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福清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Sun� | 来自福建
福清少林高僧德诚禅师

俞达珠

德诚禅师(1203~1254)俗姓郑,福清人。年十五出家,从允韶禅师剃度后,住福清少林院二十五年。在允韶禅师被苏州太守礼请去苏州后,继席为少林长老。四十一岁时,因少林寺被恶僧“小阇梨”所把持,德诚愤而离去,到汀洲武平县南安岩。不久即回,“移坐草庵、翁陂庵各三载”。四十七岁时往浙江杭州净普寺,“憩净普者六年”,宝祐甲寅(1254)季夏朔日示寂,寿五十二,僧腊(僧寿)三十七。其遗体火化时出现“不随薪尽”的异常现象,其骨殖有的烧成灰,有的烧不化。烧化的骨灰葬于净普寺墓塔,不化的骨灰,僧众以为是德诚禅师“念祖山”所致,于是就运回清,葬在他曾经“坐”过的翁陂庵西垄,“死生林下伴寒斋(林公遇号寒斋)”。
同葬在翁陂庵西垄的还有另一位同时代的高僧祖日禅师的骨灰。祖日禅师闽候县人,曾住福清灵石寺七年,见灵石寺“殿毁五十年未修”,遂发愿募缘重建,“不三年,金碧焕然”。后应莆守潘候墀之请,往仙游九座山太平寺,又见该寺新毁,“日出募缘”,结果因年高(六十二岁)劳累“奄逝”。其徒奉灵骨归福清翁陂西垄,“与(德)诚同穴”。
德诚禅师与祖日禅师同是当时名重丛林的高僧。莆田人大文学家刘克庄视他俩为“方外友”,为他们写了墓志铭:“二释余所敬。(德)诚如达摩,不立文字;(祖)日如玄奘,驮经西来。兼通儒书。余闻道浅,不如诚之深也;读书少,不如日之博也”“诚有三异,丛林交赞”。又赋诗说自己“懒访曹溪问少林”。“曹溪”指的是少林禅宗六祖慧能,“少林”指“诚少林”,把德诚禅师视若慧能。一代文豪如此推崇德诚禅师,把他誉为“如达摩”,自己“闻道”不如德诚之深,可见德诚禅师不但是少林禅宗衣钵直接继承者,而且是道行超脱的高僧,无怪乎在德诚坐化之时,杭州一带的名刹如净普寺、灵隐寺、径山寺等大丛林,有一百六十多人为他作《三不坏偈》,惜其著述未传于世,遂使后人难以更深刻地了解其成就,实是一憾事。
德诚禅师能与刘克庄结成“方外友”,是由刘的妻兄弟林公遇、林公选引荐的。林氏世居福清石塘(今瑞亭),是福清当时之望族。其父林瑑官至宝章阁主管,嘉定间曾任知兴化军,即在这时认识刘克庄并嫁女给刘为妻。公遇、公选兄弟与德诚交谊至深,并深受德诚影响。公遇字养正,号寒斋,曾任宁化县尉、建安户曹,但不久即辞归,筑一室曰“寒斋”。此后终身丕仕。“绝意干荣,杜门乐道”,虽未出家,一如僧人,“自四十以后,萧然单栖”。人称隐士。死后葬翁陂山西垄,刘克庄说德诚“死生林下伴寒斋”,就是指二人同葬一处山垄。公选字养直,也不重名利,“田园所收,多予施舍”。其墓志铭有“两忘孔门之口耳,兼得少林之骨髓”句,说明公选亦如其兄,与德诚交谊并受其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德诚的师父允韶禅师,乃是现有可查到资料的福清少林寺第一位精通武术的高僧。《福清县志续略》(释如一撰,现存日本国会图书馆)传云:允韶“字铁鞭,邑之绵亭(今新厝镇绵亭村)刘氏子,为人刚正孤洁,直谅不规”。可见其性格好习武。因使用铁鞭武器出名,故取字“铁鞭”。后应温陵(今泉州)通判之请,在泉州光孝寺传授南少林武术,故其本传称“光孝允韶禅师”,世称“铁鞭韶”。后世说部如“火烧少林寺”等,就以“铁鞭”演化出诸如“铁杖”“铁柄”“铁鞋”“铁珠”等武僧名号。亦因允韶常出山传授武术,南少林武术因此传播福建各地,现在“闽省争说南少林”就不足为怪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6 11:08:18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刘克庄与福清少林僧

蒋维锬

(一)

1990 年冬,笔者与林祖韩先生合作编成《莆田南少林资料小辑》(署名一苇,刊于《莆田市文史资料》第六辑),首次披露了南宋著名文学家刘克庄同少林增德诚的关系。但因当时《后村先生大全集》不在我们手头,无法录编原文,只得借用民国《福建通志·高僧传》之文录入,再把我们记忆中的后村所撰德诚、祖日二僧的塔志铭作为有关省志出处加以附记。
由于省志把德诚尝住“邑之嵩山少林”径改为“莆之蒿山少林”,而莆田醴泉里(今秀屿港)恰好有一座嵩山护国院,所以我们在附记中即用带有倾向性的疑问句写道:“这个‘少林’,是否即嵩山护国院?”
迨至1993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罗炤研究员向笔者借《后村先生大全集》复印《诚少林、日九座》一文时,他针对文中“余有方外之友二人也:曰德诚者,福清人,……尝住邑之嵩山少林”一段文字发表意见,说德诚是福清人,刘克庄是莆田人,故文中的“邑”字既可理解为莆田,也可理解为福清。笔者当即表示同意他的看法。为慎重起见,罗先生决定在莆田作进一步深入调查的同时,还曾托人查阅了南宋的《淳熙三山志》、清康熙《福清县志》和新编的《福清县地名录》等有关资料,皆未发现福清有“嵩山”地名。于是罗先生返京后即撰成大作《莆田嵩山少林寺考察记》(该长文连载于《湄洲日报》1993 年 9 月 23 日、30 日和 10月 7 日)。文章断定“刘克庄《诚少林、日九座》一文中的‘邑之嵩山少林’是莆田的嵩山少林”。
作为莆田人,能为家乡的南少林研究开拓一点史料,笔者自然感到高兴。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拙编在莆刊出两年并没有受人青睐,而经过名家一点化,则顿时受到各方重视,甚至把罗先生的观点肆意加以发挥。比如,罗文中有下面一段话:"……2 月 24 日去仙游县龙华寺。在龙华寺东北、宝幢山西约二里许,有一翁陂村,村西大片坡地名“西垅”……刘克庄在《诚少林、日九座》一文中记德诚、祖日合葬于翁陂西垅。我们在龙华寺现场查勘,那里的翁陂西垅确有宋代僧人的合葬墓。当然,德诚、祖日的合葬墓现在是否尚存?能否在宝幢山下找到?我们无法确定。福清县另有一座翁陂山,那里是否有名为西垅的地方?我们这次没有条件去现场考查。盼望仙游、福清有兴趣的同志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以上这段行文虽不无倾向性,但总的语气还是客观的。可是,到了报载的另一篇报道文章,居然定调为:“南少林著名武僧得法(俗名德诚),就葬在龙华寺旁,刘克庄为其撰写碑文,罗炤教授经实地考证后确认,说明龙华寺与南少林关系密切,源远流长。”
文中竟把刘克庄文章“诚得法于铁鞭韶师”的“得法”说成是德诚的正名!看到罗先生的大作在莆田产生这样的影响,笔者心里开始感到不安。因为笔者也算是始作俑者,倘若由此而引出错误的导向,当然要负责任。为此,笔者决心对《后村先生大全集》进行扫描式的全面检读,盼望能从中发现更充分的证据。没有想到,检读的结果大出所料,竟使笔者不得不改变原来的看法。吾爱吾乡,吾亦爱真理。现在,笔者感到有责任把自己的新发现、新看法公诸于众,否则便有隐瞒不利证据之嫌。

(二)

想了解刘克庄与少林僧德诚的关系,还得先从他与福清石塘村林氏的姻缘说起。原来,刘克庄原配夫人姓林名节,出身于福清名门,世居石塘村(在县城东南郊小山美报祠瑞云塔之南)。四十年代在莆田出土的刘克庄自撰并书的《有宋林孺人墓志铭》(按:此碑文收入《大全集》题作《亡室墓志铭》,云:“福清林氏,自南渡百年,号礼法家。君曾祖遹,龙图阁直学士;祖埏,知沅州;父瑑,今为朝清大夫直秘阁;母黄宜人。”林节是林家的独生女,有一兄一弟,父母爱之如掌上明珠。宋嘉定元年(1208),林瑑以国子博士知兴化军,因慕刘克庄的人品和才学,决定以爱女嫁之。翌年,刘、林正式联姻,时新郎 23 岁,新娘 20 岁。林节“清约似父,淑媛肖母”,婚后夫妻感情深笃。遗憾的是她英年早逝,享寿仅 39。林痛失爱女,第二年亦哀病而逝。林氏一家对刘克庄有知遇之恩,故克庄同林氏家族关系极为亲密,林氏一门有九个人的墓志铭是克庄撰写的,外加五篇祭文和行状,克庄文集中与林家有关的诗文达一百多首(篇)。
克庄与妻兄林公遇(实际比克庄小两岁)关系尤为密切。公遇字养正(《福清县志》误作“养志”),号寒斋。《墓志铭》称他“绝意干荣,杜门乐道”,“自四十以后,萧然单栖,日或蔬食”,“其学邃于性理,贯儒释,兼朱陆,晚益精诣。”宋淳祐六年(1246)九月“以疾卒于家”,“配陈氏前卒,葬清远里翁陂山之原,二子同、合于其年十二月丙申奉君合葬”。寒斋的墓地是他生前择定的,其旨意是为了敦孝悌。其父林瑑墓在福胜山,而先他而卒的弟弟公选(字养直)墓在田源山,翁陂山紧挨以上二山,“三坟相望一牛鸣”耳!寒斋自铭圹室曰:
“田源之山,清远之里,一水交流,三峰鼎峙,谁其藏者,父子兄弟,惟孝惟友。”后来,寒斋二子亦择圹于父祖附近,并分别筑室名惟孝堂、惟友堂。
弄清以上这些关系之后,我们对《诚少林、日九座》一文的以下这段文字就有较确切的理解了:“寒斋已矣,留二释以遗余,方资以待老,今并为寒斋夺去,余将谁语乎?”原来,克庄同德诚、祖日二释之订交,皆由于林寒斋的中介,他们四人之交,是精神和学问上的朋友。

(三)

克庄在二释塔志中称:“诚如达摩,不立文字;日如玄(奘)驮经西来。”因此,我估计克庄与祖日应有文字之交。果然,在《大全集》卷 22、卷 23中很快就找到了《题灵石日长老所藏寒斋遗墨》、《灵石日长老访留之樗庵》、《灵石日长老拂衣退院,连帅陆尚书比之石霜,小诗赞叹》、《送日老住九座山》和《哭日老两首》等六首诗作。诗中有句云:“日公未得为超脱,犹宝寒斋数纸书”(《题灵石日长老所藏寒斋遗墨》);“元来又被寒斋引,径指坟山作退居”(《灵石日长老拂衣退院……》);“颂辞大众有遗札,塔与寒斋共一峰”(《哭日老二首》其二)。这三联诗句,不仅反映了祖日同寒斋的深厚友情,还说明祖日生前即择墓塔于翁陂,临终又遗札要和“寒斋共一峰”,可以说,这是祖日与德诚合葬于福清翁陂的铁证。
那么,“翁陂”之后所加的“西陇(垅)”作何解释呢?愚以为“西垅”不是地名,不过是指翁陂的西面丘垄。《正韵》曰:“丘垄之垄亦作陇。”《辞源》从之。《大全集》卷 92《惟友庵记》载:“翁陂山分二支:其一为郭墓,伯氏既相攸矣;其一为东岭,子章卜生坟焉。”按“伯氏”指寒斋的长子林同(字子真),他初择圹于灵石寺前,因嫌其距父祖墓地太远,“遂改卜郭墓山,其地距福胜、翁陂亦二里许”。最后再迁至官林,距寒斋墓仅二百步。由此可见,德诚、祖日合葬塔和寒斋父子的墓均在翁陂山的西坡,而寒斋次子林合(字子常)的墓则在翁陂山的东面。
德诚虽似达摩“不立文字”,但作为文人的刘克庄则不可能没有怀念的文字。在《大全集》卷 16 中,我又查到了《石塘感旧十首》,其中第八、九两首诗作就是缅怀德诚的,第八首曰:
禅学年来亦自哀,大丛林属小阇梨。
寒翁庵子如蜗壳,却有弥天释主持。
第九首曰:
中军晚岁甥辞去,左相今朝客不来。
看取少林诚长老,死生林下伴寒斋。
以上前一首诗透露德诚是因少林院被不孚众望的僧人所把持而宁愿移住小庵堂的。“寒斋庵子”当即指翁陂庵,以诗的语言也可包括草庵。后一首诗中的“少林”在四部丛刊本被讹作“少陵”,拙藏刘克庄后裔、清代刘尚文校本已用朱笔校正之。此诗进一步证明了德诚与寒斋生死与共的友情,也为福清少林寺增添了一有力的佐证。
近得学友刘福铸君惠告:福清明末释如一撰的《福清县志续略》卷十二中载有“铁鞭韶”其人,他即宋代高僧释允韶,铁鞭为其字,俗姓刘,福清绵亭人;又据南宋释师明撰的《续古尊宿语要》尚可知铁鞭韶其师为密阉咸杰,也是福清人。把这些史料同刘克庄的记载联系起来,我们似乎可以为德诚理出简单的履历:他十四五岁从本县铁鞭韶师剃度后,居本邑少林院达二十四五年之久;因遭寺中“小阇梨”之欺,转徙汀州南安岩;旋又返福清,先后在草庵、翁陂庵住了六年;最后赴浙江净普寺,住六年示寂,部分遗骨归葬故里翁陂山之西陇。由于德诚出家后的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少林院,故刘克庄行文时径用“诚少林”、“少林诚长老”称之。
选自《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4.2)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6 11:04:59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福建嵩山少林寺在福清考

——兼与罗炤教授商榷

刘福铸

一、刘克庄文章记载福建嵩山少林
中国有南北少林寺之说;由来已久。北少林在河南嵩山,无可争议。但南少林湮没已久,则有争议。一是历史上是否存在福建少林寺问题,二是寺址究竟在福建何处?这两个问题一直是历史悬案。随着南少林研究的深入,第一个问题已无争议,即福建历史上确有少林寺存在。但福建少林遗址究竟在何处,则有多种说法,有传说在泉州的,有传说在莆田的,因均无可靠证据而令学者怀疑。现学者发现如按宋淳熙《三山志》①、明弘治《八闽通志》②、明正德《福州府志》③等记载来看,福建少林寺应在福清古新宁里。不过诸部方志均未载福清少林的建置年代,是为一憾。现学者又从南宋刘克庄的文章中发现宋代福建少林记载,这对印证少林属邑及南少林存在年代都有重要价值。此文就是《后村先生大全集》卷 159 中一篇题为《诚少林、日九座》的墓志铭。文中不但有“嵩山少林”之记载,而且有南少林僧德诚之行状记述。文章不长,现全录于下:
余有方外之友二人也:曰德诚者,福清人,姓郑;曰祖日者,闽县人,姓郑。
诚得法于铁鞭韶师,尝住邑之嵩山少林、汀之南安岩④,辙(辄)弃去;坐草庵、翁陂庵各三载,又弃去;入浙,憩净普蒙堂者六年,以宝佑甲寅季夏朔日示寂,俗寿五十二,僧腊三十七。荼毗有异。净普、灵隐、径山名缩(宿),为作《三不坏偈》者一百六十余人。骨归于净普之塔,而不坏者归于翁陂之西垅。
目受业于吉之觉寺报⑤,坐夏⑥于衡⑦。之福,从浮山永师来福清之灵石。殿毁五十年来未复,日发愿力,感动大檀⑧,不三年,金碧焕然。往来贤沙、黄檗间⑨。帅赵尚书必愿求僧于余,余以日对,延住灵石者七年。一日,踵门来曰:“君强我出,束缚我也,老矣,倦矣,请为我解缚!”余达其意于帅陆尚书德舆。陆公叹其高致,比之石霜。日辞去,余留之樗庵⑩年余。莆守潘侯墀延住九座山①①。寺新毁,日出募缘,以乙卯季秋某日奄逝。寿六十二,僧腊四十六。其徒奉灵骨与诚同穸。
二释皆余所敬。诚如达摩,不立文字;日如玄(奘)。①②驮经西来,兼通儒书。余闻道浅,不如试(诚)之深也;读书少,不如(日)之博也。寒斋已矣,留二释以遗余,方资以待老,今并为寒斋夺去。余将谁语乎?诚少师宗镜、日少师宗昙来请铭于予。铭曰:
瞿昙异人,有大气鼻,入寂之际,尤示奇特。迦叶而下,岂必个个。现十八变,化三昧大(火)。传者之谬,匪佛自说。既崇虚谈,亦害寂灭。诚公未着,不随薪尽。丛林交赞,役(后)村窃哂。诚有三异,日无一异。往从寒翁,了此大事。
此文作者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人,为南宋著名文学家。其妻林节,福清石塘人,岳父林瑑,官至宝章阁主管,嘉定间曾任兴化知军。克庄妻兄林公遇,字养正,号寒斋,性好恬静,学兼儒释,因其荐引,刘克庄结识了两位高僧:德诚和祖日。从文中可知,“诚少林”即德诚和尚(1203-1254),他俗姓郑,福清人,无可争辩。但“嵩山少林”的属县,文章只在其前冠以“邑”字。此“邑”字,对确定“嵩山少林”的属县至关重要。本来,按文章语境,此处之“邑”字,承上句意,应指德诚之“邑”,那么,嵩山少林自应在福清。但是,福清少林毁圯已久,鲜为人知,以致今人或怀疑此“邑”字,可能是指作者刘克庄之“邑”,即莆田县。如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的罗炤教授在《湄洲日报》1993 年 9 月 23 日、9 月 30 日、10月 7 日分三期连载的《莆田嵩山少林寺考察记》长文,该文认为刘克庄所记的“嵩山少林”是在莆田的秀屿。但笔者认为,“邑之嵩山少林”是在福清县。
二、宋代方志已载福建少林在福清
从刘克庄文章题目来看,“诚少林”称谓说明德诚不只是“尝住”嵩山少林,更应该是出家得法于此寺或者长期住于此寺,才会有此称呼,这正如祖日晚年主持九座山,称“日九座”一样,德诚是福清人,按其“僧腊”推算,他应是十五岁成为正式和尚。而在福清,其时早就有一所少林院存在了。宋淳熙九年(1182)泉州人梁克家纂修的《三山志》卷 36“寺观”类载曰:“东林院,新宁里,“……少林院,同里,旧产钱一百七十七文,曾记二贯三百八十二文,县申三百七十七文。”“少林院”在志中被归入“有住持,无起置年代”的寺院类。
按《三山志》纂修时间在刘克庄文章写作之前,而且在福建,也从未发现南宋有其他的少林寺院记载。因此,可以育定,克庄文中的“嵩山少林”,就是福清当时的“有住持”而考不出建置年代的新宁里古刹少林院。《后村先生大全集》(以下简称《大全集》)卷 39 中又有《生日再和竹溪》诗二首,有句云:“吾今会得逍遥义,懒访曹溪问少林。”“竹溪”即南宋理学家、文学家福清人林希逸之号。宋代刘克庄文集的后集、续集、三集均刊刻于福清,林希逸为之作序。刘克庄与林希逸的唱和诗中的“少林”,也即指“诚少林”。可以说,到目前止,德诚是第一位见诸宋人文集的福清少林高僧,也是福清少林第一位有姓名兼行状可考的高僧。
三、“邑”指福清符合特定语境
《湄洲日报》发表的罗先生文章说:“按照古人的行文惯例,此处之‘邑’应指作者本邑,即刘克庄原籍莆田。”①③但是,笔者的看法相反,认为这类“邑”字应指被记叙人之“邑”才是常例,在此文中则应指福清。这种承上省略主语的记叙句式,确十分常见,但这种特定语境的承上省略的“邑”,所指并非为作者之邑。如《佛祖历代统载》卷 20:“(应庵)年十七,出家于邑之东禅,明年为大僧……。”;《大明高僧传》卷 5:“后因圆悟退老回蜀,隆(绍隆)乃住邑之城西开圣……。”;又如《八闽通志》卷63:“郑环,福清人,父麟自将乐徙居邑之海口,以画名于时,亦能医”;又如《黄檗山寺志》卷 4:“派行了愚,号厚山,仙游人;姓蔡,卯岁从邑之龙华寺浚微和尚芟染,并承衣拂。”以上“邑之东禅”、“邑之城西”、“邑之海口”、“邑之龙华寺”与刘克庄文中的“邑之嵩山少林”一样,其“邑”字均指被记叙人之邑,而不是作者之邑。这是因为作者不可能让读者先了解自己的里籍后再来读文章。再说作者里籍只有一地,而象《佛祖历代通载》这样的史书,其所记人物里籍成百上千,“邑”字倘若指作者里邑,书中人物,岂不都成了作者的同乡?可见,“邑”字按古人行文惯例,也应指被记叙人之邑。
刘克庄文中之所以用“邑”字来代替福清,其实还有一层原因。那就是古人作文,务求文字的整齐简洁。“邑”字句的下一句起首为“汀”字,“汀”系“汀州”之简称,有人把这里的“汀”字断属上句,成为“少林汀”①④,殊为错误。“汀之南安岩”,在汀州武平县,南宋崇安人祝穆《方舆胜览》卷 13“南安岩”条有详介。“汀州”可简为单字“汀”,而“福清”县名,既不可简为“福”,也不能简称为“清”,用“福清”二字不能与“汀”字相协调,故作者承上用“邑”字来代替,这是顺理成章的。倘若此处之“邑”指莆田,那么,克庄必用“莆”字,这样,一可以与“汀州”之简称“汀”字相配合;二可以区别德诚不是莆人。刘克庄文章中记述莆田人物事件,多用“莆”字。如《大全集》卷 154《超师墓志铭》云:“师名宗超,俗姓郑,世为莆人,……后得法于黄檗,住莆之国欢院六年。”这里虽记莆人,仍用“莆”字,不用“邑”字可证。
因此,从语言角度来分析,刘克庄文中的“邑”字,也应该指德诚之邑福清县。
四、“嵩山少林”不会是嵩山护国院
《湄洲日报》连载的罗炤先生文章题为《莆田嵩山少林寺考察记》。莆田少林未经证实,作者在既未全面考察刘克庄的其他诗文,又无其他有力旁证情况下,率尔称“莆田嵩山少林寺”,这种先入为主的研究方法,笔者以为不妥。罗先生怀疑“嵩山少林”应指莆田秀屿的“嵩山护国院”,但并无什么证据,笔者以为“嵩山少林”绝不可能是“嵩山护国院”,理由如下:
其一、莆田秀屿的嵩山护国院,初称嵩山院,始建于大观元年,在任何方志或史料中均未发现它有过“少林院”或“少林寺”之类的名称记载,倘若说“嵩山少林”指嵩山护国院,岂不成了孤证。
其二、莆田嵩山地处海陬。明代莆田人林登名《莆舆纪胜》卷 6 载:“嵩山在海中,象山一路通之。”这说明古代莆田的嵩山还在岛屿上。
其三、莆田嵩山与少林嵩山毫无瓜葛。林登名《莆舆纪胜》又载:“莆醴泉里(今秀屿),盖有嵩山云。嵩山,中州镇山也,……。今醴泉里僻居莆之海中,山何以‘嵩’名也?或曰:其山巨石崇耸怪特,拔起在海中,海趋卑而山增高,故亦加高而名‘嵩’耳。”这段话意思很明确,它说明莆田嵩山的命名与中州嵩山少林没有关系。
因此,莆田嵩山,无论从史料记载或周遭环境、人文景观等背景材料分析,均与少林对不上口。
罗先生认为有些孤证也可以成立。但是反观福清县,“嵩山少林”却不是孤证。这里的“少林”二字,尤为重要。
首先,福清在宋代确有“少林”之历史记载,且是有住持之寺,此为铁证之一。
其次,福清少林遗址,近已发现一批带有“少林”文字的实物,它更是无可辩驳的铁证。如少林石桥桥铭:
“少林院沙门谨募众缘,共发心德……。”,“少林院僧显清舍梁一条,显常一百文…”等石刻文字,其“少林院”之名与《三山志》记载的少林院地点,寺院名称完全相吻合,最近在遗址发现的一个大石盂,铭文十分完整,曰:“少林当山僧月休为考妣及自身舍石盂一口,大观四年十二月显口。”这里,既有“少林”寺院名,又有“当山僧月休”名,谓“当山”,则必有山名,这个山名,应即是嵩山。“大观四年”(1110 年),更是确凿时间证据。可见,嵩山少林绝不会是莆田的嵩山护国院。
五、福清史有“嵩山”地名
从“嵩山”地名本身来看,它不独为某地专有,也不一定与少林有关。外省暂且不提,本省除莆田秀屿有嵩山外,莆田江口就又有一处“嵩山西来寺”;浦城县也有一处“上有龙井、祷雨多应”的嵩山(《八闽通志》卷16)。又如以福州府为例,福州的丁戊山也名嵩山,旧有“嵩山书院”之设(康熙《福建续志》);在福州府古田县,则又有“嵩山道院”一所(见《八闽通志》卷 76)。罗炤文章认为“福清没有嵩山”,此说不确。福清“嵩山”之名,清代县志中虽未载,但境内有嵩山却是无疑的。查福清《黄檗山寺志》中就有“嵩山”之名。该书卷 4“法”类记载有黄檗寺第二十四代际传心然禅师的葬处。
其传末云:“诞康熙戊辰年四月廿四日午时,寂乾隆壬申年①⑤三月初四日酉时,世寿六十有五,腊六十一。辛卯年葬嵩山祖塔,坐癸向丁。《语录》二卷、《幻隐集》卷行世。”
这里的“嵩山祖塔”,显然应指黄檗寺僧祖师辈墓塔。“嵩山”为地名无疑。查《黄檗山寺志》可知,黄檗寺僧的墓塔十分讲究坐向风水,所谓“坐癸向丁”说的是坐北朝南。因为要选择风水宝地,所以黄檗寺僧的墓葬就不限于黄檗一山。又查《黄檗山寺志》中的“山”、“岩”、“峰”等均未收“嵩山”地名,可见,“嵩山”应在黄檗山范围之外。从目前少林遗址考察结果看,其周围已发现众多的和尚墓葬、墓塔(详见政协福清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的《福清文史资料》第 12 辑 82—86 页)。
从黄檗与少林的地理位置来看,它们仅一山之隔,因此,有理由肯定,《黄檗山寺志》中记载的“嵩山祖塔”、之“嵩山”,和刘克庄文中记的“嵩山少林”之“嵩山”,二者系指同一山,它就在新宁里少林寺周围。
除文字记载外,尚有当地的口碑旁证。今福清少林村民仍称少林寺为“嵩山少林寺”,据传因是河南嵩山少林寺分寺之故。今从实地勘查证实,福清少林之地貌、环境等条件与河南嵩山少林确实十分相象,说是河南嵩山少林分寺,并非无稽之谈。刘克庄的《诚少林…》文中有“诚如达摩,不立文字”之述,达摩是河南嵩山少林祖师,可见福清少林僧与中州少林有直接关系。在刘克庄诗文中,尚有多处提到“少林”。如为其妻弟林公选(字养直)所作的墓志铭中,也有“两忘孔门之口耳;兼得少林之骨髓矣”之语。德诚好友祖日曾驻锡灵石,在福清《灵石山寺志》卷 3“僧宝”类《论》中,也有“发少林之枯枝,续祖灯之将烬”之说。这些都说明福清少林与中州少林有密切的师承关系。
早在 1990 年,其时福清少林遗址尚未被学者发现,也完全不为世人注意。但在福清《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成果表》中“肖林村”条已有如下记载:“肖林,原名少林,因原村后有一古刹,相传是嵩山少林寺分寺,也名少林寺。吴氏于清初择此而居,村以寺名。1960 年部队测绘地图。以方言同音字代替定今名。”
地名改写同音字的情况其实很常见的。“少林”写为“肖林”只是一例。又如福清宏路镇有董坪寺,“董坪”二字作村名,今也被改写为“东坪”,“董”、“东”,方言谐音。由是类推,福清原来的“嵩山”之“嵩”,其字形偏僻,也就完全可能被改写为方言同音字。查今福清少林遗址附近,有“松山”地名,“嵩”、“松”同音,因此,可以说昔时的“嵩山”地名,并未消失,而是被写作“松山”了。其实,莆田秀屿的“嵩山”,现在地图上的标名,也是方言同音字“象山”,这情况和福清一样,可谓无独有偶,至于如今的福清“松山”,已发展为村落名,以历史地理演变之理解释,地名的扩大缩小等演变均不足为奇。
至于天地会记载的九莲山①⑥少林寺与此嵩山少林寺有无矛盾?笔者以为没有矛盾,以福清当地实际山名来看,九莲山系多山总名,而古之嵩山则为一山之名。由少林所在山名的变化以及少林院后来升为少林寺的寺院名称变化,尚可推测宋代以后的福清少林,比原规模应发展得更大。
六、“铁鞭韶”也是宋代福清高僧
刘克庄文中有“诚得法于铁鞭韶师”的记载。德诚其师“铁鞭韶”的里籍对印证少林属邑也极重要。德诚十五岁开始算僧腊(正式僧龄),其师若与之同邑,则德诚“尝住”之寺也极可能在同邑。《湄洲日报》发表的罗先生文章,猜测“铁鞭韶”之“铁鞭”二字,可能“是指该曾所在山名或寺名”,即“铁鞭山”或“铁鞭寺”之类。罗氏猜测均不对。其实,“铁鞭韶”也是宋代福清高僧。
明末清初福清高僧如一纂修的《福清县志续略》(今有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本)卷 12 的“僧宝”类“宋”以下有“光孝允韶禅师”之传,略云:“师字铁鞭,邑之绵亭刘氏子,为人刚正孤挈,直谅不规。苏州太守请住承天,值徽宗皇帝国忌日上堂,竖拂子示众云:‘还见么,眨得眼来,古佛过去久矣!’珍重下座,次为温陵判府请住光孝寺……。
如一的记述让后人了解到:“铁鞭”系允韶禅师之字,他俗姓刘,福清绵亭(在今新厝镇)人。因其曾应温陵判府之请,住光孝寺,故称“光孝允韶禅师”。克庄文中把“允韶”简称为“韶”,这与他把“德诚”简称为“诚”、“祖日”简称为“日”的方式完全一致。在《大全集》中,还有其他和尚的记载,其简称形式与此处也完全一致,如卷 154 称“宗超”和尚为“超师”,卷 158 称“汝明”为“明禅师”。因此,“铁鞭韶”即“铁鞭允韶”的简称。而和尚名字连缀,先字后名,也是常例。如《黄檗山寺志》记“黄檗一派源流”时,自“断际运”至“隐元琦”共 33 人,均是先字后名,名字也只是单称末字。如断际名希运,简称断际运,隐元名隆琦,简称隐元琦。检阅历代僧传。禅师简称皆如是。因此,可以肯定,“铁鞭韶”就是“光孝允韶禅师”。
南宋嘉熙二年(1238)鼓山释师明编撰的《续古尊宿语要》卷 4 尚收有“铁鞭韶”的语录。由此书所注承嗣关系,我们尚可知道铁鞭韶嗣法于南宋高僧密庵咸杰。据陈垣(援庵)《释氏疑年录》卷八考证,密庵咸杰也是福清人,俗姓郑,生于元和元年(1118),卒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 69,卒后葛邲为之撰塔铭。按咸杰在《大明高僧传》中有传,他是禅宗咸杰系祖师。
“诚少林”、“铁鞭韶”、密庵杰,师徒三世均是福清高僧。由此可见,宋代福清少林,乃是高僧卓锡之寺院。至于允韶何以要取“铁鞭”为字,这点笔者比较赞同罗先生文章的意见,即此人很可能是擅使“铁鞭”器械,因取以为字。按鞭类乃是少林功夫中的一大类别,有九节鞭、旋风鞭、流星鞭、夜叉鞭等名堂。果如是,则铁鞭韶极可能是福清少林的一位禅武兼习的高僧。又据载,清雍正六年,福建发现有“铁鞭会”的秘密会党组织,是否与宋铁鞭韶有关,尚待专家研究。
七、“翁陂”也在福清境内
关于德诚及其友祖日葬地的县属问题,弄清它,对印证少林属邑也具有重要意义。按刘克庄文章交待,德诚的尸骨是分葬的。所谓“荼毗有异”,是说德诚火化时出现了异常现象。其骨殖有的被烧化,有的烧不化,于是有“骨归于净普之塔,而不坏者归于翁陂之西垅”的后事。这说明德诚的骨灰归放于净普墓塔,而未化的骨烬则归葬于“翁陂之西垅”。
祖日的灵骨是完整在一块的,由其徒奉与德诚的“不坏”之骨同穴埋葬,那么,也是在“翁陂之西垅”。
关于“净普”之塔的地点,应即是在文章中提到的浙江净普寺。德诚曾在那里“憩”六年,陈垣的《释氏疑年录》因而又称为“净普德诚”。
关于“翁陂之西垅”,到底在哪里,则有不同的看法。《湄洲日报》的罗氏文章说,他们在仙游县龙华寺东北、宝幢山西约二里许,发现有一翁陂村,村西大片坡地名“西垅”,而且,“在翁陂西垅,我们在路边看到一座残存的僧人合葬墓。”罗先生认为,那里可能就是刘克庄文中的‘翁陂之西垅”。仙游之“翁陂西垅”,笔者未亲去查证,但以刘克庄文中记载的人物行状推理,“翁陂之西垅”不可能在仙游。查考刘克庄的其他诗文,更直接证明“翁陂”不在仙游,而应在福清。
查《福清县志》载,邑内清远里有翁陂山,庵以山名。德诚生前曾经“坐草庵、翁陂庵”各三载,他死后,遗骨不归葬于故里翁陂,何以无缘无故葬到仙游荒村翁陂?这显然不合常理。
再看祖日,他的死是出外募缘“奄逝”的,并非在九座山坐化,所以刘克庄也无法详知其具体去世日期,只大体知道他是“乙卯年季秋某日”。祖日是否死于仙游,难以确定。再说祖日不但跟从浮山永师到福清灵石寺修建过大殿,而且住灵石寺整整七年,祖日之骨不归葬于他长期住过的灵石寺毗邻的翁陂,却偏偏葬于与他不曾有瓜葛的仙游翁陂村,这同样不合情理。况且,仙游翁陂不见于志书记载,宋代是否有此村名,很值得怀疑。因此,刘克庄文中的“翁陂”绝不可能在仙游。
笔者认为,“翁陂”在福清,“西垅”意即“西边高地”。“垅”,义为“高地”,字典辞书均有此义项可征。我们尚可以参考其他记述和尚墓葬的文章以为佐证。如《黄檗山寺志》卷 4‘第七代超宣广超禅师”传末云:“即以是冬十一月十九日入灭于三皇殿,世寿八十,塔于黄檗佛座峰之麓右垅。”“右垅”也即“右边高地”之意, 它和“翁陂之西垅”的“西垅”一样,实有其义,不是具体地名。
我们检读刘克庄的其他诗文,更可得到翁陂在福清境内的铁证。
《大全集》卷 22 中收有刘克庄悼念祖日的《哭日老》七律二首。其第二首颈联曰:“颂辞大众存遗札,塔与寒斋共一峰。”这说明祖日葬地(墓塔)与林寒斋是共处一山的。因此,只要搞清了林寒斋葬地,也就等于弄清了祖日和德诚的葬处。那么,寒斋之墓究竟在哪里?《大全集》卷 151 有《林寒斋墓志铭》,内云:“其年九月丁已以疾卒于家,年五十八,君世居福清之石塘。配陈氏,前葬清远里翁陂山之原,二子同(林同)、合(林合)以其年十二月丙申奉君合葬。”这里清楚地说明林寒斋是与先其而逝的妻子陈氏合葬于清远里翁陂山。《大全集》卷 151 又有一篇记寒斋夫人的《陈孺人墓志铭》,此文也明载陈氏“墓在清远里翁陂山”。清代侯官陈梦雷等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卷 1042“福清县古迹考”中也写道:“隐士林公遇,墓在清远里翁陂山。”清代县志也有相同记载。以上史籍所载,完全一致。
《大全集》卷 92《惟孝庵后记》云:“翁陂、田源之阡,距福胜仅二里许。”这是说,翁陂山、田源山二处林家宗族墓地距福胜山仅二里多。今福清市宏路镇仍有福胜村,村以山名。翁陂、田源、福胜三山地属今宏路镇。
祖日与寒斋共葬一山,《哭日老》诗中提及。德诚与祖日合葬,因此也是与寒斋共葬一山,刘克庄诗中也曾提及。《大全集》卷 16《石塘感旧》十首之第九首有句云:“看取少林诚长老,死生林下伴寒斋”。德诚若不是和寒斋共葬一地,何以能“死生林下伴寒斋”?德诚、祖日均是林寒斋生前的挚友,这是他们为什么要葬与寒斋“共一峰”的主要原因。德诚、祖日、寒斋三人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生死”之交了。
八、德诚、祖日为禅宗法系高僧
认识德诚、祖日为一代高僧以及其所传宗派,对认识宋代福清少林为名寺以及与中州少林的师承关系都有重要意义。
为说明二释为一代高僧,有必要简介克庄文中提及的“帅赵尚书必愿”和“帅陆尚书德舆”。按“帅”即“帅守”之略,宋代各路帅府之知州、知府兼任安抚使的,都称帅守。赵必愿,字立夫,宋饶州余干县人,嘉定进士,曾累官户部尚书,后知福州府兼福建安抚使。陆德舆、字载之,宋浙江崇德人,嘉定中由童子科登第,官至吏部尚书,他于淳佑间知福州。赵、陆二人与刘克庄均有交往。刘能向两位尚书资格的知州力荐祖日,说明祖日确是当时的高僧。克庄《大全集》中有《灵石日长老访留之樗庵》、《灵石日长老拂衣退院,连帅陆尚书比之石霜,小诗为赞》、《送日老住九座山》、《哭日老》等多首律绝,均为赞颂祖日之作。刘克庄不但把他留住于自己所筑的徐潭精舍——樗庵,而且向知州极力推荐,而陆尚书(时任福州知州)把祖日“比之石霜”,更是盛誉。“石霜”即唐长沙石霜山高僧庆诸,《宋高僧传》卷 12 有传。传云:“诸始十三礼绍銮禅翁为师,于洪井西山剃 。二十三,往嵩山受具戒,便就东洛学毗奈耶。”可见石霜亦是嵩山少林传人,那么祖日能与之作比,所传也应是禅宗。
《大全集》卷 158《明禅师墓志铭》中记载,宋代的福建,佛教盛行,僧刹住持为肥缺,群僧多千方百计巴结“有司”,希望得到补处(因为古代的度牒、僧籍、寺籍其实都属政府管理)。其时,仙游九座山太平院正缺住持,但“前莆牧守潘公墀厌僧趋竞”,乃向刘克庄物色“佳衲子”充任,刘当即推荐了祖日。此事在《大全集》卷 91《重建九座太平院记》一文中也有记载。但祖日淡于名利,接任住持反觉得是受束缚。《诚少林、日九座》文中祖日所言:“君强我出,束缚我也,老矣,倦矣,请为我解缚”等语,即指受刘克庄力荐之事。不过祖日最终还是被“莆守”潘墀以“手书强致”请去主持九座山,“甫开堂说法”而死于募缘。斯人高风,令人景仰。
德诚能与祖日并称,说明也是一代高僧。刘克庄在文中赞曰:“二释皆余所敬,诚如达摩,不立文字;日如玄(奘),驮经西来,兼通儒书。余闻道浅,不如试(诚)之深也;读书少,不如(日)之博也。”在刘克庄诗中还有“吾今会得逍遥义,懒访曹溪问少林”之句。达摩为禅宗初祖;曹溪代指禅宗六祖慧能,为南宗初祖。他们均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强调顿悟。而德诚正是“不立文字”的高僧。可见,德诚是河南少林初祖及禅宗六祖的直接衣钵继承者。
中国禅宗六祖以下,祖师辈出,盛传不衰。我们如参考比丘明复整理的《诸宗师资传承系统表》,则可知德诚其师铁鞭允韶嗣法于密庵咸杰。密庵杰嗣法于应庵昙华,应庵华嗣法于虎丘绍隆。以此法系上推,那么德诚应属六祖禅宗派下的临济宗杨岐派虎丘系,与北少林五代宋为临济宗道场宗派相同(参《中国佛学人名辞典》附件)。
从“净普、灵隐、径山名缩(宿)为作《三不坏偈》者一百六十余人”的盛况记载来看,也可说明德诚道行之深,声名之远。净普寺、灵隐寺、径山寺均为杭州一带名寺,后二寺在宁宋朝名列“五山十刹”之中。有这么多的大丛林大尊宿为德诚作偈,足见德诚确是一代高僧,唯其如达摩之“不立文字”,遂使后人难以更多地了解其事迹和成就,是为一憾。
九、寒斋与少林有密切关系
在刘克庄《诚少林…》一文中有“寒斋已矣,留二释以遗余,方资以待老,今并为寒斋夺去,余将谁语乎”的记述,在文中铭词部分,又有“诚有三异,日无一异。往从寒翁,了此大事”之谓。这里的“寒斋”、“寒翁”均指林公遇。了解林公遇(寒斋)与德诚和祖日的密切关系,对认识德诚为福清少林僧及了解其活动范围很有帮助。
刘克庄文集中,涉及寒斋的作品很多。如诗作:《答妇兄林公遇》四首、《题林户曹寒斋》、《石塘感旧》十首等。关于寒斋生平,《大全集》卷138 有《林寒斋祭文》、卷 151 有《林寒斋墓志铭》。二文详述了寒斋行状。寒斋为刘克庄妻子林节的长兄,性淡名利,曾以父荫补宁化县尉,父殁,调建安户曹,皆未就。其身体孱弱,喜恬静。四十岁后,萧然单栖。自于舍前隙地筑室名寒斋,从此终身不出为官,人称隐士。其弟林公选、字养直,也不重名利,据说田园所入,多予施舍,其“隐约倜傥,与兄同德”①⑦。《林养直墓志铭》云:“岁晚弟兄世味益薄,一灯荧然,语必达旦。至言妙义,不缘师授,亦非言语文字可传者庶几,两忘孔门之口耳,兼得少林之骨髓矣。”寒斋虽然没有遁入空门,但他“视名利犹臭腐,身与家犹旅泊也”,日研佛教书籍,交多寺院僧侣,所以,实际已过着佛教徒一般的居士生活。他曾自铭翁陂山圹室,其词超然解脱,犹如偈语。著述有《求心录》、《石塘闲话》等。南宋福清高僧圆悟的《枯崖漫录》也载其禅迹。
刘克庄曾作《石塘闲话序》,略谓内有“《六纪》、《百诗》、总曰《石塘闲话》。盖大岁五千余轴,传灯千七百人,精英骨髓,尽在是矣!”可见,寒斋文集中有不少当时的僧人记述,可惜其书已佚。寒斋不但结识了邑之少林高僧德诚,邑之灵石高僧祖日,而且又荐介给妹夫刘克庄,这就是克庄文中“留二释以遗余”的来历。
刘克庄《石塘感旧》第八首曰:“禅学年来亦自哀,大丛林属小阇梨。寒翁庵子如蜗壳,却有弥天释住持。”“阇梨”即“阿阇梨”,义为僧徒之师。第九首曰:“中军晚岁甥辞去,左相今朝客不来。看取少林诚长老,死生林下伴寒斋。”
从以上两首诗中可看出,福清嵩山少林院确属“大丛林”,而且,“少林诚长老”与寒斋的过往是十分密切的,这同时也说明,“诚少林”的活动范围在福清县境内。各种背景材料,均未发现德诚和莆田县的寺院有什么关系。至此,我们完全可以断定,“诚少林”之“少林”,应指福清的“少林院”,而不是莆田的“嵩山院”。宋代以后,福清之“院”多升建为“寺”。宋“少林院”至明弘治《八闽通志》明正德《福州府志》所载也已变为“少林寺”。关于福清少林的其他有关问题,拟另文探讨。
①.淳熙九年(1182)梁克家纂《三山志》卷 36。
②.弘治庚戌年(1490)黄仲昭纂《八闽通志》卷 75
③.正德十五年(1520)叶溥修、张孟敬等纂《福州府志》卷 40。
④.“汀之南安岩”,即汀州府南安岩,又名狮岩,在今武平县城东南的岩前镇。宋·祝穆《方舆胜览》卷 13 载:“去武平八十里”。宋高僧定光佛(即南安自严,俗姓郑,泉州人)于乾德二年驻锡于此。明《八闽通志》“地理类”,清《武平县志》山川类”也均载此岩。《福州晚报》1993 年 12月 22 日温玉成《谈福清发现的“少林院”》文中断句为“福清‘嵩山少林汀之南安岩’”、“少林汀”等,均误。
⑤.“觉寺报”当为“觉报寺”。南宋吉州道场山明辨禅师的弟子“觉报清”即为此寺住持。
⑥.“坐夏”也称“坐腊”、“结夏”等,佛教规定每年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的三个月,僧人要定居在一处寺庙内专心修道。
⑦.“衡”指南岳衡山。有福严寺,为禅宗南岳系祖庭。
⑧.“大檀”即大檀越,大施主。
⑨.贤沙:指福州府连江县的贤沙院(见《三山志》卷 34)。黄檗:即福清县的黄檗寺(见《三山志》卷 36)。以上二寺院均始建于唐代。
⑩.“樗庵”为刘克庄所筑别墅名。洪天锡撰《刘克庄墓志铭》云:“公以‘后村”扁所居之堂,以‘樗庵’扁徐潭精舍。”故刘又自称为“樗庵”、“樗叟”等。
①①.“九座山”在仙游县闻贤里(今凤山乡),旧属德化县(见《方舆胜览》卷 12),九座寺宋代名“太平院”。
①②.原文无“奘”字,依上下文补。
①③.见《湄洲日报》1993 年 9 月 23 日刊文。
①④.见《福州晚报》1993 年 12 月 22 日温玉成文。
①⑤.“壬申”二字,福建地图出版社 1989 年出版的《黄檗山寺志》铅印标点本排印为“于中”,显误。
①⑥.“九莲山”为天地会秘密文件《西鲁序》(施列格本、萧本)记载的福建少林寺山名,《福州晚报》1993 年 12 月 22 日温玉成文章把它当作仙游“九座山”别名,殊为错误。
①⑦.乾隆《福清县志·隐逸·林公选传》。
①⑧.《四部丛刊》本《后村先生大全集》乃据涵芬楼抄本影印,此处“少林”误抄为“少陵”,义不通。今据刘克庄后裔、清代文学家刘尚文《后村先生大全集》朱笔校补本(蒋维锬先生藏)更正。
附注:刘克庄《诚少林……》一文中提及德诚入浙江,居净普蒙堂”六年。经查考“净普蒙堂”当系“净慈蒙堂”之误抄。明·吴之鲸《武林梵志》卷 9:“竹泉法林禅师,别号了幻,族姓黄,台(州)之宁海人,……居净慈蒙堂,不出户者九年,行省左丞相托欢公请主浙江万寿”。净慈、灵隐、径山三寺,南宋时均名列“五山十刹”,为禅宗著名大寺。
(选自《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4.2)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6 10:56:44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山少林寺释永寿法师确认

我市东张少林寺遗址即南少林遗址

陈华光

中国嵩山少林寺三十三代法师(首座)、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嵩山少林寺武术学校校长释永寿及随行人员嵩山少林寺武术学校教练延慧等人,4 月中旬专程来福清考察少林寺遗址。
经过七天的考察研究,释永寿法师郑重宣布:福清东张发现的寺院遗址,就是南少林寺遗址。释永寿法师曾于 1987 年专程来福建几个沿海市县(如福州、闽侯、罗源、福清、莆田)作了为期六个多月的查访。当时根据多种史料分析,法师认为南少林寺在福清的可能性最大,所以在福清调查的时间最长,达三个多月。可惜由于交通不便,东张许多地方的地理方位难以确定,无法进行实地勘看,结果没有找到。后来离开福建去海南岛,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寻找南少林寺的计划,时刻注意福建少林寺研究的动态。不久前他看到福清发现少林寺遗址的报道,感到非常高兴,所以这次又专程来考察。法师说:“经过这几天的实地勘察,寺院遗址的地理、形胜(山形、水流、景观)均与北少林寺相似。遗址中所看到的文物,特别是石刻铭文等都是南少林寺的物证,都与《三山志》、《八闽通志》、《福州府志》以及有关资料的记载相吻合。可以说,我通过这次仔细的考证、核对、验证,认定这个寺院遗址就是南少林寺遗址。”法师又十分激动地说:“现在南少林寺遗址的研究、考证工作已经结東了,从今往后,就是重新谱写南少林寺的历史问题了。”
永寿法师对复建南少林寺的意义,发表了很有见地的看法。他说,南北少林寺是禅宗最著名的大宝刹,南北少林武功是我国武术的两朵奇葩,誉满海内外。复建南少林寺是恢复它本来的历史地位,使它重放光彩,其意义是深远的。重建起来,会推动福清的经济、文化建设,会提高福清市乃至福建省在国内外的声誉,进一步推动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他说,南少林寺在海外影响很大,从东亚的日本、朝鲜、到东南亚各国以及西欧、美国,南少林寺的佛文化特别是武术方面的传播是非常广泛的,把南少林寺重建起来,发扬禅宗文化,将会进一步扩大影响,更好增进国际交往。
永寿法师还就重建福清南少林寺的设想,提出了具体的宝贵意见,概括起来就是“快”和“好”两个字。“快”就是尽快的把南少林寺复建起来,“好”就是重建后的南少林寺要比原南少林寺更好,规模更大,更有气魄。福清市政协主席邱玉清对永寿法师关注福清南少林寺遗址并对南少林寺的重建工作提出的宝遗意见表示感谢。同时,他邀请法师参加南少林寺的重建筹备工作。永寿法师非常乐意接受了这一邀请。法师还挥毫写了一帧中堂赠给南少林寺,书曰:“佛法无边”,右上角写“赠福清南少林寺留念”,落款是“中国嵩山少林寺三十三代僧人释永寿题”
《摘自《福清时报》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6 10:35:55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福建省政府宗教局
福州市人民政府

正式批准福清市在原少林寺遗址重建少林寺

陈华光 余长通

11 月 28 日,福清市人民政府接到福建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局《关于重建福清市少林寺的批复》和《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建福清市少林寺的批复》,正式批准清市在东张镇少林自然村原少林寺遗址重建少林寺。
去年福清市东张镇发现少林寺遗址后,引起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省、市有关部门和领导特别重视,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到遗址进行考察。福州市委习近平书记,还作了重要批示。这次省、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建福清市少林寺的批复》,确认了福清东张少林村的寺院遗址是少林寺遗址,并对重建少林寺的有关问题作了明确指示,要求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和福建省宗教局的《关于我省部分地区兴建少林寺有关问题的意见》精神做好少寺重建前后的有关工作。中共福清市市委、市政府对省、市政府的上述指示积极进行贯彻落实。在此之前,福清市委、市政府就把重建少林寺列为福清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项目之一,并根据福清西北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悠久绚丽多彩的文化遗存,提出了综合开发福清西北部的宏伟蓝图。市委书记练知轩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开发西北部问题,着重对重建少林寺工作作了部署,决定 1995 年少林寺重建工程正式上马。福清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根据市委决定,已相应成立了以佛教界人士为主的重建少林寺委员会,同时决定在福清市宗教事务局的行政领导下,筹组重建少林寺的领导班子。
目前少林寺的重建工作正在加紧进行,有关部门根据省市政府的批文和福清市委领导的指示,着手制订重建少林寺工程的总体计划。资金的筹措也在积极进行中,第一批修复宋代少林桥的资金已经到位,预计 1995 年年初修复少林桥的工程即可开工,寺院的主体工程和附属工程将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实施,争取早日建成。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6 10:34:01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陈从周教授福清二日考察随行录

严家梅

1977 年仲春,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学家、文物鉴赏家、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以花甲耆龄,应在京的林一心同志邀请,偕同同济大学古建筑研究室喻维国老师,来闽考察古建筑及名胜古迹。4 月 13 日陈教授、喻老师在省博物馆老刘同志的陪同下,来到福清。当时笔者以福清共产主义小学(即实验小学,文革中由校文革小组倡议改名)副校长之身借调县文化组工作,被指定全程陪同,故以有幸聆听陈教授的教谕,得益匪浅。陈老对福清文物名胜有许多精辟见解,今据记忆,记述如下,以供学者参考。
●我早就神游福清了
陈教授一行下榻福清华侨大厦,那天上午,他刚在客房的木沙发上坐下,便催我把福清的名胜古迹、古建筑作了简单介绍。当我说到瑞云塔时,陈教授插话说: “福清这地方,我从前没来过,可是早就从文字材料上见到过,就是这座瑞云塔,我也看到它的照片,那是一本外国人写的书,上面有这一幅照片。因此,也可以说我早就神游福清了。”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无比感慨地说:“中国有许多古建筑,却没有国人去研究,很多是由外国人最早介绍出来的,中国的宝贝由外国人来品头论足,这在解放前是司空见惯的。解放后,虽然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我国幅员广阔,文化悠久、古建筑浩如瀚海,而专业人员为数不多,肯定有许多文物的古建筑缺乏专门考察研究,比如你们福建就是这样。所以这次林一心同志邀请我来,我就放下手头的许多工作来了,这便是我入闽考察的动机。”喻维国老师也插话说:“陈先生刚美国指导建筑‘殿春’回来,风尘朴朴,也没有休息就来了。”陈先生的治学精神真令人感动。
●“师傅赛艺”考
吃过午饭,我们怕老教授旅途劳顿,便建议休息一下。陈教授却说:“不,还是抓紧去多看几个地方吧!我在福建的日程都已排定,在贵县只能逗留两天,今天天公作美,天气这样好,我们还是抓紧去。”于是,我们一行便决定先去踏访瑞云塔。
途中,我们在“黄阁重纶”坊前停下,陈教授徜徉了许久,前瞻后望、左看右望,还拍了照,称赞这座石坊雕工精巧,结构坚牢,巍峨堂皇。他说“石坊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瑰宝之一,现存的石坊除在名园佳胜之处外,拆的拆,毁的毁,废的废,保存如此完好的还不多。”他一再嘱咐要好好保护,以防人毁雷去。
在瑞云塔下,陈教授饶有兴味地绕塔一周,仰头细察,一边对我说:“这是典型明塔,仿木楼阁式、重檐环廊,上下基本一样大,轮廊线是类平行线。”接着又和我们一道登上塔顶。在七层宝塔的顶层回廊上远眺融城全貌。忽然他指向龙江对岸灰色屋顶上露出的一个塔尖说:“小严,上午你说的祝圣宝塔,就是那儿吧!”我一边回答是,一边向陈教授请教:“我们这里有一个传说,说的是师徒赛艺,师傅修水南塔,徒弟建瑞云塔的故事,可县志记载瑞云塔修于明万历年间,而祝圣宝塔建于宋代。这师徒赛艺的故事大概是哪个会编故事的凑起来的吧!”陈教授听了微笑道:“你说的也很对,但还未加以考,我也不敢妄言。我们还是去看塔,看了以后就有发言权了。”
在小古塔前,陈教授仍然绕塔察看一周,还要和我们一道登塔。因为这塔不象瑞云塔那样有石阶可通塔顶,而是在塔心上嵌几块石头,登塔时要小心翼翼手脚并用才能勉强攀援,所以我劝陈教授作罢。可他却说“不妨事,我们搞考古的什么地方都得亲自走一走,也习惯了,来,我们一同上!”说着便领头登塔,我们只好尾随。登上塔顶,陈教授有意考问我:“你看这塔与瑞云塔相比,有什么不同?”我说:“这塔年代久、风化严重,结构也比较简陋……”陈教授含笑听我说着,又指指塔身道:“你看,这座塔的下三层与上四层有什么不一样?”经他这么一指出,我才看出,水南塔的上四层基本上与瑞云塔一样,都是八角仿木楼阁式的,连石质也几乎一样,而下三层石料除防风化程度外石质也不一样,是赫色沙岩,而且装饰也不一样。陈教授又讲:“你看,这下三层轮廊线与上四层不一样,上四层是类平行线的,下三层则是抛物线形,与苏州虎丘塔一样。”
最后,陈教授指着塔身讲:“很明显,这座宝塔一定在明朝的经过修葺,重修了上四层。因此,人们传说师徒赛艺的事,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听了陈老一席话,我们又增长了不少知识。
●“我看,这比塔更有研究价值”
在返回路上,陈教授不断问我:“福清县城既然有宝塔,说明宋时已很昌盛,那么一定会有其他宋代建筑遗迹,你们详细考察过没有?”因为我平日对此没有留意,只好抱歉地摇头。
说话间,我们又回到了利桥路,见到一群人在围着利桥古井打水。陈教授拉我到了井边,围着井栏仔细观察了好一会,才说:“这口井可能是宋井”。这时喻维国老师已从打井姑娘那里借来吊桶打上一桶水,泼向井栏。一会儿,果然井栏上现出了“大中祥符元年……”等字样。陈教授如获至宝,高兴得像小孩似的手舞足蹈,连声说:“好!好!我看这比塔更有研究价值。你想这口井井围这么大,说明宋代福清这个居民点已有了相当规模,否则不需要打这么大的井。再则,都八九百年了这井还照样出水供人食用。这是我国古化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结晶,要好好保护!”
●“果真是闽中桥梁甲天下”
从利桥宋井返回大厦时,已经是傍晚时分,匆匆用了晚餐,在陈老的下榻处,我们又认真聆听了他关于古画鉴赏,以及喻老师讲述陈教授三上虎丘塔探险的故事。夜九时许,我怕陈老太累了,便先辞回家。
第二天上午,我们考察的目标是瑞岩山和龙江桥。
在瑞岩山前,陈老看到山上山下风景点破坏得那样严重,不住地摇头叹息:“二十年来,各地风景名胜都遭到了劫难,许多国宝都毁于一旦,现在已无法修复了,这比毁一个工厂,一座大楼更加可惜。我这样讲,不是出于个人偏爱吧!”他一再交待要向政府领导反映,一定要把保护文物古迹作为一件千秋功业来抓,要为子孙后代为留下历史,不然他们是会骂我们的。”站在龙江桥上,春日的海风在暖暖的日头下更令人心爽。陈教授根本没有余暇来享受这春煦的抚摸,一下车便找到那几通修桥石碑,一字一句地认真阅读。以后又用他那踏遍青山的脚步测量了桥的宽度、长度,又俯身仔细看到布满牡蛎的船形桥墩,最后在桥南那座小石塔下停下来,十分欣赏地说:“过去,我在书上看到洛阳桥和安平桥的照片,确实为这些古代古桥的雄伟所激动,但听说这两座古桥由于年代延衍陆海变迁,现在已没有古时的全貌,有一部分已经为泥沙堵塞成了‘堤桥’了。而你们的龙江桥旧貌依然,十分完整,还能通车过人真是奇迹,十分可贵。看看这座桥,好进一步体会古人‘闽中桥梁甲天下”的话确非妄言。”后来我们就在这古塔前照下了纪念照。
●“就在自然中”
在海口公社食堂吃了午餐后,陈教授依然谢绝了小憩的建议,又神采奕奕地驱车去东张水库和石竹山了。
在石竹山西线的磴道上,陈教授指着用杂孵石铺成的登山磴道,又指着满山的树木,很有见地地说:“风景名胜区的美,美在自然中,就在和谐中,不要太多的人为造作。当然人文景观是要的,但不能喧宾夺主。现在有人在风景区中大兴土木,造这造那,有的甚至把好好的古建筑拆了重建,有的还把自然的古木异石毁了建楼,这太煞风景了。你们的石竹山保留了原始的面貌,保持了自然的美,十分可贵。以后你们有了钱,也不要在这样好地方搞太多现代化的建设,不要开公路,搞索道,我对现在有些人一讲开发就是大建新房子很不赞同。”一席话说得我们心服口服。
到底是年岁大了,陈教授在半山停了下来,于是我们便劝他下山,借水库招待所休息一下。我们和喻老师继续登山,下山后见陈老正在甜睡,我们又乘机跨坝到鲤尾山考察了紫云宝塔。
●“这里还藏有一个宝”
从东张水库返回,已是下午 4 点 30 分了。但陈老还建议利用这一点点时间去参观一下豆区园。他讲:小严,明天我们就要去莆田了,再不去看看,以后也许就没有机会了。
在豆区园,面对一片疲墟,陈老又是一声感慨。而当我们领他从后花厅穿过,打算从后门出园时,陈老的目光一下子又亮了。他收住脚步,在闲云石前立足,拍手赞叹:“这里还藏有一个宝”。他不顾台基上布满鸡粪,登上石台基,仔细辩证石上的铭文,又返身走进正堂,从远处欣赏闲云石,并如获至宝地对我们说:“我走过大江南北许多地方,见过许多石屏风,北京颐和园、苏州狮子林,比这秀气的比比皆是,但若此雄伟壮观的还是很少见,这是国宝,要好好保护。”接着他又对我讲了石屏风欣赏标准,说得那样精辟透彻,真令人大受教益。
就在陈老返回不久,省文化局就拨专款五千元,为闲云石修了保护栏杆
●福清真是钟灵毓秀之地
当天晚上,我们设便宴款待陈老一行,席间陈老一直称赞福清是一个好地方,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还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提了不少宝贵意见,这些意见有的还由老刘带回向省里汇报,有的已被接受,采取了保护措施。
陈老福清之行已经过去二十年整,有此话记忆上可能不很准确,但大意是不错的,谨记于此。
编者按:福清少林寺遗址的发现,引起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省市有关领导和海内外的宗教界、学术界等专家学者不断来少林寺遗址考察,他们无不肯定:福清东张少林村的寺院遗址,就是世传的南少林寺。许多学者还发表文章,以翔实的史料和丰富的文物对福清南少林寺进行科学的论证。有的学者还对福建其他地方所传的少林寺遗址进行严肃的考辨,从而郭清了南少林寺遗址究竟在哪里的争论。为了推动南少林寺研究的深入开展,本期选登部分学者有关福建少林寺的论文,供专家学者研究参考。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6 10:32:04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豆区园忆昔

陈茂桐

豆区园,坐落在融城镇中心。《福清县志,杂事志》载:“豆区园,在南上隅桧亭巷,明叶文忠公筑”。叶向高殁后,其孙叶益苞对名园进行大修。
豆区园虽小,而其景物设置,独具匠心。亭、台、桥、阁,古树参天,岩、洞、潭影,神态逼真。经四百多年历史沧桑。几度兴废,几经易主,当年“人间宰相家”的风采已荡然无存。但其原貌以及部份景物幸尚存在,仍可窥视。一些失落和损坏的记忆尤新。特把昔日亲见和上辈老人讲述名园的有关资料,忆述于下。
一、古树,园内古时有鼎立三株古树,互盖遮天。园东侧是一株大榕树,北端和西侧各植(俗名“角冬”)。拱桥边另有一株古梅,曲突多形,每逢隆冬,梅花独艳,所谓寒梅映雪,即在此时。现只存北端一“角冬”。
二、水中重阁,水阁建在园的东端(现致公党办公室处)。水阁门上匾额“豆区园”。阁门有一副楹联:“水中重阁含飞动,天外孤峰类削成。”“孤峰”指池中百猴潭而言。阁的西端数石柱横跨水面,阁下流水潺潺,长年不涸。
三、闲云石。闲云石竖立在园内东北隅花厅后天井。高 2.9 米,宽 2.35米,厚 0.35 米。是全国罕见的花岗岩石屏。相传是当年越南国王进贡给万历皇帝,共有两块,万历帝把其中一块赐给叶向高。叶相根据此石的形态,题名为“闲云”,又因是海上来的,所以又写了铭文刻在石的背面:“此石来之海上,酷似一片云,或谓似鲤,鲤能化龙,云从龙耶, 爰为之铭。为云为龙,变化何穷,起沦海,升层穹,壁立乎此中。”七十年代曾有考古学家专程从北京来找此石,据专家们推测,此石可能是从星外飞来,有极珍贵的考古价值。现已砌栏保护。闲云石确似一片云,然而细看,又形似蜀国名将关云长。其右边又有一石,如周仓,巨头宽面,瞪目竖须地侍立在关羽身旁,左边还有一石,如关平,侍卫在关公的身前左侧。
四、假山台。假山台是园中主要景观—假山的主体。其下有洞,其上有亭。台的前侧东、西两向各有一小台,称为“日月台”,其后侧东边有一字台,西侧有梅花台,梅花台上有数瓣梅花为征。
五、亭。亭有两座,一在园的西南角(即现在的诗社社址处,其亭半部伸入池中,下竖石柱支撑,亭额一匾题“漱石亭”,上有一副楹联:“修竹可看主人莫问;黄花有约佳客还来”。惜此亭已毁。一在假山的平台之上,原是木构亭,后圮。现存的六角水泥亭,据传是民国年间,雇日本籍水泥匠重建的。其主体基本完好。
六、池。池在园的中心偏南,为不规则形,池底以石卵砌成重圆心形一层层至底,底面用两石条砌合。池中有一小岛,上竖立一百猴潭。岛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小桥与蝙蝠洞前沿相连。过去传说,池底埋有金银珠宝,池水不能放干。池水一干,就会出现雷电交加、倾盆大雨,因此,民间每遇大旱,即车水祈雨。五十年代进行过一次清理池中淤泥,只发现一个香炉和一把剑,未见他物。
七、桥。大小共有三座桥,均石构。除上述池与蝙蝠洞前沿相连的两座小桥外,还有池东侧的一座拱桥,由两块各长 4.6 米,厚 0.22 米,宽 0.24米的巨石凿成孤形并排架设。已毁一块。
八、小蓬莱。小蓬莱是整座假山总称。假山临池,水位高时可淹近蝙蝠洞口。构成如蓬莱仙景。故洞顶横额为“小蓬莱”。
九、洞。洞有三处,蝙蝠洞为主。洞深 2 米,高 3 米,宽 4.1 米,洞顶有二石形如雌雄蝙蝠,故名。洞中有一石桌和两个石鼓形的座凳,洞内有小道通左右两侧小洞。左通水帘洞,高 2 米、宽 1 米、深 1.8 米;右通土地洞,高 2.8 米,深 3.5 米,宽 1.6 米。洞内镌刻一尊土地公像和石香炉。
十、石景。奇石自天成,措置赖人工,豆区园内石景忆有七十七。其形态千奇百怪,出自天然,然配置有序,独具匠心。惜岁月流逝,时过景迁。至今已毁 25 景。尚存还有 56 景。分述如下:
尚存部分:
(1)山海经石屏:镶於蝙蝠洞石壁。潭面凹凸形如“山海经”字样,故名。
(2)福禄寿石屏,高 21 米,阔 155 米,厚 0.23 米。竖于假山台水泥亭北面,左上方有形如蝙蝠斜飞,寓意“福”字屏的右下侧石纹如鹿头形,寓意“禄”,其全面形如仙桃,寓意“寿”。故名“福禄寿”。
(3)百猴潭:柱状,乳白色,原高丈余,竖于池中小岛上。石柱表面邹折多形如百头猴,倒影映池水中,风起微波,倒影如百猴跳跃,栩栩如生。其上半部被雷击断;埋入池中,下半部尚存。高仅余 1.3 米,围长 1.4 米。
(4)姜太公钓鱼:置于池东北隅一块褐色石片(俗称钓鱼台,上坐一呈粉白色花岗岩,高 2.1 米,围 2.6 米,形似姜尚坐在钓鱼台上垂钓。钓鱼台半伸池面。全长 4 米,宽 1.85 米。
(5)印石:在临水阁右方,一方形青色石着地,形如官印,高 0.9 米,宽0.5 米,厚 0.65 米。
(6)笏石:与印石并排,高约 3.55 米,宽 0.9 米,厚 0.3 米。形如长笏。然细看其形又似一尊钟馗图。身旁印石又如一被捉住的小鬼,俯伏在地。
(7)观音送子:在钓鱼台后,高 3.3 米,围长 2.6 米,婷婷玉立如观音,双手亲托如送子。
(8)童僧拜观音:在观音送子前,一小石拱拜于观音前,如光头童子僧。
(9)仙桃:在水帘洞中东壁,一碑顶尖座平,上半部斜纹如桃形。
(10)孙悟空回水帘洞。在水帘洞口北边,一青色石活泼如猴子,高 1.8米,宽 0.8 米,厚 0.4 米,直奔回洞。
(11)南极仙翁:在假山台东侧。一块灰白色岩,高 1.5 米,宽 0.7 米,厚 0.25 米。形如载风帽,着披风,老态龙钟如仙翁。
(12)神龟:在蝙蝠洞后壁,山海经石屏顶部横梁下石形如龟,首西尾东。
(13)金蟾:在月台前下方,一石如蟾状,坐西朝东。
(14)刘海钓蟾:在月台前,麒麟潭正面观看成刘海,前景金蟾即为刘海所钓。
(15)月宫蟾桂:在月台上“麒麟岩另观如桂,与金蟾合对为“蟾桂”,月台寓意“月宫”,构成“月宫蟾桂”全景。
(16)木笔花:在土地洞后壁右方,一米黄色石块如木笔花。
(17)梦笔生花:在木笔花对侧,一石黑色,形如毛笔,笔峰裂纹如花瓣,故云“梦笔生花”。
(18)莲花台:在一字台背面,三块大石片围成莲花状。故称莲花台。
(19)梅花鹿:在后洞边北墙,杂石互砌,有纹形如鹿。
(20)玉兔:在后洞边北墙窗,杂石互砌,人工成其形如兔。
(21)小象:在月台西边沿,一石似小象,头朝北臀向南。
(22)睡熊:一石黑色,作蜗宿状形体肥大似熊。
(23)母鸡孵卵:在土地洞西向门顶,诸石人工砌成如是景。
(24)伏鼠猫:在蝙蝠洞内山海经石屏下,形如猫伏鼠。
(25)青蛇出洞:在土地洞东壁下,一青石如蛇头欲爬出洞。
(26)驱瘟将军:在蝙蝠洞左外向,一石瞪目张牙,形像逼真。
(27)逐疫将军:在蝙蝠洞右外向,一石睁目紧嘴,与驱瘟将军相对,共护洞口。
(28)观音岩:在蝙蝠洞左洞边南壁,一纵富如观音。
(29)飞晰蜴:在蝙蝠洞额下沿,一淡黄横石,形如晰蜴。
(30)八仙潭:在假山台四周沿边,现仅存李铁拐,兰采和,其他的吕洞宾等六景均毁。
(31)卧榻石:在水帘洞口东南向,一块青石平铺,长 1.7 米,宽 0.8 米,厚 0.2 米。可作卧榻。已毁部分。
(32)八仙过海石屏,原安在豆区园花厅前石埕南,向鱼缸后侧其纹微凹凸,形似八仙过海。
(33)龟蛇相会:龟在池南边沿,露全形,头向北伸,蛇在池中小岛南沿,半身如在洞中,只露头向南,与龟相望。
(34)蹲虎石:在池南岸边沿,呈暗黄色,头朝东,背向北,作蹲虎状。
(35)麻姑晋酒:镶于园的南墙,与假山正面相对,高丈余,形如麻姑进酒状。
(36)和尚背尼姑:在麻姑晋酒右侧,一石纵裂为二,形象逼真。
(37)天女散花:在麻姑晋酒左侧,一石婷婷玉立,若天女散花。
(38)马头门:在漱石亭左侧通向假山台的门顶,一石枣红色,形似赤兔马之头。
(39)鲤鱼跳龙门:在池中小岛右侧有一人工砌成龙门,下一石如飞跃的鲤鱼。
(40)达摩过江:在池南隅漱石亭之右,临池沿一石如达摩“一叶过江”的青色石。
(41)白菜潭:在园的西南角,一白色石拨地而起,形如白菜。
(42)雌雄剑:在白菜潭后,一石纵裂为二,如两把剑直刺天空。
(43)回头马:在园东侧,一石如奔马作回头状。
(44)鸡角潭:在蝙蝠洞口左前方,一石色赤如公鸡。
(45)关公石:在一字台上,一石巍然而立,威风凛凛如关羽。
(46)七星偃月刀:在关公石左侧,一石削形如关公用的提刀。
(47)朝天蛇:即提刀石,从东南向视之如朝天蛇头。
(48)朝天靴:即朝天蛇。另在西视角称之。
(49)美人照镜:在园东侧,一石如美女袅立,对面一石片平如镜。
(50)麒麟潭:在假山台西向,一石赫色,形如坐地麒麟。
(51)一梅三鹤:在拱桥边古梅树下,三石如鹤,形状各异,一在觅食,一在宿睡,一昂首朝天如鸣叫。
(52)绵羊:在园西南端,一石形如绵羊。
(53)一线天:在蝙蝠洞左后侧,两石间隙透光,仰望可见一线天空。
(54)普陀岩:在鲤鱼跳龙门侧边,人工砌造一岩窝,中有观音菩萨一尊。
(55)唐僧取经:在假山亭左侧,一组岩石共四块,各具不同形状;清规戒律如唐僧;活泼动跃如悟空;蠢蠢若愚如八戒;忠诚朴实如沙僧。
(56)水豸:在钓鱼台下临水处。为了让这座历史名园得以再现,有关部门正积极筹资修复。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这座江南历史名园一定会重现在玉融大地。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6 10:25:49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青山绿水胜迹无穷(接上期)

余长通

深山古刹灵石寺

灵石寺:在福凊市东张镇西南峰岭拥抱、溪水环绕、松杉叠翠之中,是一座名重东南的禅宗名刹,也是福清现存规模最大的寺院。它始建于唐大中九年(公元 847 年)初为沙门元修建为庵。宣宗大中四年(公元 850 年)始创精舍,名“翠石院”。旧传山巅有香石,又传报雨峰顶上有石,久睛石呜必雨、久雨石呜必睛,唐懿宗赐额“灵石俱胝院”,古寺以此得名。寺宇坐西面东,四周山环水抱,有芙蓉峰、重峦叠翠;留雪峰、隆冬积雪;报雨峰上的通天石,久旱呜必雨。山涧纵泻,蝴蝶溪经寺前东流入海。寺宇依山递建,建筑布局大方,结构严谨,殿堂相接,栋宇宽旷,规模宏伟。宋淳熙九年(1182),有寺产六贯三百六十九文,当时就位居全县之首。古刹历经沦桑,各朝经有修建,元至治三年 1323)住持僧永惟募缘扩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僧性麟大行募修。清康熙三年(1664)道霈禅师重修。清未寺院逐渐荒废僧徒散失。民国三十年(1941)由地藏寺德钦法师率领大觉寺,双溪庵女尼至此,从此便成为女众丛林。“文革”间,寺产统归林场,佛像无存。1985 年政府拨款及华侨、企业家和鼓山、黄檗等寺院僧人以及广大信男善女捐资进行重建和大修。大修后的灵石寺,左上角百米处有一座翘角飞檐,两进三间,建工精巧的路亭。亭上石柱有一副楹联“即心即佛虔向俱胝瞻法相;是色是空捷登九叠进山门”。越过路亭,抬头即见山门,上书“不二法门”。门正面约 50 米处耸立的当墙上,一面书有每字一米见方的 6个白底黑宇——南无阿弥陀佛。寺院内已复原重建两座大殿,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左侧有十多间厢房,为藏经阁,禅堂、斋堂、客寮等。巍峨的天王殿上的匾额“兜率天宫”,殿前廊柱阴刻“看咫尺苍天高悬慧日,悯无边苦海广布法云”。殿堂里那位“坐山门老等”的弥勒佛对你“放开笑脸相迎”,令人喜不自信的未来佛弥勒坐像,它面对山门,慈光四照,笑容可掬,舒眉展眼,温和善良。两旁楹联给人以启迪,“笑口相逢到此都忘恩怨,肚皮偌大筒中收尽乾坤。”两侧是主东西南北,握蛇仗剑,举伞抱琴,威镇山门的四大天王。弥勒佛背后是两脚横跨,身穿古武将服的韦驮。殿后双侧立着几块新的、旧的石碑,记述着灵石寺建筑,重修的始末。接两廊对称布局,左为钟楼、迎寿堂、伽蓝殿、寮客堂;右为鼓楼、西归堂、祖师殿、净行堂。登上 30 级台阶,庄严的大雄宝殿斗拱交错,檐楹相摩,煞是雄伟。殿内画栋雕梁,壁画重彩,令人称绝。中塑 5 米高的释迦牟尼佛、两旁伫立”南无药师玻璃光如来迦蓝和南无西方无量寿如来迦叶”。两侧群例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在释迦牟尼背后面向山岗的是“三大菩萨”,观世音菩萨居中站在莲花台上,眼睛细迷,心似有思,神态安祥。文殊端坐在狮背上,两耳垂腮,双目平视,双手微举、凝望前方,雄狮四蹄登地,昂首竖耳、奔腾跃动。泥塑的白像,口含六牙,粗鼻垂地、四足健硕,脚踏莲座,普贤菩萨端坐在上,头载玉佛金冠,剔逶镂空,身披袈裟,手执如意,造型十分精美。
寺院西北角里许,有一座保存完好的三塔墓,(又名金刚幢),建于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至今已有三百多年了,三塔有墓志铭,是研究灵石寺历史的重要资料。
灵石寺,整个建筑群依山起势,雄伟状观,飞檐斗角,金碧辉煌。在这深山老林里,早晚杳无游人之时,该是一个清清凉凉的世界,幽幽静静地去处。置身其间,定会智爽神怡。
山环水抱清泉寺

清泉寺:在福清市西北部音西镇龙溪村南清泉山山麓下。古往今来,凡古迹胜景,名人故居,才子之乡,在地理环境上几乎毫无例外有一个共同特性,那就是背山面水。清泉寺四面群山绵延,雄浑巍峨,一泓绿水环绕着一座座青山,密林深处,风吹云动,山舞峰移、云烟拂拂、悠然飘逸。寺院坐西南朝东北,周围溪、涧、流、瀑、泉,清水泪汩,涌泉自出,构成了难得的秀水奇观。寺旁一口水井,山泉涌动,其水清冽,甘甜如醴,奇早不涸。寺院背靠的山峰称清泉山,寺以山名。寺前一溪横卧,迳流蜿蜒曲折,溪水清澈、晶晶莹莹,长流不涸。每逢大雨季节,山洪聚汇,惊涛怒吼,飞浪拍岸,犹如蛟龙腾跃,越山坑、串峡谷向南注入龙江,称龙溪。寺宇始建于宋皇祐五年(1053),宋淳熙九年(1182),尚有寺产四百五十文。规模仍相当可观。元代,部分毁于兵 ,明间全数颓圯,过去拥有近百亩田产也皆入民家。
清初,寺院住持悟亮靠乞食度日,四处化缘募捐,历经种种艰苦,婆于在清顺治十四年(1657)将清泉寺又重修起来。乾隆元年(1736)信士林仁士翻建寺院照墙,镌刻“清泉寺”大门匾额。道光十一年(1833),主持僧绍金增置戏台全座及两边回廊等。咸丰元年(1851)又题缘重修大殿。此后寺院又废兴多次。1950 年,辟为龙溪小学。50 年代建筑龙溪小学时,把寺院两旁附殿折掉,取其砖、瓦、木。嗣后为县血防站灭螺组驻地。1991 年,政府拨款重修,1992 年信男善女捐资重塑佛像,再度金身。重修后的清泉寺,保持清朝原貌,五间三进。1992 年重塑佛像时,主殿供奉“应灵公”。观音菩萨只好曲居偏殿。
福山寺的沦桑

福山寺:在福清市融城镇南双旌山东麓。始建于唐大中二年(848),《八闽通志·寺观》载,“福山寺,唐大中二年建。宋郑侠读书于此”。寺宇建于唐,盛于宋,福清名人郑侠(1040-1119),字介夫,曾在清静的寺宇子里攻读经文,宋治平四年(1067)登进士,金榜时曾进行大修,“人因寺贵,寺因人显”。至此,福山寺盛极一时,成为文人墨客寻幽访胜,呤诗会友,饱览飞瀑流泉奇峰怪石的场所。至宋淳熙九年(1182),尚有旧产钱三百四拾八文。
风雨千秋过,芳草花木深。福山寺,在悠悠漫长的历史风尘中默默地阅尽人间沦桑,元代福山寺毁于兵 ;至明洪武年间并入灵石寺。此后寺院兴了废,废了兴。清间,福山寺曾重兴过,成为玉融东、西、南、北、中五涧寺之一的南涧寺。建国初,寺宇尽圮。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改革开放的巨大浪潮在中华大地上滚滚轰鸣,福清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产生了令人瞩目的同步腾飞,1993 年初政府拨巨款进行重建,同年第一期工程——福清市佛教协会办公大楼峻工。大楼并排五间,砖木结构,上下两层,中间暂为供奉佛像,楼上释伽牟尼居中,左大世至,右观世音。每年七月三十日视为地藏菩萨化中国的涅槃日,是日进山烧香者络泽不绝,香烟缭绕,爆竹震耳。
福山寺的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等的重建正在筹备中,虽然它的富丽堂皇尚未能一睹,但从原有的地基和规模上来看,重建后的福山寺,其气势与闳丽可与瑞峰寺、钟山寺相媲美。
佛道并居龙山寺

龙山寺:在福清市融城镇东郊,寺院坐落在东皋山北麓,面对覆船山。《福清县志读略·山川》载:“龙山,在县东门外数里许,山低而平,林木森,为县之左辅。傍有寺,即非头陀出家于此”。龙山村夏氏宗祠里有一副楹联:“豸宪家声远,龙山世泽长”。龙山寺,始建于宋绍兴戊寅年(1158),原是夏姓的祖寺,也是浙江会稽(今绍兴市)龙山寺的分寺。现龙山村夏氏先祖系由会稽辗转定居于此,后也建筑一座龙山寺。宋淳熙九年(1182),香火极盛,寺旁增盖观音殿,有旧产钱六百二十三文。元、明均有修缮,清初中兴,清嘉庆已卯年(1819)在住持僧宗泽主持下进行全面修葺,历时三年,至道光壬午年(1822)才告竣工。光绪戊戌(1898)住持僧盛桂四处募缘及乡绅的资助,扩建了前殿,架置了戏台,新建照墙和拜亭。共和国初期为民政部门接管,初为烈军属养老院,后为社会福利工厂,殿堂截堵,佛像无存。近十年来在龙山夏氏村民的努力和广大信徒鼎力资助,进行大规模修复,梵宇重新,佛像重塑。修复后的龙山寺,为四进三间,正殿奉祀道教的五位神祇“无处不显”的五显第一位“显聪昭应灵格广济王”,两旁飞龙盘翔,两侧壁画六曹八将。左殿供奉佛教的观世音菩萨,盘坐在莲花蒲团上,头向左倾,体态轻盈,双手掬一瓶仙水,含情脉脉、独具风姿。两旁有一副楹联:“端坐祥云垂世界;一瓶净水洒乾坤”。
佛教与道教,历来是分开的,两教之间不仅信仰不同,供奉的偶象也不同,《福清县志读略》载:“……即非头陀出家于此寺,有伽蓝神、五皇天仙大帝,甚灵通,邑崇祀此为昉也”。即非和尚幼年出家于此寺,后曾为黄檗寺隐元禅师之书记僧,清顺治十四年(1657)应隐元之请东渡日本,著有《福清县志续略》。伽蓝,是佛教的护法神。五皇是古代神话中的五位天帝,道教供奉为神。这里说明宋代建的龙山寺就已经是佛道同居一个寺庙,安然相处,充分体现了佛道儒三教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吸收的“三教合一”的思想。清朝,这里又是玉融五涧寺之一的东涧寺。
龙山寺,每年三月初三是观世音菩萨、六月初一是七爷公诞日,十一月初三是庆典全年平安,到时朝拜者人山人海,好戏连台,充分说明了千百年来民俗背后那中国悠久博大而深厚的传统文化的一斑。
燕子巢里的双林寺

双林寺:在福清市海口镇桂巷村西南的山坳里。燕子巢(山)层峦叠嶂,它北依炎寨山,南连长高山,西起松潭洋,东有一座山顶浑圆、形如蛋的山体,称天鹅孵蛋,镇住山口作为寺庙的案山,这一捍门关并不是偶然的,因双林寺中轴线主殿与背后靠山的主峰以及作为案山“天鹅孵蛋”的蛋尖,三点成一直线是建筑者独居匠心设计的,并非是偶然的巧合。双林寺坐落在环状谷地的西北角山麓下,面向东南。现今寺前沿筑一坝阻水,汇成水库,水库边林木林林、杂草如蓬,果树成荫。清澈如镜的库水把群山、古寺、绿荫,一齐映入水中。由于谷低,枕石漱流,清音潺潺,加之苍崖夹谷清泉长流,故谷中常云蒸霞蔚。山色空濛,时有紫气冉冉,神秘莫测。双林寺,相传古之感德乡仁寿里岑兜村有一林氏先民同时得到菩萨和神仙的指点,福荫子孙,故选择在燕子巢的山谷里并排建筑两座一为供奉佛祖的,一为祭祀五帝的,故名双林寺、《八闽通志·寺观》载:“双林寺, 朱嘉祐中建(1056-1063)”。岁月悠悠,近千年来,此寺几经兴废。《三山志·寺观》载:“双林寺,旧产钱四百五十八文”。说明双林寺在南宋淳熙九年(1182)寺庙益加宏敞才有此寺产之数。后不知何年何故遭毁,明万历间(1573-1620)曾重建一次,以后兴废不详,民国初尚余二、三间腐椽朽木和残墙断壁,续后全部颓圯。一九九三年岑兜村爱国港胞林智滔先生和潘珠琴女士,他夫妇俩一片虔诚,以数十年莫肯任莫敢任之事成于一旦,在原地址上独资捐建并排两座大门顶上匾额曰“双林禅寺”、“双林寺”,规制宏丽、大倍昔时的两座寺庙。重建后的双林禅寺,进深五间,宽三间、大殿两旁有一副金字楹联:“宝殿巍峨上接三清法界;天香缥缈如游九府神宫。”中间供奉释伽牟尼坐像,两旁侍立文殊、普贤菩萨,其联曰:“九品莲花狮吼象鸣登法座;三尊金佛龙呤虎啸出天宫。”左佛龛里供奉三十三观音之一的杨柳观音,它手内托着一个施恩济世的宝瓶、瓶内插着一枝洒青霄,撤大恶,扫开残雾垂杨柳的杨柳观音。两旁有一副“杨柳枝头甘露洒;禅琴座上慈风生”的楹联。右佛龛尚空着。殿堂两侧壁画线条粗犷,色彩绚丽,人物造型形象逼真。画的全是佛教故事,但从人物那丰富的表情中,亦可窥探到他们内心喜怒哀乐的大千世界,让人们在猜度和想象中领略这艺术的无穷魅力。隔壁的双林寺建筑格局与双林禅寺雷同,但殿堂所供奉的大不一样,进入庙门,两旁红漆大柱上金字“玉烛长明万寿灯, 金炉不断千年火”。只见鬼卒牛头马面殿前蹲伏,判官夜叉赫然鹄立,日游神,夜游神威风凛凛,瞠目咋舌的黑白无常迎面趋前,黑无常的高帽子上写着“正在捉你”。白无常的高帽子上写着:“你也来了”。一个挺胸突肚的白脸判官,手擎着一本《轮回生死簿》,冷漠注视着芸芸众生。高大的五帝之一的中央黄帝君身着帝王服在殿中心正襟危坐,十分威严,神龛两旁有幅楹联“天府昭日月绣境富民;人间写春秋虚古厚今。”整座庙宇显得阴森可怖,令人生畏。
香火独盛关帝庙

关帝庙:在福清市宏路镇西南、上迳镇西北交界处的玻璃岭上。庙宇所祀神明是义结千秋、忠贞不二的三国时蜀国大将关羽,简称关帝,俗称关公,故名。据有关资料记载,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人,东汉末年,适逢刘备起事,与张飞往投。刘关张三人恩若兄弟、情同手足,后世故敷衍出“桃园三结义”故事。关羽有勇力、重义气,曾被曹操擒,曹百般笼络,仍心在刘备。为报曹操恩义,于万众之中取颜良首级,曹封他“汉寿亭侯”。后知刘备下落,千里往投,以后节钺攻曹、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建安二十四年(219),被孙权所杀,忠刚义烈。传说死后头葬河南洛阳,身葬湖北玉泉山,民感其德,岁时奉祀。但自魏迄唐,在民间影响不大,从宋眀起“神运享通”。宋崇宁九年(1102)追封忠惠公。宣和五年(1123)封义勇武安王。元天历元年(1328)加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封三界伏魇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清康熙五年(1666)敕封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勒石立碑于今洛阳关林。
关帝庙,建于宋初,原名武圣庙,初时规范不大。北宋宣和四年(1122)重修。元、明曾于补修。清乾隆元年(1736),岭脚村邱氏族人扩建为大庙,始称今名。昔时殿身宽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屋顶歇山式,前檐廊深一间,显得深邃幽静。第一殿为关帝殿,第二为观音殿,第三为三宝殿,大庙正殿有七尊塑像,中为关羽坐像,威严肃穆,神龛上有康熙“义炳乾坤”横额,下有六配,塑像后面和左右画彩绘有“五龙藏云”、“赵燕求寿”、“青松白鹤”、“三国争雄”等画面,十分壮观。续后年久失修,腐瓦残墙。民国初因修建公路拆去前殿、照墙及戏台,加速了庙宇的倒塌。1949 年终于全部颓圯。随着省道的不断扩大以及庙后开办石子场的挖采,原庙址只存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近年岭脚村乡侨邱文春、延玑、章柏、章龙等诸先生,捐资在原址南 200 米重建了关帝庙。重建的关帝庙依山面路,附近峰峦岩,比肩连袂,松杉挺拔、殿堂玲珑。建在省路旁的山门,单间三层翘角,上中书“关帝庙”。两旁柱联“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供奉关羽主殿门额上阴颏“关帝庙”,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大殿以琉璃铺饰,富丽堂皇,新塑立的关公大神像身着绣花刺凤战袍,端坐在太师椅上,左手抚摸长长美髯,右手拿一本《春秋》。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左为竭忠王关平,右为威灵惠勇公周仑。神龛前有一幅对关羽评价的楹联:“义气高风悠悠随天地同化;忠心赤胆耿耿与日月齐光”,横额“忠义参天”。相传农历五月十三日为神诞日,相邻各村善男信女举行关帝庙会,好戏连台,盛况空前。祭礼时鞭炮之多与新年无异,香火极盛。
光贤里的新丰宫

新丰宫:在福清市西南部新厝镇钟前村村前。道宫始建于唐德宗年间(公元 780—783 年),初名漆林庵。明初,兴化湾海潮仍可达钟前村前沿,为保佑船只海上出入顺风、平安,村民把庵址从村后山麓移到村前海岸边缘的今址新建庙宇。清嘉庆丙戌年(1526),庙宇再次扩建,并取钟前旧属万安乡光贤里新丰社,更漆林庵为新丰宫。民国二十七年(1938)拆去戏台扩建前殿。整座道宫外似八扇四进(实只四扇)。庙宇一度衰落,成为牛栏仓库。到八十年代初期,海外乡侨集资捐建,重塑佛像,再涂金身。重修后的道宫,面宽9.75米,进深15.5米,前为垂檐几脊顶,斗拱宏大,屋脊雕塑“双龙抢珠”、后脊为“双凤朝阳”。宫前大埕上左右各有一株古榕树,盘根错节,树顶遮盖了整座前殿。道宫里正中供奉着帝王服饰的“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俗称“玉皇大帝”、“玉皇”、“玉帝”。玉皇,是中国民间信仰的最高神,总领神仙世界。是古人综合了原来人们所迷信的日、月、风、雨、云、雷等天上诸神对以农业为主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力,综合了原来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的神性特征所创造出来的。东旁龛里祭祀司马公和司马圣王;西龛是众所周知的齐天大圣和灵牙将军。道宫里的泥像塑造构思大胆巧妙,精巧别致,神龛上的额眉均为樟木质地,镂雕精刻以龙云图案为主,案桌上的桌裙以“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为题材,共雕刻了 34 个人物,23 匹战马或跑、或跃、或跪、或卧,这些构图繁琐复杂,雕活堆砌,经过画、凿、铲、锣、锉、磨、表面处理等 20 多种工艺流程,集浮雕、透雕、圆雕、多面雕于一体,形态生动、层次分明、玲珑剔透,舒展自然,令人神奇,拍案叫绝。中殿上悬挂一块油添金字“文采风流”四字大匾。新丰宫,这里每年的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圣诞”而举行祭祀活动,热闹非常。腊月二十五日为玉皇出巡日而举办的仪式,迎接玉皇御驾下界巡礼,考察人间善恶。
龙首市心社

龙首市心社:在福清市东南部龙田镇龙一路一段东侧。宋代,龙田属崇德乡,昔时地域里划分有龙首、登瀛、西前、大和、天姬、拱北、三官七个社。在筹建庙宇时以龙首社为主,庙址又选择在牛田市中心,故名。庙宇建于明万历癸酉年(1573)春。是明处士龙田施氏公暨子文浩捐建的。清道光癸卯年(1843)扩建前殿,庙宇虽然几番扩建、重建、重修,但岁月流逝,迭修迭坏。1951 年泥像坍塌,1958 年改为龙田手工业联社仓库。1983 年修复,1992 年重塑泥像。修复后的道观别具风格,造型精巧。前后三座,敞开相通,面宽 9 米,进深 24 米,石木结构,殿堂共有 16 株大柱,26 根大梁支架整座。前殿正中屋顶上起盖有一座 4 米高 2 层 6 角楼阁,翘角尖顶,结构精巧,充分显示能工巧匠高超的建筑技术和才能。道观里奉祀着被金山寺法海和尚镇在雷峰塔下,后进入天界的许宣仙君和水漫金山的白蛇白娘子和青娘子两位娘子,均是金冠玉带,正襟危坐,两侧里分塑田元帅和福德正神。左边神龛供奉通天圣母,右边祭祀大王公大王妈及文武六曹。中殿左为齐天大圣,金绿脸两大公;右是九鲤仙翁和金童、玉女,其前是青面挠牙的七爷八爷。大殿里每株大柱均有楹联,其中有一幅:“善来此地心如敬,恶过斯门胆心寒。”全庙有大小塑像 37 尊,无一雷同。
龙首市心社面对真大公路,东北一侧的建筑物已全部拆除,将新建高层商业综合大楼。相沿每年正月初四、五、六三日为庙会,由董事机构负责主持每届庙会及演戏事宜。到时来自各方信奉者虔诚祈求神灵恩赐灵签,祷祝本岁吉利平安,香客如潮、人山人海、香火不断,爆竹喧天,热闹非常。
“神权的殿堂”福华堂

福华堂:在福清市融城镇后埔路北段西侧。是基督教教徒们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礼拜上帝的殿堂。福华堂也是基督教传入福清县的主教坐堂。清道光十年(1884)美国传教士武林吉和中国籍传道叶莫官在后埔街古夏巷口购了一座民房改建为礼拜堂,名“福华堂”。后教徒增多容纳不下,至清宣统二年(1910)美国传教士柯志仁、中国籍传道魏其兰在今址仿照古罗马长方形大厅会堂的建筑风格进行建筑,故属于罗马式教堂。落成后仍然以“福华堂”为名。民国二十九年(1930)进行重修,并在主座的后面再次购置多间民房,撤旧建新,新建了五间二层楼房作为牧师的住房。1964年被占改做粮食加工厂、榨油厂,牧师遗散,财产散失。1984 年收回并进行内部修饰,由于位于城内,改名为基督教城关堂。
教堂坐西朝东,采用罗马式建筑造型,风格独特,布局合理,实用美观。平面呈长“十”字形,东西长 29.8 米,南北宽 28.8 米,建筑面积 885.18平方米。石木结构,墙厚 60 公分,墙表清水。采用长 44 公分,高 20 公分的规格白色花岗岩方整石错缝叠砌。教堂前墙耸立高 10.4 米的前楼,并排用青色花岗岩方整石间隔砌筑成四根大柱状,更显美观大方。中开大门,门高3.45 米,三层结构,底层用高 2.42 米、宽 60 公分、厚 17 公分的石板为门崎,上垫 17 公分高的出檐门墩,再架高 1.2 米“八”字形顶尖拱形门,巍峨壮观。门上开一直径 1.5 米的圆窗,脊顶装“十”字架。前后左右辟四门,东西南对峙,四墙底层开大窗 14,均高 3.4 米,宽 1.1 米,长方形尖顶拱型窗。南门门楣上嵌砌有翠绿色磨光阴刻英文石碑一块,记载建造年月及创始人。由于设计建造独特,厅内四向突出,四组殿堂毗连。东、南、北双层为卷棚式抱厦。教堂很简朴,是一个长方形的,由于基督教重视讲道,因此,讲台上占去西边整个突出部,长 9.5 米,宽 5.8 米,台座高 0.5 为,呈椭圆形讲经坛,位置显著,面向听者。基督教是一种神教,教堂不似佛道两教塑像林立。教堂中布置庄重简朴,十字架和耶稣像以及圣经故事绘画点缀其间,恰到好处。有钢琴、风琴、桌椅、照明、扩音器等设施。可容纳近 800多教徒作礼拜,是福清市保存较好的一座基督教堂。信徒们在充满宗教气氛的教堂内过宗教生活。基督教除在教堂作礼拜外,教会还有两种主要仪式。一是洗礼,二是圣餐。洗礼有点水礼和浸礼两种方式,表明洗去罪恶,立志作主的门徒,归顺基督。圣餐中的饼,代表耶稣为大众所舍的身体。祝福的酒,表明耶稣用血所立的新约。
基督教各派的节日主要有圣诞节和复活节。圣诞节在公历 12 月 25日,纪念耶稣的降生。复活节在农历春分后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礼拜日,纪念耶稣的复活。复活节前 3 日、即礼拜五,是受难节,纪念耶稣为民受死。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6 10:17:24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戚继光的上世源流小考

倪鉴章

戚继光(1528-1587),明抗倭名将,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出身将家。
初任登州卫指挥签事,嘉靖 34 年(1555 年)调任浙江参将,治军有方,军纪严明,抵御倭寇,屡立奇功。嘉请 40 年,在台州大胜,威震蛮夷。次年援闽平倭,横屿一战(在宁德市近海)捣毁倭寇据点,至嘉靖 42 年,再度入闽,当时东南沿海一带,倭冠为乱猖獗,人民深受其害,戚继光为平定东南沿海广东福建也包括福清长乐的倭冠战乱,立下汗马功劳,作出重大贡献。人民对他久仰不息,他的功绩也将水远载入史册之中。
据倪氏族谱记载:倪氏宗派始自浙江金华石门街龙门普公生三子,长曰祯,次曰祥,三曰羲。长讳祯居浙江金华府。次祥,出继外祖戚姓。季讳羲,在元朝仕于闽,任福州路提举之官,因家于闽,故迁闽为倪氏始祖。
旧族谱上记载戚继光是倪姓之裔,还是事出有因, 谢承仁教授撰写的《戚继光》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中有一段叙述:戚景通(戚继光的父亲)回到卫州后,他的上司—总督山东备倭军事的戚勋(京师人)因佩服他的人品和才能,和他联亲认作同宗,戚景通婉转而又严正辞谢说:“我的祖先原不姓戚而姓倪,这是有记载可查的。如果我自认是大人的同宗,将来查出来即不好看。
戚继光自述:“上世于土木堡之变时,(史载土木堡之变发生在明英宗正统 14 年,即公元 1449 年)赘于戚,后戚氏无嗣,因袭其官,故改戚姓也”。这史料都足证实戚继光上世确是姓倪。谨将这件轶事记述前,以供研究时参考。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6 10:00:04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突破逆境苦学成才
印尼华侨学者陈燕生治学两则

邹访今


陈燕生(1919-1978),印尼著名华侨学者、翻译家。他精通中、印(尼)、日、英、荷多国语言文学。五、六十年代,他先后从西方著作中译著了《红溪惨案始末》等不少印尼华侨史料出版发行,又曾把鲁迅名著(阿 Q 正传》译成印尼文刊行问世,为中印两国文化艺术交流,增进中印两大民族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做出一定贡献。

燕生作为一位翻译家,之所以精通多国语文文学,此固然是由于他天资聪颖,也由于他能够突破逆境,勤奋学习。

燕生出生于福清市渔溪街清贫之家。1925 年还是孩提时代,随父陈桐梧南渡印尼万隆。其父是文化程度较高的知识分子,侨校教师,燕生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酷爱文学艺术。青少年时代,肄业于万隆中华中小学,其师张实中是学问渊博,精通文史的学者,燕生深受其影响。父教师训,使燕生走上了爱好写作和翻译的道路。

1942-1945 年 8 月,日军侵占印尼期间,强制推行日文教育,提倡学习日语。不少热血华侨青年,出于对日军的仇恨,对学习日语不感兴趣。燕生虽然痛恨日军的侵略行为,但他对学习日语一事却别有见解。他认为语文是人际交往的一种社会现象,没有阶级性,多学一种语文文字,无异多长一对眼睛。于是他便不介意于旁人的闲言闲语,默默学习日本文。历时三年,终于掌握了日文日语。为他后来参考《阿 Q 正传》日文译本,而把《阿 Q正传》原著译成印尼文带来了一些帮助。

1945 年 8 月 14 日,日军投降,8 月 17 日,印尼宣布独立。不久,荷兰殖民者卷土重来,印尼人民奋起反抗。万隆无形中被分割成“印尼共和国统治区”和“荷兰殖民者统治区”。燕生处于荷兰统治区。由于燕生同情和支持印尼独立,荷军在一次逮捕反荷分子时,竞以政治嫌疑犯将燕生逮捕入狱。燕生在狱中受尽苦难和折磨,其家人心急如焚,多方打通关节,方得探监,为狱中燕生送一些日常食用品。也遵燕生之嘱托送去一些学习荷文书籍。从此,燕生在受审讯之余,便如饥似渴地学习荷语荷文。亲友们每次探监,都看见燕生手不释卷孜孜不倦地学习荷兰语文文字。燕生在荷军狱中,为时虽只个把月,由于他能刻苦地学习,却打下了后来钻研荷文,从荷文书籍中翻译华侨史料的基础。

燕生被荷军关了一段时间后,遭放逐。据后来他对亲友们所讲的“历险记”说:那时,荷军用一架直升飞机把他载到荒野上空,然后又把他从飞机上抛下去,幸而草高丛密,没有摔死,但迷失方向,难觅出路。腹饥口渴,只好找野菜充饥。过了几天,被印尼游击队发现,十分不幸,又被误认为是荷军放进来的间牒,把他押到印尼共和国统治区井里汶审讯。后来,由井里汶侨领、燕生昔年老师苏允祥先生当面保释出来。燕生在井里汶被关押期间,依旧不忘学习,多方设法向看守军人苦学强记既回异于万隆巽达语,又不同于马来语(即现在的印尼国语)的瓜哇语,为后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瓜哇文、考证印华资料打下了基础。

逆境不一定就是不幸,它往往是一种祝福。在逆境中磨炼成才,古今中外,例子不少。燕生突破逆境,苦学成才,就是其中一例。

(本文主要资料,由燕生胞妹、现侨居美国的陈霭生,以及燕生昔年万隆的邻居和同学、现为广东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归侨离休干部杨望东所提供)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6 09:58:29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5-16 01:49 , Processed in 0.063083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