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福清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Sun� 发表于 2019-5-6 10: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198617 33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6368946946160187505260493.jpg
微信图片_20190506101459.png
微信图片_20190506101507.png
微信图片_20190506101510.png
微信图片_20190506101514.png
微信图片_20190506101517.png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33)
Sun� | 来自福建
《福清文史资料》1-20 辑总目

刘福铸 编

本文为 1980-2001 年《福清文史资料》1-20 辑发表的文章分类总篇目(其中 1-11 辑为 16 开本,12-13 辑为小 32 开本,14 辑起改大 32 开本)。另文革前政协福清文史资料研究小组编辑油印的《文史资料选辑》4 辑,作为附目,不分类。

革命岁月

2 当年英雄脚印在,仿佛枪声响耳边-何庄桥伏击战回忆及罗汉山军民反围剿斗争(曹于恩、余贤龙)
8 解放前东张爆发的抗丁斗争(倪政美)
9 关于闽中游击区罗汉里及魏耿(余贤龙、曹于恩)
9 解放战争时期福清游击队发展壮大及其历史作用(林金春)
11 光辉的历程--福清地下党史略(余贤龙)
11 虾夫洞剿匪救人追记(徐超墀)
14 龙田地区万人抗击 96 军追记(何爱先)
14 江阴学生反暴政一则(翁发熹)
19 关于作坊战斗史实的补遗(余贤龙)
20 作坊歼敌亲历记(余长煌)
20 追忆沙飞龙烈士(崔平)
仁人志士

1 浩气冲霄汉,忠烈耀千秋-记烈士吴源生同志(俞娟月)
1 丹心昭日月,浩气贯长虹-陈振先烈士事略(文史组)
1 忆余长钺烈士二三事(林庆森)
6 舍家赴国难,浩气贯长虹-纪念爱国华侨名记者革命烈士仓夷同志(林厚耀、董性俊)
7 何春光烈士和他的一家(张端机)
10 丹心留人间,业绩传千秋-郑笑妹同志生平纪实(陈华光)
10 仓夷烈士事迹一二(郑卫建)
民国风云

1 忆辛亥革命先辈郑忾辰公(俞奋初述、郑仲俊录)
2 北伐军入闽之初福清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二三事(俞奋初)
4 北伐军经过渔溪后出现的几件事(杨庆霖)
6 我所知道的何遂先生(何爱先)
2 福清同攻读书会简史(林庆森)
2 福清同攻读书会回忆(何希銮)
2 忆龙高农民暴动-打林靖(张端哲)
3 十九路军事变及其在福清的活动(王允铨、庄启麟、陈华光)
3 龙高民变的前前后后(陈宜坚)
4 黄家宸事略(文史组)
4 张振纲事迹(张忠荣)
4 高诚学二三事(王开太)
4 解放前福清地方武装部队演变的情况(杨玉庭)
4 从粮房到田赋处(刘仁桐)
4 解放前东张区股匪(洪剑钊)
5 融城风云-记解放战争时期福清教育界的爱国民主运动(陈华光)
5 解放前夕福清县国民党竞选闹剧侧记(郑仲隽)
5 东张党团矛盾和竞选闹剧亲历记(倪政美)
5 福清青年运动在海口(俞奋初)
5 崇武遭劫记(徐基忠)
5 斗垣桔船案及其他(陈以敏)
5 薛依嫩㗜造反纪略(郑寿康、郑寿波、郑茂忠)
6 痛打县太爷(翁发熹、严曦)
6 解放前“养济院”与“乞食馆”(陈金柱)
6 福清县民国时期历任县长、知事名单(颜慈习、曹于恩)
6 1915 年初福清人民的反柴捐斗争(陈长河)
7 解放前福清驻军概况(杨玉庭)
7 解放前福清城关与城郊匪患四起(何崇奇)
7 翁其法其人其事(杨玉庭)
8 半纪经历的片段(俞肇兴)
8 萨镇冰在福清(郑仲俊)
8 王怀晋和他的三次上书(俞达珠)
8 解放前东张地区的匪患(倪政美)
8 我所知道的郑步銮(林其伟)
9 《民国时期福清历任知事县长名单》遗漏吴仁光(何崇奇)
13 福清水警察被杀害事件(陈华光)
16 “闽变”事件人物内幕与后情(杨玉庭)
16 郑步銮事件忆片(林尉民)
17 黄际蛟(田由)
17 一场剿匪的酷劫(陈华光)
19 严家淦兄弟曾到江阴访宗亲(严曦)
19 高诚学在“闽变”狂飚中(林世芳)
20 辛亥革命融籍人物录(刘福铸)
20 关于亦嫩㗜造反及其家世与后代(薛守维)
抗日烽火

1 福清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的前前后后(陈常蔼)
2 五龙农民杀敌本末(陈啸山)
2 日军蹂躏海口桥北各村记(陈宜坚)
2 日军入侵龙田罪行录(施传茂、张端哲、张端机)
4 融城第一次沦陆后的两次反攻(杨玉庭)
5 福清首次沦陷期间抗战史话(曹于恩)
5 日军侵犯东张纪实(陈份常、倪秉宜)
5 日军进犯渔溪的前前后后(杨庆森)
5 5 亻岭阻击战(林祖梁)
5 侵融日军在北通的暴行(林祖梁)
5 日军轰炸福清城乡罪行录(陈宜坚)
6 日军陷融时里美战况实录(俞肇琦)
8 1944 年 11 月 26 日日军进犯福清纪略(余烈)
8 福清华侨游击大队的抗日活动(余贤龙)
8 抗战爆发后福清县政的有关措施(杨玉庭)
14 光照日月浩气长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50 周年座谈会纪略(文史委)
14 抗日业绩功垂千秋(方家章)
14 抗日战争时期福清是江右地区主战场(陈华光、余长通)
14 抗日烽火熊熊燃烧(曹于恩)
14 福清第一次沦陷期间县政府迁驻里坪的一些情况(陈华光、余长通)
14 抗日救亡运动中的福清华侨(余贤龙)
14 琅尾港伏击战全歼日军记(曹于恩)
14 抗日县长罗仲若(余长通、陈华光)
14 罗仲若抗日游击队在瞻阳的活动(何爱先)
14 回忆父亲吕思义在福清抗日片断(吕云阳)
14 誓死卫国土热血洒融疆(余长泓)
14 血写的历史永远不能忘记(纪国灿)
14 福清抗日战争有关史料考析(陈华光)
14 抗日战争大事记(余贤龙、曹于恩)
14 阿楻帮的兴起与灭亡(陈国俊)
14 郑德民在日伪军的罪恶活动(陈国俊)
15 日寇轰炸塘头村暴行纪实(俞兆川)
18 江阴籍印尼华侨抗日战争史绩(严曦、严生明)
解放初期

6 解放初期民政部门收养弃婴的情况(敖翔)
10 福清土地改革概况(曹于恩)
10 参加土改工作的回忆(郭觉胪)
10 回忆参加土改工作片断(张玉枝)
10 参加土改二三事(许淑庄)
10 解放初期福清的镇压反革命运动(林金春)
11 福清抗美援朝概述(余贤龙)
11 南日岛战役支援前线片断(余长煌、江英时)
13 歼灭反共突击军 141 支队(王振南)
15 福州战役与福清的解放(余贤龙)
16 福清农业合作化运动始末(张君明)
20 保卫南日岛抢修高牛路记(王源瑞)
20 福清“三反”运动忆旧(俞达珠)政协党派10 福清政协概况(李厚琛)
15 福清民主党派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翁康明)
16 跟党同航行与民共呼吸-中国民主同盟福清市委员会十年历程纪略(程承忠)
17 福清工商业联合会的成立和发展(翁康明)
18 人民政协的光辉历程(资料)
18 福清政协历届一次会议概况(资料)
18 中国致公党福清市委员会 15 年历程(陈福官)
华侨春秋

2 渔溪华侨的辛酸苦辣甜(陈常蔼)
3 爱国华侨俞宏瑞二三事(俞兆琦)
3 五龙侨话点滴(陈经荫述、李承谋记)
4 记归国华侨俞兆复先生(俞兆琦)
4 美玛的融侨(邹访今)
4 郎官渡与郎官村(黄福光、江英时)
5 福清华侨(游遵贤)
5 江兜侨乡的形成与发展(王振南)
6 浪迹天涯,不忘乡谊-新加坡福清会馆史记述(周志祥)
6 忆燕生(邹访今)
6 郭可济先生兴学事迹(郭有诠、李圣穆)
6 郭可模先生的几件事(郭有诠、李圣穆)
6 戴祥滋先生的二三事(陈子超)
6 周维桢先生事略(倪秉宜)
6 回忆邱崇善先生(何崇奇)
6 泗水玉融公会历任主席(陈亚泉述、江英时记)
6 里美华侨果林场创办经过(俞建英)
6 《俞昌檀先生事略》一文的更正(俞肇琦)
7 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福清旅日华侨职业的变化(俞建龙)
7 旅日爱国华侨林孝楼(斯文)
8 功标乡国垂青史高风亮节留人间-纪念高至荣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俞木犹)
8 海口地区华侨办学概况(江英时、林定遂)
8 战后印尼华文文学与华侨(邹访今)
8 新加坡江兜王氏公会简介(王振南)
8 江兜王氏家族与新加坡汽车零件业(王振南)
8 略述华侨对印尼社会发展的作用(俞鸿彬)
9 同仇敌忾战友情深-福清华侨支援印尼独立斗争事迹片断(邹访今)
9 新加坡东张镇同乡会见闻(倪政美)
9 印尼勿里洞华工百年史话(邹访今)
11 爱国归侨陈亚泉先生事略(俞肇琦、江英时)
12 一代侨贤千载功业--陈子兴先生及其蒜岭家乡访问追记(方家章)
12 卓越的社会活动家曹德崇二三事(邹访今)
13 突破逆境,苦学成才-印尼华侨学者陈燕生治学两则(邹访今)
15 情系故土泽及桑梓-记述爱国侨贤方明梧先生资助家乡发展经济的几项业绩(方家章)
15 中日友好使者爱国爱乡侨领林同春(郑敬平)
15 一代烟王蔡云辉(郑敬平)
15 悠悠赤子情拳拳爱国心-福清籍印尼归侨秦能华爱国事迹片断(邹访今)
15 记述侨贤邱必泉先生的几件事(学羽)
16 何隆朝先生的创业历程与爱国情怀(方家章、刘鸿龙)
16 邱文椿先生简介(曹铭安)
16 既是老华侨又是老同志-何希銮先生简介(余贤龙)
16 悼念亡友王辉墀(邹访今)
16 身在异邦心怀祖国的两代人(翁发喜)
16 戴祥滋先生的三桩善举(余长泓)
16 捐资兴业造福桑梓-记里美村华侨热心家乡建设的几项事迹(俞兆川)
16 世界福清同乡联谊会诞生记(郑敬平)
17 辛亥革命中的融侨(余贤龙)
17 玉融乡贤在印尼创业和发展经济概况(曹于恩)
17 庄端先生与新加坡福清会馆(翁发熹)
17 侨贤郭毓秀先生谢世前后(郑敬平)
17 融侨与龙高暴动(余贤龙)
18 明末清初旅日融籍高僧与檀越(刘福铸)
18 融侨对祖国家乡解放事业的贡献(余贤龙)
18 福清侨胞在新加坡创业概况(曹于恩)
18 一代侨贤郭毓秀(林尉民、李圣穆)
19 福清华侨在日本创业概况(曹于恩)
20 三林集团简介(曹于恩)
20 玉融乡贤在马来西亚创业概况(曹于恩)
20 融籍世界著名桥梁大师林同炎(林华庭)
港台记踪

17 融台关系史话(刘福铸)
20 香港福清同乡联谊会创会四年回眸(王华民)
教育纵横

3 侨办西园小学校史(吴昌遂)
4 薛永香先生在融美中学(林长贤、李烈丕)
4 福清县官办第一所学校(翁训猷)
5 福清华侨中学校史(侨中校长办公室)
5 爱国华侨俞昌檀先生事略(俞兆琦)
5 千岛华侨-段春-回忆印尼华侨欢迎我国领导人访问印尼的情况(邹访今)
5 雅加达融侨创立的“翡翠文化基金会”简介(邹访今)
5 记薛永香老师二三事(林定遂)
6 乐育人才,振兴中华-渔溪镇华侨捐资兴学见闻(李圣穆、郑昆钦)
6 翁独健教授轶事四则(林长贤)
6 亿林骥先生(俞肇琦)
6 舫师生平补充(陈云官述、陈玄乾录)
6 万千挑李忆园丁-林舫孙先生轶事拾零(郑仲俊)
7 福清第一中学校史(一中校史编写组)
7 解放前福清教育资料三则(翁鸿猷)
8 解放初期省市第一届学代会记实(方家章)
8 百年来福清中小学教育发展概况(林长贤)
8 福清西城小学办校小记(翁鸿猷)
8 回忆半耕半教志愿兵(颜慈习)
8 罢花一现-福清国立专修馆(郑仲俊)
9 满腔热血求真理,投入熔炉炼丹心-记我县知识青年建国前夕参加福建人民革命大学的情景(李厚琛、翁发熹)
9 献身教育的老前辈杨健鸣先生(林尉民、李圣穆)
9 福清教育工会简介(林长贤、方建华)
9 福清旧学(林长贤)
9 海滨邹鲁之佐证-福清历史上的科名和人才(俞达珠)
10 三宝垄融侨发起瑞云塔甲子灯会及兴建龙华中学轶话(俞木犹)
10 五十年代福清扫盲工作回顾(俞昌楠)
11 福清第三中学校史概略(福清三中校史编写组)
11 福清私立闽海初中办学见闻(倪朝铭)
11 江兜兴学纪略(王振南)
12 新教育谱新篇(林长贤)
12 福清幼儿教育发展梗概(倪朝铭)
12 梧瑞小学建校等碑记三则(林尉民)
12 翁独健教授田融讲学记(何爱先)
13 百年树人,十番风雨-福清第二中学校史(林斯良)
13 福清一中,锦上添花-一中几幢侨胞赠建楼房简介(魏公庆)
13 培元小学七十周年回顾(郭有诠、李圣穆)
13 多种渠道办学的尝试(倪朝铭)
13 瞻阳华侨中学创办记(何爱先)
13 文光中学简介(魏德光)
13 私立文光中学募捐资料(王钦忠)
14 郭可济先生与虞阳中学(郑伯聪、李圣穆)
15 福清一中“忾尘亭”落成纪事(王凌)
15 学界栋梁,玉融之光-福清三中三位校友荣膺中国科学院院士崇高荣誉(王钦发)
16 记述郑伯聪先生的几件事(林长贤)
16 福清龙华职业中专学校历史沿革(龙华职业中专学校)
16 从菁华小学到宏路小学(吴学仪)
17 福清大学(大学部)办学的回忆(林长贤)
17 忆福清侨中创办初期的几件事(林一霹)
17 百年老校展新姿-北亭中心小学历史沿革(陈祖宽)
18 福清大学的创办和解散(何爱先)
18 六一中心小学简史(王源瑞)
18 兴庠书院与双旌书院(吴学仪)
19 融美附小西迁积库纪略(薛守维)
19 追忆海口小学片断(俞达珠)
19 亲历倪埔小学的创办及发展(倪鉴章)
19 南曹村教育事业的变迁(翁发喜)
19 洪宽小学的六十年历程(陈祖宽)
19 福清华侨中学创办小记(何爱先)
20 元洪师范学校简史(陈茂苍)
20 福清老年大学办学十年追记(方家章)
20 县中反帝反封建纪事(曹于恩)
20 七教师抗拒县长面试记(倪朝铭)
工贸经济

3 福清盐案三则(俞奋初等)
4 福清盐业概况(吴鹏飞)
6 福清渔牙见闻(郑天恩)
7 福清县金融业纪要(俞肇琦)
9 鸦片战争前英船“阿美士德号”来福清活动情况(俞建龙)
9 福清制盐工业的今昔(黄敦辉)
9 民国时期福清县的合作社(徐超墀)
10 解放初期干部工资演变情况(李厚琛)
11 发挥侨乡优势发展三资企业(林金春)
11 福清制糖工业的巨大变化(黄敦辉)
11 略述福清手工业的演变(翁发熹、马邦荣)
12 福清资本主义商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评述(林金春)
13 辉煌的十五年(上)(曹于恩)
14 辉煌的十五年(下)(曹于恩)
17 整合优势抢抓机遇乘风破浪立潮头-福清改革开放二十年回眸(邱玉清)
18 三年困难时期福清的国民经济调整(张君明)
18 回忆建国初期的原盐稽征(翁发喜)
18 解放前的融城市招谈概(余长泓)
18 古代福清的音响广告(贾枚)
20 福清合成氨厂兴建纪略(何爱先)
交通运输

4 福清第一条公路-福宏公路(陈份常)
13 江阴孤岛变通途(严曦)
15 融西汽车公司纪略(郑宗华)
18 倪松大桥兴建始末(倪鉴章)
水利农林

1 东张水库,福清的明珠(郑敬平)
2 修建天宝陂水库贪污案(林庆森)
4 围垦东阁农场纪略(涂元略、陈金顺)
7 1942 年福清土地陈报简介(王源瑞)
7 大湖洋海啸为灾回忆(郑茂忠、郑寿康、郑寿波)
10 音西村农业互助合作化纪略(余甫蕴)
10 粮食统购统销人民获益不少(邱敦祺)
12 江兜海堤话沧桑(俞建龙)
12 昔日缺粮村今日粮满仓(王振南)
12 兴修水利造福人民--五十年代福清兴修水利概况(曹于恩)
12 侨乡第一颗明星东张水库(詹训楷)
12 抢修天宝陂概况(倪鉴章)
15 福清治理水土流失的一曲凯歌(林一霹)
20 东瀚南港海滩运用新技术造林经过(林秋明)
卫生体育

1 福清惠乐生医院及附设高级助产护士学校概况(郭希苹、吕云娥)
3 福清名中医俞介庵传略(俞慎初)
3 龙田医院大事记(1900-1984)(施联义)
4 福清虞阳医院三十六年(俞肇駥)
4 福清县麻疯院今昔(郑天恩)
5 解放前福清国术馆简介(郑天恩)
7 福清血防史(林厚耀、董性俊)
15 难忘的全国第二届运动会开幕式(何爱先)
15 民国时期的福清国术(刘福铸)
文坛艺苑

1 我县闽剧漫话(周宏发)
3 闽剧表演艺术家余红惠(纪国灿)
3 福清的词明戏(周宏发)
4 战后雅加达融侨的戏剧活动(邹访今)
5 东张救亡剧社始末(谢圣丰)
8 国庆四十周年颂诗摘录(吴端升等)
11 福清民歌在戏曲音乐上的运用(姜凡)
12 怀念名琴师康秋月(翁发熹)
14 福清著名的音乐家简介(姜凡)
15 明武官六品杨公武略碑记(吴端升)
15 民族器乐在福清的流传效应(方建华)
17 一代侨贤郭毓秀的咏香港回归诗(邹访今)
18 建市庆典活动琐忆(薛守维)
18 福清市艺术团体六次出访新加坡记实(纪国灿)
18 新碑记三则(严家梅)
19 福清闽剧团不断开拓进取的五十年(纪国灿)
19 从长乐会馆走出的福清剧场文化(程承忠)
19 解放前江阴岛京剧热(翁发喜)
19 四十年前参加文联成立大会(严孟玉)
19 福清诗社溯源及政协融光诗社简史(林秋明)
19 福清革命烈士陵园碑文诞生记(何爱先)
新闻报刊

1 解放前福清报刊概述(文史组)
2 《解放前福清报刊概述》补遗(半痴)
3 雅加达融侨创办的《南洋画报》(邹访今)
7 解放前《福清县政府公报》发行情况(敖翔)
8 抗战时期的福清《融报》(林厚耀、董性俊)
15 “闽变”时期省报有关福清新闻选辑(刘福铸)
18 五十年代的福清广播事业(王华民)
19 福清电视转播台的建立(王华民)
图书收藏

7 一部诞生在日本的志书-《福清县志续略》(朱育平)
10 《福清文史资料》十年小记(本刊编辑组)
10 《福清文史资料(旧 1-4;新 1-9)》目录汇编(本刊编辑组)
12 石竹山志第一卷(俞达珠)
12 福清集邮十年回顾(吴学仪、杜辉仁)
13 现存融籍先贤著作知见录(刘福铸)
15 现存融籍先贤著作知见录(续)(刘福铸)
15 福清方志小考(贾枚)
16 福清旧志补考(刘福铸)
16 福清首幅政区挂图问世始末(林一霹)
18 有关《玉屿志》的几点补正(贾枚)
19 参加 1959 年编篡福清新志追忆(林一霹)
19 关于《玉屿志》成书年代及作者(严生明)
20 福清旧志再补二种(俞达珠)
20 叶向高佚文《定山郑氏族谱序》(郑年钗)
风光胜迹

1 福清名胜史话(温洁)
1 龙江桥(林维扬)
1 龙卧禅寺概略(陈仰辰)
2 福清的塔(朱育平)
3 豆区园介绍(敖翔、陈金柱)
3 福庐灵岩的兴废(张端机、施传茂、施存明)
7 灵石寺重修缘起(灵石寺常住)
8 瑞岩沧桑(俞达珠)
8 瑞云塔巡礼(林一霹)
11 福清三大寺-万福寺、石竹寺、灵石寺简介(曹于恩)
11 福清白屿山胜概(何爱先)
12 青山绿水,胜迹无穷(余长通)
13 青山绿水,胜迹无穷(接上期)(余长通)
13 豆区园忆昔(陈茂桐)
14 天生丽质,野趣盎然-福清嵩山少林寺风景区简介(余长通)
14 圣迹寺的兴衰(余长通)
14 久藏深闺人正识(余长通)
14 风景这边独好(俞达珠)
14 海色山光话江阴-江阴八景简介(严曦)
15 融疆南望水天长,忽见神仙野马奔-目屿景观图说序(俞达珠)
15 野马屿景观图说(前言)(杨龙)
15 始建于唐的灵岩寺(吴学仪、郑宗华)
15 景物秀丽的祖师岩(翁发熹)
15 仙井岩寻踪(郭成辉)
16 叶向高在城关内的建筑物(陈茂桐)
17 黄檗山万福古寺(余长通)
17 龙屿溪畔协济庙(余长通)
17 古寺新貌龙卧寺(余长通)
18 塘头村的山石景观(俞兆川)
18 陈伯谅及其在阳下的遗迹(陈祖宽)
19 大化风光(余长通)
19 岑兜村林则徐祖居(俞达珠)
19 后基山圆通寺杂忆(吴学仪)
20 细说凤迹灵溪宫(郑玉堂)
20 一都东关寨的历史及传说(方祖瑞)
20 凭吊叶向高墓之忆(陈华光)
20 漈头村革命遗址--陈氏祠堂(陈祖宽)文物考古
11 万安天后宫碑刻内容初探(俞建龙)
11 福清市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一览
13 陈从周教授福清二日考察随行录(严家梅)
14 黄有才提督墓(吴学仪)
14 深山探奇观摩崖,古道港旁寻界碑(余长通)
14 “水村游钓”碣是谁所书(蒋维缺)
14 “水村游钓”碣书者补证(刘福铸)
15 方伯坊记略(俞长泓)
16 融城的城垣与城门(吴学仪)
17 薛港堂是龙高地区的重要革命遗址(余贤龙)
18 福清城墙忆旧(余长泓)
20 福清孔庙琐忆(吴学仪)
宗教民族

1 卫理公会在福清(张端机、张端哲)
3 福清天主教开教资料(福清天主教爱国会)
3 龙高半岛的几宗教案(张端哲)
5 福建福州美以美年议会记录-黄艾庵先生行状(林显芳撰、翁发熹、严曦供稿)
5 福清佛教会概况(翁鸿猷)
6 阿拉伯回回人的后裔-大浦丁姓回族(余长通)
7 福清部分姓氏渊源(曹于恩)
8 福清部分姓氏渊源(续一)(曹于恩)
9 福清部分姓氏渊源(续二)(曹于恩)
9 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入侵福清的活动(陈华光)
9 九牧林在福清后裔考(林厚耀、董性俊)
9 福清畲族(余长通)
13 福清宗教发展概况(何桂春、曹于恩)
15 中日两黄檗,渊源一禅宗(曹于恩)
16 发史林瑰宝,扬黄檗文化-郑成功等人致隐元信的发现及出版始末(刘福铸)
16 三一教在福清(余长通)
17 福清社境知多少(余长通)
17 曹山本寂出家受法于灵石寺考(刘福铸)
18 宁德支提寺与了悟法师(田由)
19 江春霖结缘黄檗寺(刘福铸)
20 福清道教史话(刘福铸)
少林研究

12 福建少林寺遗址在福清(陈华光、俞达珠、余长通)
13 福建省宗教局福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福清市在原少林寺遗址重建少林寺(陈华光、余长通)
13 嵩山少林寺永寿法师确认东张少林遗址即南少林遗址(陈华光)
13 福建嵩山少林寺在福清考-兼与罗炤教授商榷(刘福铸)
13 刘克庄与福清少林僧(蒋维锬)
13 福清少林僧德诚禅师(俞达珠)
13 有关泉州少林寺的史料简析(罗炤)
13 东禅寺即南少林质疑(金卯)
13 林泉院并非南少林寺-初评《论莆田的林泉院即南少林寺》(余长通、陈华光)
14 福清嵩山考(余长通、陈华光)
14 《香花僧秘典》有关南少林史料辨析-兼与潘、罗二先生商榷(刘福铸)
14 《香花僧秘典溯源》正误(蒋维锬)
14 福清少林寺与少林拳(陈茂桐)
15 续福清少林寺与少林拳(陈茂桐)
18 福清少林二禅师及师友考述(刘福铸)
18 对南少林寺的初步研究与认识(林果、朱云斌)
风俗民情

2 旧社会诸相(田由申)
3 旧社会的轿馆(郑仲俊)
3 岁逢甲子话塔灯(敖翔、刘纪烽等)
4 福清话的声韵调系统(郑梦周)
4 福清农谚(郑寿康、郑茂忠、郑寿波)
4 融家婚丧喜庆习俗琐谈(曹于恩)
6 旧社会东张花会(倪政美)
10 福清民歌(方建华)
15 石竹山梦文化初析(陈华光)
15 民间赛戏琐谈(翁发喜)
16 福清方言废绝词汇存赏(之一)(贾枚)
16 旧时福清城关正月上元节习俗(倪朝铭)
17 福清方言词汇举实(之一)(贾枚)
17 福清方言废绝词汇存赏(之二)(贾枚)
17 建国后福清首次点塔灯盛况(何爱先)
17 福清人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邱敦文)
17 故乡社火别样红-侨乡新厝闹元宵纪实(郭成辉)
18 寻找福清先民的足迹(严孟玉)
19 记忆中的福清社日活动(田由)
19 解放前融城字纸塔见闻(余长泓)
19 旧时福清县城的风味小吃(倪朝铭)
19 二餐话旧(曹铭安)
20 新厝民间文娱活动见闻(王锦照、陈文宝)
20 江阴婚俗二一事(严曦)
20 七月半烧纸节俗谈片(田由)
20 福清食俗中的“更顿”(田由)
20 “光饼”小考(田由)
史地沿革

2 福清县地理(二中地理组)
3 福清史前文化-东张新石器时代文化(朱育平)
4 闽变时期福清自治区划分及其他(何崇奇)
7 福清岛礁形成、名称及现状(傅作安、余长通、施友乐)
8 福清县名辨证(余长通)
9 福清县疆域考(余长通)
10 福清立县始于 699 年说存疑(俞达珠)
11 也谈福清建县始于何年(何爱先)
13 漫说“石塘”(俞达珠、余长通)
13 争奇斗艳的福清地名(林一霹)
13 唐宋乡里保,今之乡镇村(余长通)
14 玉融史迹考辨三题(俞达珠)
17 “官塘墘”史话(倪朝铭)
18 澳门地名漫话(林一霹)
18 福清 1300 年来的行政区划演变(余长通)
19 关于“官塘墘”之来由(田由)
20 融城应澄清的两地名(林一霹)玉融新姿
9 沧桑变化话融城(林一霹)
10 八闽古邑玉融新姿(余长通)
10 小桥街的变迁(林其伟)
12 新厝侨乡展新姿(陈华光)
12 福清东南重镇-新厝镇(余长通)
12 玉融在腾飞(林金春)
13 玉屿处处是春天(林金春)
15 福清市旧城改造巡礼(吴兴)
17 喜见侨乡新景象-重点侨乡梧瑞初访录(林尉民、李圣穆)
18 福清五十年巨变(曹于恩)
20 余长钺烈士陵园兴建记(余长涨)
历史名人

1 宋状元黄定(林紫谅、李圣穆)
4 林则徐祖籍考(林厚耀、董性俊)
5 从草莽英雄到抗清名将(林国俊)
7 叶向高资料六则(俞达珠)
8 叶向高(俞达珠)
9 民族英雄林则徐(陈华光)
14 浅谈叶向高的政治思想(陈华光、方家章)
14 民间传说与历史真实(俞达珠)
17 一拂先生及与王安石的关系(陈华光)
17 略论郑侠的政治主张与民本思想(方家章)
18 郑侠与吕惠卿、蔡京的斗争(方家章)
18 郑侠世系考辨(郑华福)
19 福清辖境宋代四状元史料(刘福铸)
19 郑侠和他的诗词(方家章)
20 民族英雄江继芸简介(翁发熹)
现代人物

10 怀念李振祥同志(邱敦祺)
11 陈云官传(陈华光)
11 俞肇兴先生传略(俞达珠)
11 王文杰传略(俞达珠)
12 余长资先生事略(余长泓)
12 高风亮节,正气浩然-何遂先生生平事迹纪略(何爱先)
15 陈元晖先生生平纪略(林长贤)
15 进步文化工作者何柏华同志(林长贤)
16 爱国爱乡兴教育才,功高德劭风范长存(李圣穆、郑昆鑫)
16 我的父亲何友家(何可澎)
名人旧事

2 明时的迁海与林扬的为民请命奏疏(一肩)
4 福清抗倭斗争史料(郭有贵著、郭成农整理)
7 戚继光在福州抗倭大事记(肖忠生)
8 王审知在福州大事记(肖忠生)
9 林则徐闽都琐闻(林厚耀)
9 林则徐在福州大事记(肖忠生)
10 林则徐少年时期(肖忠生)
11 林则徐在福州的遗迹(肖忠生)
13 戚继光上世源流小考(倪鉴章)
14 林则徐与王鼎的情谊(肖忠生)
15 林则徐与江苏(肖忠生)
15 戊戌情缘(翁发熹)
16 林则徐晚年在福州反侵略斗争(肖忠生)
18 林则徐与澳门(金卯)
其他

1 征稿(文史组)
2 征稿答问(文史组)
11 更正与补充(倪政美)
14 编者按语(文史委)
附:文革前油印本福清《文史资料选辑》(1-4 辑)总篇目
第一辑

福清人民反击林靖匪军纪实(施祖镛、陈蔼水、翁鹏程)
福清电灯公司的经营始末(何敦仁、陈亚泉)
美教士柯志仁驻融传教鳞片(陈筠青、施祖镛)
解放前福清报刊概述(叶佩丹遗稿)
龙田天主教“仁慈堂”的万童坑(陈筠青、冯孝钦)
毓青小学创办经过(林芝兰)
福清四中前身虞阳中学的创办经过回忆(郑伯聪)
近五十年来龙高两镇大械斗纪略(施祖镛)
三十年前创办福清社会教育回忆(郑国斌)
偶话石竹寺(倪运藻)
第二辑

抗日纪实(倪运藻)
伪驻防军吴营兵变始末(陈蔼水、倪运藻)
融美中学的创建经过(林贞瑞、郑直)
记渔溪伪党团的一次火拼(林启东)
美帝侵略福清的一个据点(林清兰)
伪民国政治机构概述(王梦旦)
福清“旧商会真面目”(何敦仁、陈亚泉)
揭开伪田赋处的真相(詹训楷)
伪党各阶层选举五剧(郑国斌)
第三辑

福清沦陷傀儡登台的形形色色(若董)
五龙农民杀敌记(郑国斌)
开东两等小学堂创办及其倒闭(陈宜坚)
驱逐林靖匪军义民殉难记(王梦旦)
伪三青团横行福清的点滴(倪运藻)
福清田亩捐和借粮创见(倪运藻)
福清同善社的创始及其蜕变(詹训楷)
福清诗钟(郑仲俊)
第四辑

华侨前辈俞宏瑞戴春云生平事迹回忆(倪运藻)
福清伪司法黑幕点滴(倪运藻)
福清侨汇业的缘起(翁鹏程、陈金柱)
侨汇问题的回顾(倪朝秀)
北一帮流氓集团的罪恶种种(郑国斌)
惯匪郭楼古洗劫渔溪街(林启东)
日寇欠下渔溪人民一笔血债(林启东)
诗坛琐话(郑仲俊)
述旧社会迷信迎神之铺张糜费(吴云生)
来函照登(吴端升)
(完)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5-10 10:32:51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叶向高佚文《定山郑氏族谱序》

郑年钗

福清上郑郑氏祖传有一部抄本《定山郑氏族谱》。谱首有明天启丁卯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明郑氏十三世祖维周公及民国三年(1914)郑氏二十一世祖植兰公三篇序文,其中叶文尤为珍贵。
叶向高平生作文甚多,所著《苍霞草全集》近年已得重印。但没有收入这篇序文,故可确定这是他的一佚文。此文作于天启丁卯年菊月,即公元 1627 年 9 月,至今已 470 多年。文中叙福清郑氏源流甚详,对于研究福清乃至本省的姓氏源流,人口迁徙及叶向高世系等文史问题均有参考价值。全文经笔者标点,并蒙刘福铸先生审校,现附录于后,以存史料。
(原文被虫蛙处,以空格号标示)
定山郑氏族谱序

予在京都,辅佐皇明三世。圣天子览观天下胜概,称文物之盛者,惟吴夏为最。降之,则东南之江浙闽粤。其全胜者也,虽分野悬殊,山川土俗各异,然其发源分派,则未尝不远近一脉也。浙自会稽名镇,一展而为闽之武夷,再分而为闽之旗鼓。吾邑融之玉屏,其中之分合有自来矣。故人材蕃衍,融独推盛。脉舒而南至于江口,直渡江,向壶岗发一峰,又渡至九鲤仙人之境,并称胜焉。自周秦启疆以来,未有文物蔚起如东南者也。考其盛而远远而复盛者,则孰有如定山郑氏乎。
郑始祖传自周宣王,在位二十二年。乙未岁,封庶母弟友公承金章,而分土于郑,以郑为姓,谥曰桓公。其子武公相继为周司徒,善于其职,与晋文侯夹辅。平王东迁于洛溱洧之间,谓之新郑县是也。至西晋,而郑之四十世祖庠公,值刘聪之乱,渡江都于丹阳,生二子,长曰平公,授南平建晋三郡太守,迁散骑常侍,镇南将军,封升吉侯。次曰昭公,任泉建二州刺史,食邑福州,遂家焉。□□□□□□□孙□□□□□□□□□□□□□□□露公为太府卿,淑公为别驾君。适唐天宝三年,避李承昭之乱,自侯官同徙于永泰。由永泰同徙隐居于莆之南湖山先人墓侧,结草为堂。以□□□□倡莆,时号为南湖三先生云,乃居莆之一世祖也。而浙之来瑞,钟于莆 0。厥后兄弟分居三邑,庄公居浔阳,露公居莆田,淑公居仙游。而莆之来瑞,又转之仙游矣。当是时也,读礼而永言孝思者,南湖三先生也。开学而广培薪樵者,亦南湖三先生也。嗣后,露公所出之曾孙皋、阜、准、巩、肇昆弟五桂联芳,爵秩累牍。溯其擢进仕第,任大理寺评事者,皋公也,居莆前埭矣。官兵曹郎者,阜公也,居莆后埭矣。官司门郎中者,准公也,居莆上塘刘桥矣。。官吏部尚书者,巩公也,迁回福州故墟矣。官寿州刺史者,肇公也,居莆待宾里枫岭南坛之地矣。斯地环绕皆山,峦岳巉岩,山行里许,上有大石罅,可团坐百余人,下有温泉汤池,自洁污垢,及浸稻田间。有桃林,广博先人咏诗,则令石工刻于石之上。奕世宗祖之坟墓佳城,并先代之都统庙,靡不在中。种种胜概,昭人耳目,遂名之曰桃源,而挑源之甲第,又先后鹊起凤麟,家传则有桂籍芳图,图载则有兴化府县志,以及贤书,无不舄奕千百馀祀,班班可考矣。
讵意宋鼎南沉,元焰突起,自桃源而卜址于玉融之定山者,肇公之十世孙善初公也。而莆之来瑞,又转而入于融矣。噫嘻,周原膴膴,爰歌荼堇之饴,走马率西,犹来胥宇之计。使先人跋履山川,相土烈烈,而后人莫克缵其旧服,以绳祖武,又何贵手振振蛰蛰之英哉。
予稽郑之阀阅,世有显人,故与予家谊联姻戚。知其开人文之首会,登隆庆庚午榜,讳梦祯号龙山公者,任湖广蕲州刺史,因仵珰罢官回籍。至天启五年,吏部尚书张闻达一本推荐。时皇上以其物故,恩恤忠义,特赠按察司兵备佥宪。登万历乙酉榜,讳时化,号省斋公者,任广东和平县大尹。登万历戊午榜,讳邦泰号康园公者,任广西梧州郁林州剌史,转任江西袁州府同知。登天启辛酉榜,讳腾云号十龙公者,任河南桐柏县大尹。登天启甲子榜,讳廷楫号向若公者,乙丑联捷进士,官北直京堂,浙江清吏司主政。至于明经科目,则有讳有誉号云岩公,先受泉州府同安县儒学训导,继转邵武府光泽县学正。又有讳汉号宿海公,受四川嘉定州教授。代之乏人。以文章职弟子员者,固济济多士焉。
昔人云,地灵人杰。予弟与侄系郑门女婿,予尝亲履其地,而知郑先世之斡止于斯地者,盖有诰轴纱帽列其前,玳瑁佛座屏其后,南则有后岐郎官诸山环抱,北则有山布玄圃诸山相顾,皆属周围城郭矣。又有辔水清且涟漪,中突发鲤山作罗星,为水门锁关,岂非地灵以助其人杰也哉。他日阶庭叠紫,陵榭宜黄,绵绵接武,固不但当年之曳履声者之获为专美也。且定山乃丸龙山,龙有九种,其衍甚蕃。郑氏之祚裔蕃衍,正将亿兆于斯也。而融之来瑞,久钟于定山矣。时天启丁卯菊月,姻叔敬省有修谱之意,求予以序。予因凤凰山祠宇尚未竣工,乃为之略陈其词,以成郑氏之家乘云尔。
赐进士出身中极殿大学士前翰林院经筵侍讲侍读南京礼部尚书进阶阁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眷侍生叶向高撰。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5-10 09:58:45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融城应澄清的两地名

林一霹

地名是人类文化生活的结晶。我们把它应用好能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文革”时期,地名屡屡被更换,就是没有更换的,有的也被随意改写。福清一些乡镇名称就是例子,如渔溪改为“渔 K”,东瀚改成“东汗”等。
80 年代百业俱兴,融城餐饮业推陈出新。一位老板在鱼市街设了个火锅店,就一改千年沿用“鱼市街”的“鱼”字,上书“渔市街火锅城”六个红色大字,一时生意火爆。自从那时起,福清很多人都以为“鱼市街”应当写成“渔市街”才是正确。接着“渔”字迅速漫延,不管是书信往来、标语照牌,还是报刊杂志都“照此办理”。最后还扩展到省城乃至全省,波及港台和新加坡的报刊杂志上。因此,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90 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身娱乐和体育运动已成为新时尚。美丽的双旌山,近在融城咫尺,实乃登山活动之好去处。但许多人都把此山称作“五马山”。其实,五马山是在其东南面,上有市电视差转台的五脉并列的山体。登山之处应是“双旌山”。它从城内看去,真像双面随风飞扬的班旗,古人就因此而命名。但在多年的报刊杂志上都把“双旌山”误作“五马山”。
“鱼市街”是历代我市鱼虾集市之处,不能写作含有捕鱼摸虾之意的“渔市街”。“双旌山”也不能与“五马山”混为一谈。这是我们使用地名的应有原则。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5-10 09:56:27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福清旧志再补二种

俞达珠

《福清文史资料》第 15、16 两期分别载贾枚先生所撰《福清方志考》和刘福铸先生所撰《福清旧志补考》,罗致了吾邑自宋以来历代先贤所编纂的各类志乘的绝大部份,这无疑是为福清文史资料的汇集,考订工作做了十分有益的贡献。我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曾多次向我市有关部门倡议把散落各地、各图书馆和民间的孤本征集起来,先加以订正、编册,后视财力情况再行刊印。处此当今盛世,福清经济繁荣,加之有一批热心地方文史工作的同志,此事当不难办成。基于此,我就在贾、刘二先生所考订的融邑志乘的基础上,再补考二种,以供将来有可能汇集编印《全融志乘汇编》(我愿望的暂定名)参考:
一、清•光绪十年(1884)举人陈士蕃等以“五龙修志分局”名义编纂的《方城里乡志》。该志汇集了今城头镇之五龙、凤屿、湖美、山(岩?)兜、堑柄和今之南岭镇的岭口、南厝、西溪、后垅、上垅、梨洞、大山、南山埔、门前山、屏风墙、百产洋、梧洋、马斜、马豆、南斜、北林等21 个行政村和自然村山川、地舆,各村姓氏、人口、民俗、景物、庙宇、社学、桥、场、井以及历代科名和各重要建筑物创建、重修碑记,并收录里中名人诗文等资料。
《方城里乡志》除记录了上述乡里资料之外,可贵的是该志在编撰过程中,取极其谨慎负责的态度。由举人陈士蕃、附贡陈玉山、生员陈壮仪、监生张延恒、陈绚波五人组成修志分局,并延请外里采访员 7 人,其中新安里(今海口镇仙游、下郑一带)2 人,方民里(今海口镇海口村)1 人,永东里(今市区东郊)2 人,永宾里(今城头镇城头村)2 人,均是有功名的生员、岁贡等。各采访员所征集送局的资料均具结保证“采访的实,并无衔私违公情事”。保证了资料的详实,并列名收录志中,以供“公考”。
《方城里乡志》未见刊本,稿本存福建省图书馆。
二、《福清历代著述人物志》(初稿)。民国叶培荃篡辑。
据当时闽侯县人王懋和为该志所作的序,可知叶氏于 1936 年动笔,费六个春秋才辑成此志。全书收录著述人物 226 人,收录书目 514 种,内容广泛,除经史子集和诗词外,政论、天文、历算、科技、医学、宗教、教育、农业、外事等无不罗致。叶氏为编篡此志,参阅 117 种资料。其中除四库总目提要及宋史、明史、清史列传等正史外,方志类 34 种(本省省志 3,府志 3,县志 10;外省省志 3,府志 7,县志 4,名山寺志 4)私家笔记、杂记 68,族谱家乘 5。
叶氏在编篡《福清历代著述人物志》时取极慎谨态度,除所收著述人物均按生活时代顺序编排外,其所收书目的编名、卷数、刊本都进行认真考订,不能定论的,则数说并存,不作武断,留待后人继续考订。著述人物的事略有互异处,则进行辩析存真。如叶向高曾孙叶进晟事略,福清县志只有“公在国史馆,未几,以母老乞归,闭户谢客,与弟进翌朝夕唱和,甫强仕卒,时论深为叹息”数语。叶氏考订了杜尔康为其《诗草》所作的序和全祖望为钱肃乐所作的《钱忠介第二神道碑》认为:“进晟曾参与林垐的抗清义军,镇东城陷落后曾流亡台湾,后潜归,于顺治十年与隐元一起把钱肃乐的遗体从琅江移葬黄檗山”。县志为何如此记叙,叶氏结论说:“秉笔者慑于胡虏淫威,讳不敢表也”。
叶氏的《福清历代著述人物志》资料的珍贵还在于:填补了县志未收录的人物 54 人,其中明以前 21 人,清以后 33 人,改变了清乾隆以后福清人物资料的近乎空白的缺憾。清初文网严密,凡有碍于满清统治的资料,在县志中或被删削,或语焉不详。叶氏多方搜罗,对各类记载资料进行参补、考订。使著述人物事略得以充实完善。
叶培荃,福清城内人,生平不详。但据王懋和的序言,可知叶氏精于史学和历史哲学。曾著有《伦理主义的历史哲学》一书。1941 年前后曾参加三元政干团受训,担任该团研究处编委委员和编辑,并一度到过南洋各地。
《福清历代著述人物志》未见刊本,其遗稿尚在。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5-10 09:55:27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福清道教史话

刘福铸

道教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一般认为它形成于东汉顺帝时代(126-144),至今已有 1800 多年的历史了。道教是多神教,其思想渊源包括古代的鬼神崇拜、巫术、神仙方术、黄老学说、阴阳五行等等。道教尊奉的神祗体系十分庞杂,既有所谓“三清”、“四御”主神,又有众多的诸天帝、仙官、功曹、法师乃至于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城隍、土地等等。此外还有难以计数的各地历代产生的道教俗神,如福州地区的何氏九仙、临水夫人陈靖姑、水部尚书陈文龙、照天君、裴真人之类。
福清作为福州属邑之一,其道教传统文化与福州有很大的一致性,或者说福清的道教史也就是福州道教史的一个组成部分。遗憾的是新编《福清市志》虽列有《宗教》专卷,其中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皆列有专章,但独缺道教内容,它给人的感觉似乎是福清没有道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实际上道教传入福清可以追溯至汉代。相传汉代正一道鼻祖张天师即张道陵(一说为其弟子赵升)曾乘铁船渡海,至福清光贤里余坑舍舟陆行,屡显灵异,后人建昭灵庙以祀。福清道教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也不乏有影响的人物。福清许多建筑虽名“寺”,其实是道教庙宇或为道、释神祗混祀之庙。如西涧寺、竹溪寺、香灯寺之类。
笔者现据所闻见,缀成此文,虽为一鳞半爪,但抛砖引玉,尚期知情者不吝补苴罅漏。
一、神祗举要
三清尊神:道教崇奉的最高神祗为三清尊神,即所谓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福清历史上的正规道观,如五代石竹山灵宝观,宋代玉融山灵宝道院、海口福真观等,应皆奉道教三清。现在的石竹山道院,建有三清殿,亦是崇奉三清尊神的。
但福清道教所奉祀的神祗,大部分还是属于道教俗神,其中影响较大者,主要有以下一些:
何氏九仙:传说为汉代何氏九兄弟,自江西临川入闽,“始即石竹、鼓山居焉。月余游莆,谒胡道人”。后至仙游九鲤湖侧炼丹,丹成,各乘赤鲤成仙。人称“何氏九仙”或“九鲤湖仙”,祈梦最为灵验。据说福清石竹山为九仙行宫,故亦以祈梦灵验扬名。福清奉祀何九仙的重要庙宇,除石竹山外,还有瑞岩九仙楼,叶向高曾作《重建九仙楼募缘序》,今己重建。另江阴祖师岩九鲤寺,亦奉祀何九仙。
城隍爷:道教将其列为地祗,认为是“剪恶除凶、护国安邦”之神。明代福清曾筑有五城:即洪武间所筑之镇东卫城、万安所城,嘉靖三十三年(1554)所筑之县治融城,嘉靖三十四年(1555)所筑之海口民城,嘉靖间所筑之化南民城,隆庆间所筑之沙塘民城。已知县城、镇东城及万安城皆曾建有城隍庙。其余两座情况待查。
五帝:瘟神。今俗语骂人犹言“五帝搦”。传说福州地区的五帝,为张、钟、刘、史、赵五灵公,又称五圣、五通、五瘟王爷等。融城旧有东、西、南、北、中五涧寺、北隅五帝堂、龙山庙等,即主祀五帝。
吕祖:即吕洞宾,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元代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全真道奉为北五祖之一。融城原有规模宏大的吕祖庙,近年已拆毁。
关帝,即三国蜀将关羽,宋代始封为神,明代加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运震天尊关圣帝君”。民间亦把关帝奉为武财神。
天后:女海神,又称天妃,俗称妈祖。传说原为宋代莆田湄洲岛一渔女,在海上救父拯兄,28 岁升化为神。历代屡为褒封,元代封天妃;明封天后;清封天上圣母,列入朝廷祀典。
临水夫人:即陈靖姑,又称顺天圣母。传说原为唐代福州下渡一年青女巫,得道于古田临水洞。南宋时得赐“崇福昭惠慈济夫人”,加封“天仙圣母青灵普加碧霞元君”,为保赤救产女神。五代闽王又赐宫女 36 人为临水弟子,后称三十六婆姐或娘妈,为陈夫人配祀。旧时海口毓麟宫、镇东城隍庙等即主祀或配祀临水陈夫人及三十六宫娘妈。
文昌帝君:据说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旧时县城北隅文昌阁、瑞峰山文昌宫、万安文昌祠、石竹山文昌阁等皆奉祀。
东岳大帝:全称“东岳天齐仁圣大帝”,即东岳泰山神,世奉为治鬼之神。倡建于宋代的海口覆釜山的东岳行宫,即主祀东岳大帝。
九使:纠察神。旧时黄檗山、福庐山等处,有九使宫、九使庙。尚有其兄弟十使、十一使。
真武帝君:简称真武,又称玄武,也称玄天上帝,为北方之神。旧时北门外真武祠、宏路真武殿、海口真武殿(后改圣帝殿)、蒜岭武当别院等,皆祀真武。
五显灵官:福州地区相传五显神以救母罪惩,与目连救母同称大孝,登正果成仙。旧时融城五显堂、占阳五显宫皆祀五显。
大王境神:旧时各城镇乡村皆建有社境宫庙。据清施鸿保《闽杂记》说:“境犹之社,福州社庙皆谓之境。”所谓境,既指里社宫庙,也指该社庙迎神赛会时巡游的范围。如今许多境庙已重修,主祀大王或境神,如英俊大王、金墩大王、元明大王之类,皆为土地神、下界爷之属的一方小神。福清社境甚多,可参见余长通先生《福清社境知多少》一文(《福清文史资料》17 期),此不赘述。
民间信仰奉祀的各种神、仙尚多,如玉皇大帝、雷公电母、十殿阎王、黑白元常、财神灶君、门丞户尉等等,还有各行业祖神和地方神抵祗,如魁星、田公元帅、鲁班、扁鹊、拿公、灵官、尊王、判官、舍人、真君、太保、帝爷、元帅等等,各种杂祀,多不胜举,有的来源有史可稽,如九使、十使、十一使本为蛇神。拿公为地方护佑神。但也有不少地方杂神已难查清来历。
二、历代主要道观宫庙和遗迹
九仙观:在石竹山,又名九仙阁,明万历叶向高重建,称九仙楼。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重修,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修,称仙君楼。近年又重建。历代皆奉祀何九仙。九仙阁为闽人祈梦之所。明王世懋《游石竹山记》云:“闽人祈梦,以秋往九鲤湖,以春往石竹,石竹是九仙离宫,为行春治所耶。”
按石竹山除著名的九仙庙宇外,属于道教的建筑,目前还有石竹道院、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玉皇阁(供奉玉皇大帝)、土地厅(供奉福德正神)、观音殿(供奉慈航真人)等。
福真观:史载在县东方民里海口,宋元祐七年(1092)建,道士林知源创建,宋政和二年(1112)赐额,八年(1118)重修。殿西隅有丹井,为林知原炼丹之处,据说井水可以疗疾。古代道会司设于此观。现侧有孔子庙,号丹井书堂。
玉峰道观:《县志》作“玉封道观”。史载在县治之西塘边,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十五年(1365),明代永乐八年(1410)重修,清代废。
灵宝观:史载原在石竹山,为五代林真人炫光舍产业所建,北宋绍圣二年(1095)迁建于水南玉融山。
灵宝道院:史载在县南玉融山之阴,南宋绍圣二年,灵宝观自石竹山迁建于此,初沿用原观名称。宣和三年(1121)改称灵宝道院,时福清知县兴化人曹绩书院额。乾道九年(ll73)时任福清知县、后任丞相兼枢密使的浙江县鄞县人史浩重修。
芳林道院:史载在县东文兴里小孤山,宋咸淳间里人林斤建于北梅亭之南畔,匾曰“三教堂”,即隐士林公遇(寒斋)之家,内有林和靖寒斋祠。
水南观:史载在新丰里水南村,又名朝元堂,建于明代以前。
佑圣宫:史载在县南时和里,创建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
观音堂:史载在县城西门内,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的。清雍正年间重修。按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曾诏改观世音菩萨为观音大士,并入道教,故民间的观音堂也属道教。
县治城隍庙:已毁,址在今融城城隍街。宋康定元年(1040)知县郑孟宾创建,历代屡为重修。道教以城隍为幽冥世界府县地方之神,据说县城隍原为万安里土神。明洪武三年(1370)诏天下各县城隍庙,皆祀监察司命显祐伯。六月,又诏书各处郡县,城隍神号统一只称某府某县城隍之神,福清亦然。
海口城隍庙: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倡筑海口镇东卫城,时福清县治尚未筑城,而镇东城因先筑成,故随城立城隍庙。庙原已颓圮,八十年代重建,主祀威灵公周苛。
万安城隍庙:明初在东瀚万安建所城,随城建城隍庙。其庙已随城弃而毁。
天后宫:海口镇东城天后宫、贤福境下江灵慈庙、瑞峰寺天后殿、龙田镇天妃宫、瑞亭天后宫、旧万安城及沿海村镇多有奉祀天后的宫店和殿宇。
武当别院:在新厝镇蒜岭村,创建于明天启五年(1625),宰相、莆田人周如磐题额,今犹存。庙宇近年已重修一新,后殿附建有雪峰寺。庙为莆田黄石北辰宫分炉,北辰宫祀玄天真武上帝,额曰“武当行在”,故此庙称武当别院,亦主祀玄天上帝。
关帝庙:上迳步履(玻璃)岭、新厝硋灶、古海口民城、万安所城及下堂、东台等皆有奉祀关帝的祠庙。
昭灵庙:《八闽通志》、《闽都记》及府志、县志均载在光贤里(今新厝)余坑山,唐(应为宋)天禧元年(1017)邑人高贇率众倡立,奉祀汉代乘铁船渡海于此登陆显异的妙应督佑灵济真人。元代庙废,明代重修。宋《舆地纪胜》载昭灵庙有六月“张公酿酒风”之俗,其下尚有“海涛漱激为龛岩玲珑之状”的“卢焦石”。据说采其石必致神之谴。按《闽书》载余坑山在福清塘屿。
元明王庙:史载在县治之西,始建于宋元祐二年,神姓陈,生而有功于民,为神,曾得闽王封爵。能镇妖。
都巡感应庙:史载在县治西隅撒行街,创建于唐乾符间,祀唐威武军都巡检使许忠。据传神能御寇、灭火。
东平王庙:史载在溪头村,祀唐忠臣张巡。张原为雎阳太守,拒史思明,城陷不屈死。民间奉为神。
协济庙:在一都龙屿,始建于五代。宋状元黄定曾作记。今已重修一新。祀张大郎、季大敷、大王公妈、判官、吉使、福德正神等。
昭应庙:在渔溪,始建于五代,宋绍兴二十年(1150)赐额,祀通感王虞雄。虞原为五代闽王牙将,与海寇战,阵亡虞溪(今渔溪),死后立庙,封祀为神。据说“甚著灵异”,南宋时增祀文学家林希逸,故其庙又俗称文武名祠,清代重修。
东岳庙:在海口覆釜山,又称东岳寺,《闽都记》称“东岳行祠”。主祀东岳大帝。始建于宋嘉定八年(1215)明代重修。《续海口志》收有《重修东岳庙碑记》一文。
孚应庙:史载在遵义里石尤义泉岭。据说神姓陈,有法术,能禁虎暴。为神,宋淳祐间诏封“显济灵祐侯”,夫人殷氏于元时封“协祐夫人”。
灵溪宫:在新厝凤迹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据说原祀唐忠臣张巡,今祀自公圣侯、姚公元帅等。
祈福堂:史载在海口,主祀五显灵官。
灵著王庙:史载在县城西隅,宋代邑人林少卿倡建,祀唐鹰扬将军、开漳圣王陈元光。
忠懿王庙:史载在浔洋里,祀闽王王审知。
太保庙:史载在海口官贤境,祀唐忠臣雎阳太守张巡。
龙山庙:在县东北隅龙山,明代建,祀五圣。
山川坛:址在东门外龙首桥之右,为古代官祭太岁风云雷雨山川诸神之坛。
社稷坛:址原在南门外右半里,后移县治北隅鹫峰山麓,再移旧较场、北隅文昌阁西等处,为古代官祭社程神之坛。
邑厉坛:址在小北门外约一里,为古代县级官祭所谓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之处。
乡厉坛:共三十六处,分布于全县各里,为古代各乡里祭厉鬼之处。
仙坛:史载在县西南安香里灵峰、双髻峰,皆有仙坛。
五周岩:史载在方兴里福清与闽县交界处,上有棋盘等仙迹,相传古有兄弟五人隐此,后来俱得道成仙。
七仙岩:史载在遵义里,相传古时有七仙隐此,岩洞犹存。洞口虽狭而其内可通长乐县界。
仙举岩:史载在新宁里福清与永泰交界处,和灵石九叠峰对峙,相传古有仙人隐于岩头,仙迹犹存。
仙井:有多处。据府志、县志载,县城西北方兴里、石竹山、鹿角山、天竹寺、瑞岩山、磨石、上迳、烽火山等处皆有仙井。
丹井:史载在方民里海口城之福真观内(一说在福真观殿西隅)。为宋道士林知源炼丹之井,井水可治人疾病。
丹灶:史载在石竹山、拱辰山(牛角山),皆有仙人迹、炼丹灶。
石锣:史载在光贤里,相传古有仙人隐此。
横山潭:史载在渔溪,相传潭旁有巨大仙人脚印两个。石上隐见双字,其大盈尺,乡人祷雨,每有灵应。
无患溪:在石竹山下。相传五代林真人以此溪水治疗病人,故名。另外,林真人在城南五马山也有遗迹。
三、历代著名道士
道教传入福清,可远溯汉代。据《真仙通鉴》说,汉代道士赵升,师事道教正一派鼻祖张天师(张道陵),后在白日升天成仙。据《闽都记》、《闽书•方域志•福清县》、康熙《福清县志•山川》载,汉张道陵弟子赵升曾隐居呜鹤山下,尝乘铁船抵达浮山,憩于磐石之上,留下竹篮履杖、巨迹鹿踪。宋天禧元年(1017),邑人高贇率众在塘屿余坑山下立“昭灵庙”以奉祀,皇苟中陈良为记,熙宁十年封真人,绍兴八年赐额,元时废,明洪武三十年重建。《福州府志•坛庙》及《福清县志•杂事》则皆载来融真人即张道陵(张天师)。又谓余坑山在福清光贤里。明黄仲昭在《八闽通志》中作了考证:“灵昭庙,在光贤里余坑。相传营张仙师道陵乘铁舟抵浮山,舍舟而陆行,憩于盘石,陟而北,留巨迹、鹿踪于苍石之上……按《莆阳比事》:真人姓赵名升,师事张道陵。流俗相传遂以为即张道陵,误矣。”但不管是张天师或是赵升,他们都是汉代与福清有关的道士。赵升是否为福清人氏,已不可考。汉代的何氏九仙,也是与福清有关的成仙道士。其事迹在闽中流传十分广泛,此不赘述。
唐代始,福清已有道士异人之记载。宋代除徽、钦二帝外,其余七帝均竭力扶持利用佛教而冷落道教。据《三山志•僧道》载,当时福清县有在籍僧人 1700 人,而正规道士则只有 7 人,但这显然未包括民间道士。元明时福清道士具体人数无考。清代有道士 300 多人。民国时还有约 80人。解放后降为 20 多人。文革时期,道教活动停止。近年又恢复活动。古代管理全县道教的机构为“道会司”,址在海口福真观,设道会一人,以道行高踔之修行道士充任,官府给观田 30 亩。现任石竹道院道长谢荣增为本市道教负责人。以下是一些见于文献记载的历代道人道士。
刘孙礼:福清人,传说唐僖宗时,黄檗山有巨蟒为祟,孙礼妹刘三娘姿色妖艳,被蟒精摄入洞中为妻。孙礼誓伏蟒精,乃弃家远游以学道术。后得遇异人,授以驱雷秘法,归与蟒斗。是时其妹己与蟒精生十一子。孙礼杀其八人,妹为蟒请命,孙礼乃留其三人。此三子后皆为神,称九使、十使、十一使,闽中往往立庙为祀。事见《黄檗山志》引陈鸣鹤《晋安逸志》。
刘尊礼:福清仁寿里(今属海口)东刘人。生于唐武宗会昌元年(841)。生平正直不苟,待人无欺,养直修炼,逢异人授以方术。昭宗天祐年间(904-907)于五月初五日在五周岩升天。事见《三山志》、《福清县志•仙释》、《福州宗教志》等。
林炫光:原籍邵武,五代朱梁时居福清石竹山炼丹,后舍宅为仙井寺,以产业修灵宝观。据说林炫光仙丹炼成后,骑白虎白日上升,世称林真君、林真人。《福清县志续略》还说林真君是何九仙之舅。以上事见《三山志》、《闽书》、《福清县志》等。
林知源:宋代福清道士,居海口炼丹修炼。元祐七年在海口创建著名的福真观,政和八年得赐观额。事见宋《三山志•寺观》。
张道人:其人似道似僧,亦道亦释。宋浦城人何薳《春清纪闻》一书列有《张道人异事》、《胥魁诗对》等数段文字记载其传说,兹择一二。张道人,宋代福清人,佚其名,本为樵子,一日樵归,于山道遇二道人对弈,乃弛担观棋。棋者原来是仙人,他们告诉张说,你原是与我们二人一同学道之人,今尚滞留人间,现有意欲携你同去。张“忽醒然悟解,通知宿命”,回答说:“我安能从尔学神仙也,我将学大乘法为浮图氏,不久吾师至矣。”并说其师父是秀州崇德福岩寺真觉大师志济。翌日张入城市,以相字为名,而言人祸福,十分灵验。后志济至郡,张果投之祝发,但郡人却仍皆称之为“张道人”。道人后来募修佛宇,作法救郡署大火等,颇多异事。张道人还是个十分幽默之人,时“郡有胥魁,其性刚悍,素为郡人所恶,偶以年劳出职,既府谢而出,跃马还家。道逢道人,冲突而过,既而内不自安,下马挽张,且求偈言。张于茶肆中取纸,大书与之,曰:‘畜生骑畜生,两个不相争;坐者只管坐,行者只管行。’胥魁览之大惭而退。”事见《春渚纪闻》卷三、卷七。
周颐真,宇养元,元代著名道士,福清人,世称兰室先生,至元中,徙永嘉。据说周于少年时即得遇西蜀异人,授给奇书及壬遁返闭之秘法,自号山雷子。后又从开元观道士蔡术,嗣学灵宝法,大凡玄学,能运用《周易》进行变通。元惠宗元统二年(1334),当地大旱,郡人请他祈雨,颐真默运雷电出袖中,“雷雨随至”。不久,有人诬其左道,将被辑捕,乃挺身立州桥石栏侧,捕者竟不能见。事见《闽书•方外志》、《福清县志•方伎》等。
何氏子,明末清初福清人,据说他曾邂逅异人,得食仙橘,“遂辟谷”(道教修炼方术,不食五谷而生存)而又能“佣力养母”(受雇出卖劳力以奉养母亲),大家都称他为神仙,但他并不乐意接受,称他孝子,他才不会生气。入清后,母卒,何亦仙蜕而去。何母在世时,曾为何氏子找了个漂亮媳妇,但何子却以有病作托词,坚决不同意成婚,因此他也就没有了后代。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伦理道德衡量,有人提出何可称“仙”而“不当称孝子”。事见《福建通志•道士传》引清陈庚焕《剔园初稿》。
四、历代道教学者
林栗,字黄中,又字宽夫,融城人,宋绍兴十二年(1142)进士,著《周易经传》36 卷。
黄祖舜,字继道,邑之东瀚大壤人,宋宣和六年(1124)进士,著《易说》1 卷。
林万顷,字叔度,邑之大湖溪下人,南宋理学家陈藻曾听其解《春秋》、《周易》,著《易解》3 卷。
按《周易》又称《易经》,简称《易》,既是儒家经典,也是道家经典。两汉时《易经》被谶纬化,魏晋时被玄学化,易纬著作是道教重要典籍门类之一。
林亦之,字学可,号月渔,海口网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官赠迪功郎,为东南理学艾轩学派祖师林光朝之高足。著《论语考工记毛诗庄子解》及《庄子奥解》。
按庄子即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庄周,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其许多思想被道教吸收、附会和申引。庄子亦被道教徒神化。唐天宝元年(741)二月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亦改号《南华真经》。宋徽宗又曾封庄子为“微妙元通真君”,使他在道教史上的地位更加显赫。
陈藻,字元藻(一作元洁),出生于长乐,自号乐轩,徙居海口横塘,亦从学于林光朝,为林亦之高弟、林希逸业师。著有《庄子解》5 卷。
林希逸,字肃翁,一作渊翁,又字献机,号竹溪,又号鬳斋,福清渔溪苏田人,生于南宋绍熙四年(1193),端平元年(1234)解试第一,二年(1235)中甲科第四名进士,历官翰林权直学士兼崇政殿说书、兴化知军、司农少卿、太常寺卿等。卒于 80 岁左右。林希逸是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诗人,也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和宗教学者,所著《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30 卷)等四种著作清代被收入《四库全书》。
林希逸道教方面的研究著作主要有以下诸种:
1、《南华真经口义》32 卷,收入《正统道藏》488~494 册《洞神部•玉诀类•声、虚、堂》。又收入《道藏举要》第二类。此书又有十卷本,名《庄子口义》,收人清代《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2、《道德真经口义》4 卷,收入《正统道藏》389 册《洞神部•玉诀类•彼》。又收入《道藏举要》第三类。3、《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8 卷,收入《正统道藏》455~456册《洞神部•玉诀类》。又收入《道藏举要》第三类。此书又有二卷本,名《列子鬳斋口义》。4、《潜虚精语》1 卷。5、《太玄精语》3 卷。6、《鬳斋易义》10 卷。7、《易讲》4 卷。8、《易外传》1 卷。
按《道德真经》即道教经典《老子五千文》。《冲虚至德真经》即道教典籍《列子》。后人又曾把希逸说解的《庄子》、《老子》、《列子》三种书合刻为《三子口义》“口义”原是唐朝一种口头答述经义的试士方式,希逸取作书名则是借指“杂俚俗而直述”经义之意。《三子口义》中以《庄子》、《老子》两种口义最为有名。
《庄子口义》卷首有《发题》,谓读读《庄子》有“五难也,是必精于《语》、《孟》、《中庸》、《大学》等书,见理素定,识文字血脉,知禅宗解数,具此眼目,而后知其言意一一有所归着……”书中不乏对郭象、王雱、吕惠卿等诸《庄子》注家的指摘之处。希逸《口义》不沿成说,其解与诸《庄子》注家甚为相异,体现了其独立思考的可贵胆识。其循文衍义,能不务艰涩深奥之语,剖文析义,明白晓畅,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褒扬。
《老子口义》前有《发题》,谓“大抵《老子》之书,其言皆借物以明道,或因时世习尚就以论之”,希逸主以儒家解老学,称诸家“其所异者,特矫世愤俗之辞,时有太过耳。”
《三子口义》在立说方面,兼融儒、道、释三家学说,这种“三教一致”论甚适合日本人的口味和文化思潮,故于元末明初就远传日本,曾一度主导着日本的思想界,特别是在十七世纪的江户时代,林氏《三子口义》著作被尊崇为全日本“三教一致”论的最权威学术著作。
周颐真,元代道士,有道学著作《洞浮老人集》1 卷传世。释即非,法名如一,俗姓林,名应凤,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生,为渔溪人林希逸的裔孙。清顺治十三年(1656)即非应隐元之召东渡日本助法,后成为日本黄檗宗“瑞光门”祖师。即非虽是佛门中人,但对道教却也不无贡献。当即非东渡时,随身带去了林家祖传的希逸所著《老子口义》一书的原本,后来即非用此本与当时在日本流传的《老子口义》本进行比较、校勘、句读,并加以评点,成为《即非老子经》一书。此书后来刊刻于日本,亦受到广泛的欢迎。
五、民间道教活动
日本学者奥崎裕司曾把中国道教分为官方道教和民众道教两类。故法事也有正规道场和民间法事之分。像元遮法会、光临法会、纪念法事等皆为正规道教斋醮道场。福清属福州地区民间道教活动圈,道教活动基本都只是民间法事。法事一般由以做法事为职业的道士完成。旧时民间法事名目繁多。例如:
为小孩祈福消灾做过关、忏斗、禳冲、禳关、百童关等。为男婚女嫁者做出幼等。为老人消灾延寿做禳太岁、拜斗、拜恳拜、做药师、念清经等。为病人做药师、做解口、起煞、退送等。为保佑孕妇、产妇做禳霞、起难胎、起浴盆煞等。为亡故者做搬药筛;人验时做安灵、净秽;为故于异地者做招魂;为吊死者做解索;出殡时做送丧;在丧亡后的特定时间为死者做首七报亡,而后自二七至六七皆要做七,直至尾七缴功。以后还有死后 60 天的六旬、100 天的百日、满一年的周年、满二年的三年及祝阴寿等繁多法事。
其他如立春时则做禳春;春季里社做境醮;消除火灾做火醮;解冤释结做神醮;建屋落成做安土醮;戏台落成做祭台;神像塑就做开光;神像出巡回祠做安神;还愿做谢天地、谢神;七月中元做普渡;秋冬时节做上座、补施、施食;过年时做谢年等等。
此外还有起牛栏煞、猪栏煞,施蒙山、施焰口、押解乃至于罗天大醮等等,据说有传统法事五六十种名目。
另外,民间的祭天地、敬祖宗以及祈梦、占梦、卜杯珓、求签、卜宅等一般道教信众的活动,也属于民众道教活动范畴。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普及,人民群众文化水平和思想认识的日益提高,旧时的绝大部分的民间法事已没有市场,甚至销声匿迹,它们已只能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让今人评说。但是也有些活动至今在民间仍有一定市场,特别是丧葬法事。民间法事与迷信关系最为密切,应加以正确引导,使它能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
六、道教节日
道教节日繁多,福清地区的道教节日主要有以下一些:正月:迎灶神日、玉皇大帝诞、关帝诞、临水夫人诞、上元天官诞、门丞户尉诞。二月:土地神诞、文昌帝君诞、真武诞、开漳圣王诞、文财神赵公元帅诞、观音诞。三月:玄天上帝诞、张天师诞、妈祖诞、东岳大帝诞、祭厉鬼。四月:吕祖诞。五月:五帝诞、迎城隍、城隍诞、关帝忌辰、拿公诞。六月:祭土地、观音成道日。七月:北斗魁星诞、中元节地官诞、做普渡。八月:灶君诞、临水娘奶忌日、五显诞、田公元帅诞。九月:妈祖升天日、玄天上帝升天日、观音升天日、祭城隍。十月:下元水官诞、城隍庙会。十一月:祭祖先。十二月:送灶神日、祭大王公。
以上节日是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有的还被列为官方祀典,如祭城隍、祭天后、祭厉鬼等。如今,这些道教节日多数已经没有活动了,有少数节日虽然在民间仍有纪念活动,但规模很小,或只是一家一户的仪式活动。像迎城隍、做普渡等大型法事活动,已不复可见,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5-10 09:53:35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光饼”小考

贾枚

光饼,是福清十分遍及的地方小食,其制作用料及方法,《福清文史资料第 19 辑》有倪朝铭先生的文章作了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许多有关介绍福清光饼的文章中(包括作者的几篇)都提及光饼与戚继光的关系,认为福清光饼的创始人是那位名闻中华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并因此而衍生了许多十分引人的民间故事,以及后人编排的“民间舞蹈”等。
笔者最近在考研福清方言词汇中无意发现,把光饼的发明加给戚将军,其愿望是好的,作为民间故事完全可以,但作为史料却缺乏证据,其理由如次:
一、福清人称“光饼”为“缸饼”,而非“光饼”。笔者在福州也见过福州人称之为光饼的小食,其形状确是“光”饼的没有芝麻,而有芝麻的饼则称为“麻饼”。而福清话中称光饼为“缸饼”,笔者以为这是因为较原始制作光饼是用饼炉,则是一个以大瓦缸为内腹的烤炉,从“缸”内烤制的饼称“缸饼”名符其实。而福清话中“光”与“缸”差别甚大,不可能混淆。
二、戚家军在闽作战,历经三大战役,戚继光且有一段时间驻军福州,在闽期间其作战都极其艰苦,军民可能都要忍饥挨饿,何以只有到福清才创制“光饼”。
三、史志无载,查明清两代福建省、福州府及福清县各种史志,对戚继光抗倭事记载详备,而对“光饼”之轶闻均只字不提,这绝非作者错失。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作为民间故事,把光饼与戚继光联系起来并无不妥,但作为史料却显得十分牵强。不能作为正史广为传播。因为有关“光饼”的资料很少,愿同好者提供更充分的资料作为佐证,以释疑团。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5-10 08:53:33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福清食俗中的“更顿”

田 由

福清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山海相逼,河流短浅,多山少田,苦旱缺水,加上人口多,故以历来是缺粮少食的地区。旧时,福清人的饮食十分粗陋,一日三餐多以番薯、番薯干以及番薯加工的副产品番薯粉之类为主食,尤其是龙高、江阴一带许多人把吃大米干饭当做一件十分奢侈的饮食享受,一年之中能在年节吃大米干饭,已是相当好过的人家了。不少人病时也吃不上大米稀饭,甚至一生吃过的大米稀饭也是历历可数的。至于就饭的莱(福清话叫“配”)就更加稀缺了。大多是一些农家自产农产品加工而成,或是自家讨小海的海产品。如菜干(萝卜干)、酸菜(醃芥菜),芋梗(芋韩)、咸鲄之类。这方面曹铭安先生已在《三餐话旧》一文中有简单介绍,本文不再赘述。
在福清食俗中,有一种十分独特的现象——“更顿”。也就是一般农户,每日三餐中早、午两餐基本上是以番薯就简单小菜为食。而晚餐家家户户都要煮一餐以小杂海味、青菜加少量粮食的所谓“好暝”,俗称“更顿”。更顿的品种有:
1、咸靡或咸饭:即以小杂海味(主要是牡蛎等)加青菜,掺加在大米中煮成菜稀饭。这是稻谷区的主要更顿品种。如果在稀饭中加入小芋,则称为芋靡。加入番薯块则称之为番薯菜靡。如果把上述各种咸靡煮成干饭,则分别称之为咸饭,芋饭和番薯饭。
2、调番薯粉:即先煮好一锅咸青汤,再在汤里加入调成糊状的番薯粉,有的还加上一点碎米粉,碎面条或碎豆签,煮熟即可。如果再加上用番薯粉调和鱼、肉、蛏、蛎之类的荤菜,撮成块状物,俗称撮粉,比调番薯粉的品位则高一层。
3、耍“粿”:把大米或米碎用石磨磨成细粉,用水调成糊状,再把米浆倾抹已经煮沸汤水的锅边,形成一片片米浆薄片,即福州地区的鼎边糊,如汤料中有青菜、肉丝、海货并加盐则称为“料粿”。如汤料白开水,煮熟后加上白糖,则称为“白粿”。
4、煮米粉:在青菜、肉丝、海杂熬制的汤料里,加上大米粉,则称大米粉,加小米粉则称其小米粉。如加上芋则称之为芋米粉。
5、煮切面:即北方的手擀面。汤料与煮米粉相同,只是主食是农家自种的麦子磨成粉(不去麦麸)调水用手工擀制的面条。
6、煮豆签:汤料与煮米粉相同,不过主食是用豆(大豆、豌豆、蚕豆等均可)粉加粉、番薯粉赶制的豆签,风味独特,现在是福清地方风味之一。
7、番薯咸、薯靡、薯靡白面:如曹文所述,不赘。
8、老鼠仔:用碎番薯干舂碎磨粉,加水捏成一个个如小鼠一般小块,置于“竹蓖”上蒸熟,就青菜汤当主食。
9、咸“糜”:即在煮粥时,加上佐料,煮出带咸鲜味的稀粥。
10、咸“飰”:即在煮干饭时,加上佐料,煮出带咸鲜味的干饭。此外,穷苦人家还在不接的三九五月,用青菜、番薯叶、甚至菜等为主料煮成荤汤为主的咸食,也可以称为更顿。
“更顿”习俗形成与福清过去缺粮有关,每天煮一顿青菜为主料的“好暝”,一年就会省了不少粮食。回忆儿时在农村,每天傍晚家家户户炊烟四起,从灶间里飘出各种喷香的饭菜味,引得唾涎,农村“更顿”习俗中还有邻里和睦的意味,不管哪家煮什么饭菜,大家都端到院埕上一边聊天一边吃,每每还端一小碗让邻居的老人小孩也品尝一下,其乐融融,至今犹有温馨的回忆。
随着人民生活提高,更顿的习俗大多数地区已经渐渐淡,目前仍在比较边远的农村尚有遗存。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5-8 11:20:11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七月半烧纸节俗谈片

田 由

福清地处福州与莆田两市之间,民多迁自闽南泉、漳二地,故以福清的节俗亦兼蓄福莆且保留了泉漳地区的风俗,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节俗,七月半烧纸便是其中之一。
提到七月半,先应从道教的“三元日”讲起。按道教的说法,一年之中有三个“元日”,即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上元日乃天官赐福之日,中元日乃地官赦罪之日,下元日为水官解厄之日。
地官全称为“中元二品七令地官赦罪清虚大帝”。据道藏《三官经》称其“居北都宫中,主三界十方九地,掌理八极四维五岳,考众生祸福之机,核男女善恶之籍。”不但主人间祸福,而且负责神鬼升转,特别是他可为人鬼赦免罪过,故以受人崇拜。
同时,佛教也把中元称为“盂兰盆节”。按佛经说法,盂兰盆节是梵文“救倒悬”的音译。据《盂兰盆记》载:“目莲看到己经死去的母亲在地狱中受尽苦难,如处倒悬之中,她虔心求佛救度,释迦牟尼佛祖示他在七月十五日僧众安居终了之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以引善事,可使母亲因此解脱地狱之苦。此后佛教信众据此神话故事兴起了盂兰盆会,也称盂兰盆节。
由于佛道二教都把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定为“为人赦罪”“解脱先人地狱之苦”的日子,故以中元节便成了“鬼节”,一切节事活动均与祭祀祖宗,祈求上苍赦免其罪,使其免受地狱之苦而进行的。
福清中元节最普遍的节事活动是烧纸。是日中午,所有人家都要备十样果蔬、十盘菜肴,并酒水等食物,供于祖宗灵位之前,并燃烧金银、元宝、纸钱之类冥纸,合家跪叩,以示对祖宗的纪念。有新逝的人家,女眷还要在祭礼厅中哭诉死者死后给家人带来的痛苦。
此外,各地宫观无论佛道均在此日开门设道场蘸坛大做法事。民众或独家或集资捐献资财以供法事之用,并由主持法事的僧道向上苍祷告,以求上苍庇佑生者,赦罪死者,令死者免受苦难早日升转。规模大一点的寺观还要施斋僧道,放焰口,放河灯(或孔明灯),请巫师(福清方言称为“洞籽”)表演上刀山下火海之类戏法,形成了庙会性质的节日活动。
五十年来,七月半节事活动中除了烧纸祀福、祭祀祖宗尚存外,其他大型道场均亡废,唯近几年来有些地方又有所回潮。对此事活动加以引导,适当保留其缅怀祖宗的民俗部分,剔除其迷信的糟粕部分,仍可化腐朽为神奇,作为一种文化资产保留下来。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5-8 11:18:00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江阴婚俗二三事

严 曦

在江阴岛,新娘入门后就有走桥采花,有例行“出厅”和“下灶前”等风俗。这个风俗流传很久,至今在下江阴一带仍很盛行。
走桥采花。由下老姆(伴娘)带新娘(俗称新人)走出灶前,行“走桥”仪式。所谓“走桥”,就是用数张长条椅,间隔排列为“桥”,中间留一段距离,当新娘走到条椅尽头难跨入另一张条椅时,则由新郎背她或抱她“过桥”,直至洞房门口。这时观众为之喝采欢笑。接着,洞房门口由一位被人涂为黑脸的长辈扮为“桥头师爷”模样,双手捧着鲜花挡住门口,当场考问新娘的家庭身世。答毕,新娘含羞地伸手采取一束鲜花,俗称“采花”。此时这位“桥头师爷”就高声唱道:
新人采花笑咪咪,好象桂英赛当时,
桂英临阵舞铁棍,身上还背双孩儿。
新人采花亲朋夸,好女送到男人家,
天成佳偶牵红线,美满良缘传佳话……
唱毕,新郎、新娘在一片祝贺声、鞭炮声中,欢欢喜喜地携手跨进洞房。
出厅敬祖。早饭后,新娘由下老姆引路至祖厅,敬拜夫家的祖先灵牌。拜完,新娘就取出新嫁衣,赠送给祖父母和公婆各一套,有的还加赠公婆金戒指各一粒,以示孝顺长辈,这时在场看热闹的亲友们为之赞颂,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气氛。
下灶前。在下老姆的陪伴下,新娘从祖厅走进灶前(即厨房),扎挂围裙,动手做饭菜,由女辈亲属辅导,叫“试鼎”。做饭菜时,灶前内围着亲朋女辈,观看新娘烹调技艺,实际上就是对新娘的实践考试。江阴岛新娘下灶前烹调的一道特有饭菜,就是调蕃茹粉,佐以海蛏(或海蛎),豆腐、赤肉丝、葱蒜等。料汤煮沸后,调入稀淡的蕃茹粉,配好味道,成为一大锅美餐。煮好盛满一碗又一碗,由家人分送给同族亲属邻里,让大家一起品尝味道,在烹煮蕃茹粉过程中,下老姆边看边唱:
新人下灶前,家兴妇道贤;大碗重细碗,婆婆好教管;大钵重细钵,婆婆好调拨;鲎杓转鼎乾,新郎赚大钱;鲎杓转鼎底,新人好做奶;火钳灶腹叉,新人会当家。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5-8 11:16:14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新厝民间文娱活动见闻

王锦照、陈文宝

地处福清与莆田交界的新厝镇,全镇共有 16 个村,除棉亭、东楼两个村靠近渔溪讲福清话外,其余 14 个村皆讲莆仙话。因此,这里的风俗、民间文化娱乐活动与福清有别,但与莆田也不尽相同。
新厝镇民间传统的主要节日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大同小异,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节等。但其中也有些民俗活动有其自己的特色,兹分述如下:
元宵点木塔
庆元宵佳节时,各家张灯结彩,在大院中间叠木塔,放鞭炮燃烟火、燃点木塔。这一节俗活动与福清各地的中秋烧瓦塔又有不同。木塔高约 2一 3 米,村的中心娱乐场所的总木塔高 6 米以上。元宵之夜,9 点时各家各户男女老少集中到中心娱乐场看燃点木塔,火光冲天,烟花满天,鞭炮、锣鼓震地,男女老少提着灯笼,举着彩旗在中心会场跳跃狂舞,祈求来年吉祥如意,国泰民安。人们从中心会场出来后绕村境一周回到各家庭院中放烟火、鞭炮、点燃小木塔。一直狂欢到深夜。
举办“头尾座”
“头尾座”是江兜村庆元宵的一种特有的文娱活动形式。每年正月初四,这天各户派户主集中到中心会场抽签定“福”字,那一座抽到“福”字,那一座为头座厝的东道主,第二座为尾座厝。凡头尾两座厝的东道主在元宵节这天,要搭彩门,挂彩灯,展出文物字画、珍宝古董举办文武宴,四大、八小、七十二盘青果,三十六海昧,用米、豆、粉制作民间造型精湛的艺术食品供人观赏。每年福清、莆田附近村庄村民纷纷涌来观赏。
舞九鲤
九鲤实际是舞九种水中鱼类的模型灯,一般包括鲈、鳓、鲤、鲫、花鱼、金鱼这九种鱼类模型灯。这种灯的做法是用竹扎骨,外糊白纸,上彩画成。以前灯内是烛台,点上蜡烛,现内装电灯。鱼灯装有木柄。舞时一人持龙珠状小龙灯,另外九人每人持一鱼形灯,龙灯居前,鱼灯在后,金鱼灯殿后。九鲤灯舞,分成游水、觅珠、抢珠、围珠、跳龙门等几段动作。记得 1957 年,我到东岙看全村人舞九鲤,盛况空前,元宵节前十天,家家户户动手扎九鲤。元宵节这天夜晚,全村人都手提自己扎的鱼灯,样式多样,集中在村中心会场,8 时正开始围着火堆起舞,然后游行到各家各户去。解放前全光贤里有七个九鲤灯队,现在仅存破灶村后底一个九鲤灯队。
跳五兽
五兽指狮、麒麟、角端、猸秋、象五种兽类,每只灵兽. 由 2 人表演,舞时一人耍球兼指挥,动作有草绳拼,五线圈、四门底、憩毛、咬虱、抓痒、打滚、吐雾等。解放前全光贤里有五个队,现在只存硋灶下角和中角二个队。
车鼓队
车鼓队成员 30 至 40 人不等,有单一男队,有单一女队,也有男女混合队。着装统一。乐器为钹、锣、大鼓,按“嗏、咚、锵、赛”、或“锵、咚、咚锵、锵咚赛”的调式节奏反复地敲击,车鼓队员一边敲击乐器,一边迈着舞步,中有一人持着彩铃衔。由于阵容浩大,音响极强,能造成一种极浓的节日气氛,各行政村吉庆场合,多有车鼓队出现。解放前也有车鼓队,但形式简单、演奏花样不多。自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新厝各村车鼓队象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十六个自然村有十四支车鼓队,规模大,服装款式鲜艳美丽,表演形式多样,演技精彩。许多海外华侨纷纷捐资购置服装,邀请莆田县民间老艺人前来传授表演技巧。江兜村、新厝后屿村华侨捐资都在四万元以上给村里车鼓队作为建队基金。每年春节车鼓队都在中心会场表演一场精彩节目。97 年庆香港回归大会,新厝镇政府举行全镇各村车鼓队表演赛,参赛的有 14 队队员 500 多人,观众近万人观看各队表演,盛况空前,是历史上队数人员最多的一次。江兜村和双屿村还被推荐参加市里表演,受到市领导的好评。近几年凡有海外华侨观光团回国观光,车鼓队都前往迎接。华侨和台胞回国办企业、办公益事业剪彩,车鼓队都会一马当先到场表演一番,增加喜庆气氛。有的华侨、台胞回国为双亲庆寿,车鼓队也会前往表演祝贺。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5-8 11:14:39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5-3 20:47 , Processed in 0.066435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