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福清科技志:第六章 农业 / 5-3 水产-淡水养殖

大姐姐 发表于 2019-3-5 19: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2157 0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三、淡水养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淡水养殖是依靠鱼类的自然繁殖本能,在河沟、山塘、溪流中自繁、自育、自长。一般不放苗、不投饵,到下半年早期排水或抽水干塘收捕鱼类。其品种有鲤、鲫、塘虱鱼、鳗鲡、鲻、泥鳅和其他淡水虾、蟹、鳖等,单位产量很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开始人工养殖各种鱼类。1998年,全市淡水养鱼面积达2.1万亩,总产量达25237吨(不含鳗鱼)。
(一)淡水鱼类育苗与养殖
1.四大家鱼
50年代后期,养鱼者开始组织到江西省的九江采购青、草、鲢、鳙等鱼(即“四大家鱼”)运回放养,并开始人工投放饵料,施有机肥,单位产量明显提高,年产量达200吨左右。
60——70年代,淡水养殖技术趋于成熟。1960年,福清县首次在东张水库进行鲢、鳙鱼苗繁殖获得成功,此后于1961——1964年,草鱼育苗又获成功。从此。扭转了福清单纯外出采购鱼苗的局面。
2.鳗鱼养殖
1979年,福清县上迳乡南湾村与日本国以补偿贸易形式引进日本鳗鱼水泥池集约化养殖技术,兴办上迳南湾养鳗场。第一年养殖水面为7亩,获得成功后逐年扩大。1995年,全市养鳗场发展到369家,养殖面积达1.6万亩,其中水泥池薄膜覆盖人工加温养殖4050亩,(看福清FQLOOK.CN)土池露天养殖11955亩。1996年鳗鱼产量达18966吨,鳗业总产值(含相关产业)达50亿元,成为福清支柱产业。福清养殖的鳗鱼绝大部分出口日本,1995年以后,日元对美元汇率直线下滑,加上我国大面积推广养鳗,鳗鱼市场供大于求,以致全国养鳗业开始滑坡,福清每吨活鳗(4P)价格由18.7万元跌至1997年的3.8万元,鳗业亏损严重。1997年,养鳗场只剩下70家,养鳗面积只有1000多亩,1998年又有所回升。
水泥池集约化养鳗是高投入、高效益、高风险的养殖模式。为了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福清曾先后推广了如下几种养鳗技术:
(1)鱼鳗混养
1989年,上迳白鸽山淡水养殖场在养殖罗非鱼的池中,每亩混养鳗鱼10——20尾,规格50--lOP,小罗非鱼成为鳗鱼的天然活饲料,当年11月至第二年1月,可收获大鳗10——15公斤。
(2)土池养鳗
1991年,江镜农场兴海养鳗场从广东引进土池养鳗技术,建立土池1000亩与水泥池集约化养殖相配套,在水泥池中养殖至5——6P规格,再转移至土池养殖至1.5--2P出售,每亩土池放苗3000尾,可产鳗鱼1吨左右,成本低效益高。1992年以后,全市大面积推广土池养鳗,1996年全市土池养鳗面积达1.2多万亩。土池养殖能耗低、病害少、管理易、投资省、效益高。(看福清FQLOOK.CN)养鳗业的另一个难题是,鳗苗无法人工繁殖。所养殖的日本鳗鲡苗,只能从自然水域捞捕,数量有限,苗价很高。为此,福清市曾从欧洲和东南亚等地引进新鳗种苗,以解决日本鳗鲡苗的不足。
1992年,福清市引进欧洲鳗苗进行试养,并逐步掌握了这一鳗种不耐高温、只适宜在28℃以下的水温养殖,易遭寄生虫危害,对药物比较敏感等特性,在养殖技术上注意选择好养殖地点,夏季降低水温,用“甲苯米唑”毒杀指环虫,防治“狂奔病”等。欧洲鳗的养殖技术很快在福清推广,1995年,欧洲鳗养殖数量达7500万尾,成鳗产量达3500吨。同时,福清人到江西、广西、安徽、浙江以及本省内陆地区发展欧洲鳗养殖,估计有300多家。欧洲鳗苗价格只有日本鳗苗的1/10,养殖成本低、效益高。
1994年以后,福清市又引进美洲鳗、印尼鳗、海南花鳗等鳗种进行试养,但由于生长缓慢,生长速度差异大,无出口销路等原因,逐步被淘汰。
3.尼罗罗非鱼
1982年福清县引进尼罗罗非鱼在音西玉塘、上迳、江镜淡水池塘和东瀚海亮咸水池塘进行试养,均获成功,每亩产量达400多公斤。此后,全县各地把罗非鱼与“四大家鱼”混养,并在水库大面积粗养,也获得良好效果。1998年,福清养殖罗非鱼面积达1.5万亩,总产达2万吨。
尼罗罗非鱼不耐低温,在水温低于14℃时就影响摄食,12℃以下,即产生死亡,在福清的自然条件下,不能自然越冬。1985年,(看福清FQLOOK.CN)江镜兴海养鱼场选择东西走向、水深2米以上的水渠一条,面积20亩,用薄膜遮盖,保温越冬,到来年清明季节,成活率达51%.
尼罗罗非鱼自繁能力很强,同一个亲体,一年可繁殖4次后代,使养鱼池“子孙”满堂,产品规格参差不齐,影响质量,降低效益。1991年,兴海养鱼场推广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罗非鱼单雄性制种技术。其工艺是选择刚孵出5——7天的鱼种,雌雄性别尚未分化时,用甲基睾丸素药饵投喂,使性腺向雄性化发展,雌性衰退;第一年搞1000万尾,获雄性罗非鱼700万尾,第二年又搞2000万尾,均获成功。1992年,福清市水产局技术员在白鸽山淡水养殖场应用有性杂交方法,曾育出单雄性罗非鱼苗,但由于福清气温回升要比闽南迟一个季节,采用闽南龙海一带的单雄性罗非鱼苗,可延长养成生长期,苗种成本相近,因此,本市单雄性罗非鱼育苗没再进行。福清大面积推广单雄性罗非鱼养殖,取得了较大的效益,1992年荣获国家农业部丰收三等奖。
4.革胡子鲶
俗称埃及塘鱼,原产埃及尼罗河水域,1981年引进我国,1982年广东省首获繁殖成功,1985年,福清港头镇有2个养殖户引进放于池塘单养,也投放罗非亲鱼,繁殖小罗非鱼供其食料。饲养3个月,个体平均达0.5公斤,最大个体达7公斤。目前全市各地有零星养殖。
5.淡水白鲳
原产南美亚马逊河,1986年,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等单位从台湾引进一批体长2——3厘米淡水白鲳鱼苗,进行试养,成活率达95%,每亩产量达800公斤。(看福清FQLOOK.CN)1987年,福清白鸽山淡水养鱼场承包户引进与鲢、鳙、罗非鱼混养,不另投饲料,到下半年个体达0.5公斤。
6.鲤鱼
福清很早以前就有本地退化品种,繁殖力强,个体小,经济价值低。到70年代以后,引进个体大、生长快、肉质好、价值高的各种杂交品种,如“丰鲤”,是以散鳞镜鲤(♂)×兴国红鲤(♀)杂交的第一代,还有长江鲤、连鲤、荷包鲤等品种。
此外,1992年引进美国斑点叉尾鲴养殖;1994年由东海养殖场引进1000尾匙吻鲟试养,单养的个体已达8公斤;1994年还引进桂花鱼养殖,但产量较少;1994年从四川水产研究所引进长吻鲍进行养殖,均取得一定效益。
1986年。为了提高淡水鱼养殖产量,推广规格化鱼池养鱼,首先在白鸽山建成规格化养鱼池。并逐步推广。1998年全市规格化鱼池达3.6万亩。(看福清FQLOOK.CN)同时,采用混养、密养和轮捕的养鱼新技术,使亩产由数十公斤提高到1.5吨。鲜活鱼货供应省会福州市场,为解决省城群众吃鱼难的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淡水虾、蟹、鳖、蛙、珍珠养殖与繁育
1.罗氏沼虾
原产东南亚。1976年引进我国。1977年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从广东引进。福清市于1985年引进,在上迳华塔养殖场试养,但产量极少。1993年,福清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在城头丰华育苗场开始罗氏沼虾人工育苗,亲虾由马来西亚进口。同时,渔溪也有2个育苗场开始育苗,全年产苗800多万尾。1995年全市养殖罗氏沼虾760亩,最高单产达0.22吨/亩。但由于虾价偏低,而且无法越冬,养殖面积逐年下降。
2.中华绒螯蟹
中华绒螯蟹,统称毛蟹,原是自生自长在河沟、湖泊、池塘中。80年代末,阳下乡新局村由河南引进养殖技术。90年代初,从江苏引进稻田养蟹技术在海口镇里美村和江镜镇开展大面积稻田养蟹,均因养殖技术不过关,成活率低,效益不佳。
3.甲鱼(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福清县各河沟、湖泊、池塘均有自然甲鱼栖息,没有进行人工养殖。至80年代后期,龙田镇南山村养殖户由河南引进养殖技术,采取室外半土池人工饲养,结果失败。此后,海口镇南厝村又从湖南引进养殖技术,并采取温室恒温养殖技术,水温控制在28“12--30℃。甲鱼保持全年生长。一般经过12——15个月精心饲养管理,(看福清FQLOOK.CN)产品规格可达500克以上,比正常生长期3-4年缩短2/3时间。随即,全市养殖甲鱼迅速发展。”1991年,温室工厂化养殖甲鱼发展到24家。1992年,全市养殖5万只以上的甲鱼场达32家,1995年发展到200多家。由于大型甲鱼场养殖技术存在换水量与保温的矛盾,养殖水体交换极少,养殖密度又大,造成病害严重,养殖成活率低,再加上市场价格大跌,致使大部分大型甲鱼场停产,只余部分家庭式小型甲鱼场,因放苗密度低,便于管理而保留下来。据1998年统计,全市甲鱼养殖场仍有130家,养殖面积达1755亩,产甲鱼1405吨。
4.牛蛙
主要是古巴牛蛙,1961年福州水产养殖场由日本引进试养,顺利越冬。70年代,我县音西乡玉塘、霞楼等也引种育苗,龙田、江镜等乡镇都进行了养殖,后因病害无法防治,极少有人养殖。
5.珍珠(河蚌育珠)
1972年,福清县水产局水技站和县医药公司联合组织技术人员到江苏无锡、吴县参观学习河蚌育珠,第二年音西乡玉塘村开始试验。至1985年,港头淡水养殖场向江苏引进三角帆蚌和育珠技术,进行育珠试验,收获少量珍珠。
(三)蚯蚓的养殖
福清县从80年代开始养殖蚯蚓,用于鱼类和家禽饲料或加工作保健食品。养殖的蚯蚓品种主要有两大类,一是陆生类蚯蚓,二是水生类丝蚯蚓。
陆生类蚯蚓于1980年福清县科委从天津引进适应性强、繁殖率高的“北星2号”和“太平2号”,加上福清本地蚯蚓,作为养殖品种。1981年,全县有9000多户人家养殖蚯蚓。蚯蚓种苗外销到省内外26个县市。
水生类蚯蚓又称丝蚯蚓、红虫,(看福清FQLOOK.CN)是鳗鱼幼龄阶段(白仔)必须的生物饵料。主要分布在土质肥沃的河沟中,但自然生长密度稀少,不能满足养鳗业发展的需要。1992年,福清市科委从四川水产研究所引进丝蚯蚓人工养殖技术,在音西镇松潭村进行大面积养殖试验示范,取得成功,亩产丝蚯蚓可达1000公斤。养殖的技术关键是适时增施有机肥料,翻动土层,调控流水速度,及时收获和蚓体的去杂取纯。1993——1995年,全市推广人工养殖面积达1000多亩,基本解决鳗鱼生物饵料缺乏的问题。
(四)螺旋藻
1993年,海口镇柏渡村青年郑衡从江苏省农科院引进螺旋藻及养殖技术,当年取得成功,亩产螺旋藻干粉500--600公斤,引进的品种主要是钝顶螺旋藻,用海水、淡水都可养殖。福清市以淡水养殖为主;用长方形水泥池、水质pH值调节为9——10,以氮、磷、钾、钙、钠、铁等元素组成培养液,设置搅拌器。最适培养温度为25℃——35℃。用过滤法收获螺旋藻体,再经加温喷雾干燥,生产螺旋藻干粉。可以再利用干粉加工成片剂、胶囊供作保健食品,或从干粉中提取藻兰蛋白、胡萝卜素、多糖等高价值成分。福清生产的螺旋藻粉大部分出口美国、日本和台湾地区,少量用于加工片剂、胶囊,在保健品市场出售。螺旋藻粉二级品可用作鳗鱼、甲鱼饲料添加剂。螺旋藻营养价值很高,养殖效益较好,1996年以前,每吨出口价8万——10万元人民币,利润可达4万——6万元。(看福清FQLOOK.CN)福清市新大泽螺旋藻有限公司在省内外建立螺旋藻养殖场达15个,养殖面积达700多亩,年产螺旋藻干粉400多吨,成为全国最大的螺旋藻养殖基地。后来,由于市场竞争,价格下跌,养殖面积又大幅度减少。1997年以来,该公司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入手,增强了产品在市场的竞争能力,在欧美等国外市场仍占有一定份额。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4-30 11:24 , Processed in 0.056551 second(s), 12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