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福清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Sun� | 来自福建
香港福清同乡联谊会创会四周年回眸

王华民

香港福清同乡联谊会成立于 1997 年 5 月 5 日,至 2001 年 5 月,已经走过了整整四载不平凡的历程。
1996 年的一个冬日,一群旅居香港的“福清哥”在德高望重的林老板(林绍良先生)感召下,聚集在一起共商如何为支援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会上,林老板倡议在香港筹组香港福清同乡联谊会,以便为家乡的建设事业担当搭桥铺路、穿针引线的角色,为福清人在香港交流感情、增进友谊、沟通信息、促进事业发展开辟场所。林老板的一番话,象冬天里的一股暖流,温暖着每一位与会者的心,他的倡议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于是,筹备工作随即展开。筹备小组组长公推杨伯淦先生担任,在筹募创会基金时,得到了印尼林氏集团(林绍良先生、林文镜先生)、林学善先生、林文光先生、许经凉先生等一批印尼乡亲的慷慨捐助,加上旅港热心乡亲的大力支持,创会基金的筹募很快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奠定了香港福清同乡联谊会成立的基石。
1997 年 5 月 5 日,在香港回归祖国前夕,香港福清同乡联谊会庄严宣告成立。经推选,杨伯淦任理事长,林民潮任监事长,名誉会长林绍良、林文镜、陈子兴、林学善、郑年锦、俞雨龄、许经凉、林文光;名誉理事长赖庆辉。
香港福清同乡联谊会成立后,积极参加迎接香港回归祖国的各项活动。1997 年 7 月 5 日,一届三次理监事会决定参加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嘉年华活动;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三日,同乡会向会员发出“关于筹款赈济内地水灾灾民的紧急呼吁”,’并捐赠河北灾区 5 万元港币,捐赠龙岩三明地区失明患者 1 万元港币,赠送福清侨中高考成绩优异学生李彬 1 万元,资助其升人清华大学。
1999 年元旦,香港福清同乡联谊会会刊《香江融音》创刊号出版。
1999 年 1 月 23 日,一届八次理监事会决定,组成“福清置县 1300周年庆贺团”,5 月 20 日至 23 日,庆贺团一行 15 人应邀回家乡参加福清置县 1300 年庆典暨福州九九国际招商月福清专场大会。
1999 年 12 月 30 日,香港理监事和顾问举行迎千禧联欢晚宴,杨伯淦理事长宣布,世界福清同乡联谊会正式迁港注册,世联会刊《世界融音》创刊,在港出版。
2000 年 2 月 19 日(农历元宵节),香港福清同乡会组成 50 多人代表团回家乡参加世联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世联换届选举中,香港同乡会两届连任理事长杨伯淦当选为世联第三届常务副主席,名誉理事长赖庆辉、顾问朱正、许经凉、林学甫、陈隆基、监事长林运茂,副监事长韩国龙当选为副主席。
5 月 5 日,香港同乡会假北角幸福楼酒家隆重举行创会三周年纪念,并捐款赞助《灞陵伤别》晋京展演。12 月 3 日,同乡会组团前往澳门祝贺澳门福清同乡会创会一周年并参加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一周年活动。
2001 年 5 月 6 日,香港福清同乡联谊会成立四周年志庆暨第三届理监事就职典礼晚会在香港北角敦煌酒楼举行,世联常务副主席林文镜、郑年锦,副主席陈水云、林金楢、姚忠从、王良强、陈泽旺、陈蒲生,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庆贺团、澳门、台北福清同乡会、广州地区福清校友会代表、乡亲共 500 多人出席晚宴,新任理事长王良森先生致辞,表示将尽全力团结同仁,搞好会务,不负众望。
(据《香江融音》第 9.10 期)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5-8 11:12:09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凭吊叶向高墓之忆

陈华光

1987 年金秋时节,福清县政协副主席林贞瑞、秘书长张志丰带领福清县政协委员一行 9 人前往闽侯县访问。9 月 8 日上午,闽侯县政协陈主席和秘书长张君祥等专程陪同我们到时洋镇墓亭村凭吊叶向高墓。那天下午,车从甘蔗镇沿福厦公路向南飞驶,越过乌龙江到达与福清交界的时洋镇后,向东转入村道,约行 5 华里,来到东台地区的墓亭村。接着在东台大队部召开座谈会,参加座谈的除闽侯县政协领导外,还有东台大队支部书记、支委、大队长以及当地老前辈陈斯焦、吴长春等 11 人。在会上,他们十分详细地介绍了叶向高陵墓及其被破坏的情况。至下午 4 时许又陪同我们到陵墓参观考察。
叶墓颇为壮观

据乾隆《福清县志•杂事志》“坟墓”条载:“叶向高墓,在台岭山,闽县方岳里。”台岭山是福清北部与闽侯县交界的山脉,方岳里即现在闽侯县时洋镇。叶向高墓座落在台岭山中,距山麓的东台村约 1000 米,距时洋镇和福厦公路约 6 华里。这里景色迷人,四周环抱林木葱茏的山峦,山间是翠绿如茵的草坪,山麓有一条清澈如镜的溪水缓缓淌流。其时太阳刚刚落山,余晖染林,钟秀通灵,远处的山峦却阳光熠熠,真是风景如画。
叶向高墓建在一座高约 50 米的山岗上,坐东北朝向西南。其背后有七座高约 50 米左右的小山,陈斯焦老伯说,这七座山是七星坠地,它们排列成半圆形,正好把叶向高墓围在中央,称为“群星拱月”。陵墓构筑十分雄伟壮观,从山麓至山顶共有七层,第一层面积最大,然后往上呈扇形,各层的面积逐渐缩小,最高一层墓埕长约 10 米,宽约 8 米。据陈斯焦老伯介绍,原来在第一层正面建有天启皇帝御赐的墓门石牌坊,其傍有旗杆石;第二层和第三层各立一对石虎和石羊;从第四层起墓埕全部铺上规整的石板,第四层两侧各立一对石人像;第五层又有旗杆石;第六层和第七层墓埕的四周均有石栏杆。叶向高的墓室在第七层墓埕后面,墓顶呈圆拱形,其直径约有 8 米。
从实地考察,当年叶向高陵墓依山起势,构筑宏伟,可惜后来陵墓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大跃进时开发“万宝山”,七层墓埕全部种上甘薯。墓地上的石板也被村民搬去建猪圈、厕所。而石人、石马、石羊等石象则被埋在地下。昔日壮观的陵墓已破坏得面目全非,只剩下荆棘丛生的一穴空冢。
眼看破败荒凉的叶相墓,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闷。不知谁采来一束野菊花放在墓前,算是对叶向高献上一缕哀思吧。这时晴朗的天空突然飘来一片乌云,潇潇洒洒地下了一阵秋霖雨,大家躲到竹簇下避雨。一阵山风吹得簇簇翠竹阿娜摇曳,刹时叶鸣萧萧,空气凉爽,令人情逸舒心。闽侯县一位同志打趣说:“福清乡亲来凭吊叶相墓,老天也动情,下了一阵雨。”大家听了都笑了,但我却没有一点笑意,看那荒凉的叶相墓,心中感到悲怆惆怅。
可悲的盗墓人

叶向高陵墓原有专人守墓,所以保护得很好。但在 1932 年,叶墓却遭到盗掘破坏,而盗者竟然是守墓人!这个守墓人名叫阮俊俊,他祖上都是叶墓的守墓人,他们与叶家关系亲密,阮俊俊的父亲就在福清县城叶佩丹手下工作。可是阮俊俊竟然起了歹意,他纠集 9 个人进行盗掘,因叶墓建筑极为牢固,他们无法打开墓门,后来花了九个晚上从墓室右后侧底部打开一个洞口进入墓室。阮俊俊胆大妄为,第一个爬进墓室,从里面打开墓门,然后把棺木拉到墓埕进行破棺。据吴长春老大娘介绍:墓室里有两个棺木,叶夫人的棺木己腐烂,而叶向高的棺木却完好无损,原来棺里有大量水银,因此叶的尸体和衣冠都保存完好。阮俊俊丧心病狂,不但盗走叶相口含的的宝珠和玉腰带,还将叶相的尸体毁掉。但是盗墓人并没有好结果,阮俊俊因水银中毒,全身靡烂,不上三天时间就暴毙了,另一位与阮俊俊一起爬入墓室的盗贼也同样惨死。另外七个参与盗墓的人,没有一个有后嗣。吴长春老大娘说:“掘叶相的墓,必定断子绝孙。”此话信然。
叶向高墓被盗掘五天后,叶家才得到消息,叶佩丹和福清县长立即来到东台村。因两个爬入墓穴的首犯已经死去,其他从犯均逃亡他乡,一时也无法查处。他们只好雇人把叶相棺木重新葬入墓室,并把基门封闭起来。
解放后,叶墓又多次被盗掘,因墓穴里已无物可盗,就转而盗窃墓砖。 但这些盗墓砖者并不平安。据介绍,1956 年,有个青年名叫陈水官专门盗窃墓砖,第一次人墓室脚中毒肿大,第二次入墓室腰骨折损,结果无法劳动,不上五年时间就死了。

墓志铭下落不明

叶向高陵墓的文物已被破坏殆尽,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叶向高的墓志铭。据介绍叶墓被盗掘后,墓志铭始终立在基门正中央,保存完好,字迹清晰。至 50 年代后期大跃进时,村民纷纷到叶相陵墓采石料,将所有的墓石都搬走了。当时有一位名叫刘泽民的血防工作者,他感到叶向高的墓志铭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担心被搬走毁坏,特意把它搬到闽侯县防疫站,1970 年闽侯县政府从螺州迁至甘蔗,该墓志铭据说也搬到甘蔗,但奇怪的是新迁到甘蔗的血防站里并没有这块墓志铭,闽侯县文化馆里也没墓志铭。此后他们又多次查寻,均不见墓志铭的踪影。从此叶向高墓志铭下落不明。
据东台村支部书记陈其宝介绍,叶向高墓志铭为黑油质岩精制而成,其高约 1 米,宽约 60 公分,厚度约 5 公分。墓志铭是崇祯皇帝亲笔御书,时间为崇祯二年(1729)。叶向高是天启七年(1627)辞世,可见叶相是死后停棺三年才入葬的。
崇祯帝御书的叶向高墓志铭,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后来我们多次与闽侯县政协和文化馆联系,盼望能够找到这块墓志铭,遗憾的是对方的回信均无好消息,总是说他们将努力继续寻找云云。但愿有朝一日能够重新找到这块墓志铭。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5-8 11:09:49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福清孔庙琐忆

吴学仪 倪朝铭

福清孔庙始建于北宋嘉祐元年(1056)。由于兵燹祸劫,屡毁而又屡建。但每次修建的规模皆比前一次扩大,面积也一次比一次拓宽。在改建为城关小学之前它的原貌已有所改变,但基本上仍保持着清代乾隆年间重修时的轮廓。
孔庙座落在县衙之东,左为兴文祠,系纪提举游冠卿捐地建庙之功;右为明伦堂,系生员入泮之所。与庙相距不远处有一楼阁式建筑,为祀主宰文章兴衰之神——魁星。上述这些都与兴文有关,故县城的东垣之门也称为“兴文门”。
庙堂坐北向南,正面围以屏墙,称“万仞宫墙”(俗称“影壁”)。此典故出自《论语》“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东西两侧均为牌坊。东侧牌坊前额书:“德配天地”,后额书“仰圣”;西侧牌坊前额书“道冠古今”,后额书“兴贤”。因未开正门,人们都是从两侧牌坊进出。在两侧牌坊之旁为“文武官员人等到此下马”的碑亭。碑上用汉满两种文字并列书刻。至于庙之正面有否开门,有这样的传说:若当地出了状元,则可以把门开在正面,因为状元祀孔时须从正面的门进入。倘建庙之时未出状元,而后来出了状元,仍可推倒“影壁”建造正门。象山东曲阜孔庙、囚川德阳孔庙均有正门,而哈尔滨孔庙则未辟正门,也是以东西两侧牌坊为通道,正印这样的传说。
福清孔庙是否也应了上述传说,尚有待考证。
从东西侧牌坊进去的屏墙正中,有一条石砌的“圣道”,圣道正中有座木构牌坊,前额书“江汉秋阳”、后额书“金声玉振”,为明代首辅大学士叶向高捐资重修的。
圣道尽头处有座大型的建筑物,中有两大扇朱门,(平时未开,人们都是从两个边门进出)。是大成殿前座的灵星门。
圣道两旁靠红墙的一角有数百平米的空地,其旁植有椰树,各种花草,每当细柳垂阳莺啼树上、蝶舞花间和风漫拂花木飘香时候,整个庙宇芬芳四溢,此时人行其中,顿觉心旷神怡。
前座与后座相距数百米处,中为大院,在大院上可以瞻仰巍峨壮观的大成殿。殿建在数米高的平台上。从远处望去更感气宇轩昂。殿前有个石砌的小庭院。院前中部是丹墀,其上面为浮雕的戏珠双龙,精雕细刻,巧夺天工,富有立体感。其旁为石级。石级双边有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的赞碑,有亭覆盖其上。
殿为重檐歇山顶、斗拱翘角。庙前长廊立有八根朱柱。正中两柱为青石浮雕的龙柱。东龙昂首西望,西龙昂首东望,宛如彼此追逐,相互嬉戏。
殿门与柱间的上方,为雕梁画栋,古朴典雅,金碧辉煌。从长廊跨门槛进入就是大成殿。殿厅靠后方正中处,建有庄严肃穆的神龛。龛内正中壁上悬有至圣先师孔子的布衣神像。像前竖立一高二尺三寸七分,宽四寸,厚七分的至圣先师的神牌。这块神牌底座高三寸、宽四寸、厚三寸四分,正面涂朱地,贴上金字——“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其两旁为后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四位配祀。其主牌均为木质赤地墨字、各高一尺五寸、宽三寸二分;底座各高二寸八分、宽各四寸、厚各三寸二分。神龛前,置一卷书式黑色金绘山水的长桌,供祭祀之用。桌上安放着大、中两个香炉及大、中两副烛台。桌的上方悬有漆绘山水图的长明灯。
殿的两旁墙上均有壁画,彩绘孔子在杏坛讲学和周游列国的图案。殿的当中为藻井。藻井之外均为天花板,板上绘有吉禽祥兽与丰富多彩的奇花异卉。各楹柱上均有黑底金字赞颂孔子功在历史,泽被后人的联句。
殿的两庑计十二间,排列七十二贤的神位。
殿的正面为八扇朱门。从后面两边的朱门可以通往后廊,廊外有几亩空地,植有树木花草,有的大树树龄达几百年,郁郁葱葱。
孔庙建成以后,每个春秋均举行祭典。时间为仲月上丁,祭奠于后甲三日,先庚三日,取其文明之象。
笔者在学校读书时,曾几次随从老师参加祭典。祭典仪式非常隆重。主祭为县长,副主祭为教育科长和地方知名人士,同时也有各校部分师生参加。
祭典开始,由司仪主持,按秩序单逐项进行。其程序如次:
祭典开始,奏《咸平》曲,有乐无舞。初献时,奏《宁平》曲,有乐有舞。亚献时,奏《安平》曲,有乐有舞。终献时,奏《景平》曲,有乐有舞。彻馔时,奏《咸平》曲,乐作舞止。送神时,奏《咸平》曲,乐作舞止。
凡与祭之人,在典礼结束之后,都凭条领取一份祚肉。现在孔庙的原貌己荡然无存。为使后人略知其史迹,爰作琐忆一篇为记。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5-8 11:06:00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一都东关寨的历史及其传说

方祖瑞

离一都镇所在地约 6 公里处,在东山村境内,有一座全部用粗毛石垒砌为墙的清代民宅,建筑奇特,称为“东关寨”。“东关寨”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 年),土木结构,南偏西 70 度,三进,长 76 米,宽 55 米,中轴线对称布局,上下两层,99 间,寨墙高 10 余米,厚 2 米。福清县人民政府于 1981 年 2 月 25 日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关寨建筑在一处陡峭的山坡上,笔者到达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发现从下面的梯田开始,用乱毛石砌护坡,共有六层石砌的护坡。显然,当时建设者已经考虑到这样浩大的工程(单是方块毛石就有数千吨以上)建筑在陡峭山坡上,一旦遇上雨季山体滑坡,可能会对整座房屋造成毁灭性的危害。所以从最底层的梯田开始用乱毛石砌护坡,每层护坡成螺旋形自下而上可作为宽阔的通道直通寨大门。可见清代民间建筑家的精明。寨墙约有四层楼高,墙体底座厚达 2 米,逐层递收,顶部不到 1 米,成梯形状,安全牢固。东向墙体全部用方整毛石垒砌,窗门小而高,一楼的窗门离地高达 6-7 米,二楼的窗户门离地在 10 米左右,墙体毛石粗糙陡峭,难干徒手攀登。四面墙上布满观察孔(亦可作为射击孔),西向墙体下面用方整毛石垒砌约有 5-6 米高,上面则用黄土加红糖调和夯实为土墙,坚实异常。土墙厚约 80 厘米,虽经 200 多年的风风雨雨,但至今仍十分坚固。土墙上也布满观察孔,从观察孔向外可以观察附近动静,也可以向外射箭,打枪,防御土匪骚扰。
寨墙总长为 76 米,宽 55 米,在这 4180 平方米的大面积建筑物里共设计为 99 个房间,上下两层,土木结构瓦屋顶。中轴线对称布局,三进。中轴线两旁布满了房间,还有几个小天井用于采光、空气流通和排泄屋顶雨水。四周都有走廊相通,可以方便族亲来往又可以互通信息。四向一层至二层每向都有二个以上木制楼梯供寨居人们上下。寨内楼板已经腐朽不堪,我们走在二楼廊道上,木板吱吱作响,有几处年久失修成破洞。这么大的清代民宅,只开设两个大门,南向大门为正大门,东向大门为侧大门,北面与西面没有开门。为了行走方便,从寨下面的山道还直辟有小路可直通两处大门。两处大门门框都是用巨大的条形石柱砌成的,门板厚达 15厘米左右,门闩是用整条的硬木做成的,两头都伸进石墙里 2 米宽,就是用数十人合力也难于推倒大门。大门顶上有一长方形巨石横卧着,巨石上凿有两小孔,可由二楼灌水喷洒大门,防御火攻。据说在清末,该寨曾遭受土匪围攻三天三夜,火烧大门,但因楼上不停地灌水浇灭烈火,东向大门只受些小损,迄今尚留下火烧的痕迹。寨主屯积粮草柴火和食盐在屋里,可供全家族老小一年耗用。在当时社会条件下,该寨建筑可谓易守难攻,确有“固若金汤”之效。
东关寨作为清代中叶民房建筑,为何建筑得如此奇特?笔者进一步走访了何氏寨主的后代(第 13 代)子孙们。据传说,何氏寨主第一代(始祖)少年时期生活穷困潦倒,在其舅舅家里帮工生活。其舅舅是当时的地主,拥有大片山林农田。有一天少年何氏跟随舅舅上山伐木,见满山遍野杉木郁郁葱葱,密密匝匝,于是少年何氏对其舅舅说:“这么多的杉木,我将来建房造屋时能否给我一些?”舅舅听了哈哈大笑:“外甥何时能建房造屋,所需杉木全部由舅舅供给。”外甥说:“一言为定”。“当然说话算数。”后来传说这位东关寨何氏始祖在犁田时,发现一窖白银。来找舅父兑现诺言,舅父也就乐观其成。于是这位东关寨何氏始祖,便把附近的名工巧匠都请来,还请来有名的风水先生,奠基那天,锣鼓鞭炮齐鸣,响彻整个东山村,附近村民数百人围观这一庆典。数十位木匠和石匠,加上民工上百人,花了两年左右时间,才把这座宏伟高大的民宅建好,取名为“东关寨”。从乾隆元年至今 265 年间,何氏子孙繁衍至第 13 代。现在,除了部分搬迁外地,尚有十几户何氏后裔仍然居住在这座古老的东关寨里。
东关寨,确实是一座奇特的清代民宅建筑。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5-8 11:01:32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细说凤迹灵溪宫

郑玉堂

灵溪宫座落于今福清市新厝镇凤迹村村口的鲤鱼岛上。宫中有香炉铭文曰:“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吉旦凤迹境灵溪宫”,可见起码在清乾隆壬午年(l762)灵溪宫就已经建成了。嘉庆五年(1800)又进行了重修并扩建。庙宇主体分前后两进,面阔三间,为歇山顶式木石结构建筑。两进建筑之间有回廊连接,中间留有一口天井,既能通风采光、又能集中排水。主殿两侧各建有护厝(厢房)一排,它既是信男信女的歇息之处,又是举行各种祭祀庆典筹备活动的场所。整座庙宇座西北,朝东南。左右两条溪流潺潺而来,在门口不远处合二为一,是为灵溪,它是锦江的上游支流之一,也是灵溪宫命名之由来。从远处的寨尾山俯瞰,灵溪宫所在的鲤鱼岛宛如一条鲤鱼在深潭中跃跃欲出,故当地有鲤鱼跳龙门的美丽传说。宫的上厅有副对联对其景观作了形象描述:“风里凤朝阳,胜迹永留胜境内;龙潭龙戏水,灵光常现灵溪东。”
凤迹村地处福清边陲,与莆田相毗连,村民操莆仙话,也有少数会讲闽南话。1963 年,凤迹村的开路先锋们硬是用铁镐加钢钎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长达 14 公里的山村公路,从此结束了凤迹村人千百年“肩挑两头黑”的历史。除灵溪宫外,凤迹村还有两座古刹,皆建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在这交通不便的穷乡僻壤建造规模宏大的寺庙,充分体现出古代凤迹人民的刚强毅力和聪明才智。当你站在灵溪宫大门前时,你会感受到溪山如画的诗意和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廊前柱子上有两副对联,概述了胜迹的历史与景观。一曰:“十里溪山成罨画,千年水木湛清华”(此联作于嘉庆十七年)。
一曰:“灵溪两带流音远,古木千章树荫长”。再看廊壁左右两幅青石雕刻的历史故事浮雕:一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空城退司马’,一为周文王“虔诚求贤人”。两幅浮雕工艺精湛,层次分明,人物栩栩如生,而且寓意深刻。
信步进入殿堂时,大门左右一对高达 1.5 米的青石门鼓便进入你的眼帘。它的表面早已被信男信女们摩挲得油光铮亮。石鼓底部刻着两条肥硕的鲤鱼,似欲腾空化龙,欢迎八方来客。
进入前庭,迎面而来的是一对精美的青石方柱。柱础上各刻着八幅10×20 厘米的浮雕,柱子上方也各有 8 幅 25×60 厘米立体浮雕。这些浮雕或人物,或花草,皆玲珑剔透、异彩纷呈。上下厅柱子上还镌刻着多副柱联,增加了观赏内容。如“灵溪共拟生龙角,胜迹还夸有凤毛”;“仰明威或远或近,敷福祉自东自西”;“胜迹章新钦凤里,英灵丕振仰侯封”。
但这些还不是灵溪宫雕刻艺术的精华。前后殿的两对盘龙青石柱才是石雕精华所在。先说前庭的那一对吧。据说当年石雕师傅分师徒两帮人,师傅欲把此次雕刻作为徒儿的“毕业考试”,所以创作方案双方都严格保密。结果,徒儿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加之不甚精湛的艺术手法,大手大脚地凿开,结果使龙体极少依附于中心圆柱上。其龙头外圆达 219 厘米,而柱子中心圆柱外圆只有 78 厘米。然而它貌似粗犷却饱含艺术的精致。龙体上的鳞甲片片,精细真实;虬须纤细飘然,以手握之,似有折断之虑。更为叫绝的是那张开着的龙口中含着一颗浑圆的龙珠,触之溜溜滚动,取出则万万不能。若从远处了望,两条巨龙大有从天井中飞腾而来绕柱三臣之气势。龙柱的下方衬刻有汹涌的波涛和跃然欲起的鲤鱼,使雕刻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后庭的那对龙柱据说为师傅所雕。虽然没有腾云驾雾的动感,却也饱含着沉着幽柔的生动情态。那龙体蜿蜒曲折,恰到好处;那脊背鳞甲,令人生发出邀游云海的联想。二百多年过去了,经过千百人的抚摸,如今龙体上的鳞甲虬须,油光铮亮,越发玲珑古朴。
如果从整体去理解两对龙柱的粗犷与精细,我们就会觉得它们都是民间石雕艺人匠心独运的写照。据说,灵溪宫原祀唐朝雎阳保卫战中许远手下的一名忠君爱国的勇将。龙状腾飞,喻意志向远大、抱负不凡。可以说灵溪宫的两对盘龙雕柱从构图理念到雕刻技艺都表现出很深的艺术造诣,是清代福清甚至闽东南地区的青石雕刻精品。在福(清)莆(田)仙(游)地区历来享有盛誉。那些出生于此,漂泊在海外的游子,总是念念不忘。凤迹村有位郑姓老华侨,侨居新加坡已经 50 多年了,但他未曾忘怀灵溪宫的艺术珍品。1989 年,他特意交待莆田的好友,翻山越岭也要亲临灵溪宫,就为看看那些在文革期间被破坏的雕刻现况,并嘱咐他邀请最好的师傅给予全面修复。
除盘龙石柱外,灵溪宫琳琳琅满目的木雕,也值得观摩。前后殿的上梁、斗拱及其构架,皆为镂空的龙凤、牡丹等装饰木雕。再说那块刻于嘉庆年间、悬挂在大殿中的匾额,“灵溪宫”三个端庄典雅阴刻大字,四周流金溢彩的雕饰,都令人留连回味。如果你到后殿撩开神像身上的龙袍,看看其宽敞华丽的龙轿,也会大开眼界的。那靠背上的雕刻莆仙民间称之为“三重透”,其特点是从正面看和背面看,雕饰物形状一样,中间镂空,空白处用“不断”或云朵补充,使各种饰物巧妙衔接,几无余木。这里供奉的塑像略大于真人,它的四肢还可以转动呢。
总之,灵溪宫的石雕木刻都是清代雕刻艺术的精华。为此,福清县人民政府于 1981 年 2 月把灵溪宫列为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立碑告示。专家评价说:“该寺的木刻镂雕,石壁浮雕,龙柱,对研究清代雕刻艺术具有较大参考价值”。《福建名胜词典》、《福建名胜》、《福清纪略》等书都作了介绍,充分肯定了其艺术价值。
观赏完灵溪宫的雕刻艺术。坐在门前的石阶上,那数十株高大葱笼的古树必将映人你的眼帘。那棵最大的油杉树已有 200 多年树龄,树冠高40 多米,胸围 430 厘米,它发达而庞大的根系,虬龙一样一头深情地扎进地下,吸取雨露滋养自己兴旺发达的身躯;它的树冠无人修剪却巧夺天工得像一把硕大无朋的绿色巨伞,呵护着百丈方圆宝地。村老人会把这里开辟成疗养场所,上了年纪的凤迹人在这里休憩聊天,安度晚年。另外一些高大树株,树龄也有 150 多年了。这些劫后余生的古树,印证了那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古训。记得小时候,灵溪宫前后各种树木,蓊蓊郁郁;大小藤蔓缠绕飘逸。人在树下行走,鸟在林中啼鸣,还有树梢上棕红的松鼠在追逐嬉闹,一派鸟语花香、绿树红墙的乡间怡然景色。可惜,灵溪宫在解放初期一度作为小学校舍,紧接着大跃进的板斧,“以粮为纲”的铁镐,文革“大破四旧”的铁拳都曾使这里的古树惨遭厄运。可喜的是,现在人们痛定思痛,对历史的馈赠,祖宗的遗产已倍加珍惰。福清市政府铭牌昭示,把它们列为古树保护对象。
灵溪宫,还有一个与其他庙宇不同的地方。那就是这里供奉的菩萨,是同名同姓的两班人马。据说被祀者生前一身正气,为国捐躯,为神后秉承凤志,誓保一方平安。该庙宇建筑在两条溪流的环抱之中,200 多年间山洪多次爆发,冲毁了对岸的农田村所,却未曾浸湿建筑在“鲤鱼背”上的庙宇,因而香火旺盛,不但本村村民企求护庇者络绎不绝,莆田人也常来朝拜。每年上元佳节,信男信女,熙熙攘攘,朝拜拥挤。为显示神明的“公平”,特许分塑金身,化身为二,以便“与民同乐”。这种说法或者成立,或者与它的雕刻艺术有关,现在无从确考,但它确是灵溪宫的特色之一,也为如今的参观者平添了一桩可供探寻的趣事。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5-8 11:00:11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关于亦嫩㗜造反及其家世与后代

薛守维

“亦嫩㗜造反”的故事,在老一辈福清人中可谓家喻户晓,尤其是龙高一带人更是耳熟能详,但光阴似箭,毕竟已是 80 多年前的事了,由于没有文字记载,一些传闻也己支离破碎。今年清明节,我借回乡的机会,到村老人会走了一遭,了解到一些这位农民起义首领的轶闻片断,以及人们所关心的英雄家世与后代的情况。
亦嫩㗜出生在清末龙田积库村,姓薛,名馨焕。他的乳名本来叫亦嫩,由于身高体胖,饭量特大,故被乡亲在乳名后加了个方言“㗜”字。“亦嫩㗜”三字叫起来响亮、顺口,渐渐地人们反而把他的大名给忘了。亦嫩㗜的祖父名叫薛圣澄,圣澄有正官、正春、正禄、正红四个儿子,其中次子薛正春生有馨镛(乳名亦大)、馨焕、馨桂(乳名亦诚)、馨荣(乳名㗜妹)、馨松,亦嫩㗜排行第二。老三薛馨桂过继伯父薛正官为子,老四薛馨荣过继三叔薛正禄为子。
那时的积库村是远近出名的穷村落,地势高,土地贫瘠,十年九旱,民间流传的“七叶薯三荚豆”是当年农业生产的形象写照。亦嫩㗜出身贫苦的农民家庭,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农民兄弟身同感受。他生性豪爽,富有同情心。据见过亦嫩㗜的老人说,他身材魁梧,臂力过人,头大似篓,声如洪钟,且拳杖功夫了得。他常常劫富济贫,好打不平。有一次,亦嫩㗜只身漏夜潜入一个财主家的油坊,偷牵了一头大黄牛,然后把油坊的一个大石碾移来堵在门洞里,后来,财主查到是亦嫩㗜所为,但他若无其事地对失主说:“你说是我偷的,你叫几个人把石碾搬走我看看。”财主明知亦嫩㗜故意为难自己,但也奈何他不得。因此富人怕他、恨他,穷人都喜欢他,拥戴他。
时值辛亥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推翻了满清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革命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所窃取,各种苛捐杂税依然存在,加上天灾频仍,农民越发困苦不堪。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孙中山坚决主张武力讨伐,他连续两次发表了《讨袁檄文》,南方各省纷纷响应。风起云涌的斗争形势给了亦嫩㗜很大的精神鼓舞,为了把北洋军阀的统治势力驱逐出福清,他与粤军秘密取得联系,并派员走乡串户发动农民举行武装起义。附近各村农民闻讯举着大刀、长矛、杖棍奔向积库村,很快就聚集起一支四、五百人的队伍。义军推选薛亦嫩为首领,薛守城为军师,以五峰寺为营寨,把义旗插在高高的“第一山”上。这就是民间所流传的“亦嫩㗜造反”。
为了壮大武装力量,亦嫩㗜派人潜人广东汕头购置枪支弹药,并约定从水路上运到黄霸堤。不料讲潮汕话的船老大把目的地听错了,将船驶到了别的港口。就这样,一边是船老大左等右等不见搬货人的踪影,一边是取货的义军在约定地点望眼欲穿白等了几天。遗憾的是,船老大怕误了船期脱不了干系,悄悄地驾船驶离福清海域。
亦嫩㗜起义的消息很快震动全县,也使当局感到一阵恐慌。1917 年初,县知事董荣光获悉义军仅有一支枪,其余武器只是自制的大刀、长矛和棍棒,因此乘着义军站脚未稳,暗中从省城搬来援兵,连夜把五峰寺团团围住。倾刻间枪声大作,杀声震天。起义军措手不及,虽然左冲右突,浴血奋战,但终因没经训练,武器不及敌军精良,伤亡十分惨重。薛亦嫩㗜见誓死坚守已经无望,遂果断指挥义军突围,终于冲破了一道防线,但仅有小部分人借着夜色得以脱身。首领亦嫩㗜在掩护义军弟兄突围中不幸中弹身亡,最后被枭首示众,借以杀鸡吓猴。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压迫的暴动就这样被血腥镇压下去了。“亦嫩㗜造反”从举事到被镇压,犹如一颗流星在黑暗的夜空划过一道耀眼的亮光,虽然历时短暂,但它的造反精神影响深远,此后福清人民反抗压迫和剥削的活动此起彼伏,从未停息。
据推算,薛亦嫩㗜遇难时年纪不上 30 岁。经查,排行老囚的薛㗜妹出生于 1894 年 6 月,若按兄弟岁数相隔 2 岁来算,亦嫩㗜当比㗜妹年长4 岁,约出生于 1890 年左右。亦嫩㗜遇难后,其妻张氏(江镜前张村人)带着三个儿子过着艰难的日子。长子薛秩钗,字修饰,乳名红红妹,次子薛秩周,字修庄,乳名嫩妹猫;三子薛秩根,乳名迈迈(1914 年 11 月出生)。三个兄弟中,仅有老三薛迈迈成立家庭。那是在大跃进年代,这个相貌酷似乃父、年已 40 多岁的独身汉子,经人介绍娶了东瀚妇女吕香宋为妻,吕氏过门时带来了前夫的女儿林财宋(后改名美玉)。但不久吕氏又给薛迈迈先后生下了两个儿子,长子薛炎顺(1959 年 11 月出生)、次子薛炎弟(又名华康,1962 年 10 月出生)都是在三年困难时期来到世上。现在他们兄弟俩已是 40 岁左右的人,同时都有了下一代,炎顺有两个儿子(薛经斌、薛经军),炎弟有一女一男(薛晶晶、薛经冬)。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5-8 10:57:43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民族英雄江继芸简介

翁发熹

江继芸字源远,号香山,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生于海坛岛候均(今平潭县潭城镇)。少年有大志,且熟悉水性。年青时加入清军水师,精武善战,屡立战功,获清廷赏武银牌,累迁千总、守备、参将、副将等职。
清道光十九年(1839 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厉行禁烟,是时平潭属于福清县,平潭为福清县太平乡海上里、海下里,况且林则徐福籍是福清海口,江本是一位勤政爱民,富有民族气节的人,与禁烟大臣林则徐又同籍,执行禁烟命令格外认真,积极巡洋,缉获鸦片,深被林则徐赏识与器重。当年 6 月 15 日(农历五月初四),南澳镇总兵沈镇邦因禁烟不力被降为游击都司,遗缺就由江继芸署理。他任职后,亲率水师,日夜在所辖洋面加强巡逻,堵截贩运鸦片船只,没收烟毒,究处英船卓有成效,更博得林则徐、邓廷桢等赞赏和信任。道光二十年(1840 年)初,荐擢江继芸为福建海坛镇总兵。不久,林、邓被革职,禁烟运动受挫,江继芸对此无限愤慨,表示:大敌当前,国家有难,我身为朝廷武将,守土有责,主战将领虽遭贬却难移我为国效力、抗击英夷之心。他一面加强防务,积极备战,一面继续查禁鸦片。因此,深受继任闽浙总督彦颜伯焘的好评。
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英国侵略在广东、厦门多次失败后,再次策划进犯厦门。厦门频频告警,总督颜伯焘奉命坐镇闽南指挥抗敌,特奏调江继芸接任金门镇总兵,倚为左右手。
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8 月,英国侵华大臣璞鼎查率领一支由战舰10 艘,轮船 4 艘、各式运输船 22 艘,配备大炮 366 门,陆战队 2519 人组成的舰队,由香港启航,矛头直指厦门。8 月 25 日(农历七月初九)驶抵厦门口外青屿口海面,蛮横地向清水师提督窦振彪发出限期献出厦门的“最后通谍”。这时,窦振彪正率战船出巡浙海缉盗未归,总督颜伯焘当即飞调金门镇总兵江继芸来厦与巡道刘耀椿共同统领军事并令江继芸着重镇守左翼防线。当时厦门防务力量较为薄弱,装备较好战斗力较强的水师已被水师提督率往浙海捕盗,所余屯军仅 3000 人,水勇也不过千余人,且装备落后,各守炮台、隘口,兵力分散,面对这种状况,为了守土卫国,江继芸慨然受命,驻扎在胡里山炮台,昼夜备战,誓与来犯之敌血战到底。
8 月 26 日(农历七月初十)晨,英国舰队乘潮人港,炮轰鼓浪屿和厦门沿岸阵地、村庄。各炮台守军在江继芸指挥下,以猛烈炮火三面环击,一举击沉、击伤英军舰、船只 6 艘。英军受挫后,改变战术集中炮火,猛攻左翼阵地,并在炮火掩护下,分乘舢舨强行登陆,包抄各炮台。江继芸一面指挥大炮还击,一面组织陆勇堵截登陆英军,用大刀、长矛与拥有精锐武器的侵略军肉搏,连续打退敌人 5 次进攻,斩杀无数,正当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之际,三艘英舰在右翼鼓浪屿登陆,守军抵抗,鼓浪屿还是沦于敌手。总督颜伯焘借同刘耀椿率第一批精兵撤离厦门,退到同安。当此危急关头,江继芸的卫国决心,毫不动摇,他组织所乘无几的兵士与敌人又展开了殊死肉搏,但敌我力量悬殊太大,战斗持续至日暮,官兵伤亡殆尽。这时,江继芸带着遍体伤痕,手执半截秃刀,面对蜂涌而来的敌人,且战且退,直至悬崖绝处,投海殉国了!他的视死如归英雄气概,使敌人也肃然起敬,英国穆端、麦克法等如实地记下了亲眼目睹的战斗情景,故使江继芸英雄事迹,得以颂扬海内外。
战后,清朝廷道光皇帝为褒扬他的英烈功绩,特钦赐祭葬圣旨,派钦差带祭诏和恤银到平潭祭奠英灵。祭文曰:皇帝谕祭阵亡总兵江继芸之灵曰: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恤死报效国家之盛典。尔江继芸赋性忠贞,国尔忘身,御敌冲锋奋勇阵殁,朕用悼焉。特颂祭葬,以慰幽魂。呜呼!聿昭不朽之荣,庶享匪躬之报,尔如有知,尚克歆享。
江继芸遗体安葬于平潭县田美村前(今属北厝镇),基埕三层,两旁分立石翁仲、石马、石虎、石羊、石望柱。主圹入口处,一幅石刻对联云:鹭岛一时殉大节,离廷千载重精忠。并在往县城通道上树立忠烈坊。这种基葬规模,在晚清时期尚属罕见。1991 年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江继芸的英名也被选人《中国历史名人大辞典》。
目前,江氏后裔第五世孙江桐生尚珍藏江继芸遗像、朝廷圣旨、皇帝祭文及诰恩木盒等数十件珍贵文物。江继芸的英烈功迹,已先后在《福建日报》版政文新闻、《参考消息》等报刊上介绍。他作为当时福清辖境内的人物,我想亦应做为福清文史资料。
(根据潭城镇俱乐部提供给我市六桂文化促进会资料而整理的)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5-8 10:56:12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融籍世界著名桥梁大师林同炎

林华庭

第一个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的华裔院士,是福清东瀚籍的林同炎先生。
林同炎,1911 年生,世界著名桥梁和结构工程学家。父亲林西智曾任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法宫。
1925 年,林同炎十四岁便考取了唐山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当时,其父就劝导他:“做一个工程师,要比当政客更能切实地造福于人类。”从此,这个出生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的“神童”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这句话,迷上了工科。他每试必冠,是校长茅以升、教授孙宝琦的得意门生。后来由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洲州里大学执教的胞兄林同济资助,离开故土到该校工程研究院深造,获学士学位。他的毕业论文《力矩分配法》,轰动了美国建筑界,被命名为“林氏法”。
1946 年,林同炎受聘于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从事教育教研工作。1956 年,他完成了力作《预应力混凝土》一书,被公认为预应力学术界的权威著作,被美国土模工程学会评选为大学最好教科书之一,翻译成日、俄、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出版。他是“美国预应力的功勋人”,被尊称为“预应力混凝土先生”。他首创的“荷载平衡法”设计理论,成为预应力混凝土设计三大基础理论之一,他也由此被公认为现代建筑的一代宗师。
1972 年 12 月 23 日,尼加拉瓜首都马拉瓜发生强烈地震,市中心 511个街区成为一片废墟,唯独林同炎设计建造的一座 18 层的美洲银行大厦巍然屹立着。1977 年,他精心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座半面孤形的克拉巧起大桥,轰动全美,并荣获美国全国建筑设计比赛的第一名。他设计的莫斯康会议中心,被誉为“是结构计算的奇迹,也是视觉的奇迹”。
美国土木工程学会为了表彰他在建筑设计方面的特殊功绩,特将该学会的预应力奖改为“林同炎奖”。加州大学特别授予他“终身荣誉教授”的称号和该校最高奖状----“柏克莱”奖状,并设立“林同炎纪念馆”。他以突出的成就先后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状、全美顾问工程师最高奖状、国际 FREYSSINET 奖章。
虽说远离故土,可林同炎先生始终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1979 年春天,当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战略时,林同炎毅然回到离别 33 年的祖国。
当航班飞临上海,这位桥梁建筑大师看着奔腾的黄浦江,灵感油然而生:浦东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土地,若能先行投资,在黄浦江上架桥,浦东的地价必然升值,上海市的城市规模将成倍扩大。
一回到美国,林同炎就迫不及待地与同事一起编制建桥计划,并附上四份大桥建设方案图纸,呈送给上海市政府。
从那以后,林先生不顾年事已高,穿梭于美国与中国之间,实地考察、协商研讨,提出并完善了“在黄浦江上建桥----开发整个浦东----建设上海国际大都市”的三步构想。上海市委书记黄菊曾在致林同炎一封信函件中说:“先生对家乡建设大业至诚关心,七次修书建议开发浦东的设想,今已为众人共识,并经获国务院决策,目前正在进一步制定详细的开发规划。”
浦东,这块 20 世纪 90 年代才开发和崛起的热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之一,其中也凝聚着融籍侨贤林同炎先生的心血与汗水。
林同炎说:“我喜欢造桥,因为桥梁能够把人联系在一起,还可以把河流、城市、国家联系在一起。”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5-8 10:54:27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辛亥革今融籍人物录

刘福铸

90 年前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场革命中,亦有一批福清籍人士侧身其间。现笔者就对搜集到的一批与辛亥革命有关的融籍人物,作一简介。以作为对辛亥革命90 周年的纪念。
一、王月俊(1850----1933):字天潮,祖籍镜洋洋尾村,兄弟三人,幼家贫。壮岁南渡至荷印孟加锡埠谋生,通过艰苦奋斗,渐成富侨。曾在孟加锡埠发起组织旅洋同乡会,筹建福州全郡会馆,并首任总理。辛亥革命期间,他倾心反清事业,积极在南洋奔走筹募,支援孙中山革命,功绩卓殊,曾得到国民革命政府先后授予四枚金章。
二、俞宏瑞(1868----1939):祖籍海口里美村,生于东张玉底。早岁出洋至印尼爪哇经商,历尽辛艰,渐成巨贾。但他富而不忘故土,对家乡之兴学和公益事业多所捐助。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脱离清廷独立,福建亦于当年 10 月 9 日宣布独立,11 日成立福建军政府。军政府成立后,即通电海外侨胞。宏瑞虽身居海外,然关心祖国形势,对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极表赞同,乃毅然汇寄白银一万元至福建军政府,以助革命军需,以其实际行动表达对革命的支持。军政府接款后,特题匾回赠,盛赞俞先生之义举。
三、郑忾辰(1876----1953):原名郑德元,字忾辰,亦作慨辰,忾尘、慨尘,融城人。24 岁中秀才,嗣后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1905年在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自此步上参加政治活动的道路。有关恺辰的生平事迹,有《福清文史资料》(新第一辑)刊发的《忆辛亥革命先辈郑忾辰公》一文及《福清市志》可以参阅。这里补充郑忾气辰较重要一些政治履历:
(1)1911 年 11 月当选福建省参议员。
(2)1913 年 4 月任第一届国会(第一期常会)众议院议员。
(3)1916 年 8 月第一次恢复国会(第二期常会),仍任众议院议员。
(4)1917 年 8 月任护国国会(非常国会)众议院议员。
(5)1922 年 10 月第二次恢复国会(第三期常会),再任众议院议员。
(6)1928 年 11 月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第一届立法委员,海军、总司令部顾问。
(7)1930 年 12 月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第二届立法委员。
(8)1933 年 1 月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第三届立法委员。
(9)1946 年 11 月当选制宪国民大会代表。
(10)1941 年 9 月至 1948 年 8 月陈仪主闽时,任福建省政府顾问。
(11)1950 年 4 月当选福清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副主席。
(12)1951 年 4 月当选福清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特邀代表。
四、林孝楼.(1880----1944):邑之东瀚人,幼家贫,1909 年携妻女东渡日本谋生。在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担任同盟会仙台地区联络员。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任同盟会仙台支部负责人、旅日华侨同志会委员,筹募巨资,帮助国内革命。后任华侨同志会会长。1914 年,孙中山流亡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同盟会仙台支部全部加入,后改称中国国民党海外直属支部。孝楼与孙中山晤见并合影留念。1936 年,孝楼因在日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受到通缉,于 9 月回国。1944 年 11 月在家乡去世,享年 65 岁。
五、何遂(1888----1968):原名绪基,字叙甫,祖籍福清港头瞻阳村,生于闽侯。1904 年入福建武备学堂,结识林觉民、方声洞等,开始参加反清革命活动。1906 年到南京第九镇当排长。1907 年考入保定陆军随营军官学堂,是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 年,毕业于第二期陆军大学。嗣后到广西任训练新军机构“督练公所”参谋处筹略科长兼陆军干部学堂教官。1910 年,何遂与耿毅、刘建藩等同盟会员创建同盟会广西支部,任参议。出版《南报》,宣传革命。
辛亥武昌起义爆发,何遂时任北洋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参谋,吴原为革命党人,遂自山西举义。1915 年,遂应黎元洪之邀,到陆军大学任战术教宫,与李济深同事,过从甚密。同年云南发生“护国运动”,何遂潜往山西策动晋北镇守使孔庚反袁,并为之起草电文。袁世凯死后,何遂奉黎、段政府之派,与沈鸿烈等人赴欧洲观战,归国后,著《欧洲观战记》一书。1917 年,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何遂被广州护法军政府委任为“靖闽司令”,在闽从事推翻李厚基活动。失败后,东渡日本。1920 年,何遂任曹锟军管教导团教育长。1924 年参与冯玉祥发动的囚禁贿选总统曹锟、建立国民军的“北京政变”。
国民军时期,任参谋长、师长、航空署长、空军司令等。1928 年春,任黄埔军校代理校务(校长)。翌年底辞职,到西安任杨虎城第十七路军总参议。“九一八”事变后,何遂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
解放后,何遂先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司法部长、政法委副主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人大法案委员会委员等。1968 年逝世,享年 80 岁。《广东文史资料》第 61 辑曾发表陈燕茂《何遂的生平》一文,对何遂生平作了较详细介绍。
六、俞兆复(1889----1971):字恨时,祖籍海口里美村,迁居融城西园。19 岁赴印尼泗水谋生。辛亥革命时,他由吴文楚、王少文介绍,在泗水加入同盟会,并担任支部干事。加入同盟会后,他积极宣传革命,到处奔走,为革命筹集款项。北伐战争时,他曾同安昌平、吴德修等一起返国,在厦门参加“闽南北伐队”,后返回泗水。同盟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时,当选为泗水支部监事。兆复于 1933 年归国,先后担任过县泗水融侨救济委员会福清分会主任委员、县财委、县商会、县华侨协会、里美华侨农场等单位负责人。1971 年去世,享年 82 岁。
七、黄家宸(1890----1912):邑之江阴北郭村人,肆业于福州英华书院,在福州参加同盟会在闽外围革命组织“桥南社体育会”,从事革命活动。1908 年,与祁暄等人创办警醒报社,出版《警醒报》,鼓吹革命。此后往来于榕、融之间,进行革命活动。1912 年 5 月 20 日,被闽省都督府政务院院长彭寿松唆使爪牙暗杀于福州,时年 22 岁。有关黄家宸的详细生平事迹,可参看《福清文史资料》新第 4 辑《黄家宸事略》一文,此不赘述。
八、王怀晋(1891----?):字楚英,邑之音西瑶峰人。毕业于福建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法科。辛亥革命时期,先后任孙中山护法军政府秘书厅办事员、粤军别动司令部秘书、广东新丰、连平高等审判厅分庭长。北伐战争开始后,先后任广东大元帅府直辖讨贼军第五路司令部参谋、中央直辖第三军第一梯团司令部参谋长。1925 年署广东韶州地方审判厅厅长兼登记局局长。1926 年北伐军入闽,任福建司法行政委员会委员兼福建法院委员会委员,复充福建省考选县长主试委员。1928 年,福建省法院改组,王怀晋任福建省特种刑事法庭庭长。1930 年任国民党福建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不久任常务委员。1931 年兼任福建省军法会审判长。同年,又当选国民会议代表。王怀晋曾于 1923 年、1924 年、1925 年连续三次分别向大理院院长兼管司法行政事务赵士北、海陆军大元帅孙中山、代大元帅兼广东省长胡汉民上书,条陈整饬司法及建国治国大计。三篇上书的具体内容可参看《福清文史资料》第八辑发表的俞达珠《王怀晋和他的三次上书》一文。
九、刘尧宸(1895----1925):融籍黄埔军校代理校长何遂曾撰《陆军中将刘君尧宸基碑》一文。文内曰:“君讳尧宸,字俊辉,闽福清县人。世居霞浦,祖长泰,海坛副将,遂家福清。”据考尧宸生于平潭,盖平潭福清本为一县,故其记籍时辄称“福清”。尧宸 7 岁随父移居福州。后人培元书院就读。毕业后,先参加同盟会在福州的外围革命组织“桥南体育会”,后参加同盟会,从此走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
1911 年 10 月,武昌首义。尧宸随即参加在福建掀起的辛亥革命响应行动,他参加的是洋枪队,占领电报、电话各局,负责镇守大清银行水亭厘局。1912 年始,入军校学习。1915 年,参加讨袁活动。1917 年,参加反对张勋复辟活动。1919 年,尧宸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回闽参加福建靖国军,任司令部上尉副宫。1922 年任孙中山元帅府卫队团参谋长。1924 年参加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1925 年,参加“第二次东征”,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团团长,10 月,在攻打惠州城西北门时,尧宸不幸中弹阵亡,时年 30 岁。尧宸死后被追赠为陆军中将。 尧宸遗体后运葬于黄埔烈士坟场。
1928 年 10 月,时任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代理校长的福清同乡何遂,到黄埔吊尧宸之基,并亲自撰书了《陆军中将刘君尧宸墓碑》,该文已被收入《辛亥人物碑传集》。十、薛永龙:邑之薛港北园人,清朝末年东渡日本谋生。辛亥革命前夕,在日本长崎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积极为革命奔走。1914 年孙中山流亡日本,他和其他一些同盟会会员组织起来,欢迎孙中山来日,并一起合影留念。
十一、叶培新:融城人,明内阁首辅叶向高十三世孙,光绪末年举人,后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政法大学。1905 年兴中会与光复会、华兴会等革命组织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时叶在日本读书,遂参加孙文、黄兴组织的同盟会。培新嫡孙叶存湑于 1935 年赴印尼泗水创业,后曾当选泗水玉融公会主席。
十二、施兰英:女,福清人,辛亥革命前夕在上海念书。1903 年春,闽侯人林森等在上海组织“旅沪福建学生会”革命团体,从事反满救国的民主革命活动,兰英亦加入该组织。同盟会成立后,成为会员。辛亥革命后,在浙江宁波崇德女校工作。其名字简历被收入 1942 年编成的《福建辛亥光复史料》一书之《旅沪福建学生会庚戌年(1910)会员姓名录》。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5-8 10:52:07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东瀚南港海滩运用新技术造林经过

林秋明

东瀚位于我市东南部,多丘陵山地,自然条件差,造林成活率低。当时的东瀚公社在 20 世纪 70 年代也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过荒山绿化运动,却收效甚微。而在东瀚的西北角,有一片叫南港海滩的,因为 20 世纪 80 年代的那场运用新技术大规模种植粗枝木麻黄而名噪一时,每当人们提起此事仍记忆犹新。

盐碱地的困惑

东瀚南港海滩共有滩涂面积 3600 亩,四周与东瀚、北盛、南浔三个大队相连,海滩地势低洼平坦,属于封闭式淤泥岸重盐碱地。20 世纪 70年代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公社投入大量劳动力,进行大规模的围垦造田运动,滩涂被改造成网络状的规格化结构。但由于该海滩土壤盐碱度高达 8‰~12‰,又缺少相应的给水设施,所以只能种植一些海松柏等耐盐碱性草本植物,长期以来根本无法用于种植农作物和造林,整个滩涂基本上处于荒废状态,没有实际利用价值。有的地方甚至整片不长一草一木。一到夏秋季节,海滩在太阳的曝晒下,表土铺上一片白茫茫的盐巴。
由于东瀚自然生态恶劣,常年大风劲吹,周边三个大队的农田风害严重。为了改变东瀚人均耕地相对较少、解决周边百姓长期缺少薪木的矛盾,同时也为了绿化美化生态环境,当时的东瀚乡政府便与东瀚、北盛、南浔三个大队,在 1985 年~1987 年连续三年营造适合盐碱土壤生长的木麻黄,但由于采用的是传统的裸根种植法,加上技术性及其他一些主客观原因,造林均告失败。
国内外,在重盐碱地造林方面也有过相应的研究,主要采用蓄液压碱、灌水洗盐、深沟晒垅、暗管排水、采用隔盐袋等方法,但终因造价过高,而无法大面积推广与应用。很明显,以上方法也不适合重盐碱的南港海滩的造林。
为了解决本县淤泥海岸重盐碱地造林难以成活的问题,1988 年经当时的县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指挥部决定,将“重盐碱地造林技术试验”列入攻关项目,由三山、高山、东瀚三个乡镇林业站实施,县林业局总工程师杨运立同志为总负责,李祥贵、任恢忠、郑应发三人具体负责。试验的主要措施是通过脱盐排碱的方法,以达到降低幼苗盐害,同时采取配套造林措施,以达到提高盐碱地造林成活率之目的。就这样,一场浩大的滨海重盐碱地造林运动同时在以上三个乡镇蓬勃展开了。

绿化家乡、重任在肩

在东瀚,由任恢忠同志负责南港海滩的 3600 亩重盐碱地造林的全过程实施。任恢忠同志是 1987 年调任到东瀚林业站工作的。对于在重盐碱地造林成活率极低的问题,他心里不是不清楚的,但是为了改变家乡的生态面貌,他知难而进,全身心投入到他所从事的林业事业中去。他除了采用起埝脱盐排碱方法外,还大胆运用容器苗造林的技术,即将木麻黄幼苗培育成容器苗,然后按埝栽植,一改传统用裸根苗造林的老办法。可是他的这种大胆的创新技术却一时未能得到三个大队主要干部的认可和支持,大队干部们都认为容器苗比裸根苗弱小许多,所以不可能成活,都瞧不起容器苗。由于受传统守旧观念的束缚,又怕容器苗造林工序多、成本高,三个大队始终不肯接受造林任务。直到当年 6 月份,雨季已经过去,骄阳当空照,任恢忠同志亲手组织培育的 40 万株容器苗仍搁在那里而无人问津。面对此时此景,任恢忠同志心急如焚,为了将这些容器苗早日栽种下去,他不知磨破了多少嘴皮,但人们还是不买他的账。
为了将这项新的技术尽快转化成生产力,在时任林业局局长曾世钧同志的鼓励和支持下,任恢忠同志说服了家里人,冒着巨大的风险,毅然决然独自承包下这 40 万株容器苗的造林任务。曾局长也是个敢担风险的领导,他打包票说,假如造林失败,县林业局愿意承担这 40 万株容器苗的苗木款 1.2 万元,但任恢忠同志则要承担造林所花工钱和管护费等,共计2.5 万元。这 2.5 万元的款目在当时是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成功来自刻苦攻坚

自从任恢忠同志承包下这 40 万株容器苗的造林任务后,便没日没夜地往里钻,翻材料,查数据,刻苦钻研,由于他既懂技术又有胆识,便亲自组织专业队,在公社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 1000 多个劳动力 10 余天的奋战,终于将 40 万株容器苗全部种植下去。20 天后,老天又下了一场及时雨,连绵 3600 亩的海滩林终于茁壮成长了,这极大地鼓舞了任恢忠同志的信心,又经过 6 年时间的日夜刻苦攻坚,终于打破传统裸根造林的做法,完善地培育出了容器苗造林新技术,并且在全市大规模推广。
1988 年 1 月至 1992 年 12 月,任恢忠同志又与东瀚镜柄林场的同事们合作实施该公社的“滨海重盐碱地造林技术试验”项目。他采用网络型落差式脱盐排碱技术和综合造林相结合的方法,经过反复试验,又喜获成功,不但突破了国内外土壤含盐在 8‰以上不能营林的禁区,而且在含盐量高达 12‰的低洼重盐碱地造林取得成功,首创了重盐碱地造林成活率从 0%一 15%提高到 85%-90%的突出成就,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沿海防护林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受到全国防护林会议代表、林业部专家和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同行专家的赞赏和肯定。该项目后经林业局申报,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成果论文在《福建林业科技》刊物上发表后,荣获福建省林业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同时被宁波大学图书馆和湖南大学图书馆编入《中国实用科技成果大辞典》一书。

不可估量效益

任恢忠同志培育的容器苗造林技术,主要做法是,首先将粗枝木麻黄幼苗培在容器上,加上 15%的海泥皮(灰)、24%的海沙、60%的红心土,以及 1%的三料肥,再把容器苗就地培育在海滩轻盐土上,造林时撕掉容器袋。木麻黄的苗木规格为:高 40 公分,径 o.3 公分,容器袋高 12 公分。而传统的裸根苗一般高为 100-150 公分,径为 0.7-1 公分。这种容器育苗法能避免造林初期苗木根系和根际直接与盐土接触,预防盐害和返渗现象发生,使木麻黄成活率由 0%-15%提高到 85%—90%。经过试验后推广,东瀚南港海滩 3600 亩木麻黄几乎全部成活,从而使海滩的重盐碱地表土层20 公分土壤含盐量从 7.6733‰—12.9606‰下降到 3.8371‰—4.3159‰。根据对比资料显示,试种前南港海滩 1987 年—1988 年连续 2 年营造木麻黄 20 万株,仅在河渠与道路旁成活 1.7 万株,成活率仅为 8.5%。采用新技术后,南港海滩共推广木麻黄容器苗 40 万株/袋,成活率几近百分之百。这新技术的应用,使任恢忠同志在容器苗造林方面走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其成片造林面积为当年全省最大。当时的省林业厅厅长赖纪锐还亲自带领 28 个沿海县县长、林业局局长到东瀚召开现场会,从而为全市、全省推广应用容器苗造林起了示范和带头作用。任恢忠同志也从一位普通的林业干部破格晋升为林业工程师,并获得福清市委的奖励,晋升工资一级,还多次荣获省、福州市科技进步奖及绿化积极分子等称号。
由于这种新造林技术实用性和可操作强、材料可靠、技术成熟,另外两个公社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在重盐碱地成片种植木麻黄。从 1988 年-1992年沿海 13 个乡镇中共推广造林面积 15436 亩,也大获得成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我省尚有的 13 多万亩重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据测算,应用这种新技术后,每亩盐碱地木麻黄片林,年均可增值近 300 元,按全县所推广的 15436 亩计算,年可创产值 436 万元。据东瀚乡后来对木麻黄林的生态效益情况小结报告显示,该乡曾于 1993 年10 月统一组织四个村进行过一次打枝清理,共打枝 200 万斤,每百斤按10 元计算,其经济价值计 20 万元,其中仅北盛村,此项就创收 3.2 万元。
原来因盐碱性和风害而无法耕作的边缘滩地,约有 600 亩,当滩地郁闭后,于 1991 年后逐步开荒栽种甘薯等农作物,每亩年生产甘薯片 500斤,计每年增加粮食 30 万斤,折人民币 30 万余元。原在滩地边缘一带已种植的农田,由于风害和盐害,亩产受到严重影响,一般年份年产量仅600 斤左右。自从滩地郁闭后,风害和盐害得到抑制,产量大幅度增加,每亩可达 750 斤-800 斤,增产幅度为 25%-30%。三个村边缘受益的农田,计有 1500 亩,每年增加粮食 22.5 万斤-30 万斤,折合人民币 22.5 万斤--30 万元,三年来增加收益共计 67.6 万元--90 万元,三项经济效益累计达 177.5 万元--200 万元另外由于木麻黄成林后大大地改善了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真正的生态效益,就远不止这些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5-8 10:48:12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5-18 08:00 , Processed in 0.063438 second(s), 13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