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 "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
在龙田镇300多米的老街,坐落着五座古老祠堂,民俗学者称之曰“祠堂一条街”。龙田老街祠堂由施、何、张、方四大姓拥有,其先民多数是由宋代北方战乱,“衣冠南渡”,从河南光州固始迁徙而来。
据龙田上一村高楼施氏族谱记载,先祖于唐僖宗年间(873—888)由固始入闽,后由施宗泽于北宋宣和二年(1120)择居牛田,是为一世祖,其“高楼施氏大宗”建于南宋淳熙二十三年(1180)。叶向高 《苍霞草全集》称“吾邑有龙田,盖万家之乡也”《裴亭何翁六十宾饮序》。又称“自融以东多巨镇,而最盛者曰龙田。其阛阓之栉比,市肆之殷阗,衣冠文物之繁伙,甲于一邑。故家大族,冠盖相望”《思山张翁八十寿序》。足见龙田自古繁华,而“故家大族,冠盖相望”者即施、张、何、方四大姓,肇基以来,高中进士,担任朝廷各级官吏的超过百人。乾隆版《福清县志》之“人物志”卷,以“循良”(奉公守法有治绩的官吏)、“教泽”、“武功”等名义褒奖的龙田籍官吏文士就有30多位。祖德宗风,俊彦荟萃;文德武功,代有其人。
高楼施氏大宗:文治武功,保家卫国
龙田“上一村”的高楼施氏祠堂是龙田街历史最悠久的祠堂,始建于南宋淳熙二十三年(1181),“文革”中被拆建为龙田医院门诊部,后经海内外族人努力,1986年择址重建。新建祠堂宽16米,深47米,建筑面积达752平米;宗祠前墙高11米,上书“高楼施氏大宗”。
祠联“肇东鲁播迁遍豫鲁皖苏浙赣闽粤地钟灵秀,溯姬周著姓历秦汉晋唐宋元明清代出贤能”,可见自宋至今,施氏分支派衍,人丁兴旺。大厅正上方悬挂着宋孝宗己丑年,钦赐大理寺评事官、三世祖施炳立祠御匾“御赐高楼”。高楼施氏名宦辈出,政声卓著。十七世施琅乃近代史名人,台湾回归大清朝版图的关键人物。历任同安副将、总兵、福建水师提督、靖海将军,治军严禁,尤善水战。以《台湾弃留疏》上书康熙皇帝,愿意留台靖边,疏请免税,赈恤灾民,屯垦戍边,开发台湾。康熙帝纳谏,设台湾府,归入大清版图,实现祖国统一。施将军可谓“身系国家一统,名留史册千秋”。据记载,施琅曾亲临高楼施氏大宗祠祭祖拜祠,并立“诒谷流长”金字牌匾。
在平潭岛城关老街,流传着“一门三虎将”的佳话。故事的主角施恩,便是乾隆年间因战功显赫升任海坛镇总兵,之后举家从龙田高楼施氏祖家迁居海坛右营村。施恩后任温州镇总兵,保靖有功,深得百姓褒奖。施恩之子施国麟,嘉庆年间远赴广东碣石镇任总兵,后因功升任虎门提督。其孙施得高,拜厦门水师提督。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曾四进金门,痛击英军,威震海疆。
清河张氏宗祠:敦睦百忍,代有贤人
街尾的张氏聚居地二村张厝,坐落着清河张氏宗祠。清河张氏宗祠始建于南宋嘉熙元年(1237)。新中国成立后,被充作国家粮库,因祸得福,使之总体构架得以保存。1980年族人连同身后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清河书院”,以及紧挨身旁的 “义姑祠”,三位一体收回修缮,堂构重光,组成庞大古建筑群。祠堂建筑面积812平米,正中悬有堂号 “敦睦堂”。“敦睦”者,“敦厚和睦”也,据考系清康熙皇帝有感于张姓家族敦厚族里、和睦相邻的家风族规,为其题写的匾额。而这一堂号源自张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堂号“百忍堂”。
据《旧唐书》记载,寿张县(今河南台前县),有位名人叫张公艺,他家九代同居,子孙繁众,人财两旺,且和和睦睦,相安无事。唐高宗慕名来访,张公遂拿起纸笔,写下一百个“忍”字给高宗,皇上感动之余,赐他缣帛以示表彰。这故事演绎成一首《百忍歌》:“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到处诵读,代代传颂,“百忍堂”遂成张姓堂号之滥觞,“敦睦堂”即由此引申而出。
历经800余年,龙田张氏已衍发28世代,秉承“百忍”、“敦睦”族训,代有贤人。祠堂内悬挂着“进士”、“知府”、“知县”、“总兵”、“朝议大夫”、“兵部尚书”、“工部侍郎”、“国子监博士”、“光禄大夫”、“户部侍郎”、“院士”、“教授”、“爱国华侨”等10多面历代族贤牌匾。
庐江何氏宗祠:叶向高亲题柱联
“龙从田见开科甲,庐合江流衍派支。”这幅祠堂楹联揭示庐江何氏的由来:先祖定居于安徽庐江县,后裔迁入河南固始县。何氏入闽始祖单名“万”,南宋进士,钦赐朝议大夫,累官福建漳州府太守。孝宗乾道元年(1166),举家从固始迁来龙田,至今已历840年,凡39世。何氏宗祠坐落于牛田老街中间,始建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
何氏宗祠内一副柱联引人注目:“齐名焕新子孙系及耘图永继俎豆馨香,瓜瓞绵长苗裔绳承稼穑弗断美羹蒸尝”。这是明代“三朝元辅”、邑人叶向高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赠送给何氏十六世祖何玉成之礼。该年廉州知府何玉成与乃父赠中宪大夫何善为一起独资重建祠堂。叶公介绍,何善为“有大志。”读书深通广晓,“下笔数千言”,族人都认为他必当大任。不幸的是倭寇作难,“挈家避窜,糊口无资,乃舍业就贾”,当起了商人。“身夹薄资,往来齐、鲁、吴、闽间”,所到之处,诚信经营,不拘利润。何玉成历任工部主事、员外郎、廉州知府,在任时设边防,剿巨盗,勤修政事,安民保境。
龙田施氏祠堂及墙头浮雕 郭成辉 摄
龙田镇还有两家大祠堂。毗邻清河张氏宗祠的是隶属于下一村玉井施姓族群的“施氏宗祠”。该祠占地500多平米,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清光绪年间重修。新中国成立后充公为良种站。1984年物归原主,经东南亚侨胞和港澳台乡亲鼎力相助,原址重建,旧貌换新颜。考“玉井”之名,乃先祖不忘故土,以祖居地有南陵宫井而得名。公元903年,先祖施典自河南固始县随闽王南渡入闽,9世后,由生于南宋咸淳二年的南台博士施仁,迁徙择居龙田,繁衍生息,形成以下一村(行政村)为中心的玉井施氏聚集区,后裔散居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人口超过3万人。
六桂方氏宗祠位于高楼施氏宗祠的斜下方,主体高11米,宽17米,长32米,建筑面积1007平米。曾作为龙田粮站长期使用,直到2000年才归还重建,前厅搭建戏台成为礼堂。据考,六桂方氏始祖方廷范,唐昭宗(889—904)年间进士,来闽后历任长溪、古田、长乐县令。膝下6位公子皆中进士,是为“金紫六桂”之来源。龙田方氏即此支派,有宋一朝即定居龙田,建祠立宗,繁衍生息。
祠堂,既是一个民俗博物馆,又是一部家族变迁史。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以祠堂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既是权利的网络空间,也是多维的文化空间,更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它对海外移民与祖国家乡的关系,对侨胞的文化认同和归属,具有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祠堂让身在异乡的海内外宗亲记得住乡愁,看得见乡思,是海内外宗亲扯不断的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风文明建设是其中的重要方面,蕴藏着一种质朴的精神动力。如今,龙田老街祠堂已成为传承文化,延续优秀族训、家风的好场所,也是龙田百姓社交、娱乐、休闲的公共空间。真可谓“祠堂一条街,百姓处和谐。凝聚宗亲力,勾起乡愁结。”
来源:大福清2018/08-07期
编辑:翁秋英
出品:福清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024-04-27 16:33 福建
欢迎转载 转载请标明来源出处