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1

《福清文史资料》第七辑

 
福清机灵弟 | 来自福建
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福清旅日华侨职业的变化

俞建龙

福清是我省著名侨乡,共有华侨人口46万(包括港、澳、台同胞),分布于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海水所到之处便有华侨”之说。福清华侨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在日本,据1986年统计,全国共有旅日华侨66939人①,而在1980年,福清旅日华侨已达8907人②,虽然现在没有确切数字能夠说明目前福清旅日华侨共有多少人,但据近几年来的发展情况看,估计已逾万人。故福清旅日华侨的人数居全国之首。福清旅日华侨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艰苦创业,二战后的努力进取,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其经济实力仅次于印尼华侨。要研究福清旅日华侨的经济状况,职业问题是其中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拟就二战前后福清旅日华侨职业的变化作一番初浅的探讨。

福清人东渡日本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清时期,就有福清人前往日本的记载。据考,嘉靖廿六年(1547年),朝鲜王李岖把所获福清人冯淑等幷货物解往辽东,“咨称闽人向无讯本国者,顷前后获千人,皆市易日本。”③此后,福清人仍有海商前往日本进行贸易。又据载,顺治11年(1654年),福清黃檗寺隐元禅师应日本僧人之邀,前往日本弘扬佛法。可见,早期赴日的福清人主要是商贾和僧侣。同时,这一时期福清人赴日人数较少,且多数是进行贸易或作短时期的居留,还不是近代意义上的华侨。福清人大批赴日,是在十九世纪末以后,特别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更形成了旅日的高潮。

从这一时期开始,才能算是定居在客地创业的华侨。幷且,人数较前众多,职业范围也相应扩展。从1987年8月和1988年3月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华侨史研究室组织两次对福清高山地区(包括高山镇、三山乡、东瀚乡、沙埔乡)200戶旅日华侨的抽样调查中,可以看出福清旅日华侨大多数是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到日本的,也有少数是在解放后和最近几年去日本的“新客”。

他们所从事的职业范围同以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扩大,幷且从二次大战前后的职业对比看,变化甚殊。现将战前和战后两个阶段福清旅日华侨的职业变化分述如下 :

一、二次大战前福清旅日华侨从事职业的状况

二十世纪初,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在生活上困苦不堪,政治上倍受欺凌压迫,不得不摆脫数千年来安居家园的传统观念,背弃祖庐,漂洋出海,到异国他乡去谋生。自二十年代初至三十年代,许多福清人不堪国內的穷困生活,在亲朋好友的资助下,历尽艰辛到了日本,有的在节衣缩食之余,用极为微薄的资本经营一些小生意,有的身无分文,只能到处打短工,有的仅凭一技之长的手艺谋生。

绝大乡数处于异常艰难之中开始创业的。这从对福清200戶旅日华侨在战前所从事的职业统计表中就可以看出来。

战前福清旅日华侨从事职业一览表
( 注共200人)
微信截图_20190217170550.png


从上表可以看出,战前福清旅日华侨所从事的职业有以下几个特点 :

1、所从事的职业范围极为狭窄,基本上局限在小商贩和传统的“三刀”

行业(厨刀从事料理业,剪刀从事裁缝业,剃刀从事理发业)之中。200人中,从事贩布、料理业、理发 ;开布店、服装店、小摊贩、共计178人,占89%,职业范围幷不广。这与近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到东南亚去的华工、华侨相比,虽出国途经不同,从事劳动性质不同,但就职业范围而言,都是极为狭小的。

2、经营的都是小本生意。如贩布、小摊贩。而料理业、布店,也都是小本经营,规模不大,无需多大资本。其他诸如理发业、商店伙计等,不过是凭着简单的手艺和体力谋生而己。

3、在狭小的职业范围内不断变动 , 一般人职业难于从始至终。由于贩布业极为艰苦,许多人稍有积蓄后,便马上转而从事其他行业。调查对象的200戶中,仅由贩布转为从事其他行业的就有33人,如东瀚东庄村华侨陈厚发转为开饭馆,陈兴文转为开旅馆,高山西江村华侨林宗盛转为开服装店,林圣经转为开布店。也有因开张店铺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重新走上卖布生涯者也不乏其人,如东瀚南盛村华侨杨和椿由开饭店转为卖布,东庄村陈吓梅由开切面店转为卖布。此外还有在不稳定的职业范围內不断变化的,如东瀚西安村华侨刘济怡就卖过布,当过帮工,万安村詹垂金也曾卖过布,当过店员。

4、地域流动性较大。由于战前福清旅日华侨没有稳定的居住地点,赴日谋生只是想赚些钱回来养家糊口,抑或完成人生的几件大事,大多数人沒有长期定居的打算。因此,他们在日本期间经常居无定所,到处流动。尤其是贩布这一行业,哪里生意此较好做,哪里可以推销更多的布匹,哪里可以多赚钱,他们就背着市篓,或骑着自行车,不辞辛苦,跋山涉水,就到了那里。许多人为此而长年奔波,进行跨县、跨地区的长途流动。如东瀚东庄村华侨陈兴利就到过横滨、长崎、神戶、京都、大阪等地,南盛村华侨杨和椿到过京都、长崎、函馆、神戶、东京、宮城、鹿儿岛。这样大的流动,就如同古代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一样,这也是客观条件所促,不足为奇。当然,其他如从事料理业和一些固定职业,象开杂货店、摆小摊点、厨师、种田等,生活就比较稳定,居住处也无多大变动。

値得注意的是,传说的“三刀”行业在战前福清旅日华侨所从事的职业中幷不占主导地位,从事料理业和理发业的充其量不过41人,仅占20.5%,开布店和服装店者多是经营原料和成衣而己,从本质上说幷不都是裁缝业,而理发业更是无足轻重。可见,人所共认的旅日华侨是从“三刀”起家之说,也许是适用于其他地区的旅日华侨,而就福清旅日华侨而言则未必尽然。而流动贩布才是战前福清旅日华侨从事的第一大职业,共104人,占52%。究其原因,大抵有如下几点 :

(1)从当时日本的社会状况看、自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大批的女性劳动力被“解放”出来,投入纺织行业中去。二十世纪初,日本棉纺织业、人造绢丝业飞快地发展起来,棉花消费量居世界第一位,人造绢丝出产数居世界第二位。昭和七年九月(1932年9月),日本纺纱工人有127742人,织布工人31491人,纺织工人共计159233人④。1933年12月,日本主要的纺织工场有东洋纺织、大日本纺织、钟渊纺织、富士纺织、日清纺织、包敷纺织,锭数8525222锭,撚纱830040锭,织机83676架⑤。纺织业的迅速发展,使大量布匹涌入市场,需要一批布匹经营者和推销者,使布匹迅速转化为消费品,促使生产和消费的平衡。这样,在流通领域內就出现了一大批布匹批发商、布店和许许多多流动小布贩,而这一时期,福清旅日华侨初到日本,一无经济基础,二无社会基础,语言又有障碍,投入较低层次的贩布领域,也就成为理所当然之事。故有“福州帮的侨胞,多以贩卖绸缎吳服为主要贸易”⑥之说。(2)从福清旅日华侨本身来看。出国前他们绝大多数是贫苦农民,不仅缺乏财力,更缺少文化技术,且多数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到日本后旣无法从事知识型劳动,更谈不上拥有资财从事大资本经营,只能做些小买卖。

而贩布这一流动性职业,对当时经济比较发达的日本社会来说,实际上是与出卖劳动力赚取工钱无异,对他们来说是再适当不过了。由于福清旅日华侨文化素质较低,他们初到日本,人地生疏,语言不通,要找到合适的职业幷非易事,而贩布则无需多高的文化程度,只要学会几句本行业的常用语卽可。因此,虽然贩布非常辛苦,获利亦薄,但对福清旅日华侨来说还是适宜的。

(3)从旧中国农村传统来看,不论走到哪里,宗族、乡谊的凝聚力是相当大的。许多福清人就是在亲属、乡亲的牵引下去日本的,由于先前到日本的许多福清旅日华侨也是贩布为业。因此,这些新到日本的福清人就去投靠他们的乡亲,在他们的资助下、引导下,从事了贩布生涯。况且,以宗亲、地缘关系聚居一地,也便于互助、互济。这样,也就形成了许多以宗亲、地缘关系为纽带的聚集点,如高山薛港村的薛姓华侨多集中于东京都、神戶,长安村的华侨多集中于高松,三山塘北村的华侨多集中于熊本,这对华侨寻求职业亦不无好处。

(4)战前福清旅日华侨多从事贩布业,可能同当时日本政府对华侨的政策有关。据不少归侨回忆,在日本未定居三年不得开张店铺,幷且只能在服务性行业中选择职业。三山塘北村归侨张仁灿兄弟俩于1933年抵日本九州门司口岸,在塡写入境登记表时,日本海关只允许在职业一栏中塡写贩布,否则不予上岸。这一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性,尙待查证。但就战前日本政府而言,这种限制是有可能的。

以上原因使贩布业成为战前福清旅日华侨从事职业的主流。但从事贩布业是相当艰苦的。据不少归侨回忆,他们多数是借助乡亲的扶持,以微薄的本钱,到布匹批发店去买或赊来布匹,放在篓里,背在肩上,走街串巷,或到偏僻的乡村,沿途叫卖,起初由于语言不通,极为不便,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得心应手,所得利润也很微薄。有时分文未赚,连住旅店的钱都无法支付,其处境艰苦于此可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蓄后,有的人买了自行车,处境才有所改善。由于旧中国传统观念的束縳,许多人经过一两年后,积累了一部分钱,就回国娶妻,或盖房子,再者就是修祖坟。经营发迹者就这样往返数次,经营不善者,只好滞留日本。比较有眼光的人,稍有节余后,就转向从事料理业,或摆摊设点,结束艰苦的卖布生涯,走上稳定的生活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资本的积累,从事料理业和开办小商店的越来越多,成为二战前后期福清旅日华侨职业的第二大主流,人数从38人增至71人,占35.5%。

中国菜早就蜚声世界,在日本经营料理业的福清人也有个别菜馆煑的是日本风味小吃,如东瀚乡东瀚村华侨郑克泉在日本岩手县盛岗市开的菜馆,深受日本人的欢迎。由于,从事料理业,开饭店,菜馆、餐馆、资金周转快,获利较丰,有的开始开张小店铺,步入商业流通领域,以期有利可图。这些行业的赢利自然胜过贩布,也便于资本的积累,为战后从事开拓性行业和大型贸易奠定了物质基础,成为战后福清旅日华侨走向职业多样化的首要因素。

二、二次大战后福清旅日华侨从事职业的状况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尤其是1937年“七 ? 七”事变日本大举侵华战爭爆发后,旅日华侨的处境发生了严重困难,因担心日本政府的迫害,许多福清旅日华侨回到了祖国,没有回国的华侨,由于战爭的破坏,财产遭到了严重损失,他们在战爭期间所从事的职业,基本上被囿于战前的职业范围内,幷且还有收缩的趋势,境况大不如前。幸赖华侨艰苦奋斗,在逆境中求生存,战胜困难,巩固根本,始能达成战后经济之复兴和发展。

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接受占领国的监督,而旅日华侨,则作为战胜国的侨民,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可以享受种种优侍,如不受粮食配给的限制,华侨摊贩行商可以贩卖一般统制品等⑦。同时,由于战爭的破环,日本经济倒退了二十五年⑧,一片惨淡的景象,这些因素,为旅日华侨发展经济造成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在此有利形势下,福清旅日华侨也勇于进取,自由地发展各种商业活动,拓展新的经济领域,幷在战前经济的基础上发展了许多现代化行业企业。参见下表:

战后福清旅日华侨从事职业(包括子女)一览表

1.png

注 :上表仅就调查对象200戶中有涉及职业问题的150人加以统计。

从总体上看,战后福清旅日华侨所从事的职业,是在经过几年乃至几十年的苦心经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在战后初期日本经济衰败的背景下应时而起的。战后,在美国的扶植下,日本经济逐渐复苏并迅速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福清旅日华侨紧跟日本经济发展的步伐,逐渐摆脫了传统职业,新一代华侨子女更是勇于竞爭,富于开拓。因此,战后福清旅日华侨所从事的职业,除了保留某些传统行业外,日益趋于多样化、现代化。其表现知下 :

1、1937年中日战爭爆发后,随着许多老一代华侨纷纷回国,第二、三代华侨早已不从事贩布业了。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缩小,流动布贩已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因此,战前占主导地位的贩布已被新的商业流通领域荡涤得无影无踪。但开布店这一传统职业还是被保留下来,不过人数消长变化不大,战前占9.5%,战后占10%。

2、在世界上久负盛名的中国烹调技艺,在旅日华侨社会也结出了硕果。

如沙埔西叶村华侨叶金菊曾获全日厨师此赛第三名,足见中国烹调技艺名不虛传。从而为中华料理业在日本兴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又为料理业的崛起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且经营料理业利润高,资金周转快,因此,福清旅日华侨经营料理业较之战前有长足进步,从战前38人占19% 发展到战后55人占36.7%,成为战后福清旅日华侨职业的主流,其中有的规模相当可观。高山院西村华侨林学书在仙台开办的“醉花楼”北京料理店,有固定职员一百多人,东汗西安村华侨刘金福在长崎开办的一家菜馆,最多时一次可承办酒席一百多桌,足见其规模之大,目前,许多在日本的中国菜馆,设备整洁,布置典雅,古色古香,使各国人士留连其间,品尝中国风味。由此看来,若能不断进取,精益求精,适应日本社会的发展和国际潮流,加強竞爭能力,料理业的发展仍是方兴未艾。

3、战后初期,服装业曾盛极一时,当时,“许多盟军太太及多数日本女性均羨慕中国旗袍之美观,每个人都以穿中国旗袍为时髦”⑨。此风之长,使中国服装店生意兴隆,后因“日本家政学校均尽力教授中国服装裁缝技术”⑩,这些学员毕业后,开办的服装店同中国服装店掀起激烈的竞爭。再者,随着日本经济的高度发展,特别是进入七、八十年代后,日本服装企业的高度现代化生产,使成品服装充斥市场,加上国际市场 ( 如香港)的竞爭等,对华侨的服装店造成巨大的冲击。遂使中国服装店停滞不前,且有日益萧条的趋势。但从经营业主的阵容看,福清旅日华侨开办的服装店还是由战前的6人发展到战后的11人,由战前占3% 增长到战后占7.3%,看来幷无多大发展。在目前竞爭激烈的形势下,其前途是很严峻的。

4、理发业本非福清旅日华侨从事的主要职业,战前也不过3人,占1.5%。

战后,由于“日本设立短期理发学校甚多”,,且日本女性多喜习此业,幷与美容店逐渐合流。而华侨子女,多不愿为此。据有些华侨回忆,有的华侨的理发店倒是僱用了日本人。因此,战后福清旅日华侨从事理发业为数甚少,从调查资料中看,仅有1人。

总之,战后福清旅日华侨从事的服装业幷不景气,理发业更不足挂齿。

“三刀”之中,剪刀、剃刀巳失去其锋芒,只有料理业尙大有可为,仍保持“一刀独秀”的地位。

5、从事自由职业的有23人,占15.3%, 主要是七、八十年代去日本的“新客”。如东瀚镜口村华侨郑时眉一家13人于1985年赴日后,均是做工。

6、战前,摆小摊贩的只有8人,占4%,且只是一些低档次的物品,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战后福清旅日华侨开办的杂货店,发展到12人,占8%, 幷向高层次发展。如高山曹厝村华侨曹清宋开的珠宝店,院西村华侨刘又彰开的古玩店。

7、自六十年代后,日本开始全面经济起飞,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城市人口十分密集,地皮日紧,地价昂贵,房租高,城市居民住房拥挤,业佘时间很需要到娛乐场所消遣。因此,福清旅日华侨从事娛乐业,开办咖啡厅、游乐场、电影院,正是步入了日本现代生活圈子的一种表现。

8、随着现代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流动逐渐增大,旅游业成为全世界均具勃勃生机的新兴行业。近年来,福清旅日华侨也发展了旅游业,如开办旅行社、旅馆等,这也是适应日本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

9、随着战后世界经济普遍高度发展,国际经济大循环日益加強,战后福清旅日华侨从事进出口贸易也不乏其人,虽然人数不多,仅有4人占2.7%,但在华侨社会中拥有相当实力,令人瞩目。

10、随着旅日华侨子弟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尤其是许多第二、三代华侨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后,掌握了科学文化技术及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法,遂使战后福清一些旅日华侨开始涉足工业领域。据现有的调查资料统计,开办工厂的有七人,占4.7%。幷且,这些工厂都有一定规模,如东瀚文关村华侨林优开办的福建制果厂,工人有四百多人,东瀚村华侨林斯土开办的织布厂有工人1300人。

11、随着第二、三代华侨子女受教育程度的逐步提高,据统计共有6人大学毕业,他们长期受西方思想的熏陶,敢于摆脫老一代华侨的传统观念,勇于开拓、进取,有的另立门戶,有的帮助老一代华侨共创大业。同时,为了适应日本高度发展的社会需要,战后福清旅日华侨的新兴行业异军突起,房地产业、金融业、运输业等应运而生,甚至有的成立多元化的股份公司,实行多元化经菅,资本日益雄厚,其发展形势,令人刮目相看。如高山院西村华侨任道福经营的房地产业,建有“福建大厦 " 九座,东瀚乡东瀚村华侨林修金的大儿子医科大学毕业后,开办的医院有各种职员两百多人,还有如沙埔西叶村的林康治,东瀚乡的林亦土等均已向多元化的经营方向发展,其资本增长较为可观。

综上所述,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起飞,国际形势的发展,华侨受教育程度的逐步提高,战后福清旅日华侨从事的新职业不断涌现,幷向高层次发展,不论是职业的类型,还是企业的规模,都是战前无可此拟的。但对整个华侨社会而言,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高度发展,特别是八十年代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強国以来,各财团之间的垄断越来越严重,竟爭和摩擦越来越严峻,整个社会实行高工资、高消费的政策,对日本的华侨经济带来越来越大的冲击,加上日本政府对华侨经济的限制,“日本华侨经济较之南洋各地的华侨为差”-,资本实力有限,华侨经济在日本社会中未能象东南亚华侨那样迅速发展,同华侨最大居住国印尼相比,从职业范围看,旅日华侨的职业虽有较大发展,但还十分狭窄,而印尼华侨经营的行业有“化学药品、工艺品、手工艺品、染料、纺织品、罐头、建筑材料、印刷、文具、种植园、林产、畜产、水产、矿业、机械部件、岛际运输业、药房、大米、蔬菜、烟草、陶瓷器、家俱、装饰品、服装、食堂、理发、汽车修理等等,涉及到所有的经济领域”.,旅日华侨与之相此,未免大为逊色。从财力看,旅日华侨经济在日本社会所占比重相当微弱,而印尼华侨经济则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水泥业、面粉业、金融业、纺织业、建筑业、塑料业等。而福清旅日华侨则不能与其相提幷论。

三、二次大战前后福清旅日华侨职业之比较

从二次大战前后福清旅日华侨从事职业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大致有以下特点 :
1、福清旅日华侨战后的职业范围比战前广阔。战前福清旅日华侨从事的职业,概括起来只有两大类,卽小商业和杂业,为贩布、布店,服装店、小摊贩等属于小商业,理发、伙计之类,可划分为杂业。而战后则扩大到工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娛乐业、医疗卫生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发展到进出口贸易,足见其职业范围之广阔。无可否认,不论战前战后,料理业均是福清旅日华侨从事职业的一大主流。不过,这把菜刀越磨越快,发展到战后,料理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远胜战前。

2、福清旅日华侨战后的资本、财力比战前雄厚,且有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如前所述,战前福清旅日华侨从事的职业均为小本生意或无本职业,旣是小本经营,卽所谓小本小利,当然没有什么财力可言。而战后福清旅日华侨从事的某些职业,如果没有雄厚资本,根本就无能为力,如开办工厂、经营房地产业等,这些职业,付出大本,自然就获大利。因此 , 财力也就愈来愈雄厚,随着资本、财力的日益雄厚,有的华侨开始有能力进行多项经营。如东瀚乡东瀚村华侨林桐春经营有中国百货公司,中央纤维厂、制约厂、北京饭店、房地产等。但这也有战前资本积累的一份功劳,离开这一条,就无战后资本、财力可言。

3、福清旅日华侨战后的职业逐渐向知识密集型转化。战前,由于绝大多数的福清旅日华侨出身于农民,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因此,他们只能从事一些文化程度要求不高的职业,如贩布、开小商店,只要懂得一些简单的本行术语和小数目的加减乘除卽可,这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困难。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第二、三代华侨子女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没有知识就无法求得生存和发展。因此,一些需要高深学问的知识型职业不断发展起来,如开办工厂,需要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能力,开办医院,需要医学知识 ;充当大企业的会社员,需要掌握有本行业的基本知识,这些职业,均需要学有专长的人才能胜任。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出,战后福清旅日华侨从事的职业开始逐步走向知识型转化。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新技术浪潮滾滾向前,不难预见,从事知识型职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注释
①《福建侨乡报》1988年2月21日
②《福清华侨史略》福清县侨联会编
③明 :茅瑞徵《皇明皇胥录》卷一《朝鲜篇》
④王揖唐《东游纪略》第41页
⑤王揖唐《东游纪略》第42页
⑥《华侨志—日本》第189页,台湾华侨志编纂委员会,1965年出版。
⑦《华侨志—日本》第158页
⑧《世界现代史》下第186页,山东人民出版社。
⑨《华侨志——日本》第155页
⑩《华併志——日本》155页
《华侨志——日本》第155页
《华侨志总志》第167页,台湾华侨志编纂委员会,1956年出版。
李国卿(日)《华侨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中译本第180页,引自印尼陆军机关报《武装部队报》
同 . 第168页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2-17 17:12:50
再苦,也别忘坚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5-13 21:21 , Processed in 0.064241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