具有文献价值。

一、起步——禁门静锁一庭雨

福清二中的前身是美国美以美公会(俗叫“美会堂”,后称“卫理公会”)创办的毓贞、明义两所西式新学。
毓贞女校始于光绪17年(公元1891年)美国传道师程吕底亚在龙田镇设立了妇女学,叫“毓贞女子小学。”学生仅 40 余人,纯乎教民子女和教会收养的贫儿。教材以《圣经》为主,兼学拉丁字母和文化科学,传播西方文明。这也是教会在福清办的第一个学校。据说择址建校时还发生一桩“教案”:程吕底亚征用龙田七社墩一块废地。破土动工之后,玉井施姓族房长找出宗祠里保存两三百年的老契,作为证据,向教会交涉,要求承认地权,偿还地价。美教士拒不接受,喝赶下楼。夜晚,族人施天发持枪射击,子弹从窗门打中师姑床架上。施天发当即被清衙门抓捕,两年后,庚死狱中。屈辱的《南京条约之后,欧美列强翼庇下的教会权势可见一斑。1908 年程吕底亚调任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班芝馨(师姑)接任毓贞校长。
民国 6 年(1917),为了扩大影响,美教会把小学的高级班上迁县城后埔街,建成三座有阁楼和地下室的二层红砖楼房,还有八角亭廊,当时算是城镇最别致最豪华的洋房。旋即招收了初中班。而留在龙田镇的初级班改名“私立毓德女子小学”,由陈明訇(师姐)主持。
民国 8 年(1919 年)美教会在县城的中小学又分了家。小学部搬出,另名“私立毅英小学”;中学部用原名“私立毓贞女子初级中学”。主政的还有吴明馨、章淑祥(又叫章美坚)等。第一任中国人校长是何蕴芸(师姑,留美,1935 年后赴印尼),继任有林芝兰、王恒健,执教的有王舜巧,唐育度,占庚书、周莲湖等。据不完全统计,至 1941 年,共毕业 32 届,学生 388 人。前 30 届每届毕业生少的仅 3 人,最多的 14 人。有春季、秋季班之分。
明义男校原系美以美公会在龙田镇所设的贫儿院。民国 13 年(1924年)美籍传教士马尔庚把它迁建在风凰山麓的较场埔。第一任校长林思华(牧师),接任的陈政益(牧师)。当时教会以办慈善事业为名,与县政府达成征地协议:地方出地,教会出钱,建贫儿院。后来改为明义中学。福清各界人士认为,教会说是建贫儿院,建成后却换了招牌成“明义中学”,不能同意。1926 年 12 月,北伐军进入福州,不久国民党福清县党部筹备处成立,利用革命形势马上占用新盖的校舍。明义只好暂借惠乐生医院在吴厝巷的旧址上课。美教会上告省、市,而县中校长郑毓和以及留省的融籍学生唐修德等也联名上书,进行抗争。1927 年正月上元节,这些学生还直冲叶向高花园,用草绳捆绑了林观彬校长,戴上纸高帽,游街示众。嗣后县党部奉上逾迁出,县立初级中学搬入(县中创办于 1925 年,校址先租凭高巷陈氏宗祠,1927 年迁明德书院)。经过一番官司、调停,明义得到建筑赔偿费 2万 6 千元,再建新校舍于西南侧,与县中隔墙为邻。其实教会建校的资金来源:一是掠夺国内财富,包括清廷的庚子赔款抽留部分。这三所教会办的中小学的基建,都大量拆取了海口伉倭时砌造的城墙石条。二是海外侨胞的捐助。据美以美公会福州年会会录:“教会与官绅筹办福清明义学校,举先生往南洋募捐”。先生指的是福清江阴人黄艾庵牧师,曾任福州美以美公会赴美国环球总议会代表,福州年议会九连环福音使。在融美、毓贞任教多年,继就新加坡培青学校,诗巫基督教学校校长。(摘见《黄艾庵先生行状》)。
明义校长以林观彬任期最长(1927—1939)。历任的还有翁品嘉(1939—1942 年)、林秀挺(代理)、共招生 19 届,前 4 届人数阙如,从 1931—1941年,计毕业 15 届 494 人。也有春季班与秋季班两种。
作为教会学校,它的教育主体思想无疑是崇洋奴化,传播教义的,但也有矛盾的双重价值取向,根据一些老校友的追忆,有下列几点具体事项可助判定:
教区直接控制人事大权。校长起先都是师姑、牧师,以后有他们的直系亲属继任者,也大都毕业于福州福音书院,华南女子学院。留美的居多。学历地位很高,在师生中享有威信。行政职员极少,都兼教学。
教学内容封资合掺。数理化生算是崭新的科学信息,特别重视英语,师姑多亲自授课;也重古文,讲封建道德,破除“迷信”,排斥“异端”读“圣经”,唱赞美诗是必修课,每天朝会、晚会例行祷告,搞“中华归主”。
班级人数极少。起初物质收卖,供吃供穿发补贴。嗣后有了声望,招生时挑剔筛选,实行天才教育;考试近乎苛求,70 分才算及格,不及格就要淘汰;因而毕业时所剩寥寥无几。
课堂教学严格。预习、复习也有新法,板练、站答不可苟免。由于人数少,教师批改指导及时,印象深刻,师生相互沟通机会也多,参加省中学会考试成绩,当然大大优于县里一些公立学校。
生活管理严厉。近于封闭,没有民主自由。特别毓贞女校,被称为“尼姑庵”、修道院。男女不同校,几乎隔绝见面。平时难会客,只有周末一个下午整理内务。星期天进教堂做礼拜,也是男东女西分坐,不准侧视,校内还有禁区,如师姑住所,不得擅进。
教师薪水较高。为防纸币贬值,收的是学米,为防学米潮霉,有时提前发放;年节还另给奖赏,因而聘任的人员都较称职,乐意终身服务。
学校设有工读助学金。困难学生可申请在校劳作某个项目,如扫地、浇花、打钟、印刷等,取得生活补贴,并减免学杂费。“品学兼优者”,教会出面,保送出外求学深造。
校园环境十分整洁。花木成荫,路面坦净,有专人维护。教室每年必粉刷油漆一次。百页窗牖,宽舒桌椅,即时修补。宿舍里藤床罗帐,衣橱衣架,都超乎寻常人家摆设水平。学生装束也整齐朴素,短发布衫,不穿高跟鞋;连教员的皮鞋后跟也不准钉铁板,避免走路时的搭声响和损坏地板。
由于条件和质量上的优势,也产生莫名的优越感, 更增添其珍惜校誉,保持传统的自控力。许多家长慕名而来,宁可缴纳昂贵的费用,也让子女争取入学,并用以炫诩乡里。至今海外校友乡贤还是津津乐道,赞赏尤加,可见影响的深远。

二、联合——野火熬成爱国心

民国 28 年(1939 年)抗战时期,为避日机轰炸,学校开始向乡下疏散。毓贞、明义辗转迁移在溪前、磨石等村上课,民国 30 年(1941 年),福清沦陷。部分师生逃难上溯闽北顺昌县的元坑。当时福清、古田、闽侯、闽清、长乐、永泰等 10 所教会学校,按福州教区意旨,暂时联办,取名“卫理联中”。校长杨昌栋(福州教区会督,曾任融美校长,后任协和大学校长)训育主任翁品嘉(明义),教导主任王恒健(毓贞),总务主任曾焕枢(融美)。
这是个国难当头的岁月。师生们住破庙旧祠,一遇风雨,屋漏污湿;物质匮乏,往往接济不上,就得挨饿;加上音讯难通,忧家忧国,个个都似乎尝到流亡的滋味了。可是敌忾同仇,风雨同舟的感情也在引发增长,师生之间,男女之间,相濡以沫,亲密无间。一把汤匙,两根灯芯,荧荧微火,围坐自修,悲怆而激昂的歌声,随处飘荡。苦难是人生的教科书,发愤求学,报效祖国的民族正气在升腾,在发扬。
民国 31 年(1942 年)7 月,家乡光复,福清的学生同归融城。经过一次烽火的“洗礼”,男女不同席的樊笼冲破了。教会经费也告困顿,于是两校正式合并,成为“私立明义毓贞联合初级中学”(简称“明毓联中”)。教室集中在毓贞女校,男生宿舍仍用明义原址。从 42—52 年,共毕业 18 届1261 人。历任校长有:林诚善(42—43 年)陈希雄(43—44 年)郑伯聪(44—45年)王淑德(45—46年)王恒健(46—47年)施联珠(47—49年)陈瑞慈(50—52 年)。
在风雨如磬的年代里,更应提到的是我校的光荣革命斗争传统,从大革命北伐时期到“七七事变”以来,金瓯残缺,两个命运的抉择是非常严峻残酷,一批革命前驱先后入学明义、毓贞和联中,把校园作为革命活动的前哨阵地。这里着重介绍余长钺、陈振先两位烈士。
余长钺,1931 年入学明义,13 岁,共青团员。他性格活泼开朗,经常吹着口琴,学业全优,尤长语文,喜爱阅读新俄游记、普罗文学和马列专著。他发起组织了“福清同攻读书会。”当时的共产党人陈炳奎,何希銮等都在筹备会主持工作。读书会有会员赠书 2000 多册,余长钺赠的最多,且是以进步的社会科学为主。读书会还在城关中涧寺演出了《阿 Q 正传》,余长金戍、陈炳奎都上台扮演角色,用福清方言对话,讽刺不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当局和消极自我安慰的人们。余长金戍还在会刊上连续发表《血与泪》和《尼姑庵》两文,轰动一时。前者写的是一个人力车夫生活的惨状,后者则抨击毓贞女校束缚了学生自由和宣扬独身主义的险恶用心,包含了余的大姐入学后的亲身经历,揭露帝国主义利用宗教作为他们侵略和愚民的工具。
1933 年 5 月 30 日,明义学生为声援《五·卅惨案》要求放假游行,校方宣布开除三人,于是余长金戍发动罢课抗议,后被降为旁听生。余长金戍还经常越墙外出用大蜡笔和沥青油在吴厝巷、楼锦霞的墙上写“打倒土豪劣绅、贪官污吏”“打倒蒋介石”“中国共产常万岁”等标语,使那些民族败类寝不安席、魂不守舍。1933 年 9 月,县长甘云亲自带兵到学校逮捕长金戍,押解福州,囚禁“反省院”。11 月,19 路军成立“福建人民革命政府”,长金戍得救回来,与陈炳奎又组织了反蒋大游行。蔡廷锴将军来融在明伦堂召开民众大会,余长金戍上台演讲,慷慨激昂,群情振奋,掌声雷动。蔡将军拍着他的肩膀说“好样的!”余长金戍还担任福清特派员,“反帝大同盟”的负责人。
1934 年余长金戍组织了南西亭的暴动,后任闽中特委委员,直至 6 月23 目与王于洁等 5 位特委领导被捕壮烈牺牲,时未满 19 岁。陈振芳同志当时曾挥泪写出一首诗,诗云:“闽中多俊杰,五子最称贤;骂贼敌庭上,成烈鬼亦雄。光辉照日月,遗爱足世传;后继齐努力,推毁旧王朝。”
是的,革命者是前赴后继的。当闽中党处于危难之际,陈金来同志接任福清中心县委书记,省委委员。1938 年他派陈振先入学明义,开展学生运动,更派求学过毓贞女校的自己的妻子何梅金来这两校作联络工作。
陈振先,1936 年入党,时 14 岁。他进校后,根据组织指示,支持吴端升等同学组织了“福清原野读书会”。他在会刊上发表很多革命诗文。如:“激流激流,民主自由;涤荡污泥,布以新猷。”又如《藏头诗》:“陈兵练武,振我中华,先除倭寇,再建共和。”还写了《出嫁的前夕》、《张德》二篇小说,《学海风波》《实与虚》等文章,鞭挞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原野》出版了 12 期,振先始终参加秘密的编辑会议。国民党省军管会曾派员指出《原野》有赤化倾向,准备抓人。县党部也勒令停刊。陈振先根据组织上的意见,最后部署:“共怀红心,各奔前路”。大家当即分散隐蔽,他也回乡参加抗日游击队。
1941 年 8 月 4 日陈振先参加琅尾港伏击战。是役击毙日马营司令官田中岛中佐,分队长村野等 40 余名日军,他荣获抗日银质奖章。1945 年后,他任福州市委第二书记,闽中地委委员,宣传部长、福、长、平中心县委书记。47 年,由于叛徒出卖被捕,10 月 3 日遇害,时年 25 岁。
陈振先同学的一家是革命的一家。母亲夏妈妈(淑琼),哥哥陈振芳(程序、现省人大主任)都是地下党员,经常出入我校;妹妹陈辉容、陈辉明、弟弟陈振亮(现省司法厅长)都在明毓联中求学和从事地下活动。革命的火种一茬又一茬,一代接一代的流传着。学生自治会成为公开合法的掩护机构,十分活跃。口号不断鲜明:从“读书不忘救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行动也不断大胆:从“朝会自由参加,不准点名”、“反对训育主任体罚学生”到“放下书包、打游击去!”还逼使校长通过美传道师力会督保释陈亨源(闽中游击司令,当时以基督教徒身份在海口复苏医院当医生)出狱。这都显示了“真理的炸弹”的力量,党的斗争策略的成熟。革命需要流血,“寸寸山河寸寸血”,但“南国雄文传千古,烈士热血化碧涛”(程序悼二弟陈振先烈士诗)烈士的战友和后来者刘大璇、翁绳金、杨前坤等数十位同学从母校走向神圣的民族民主的战场,成为各级的领导人。这都是母校的骄傲。烈士和志士英名业迹都应该在校史上大书特书,占有光辉的一页,新的一代都应该记住这血染的风采,才能懂得红旗下生长的幸福和使命。

三、改公——前路漫漫勤求索

"一唱雄鸡天下白”。1949 年 8 月 16 日,福清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了革命胜利的曙光。明毓联中深锁的禁门冲破了,师生们积极参加欢庆,上街游行,也配合了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土改镇反和抗美援朝的宣传活动。县委派来了联络员,传达各项布署。教会控制学校的力量相对减弱,而校内派系的斗争却加剧了。一部分教员则串连一些学生、工友组织了“倒施护委员会”似乎是占了上风。10 月复课之后,教会与师生协商,委托俞建英主持,成立了吴章钟、施修藩、俞云经、陈德荫、李文秀等的校务委员会,总理行政工作。当时中学属闽侯专置管辖,教育部门贯彻的是“维持原状、稳步前进、逐步改造、整顿提高”的方针。1950 年,陈瑞慈(师姑)刚从美国回来,教会派她进校任校长。她有病在身,也无主见,日常工作仍由原先的校务委员署理。
革命风雷激荡,工农大众翻身。大量压在底层的工农子女跨进这个过去少数人专利的学园。第二年招生时,报考联中的相当踊跃,群众对她还是有所仰慕。在耀眼的阳光下,学生和工友挺起胸膛,扬眉吐气,迸发出的政治热情不可阻遏。过去美国传道师独占的“茂林屋”成了女生宿舍和办公厅,大家欢称“解放楼”。学生会真正要“自治”,工友当了工会主席,当然难免有了矫枉过正的举动,造成一些教师感到课难上、人难管的暂时局面。1952 年暑期,全省中学教职员集中福州进行思想改造学习,提高了政治觉悟,也适当地调整了队伍。
1952 年 10 月,闽侯专署教育局正式接管这所美教会控制达 60 年的学校,改名为“福清第一初级中学”(10 月 25 日接管日后就成了校庆日)任命的第一任校长俞云经,调进吴端升任教导主任,也有了团支部。学生总计是 9 个班 435 人。
1953 年 9 月,吴端升调往福州一中,专署调南下服务团的施达德任教导主任。他是进校的第一个共产党员。加强了领导,学生也立法自守,秩序逐渐正常,学习氛围也较浓厚。
1954 年暑期,专署与福清县委抽调一批干部派进 4 所中学,除县中前年已派外,每校 3 人,成立或健全了党团组织。郑仁堡任第一校长,也是第一个党员校长、党小组长,俞云经仍为校长。团支部上升为团总支委员会,团员 38 人,8 个团支部。郑仁堡同志原任县委办公室主任,进校后很肯学习,经常深入教研组研讨教材,听课评议,他还亲自下水教初二年垢数学课,派校干部都兼课。校内热潮滚滚,春色溶溶,各项工作力求尽善尽美夺魁争先进之风日盛。
1955 年7 月,闽侯专署为适应发展需要,将中学重新排名,福清中学改名福清一中,我校改为“福清第二中学”,师生莫名振奋,认为这是迈向完全中学的前奏。1956 年 9 月,上级推行了“加速发展,提高质量、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方针,经批准,我校增收高中两个班 100 人,还大大充实了教师队伍。郑仁堡校长荣调,原县文教科科长叶忠楠调进任校长兼总支部书记,黄真(原茶亭区副区长)任教导副主任兼支委。
审干和肃反运动开始了,大放大鸣也开始了。一时乱云飞渡,迷雾重重。1957 年 6 月,省教育事业计划有了紧缩调整,撤消了我校的高中部,将已办的两班归并福清一中。教师代表不断向省市请愿,县委领导也向上级作了反映:要求续办。学期结束的最后一天,学生获悉高中被砍,校园产生了混乱,一发难收。经过县委县府领导的疏导,学校党、团组织的劝阻,学生提了意见,随即散回。这次学生“闹事”造成校长叶忠楠因有“煽动”嫌疑,撤职批斗,后被打成右派。直至 1966 年才平反澄清。教导主任施达德降职调离,并株连了一些教工和学生。正是“一场欢喜忽悲辛。”
1958 年,三面红旗风卷残云。我校又投入教育革命的热潮中。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先后招收了师范班四班 186 人。林香载调进任支部书记。这是我校第一个专职的党务工作者。这一学期,师生参加人民公社化和大炼钢铁运动。到宏路镇的沃底村开辟生产基地,边劳动边上课。到一都罗汉里砍柴烧炭,砌炉炼红心,表现了极高的政治热忱。可惜违反了客观规律,一阵狂热过后,就烟消去散了。
58 年 12 月 1 日,城关的一中、二中(包括师范班)、侨中、实验小学加上职工业余学校合并成立福清大学。这样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中专、大专,可称“大一统”,紧跟了大跃进的潮流;还招收了大学的中文、理化两班。又是热气腾腾。但仅近百日,宣布“下马”,各自分灶,恢复原貌。
1960 年 7 月,福清二中办的师范班得到上级赞许。但因体制不同,必须拆出。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福清师范学校,另建新址在玉屏山腰。林香载任师范的副校长兼支部书记,还抽走了一些骨干教师。二中原先的设想又落了空。
1960 年林落影调任二中支部书记,61 年调出后张志丰升为副校长。党外校长仍为俞云经。
1962 年张志丰出任昌坛中学校长,袁鸿飞调进任支部书记。倪朝铭、杨书椿(党员)任教导正、副主任。此时二中的办学质量,蒸蒸日上确可与重点校比美。文体活动成绩更是引人注目,自己创作排演了许多节目,都取得省、市、县会演的奖励,如“血防战士之歌”(大型表演唱)“春种一粒子”(话剧)获省创作奖、演出奖,《海上来的一批货》(活报快板剧)“秋收战歌”在县里演出也轰动一时。1962 年我校举行较为隆重的纪念校庆70 周年,展出历史图片等缅怀传统,激励后学,也颇有成效。
1966 年 6 月,文革运动降临,我校是重灾区。先有工作组后有工宣队,被挑动起的红卫兵造反派,对教师实行残酷的“阶级专政”,惨无人道的吊打关逼,百分五十以上享受“牛鬼蛇神”待遇,接着校园又成了武斗的战场。仪器、标本、图书、档案、抢烧散失,屋顶砖瓦、门窗桌椅,拆充武器。又经历了清队,一打三反,清查 5、16 分子和批林批孔、队伍四分五裂,有的下放农村。
1970 年春,“复课闹革命”,招收初中 16 班、828 人。学生年级按部队连排编制,学制二年。1971 年学校下放归城关公社管辖,改名“城关公社中学”。成立革命委员会,正副主任王恒栋、陈莲娇、林能士、俞镇龙,另有贫宣队、工宣队三批,每一批都有一位任副主任、副书记。
1972 年,我校有高中部 6 个班。1974 年秋有了高中第一届毕业生,计467 人。(因为春季班变成秋季班,读了二年半)。1974 年县革委会应师生要求宣布恢复“福清二中”原名,收归县管。1976 年,林本澜进校任校长兼支部书记,林能士任副校长。
在这段被扭曲的历史里,学校要开门办学,随时下厂下乡接受“再教育”。我校在北林大队的油杭村建立了农场,栽种水稻、甘薯、花生、大豆、水蜜桃等,还养猪种菜,筑有 4 间宿舍,修了灌溉渠道,打了水井。师生拉着粪车,挑着铺盖,轮流在农场里从事颇为繁重的生产劳动。由于经常锻炼,革命口号响亮,干得也顶欢畅,教材改革上,用工基、农基、报刊文选,以后有了课本,也无强制性指令,某些学科的质量明显下降,“抄书抄报,穿鞋戴帽”。但有些师生能坚持刻苦自学,以后事业发展也有成就。

四、成长——东风应律庆天晴

1976 年,四凶伏法,万民称庆。教育战线倍感第二次的解放。特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贯彻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紧紧依靠广大教师,迅猛的恢复元气。78 年郑养春进校任支部副书记。不久林本澜调为县体委主任,林能士接任校长,郑养春任支部书记。80年,林斯良被任副校长。
76 年俞云经退休,后又留任副校长。二中党支部坚决执行党的政策,认真纠正冤假错案。有文革时的冤打成“现反”或其他罪名的,给予召开大会,宣布平反,恢复名誉,焚烧了所有错整群众的档案材料;有反右时错划为右派的,一律全面复查,脱帽改正,照顾生活;也有属于历史悬案和处理偏重的,都一一认真落实。三年来为50 多位教职员工平了反,纠了偏。大大激发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效力的热忱。二中作为一所老校,在规模上也发展到历史的巅峰。1980 年学生人数首次冲破二千大关,计 30 班 2026 人。1984 年 36 班 2363 人,1986 年 39班 2316 人。陆续建起五层的新的教学楼和办公室实验综合楼。
1982 年 10 月 25 日我校举行 90 周年校庆,盛况空前。印尼校友林民钧在雅加达召开欢祝母校校庆宴会,并募赠巨款,他个人还捐款设立了奖学金。许孙雄、何希明伉俪鼎力玉成,负担校庆一切费用,还赞助了侨光奖学金。郑年庚、蔡循池、刘天仇等校友都献礼助庆。旅居香港的杨庆泉、许守馨夫妇献赠 14 台收录机,并赶回出席庆典,在大会上作了热诚的讲话。林民鼎校友在香港大公报上刊载大版面贺电,印发精致的请柬。郑伯聪、翁品嘉、王淑德三位老校长,年事已高,都返校共庆,有的携扶着赋诗勖勉,有的慨谈沧桑巨变,都切盼母校金钟洪鸣,桃李飘香。嗣后王良强,翁爱香校友也从印尼返校畅叙,赠款留念。热肠灼灼,赤心拳拳,给在校师生极大的鼓舞。
我们始终发扬着母校的光荣传统和谨严,求实、拼搏、向上的校风。在“三个方面”方针指引下,也认真坚持五育并举。1976 年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二年,我校高招录取率达百分之四十二,名列全县首位。县委书记杨文义在三级扩干会上给予表彰,1980 年继续保持莆田地区前列地位,语文等科成绩突出,在地区学科会议上作了重点推介,魏绍珠同学英语高考是地区状元卷。林邦初、林永枝、黄磷春等同学有的入学清华、同济、浙江大学,有的被选派出国深造已得博士学位。成为科技后起之秀。10 年来,我校大中专录取成绩一直稳居全市上游。1984 年为 141 人。83 年中考升学率为百分之六十五。实行初中毕业会考,我校在市四项督导评比中,89 年90 年中考巩固率、及格率、优秀率和综合比率居普通完中的第一位,荣获“福清市教育先进单位”的红旗。应该说我们办学的条件有所改善,但困难还是接踵而来,我们靠的是一股合力和钻劲,才能继续保持“一根支柱”的声誉。
为了因材施教,鼓励拔尖,我校极其重视各项学科竞赛工作。领导和老师都精心安排,细心辅导。薛琦、陈泽春、魏悦明连续三年获福州市物理竞赛三个一等奖,一个特等奖一个二等奖;吴茂文、何怿等 5 人在县生物竞赛中获第一名马婷云获福州市《爱我中华》地理竞赛一等奖;魏小康获 90年福州市第四届高二年英语阅读比赛第一名;施丹文、郑参雄分别获省中学生作文、书法比赛二等奖,总计 9 年来获学科竞赛 208 人次,其中全国奖1 人、华东区奖 6 人、省奖 4 人、市奖 19 人、县奖 83 人。为了改进教法,提高质量,我们十分关注青年教师的业务培养。83 年起我们组织学习各种新型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六课型教学,用三年时间,指定专人定点试验,并多次举行全县性公开教学。孙颖萱、薛倩、郭丽云、吴敏、陈渊、俞建雄、陈晓梅均先后评为“福州市教坛新秀”。
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我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党政工团和班、段、科、室上下连成一气。10 年来,发展党员 41 人,评出市县先进教育工作者、先进班主任 80 人,市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 65 人,还有校三好生 1020 人。90—91 年我校开展《党在我心中》系列活动,陈文兴等 5位同学组成校代表队,过关搴旗,荣获县市党的知识竞赛中学组第一、二等奖。我们还有 30 余位教师分别加入致公、农工、民盟等民主党派,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做党的诤友。党支部每学期都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做到肝胆相照。
为了多渠道的开发睿智。我校对第二课堂活动倾注了心血。1983 年成立了青少年科技辅导协会,并最早把科技活动摆进课程表,实行五定(定人头、地点、时间内容和辅导老师),85 年还首创举办了千人科技夏令营。8 年来连续被市县评为科技活动先进单位。
1985 年,郑融强等同学在祝志安等三位老师辅导下获全国中小学《野生动物知识竞赛》三等奖;86 年戴群安等三人写出小论文《从密闭生态系统实验模型谈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获全国首届中小学生《奔向明天》科技征文二等奖,被收录到《全国中学生优秀科技征文作品选评》一书中。85年 86 年《龙眼树主要害虫》标本获省《探索昆虫世界奥秘活动》一等奖;《荔枝蝽象生活史》标本获华东区二等奖。从 86 年开始着手《福清县蕨类植物资源调查及利用初探》的课题,6 年来攀登石竹、灵石、古崖等险峻山峰,深入牛头尾目屿、小麦岛的海滩水域,采集制了 70 多种蕨类植物系列标本获省一等奖。福建师大林来官等三位教授鉴定后认为品类齐全,其中日本狗脊蕨、变异鳞毛蕨两种还是《福建植物志》上没有记载的,尤其难得。“三小”发明创作,在黄明华等老师指导下,仅 89、90 两年就有30 多件在省市获奖。翁冰的《风力发电模型储能系统设想》小论文,陈跃强等的《新型闸刀开关》小发明都获市一等奖。微电脑活动从 85 年开始,陈金耶、陈立二位辅导刻苦钻研,还自编两套教材。近五年就有 37 人得奖。BASIC 语言组包揽 4 个一等奖,LOGO 语言组也全占 5 个一等奖名次。我们还有地理模型组、天文星象观测站,配备有大型天文望远镜,凭此几年来观测哈雷彗星运行轨迹和日蚀、月蚀的情形。我们辟有科技成果展览室,接待不少领导、友人和海外乡亲,那多彩多姿的发明制作、系列标本、锦旗图片等组成的壮观场景,确也撩人情愫。
我校的文艺活动也声名远扬。历届汇演都以新颖动人的题材和形式取胜。70 年代的快板剧《正是他》,话剧《走在一条线上》,舞剧《青石崖》,诗表演《举旗歌》等均获创作奖和演出一等奖;80 年代连续 5 年评为福州市《学校音乐周》先进单位,女声小组唱《每当我翻开心爱的课本》获一等奖,《星星啊星星》《我们是一群小海娃》表演唱被选中参加福州市汇报演出。我们还为省音乐专业培养一批人才,计考入福建师大艺术系的 10多人,入省艺校、幼师的 30 多人。
1987 年我校未名文学社成立,每学期都举行文艺讲座文学对话会、社员作品朗诵会。还出版《未名报》6 期、《未名窗》3 期和《影评集》3本。89 年未名社被评为福州市《茶花杯》中学生影评征文竞赛的先进集体,有 5 名成员获奖。90 年福清市《我爱社会主义祖国》影评征文,我校有 9 人获奖,社长林宏铭获全国《玉融杯》影评二等奖。89 年 12 月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听众之声》编辑张妍来校录制了《中学生世界》节目,由未名社 5 人担任节目主持人,向海内放播放。
我校 1981 年被省确定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 年来在田径、球类比赛和群体活动上都成绩卓著,特别是为国家发掘培养、输送优秀运动员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其中有亚洲撑竿跳高纪录保持者梁学仁,他在 90 年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上一路 5.62 米,被誉为“亚洲空中飞人”;有运动键将、省女排队长张秋萍,她在 87 年全国六运会上为福建队荣登冠军宝座表演出色,被大会授为“全国最佳二传手”;有省男排三位队长和主力队员的林增、陈家秋、吴春光、吴云峥,他们都代表中国在加拿大、伊朗、孟加拉等国际邀请赛中夺魁;有省划船队里的姚清宇、林秀钦、林长坤等 6 人,他们曾获全国皮划艇比赛的 4—7 名;还有省田径队里的吴平(女)、倪金华等 5 人,省少体校的王晓明、何能勇等 25 人,他们在全国不同类别的比赛中获奖。我校男排 1981 年获省中学生基层赛第二名,曾 3 次夺取省少体校排球赛第 1 名,有 12 个运动员代表省参加全国少体校排球赛。我校男篮连续 3 次获县第一名。仅近年来统计我校在省级田径赛中共获 15 个单项第一名,12 个单项第二名,为福清市在福州地区保持中学生田径赛“八连冠”和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田径之乡”的双称号作出了贡献。我校达到国家等级运动员标准的有 86 人。其中国际运动健将 1 人,国家运动健将 3 人,一级运动员 3 人,二级 8 人,三级 69 人,有 85 人被录取到大专体育院校继续深造,22 人被录取到体育中专学习。最高峰的 87 年,体育生考取19 人。90 年秋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全国田径协会会长李文耀同志来我校视察,听取了汇报,参观了体育荣誉室并观摩了校各运动队的课外锻炼后,他赞叹的说:“全国中小学都能象福清二中这样重视体育工作,那么我国的体育事业将是大有希望的。”
我们感谢各级领导的鼓励和支持,这 10 年来,我校所获的奖赏也是够多的:1993 年被评为福州市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和群众体育工作两个先进单位,84、85 年连续评为省体育先进单位,86 年国家体委、教委授予“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称号,89 年省人民政府授匾“福建体育先进学校”。我们的事迹中国体育报、福建日报、福州晚报作了报道,省教委专门发了简报,87 年4 月省体委教委在发奖表彰大会上,我校领导作了“精心发掘培养,为国培育英才”的典型发言,89 年在福州市体育工作会议上作了专题报告,题目叫《春风化时雨,新枝壮且繁——福清二中培养优秀运动员经验介绍》引起了满场轰动。我校体育组组长吴绍明 87 年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工作者,领受了李鹏总理题词的铜匾。
我们也感谢海外校友和侨胞的资助。有的用于添置器材改善场地设施,有的用于各项比赛上的开支,有的是直接发给教练员,运动员的奖金,仅王贤霖奖学金中的体育奖,这三年就有 500 多人次,二万多元。这些都大大激发了运动员的斗志。作为省市的一个培养体育新苗的摇篮和基地,我们将从奥运战略眼光和提高民族体质这一高度来策励自己,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我们定将不辜负党和侨乡父老的重托。
1986 年 8 月林能士荣迁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余乃棠调进任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1987 年春俞云经副校长退休,他作为教育界元老,先任县政协副主席,后改为福州市政协委员,又被选为福清二中离退休教工协会主席,继续发挥余热。学校新盖一座 6 层教学楼 18 间教室,暂时缓解教学用房的困难。1989 年 4 月县委调进陈弼为二中校长,加强了行政领导。90年在县教育局支持下新盖教工宿舍楼一座,七层单元套房,每套均三房二厅。截至 1991 年 6 月为止,我校从接管以来已毕业初中 36 届 10254 人,高中 16 届 4148 人,现有初中 24 班 1176 人,高中班 480 人,教职员工 175人。
欺颐之寿,属宜大庆。1990 年 6 月,成立福清二中一百周年校庆筹委会,印尼校友许孙雄不断来电和两次返校商谈百龄大庆筹备事宜,并全力从事海外发动联络工作。91 年 1 月,周宏猷校友赴印尼探亲,得其叔周廷秀老先生支持,捐赠 10 万元人民币,重新构建宏传壮丽的校门和周围设施,要让焕然一新的景观迎接校友来归。11 月 31 日福州校友筹庆小组成立,吴章钟、林光梅等 7 人负责。
1991 年 3 月 27 日,台湾校友林敦宁伉俪回到阔别 40 多年的母校参观座谈,受到二千名师生的热烈欢迎。林敦宁教授是东吴大学经济学博士,名列伦敦《世界名人录》,他受在台原明义、毓贞 14 名老校友的委托向校赠礼。5 月台湾福清同乡会会长林孔仲校友又带来海峡彼岸游子的心意,这样我们跟台湾校友联系的桥梁终于搭通了。赤子思亲之情寄于尺素,溢于言表,满含热泪,感慨万端。他们提出立碑留念,于是在办公楼下的园圃里泐石一方题字为“身居宝岛,心系母校。——原明义在台湾校友敬献”。
9 月 22 日香港校友邀请学校代表 4 人赴港参加 28 日福清二中香港校友会成立大会,选出 16 人理事,30 日第一次理事会又推出杨庆泉、敖惠明、周清为正付理事长,并积极捐资组队参加母校百龄大庆庆典,会上念师怀友,群情激昂,纷纷表态,要为振兴母校,拓展垣途出大力。这是血浓于水的关系,情深似海的厚谊,在促膝畅话,觥筹交错之中得到融和,得到奋发,是夜不知东方之既白。
百岁古称上寿,说她老了,“期”复其时,“颐”观所养;而作为生机勃发的事业,又是年轻得很,可说春秋鼎盛。今天我校校友遍五洲,印尼、美国、新加坡、日本和港澳台等地居多,不少是社会贤达,企业巨擘,他们随着祖国开放改革的大好形势,挈妇将雏,瞻仰故土,谆谆告诲子女要为母校做贡献。“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杜甫诗)是的,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是生生不息的脉博,青少年那黄金幻梦年华,造育恩泽也是一辈子念念不忘的话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党的春风时雨,侨乡的日升月隆,都是我们二中繁衍奋进的催化剂。尽管前途多曲折,困难有几重,可“大江流日夜,洪范出经纶”(赵朴初诗:“万古倾昆仑”)。我们全校师生一定会在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发扬传统,锐意改革,团结协作,力争山花烂漫的明天。
“终身之计,莫如树从!”“一树百获者,人也”(《管子·权修》)愿这个百年老校象园内那以在天的古榕树一样,根弥壮、叶更阴……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5 11:39:03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辉煌的十五年(上)

曹于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开始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转移,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十五年(1979~1993 年),福清人民在中共福清市(县)委,福清市(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坚决而认真地遵循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总方针,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艰苦拼搏,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济实力增强,市场供应充足,对外经济活跃,财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大大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1983 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3.08 亿元,比1978 年增长 62.1%,平均年递增率为 10%。其中工业产值为 1.05 亿元,比 1978 年增长 95.38%,实现利润 438 万元,上缴税金 356 万元,分别比 1978 年增长 103.87%和 18.9%。农业总产值为 2.03 亿元,比 1978 年增长 49.48%。乡镇企业总收入 1.23亿元,比 1978 年增长 535%。外贸出口总值为 1384 万元,比 1978 年增长近5 倍。1983 年财政收入为 1532 万元,比 1978 年增长 58.22%,支出 2392 万元,比 1978 年增长 71.16%。
1987 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 5.35 亿元,比 1984 年增长 48.2%,年递增14%,财政收入 2534 万元,比 1984 年增长 64.2%,年递增 18%。
1990 年,全县社会总产值达 14.85 亿元(以 1980 年不变价算,下同),比 1987 年增长 91.9%;国民生产总值达 8.6 亿元,比增 56.1%;工农业总产值 11.41 亿元,比增 96.7%,其中工业总产值 8.56 亿元,比增 146.7%,农业总产值 2.85 亿元,比增 22.3%;全县财政收入达 5700 万元,比增 95.8%。
1993 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40 亿元(按 1990 年不变价,下同),比 1990年增长 112%。工农业总产值 1993 年达到 61.36 亿元,比 1990 年增长250.6%。财政收入 1993 年达到 1.75 亿元,比 1990 年增长 207%,成为全省第十个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市)。出口商品交货总值1993年达到21亿元,比增 556.3%;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8.1 亿元,比 1990 年增长 85.8%。全市三年新增固定资产 16.27 亿元。1993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1649 元,比 1990年增加 660 元,增幅为 66.7%;城乡居民储蓄继续增长,存款达 12.26 亿元,居福建省前列。城镇新建居民住宅 10.8 万平方米,农村新建住房 430.5万平方米。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商品丰富。群众的消费水平和档次日益提高食物结构日趋合理、科学,许多耐用高值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家。
一、农业

1979 年后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两户一体”。是年,粮食总产达 26 万吨。1980 年,尽管自然灾害严重,粮食仍然取得好收成,总产比1979年增近0.5万吨,主要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也有较大发展。社队企业总产值 6000 万元。1979~1980 年,全县造林 21 万亩。1978~1980年,农田基本建设共 1 合龙大扁岛等四处围垦工程,建成 4 座小(一)型、9座小(二)型水库和电灌站 210 多处。农业总产值 1980 年比 1977 年增长54.75%,年递增 8%。
1981~1984 年,推行多种形式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种植业和林牧副渔的比值由 1980 年的六五比三五,调整为 1984 年的四八比五二,林牧副渔的产值第一次超过种植业。粮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由 1980 年的七八比二二,调整为 1984 年的六四比三六。1982 年,粮豆总产值创历史最高纪录,达 28.4 万吨。1981~1984 年 4 年中,全县造林 25万亩。高山前岭埔小流域治理荣获 1984 年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单位称号。1984 年,农业总产值 2.36 亿元,比 1980 年增加 7240 万元,平均年递增9.6%。
1985 年~1987 年,在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中,山、海、田一起抓。一抓粮食生产:1987 年,春收大小麦 25.4 万亩,总产 3.72 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22.2 万亩早稻,平均亩产 400 公斤;全年粮豆总产量 26 万吨。二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重点放在开发山海资源、促进“两水一牧”发展上:对虾养殖从无到有,1987 年增至 2.4 万亩,水产品产量达 3.8 万吨;水果以发展“四大名果”为主,3 年造果总面积达 3.15 万亩;林业生产坚持营造与管护相结合,抓封禁和福厦路一重山绿化工作,3 年造林 13.3 万亩,西部山区建立6万亩杉木商品材基地,沿海营造防护林2.4万亩,林木蓄积量以每年 10.4 万立方米的速度增长,1987 年全县林木总蓄积量 80 万立方米;全省最大的太城蛋鸡场,1986 年投资、投产、见效。3 年投入农业基本建设的资金达 1324.67 万元,建成柯屿垦区地面库。1987 年,全县农业总产值 2.25 亿元。
1988~1990 年,增强农村、农业、农民“三农”观念,深化农村改革,依靠政策、科技和投入,实施“粮食工程”、“林业工程”、“菜篮子工程”和“乡镇企业工程”,农林牧副渔和乡镇企业全面发展。1989、1990年连续两年粮豆总产量突破 30 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特别是 1989 年,战胜特大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全县粮豆产量达 32.7 万吨。3 年,全县每年新植果树 1 万亩以上,建成千亩片 11 个、百亩片 120 个,累计总面积近 10 万亩。3 年共造林 16.74 万亩,建立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四大体系和 5 个万亩林场,全县森林覆盖率由 1987 年的 28.4%提高到1990 年的 37.2%,林木总蓄积量达 126 万立方米。1990 年,水产品产量达 5万吨。畜牧业由分散经营转向以专业经营为主,1990 年,肉类总产量 2.64万吨。3 年间省、市、县投入和乡村多渠道筹集农业基本建设资金 5300万元。建成和修复一大批水利设施,围垦 4 处、6350 亩,垦区开荒造田 2万亩,完成薛港地面库、龙江倪埔段改道等工程。1989 年荣获全国水利先进县称号。春粮生产两次获国务院、农业部表彰,农业、水利、水产等工作均获得省政府表彰。
1991~1993 年,粮食生产克服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粮豆总产 3 年都保持在 35 万吨以上,居全省第二位。水产业在保持传统贝藻类和淡水鱼生产旺盛发展的同时,养殖领域迅速拓宽,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鳗养殖和出口创汇基地之一。1993 年全市水产品总量 8.32 万吨,水产产值达 9.32 亿元,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水产先进县(市)”。水果生产继续扩大,3 年新增各类水果种植面积 2.82 万亩,1993 年产量达 2.12 万吨。林业平原绿化、荒山绿化和沿海防护林一期工程建设取得成绩,森林覆盖率达 38.4%,荣获“全国林业平原绿化先进单位”称号。畜牧业生产持续增长,肉类和蛋品总量均居全省第一位。农业基础设施继续改善,3 年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达 1.11 亿元,投劳 1302 万工日,完成土石方量 1147 万方,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居全省首位。完成了上薛、瑟江等一批围垦工程,过桥山围垦1994 年 3 月份合龙,被评为全国土地复垦先进县(市)。
二、乡镇企业

1984 年,乡镇企业总收入达 1.9 亿元,比 1980 年翻一番。
1985~1987 年,全县多渠道筹集资金 6715 万元,创办乡镇企业 5135 家,增加从业人员 1.38 万人,为近 10 万个农村剩余劳力拓开新的生产门路。和 1984 年比,乡镇企业实现四个翻番:总收入 4 亿元,增长 1.1 倍;工业产值 1.35 亿元,增长 1.8 倍:利润 2850 万元,增长 1.35 倍;出口交货总值1300 万元,增长 2.26 倍。全县涌现出百万元企业 25 个,百万元村 50 个,千万元乡镇 18 个。同时乡镇企业开展横向联合,3 年间有食品、塑革、针纺、建材、电器、钢化玻璃等 134 家企业、19 类项目与省内外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国营企业以及乡镇之间开展横向经济联合,促进拳头产品和骨干企业的形成。还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发展出口创汇。3 年共创办 7 家中外合营企业,发展服装、抽纱、石料、河鳗等大宗出口创汇产品。
1988~1990 年,乡镇企业在治理整顿中调整结构 1990 年,全县乡镇企业总收入达 8.9 亿元,其中工业产值 4 亿元,有 3 项产品获省部优产品称号。
1991~1993 年,乡镇企业连年上新台阶,3 年新办企业 3150 家,1993 年创产值 35 亿元,是 1990 年的 3.81 倍,年均递增 56.2%,跨入全省乡镇企业十强县(市)行列。乡镇经济发展迅速,全市涌现出 19 个亿元镇(其中 3 个5 亿元镇)、5 个亿元村、50 个干万元村,有 11 个村达到福州市制订的小康标准,有 3 个镇、14 个村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明星镇”和“省级明星村”称号。

三、工业

1979 年后,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和放宽政策,扩大社队和企业的自主权。工业主要产品中,糖 1980 年比 1977 年增长近 2 倍,机制纸增长 50.4%,盐增长 10.2%,化肥增长 75%。1980 年工业总产值达 7000 万元,比 1977 年增长 54.75%,年递增 15.6%。
1981~1984 年,继续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坚持改革、开放、搞活、工业生产,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人才,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发展短线生产,变企业单纯生产型为生产经营型,增强企业竞争应变能力。从 1982~1984 年,3 年时间对工交企业普遍进行整顿。到 1984 年底,全县先后投资 2500 多万元,完成 132 个技改项目。新增产值 5200 多万元,新增税利 400 万元。1983~1984 年,创新花色品种达100 多种。服装、罐头、塑料拖鞋、人革拖鞋、抽纱等成为创汇百万元以上的拳头产品。1981~1984 年,利用中央所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注意发挥侨乡优势,在国民经济调整中,继续兴建清华糖厂、华侨罐头厂等新企业。并积极开展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变封闭型经济为开放型经济,实现外引内联项目 24 项。二轻系统集资招工和集资入股共筹资金 112 万元。1983 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关,1984 年达到 1.24 亿元,1981~1984 年平均每年递增 15.6%。
1985~1987 年,继续简政放权,减轻企业负担;厂长负责制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由点到面,大面积推开。1987 年,根据两权分离的原则,采用招标租赁、“两保一挂”、利润递增和当年目标利润承包等方式,对全县 16家国营工业企业实行承包经营,其中有 8 家实行承包 3 年以上的高层次承包。工业普查被评为全国第二次工业普查先进单位;3 年共投入 1305.6 万元技改资金,实施 33 个技改项目:有3 种国营企业产品荣获 1986 年“省优”称号。1987 年工业总产值 3.1 亿元,比 1984 年增长 74.5%,年递增 20.09%。
1988~1990 年,工商企业依靠深化改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国营工业企业全面推行承包、租赁经营或“工效挂钩”等,按照《企业法》要求,初步理顺党政工三者关系,进行内部分配制度、人事用工制度等配套改革。二轻系统,试行企业兼并,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商业、供销系统也实行工效挂钩、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承包。县电力总站、东阁华侨塑料厂、县华侨罐头厂、县外贸冷冻厂、高山油厂等 5 家企业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3 年共投入技改资金 2630 万元,实施技改项目 26 项,完成 16项。新开发液压自卸挂车等 10 种新产品,其中 3 种被评为省优秀新产品;新增省优、部优产品 7 种,累计达 17 种。1990 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 8.52亿元,其中乡以上工业产值 6.27 亿元,国营预算内工业企业共实现税利735 万元,有 9 家盈利,3 家亏损。
1991~1993 年,企业改革继续向纵深拓展。国有工业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普遍推行了以“两精简、一聘任、四定、一拉开”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内部分配、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国有工业调整、重组、改造步伐加快,已有四家国有工业企业引进外资嫁接改造,六家拍卖城区旧址迁建新厂,四家进行大规模技改和开发;相当部分国有工业企业进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定额计件工资制、“国有民营”等改革试点。二轻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开始启动。3 年新增合资企业六家,荣获全省二轻系统改革先进单位的称号。1993 年全市工业产值45.36 亿元,比 1990 年增长 384.6%,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由 1990 年的53.5%上升到 1993 年的 73.9%。国有工业“遏滑坡、稳阵脚”已见成效,1993年产、销、税、利皆超历史最高纪录。二轻集体企业不断壮大,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年居福州市各县(市、区)前列。乡镇工业1993 年实现产值18.5亿元,是 1990 年的 8 倍,产值上百万元、上千万元的乡镇工业企业达 240家和 27 家,分别比 1990 年增加 6 倍和 9 倍。
四、三资企业

1986 年下半年,国务院、省、市鼓励外商、侨商投资规定颁布后,本县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更加优惠的补充规定,并在宏路上郑地区筹建 1 平方公里的融侨工业开发中心,为大规模引用外资打好基础。1987 年 10 月至年底,全县洽谈 18 个“三资”企业项目,投资总额达 1.73 亿元,注册资本1.50 亿元,其中外资 1.03 亿元,占 68.44%。1987 年底,康频电子有限公司、永信藤木家具有限公司等 4 家企业投产;冠源鞋业有限公司、耀华玻璃工业有限公司等 5 家企业在基建或试产;批准立项的有冠云塑料有限公司、冠军玩具有限公司等 6 个项目。
1988~1990 年,采用“五带七自”优惠措施,大力引进侨、台、外资,发展“三资”企业。3 年间,批准“三资”企业 47 家,投资总额 3.89 亿元。至 1990 年全县累计批准“三资”企业 67 家,投资总额 5.42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 3.77 亿元,有 40 家“三资”企业投产、试产,创产值 3.28 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 38.1%。1989 年,融侨工业区创产值 2.18 亿元,占全县“三姿”企业总产值的 66.5%,出口额达 2101.8%万美元。1990 年,工业区交通、通讯、供电、供水以及生活服务配套设施趋于完善,区内批准“三资”企业 24 家,投资总额 4.13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 2.83 亿元。主要产品人造革、鞋类、玩具、食品、汽车玻璃等成为本县支柱产业或拳头产品。
1991 年,设立福清海关、外管支局。1992 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开发 50平方公里的福清湾元洪投资区和 10 平方公里的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1~1993 年利用外资成效显著。一是外商投资数量迅猛增加。3 年间共兴办“三资”企业 243 家,平均每四天新办一家,协议利用外资 10.0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3.6 亿美元,分别占全部利用外资数量的 78.4%、90.5%和 83.7%。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平均每项吸收的外资比 1990 年前增加了两成,大大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外资投向从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主,转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并逐步拓展到港口、公路、桥梁、原材料和农业综合开发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领域。不少外商参与旧城改造和城市新区建设,涉足零售商业和旅游业等方面。三是外资流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全市已建成投产的 149 家三资企业共吸纳劳动力 3万人,1993 年实现产值 30.11 亿元,税金 3950 万元。在已批的 310 家外商投资企业中,生产性、大中型、出口型和技术先进型企业所占比重大上升,并涌现出一大批办得比较好的企业和一些对经济建设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其中冠捷、太平洋、明达、耀华四家企业进入全国最大的五百家三资企业行列,为我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3 年间,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含洪宽工业村)不断发展壮大,区内基础设施日臻完善。1993 年底区内已有三资企业 134 家,其中 3 年新办 104 家;已投产、试产企业 3 年共创产产值 44.33 亿元,出口创汇 4.92 亿美元,实现税金 4603 万元,成为全国重要的对外开放基地。新开辟了全国最大的外商土地成片开发项目一一元洪投资区(含元载工业村),初步完成了总体规划和先期 10 平方公里功能分区规划,已摆入 19 个项目,总投资 8.65 亿美元,为该区配套的基础设施工程已全面铺开。在“两区”的带动下,全市外引内联齐头并进,涌现出镜洋、上迳、渔溪、龙田、高山等一批乡镇工业小区,引进项目近百个,投资总额逾 7 亿元。一个以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元洪投资区为龙头,以福厦、大真、福北公路为轴线的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崭新的开放格局在福清初步形成。
1993 年实现产值 30.11 亿元,是 1990 年的 8.48 倍。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5 11:22:48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玉屿处处是春天——江阴见闻散记

林金春

江阴岛雅称“玉屿”,位于福清市南面的兴化湾内,全岛面积 69.75平方公里。海岸线绵延 65 公里,是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 20°,总人口65800 多人,其中农业人口 64000 多人,占 98%。1991 年实现了亿元镇,去年又有新的增长,工农业总产值达 2 亿元,今年 3 月经上级批准撤乡建镇。
解放前,江阴是福清的一个荒凉、僻静孤岛,经济落后,民不聊生,满目萧条,生活极端贫困。解放后,经过 40 多年的艰苦奋斗,沧桑巨变,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与开放的双轮驱动下,农业持续增长,企业蓬勃发展,乡村建设日新月异。
邓小平南巡谈话,给江阴人民带来新的春天。江阴镇两委,紧抓机遇,发挥优势,大胆开放,决心以口岸开放为龙头,以旅游资源开发为辅翼,加快岛内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吸引侨台外资,带动全岛开发开放,把江阴岛建设成为福清的重要能源基地、轻工业基地和旅游渡假胜地。
继外商大规模开发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元洪投资区之后,江阴岛以其独特的地理和天然优势,成为海内外客商竞相投资的热点地区,它必将成为福清经济发展的重点基地之一,和各开发区竞相媲美,并驾齐驱。
下垄码头星光灿烂
下垄港的开发,为江阴岛点燃了开发的火炬。在市委的统筹安排下,吸收了部分侨资,又利用本岛的资源,发挥了当地的优势,首先在兴化湾下垄港建成3000吨泊位融侨集装箱码头和500吨泊位杂物码头各一个,现由闽达(福建)船务有限公司和融侨码头港务有限公司共同经营。该码头有定期班轮直达香港,每周两进两出。
1993 年融侨集装箱码头和杂物码头吞吐量分别为 9507 标箱和 7.6 万吨。目前,该港已与世界五大船务公司发生业务往来。下一步还将积极引进外地船队,增加航班,同时着手建设第二个 3000 吨泊位码头,进一步配套完善港区的供水、供电、通讯、道路等基础建设和生活服务设施。“下垄”火炬,照亮了千年的孤岛,为江阴注入了新的血液。
球尾沙滩天然风采
荒凉、僻静的沙滩,如今成为得天独厚的天然风采。球尾沙滩,沙质均匀洁白,沙层厚达3米,最少的达1.5米以上,海水清澈见底,岸上林深枝茂,地下淡水资源丰富,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渡假胜地。此处离镇政府 3.5公里,沙滩广阔,呈“V”字型,不同风向均可选择最佳的地点游泳。退潮时,沙滩宽度达 120 米以上的有 3.88 公里长,总面积在 0.52 平方公里以上,可容纳万人游泳憩息,沙滩后侧有宽达 500 米以上的防风木麻黄林带,总面积 0.36 平方公里。沙滩“V”型顶端有两处球状岩丘面积分别为 2450平方米和 3848 平方米,涨潮可露顶,退潮可步行到达,两岩丘之间海区可辟为全天候海滨浴场。沙滩正面约 4 海里的海面上尚有一面积约 300 亩无人居住之“牛屿”小岛可供开发。岛上有淡水资源,“牛背”部有一块平地约数十亩。
壁头港区独具优势
壁头港是我国最优良的深水港区之一。港区恰居中国海岸线的中点。壁头港位于兴化湾内,地处江阴半岛的最南端,北上马尾 113 海里,上海532 海里,南下香港 357 海里,东出台湾基隆港和新竹港分别为 145 海里和100 海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港区水深,水域广阔。水域面积 100 平方公里,主航道深 18 米以上,天然水深可满足 5 万吨级以上大型船舶航行和靠泊的需要,深水岸线约 15公里,可建 60 个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其中可建 10 个 20 万吨以上的泊位。
港区避风条件极佳。该港东濒龙高半岛,西邻湄州半岛,南有南日群岛屏蔽,港区波浪比外海小,完全可以满足船只泊稳的要求。
港区与航道无淤积,兴化湾内由于潮差较大,且落潮流速大于退潮流速,潮流冲刷作用显著,无大的泥河流,因此,港池和航道不淤不积。
港区陆域广阔,港区沿岸地域平坦,地质坚实,有 20 平方公里以上腹地可作为充裕的工业、商贸开发用地和港区仓储用地。
目前,壁头港第一个3万吨级码头已于今年8月正式动工,依托该港的年产 150 万吨的大型水泥厂和大型钢铁冶炼厂近期内将相继在岛内落地。
基础设施日新月异
为了改善软硬投资环境,镇两委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去年投资180 万元搞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又再投入 80 万元,使基础设施逐步跟上开发开放的需求。该岛现有主要通道:渔溪至镇政府 20 公里长、8 米宽的沥青路,近期将改造为二级公路。新建总长 12.8 公里的新江公路,作为壁头码头的疏港公路,直达福厦国道和在建中的高速公路,还有 17.4 公里的环岛公路,以及镇政府至壁头总长 3.5 公里的三级公路。今年 6 月底将开通1400 门程控电话,对外联系便捷。岛內用水目前主要依托建新水库,正在实施中的闽江调水工程,将彻底改写岛上缺水的历史,为大规模开发提供充足的水源。岛内用电主要由渔溪 11 万伏变电站输送,壁头 60 万千瓦大型火力发电厂正在筹划之中。
改革开放的春天,使古老而又年轻的江阴半岛,充满生机和希望。以壁头港开发建设为龙头,在该港西南部建设 10 平方公里的港口型工业和能源工业区;在下垄港以南至高岭建设 2 平方公里的轻工业加工区;在球尾沙滩以西至镇政府建设 3 平方公里旅游渡假区。美好的蓝图不是梦,而是现实。坚信江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把握契机,引进外资,使江阴展现出富饶、美丽、文明的新姿,为振兴福清,繁荣福清做出新的贡献。
江阴,辉煌的明天在召唤!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5 11:08:56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5-15 16:22 , Processed in 0.061979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